今日要闻

麦穗的故事

来源:laishu.com 作者:Laishu
导读: 【麦穗的故事】健康母婴知识最新推荐阅读,有关【麦穗的故事】的健康母婴知识最近成为广泛关注的热点,【麦穗的故事】包含的最新内容是什么【麦穗的故事】一起来看下最新详情内容。
【麦穗的故事】健康母婴知识最新推荐阅读,有关【麦穗的故事】的健康母婴知识最近成为广泛关注的热点,【麦穗的故事】包含的最新内容是什么【麦穗的故事】一起来看下最新详情内容。

“揪头发”背后的家庭故事

  4岁男孩小琪在半年前开始莫名其妙地揪头发,妈妈尽一切努力阻止孩子的不良行为。可是,情况愈演愈烈,孩子的头上竟然被揪出了秃斑,毛囊也发炎了。

  孩子无法控制的行为常常是内心被压抑情绪的变相表达。成人的过分关注与压制反而会强化孩子的行为。那么,小琪“揪头发”行为究竟在表达什么?这与他的爸爸妈妈又有什么关系呢?本期“成长花园”邀请紫彧老师与大家分发生在咨询室中的小琪一家的故事。

  TIPS1:儿童精神分析游戏

  儿童天生具有种种内在的需求和欲望需要得到满足、表现和发泄,但是,儿童生活的客观环境不能听任其为所欲为,从而使内心产生抑郁,导致儿童各种不良行为。于是,儿童就要在游戏中发泄情感、减少忧虑、发展自我力量,以补充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欲望和需求,从而得到身心的愉悦和发展。精神分析游戏治疗就是借助游戏这个媒介分析潜意识,将这些尚未解决的潜意识内容提升到意识层次,从而彻底解决问题。在儿童精神分析游戏治疗中,游戏是作用与儿童建立分析性关系、观察的媒介、分析资料的来源和导致顿悟的工具。

  TIPS2: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是心理咨询中一种常用的方法。是指运用戏剧表演的方法,将个人暂时置身于他人的位置,并按照这一位置所要求的方式和态度行事,从而亲身体验和实践他人的角色,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处境,体验他人在不同情况下的内心情感,进而更好地调整心理状态,学会更有效地履行自己角色的心理技术。

  咨询师讲述初诊接待:

  为儿子“揪头发”而焦虑的妈妈

  一个周五的早上,我刚进办公室的门,便接到一个电话。

  “老师,我儿子每天都不停地揪头发,怎么管都管不住,这可怎么办啊!”电话那一段,传来一位女士焦急的声音。

  这位女士叫秦梅,29岁,是一家公司的会计。据她描述,4岁的儿子小琪在半年前莫名其妙地开始揪头发,开始他们并没有特别在意,但后来竟然愈演愈烈,现在头顶都秃了好几块。

  “您儿子出现揪头发的行为之前有没有发生什么特别的事情?”我问。

  “没有啊!”秦梅说。

  “对于儿子揪头发的行为,您是怎么对待的呢?”我接着问。

  “我真的尽了最大努力了,就差辞职在家天天盯着他,或者把他的手绑起来。我都快崩溃了。”从秦梅的语气中我能感觉到她内心的无奈。

  “孩子无法控制的习惯性行为常常是内心被压抑情绪的变相表达。在一定程度上,有其合理性。不过,成人的过分关注与压制,可能会强化孩子的不良行为。”我试图给秦梅解释小琪的情况。

  “不关注?不关注更不得了了。小小年纪就这样,长大后怎么办啊!现在社会竞争这么激烈,万一成了秃顶,将来找工作,找媳妇都是问题!”

  秦梅的情绪越发激动。我给予她一些安慰,并约定第二天下午,她带小琪来咨询室面谈。

  咨询师讲述第一次咨询经历:

  小游戏透露孩子内心秘密

  周六下午,我如约见到了秦梅和她的儿子小琪。小琪脸色有点苍白,无精打采地跟在妈妈身后。

  简短寒暄后,秦梅便急匆匆摘下儿子的帽子对我说:“您看,这一块头皮被他揪得都快秃掉了。”秦梅正说着,小琪又不自觉地把手抓到了头发上。“你又抓!”秦梅按捺不住狠狠地打了小琪的手。小琪似乎知道自己又犯错了,怯生生地低下了头。

  小琪头顶上确实有几块稀疏的头皮,毛囊有些发红,不难看出,小琪揪头发的行为比较频繁。不过,纠结于此并不能解决问题,我决定绕开小琪揪头发的表现,直接探索他内心的感受。于是,我对他说:“你想不想和阿姨一起做个游戏啊?”

  听到做游戏,小琪的眼睛里终于闪现了一点亮光,他对我点点头。

  我请妈妈先到会客厅休息一会,接下来开始了与小琪的游戏活动。

  我拿来一个玩具箱,里面放着小兔子、小狗、小猪、小刺猬、小松鼠、小青蛙等毛绒玩具。小琪好奇地走过来,一下子抓起一只小青蛙,把它扔到了垃圾桶。

  小琪的反应引起我的注意:“为什么要把小青蛙扔到垃圾桶里呢?”

  “小青蛙的叫声太难听了,别人讨厌他。”小琪说。

  “别人是谁呢?”我接下来问。

  “他的爸爸妈妈。”小琪不假思索地回答。

  “那么,小青蛙被扔掉了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我接着问。

  “他挺伤心的。”小琪嘟着小嘴说。

  无疑,“小青蛙”是小琪自我的替代物。通过他的表现不难看出,小琪在与父母的关系中感受到的是被拒绝,被抛弃。“难听的叫声”指得是小琪被父母否定的不良行为。那么,在这个家庭中究竟发生着怎样的故事呢?

  于是,我对小琪说:“既然是这样,我们先帮小青蛙找到爸爸妈妈吧。”

  听了我的话,小琪在玩具箱里又选了一只小猪是爸爸,一只小刺猬是妈妈。我把小青蛙从垃圾桶里捡回来。

  “小猪爸爸,小刺猬妈妈和小青蛙是一家人,他们每天都生活在一起,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我讲故事的开头,让小琪接着讲下去。

  “小刺猬妈妈和小猪爸爸每天都吵架,刺猬妈妈骂小猪爸爸好吃懒做,在家里什么都不做。小猪爸爸说小刺猬妈妈又笨又懒,还浑身是刺。有一天,小青蛙想让小猪爸爸陪他一起搭积木,小猪爸爸对小青蛙说:‘去去去,别烦我,一边呆着去。’小青蛙在家里总是犯错误,他经常把家里搞得乱七八糟,吃饭的时候总是把饭撒到身上,小刺猬妈妈总是骂他。小青蛙觉得爸爸妈妈一点也不喜欢他,他很伤心。”

  听了小琪的故事,他揪头发的原因已经非常明显。小琪的父母经常吵架,对孩子非常忽视,并且很难容忍他犯一些小错误。孩子内心感到被拒绝,被忽视,没有安全感,揪头发是他的一种无意识的宣泄方式。无疑,孩子的这种本能的宣泄在妈妈看来又是在犯错误。于是,她急慌慌地纠正孩子的行为,可是,不正确的纠正却强化了孩子的行为。我把基本情况讲给了秦梅,并嘱托她孩子行为的矫正要有一个过程,不要过于着急,我给她提了一些建议,并且建议她下次先请她和丈夫一起来咨询。

  咨询师给妈妈的建议:

  1.打破恶性循环。不良行为的特点即越关注行为越被强化,行为被强化后反而越容易关注。这就是所谓的恶性循环。所以,妈妈要尽快改变强化孩子行为的习惯。我送给了她和小琪一只拇指般大小的小橡皮鸭子,我把这只小橡皮鸭子装在小琪的口袋里,当小琪想揪头发的时候就捏一下口袋里的小橡皮鸭子,如果秦梅发现孩子有揪头发的行为时,也不要再打孩子的手,而是去捏一下儿子口袋的小橡皮鸭子作为提醒。这样,一方面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另外一方面,也可缓解妈妈的焦虑情绪。

  2.给孩子找优点。只有开创新的局面才能结束过去的纠缠。所以,作为妈妈应该多观察发现孩子的优点并及时鼓励。这样,孩子才能从消极不良行为中解脱出来,转而发挥自己的长处。我建议秦梅每天给孩子至少找三条优点,并且要花一些时间与孩子交流,让孩子了解父母对自己的感受。

  咨询师讲述第二次咨询经历

  还没长大的爸爸妈妈

  一周以后,秦梅与丈夫张庆一起来到了咨询室。秦梅的情绪比起第一次咨询有了一些变化。她没有追究小琪揪头发的事情,而是拿出了记录小琪优点的小本子。

  “您让我一天找三条孩子的优点,我还真是没做到。不过,这个星期有两件事挺开心的。上周的手工课小琪做了一个漂亮的蜻蜓,老师说他做得又快又好,还夸他动手能力强。还有一天,在幼儿园里一个小朋友摔倒了,小琪主动跑过去把小朋友扶起来,老师也表扬他有爱心,喜欢帮助别人。您看,我这本子上还记了我儿子的优点。”

  我接过小琪妈妈递过来的本子,上面零零星星地记着小琪的优点。比如:团结有爱、细心、有艺术细胞等等。

  “对了,老师,捏小鸭子管点事,但是小琪揪头发的毛病还会出现,我有时还是挺担心的。”

  “不良行为是日积月累形成的,怎么可能一下子改变呢,这才一个星期就有了进步。其实孩子身上有很多面。当你把注意力都放在一个点上,就会不自觉地放大和强化它,现在你看到了小琪身上的优点,就会觉得事情也没自己想象得那么严重。”听了我的话,秦梅点头称是。

  “我就说你神经过敏,大惊小怪吧,这回老师说了,你该信了吧。”坐在一旁的张庆开口说了话。

  “你还好意思说,要不是因为你,孩子也不至于成了现在这个样。

  “你就知道怪我,孩子都是被你骂的。”……

  夫妻俩的争吵让我想到了小琪故事中的那只小猪爸爸和小刺猬妈妈,我也渐渐感到了一股火药味。我建议丈夫到会客厅等一会,我先和秦梅好好谈谈。

  秦梅自述:

  孩子3岁以前,我父母帮我们带,一切打理得井井有条,我和老公也没有太多矛盾。孩子3岁上幼儿园了,再加上父母身体不是很好,就回家休养了。我们的噩梦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我老公什么事也撑不起来。记得有一个周末我在单位加班,他在家里带孩子,结果我回到家一看,整个屋子一片狼藉,孩子的头还磕在了桌脚上起了一个大包。已经晚上8点多了,两个人连饭都没吃,更不要说给我做点饭。我问他怎么不吃饭,他说,又带孩子又做饭哪忙得过来啊。我当时气得头都快炸掉了。

  从我父母离开之后,我们的生活就搞得一团糟。每天要接孩子,做饭,孩子越大越不好带,要不一个不小心就把手弄破了,衣服弄脏了,这不,现在又添了个揪头发的毛病,我真担心他把头发揪光了,以后变成秃顶。

  张庆自述:

  我承认我是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但是,秦梅也好不到哪里去。不瞒您说,秦梅是家里最小的一个,从小被她爸妈宠坏了。是的,我自理能力不强,有些事没做好,可是,她也不能劈头盖脸就是一顿数落,让我的面子往哪放啊。再说了,有些事情本来没那么严重,但是,她总是特别爱担心,没事也让她折腾出事来了。就拿孩子揪头发这个事来说,孩子揪两下就揪两下,她可好 ,天天盯着,恨不得眼睛不离开孩子的手。有的时候半夜睡不着觉,非要到孩子屋里看看他有没有揪头发。她天天总是惦着这个事,弄得孩子也忘不了。现在弄成这个样子,我看有一半的问题是她造成的。

  听了秦梅和张庆的自述,我终于搞明白了他们吵架的症结所在。这是一对还不太成熟的年轻夫妻,由于父母的包办,使他们没有将自我从一个孩子的角色转换成父母的角色,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互相指责及焦虑情绪。所以,对于他们来讲,最主要的就是改变沟通方式,在互相理解的基础上明确责任意识,发展承担责任的能力,使一家三口的互动进入良性状态。我决定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让他们初步建立这种意识。

  我把秦梅和张庆共同请到咨询室,请他们互换角色做场景演练。

  情境设置:秦梅(由张庆扮演)下班回到家,看到张庆(由秦梅扮演)正在电脑旁打游戏,饿着肚子的儿子正在吃饼干。

  秦梅(由张庆扮演):“你看看你,这么大人了,儿子跟着你还得饿肚子!”

  张庆(由秦梅扮演):“我……”

  秦梅(由张庆扮演):“我什么我,就没见过你这么懒,这么蠢,这么笨的。”

  张庆(由秦梅扮演):“你……怎么这么讲话!”

  秦梅(由张庆扮演):“我怎么讲话啦,事实摆在眼前,没用的东西!!”

  ……

  张庆扮演的秦梅嘴里像含了机关枪,噼里啪啦说个没完,而一向伶牙俐齿的秦梅却一时语塞,说不出话来。做完这个训练,我请他们两个人分别谈谈自己的感受。

  秦梅也为自己刚才的表现感到吃惊。“我被他的话堵得哑口无言,有种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清的感觉。我平时说话有这么难听吗?”而张庆则感觉不知为什么越说越气,越说越想说。好像觉得秦梅真的做错了事似的。

  我问秦梅,“那么,你觉得张庆当时怎样讲话你会觉得舒服一点?”

  “我觉得他不要太情绪化了,可以好好告诉我让儿子饿肚子不好。……”沉默了片刻,秦梅继续说:“或许我对他讲话的时候,应该再冷静一点。”

  听了秦梅的话,坐在一旁的张庆下意识地点了点头。“其实很多事我做得是不对,作为一个男人,应该再多承担点责任。我刚才骂秦梅的时候也觉得控制不了情绪,可能她当时太无奈了。”

  咨询师的建议:

  夫妻能够意识到这一点,我感到很欣喜。接下来,我们探讨了一下他们家庭中对于家务事及孩子的具体责任以及他们需要提高的地方。并给他们提了如下建议:

  1.改变沟通方式:当你要发脾气的时候,马上提醒自己:“延迟5秒钟”,在这5秒中里,想一想还有没有更好的方式与对方交流。不一样的交流方式结果会完全不同奥。

  2.协商家庭责任分配:建议将家庭责任分为家务与孩子的事两个部分。比如,一个人接送孩子,一个人负责做饭。把事情分配好。

  3.降低期待值:当父母帮助照料生活的时候,可能各方面都打理得非常好。一方面,父母本身善于操持,并且不用上班,专门打理家里的事情。所以,父母不在的时候,年轻夫妻工作压力大,可能不及父母处理得好。所以,应该合理看待,不能期待太高。

  咨询师讲述第三次咨询经历

  在游戏中调整亲子关系

  一个星期后,秦梅一家如约来到咨询室。

  “老师,您给的橡皮鸭子还真管事,现在小琪一揪头发我就捏他口袋里的橡皮鸭子,现在他揪头发的次数比以前少了。”说着,秦梅又迫不及待地摘下小琪的帽子,“您看,他这块头皮已经长了一点头发了。”

  “是的,小动物的叫声能够吸引孩子的注意。”不过,儿童的兴趣点转移比较快,同一种刺激时间长了孩子就会疲惫。我建议秦梅还可以准备一些其他能发出声响的小玩偶,比如机器猫、奥特曼、蜘蛛侠等等。这都可以有效地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对对,我回去就准备。”听了我的话秦梅显得有点兴奋。

  “那么,爸爸有什么新的发现吗?”我对张庆说。

  “孩子揪头发次数确实少了。我觉得这跟她妈妈不是总念叨他也有关系。另外,我觉得秦梅对我的唠叨也少了,这让我感觉挺好的。”

  看来,前两次的咨询确实起到了一些效果,在这个家庭中,正在发生着一些微妙的转变。

  此时的小琪正注视着放在茶几上的一箱子玩具,他试探性地朝我看看,似乎在问他可不可以玩这些玩具。我朝他点点头,告诉他,桌子上的玩具可以随便玩。

  小琪从玩具箱里拿了一只宠物猫。“小猫不讲卫生,爪子都脏了。”小琪笑嘻嘻地对我说。

  “爪子脏了怎么办呢?”我问小琪。

  小琪从纸筒里抽了一张面巾纸,“我给他把爪子擦干净。”

  小琪的表现令我欣喜,当他第一次在咨询室里看到那只声音难听的小青蛙时,毫不犹豫地将它扔进了垃圾桶。而这一次的宠物猫同样是他自我的替代物,宠物猫也有缺点,但是,他在潜意识里不再认为这是完全不被接受,一定会被抛弃的了。他感觉到了被接纳,同时也认为缺点也是可以改变的。

  虽然这只是孩子潜意识懵懂的表达,但是,可以证明,他父母的关系以及对他的态度都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转变。这种转变可能很微小,或许他们自己并未完全意识到,但是,他们的方向是对的。

  小兔子、小狗熊、小房子、笤帚、拖把……小琪越玩越起劲,玩具箱里的玩具被他摆得满桌子,满地都是。

  “小琪,你怎么又把房间搞得乱起八糟?!”秦梅指责道。

  听了妈妈的话,小琪脸上兴奋的表情不见了。我没有阻止妈妈,也没有引导小琪,而是故意拿起杯子到饮水机旁冲一杯咖啡,利用这个时间观察一家人的表现。

  过了一会儿,小琪拿了一本故事书来到爸爸身边,让爸爸讲故事。“小琪别烦,把玩具收拾干净了,坐在一边自己玩去。”

  实际上,在这次咨询之前,我有意把这箱玩具放在茶几上,吸引小琪玩耍,并借这样一个机会观察他们一家人的互动方式。这一幕不正是第一次咨询中,小刺猬妈妈和小猪爸爸对待小青蛙宝宝表达方式的再现吗?

  接下来,我请助理老师带小琪到休息室玩一会,我对小琪的爸爸妈妈进行访谈。

  “刚才小琪把玩具随意摆放,你为什么要批评他?”我问秦梅。

  “这孩子就喜欢把东西乱放,我看着心里就烦。再说了,这是咨询室,就更不能让他这样了。”

  “那么,你有没有留意过其他4岁左右的孩子都是什么样的呢?

  “这个……”秦梅思考了片刻,“我还真没仔细想过”。

  “小孩不都这样呗,”张庆接过话茬,“我妈还说我都6岁了,经常把家里的花盆打碎。”

  说到这里,秦梅也开始反思。她想到邻居家的小男孩也都特别淘气,还经常有邻居对她说,她家小琪真乖,特别好带。我也借着秦梅的思考给他讲了孩子在成人看来的“犯错”,实际上是他们进行自我探索的过程。他们不仅自我探索,也需要成人的关注,与爸爸妈妈的互动。我给秦梅和张庆推荐了几本家庭教育类的书籍,让他们好好看看,真正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与孩子互动。

  咨询师的建议:

  1.多与其他父母交流:多与同龄孩子的父母交流,了解孩子的内心及需求,探讨学习与孩子相处的方式,营造和谐的亲子关系。大多数家庭都要打理这么多的事情,每个人都不容易,所以,并不是客观环境有多么糟糕,有的时候我们变化一下看待问题的角度,不把它当负担,心里就会轻松很多。

  2.换个角度看“错误”。实际上,所谓孩子“犯错”大多是成人的界定。比如,孩子把屋里搞得乱七八糟,这可能正是他自我探索的过程,通过这样的过程,他发展了感知觉和创造性,本身是值得鼓励的。但是,如果成人一味认为这是不对的,无疑给孩子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局限,也容易让孩子产生自卑感。

  3.制定游戏时间:父母在协调好生活的同时一定要对孩子的心灵给予关注。建议一家三口每晚拿出一点时间来和孩子做游戏。如果时间充裕可以是半个小时,一个小时,即便比较忙,也至少拿出15分钟和孩子互动。游戏形式不限,只要孩子喜欢,玩得开心就可以。最主要的是这样一种形式可以让孩子确认,爸爸妈妈在关注他,重视他。

优秀的故事蕴含强大的正能量

    “今天我要感激两位女性。一位是我的继母,是她培养了我读书的兴趣,另一位是《汤姆叔叔的小屋》一书的作者斯托夫人,她的作品让我了解到黑人奴隶的苦难生活。年少的我读了这本书,便产生了‘一定要解放黑人奴隶’的念头。”
 
  这是1863年1月1日,亚伯拉罕·林肯发表《奴隶解放宣言》时说的一段话。这段话告诉我们,林肯总统不是通过亲身经历而是通过文学作品了解到黑人的苦难。这个例子足以说明故事所蕴含的力量。
 
  故事的这种力量,不仅仅是教育界,就连政治、外交、宣传、商业等领域也给予了极大关注。通过故事来演绎某个具体的事件或产品,能够给受众植入深刻的记忆,发挥强大的影响力,这是因为故事拥有“调动感性思维的力量”,可以引起我们内心的共鸣。一个经典的成功案例就是孩之宝玩具公司设计制造了变形金刚这种玩具,为了让消费者快速接受这一产品,该公司为变形金刚设计了一系列的故事,并制作成动画片,很快就风靡全世界。
 
  根据认知学者的研究,即便强调一百遍“做人应该正直”这种说教性的话语,也不如讲几个“华盛顿和樱桃树”之类的故事效果好。
 
  若是你仔细回想一下小时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给你讲过的故事,你就会明白,故事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你的方方面面。故事可以启发儿童的智慧、记忆力、想象力、思考力、口头表达能力,也可以安慰孩子的心灵、消除负面情绪、引导良好的行为习惯。
 
  故事的这种强大能量,来自于很多小力量的汇聚。这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三种力量是“真实赋予的力量”、“思考赋予的力量”和“治愈内心的力量”。
 
  从古时候起,“真实赋予的力量”就帮助人们分辨“真与假的问题”,帮助人们明明白白地判断“道德与不道德的问题”。其实,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里,真实或者虚假并不会像花生那样,只要剥开便能看到真相。可是在那些优秀的故事塑造的世界里,孩子们可以轻松上手,学会如何辨别真伪对错,为人生道路奠定基础。
 
  “思考赋予的力量”里,包含着“想象和推理的力量”“批判和判断的力量”“创意性思考赋予的力量”。在我们听或者阅读优秀的故事时,大脑会随着故事情节运转,进行思考、推理和想象。这不仅对儿童有益,对成年人也是很有益处的。
 
  “治愈内心的力量”里,包含着“自我激励的力量”“理解的力量”“关爱他人的力量”等等,可以给孩子带来希望和勇气,也可以帮助孩子理解他人,促进孩子的社交能力发展和情感发育。故事所蕴含的力量就是这么强大。因此,释迦摩尼、孔子、耶稣都喜欢把人生哲理融入故事中,通过故事来阐明真理。其中很多故事经久不衰,深受人们的喜爱,人们从中汲取了许多养分。这是人类所创造的最好的精神食粮。

有些睡前故事不能讲

    睡前给孩子讲故事的目的,不是为了教育,而是为了催眠。最好的催眠故事应该是与现实无直接关系的,带着强烈想象成分且适合宝宝理解能力的……

    温暖的灯光中,和孩子躺在床上,如果这时让你挑选一个故事哄着孩子慢慢睡着,你的脑海里首先出现的,是不是《白雪公主》、《灰姑娘》、《海的女儿》等人们已经非常熟知的经典童话?这些过于熟悉以至于让我们不假思索地拿来给孩子讲的童话,最近受到一些心理学家的质疑,认为对于5岁以下的孩子来说,它们不仅无助于入睡,反而可能给他们造成一定的心理伤害。

    “首先这些故事是不利于孩子入睡的。”苏州荣格心理咨询中心高级督导王国荣提醒家长,睡前给孩子讲故事的目的,不是为了教育,而是为了催眠。最好的催眠故事应该是与现实无直接关系的,带着强烈想象成分且适合宝宝理解能力的,比如讲述与动植物密切相关、游戏色彩与想象成分极为浓厚的故事,让宝宝觉得好听、好玩、符合他们的口味,而不是生硬地灌输给他们一定的人生道理。

    其次,“灰姑娘为什么要受那么多苦才能和王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什么会冻死”,这些与社会伦理有关、揭示某种人生残酷性的东西,5岁以下的孩子永远都不会理解。孩子在5岁前,也就是“前儿童期”接受暗示的能力非常强,但又不具备承受痛苦的能力,将残酷甚至恐怖的东西强加在他们不理解的心灵上,很可能造成心理阴影。等孩子上学后,再给他们讲比较合适。


    与《白雪公主》等童话故事相比,王国荣认为,《唐老鸭和米老鼠》、《猫和老鼠》等动画故事可能更适合5岁以下的孩子,因为这些故事中没有绝对的善恶、好坏、敌友之分,每个动物都有它调皮又可爱的一面。此外,他最鼓励根据孩子的年龄、性格特点,家长自己改编或创作故事讲给他们听。比如《龟兔赛跑》可以讲第一次乌龟赢了,第二次兔子吸取教训反败为胜。如果孩子勇敢、活泼好动,可以编一些诸如非洲大草原软弱的角马战胜狮王的故事,让他们明白弱者可以变强的道理,这样的故事既有很强的针对性,又有助于提高培养自己和孩子的想象力。王国荣最后提醒,给孩子讲故事有个关键的原则:不要老讲自己想说的,而要讲孩子爱听的故事。

讲童话故事的小原则

给宝宝讲童话故事的原则

    首先家长以形象、生动、有感情的语言给儿童讲故事,引起儿童的学习兴趣和愿望,接着再进一步帮助他们熟悉人物。讲故事给儿童听,同儿童一起念儿歌,是儿童最快乐的时光,也是最能给他们带来亲情和安全感的时刻。

    培养和发展儿童想像力的最好方法是在讲故事时,为他们准备一些图片、玩具和实物。可以边讲边让他们看图片,听模拟的声音,触摸有关的实物,这样童话故事就会在他们的大脑中形成一幅幅鲜明的图象,他们就会浮想联翩,使想像的触角伸得更深、更远。

    让儿童边听童话边看书,或边听音乐,了解快乐和悲伤的心情。要知道,了解人的情感比获得知识更重要,这是非常重要的生活经验。因为儿童的脑细胞十分娇嫩,对感知的对象十分敏锐,只有当感知和思考对象是可以看得见、听得着或摸得着的形象时,才能正常工作。有些童话系列软件有利于儿童对童话的理解,因为运用电脑媒体,使音乐、美术、文学、科学集于一体,寓教于情景交融之中,配合生动直观的画面可帮助儿童积累经验,有助理解童话故事,这样不仅能激起儿童的兴趣,还能在生动有趣的缤纷世界和情景之中感受到艺术之美,同时儿童触景生情,对启发儿童的联想创造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父母在给宝宝讲童话故事时要注意哪些呢?

故事就是故事:不少人在文学阅读中习惯于“对号入座”,在给孩子读故事的时候,这种倾向更为明显。比如常听大人劝喻孩子,故事中的某人如何如何,请孩子也如何如何吧。这是一种解读故事的方式,但作为文学阅读来说,总这么做未必是好的,甚至可以说是有点糟糕的。几乎每个人都知道《灰姑娘》的故事,但把自己变成“等待王子拯救的灰姑娘”的女性应该是极少数吧。今天,虽然故事主人公的性格和人生取向我们未必赞同,但《灰姑娘》的故事依然美丽。因为“故事就是故事”,读故事的高手懂得如何从故事中“跳出来”,也会懂得如何引导孩子跳出来。

学会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欣赏故事。故事中有善与美,也会有恶与丑,它们都是人生中宝贵的体验。不知丑恶,也不会懂得美善。从文学欣赏的角度看,故事中的丑与恶(假如不可避免的话)越是形象逼真,故事才会越完美。而在童话中,孩子们终会安全着陆。

在充分考虑孩子智力与情感的接受能力的前提下,我想不必刻意去回避童话故事中看来阴暗的一面。同时,不必将故事变成道理,也不必用故事来讲道理。故事就是故事,真正优秀的故事,本身具有强大的道德力量。

语言的重要性:童话是文学的,而文学是通过语言来表现的。我们给孩子读童话,也是在帮助孩子享受、学习文学语言。真正优秀的童话大师常常也是语言大师。收集整理《格林童话》的格林兄弟两人,本身就是语言学家。为孩子创作过经典童话的中外作家,如安徒生、狄更斯、卡罗尔、王尔德、格雷厄姆、波特、林格伦、怀特、苏斯博士、恩德、扬松、达尔、巴金、冰心、张天翼、叶圣陶、陈伯吹、孙幼军等等,在语言上都有很深的功力,也非常懂得儿童的心理。我一向很顽固地建议大人们,在给孩子读童话的时候,尽可能选择原著(包括原著的好译本),少用各种去皮卸骨的改写本、缩写本。

图画的重要性:除了能直观地培养孩子形象思维能力外,图画在儿童阅读中最大的功能是愉悦,它使孩子能很容易接受,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文学的、艺术的熏陶。给孩子读童话,尽可能选择插图好的读本,最好是选择真正的图画书。真正的图画书,不是那种文字配上说明性的插图的书,图画书中的图画本身也是能讲故事的,文字的叙述和图画的叙述各有优势,不可替代,相映成趣。

择优的重要性:给孩子读包括童话在内的书籍,目的在于让孩子获得阅读的习惯,保持对阅读的热情。一般来说,在阅读的问题上,应当给孩子足够的选择自由。但童年的时光非常短暂,孩子也并非生来的阅读专家,所以大人还是应该尽可能为孩子选择优秀的作品,渐渐培养孩子择优的能力。

孩子睡前故事父母要挑着讲

  温暖的灯光中,和孩子躺在床上,如果这时让你挑选一个故事哄着孩子慢慢睡着,你的脑海里首先出现的,是不是《白雪公主》、《灰姑娘》、《海的女儿》等人们已经非常熟知的经典童话?这些过于熟悉以至于让我们不假思索地拿来给孩子讲的童话,最近受到一些心理学家的质疑,认为对于5岁以下的孩子来说,它们不仅无助于入睡,反而可能给他们造成一定的心理伤害。
 

“首先这些故事是不利于孩子入睡的。”苏州荣格心理咨询中心高级督导王国荣提醒家长,睡前给孩子讲故事的目的,不是为了教育,而是为了催眠。最好的催眠故事应该是与现实无直接关系的,带着强烈想象成分且适合宝宝理解能力的,比如讲述与动植物密切相关、游戏色彩与想象成分极为浓厚的故事,让宝宝觉得好听、好玩、符合他们的口味,而不是生硬地灌输给他们一定的人生道理。
 

其次,“灰姑娘为什么要受那么多苦才能和王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什么会冻死”,这些与社会伦理有关、揭示某种人生残酷性的东西,5岁以下的孩子永远都不会理解。孩子在5岁前,也就是“前儿童期”接受暗示的能力非常强,但又不具备承受痛苦的能力,将残酷甚至恐怖的东西强加在他们不理解的心灵上,很可能造成心理阴影。等孩子上学后,再给他们讲比较合适。


与《白雪公主》等童话故事相比,王国荣认为,《唐老鸭和米老鼠》、《猫和老鼠》等动画故事可能更适合5岁以下的孩子,因为这些故事中没有绝对的善恶、好坏、敌友之分,每个动物都有它调皮又可爱的一面。此外,他最鼓励根据孩子的年龄、性格特点,家长自己改编或创作故事讲给他们听。比如《龟兔赛跑》可以讲第一次乌龟赢了,第二次兔子吸取教训反败为胜。如果孩子勇敢、活泼好动,可以编一些诸如非洲大草原软弱的角马战胜狮王的故事,让他们明白弱者可以变强的道理,这样的故事既有很强的针对性,又有助于提高培养自己和孩子的想象力。王国荣最后提醒,给孩子讲故事有个关键的原则:不要老讲自己想说的,而要讲孩子爱听的故事。

 

父母和老师的疑问及讲述的故事

父母和老师的疑问及讲述的故事


  父母的疑问


  1. 我注意到在问题解决的开始,你先是听取孩子们的意见。如果倒过来,让大人先说他的困惑,这样行吗?


  或许可以。然而当大人一开始就表达他们的愤怒时,有些孩子就有了防卫心理,会闭口不谈。对于孩子来说,大人先表明他们真正关心和接受孩子的感受,他们才更容易理解和关心大人的想法。


  2. 我和孩子一起开始解决问题时总抱着很高的愿望。但是当我开始表达我自己的感受时,发现很难不去责备和斥骂孩子。有什么办法吗?


  避免责骂的办法之一是避开针对“你”的指责,如“你这孩子永远不……你总是……你的问题是……”用“我”来代替“你”,比如“这是我的感受,当……我很生气,我希望看到的是……”只要孩子不受攻击,他们就会不带戒备心理去听你的感受。


  3. 我发现,有时我和孩子们一起想办法时,他们会指责我。比如,我建议“或许我可以那样做”,可他们往往会说“你不会的,还记得上次你……”,突然地我们就偏离主题,长时间地争论过去发生的事。有什么办法避免这种情况吗?


  如果你的孩子开始指责你,你可以用一段话让他们回到正题,比如说:“我们不要为过去发生的事情互相指责。现在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将来的解决办法。”


  父母讲述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一位母亲讲述的,她用“问题解决法”解除了自己的压力并帮助孩子变得具有责任心。


  去年我的三个女儿(分别是6岁、8岁、12岁),哭喊着说新学年应该要有“合适”的衣服、“合适”的鞋子和其他“合适”的东西。我被迫去买了许多甚至超出了支付能力的东西。


  今年,当报纸里塞进了第一份新学年用品广告时,我决定不再满足孩子们的要求。我召开家庭会议,让她们写下她们觉得新学年必须要的物品(我们也列了一张如果家里中了彩票她们想要购买东西的清单)。接着,我以最浅显易懂的语言告诉她们,我们需要节省一点开支,以便我们能继续享用像吃、住之类的基本生活必需品。


  开始她们报怨,但过了一会儿,便开始提出各种各样的建议。例如“我们烤甜饼,卖给邻居”,还有“我们自己做衣服,但你得给我们买台缝纫机”。最后,我12岁的女儿杰西卡的主意最吸引她们:“把钱给我们每个人,我们自己来管理。”她甚至愿意主动帮助妹妹们管理开支。


  尽管我有疑虑,但还是同意了。我不敢确定孩子们是否明白这个决定的全部内在含义,但这种决定已经对杰西卡产生了影响。我陪她一起买毛衣,我指给她架子上一件漂亮的蓝色毛衣,她拿起价签一看,说:“妈妈,不能听你的,这太贵了!”


  下面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位母亲如何处理她3岁女儿的分离焦虑。


  所有的母亲们愉快地跟孩子说“再见”后,就把孩子留在了学前班,但是,当我开始朝大门走时,爱丽丝歇斯底里地哭起来,她跑着追赶我,抓住我的胳膊,放声大哭。我开始感到绝望,都开学三周了,她还是没有任何改善的迹象。


  一天早上,我决定试一试“问题解决法”。吃完早餐,我让她坐在我的大腿上说:“爱丽丝,你真的想让我在学前班陪着你,而且(注意我说的是‘而且’,不是‘但是’)今天我需要离开去做我的事情,我在想,我们该怎么办?”


  她茫然地看着我。我说:“让泰迪熊陪你好吗?”她摇摇头说:“不。”“让我的绒毛围巾陪你行吗?”她又摇摇头,把脸埋在我的肩上说:“你别走。”可一分钟后她又说:“你走吧。但是你得抱我一下。”


  突然,我灵机一动,抓起她的手,吻了吻手掌,然后合拢说:“现在你有了我的吻,快点,放进口袋里。什么时候想我了,你就把它拿出来,亲亲妈妈的吻。你觉得怎么样?”


  她的脸放出光彩,迅速把“吻”深深地塞进口袋。那天早上,她第一次主动让我离开。


  老师的疑问


  1. 使用“问题解决法”时得进行完所有的步骤才有效吗?


  不必。一位老师讲述了9岁的斯宾塞的故事:他是一位认真而勤奋的学生。当他们科学小组的其他孩子到处胡闹,不好好工作时,哪怕就一会儿,他也会很生气。一天,他无法控制自己,把书和纸扔得满地都是。老师决定用“问题解决法”和他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


  老师坐在他旁边,说:“斯宾塞,看得出来,当组里的其他孩子捣乱时,你非常生气。一旦开始了一项工作,你就不希望受到任何干扰。”


  斯宾塞立刻回答说:“是的,因为我想做完,可他们让我忘了要做什么了。”停了一会儿,他站起来说:“我能不能回到工作台?他们开始捣乱时,我就一个人干。”


  老师很惊讶,她说:“你认为这样做对事情有帮助吗?”


  他点点头,说:“那样我就不会发火,扔东西。”


  从那以后,斯宾塞一直那样做。


  2. 我的一个学生得比,从来记不住把书带到学校来。我用“问题解决法”试着解决她的问题,可是不起作用,她还是胡闹和装傻。有什么建议?


  如果孩子抵制你要解决问题的努力,基于同样的原则,写张纸条,可能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比如,你可以写:


  亲爱的得比:


  你跟我说,你要记住把书带到学校来比较难。有时,你只是“忘了”。


  我需要保证我所有的学生每天都把他们的书带来了,这样他们才能上课。


  请想个办法每天早上提醒你自己带书,我也会帮你想。我们互相交流意见,看看你觉得哪一种办法实用。


  你真诚的G老师


  3. 老师和学生共同制定可能的解决方案时,是否有必要把它们记下来?简单地告诉对方,不行吗?


  有时可以,然而,不要低估了孩子们看到自己的想法被老师们相当认真地记下来时内心涌起的骄傲和喜悦所带来的无形力量。看到他的话被写在纸上,不是给予他视觉享受,而是激励他继续进行创造性思维。


  老师讲述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说明了“问题解决法”如何帮助一个老师找到问题的根源。


  珍妮是一个讨人喜欢的12岁女孩。但是上数学课时,她却变成了一个苛求的、无理取闹的、根本不做功课的婴儿,只谈对数学的担忧。


  这一学年来,我试过我所知道的各种方法,想给予她信心,甚至如果她需要,考试时我会给她额外的帮助,但是她的分数还是“高”得无须留在教师资料室补习。我最后只好对她不予理会,结果呢?她停止了做题。绝望中我决定采用“问题解决法”。以下就是事情的经过:


  我:珍妮,我知道你对做数学题很担忧。


  珍妮:是的,我就是讨厌那玩意儿。


  我:因为有的地方太难?


  珍妮:是的……我老出错。


  我:所以你很生气。


  珍妮:是啊,因为接着你也会对我发火。去年G老师因为我笨,出了许多错,就大声骂过我。


  我愣住了。


  我:这就是你担心的事吗?你认为我也会骂你?


  珍妮:(眼里含着泪)嗯。


  我:(抓起她的手)珍妮,你得允许自己犯许多错误,所有好学生都知道这点。错误对人是有帮助的。不是让人讨厌,而是有帮助。


  珍妮:有帮助?


  我:是的,因为错误告诉你,你还需要学习。此外,错误还会带来发现,就像哥伦布因为错误所导致的发现一样。


  珍妮:(开心一笑)美洲大陆!……所以,我要是做错了,你不会生我的气。


  我:不会,珍妮。我只是希望能有办法让你做数学题时,不必担心那么多是否做得“对”的问题。


  珍妮:或许我自己能算出答案……但是如果我不行。


  我:我会帮你。如果我忙,或许你的朋友克罗蒂亚也能帮你。


  接下来的几个星期,我发现珍妮一个人做题的时间长了,也更用功。珍妮问是否可以和克罗蒂亚坐在一起,保证在她自己做完作业之前,她们不会对答案。我想,与其让她坐得离朋友近一点,倒不如让她知道犯错误不是灾难,这更有助于帮她渡过难关。

早产儿回娘家呵护下的成长故事

新生儿的长大需要父母和医护团队全心投入。

羽馨因为妈妈罹患严重子癫前症在27周又5天就出生了,出生时体重只有446公克,是同周数小朋友的一半(差不多跟iPad Air一样重),体重虽轻,甚至在六周大时发生严重的坏死性肠炎及巨细胞病毒感染,生命征象一度不稳,经紧急开刀,最终小肠只剩40公分(一般新生儿的小肠约200-300公分),手术后,生命征象才终回稳。羽馨的病情在胶着5个月后逐渐有了起色,在住院九个月后终于可以回家。一开始因肠道实在太短,需要靠居家全静脉营养才能供应生长所需,但羽馨神奇地开始可以靠自己从口进食,现在两岁一个月的羽馨,已经是全家的开心果,活泼白嫩,还能去参加游泳班呢!

早产儿是指怀孕周数未满37周的新生儿,台湾每年约有近20万名新生儿,其中早产儿约占了10%,本院新生儿加护病房每年约有600个小朋友来报到,其中出生体重大于1000公克的早产儿,近三年存活率都在95%以上,小于1000公克的早产儿,近三年存活率则在73%左右。

由于所有器官发育皆未成熟,早产宝宝在出生后容易罹患呼吸窘迫症候群、呼吸暂停、脑室内出血、开放性动脉导管、坏死性肠炎、慢性肺疾病、视网膜病变等轻重程度不一的并发症,比起足月宝宝更需要新生儿医护团队及父母的细心呵护,爸爸妈妈的心境与情绪也常常随着宝宝病情的起伏而波动;看着当初巴掌大的早产儿一天天长大平安出院回家,心中的喜悦与成就感,难以言喻。其实早产儿出院后,另一大挑战才要开始,但当爱无限延伸,用爱,将会抚育早产宝宝一瞑大一吋。

 

说故事两万次减低学校霸凌现象

让孩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下认识先天颅颜病症

财团法人罗慧夫颅颜基金会南部分会为了帮助颅颜症孩子在学校营造一个接纳与同理的环境,自民国九十年起开始招募得福故事志工。14年来,南部分会共培训162位得福故事妈妈,足迹遍及高雄市约100所国小,说了近2万次故事,共计近70万人次小朋友参与。
 
财团法人罗慧夫颅颜基金会所服务的唇颚裂、小耳症等先天性颅颜病症孩子,在学校可能因为同学对其病症的好奇或不了解而遭遇嘲笑,以致颅颜孩子比较容易自卑、缺乏自信心, 为了帮助颅颜病症孩子能融入学校生活,并借此降低学校霸凌问题,得福故事妈妈利用学校晨光时间到高雄市国小低年级各班巡回说故事,以基金会自行出版、由小朋友创作得奖的“用爱弥补儿童绘本”为题材,在说故事过程中让孩子思考“尊重不同生命、喜欢自己、喜欢不一样朋友”的理念,也介绍先天性颅颜病症让一般孩子了解:颅颜孩子只是外观与你有一点不同,其他都一样。
 
得福妈妈詹淑雅回想说故事的生涯,印象最深刻的是曾遇过一位多指症的孩子,因拇指旁多一根手指头而缺乏自信,听故事过程头都低低的,詹淑雅告诉同学:“上帝创造给我们的东西,一定有他的道理。”请这个孩子想想,多这根手指头可能有什么优点?一个月后,淑雅再到这个班级说故事时,孩子面带笑容告诉她:“多一根手指头,玩剪刀石头布时,不用出两根手指头,只要出一根就可以了”。淑雅说:“到学校说故事就像是播种,何时开花、结果无法预期?但相信有些种子一定会开花、结果,就像自己小学老师当时在她心中种下良善的种子,只是这颗种子较晚成熟,但终究也开花结果了。”
 
根据国立高雄师范大学华语文教学研究所助理教授锺镇城所做的研究显示听过得福故事志工说故事的学生,88%有从得福故事志工说故事中学到东西,88%知道唇颚裂患者在唇颚部位与一般人长得不一样,82%学生知道小耳症患者耳朵的形状及大小很特别,显示透过得福志工说故事计划达到让一般孩子更认识唇颚裂、小耳症等颅颜病症。
 
发生在孩童间的嘲笑与歧视,起因于好奇与不了解,之后才会逐渐发展成恶意的霸凌,罗慧夫颅颜基金会期盼以说故事、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孩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下认识先天颅颜病症,并在故事情结中学习到如何与不一样的朋友相处的方法,进而扩张孩子们看待世界的角度,也让所有“不一样”的朋友,能在接纳、尊重的社会环境中,自在的生活着。

喜欢本文,请按赞并分享给好友!
 
 

给宝宝讲故事有什么好处

        给宝宝讲故事是促进宝宝语言发展与智力开发的好办法,虽然这个月龄的宝宝可能还不能够听懂故事的含义,但只要父母一有时间就声情并茂地讲给宝宝听,就能培养宝宝爱听故事的好习惯。


        如果父母再多给宝宝买一些构图简单、色彩鲜艳的婴儿画报,一边用清晰、缓慢、准确和悠扬的语调给他讲故事,一边指点画册上的图像,还能培养起宝宝对图书的兴趣。


        当然,也有一些宝宝,无论父母怎么讲,宝宝都提不起兴趣,甚至也不爱看那些画册。这时,父母也不要生气着急,过一段时间后再试试,可能宝宝就会喜欢听故事了。


爱心妈妈经验谈


        给宝宝买的书,宝宝喜欢自己翻着看,每当这时,我就在旁边对他讲书里的内容,每天会固定地和他讲故事。每当翻到他熟悉的画面时,他总是用期待的眼神看着我,好像给他讲故事成了必做的项目。

宝宝能讲一些小故事吗

        3~4岁的宝宝,语言的发展能力及语言的理解能力都非常迅速,能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希望和要求,需要和意见,能说出周围事物的形态和名称。而且宝宝还能够理解父母说的一些话的意思,比如家里来了一个小朋友,妈妈对宝宝说:“把你的玩具拿出来给小朋友玩一玩吧?”宝宝就会听话地把自己所有的玩具拿出来,让小朋友玩儿。并且还会给小朋友作示范表演,甚至还把自己好吃的食品拿出来让小朋友吃。


        这些行为说明,宝宝不但听明白了父母说的话,而且还理解了父母所说的意思,那就是“好好招待小朋友”,因此宝宝不仅按照父母说的话,拿玩具给小朋友玩,而且又主动地拿好吃的东西招待小朋友,把父母说的话进一步地深化。一些父母在宝宝3~4岁时,就开始给宝宝讲故事,还教宝宝念一些短小、顺口的古诗词。比如讲《黑猫警长>、《白雪公主》的故事等,一般讲过2~3遍,宝宝就会兴致勃勃地自己讲了,有时还能加上点自己的想象在其中。
 

挫折教育故事:庄稼的启示

       一个老农种了两片庄稼地,一片在东南,一片在西北,相距甚远。


        这一年,幼苗刚长成,恰逢扎根期,  东南一片有雨,而西北一片则滴雨未见。扎根期过去之后。东南与西北的气候相同,有许多人认为东南片的庄稼一定优质高产。因为它的幼苗期环境优越。


        但事实恰恰相反,到年底西北片的庄稼亩产1 000斤,而东南片的庄稼亩产才800斤。


       有许多人不解。就找老农去询问。老农听后哈哈一笑说:  “道理很简单,西北片的庄稼幼时少雨,看似不利,但因为少雨,庄稼为了生存,就把根扎得很深且很牢。到后来,在相同的条件下,根扎得深的庄稼,就能汲取到更多更丰富的营养。也唯怪它们套优质高产。”


      老农的话很平淡。但含文何其深刻。


        由此可以明白:为什么许多伟人幼年国顿。却终有所成;而不少幼年幸福的人。却一生平庸。


        原来。苦唯有时并不是不幸。而恰是上天给我们的恩賜。正是这些苦唯,促使我们不断挖掘生命潜能,土动汲取人类的智慧,丰富自己,博人心胸。将生命的根扎得很深也很牢。为日后的脱颖而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而那些从小就际遇颇佳的人。由于整天的生活过于舒适。唯免消沉了意志,丧失了斗志,空耗了时光,浪费了精力,到头来反而一无所成。


       人生悟语:生命就像洪水介流,不遇到岛屿和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挫折就像刀子,握住刀柄就可以为我们服务,拿住刀刃则会割破我们的手。

给宝宝讲故事之懒惰的熊

      小贝是一只懒惰的小熊,扫帚倒在了地上,妈妈喊:“小贝,快把扫帚捡起来!”小贝不愿意,他钻到窗帘后面躲起来,说:“妈妈,我不在”妈妈叹了口气。把手上的湿面粉洗掉,捡起了扫帚。


      外面下雨了。妈妈喊:“小贝。你听见下雨了吗?快把晾在竹竿上的衣服收进来!”小贝不愿意,他用手捂住耳朵,说:“妈妈,我没听见”妈妈叹了口气。放下洗了一半的菜。跑出去收回了已经被淋湿的衣服。


      吃饭的时候,小贝把饭粒掉在了地上,妈妈说:“小贝,快把饭粒捡起来!”小贝不愿意,他用手捂住眼睛,说:“妈妈,我没看见”妈妈叹了口气。揉揉又酸又疼的腰。弯腰捡起了饭粒。


       妈妈累得病例了。她躺在床上再也不能做饭给小贝吃。再也不能洗衣服、整理房间。房间里乱糟糟的,到处扔看小贝的脏衣服,小贝没有东西吃。没有干净的衣服接。好唯受!


    “妈妈,你好点了吗?”小贝站在妈妈的床前,哭看问。


    “不好!”妈妈无力地摇摇头.


      爸爸不在家。只有靠小贝来照顾妈妈了。小贝把脏衣服收集在一起。放进了洗衣机,再把地扫得干干净净,然后挎上购物蓝,  出门去买面包。大家看见了,夸赞说:  “小贝变得懂事了!”躺在床上的妈妈听见了,开心地笑了.

日本传颂看一个动人的小故事

        日本传颂看一个动人的小故事:许多年前,一个妙龄少女来到东京帝国酒店当服务员。这是她涉世之初的第一份工作。也就是说她将在这里正式步入社会。迈出她人生第一步。因此她很激动。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干!结果她想不到:上司安排她洗厕所!


        洗厕所!实话实说没人爱干。何况她从未干过粗重的活儿。细皮嫩肉。喜爱洁净。干得了吗?洗厕所在视觉上、嗅觉上以及体力上都会使她唯以承受。心理暗示的作用更是使她忍受不了。当她用自己白皙细嫩的手傘看抹布伸向马桶时,  胃里立马“造反”,翻江倒海,恶心得几斗呕吐却又吐不出来。太唯受了。而上司对她的工作质量要求特高。高得骇人:必须把马桶抹洗得光洁如新!


        她当然明白“光洁如新”的含文是什么。她当然更知道自己不适应洗厕所这一工作。真的唯以实现“光洁如新”这一高标准的质量要求。因此,她陷入迷惑、苦恼之中,也哭过鼻子。这时,她面临看这人生第一步怎样走下去的抉择:是继续干下去。还是另谋职业?继续干下去一一太唯了!另谋职业一一知唯而退?人生之路岂有退堂鼓可打?她不甘心就这样败下阵来。因为她想起了自己初来时曾下过的决心:人生第一步一定要走好。马虎不得!


        正在此关键时刻。同单位一位前辈及时地出现在她面前。帮她摆脱了困惑、苦恼。迈好这人生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帮她认清了人生路应该如何走。但她并没有用空洞理论去说教。只是亲自做个样子给她看了一遍。
 

        首先,她一遍遍地抹洗看马桶,直到抹洗得光洁如新;其次,她从马桶里盛一杯水。一饮而尽喝了下去!竟然毫不勉强。实际行动胜过万语千言。她不用一言一语就告诉了少女一个极为朴素、极为简单的真理:光洁如新,要点在于“新”。新则不脏,因为不会有人认为新马桶脏,也因为洗后马桶中的水是不脏的,是可以喝的;反过来讲,只有马桶中的水达到可以喝的洁净程度。才算是把马桶抹洗得“光洁如新”了。而这一点已被证明可以办得到。


        同时。她送给她一个含蓄的、富有深意的微笑。送给她一束关注的、鼓励的目光。这已经够用了,因为她早巳激动得几斗不能自持,从身体到灵魂都在震颤。她目瞪口呆,热泪盈眶,,比然大悟,如梦初醒!她痛下决心:


     “就算一生洗厕所。也要做一名洗厕所最出色的人!”


        她就是日本政府的土要官员一一邮政大臣。她的名字叫野田圣子。


        人生悟语:艰苦的工作,其实足磨炼人意志的最好战场。正所谓:梅花香自苦寒来!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想办法去战胜一切恶劣条什,依靠自己的努力,争取成为其中最优秀的人。告诉孩子只要不屈服,不向命运低头,就能够把握命运,战胜一切障碍,就能够“小呜则已、一呜惊人”!

给宝宝讲故事之真正的宽恕

       12岁那年我在威斯康星州的马里內特送报纸。老奶奶只是一个订户。然而正是她教会了我什么是宽恕。并希望我有一天能教给别人。


        在一个星期六的下午。我和一个伙伴躲在老奶奶后院的一个隐蔽的地方向她的房顶扔石头。我们这个游戏的目的是看石决怎样像导弹一样击中房顶的边缘。然后像天空中滑落的流星一样掉在院子里。


        我找了一决非常光滑的石头。然后把它扔了出去。然而那决石头实在太光滑了,因此在我脱手扔出的时候,它从我的手中滑落,直接砸向老奶奶后廊的一扇小窗户。听到玻璃碎裂的声音。我们飞快地逃离了老奶奶的后院。比我们投向她房顶的“导弹”的速度还要快。


         那天晚上。因为太害怕被抓到。所以我并没有去想那个走廊玻璃被打碎的老奶奶。然而几天之后。  当确信自己没有被发现时。我开始对我的所为感到內疾。当我每天把报纸交给她时,她依然微笑看向我问好,但我再也没办法在她面前表现得泰然自若了。


        我下定决心要攒下每天送报纸的钱。三周之后。我已经有了七美元。我算过。这些钱足够赔偿她的窗户了。我把钱放进一个信封里。并附上一张字条向她解释。说我很抱歉打破了她的窗户,希望这七美元足够支付她修理窗户的费用。


       我一直等到天黑。从投信口放进了她的门才悄悄地来到老奶奶的房前,把装看赔款的信封里。我顿时感到自己的灵魂得到了救赎,并且迫不及待地想再次心安理得地直视老奶奶的眼睛。


       第二天。我把报纸交给老奶奶时。已经能够对她温暖的笑容报以微笑了。她感谢我为她送报纸。并说:  “我有些东西要给你。”那是一袋饼干。我向她表示了感谢。然后一边吃饼干一边继续送报纸。


       吃了几决饼干之后。我在袋子里摸到了一个信封。便把它拿了出来。当我打开信封时。我惊呆了。信封里面是七美元和一张简短的字条。上面写着:  “我为你感到骄傲。”


      人生悟语:当我们面对别人的冒犯,哪怕足无心的冒犯时,总习惯于以指责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愤怒;对于别人的道歉也多采取冷漠的态度予以消极的接受,而很少像文中的老妍妍那样,不但以博大的胸怀原谅别人的错误,还把别人的悔改当做美德来赞赏。现在,我们是否应演思索一上我们的处世态度呢?
 

给宝宝讲故事之草原英雄小姐妹

        蒙古族少女龙梅与玉荣是一对小姐妹,1964年。龙梅11岁。玉荣还不满9岁,2月9日那天中午。小姐妹俩正在放羊,突然。低垂的云层漂下了一串串的鹅毛大雪。怒吼着的狂风席卷着飞扬的雪花。刹那间吞没了茫茫的草原。暴风雪来了!龙梅和玉荣急,贮拢住羊群,转身往回赶早。但是狂风暴雪就像一道无形的墙,阻挡看早群的归路,羊群顺风乱窜。在这关键的时刻龙梅对妹妹说:  “快去叫阿爸帮咱们拦羊[”小玉荣听了姐姐的话。掉转头顶着风雪拼命地跑,没跑多远就栽倒了。她起来回头一看,姐姐一个人在暴风雪中,左手拿看羊鞭,右手甩看脱下来的皮袄左右拦档。没有自己这个帮手。羊群越发乱了。小玉荣顾不得再去叫阿爸,立即返回羊群,手里挥动看小皮帽嘴里不断地喊看。


        龙梅和玉荣就这样拦档一阵,跟上跑一阵。再继续拦档、再跟看跑,不知拦了多少。也不知道跑了多长时间。经过与暴风雪搏斗的第一个回合。龙梅和玉荣总算把散乱的羊群聚拢在一起。到了黑夜。暴风雪似斗更加疯狂起来。她们凭借着地上积雪的反光识别自己的羊群。羊群照旧在风雪的呼啸中朝东南方狂奔。在紧紧追赶羊群的时候,姐妹俩怕失散,便机智地相互高喊看:  “龙一一梅”  “玉一一荣”,彼此关照、激励看。从中午开始一直到第二天天亮,姐妹俩整整奋斗了2(、多个小时。寒冷、恐惧、饥饿、疲劳、责任全部集中在了两个小姑娘身上。终于玉荣昏倒在雪地上奄奄一息,姐姐龙梅也好不了多少,但仍撑看跟在羊群后面。幸好牧民们发现了她们。姐妹俩和羊群这才都安全脱险。


    小姐妹由于冻伤严重。龙梅失去了左脚拇指,玉荣右腿膝关节以下和左腿踝关节以下做了截肢手术。尽管这样,她们仍然为自己救了384只羊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给宝宝讲金斧头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叫程实的孩子。在地主家里当小工。有一天,程实上山去打柴,过河的时候,一不当心,把斧头掉到河里去了。


    程实失落了斧头,不能上山砍柴,回家又怕地主的皮鞭子,他急得在河岸上放声大哭。他的哭声感动了河神。


    “孩子。你哭什么,什么事情使你这样伤心。”河神化成个白胡子老头,站在程实的面前问程实。


    “老公公。我的斧头掉到河里去了。我怕回去后地主会打我。”程实老老实实地回答.


    “孩子,别伤心啦,我下河给你捞上来。”老公公刚说完话,  “扑通”一声跳到河里。


    老公公拿上来一把金斧头。问程实:  “孩子。这把斧头是你的吗厂程实接过来一看,全光闪闪,怪可爱的,但是他说:  “老公公,这不是我的。”老公公点点头。和蔼地笑了笑。


    老公公又跳下河去,这一次拿上来的是一把银斧头,银光亮亮,怪可爱的。但是。程实说:  “老公公。这把斧头也不是我的。”老公公仍然点点头。又和蔼地笑了笑。


    老公公第三次跳下河去。这一次拿上来的是一把铁斧头。程实接过来一看,说:  “谢谢老公公,这把是我的斧头。”老公公仍然点点头,又和蔼地笑了笑说:  “孩子。诚实的孩子会永远幸福的”


    程实拿了这把斧头。砍起柴来感到特别轻松。原本要一天才能砍一担柴,现在只要一个上午便砍了一担柴。他愉快地唱看山歌,挑看柴回来了。


    程实回到家里,把失落斧头的事情,全都告诉了地主。地主骂了程实一顿:  “傻瓜。你为什么不要金斧头。”


    第二天,地主假装去砍柴,过河的时候,故意把斧头丢到河里,假意地放声大哭。比程实哭的声音还要大。河神也被感动了。


    “老乡亲。你哭什么,什么事情使你这样伤心。”


    “老公公。我的斧头掉到河里去了,我怕土人打我”地主不老实地回答.


    “老乡亲,别伤心啦,我下河给你捞上来。”老公公刚说完话,  “扑通”一声跳到河里。老公公拿上来一把铁斧头问:  “老乡亲。这把斧头是你的吗”地主一看,摇了摇头,说:  “老公公,这不是我的”


    老公公又跳下河去,这一次拿上来的是一把银斧头,银光亮亮,怪可爱的。地主说:  “老公公。这个挺好的给我吧。你再捞一捞。”


    老公公第三次跳下河去。这一次拿上来一把金斧头。


    “老乡亲。这把斧头是你的吗”老公公这句话的声音很响亮。声音里还有点愤怒。


    地主一看。全斧头全光闪闪。便笑嘻嘻地说:  “这把斧头就是我的。”老公公把金斧头给了地主。  自己走了。地主又得到一把全斧头,有说不出的欢喜。他边走边唱:  “金斧头买房,银斧头买地,吃饭用金筷,喝汤用银匙,谁有我阔气”正当他得意忘形之时,脚下一滑,跌到了山涧里再也没有出来。

给宝宝讲华盛顿诚实的故事

     华盛顿是美国国父。从小就聪明能干。


    一天,华盛顿望看花园里枝叶茂盛的樱桃树,心想:这几棵树长得这么好,是不是树干里藏看什么宝贝?他找来一把斧头,砍断了一棵樱桃树。结果什么也没找到。


    父亲回来了。看到自己心爱的樱桃树被砍倒了。大声喊道:  “这是谁干的?”


    华盛顿承认是自己干的。


    父亲说:  “你这种敢于承认错误的态度,比我心爱的樱桃树要珍贵一千倍.”

爸爸妈妈讲故事之请用心聆听

    林克菜特是美国著名的土持人。是美国家喻户晓的公众人物。他以敏捷的思维和幽默的语言获得了人们的广泛赞誉。他一生采访过无数的政界要人、商场巨子、学术泰斗,这些人都有看各自传奇的经历。然而,在林克菜特心目中。还有一个年幼的孩子,他留给林克菜特的印象丝毫不亚于那些名人。尽管林克菜特不知道那孩子的名字,但他对那次采访的情形却记得十分清楚。


    那次林克菜特到某学校做一个专题节目:了解美国的下一代都想干些什么。随行的人有电视台的工作人员和许多记者。在节目录制现场。林克菜特问一个小男孩:  “嗨。小天使。你可以告诉我你长大后想干什么吗?”


    小男孩仰起他粉嫩的小脸。用稚嫩的声音答道:  “我要当一名飞行员!我要开着波音飞机像鸟儿一样飞!”


    林克菜特接看问:  “如果有一天,当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时,突然所有的引擎都熄火了,你套怎么办?”


    很显然,小男孩没想到这种“意外”,他歪看脑袋想了想,严肃地回答:“我套先告诉坐在飞机上的乘客都乐好安全带。然后我乐上降落伞跳出去。”


    这小孩的话音刚落。现场的人人们顿时哄笑起来。他们认为这个孩子是个自作聪明、根本不顾别人的家伙。


    只有林克菜特没有笑。一半是出于他的职业道德。一半是出于他的直觉。他感觉这个孩子的话还没有说完。只是被人打断了。他继续注视看孩子,没想到孩子的热泪竟夺眶而出,林克菜特心中一动,他发觉孩子的言语是发自內心的。并不是如众人所想的那样。


    林克莱特在男孩面前蹲了下来。温和地问他:  ”你为什么要这样做?”


    “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的!”孩子响亮地回答看,声音里居然有一种不容置疑地坚决,他看看林克菜特,眼里透露出真诚。


    “我还要回来的!”这才是一个孩子內心最真实的声音!在他心中从未想过要独自弃机逃生。人人们的笑声戛然而止。他们这才知道误会了男孩,他们毫无礼貌地打断孩子的话,  自以为是地对他的话断章取文,以成年人的阴暗心理来揣测这个可爱的孩子。而且肆无忌惮地加以嘲笑!这就是我们的人人。


    亲爱的朋友们。  当你听别人说话时……你真的听懂了他所说的意思了吗?你是不是也会一如那些自以为是的观众。在没有明白别人的意思之前,就急不可待地带看先入为土的偏见加以嘲笑,或是在日常生活中,只是带着嘲笑的嘴巴而关闭灵魂的耳朵?


    你懂别人说话的意思吗?如果不懂。就耐心地听别人把话说完。因为聆听是一门艺术。它不仅需要用耳去聆听。更需要用心去聆听。

圣诞老人的故事

        一位专门为好孩子在圣诞节前夜送上礼物的神秘人物。传说每到12月24日晚上,有个神秘人会驾乘由12只驯鹿拉的雪橇,挨家挨户地从烟囱进入屋里,然后偷偷把礼物放在好孩子床头的袜子里,或者堆在壁炉旁的圣诞树下。虽然没有人真的见过神秘人的样子,但是人们通常装扮成头戴红色圣诞帽子,大大的白色胡子,一身红色棉衣,脚穿红色靴子的样子,因为总在圣诞节前夜出现派发礼物,所以习惯地称他为"圣诞老人"。


  圣诞老人源于欧洲的民间传说。他身材丰满,拥有12只名字各不相同的驯鹿,最大的烦恼是有烟囱爬的房子越来越少了。通常父母们会对他们的子女解释他们在圣诞节收到的礼物是圣诞老人送的。圣诞老人以一位神秘人物带给小孩子们礼物的概念衍生自圣尼古拉。尼古拉是一位生活在4世纪小亚细亚的好心主教,荷兰人在圣尼古拉斯节(12月6日)便会模仿他送礼物。


  每年圣诞节,圣诞老人骑在驯鹿上,圣童手持圣诞树降临人间,随着世事变迁,作家和艺术家开始把圣诞老人描述成我们今日熟悉的着红装,留白胡子的形象。同时不同的国度和文化对圣诞老人也有了不同的解释。


  圣诞老人


  在许多国家里,圣诞节前夕,孩子们会准备好空的容器,以便圣诞老人可以装进一些小礼物,如玩具、糖果或水果。在美国, 孩子们圣诞夜会在壁炉上悬挂圣诞袜,因为圣诞老人说过要在圣诞前夜从烟囱下来把礼物放到袜子里。在其他国家,孩子们把空鞋放到户外,以便圣诞老人可以在圣诞夜(或圣尼古拉斯节前夕的12月5日)送礼物。在德国,传说他扮成圣童把坚果和苹果放在孩子们鞋里。他乘双轮马车四处漫游,观察人们的行为,尤其是小孩,如果表现好,将会得到苹果、坚果、糖等诸多奖品。坏孩子则得一鞭子。家长们灵机一动纷纷采用此传说来鼓励孩子们听话。


  欧洲神话中的圣诞老人


  圣诞老人是不同传说和神秘人型的结合体。传说圣诞老人是在数千年前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即出现。北欧神话中司智慧、艺术、诗词、战争的奥丁神,寒冬时节,骑上他那八脚马坐骑驰骋于天涯海角,惩恶扬善,分发礼物。与此同时,其子雷神穿红衣以闪电为武器与冰雪诸神昏天黑地恶战一场,最终战胜寒冷。据异教传说,圣诞老人为奥丁神后裔。


  经典的快乐圣诞老人头像在德国中部和北部地区,尼古拉斯被称为“圣诞老人”,在英国被称为“圣诞父亲”,被美国的荷兰移民称为后来的“Santa Claus”。


  在荷兰的传说中,圣诞老人Sintirklass还带了一个叫Black Peter的助手,乘着一艘船于12月6日来到。他带着一本大书,书中描述了所有荷兰小孩在过去一年中的表现。表现好的小孩就送礼物给他们,不好的小孩便让他的助手带走。


  孩子们都想知道圣诞老人住在何处,他们何时会收到礼物。答案通常是圣诞老人住在北极,他的作坊生产圣诞礼物。1927年被孩子们称做“Markus叔叔”的儿童节目主持人Markus Rautio第一次透露:圣诞老人生活在拉普兰的Korvatunturi。


  位于芬兰东部边境地区的Korvatunturi发现了一只类似于野兔的耳朵,事实是圣诞老人的耳朵,它用来聆听孩子们的愿望。斯堪迪纳维亚的传说中讲述了圣诞老人和助手小精灵门的历史。


  上世纪结束时,北半球不同关于圣诞老人的传说汇总成同一版本——白胡子老人为孩子们发放礼物,之后返回芬兰拉普兰的Kornatunturi。


  1950年开始,圣诞老人快乐地逗留在napapiiri,除了圣诞节还要和孩子们及年轻人进行沟通。越来越多的人定期拜访圣诞老人,1985年,他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每天圣诞老人都来办公室倾听孩子们的圣诞祝愿并和他们沟通交流。圣诞老人村是圣诞老人的主要邮局,它接收全世界孩子们发给圣诞老人的信件。

圣诞节——圣诞树的故事

 最早的圣诞树


  据称,圣诞树最早出现在古罗马12月中旬的农神节,德国传教士尼古斯在公元8世纪用纵树供奉圣婴。随后,德国人把12月24日作为亚当和夏娃的节日,在家放上象征伊甸园的“乐园树”,上挂代表圣饼的小甜 饼,象征赎罪;还点上蜡烛和球,象征基督。到16世纪,宗教改革者马丁.路德,为求得一个满天星斗的圣诞之夜,设计出在家中布置一颗装着蜡烛和球的圣诞树。


  圣诞树的故事


  据说有一位农民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圣诞夜里接待了一个饥寒交迫的小孩,让他吃了一顿丰盛的圣诞晚餐,这个孩子告别时折了一根杉树枝插在地上并祝福说:" 年年此日,礼物满枝,留此美丽的杉村,报答你的好意。"小孩走后,农民发现那树枝竟变成了一棵小树,他才明白自己接待的原来是一位上帝的使者。这个故事就 成为圣诞树的来源。在西方,不论是否基督徒,过圣诞节时都要准备一棵圣诞树,以增加节日的欢乐气氛。圣诞树一般是用杉柏之类的常绿树做成,象征生命长存。 树上装饰着各种灯烛、彩花、红黄彩球、玩具、聖誕鐘、心型薑餅、星星,挂上各种圣诞礼物。圣诞之夜,人们围着圣诞树唱歌跳舞,尽情欢乐。

声明: 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系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邮箱:mail@laishu.com

今日要闻

健康知识

母婴知识

膳食指南

星座解读

命理运势

养生保健

美食资讯

热点资讯

体育新闻

综合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