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闻

小儿湿疹的症状

来源:laishu.com 作者:Laishu
导读: 【小儿湿疹的症状】最新推荐阅读健康母婴知识,近来【小儿湿疹的症状】的健康母婴知识成为广泛关注的热点,【小儿湿疹的症状】与它有关的最新内容是什么【小儿湿疹的症状】可以学习到哪些知识。
【小儿湿疹的症状】最新推荐阅读健康母婴知识,近来【小儿湿疹的症状】的健康母婴知识成为广泛关注的热点,【小儿湿疹的症状】与它有关的最新内容是什么【小儿湿疹的症状】可以学习到哪些知识。

新生宝宝这些症状快就医


医学指导/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主任医师聂川

新手爸妈上路,面对还不会自我表达的小婴儿,往往急得焦头烂额,尤其是小婴儿稍有点“风吹草动”,更是让家长提心吊胆好几天。那么,新生宝宝有哪些异常表现,是需要家长提高警惕及时就医的呢?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主任医师聂川提醒说,可从宝宝的面色、体温、呼吸、哭声以及吃奶情况和腹部出现的异常细加观察做判断。

看面色

出生24小时皮肤发黄警惕黄疸

足月新生宝宝面色是红润的,但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特点,出生时胆红素产量大于胆红素排泄量,约五六成的足月儿和八成左右的早产儿会出现生理性黄疸,表现为皮肤轻微黄染,对轻微的生理性黄疸主要的处理方式是多喂奶、多排泄。但如果宝宝皮肤黄染厉害,不仅脸上皮肤,眼睛巩膜、身上、腿上都可以见到黄染,或者是一出生24小时内就开始皮肤黄黄的,或者是足月儿超过2周,早产儿超过1个月黄疸仍未退,又或者是黄疸退了后又“卷土重来”,那么就要提高警惕了,应尽快把宝宝送到医院检查。另外,皮肤苍白、青灰、发紫,也是宝宝生病的信号,同样也需要提高警惕,送宝宝去医院就诊,以免耽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

量体温

体温37.5℃或36℃需就医

新生宝宝正常的体温是36℃~37.3℃,但由于初生宝宝体温调节中枢尚不完善,当外界温度过低时,如果没有做好及时保暖,可使宝宝发生低体温、低氧血症、低血糖、低代谢性酸中毒或寒冷损伤;当外界环境温度过高,喝水少及散热不足时,又可使体温增高而发生脱水热。所以,父母需要给初生宝宝提供一个适宜的环境温度,一般来说婴儿房的室内温度最好控制在24℃~28℃,湿度保持在50%~65%,当外界温度比较低时,要注意给宝宝做好保暖工作,当外界温度过高时,则应注意降温,给宝宝松开包被等。当发现新生宝宝体温37.5℃或36℃时,需及时带宝宝到医院就诊。

辨呼吸

急促异常应及时就医

宝宝呼吸正常时,新手爸妈可看到其的胸廓和腹部有节奏地上下起伏,而且面色是红润的。但如果宝宝突然出现胸廓和腹部一动不动,继而出现面色苍白或青紫,则要警惕宝宝是否出现了呼吸暂停;如果宝宝呼吸急促,出现鼻翼翕动,甚至还可以见到“三凹征”(即胸骨、锁骨及肋间隙软组织凹陷)等呼吸困难的表现,则应警惕上呼吸道梗阻或严重肺病等造成的呼吸窘迫。总之,当宝宝出现异常呼吸状态时均应及时带宝宝去医院排查病因。

摸腹部

腹鼓胀或脐部异常需就医

正常小宝宝的小腹通常是软的,即便有些看起来是隆起的,但摸下去仍然还是软软的。如果宝宝腹胀,甚至鼓鼓的,则需带宝宝就医。此外,对于还未掉脐的小婴儿来说,家长还需要关注宝宝的脐带情况,留心观察宝宝脐部有无血性或黄色分泌物渗出,有无肉芽或黏膜样物,脐轮周围皮肤是否会发红或肿胀等。另外,小婴儿的脐带一般于5~15天自动脱落。如果小宝宝的脐带超过3周仍未脱落,或者是脐部出现上述的一些异常情况时,最好能将宝宝抱回医院,请专业的医生帮忙检查,以免造成严重的后果。

听哭声

异常啼哭哄不住需提高警惕

当小宝宝饿了、大小便了或者是求安慰时,总是会以哇哇大哭来吸引家长的注意,这时的哭声非常的响亮,并有节奏感。但如果宝宝突然剧烈的哭闹,怎么哄也哄不住,哭闹时面色苍白,表情痛苦,呈屈腿卧位,过一会儿又可以安静下来,但隔一段时间又再次剧烈哭闹,那么,宝宝可能是患上肠套叠了,家长应尽快带宝宝就医。此外,宝宝发生夜间惊哭、突发性尖叫啼哭、啼哭时声音嘶哑、呻吟低哭、哭的时候某一侧肢体不动等异常啼哭时,同样也需提高警惕,及时带宝宝就医。

吃奶情况

吐奶量大且表情痛苦快就医

一般来说,小婴儿每天的吃奶量大概是120~150ml/kg,吃奶方面家长一般需要关注以下几点:每天吃多少奶?吃奶的时候是否可以很有力地吸吮?吃完奶后有无出现吐奶?如果有吐奶,吐的量是多少?是否已经影响到了宝宝体重的增长,如果没有影响宝宝的体重增长,6个月以内宝宝的少许吐奶现象考虑多是生理性的。如果宝宝的吐奶的量很大,已经影响到了生长发育,或者吐奶时呈喷射状,吐出来的内容物含有粪渣、胆汁等,吐奶时的表情很痛苦等,则需要及时就医。


广州日报

宝妈注意:又到小儿腹泻高发季

网络配图

“孩子前两天有点发热,还吐了几次,我以为是有点感冒,没想到今天又拉肚。”李女士抱着一岁半的孩子焦急地跟医生诉说。山东省济宁市中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吴德广介绍说,秋季腹泻临床上叫“轮状病毒肠炎”,每年的9月份,是高发季。幼儿耐受力差,脾胃敏感,秋天气候忽冷忽热很容易导致孩子患病毒性肠炎,6个月至3岁的幼儿最易受此侵害。小儿如何预防秋季腹泻,吴德广提出五点建议。

  合理喂养增免疫

  正确合理的喂养能增强孩子的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吴德广说,合理喂养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提倡母乳喂养。因为母乳中特有的活性物质,能提高宝宝免疫力。按时添加辅食。应按从少到多,从稀到稠,从细到粗,逐渐增加的原则。

  讲究卫生防病毒

  秋季腹泻的传播途径主要是经口传播,因此要注重卫生,防止病从口入。小儿使用的玩具、食具都要定期消毒;孩子能够触摸到的家具,要勤用清水冲洗;婴幼儿饭前、便后要洗手;大人外出归来换掉外衣,洗手后再亲密接触孩子。另外,秋季腹泻也经过呼吸道传播,不带孩子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合,减少感染机会,要避免接触病儿。

  户外运动强体质

  “不要把小儿养成温室里的花朵。”吴德广建议,应让儿童多接触大自然,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婴儿过了新生儿期就可抱到户外,要选择无风、气候较好、室内外温差相对较小的天气,每天1次,每次在户外呆几分钟。以后逐渐增加到每次十几分钟。3~4个月时,每天到户外1~2次,每次呆0.5~1小时。6~7个月后,每天2次,每次活动1小时左右。以后逐渐增加到每天户外活动2小时以上。户外活动应持之以恒,才能达到锻炼的效果。外出活动时要根据季节气候增减衣服,防止受凉。

  接种疫苗先预防

  小儿秋季腹泻主要是由于轮状病毒感染所致。轮状病毒疫苗能够防止98%的宝宝患上严重腹泻,74%的宝宝则能够因此避免轮状病毒腹泻,即秋季腹泻。因此,专家建议,5岁以下的孩子尤其是6个月~3岁小儿,都可以接种轮状病毒疫苗预防腹泻。

  推拿药贴调脾胃

  中医认为,腹泻主要是由于感受外邪、内伤乳食,脾胃虚弱或脾肾阳虚而引起的。小儿推拿,如补脾经、运八卦、揉板门、平大肠、顺摩腹、捏脊、按揉足三里等手法都可以起到健脾助运、消食化积的作用。另外,中药敷脐,如吴茱萸、炒苍术等量以醋调和敷脐可起到温肾调脾、理气止痛的功效。无痛苦、不良反应极少,可缩短病程,儿童易接受,是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的一个有效的辅助措施。

  吴德广提醒,秋季腹泻不是仅发生在秋天的腹泻,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只是秋季为高发。各位家长要注意,天冷时孩子腹部的保暖很重要,如果出现腹泻要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诊治,辨清病因再对症治疗,切不可自行买药服用,以免延误病情。


更多资讯,请关注绘阅读

儿童罕见“关节炎”易误诊五大症状要注意

12岁的小南(化名)已经高烧两周,可是转辗了多家医院还是查不出病因,最终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科风湿门诊被确诊患上了一种罕见病: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IA),而且是其中最严重的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sJIA),如果不及时治疗,她可能面临关节受损、全身多器官受累等并发症,甚至出现“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危及生命。

罕见儿童“关节炎”难诊断

关节炎不是老年病吗,为何儿童也会患上“关节炎”?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科主任医师檀卫平博士介绍,老百姓常说的“风湿骨痛”,其实属于老年病,跟受凉、关节老化等有关。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IA)则属于一种自身免疫功能紊乱引起的疾病,见于16岁以下青少年。这种疾病属于罕见病,粗略统计,发病率在千分之一左右。其中,30%-40%的患儿属于最严重的一种亚型: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sJIA)。麻烦的是,这一疾病的诊断缺乏实验室“金标准”,需要依靠医生的丰富经验进行综合性诊断。檀卫平博士介绍,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的表现以不明原因的高烧为主。临床上需要血培养、骨髓穿刺等,排除感染或者白血病等恶性肿瘤,属排他诊断。该病的误诊率相当之高,跟普通儿科医生对风湿性疾病认识不足也有关。据悉,截至2016年底我国只有1000多家医院里有从事风湿免疫疾病诊疗的医生,其中只有40%的医院拥有独立的风湿免疫科。在儿科,这种情况更加突出,目前全国儿童风湿科只有十几个。

该病至今病因未明

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不及时治疗,除了会影响患儿的关节,还会影响身体多器官系统,如心脏、肝脾肿大,诱发血液系统的炎性因子风暴,导致“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严重时会致死,可谓相当凶险。有数据显示,sJIA导致的死亡占JIA的2/3,国外报道随访10年后的死亡率大约为10%-14%。

“未能明确诊治者,多在生病1—3个月出现严重全身并发症。因此,早发现早诊治至关重要。”檀卫平博士介绍,对于家长来说,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几个特点可以多加注意。1、该病引起的高烧属于“弛张热”,也就是说患儿体温一天内会一下子飙升到很高,也会在未干预的情况下降到正常体温;2、伴有与热同行的皮疹,高烧时皮疹出现,烧退时皮疹消失;3、没有感染的中毒症状。患儿通常在烧退后精神状态表现很好;4、使用抗生素治疗无效;5、如果还出现关节痛或者关节皮温增高,有关节炎体征,则更要考虑该病的可能。

这一疾病的发病原因至今未明,医学界认为可能跟免疫调节异常、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等都有一定的关系。檀卫平博士则建议,对于这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来说,虽然在饮食上找不到直接相关性,但不主张给儿童胡乱进补。另外,饮食均衡多吃粗纤维食物,也对身体的免疫平衡有好处。

大多患儿不必终身服药

治疗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传统的药物是糖皮质激素和一些免疫抑制剂。檀卫平博士指出,一般经过2-5年的治疗周期,大多数儿童可以实现停药。

不过,传统药物存在的副作用也很明显,例如长期使用激素容易给患儿带来生长发育迟缓、肥胖、骨质疏松、消化道出血等不良后果。对于一些难治的病人来说,随着生物制剂的上市,在治疗方案上也多了一种选择。据悉,目前国内唯一一个获批用于治疗sJIA的生物制剂是罗氏制药生产的雅美罗,这是一种白介素6受体单克隆抗体,也是全球首个获批治疗sJIA的生物制剂。不过,专家指出,该类生物制剂目前尚未进入医保目录,对于需要长期用药的患者来说,仍是一笔不小的负担。

据悉,为了向公众宣传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疾病的知识和危害,使该类疾病得到更广泛的关注和认知,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主办、上海罗氏制药参与支持的“关健之爱 同心童行”儿童关节炎义诊暨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IA)关爱中心揭幕公益活动日前在北京、上海、广州、重庆、杭州和西安等地的重点医院陆续开展。该项目在重点医院设立国内首批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IA)关爱中心,对于家庭困难的患儿将提供部分援助。


小儿胃肠型感冒应多休息少活动


胃肠型感冒乱服止泻药,可能遮掩病情,延误治疗

广州目前正值炎热季节,很多儿童被胃肠型感冒侵袭而上吐下泻,往往被当成胃肠炎,结果吃了止泻药后也不见好。医学专家表示,胃肠型感冒无需采取过多的药物治疗,建议患病的孩子多喝水多休息,让胃肠“歇歇气”便可。

胃肠型感冒主要是由柯萨奇病毒引起

近日,家住广州天河天平架的肖女士很苦恼:家里两岁的儿子佳佳突然闹肚子疼,还有腹泻、呕吐出现,吃了很多药都不见效。据佳佳描述,他在最近一周内饮食均十分正常,没有吃过路边摊和冷饮,所以医生判断其无缘无故出现呕吐、拉肚子,很大可能为胃肠型感冒在作祟。

对此,武警广东省总队医院消化内科主任胡宝春介绍,胃肠型感冒主要是由柯萨奇病毒引起,其症状主要包括胃胀、腹痛、呕吐、腹泻、全身乏力等,有的患者呕吐、腹泻不止,在临床上很容易将被误诊为急型肠胃炎。如随意乱服止泻药,则可能遮掩病情,延误治疗。一般而言,急性肠胃炎患者近期有不洁饮食史,而且呕吐非常剧烈,大多不会有发热现象。

儿童胃肠型感冒当普通感冒治疗即可

胡宝春表示,儿童较成人更易患胃肠型感冒,这时无需采取过多的药物治疗,只需当作普通感冒治疗即可。若过度呕吐、腹泻,则需要进行对症处理。他建议患者只要多休息、少活动,就能很快康复,因为这样可以降低能量消耗,让胃肠“歇歇气”。在预防上,家长可以让孩子多喝水,多吃新鲜果蔬,保持房间通风,减少去人多聚集地。


恐怖!8岁男孩鼻孔里长牙!孩子出现这些症状,家长要当心!......

拔牙,这个动作,很多人听起来,都觉得双脚发软。但现在不仅要拔牙,而且要从鼻子里拔,这场面简直没法想象吧。

  最近,8岁的杭州男孩鹏鹏和妈妈就这样折腾了一番,最后从小鹏鼻子里拔出一颗2.2厘米的牙齿,浙江省立同德医院耳鼻咽喉科戈言平主任医师说:“非常罕见!”

长期鼻塞流鼻涕 妈妈以为儿子得了鼻炎

医院检查后发现 小鹏鼻子里有白色齿状物

  4个月前,8岁的小鹏开始出现鼻塞、流涕伴,右鼻还有点出血的现象,而且没有好转的迹象。小鹏的妈妈怀疑儿子得了鼻炎,所以想请专科医生看看。

  常规检查后,医生在小鹏鼻腔并没有发现明显的出血点,但细心的她,在小鹏右鼻腔前端底部发现一个肿物。

  “表面光滑,触上去还硬邦邦的,我觉得需要做一个鼻内镜检查。” 戈医师说。

  随后的检查,证实了她的判断,这个肿物后端有白色齿状物。

鼻子里的白色齿状物竟然是牙齿!

妈妈和小鹏都惊呆了!

  拍过鼻窦CT之后,真相大白,原来一颗根部在上颌骨切牙管的多生牙齿,居然卧位长在鼻腔里。

  这可把小鹏和妈妈惊呆了,哪里听过牙齿长在鼻腔里,更何况小鹏有着一口整齐的好牙齿。

  鼻塞流涕的病因总算弄清楚,戈医师决定采用用微创的方法把这颗“迷路”的牙齿拔除掉。

鼻腔里“剥洋葱”剥出牙齿长达2.2厘米

  以前只听说过口腔拔牙,从未有过鼻子内的拔牙。戈医师邀请了口腔科同事一起探讨小鹏的病情和治疗方案。

  最后,在鼻内窥镜直视下,戈医师用微创的方式,像剥洋葱皮一样慢慢揭开粘膜面,终于暴露出了迷路牙齿的“庐山真面目”,并在鼻腔的狭窄空间里,顺着牙齿生长方向将这颗牙齿拔出。

  看着戈医师从小鹏鼻腔里拔出来的牙齿,小鹏和他妈妈再一次惊呆了。


  “拔出的牙齿可不像普通牙齿,又细又长,有2.2cm长,0.3cm粗,三分之一长牙齿在切牙管,三分之一牙齿穿过鼻底部粘膜,我们从鼻腔看见的是最后三分之一的牙齿。”戈医师说。

  戈医师表示,正常牙槽的牙齿没有缺少,其他部位多了一个牙齿,这颗牙称多生牙。以前曾经有过长在上颌窦的异位多生牙,但像小鹏这样,长在鼻腔里非常罕见。

  目前,小鹏术后恢复情况良好。

发现门牙缺少或鼻塞、出血

要提防异位牙

  记者了解到,异位牙多发生于鼻腔底部或上颌窦底部,主要是因为上门牙排列不齐,将牙始基演变为牙齿的组织,挤到鼻腔底部发育而成。

  这时,患者常常会缺少一个门牙,其实是门牙长到鼻腔里去了,称异位牙。另外还有一种情况,是在其他部位多了一个牙始基,逐渐发育而成,这时门牙不缺少,称额外牙或多生牙。

  戈医师说:“像小鹏这样,牙齿长在鼻腔的,从业以来,还是首次碰到。因为鼻腔牙生长缓慢,所以初时不易发现,长大后引起鼻塞、出血等症状。”

医生提醒

  要注意门牙周围有无坚硬肿块,如发现门牙缺少或鼻塞、出血等症状时,应及早到耳鼻咽喉科检查,如果确定是异位牙,可以早发现早治疗。


警惕小儿夏季“冰箱病”

  天气越热,家庭中与冰箱的接触也就越密切。但是冰箱长期储存食物若不定期清洁会有各类细菌滋生,且宝宝过多进食冷饮或食物很容易造成胃粘膜损伤,同时也会受到病菌等的侵害,影响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因而“冰箱病”需要引起父母足够的重视。

宝宝“冰箱病”一般包括:从冰箱中取出的食物温度过低导致宝宝头部及胃部血管痉挛,进而产生头痛、胃炎等症状;冰箱中存在的病菌等侵害宝宝肺部及肠部,导致肺炎、腹痛、腹泻等症状。那么,怎样让宝宝快乐过夏季,远离“冰箱病”呢?

  首先,冰箱内熟食和生食不要混放,最好用塑料袋进行封装,一般熟食要放在有盖子的容器中防止交叉感染;同时食物在放入冰箱前应尽量清洗彻底并将水沥干。

  其次,要常保持冰箱内食物的新鲜,存放时间过长甚至腐败变质的食物应尽快清理,若继续放在冰箱中将污染其他新鲜食物。此外,定期对冰箱进行清洗,夏季应尽量保持每周一次。

  其三,在冰箱中冷冻或温度过低的食物拿出来后,不要让宝宝立即食用,应稍微放置一段时间等温度上升后再食用,避免低温伤害到宝宝食道或肠胃。

  最后,冰箱内的食物不应放置过满、过紧,要保留足够的空隙以便于冷空气对流让食物保持新鲜,并注意减少开门次数和时间避免细菌等进入冰箱。

  湖南省儿童医院 董林


手足口病进入高发季节孩出现这些症状要就医

儿童手足口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一般3月份逐渐增多,5月底至6月中旬达到高峰。近期到江苏省第二中医院儿科就诊的手足口病患儿有所增加,经过中医药治疗都很快恢复健康。该院儿科施益农主任介绍,婴幼儿是手足口病的易感人群,年龄越小,感染后的症状越重,年长儿童和成人也能被感染,但一般症状较轻,或是无症状的隐性感染。该病是由一些类型的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

据施益农介绍,手足口病发病前1~2周多有手足口病接触史,潜伏期多为3~7天,常突然起病,约半数患者于发病前1~2天或发病的同时有发热,多数患者症状较轻,有口腔部(硬腭、颊部、齿龈、唇内、舌部)疱疹、溃疡,手掌足跖部疱疹,可波及肛周、臀部和臂腿,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可只表现为疱疹性咽峡炎。多在一周内痊愈,预后良好。很少数病例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多由肠道病毒71型感染引起,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手足口病传染性强,应当做好预防手足口病流行的工作。施益农主任为此提出“三防”:保护孩子,防感染;早期诊断,防流行;重视病儿,防病重。目前还没有公认有效的疫苗可以防手足口病,因此保护孩子,防感染主要是靠良好的卫生习惯。

  施益农提醒,家长、老师要经常给孩子洗手,不与别人共用毛巾、牙刷、餐具等;幼托机构要经常对儿童玩具进行消毒;在手足口病流行季节,家长要注意孩子有无发热和手足出疹的症状,一旦发病,要在家隔离休息,避免外出,减少传染给他人的机会。手足口病患儿年龄越小症状越容易变重,因此,家长要严密观察孩子的病情变化,及时就医,防止疾病加重;如果孩子出现持续高热不退、肢体抖动、呼吸心率增快、精神差、呕吐、易惊或四肢无力、出冷汗等症状,一定要尽快到儿童专科医院急诊,以免病情加重。

  通讯员 朱晓琳 交汇点·南京晨报记者 华琳月


这些小儿退烧偏方,真的科学吗?

发烧是小儿最为常见的症状,也是父母最为担心的事情,很多家长害怕打针吃药会给宝宝造成不良影响,所以很多时候都优先考虑在家处理。于是,网上五花八门的退烧偏方就有了市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刘华提醒,发烧不是说在家处理不行,只是方法一定要科学得当。否则,可能烧没退下去,还弄巧成拙就不好了。

网络配图

偏方1:藿香正气水敷肚脐

网上流传着“藿香正气水抹肚脐退热”的帖子,称发烧的儿童不用吃药、打针,仅用藿香正气水敷肚脐即可退烧。帖子还举例说:“朋友的孩子昨天晚上高烧39℃,手脚冰凉,浑身疼痛,用棉球蘸满藿香正气水放入肚脐后,半小时体温降至38℃,早晨起来之后,完全恢复正常。”

鉴定:缺乏科学依据

藿香正气水具有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的功效。主要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或夏伤暑湿所致的感冒。对于风热感冒是无效的。将某些药物通过肚脐给药,是中医给药途径之一。但是藿香正气水通过肚脐给药,疗效并不明确。藿香正气水的生产厂家不止一家,有些厂家配方中含有乙醇,对乙醇过敏者需要慎用。

偏方2:热捂囟门

囟门指婴幼儿颅骨接合不紧所形成的骨间隙。有前囟、后囟之分。前囟门位于前顶,呈菱形,约在出生后2岁以内闭合,后囟门位于枕上,呈三角形,约在出生后三个月闭合。人们常说的“天窗”或“囟门”主要是指前囟门。

大部分宝宝的前囟门在1岁半之前都还未完全闭合,在宝宝安静或者睡着后状态下用大人的手心捂在前囟门处,最好是男士捂,因为男士的热量比较大,在捂的过程中能够快速让宝宝出汗。宝宝出汗后呼吸均匀了,温度也在捂的过程中慢慢下降了。

鉴定:缺乏科学依据

热捂囟门出汗降温缺乏科学依据,这只是人为加外热的做法,与穿衣捂热一样不提倡。婴儿前囟门的作用,一是在婴儿骨骼发育不完善时保护大脑组织的发育,二是在婴儿摔跤时起到缓冲作用。而囟门在小儿退烧方面的作用,目前中西医都未发现相关说法。

偏方3:鸡蛋清涂抹额头

碰到孩子发烧的情况,家长们可以打个鸡蛋,把鸡蛋清弄出来,然后找块餐巾纸或是纱布,把鸡蛋清涂在上面或浸透纱布,然后贴到孩子额头上,过一会儿换一下。也可以弄一个小小的酒杯或是器具之类的,就是杯口小点,把鸡蛋清倒在里面,用纱布把酒杯包起来,然后用杯口对着幼儿的额头慢慢打圈涂抹,基本上一个蛋清差不多涂抹完了时,烧也就退下来了。一般情况下半小时内就能退烧。

鉴定:缺乏科学根据

鸡蛋清涂抹额头退烧缺乏科学依据,鸡蛋清顶多能让小孩感觉凉爽舒服一些。而且,应注意部分人可能对蛋白过敏。总之,物理降温法还是推荐使用温水擦拭。也可以使用冰袋或冷毛巾敷额头,如果孩子出现寒颤的情况,则不建议使用。

偏方4:搓脚心四肢

使用揉搓法降温。顺序是先搓脚心,小腿,再搓小手、胳膊、后背,最后将孩子两只小耳朵搓搓热,再搓搓百会穴,不一会儿宝宝就出汗了,体温也就降下来了。

鉴定:有一定效果,但“退六腑”更佳

搓脚心四肢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血液流通,对宝宝出汗降温有一定作用。推荐中医的小儿推拿退烧,专业按摩能起到与用药相当的效果。常用穴位有六腑穴、关元穴、天河水穴等。在孩子发烧不是特别严重的情况下,“退六腑”“拿关元”“推天河水”能起到较好的退烧效果。如果小孩持续高烧不退,则应放弃推拿这种辅助治疗方法,及时带小孩到医院就诊。

偏方5:香菜煮冰糖

香菜去叶子留茎和根3-4根,白萝卜2-3片,生姜1-2片,加冰糖和水煮15分钟。待温度适中后给小孩喝,小孩喝下去便会出汗退热。

鉴定:仅适合风寒症小儿

香菜性味辛温,能帮助发汗,此偏方适合风寒感冒的小孩食用。但对风热症的小孩则不推荐,因为风热感冒需疏风清热,食用加生姜的香菜冰糖水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偏方6:煮食马蹄

马蹄中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含量比较丰富,但热量却不是很高。中医认为,马蹄是寒性食物,既可清热泻火,又可补充营养,对于发烧初期的病人有非常好的退烧作用,每次10个左右即可。它具有凉血解毒、利尿通便、化湿祛痰、消食除胀等功效。

鉴定:可行,能补水

马蹄性凉,热症病人食用虽不能直接起到退烧作用,但可补充水分。小孩也推荐食用,特别是针对不愿意喝水的小孩,家长可以煮胡萝卜马蹄水为小孩补充水分。

【专家提醒】

小儿发烧怎么办?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刘华:

体温未稳定时避免大量运动

发烧是一个过程,一般而言体温要在48小时内保持稳定才能算痊愈。如果小孩在病情没有稳定的情况下进行大量运动,出了一身汗后再吹风,就很容易再次感染,不利于病情的恢复,部分孩子甚至会出现心肌炎的情况。

因此,感冒期间不主张孩子进行大量运动,应注意多休息。

酒精擦身降温并不适合婴儿

酒精擦身降温的方法对于婴儿来说是不恰当的,因为酒精可以通过皮肤被吸收,有些婴儿甚至可能出现酒精中毒的情况。年纪大一点的孩子用酒精擦拭手心、足心则没有问题。

因此,针对物理降温法,推荐使用低于体温的温水,而不主张冷水降温。擦拭部位为大血管走行的部位,如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处。中药煮水擦身也是不错的选择,寒症可尝试香菜煮水擦身,热症可以选用银花、蝉蜕等。

晚上服用退烧药后应多补水

不少家长反映,晚上小孩服用退烧药后体温反而越烧越高。其实,这主要是因为孩子在晚上睡觉时身体活动量少,补充的水分也不足,而且家长通常没有对其进行物理降温,在这种情况下是很难发汗降温的。所以,如果晚上单纯吃退烧药,体温下降会比较缓慢,退烧效果往往并不显著。


感冒痊愈后咳嗽老不好:警惕小儿哮喘病

不到3岁的亚亚(化名)总是一感冒就咳嗽,每次感冒症状好了,还会咳嗽半个月,熟睡时,亚亚喉咙里还发出奇怪的声音。一次,跟小伙伴在花园奔跑玩耍时,亚亚突然脸发白、喘不上气,妈妈这才将其带到医院检查,医院确诊亚亚患的是小儿哮喘。

  据中国哮喘联盟发布的全国哮喘患病及相关危险因素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有3000万哮喘患者,发病率约为1.3%。哮喘发病率和死亡率一直呈现上升趋势,以儿童多发。长沙市第三医院儿科主任、主任医师欧元香提醒,儿童表达能力差,家长需仔细观察孩子哮喘征兆,及时发现尽早就医。

  出现这些症状可能是哮喘

  欧元香介绍,哮喘是一种顽固的慢性病,常反复发作,影响儿童生长发育。“小儿哮喘临床症状很多,家长只要多个心眼就能及时发现。”欧元香表示,哮喘的临床征兆包括:每次感冒后出现持续长时间的咳嗽;夜间睡觉时出现喘鸣,出气时有类似高调鸣笛声或咝咝的发尖的声音;运动后出现不明原因的胸闷甚至喘鸣。

  此外,春季是过敏性哮喘的高发期。欧元香表示,春季百花盛开,花粉是一大致敏原,容易诱发过敏性哮喘。另外,换季时,气温变化剧烈,也容易诱发哮喘;冬季气温低,呼吸系统疾病高发,也是哮喘病的高发期。哮喘容易在夜间发作,症状更明显。家族成员中有哮喘、过敏性鼻炎患者的人群更易患哮喘。

  治疗儿童哮喘

  家长常犯错

  孩子患了哮喘,每个家长都会倾心照顾,希望孩子早愈。治疗过程中,却常常不自觉地步入一些误区。欧元香介绍,在治疗孩子哮喘的过程中,家长们要警惕以下几种最易犯的错。

  误区一:将哮喘误当成感冒或气管炎。感冒、气管炎与哮喘患儿早期都会出现流涕、打喷嚏、咳嗽等症状,极易混淆误诊。家长要引起重视,不能擅自用药,要到医院确诊后,谨遵医嘱给孩子用药。

  误区二:有喘息就治疗,不喘就停药。哮喘是一种顽固的慢性病,即使没有症状,但炎症还在,并没有痊愈,这时候停药,稍有不慎,又会诱发哮喘,长时间的慢性炎症会使气管壁增厚,造成呼吸道狭窄,这种损害与哮喘发作的时间和频率有直接关系。

误区三:哮喘长大了自然会好,所以不用治疗。哮喘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疾病,随着年龄的增长,免疫力的增强,部分孩子哮喘发作次数会减少,症状减轻,但这种几率较小。若在青春发育期前将哮喘控制到两年不发作,就有望在青春发育期将哮喘治愈。但如果病情反复发作、有明显过敏体质以及肺功能下降的哮喘儿,又不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化治疗,就很难治愈。将持续至成人,很可能需要终生用药控制。

  治疗小儿哮喘躲开过敏原

  对付过敏性哮喘最关键的就是控制哮喘诱因。欧元香提醒,儿童哮喘病的主要治疗原则之一就是避免接触和远离哮喘触发因素。患者应避免与猫、狗以及其他一些家养宠物接触;感冒和流感都会引起哮喘复发,甚至会加重病情,因此要注意防感冒;避免吸入树木花草等的花粉及灰尘;防细菌感染、螨或霉菌等;不要闻有刺激性气味的东西,例如有浓烈气味的香水、喷雾剂、油漆;避免吸二手烟,直接吸更不行,远离燃烧产生的烟雾;温差过大或过冷的空气,甚至大哭大笑或大声叫喊等,也会引发哮喘;家长和患者应分辨以上哪项会触发哮喘症状,查出后就应避免接触,或远离或控制,达到预防目的。


宝宝长蛔虫危害大这几大症状告诉你!

蛔虫症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肠道寄生虫病之一。该病常可影响孩子的食欲和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妨碍孩子的生长发育,并且可产生较多的并发症,严重时还可危及生命。

宝宝长蛔虫危害大这几大症状告诉你!

曾经看过这样一篇报道王大爷一家住在广东省,所谓靠海吃海,王大爷一家人特别喜欢吃海鲜,就连王大爷5岁的小孙子也特别喜欢这一口,每每饭桌上总是少不了生鱼片,用当地老人们的话说,这东西有营养!长久下来,一天五岁的小孙子说肚子痛,孩子妈以为是普通的着凉,也没当回事,简单给孩子吃了点药,就过去了。又过了几天,孩子妈发现孩子颈部出现一蚕豆大小、圆形的皮下结节,这才道医院去检查,一检查,大家差点别吓晕过去,孩子被查出身体里有太多的蛔虫,肺吸虫,已对孩子的生命构成了严重威胁。

那么,蛔虫到底是什么?

蛔虫是无脊椎动物,从外观上看状似蚯蚓,实际上比蚯蚓要细的多,是人体肠道内最大的寄生线虫,成体略带粉红色或微黄色,体表有横纹,雄虫尾部常卷曲。蛔虫是人体最常见的寄生虫,感染率可达70%以上,农村高于城市,儿童时期更易高发。

还有一种蛲虫,呈白色,非常细小,很短,也是最常见的孩子体内寄生虫之一。它的繁殖力超强,寄生在孩子的肠道和肛门等附近。很容易被忽视。

蛔虫的危害

对于孩子来说,蛔虫是一种比较危险的寄生虫感染疾病,危险较小的情况,容易对小孩的食欲肠道消化产生影响,严重的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甚至造成生命危险。

那么,如何判断孩子体内是否有蛔虫呢?

虫卵在肠道内发育成成虫,便会引起孩子出现一系列的症状,如腹痛、食欲不佳、恶心、呕吐、轻度腹泻或便秘等等。

1、其中腹部疼痛的程度多不太严重,常为阵发性的脐周或脐稍上方部位隐痛,可反复发作,但持续时间不定。有时在饥饿状态下,孩子腹痛可较为明显。

2、此外,部分患有肠道蛔虫症的孩子,可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如精神萎靡或兴奋不安、头痛、易怒、睡眠不佳、磨牙、易惊等等。这是由于虫体的代谢产物或崩解物被吸收至血液中所造成的。严重的肠道蛔虫症患儿还可继发营养不良、贫血、发育迟缓以及智力发育欠佳等情况。

3、此外,蛔虫有游走钻孔的习性。当肠道内蛔虫过多或在孩子发生高热、消化不良、以及驱虫不当等情况时,可使蛔虫产生骚动,从而可引起蛔虫性肠梗阻、胆道蛔虫症、蛔虫性阑尾炎、腹膜炎以及蛔虫性肝脓肿等严重情况。蛔虫从孩子的鼻中钻出的情况亦并非少见;

4、对特异性过敏体质的孩子来说,如患有蛔虫症,则可反复出现尊麻疹、皮肤瘙痒、颜面浮肿等全身过敏症状。诊断蛔虫症的最可靠依据,是孩子有吐虫或排虫史。如孩子常有不定时的轻微脐周腹痛,伴有消瘦、食欲欠佳;或有喜欢吃土块、炉渣等不良习惯,则应高度怀疑蛔虫症。粪便中如能查到虫卵,则蛔虫症的诊断可确立,但未发现虫卵亦不能排除本病。因为如体内仅有雄虫或不成熟的雌虫,粪便中均可没有虫卵。

5、另外、须注意的是,民间认为蛔虫病患儿在面部可见白斑(通俗称虫斑)、指甲有白色小点及巩膜处有蓝色或紫褐色小点等等,经科学调查和研究,证明这些并非是蛔虫症所特有的表现,所以不可引以为诊断根据。

怎么去除宝宝肚子里的蛔虫呢?

第一种方法:把带着壳的南瓜子剁碎,然后加入红糖搅拌均匀,饭前给宝宝喂,连续三天杀虫非常有效!在家里也是比较容易操作的,宝妈可以记一下。不清楚的再与育儿经联系。

第二种方法:选用药物比如甲苯咪唑,可以麻痹蛔虫肌肉,使蛔虫失去活动能力,最后随粪便排出体外。睡前一次服,连服3天。具体的服用量需要遵循医师。

特别注意:千万不能认为服药1-2天后大便中找不到虫卵就以为蛔虫已经驱净。因为附着在肠壁的虫卵1-2天内不可能完全排出,建议连续服用一周方可排尽。

知道怎么应对不是我们的宗旨,我们一起提倡宝妈宝爸们要提前学习,提前预防。这样可以让宝宝少受很多罪的。

关于宝宝肚子蛔虫的预防措施:

1.从卫生角度,勤洗手,家里勤打扫消毒,尤其是宝宝的玩具和餐具。

2.饮食上面,给宝宝的食物尽量多煮会,要喝就喂温开水禁喝生水,包括凉冷后的开水。

3.管好宝宝的嘴,不管玩具是不是消毒了或者手是不是清洗了都不要让宝宝有吮吸的习惯,看见了要及时的纠正。


8成儿童湿疹是捂出来的

本来应该是秋冬季节多发的儿童湿疹,却在这个春天成了皮肤科门诊的“常客”。记者从南京儿童医院了解到,其中80%竟然是“春捂”捂出来的。

  春捂过度,捂出了湿疹

  “医生,医生,快看看我家小宝,背上好像又长湿疹了,去年秋天就出过一次,怎么现在又有了,而且越来越严重。”妈妈一边掀开宝宝的衣服,一边着急地说道。南京儿童医院皮肤科当天坐诊的杨潇主治医师仔细检查后发现,不仅是背部,孩子的颈部和耳后根都出现了湿疹。

  杨潇医生介绍:“其实儿童湿疹主要高发于秋冬季节,但今年春天我们科室接诊了大量湿疹的患儿,经过诊断80%以上都是被‘热出来的’。”俗话说:春捂秋冻,很多家长到了春天都习惯性地给宝宝多捂捂,加之今年春天气温变化大,即便温度升高,家长也不敢给宝宝减少衣物。然而,孩子本身的新陈代谢比较快,且活泼好动,所以很容易出汗。出汗多了,又被衣服捂着,很快就捂出了湿疹,因此,容易出现湿疹的位置也正是孩子出汗最多的位置。

  “春捂”比大人多一件即可

  杨潇医生强调,出汗、脸红、摇头、烦躁等情况,其实就是孩子在发出身体太热的信号,此时家长一定要及时给孩子减少衣服和被子,避免由于捂热导致的湿疹。

该院呼吸科田曼主任也表示:“虽然‘春捂秋冻’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但家长在此过程中切忌过犹不及。初春之际,天气多变,气温时高时低,家长应及时根据气温逐步缓慢地给孩子减少衣物,千万不能捂得太多,通常来说,同样的环境中,孩子比家长多穿一件衣服即可。”

  少穿衣、少洗澡、多搽霜,营养均衡很重要

  如果孩子已经患上了湿疹,科学的家庭护理和着装可以帮助孩子更快地恢复健康。

杨潇主治医师建议:

一是衣服的多少以孩子的舒适感为主,过热会引发湿疹患处的瘙痒,可以尽量少穿一些;

二是减少洗澡的次数,一周两次为宜,保留皮肤原有的油脂保护层,水温也要在原先的基础上适当降低;

三是多搽宝宝润肤霜,润肤霜能起到滋润、修复皮肤的作用,湿疹患处可一天多次涂抹;

四是均衡饮食,充分保证营养。如果是食物过敏引起的湿疹,可以暂停食用此类食物,等到湿疹痊愈后,再逐步尝试食用,不需要长时间忌口。如果不是由食物过敏引起的,则不需要忌口,尽量通过食物来保证孩子的营养均衡。


小儿使用抗菌药注意这些问题

A、慎用或不宜使用的抗菌药物

头孢菌素类 

第一代头孢菌素儿童不可大剂量使用。因为此类药物肾毒性较大,可引起小儿血尿、肾组织坏死。头孢菌素与高效利尿药或氨基糖苷类合用肾损害显著增强,与乙醇(即使很小量)联合应用时,可引起体内乙醛蓄积,使其显“双硫仑样”反应。

氨基糖苷类 

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均有耳毒性,肾毒性,可引起永久性耳聋,6岁以下儿童一般禁用。如病情需要使用应减量,疗程不超过7天。

四环素类 

该类药物肝肾损害大,还可沉积于牙齿和骨骼中,造成牙齿黄染,俗称“四环素牙”。与骨中的钙结合抑制婴儿的骨骼生长,影响婴幼儿骨骼正常发育,因此8岁以下儿童应禁用。

氯霉素类 

氯霉素早产儿和新生儿应禁用,儿童慎用。因为此药易引起早产儿和新生儿循环系统衰竭称为“灰婴综合征”;此药还可抑制骨髓造血,导致儿童发生不可逆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磺胺类 

此类药物能引起早产儿和新生儿黄疽、粒细胞减少等。对体内葡萄糖—磷酸脱氢酶缺乏的乳儿还可致正铁血红蛋白血症和溶血性贫血,应禁用。因易引起结晶尿幼儿使用应注意大量饮水。

大环内酯类 

如罗红霉素、琥乙红霉素有肝毒性、听觉障碍、过敏等,使用时应注意剂量,停药或减量可恢复,但患儿合并肝炎时,应禁用红霉素。万古霉素主要用于耐药的金葡菌感染,但有肾毒性、耳毒性,肾功能不全及年幼儿慎用。喹诺酮类药物,动物实验可引起动物软骨损害,建议18岁以下儿童不使用。其他类如抗真菌类药对肝、肾功能损害大,慎用;乙胺丁醇婴幼儿应禁用。

B、可以使用的抗菌药物

临床共识,能用于儿童的抗菌药物只有青霉素二/三代头孢菌素(例如头孢呋辛、头孢噻肟)、阿奇霉素等寥寥几种,而且急症期间使用的时间一般不超过5天,使用剂量必须严格按照儿童剂量计算,并注意观察有无过敏等不良反应。 而磷霉素是一新型的广谱抗菌药物,属快速杀菌剂,主要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早期合成,使其合成受阻而杀菌,对于儿童相对安全

小儿在使用抗菌药物用药期间,家长应注意观察小儿用药反应,必要时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切记,儿童一般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


小儿便秘谁之过



  故事一:随意增加配方奶浓度,让囡囡“恩恩”不出来了


      我六个多月了,妈妈已经上班两个多月了,奶奶在家照顾我。告别了妈妈的乳汁,我开始每天喝奶粉,现在我对奶粉的味道很适应,只是自从喝了奶粉以后,好像“拉臭臭”有些费劲,肚子里不舒服。


  昨天,妈妈下班回来,正巧听到我在哭,一问奶奶原因,奶奶说:“囡囡饿了正在为冲奶粉,小囡囡等得着急就开始抗议了!”妈妈边哄我边等着奶奶冲调奶粉,只见奶奶往奶瓶里加奶粉,加了不少,妈妈有点好奇,就问奶奶:“给囡囡放几勺奶粉?”奶奶解释说: “宝宝现在大了,长得快,奶粉多搁点,浓度大,跟上长身体的需要。”


  是呢,有时候,奶奶怕我饿,还直接用勺子喂我吃奶粉呢!奶奶常常说:“来,给囡囡来点儿‘干货’,呵呵,这下不会喊饿了吧!”哎,奶奶不搞清楚配方奶的比例,随意增加浓度可真是让我受罪不少。


  奶奶之看到我喝进了高质量的奶粉,不再喊饿了!可是,奶奶却不知道奶粉中营养的吸收是需要我身体里多个器官帮忙、来参与工作。才能将吃进的食物吸收利用。而我弱小的身体,好多部位都发育不完善,有的工作做起来还吃力,甚至是费了很大的力气都不能做好呢。


  比如说,现在我的肚子就很不舒服。因为奶奶给我的吃的、喝的搭配得不均衡,我每天的“重要任务”——拉臭臭都完成得不太好,我恩恩半天,臭臭都不出来,肚子憋得好难受啊,拉起臭臭太费劲!


  这样下去,可能真的要影响我长身体了。


  点评:冲调奶粉浓度要精确


  冲调婴儿奶粉浓度要精确,因为婴儿发育未成熟,包括消化、代谢与排泄功能都未完善,奶的浓度要尽可能接近人乳。如先加奶粉,后加水,仍加到原定刻度,奶就加浓了;先加水,后加奶粉,会涨出一些,浓度合宜。婴儿吃过浓的奶,胃肠道和肾脏难以负荷,因而会发生一些疾病,便秘就是其中之一。奶粉浓度高,消化得慢,在胃内停留时间长,与胃酸结合成不易分解的皂钙,引起便秘。


  喜欢给宝宝吃浓奶粉的妈妈,要调整一下认识,严格按照配方比例冲调奶粉。那个浓度是最利于宝宝吸收,最符合宝宝脏腑承受力的。否则会加重宝宝“稚嫩”脏腑的负担。影响其生长发育。


  对于以奶粉为主喂养的宝宝出现便秘时,应当增加饮水量,适当添加菜泥,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量,膳食纤维在通过肠道时,速度缓慢,可以使残渣吸水充分,排便会轻松顺畅。


  故事二:心急妈妈帮倒忙,让小小养成药物排便依赖


      前两周,我发烧了。妈妈着实急了一阵。从那次起,妈妈总结了一条:小小两天没大便,有内热,所以会引起发烧。从那以后,妈妈每天盯紧我的拉“臭臭”情况,只要有一天我没有拉臭臭,她一定会想办法帮我“搞定。”


  妈妈的办法就是在我的肛门里滴几滴白白亮亮的水水,妈妈管这个东西叫“开塞露”。开始的时候,妈妈的办法果然不错,滴进去没有多长时间,我就有便便的感觉,不一会儿 “臭臭”呼里哗啦就能出来。


  可是现在用这个办法没有以前见效快了,而我自己好像也变得懒惰,总是等着妈妈想办法。如果妈妈没帮我,我自己想拉出臭来,就变得很困难了。我也不想这样子啊,哎!尽管有时候肚子胀得确实比较难受,我也想自己试着拉臭,可是一用力气,屁屁就痛,一点儿也不畅快,多么想念呼里哗啦的日子啊!哎,渐渐地,不舒服我就拉不出来了。


  妈妈,要是以前你多给我一些耐心,帮我养成自己拉臭臭的习惯就好了。


  点评:不要随意用药,鼓励宝宝自己排便


  用清凉油在宝宝肚脐周围薄薄的抹一层,再在肚脐相对应的后背也抹一层,稍加按摩,这样过1-2个小时,宝宝就会开始放屁了,慢慢就会排便啦。如果一次没效,可以重复2-3次。在平时还要注意培养宝宝自己排便的习惯,父母可以让宝宝在排便姿势安静等待10分钟,并在旁边鼓励或发出一些与大便有关的如“臭臭”、“拉拉”等语号来诱导他大便。久而久之,宝宝就会爱上排便的感觉,从而最终形成自己排便的习惯。


  故事三:高蛋白的食物让桐桐害怕拉便便


  刚刚吃完美味的蛋黄泥,喝了一大瓶奶,好舒服。忽然,肚子有点点痛,好像是要拉臭臭了。我刚想使劲儿,想起了前天拉臭臭的可怕感觉,呜呜,肛门火辣辣一样的,好痛!现在,我一想起当时的难受劲儿,就特别害怕。还是不要拉的好。这样一想,拉臭臭的感觉好像真的不那么明显了。


  爷爷和奶奶正在商量,中午给我吃些什么,我是比较喜欢吃肉肉的。果然,我听见爷爷说:“牛肉营养好,我去给他买,一会儿给他蒸肉泥吃。”我往门口看去,爷爷给我打招呼:“桐桐,爷爷给你买好吃的去喽。”呵呵,爷爷特别疼我,总觉得不给我吃肉吃,就好像亏待了我似的。


  其实我虽然喜欢吃肉肉,但是我也愿意试着吃吃菜泥呢!可能是我第一次吃蔬菜泥时的感觉,让爷爷心疼了。第一次吃菜泥,口感确实不好,没有一点香味儿,舌头上还有一种不太光滑的感觉,反正是没有肉肉好吃,吃起来也不方便。可是我第一次不喜欢,不代表我以后就不喜欢了呀。或许,我再吃一次就能喜欢了。


  我还发现,吃了菜泥之后,拉便便好像快了很多,没有那种火辣辣的感觉呢!真想告诉爷爷,我其实也想再试试菜泥的味道呢!


  点评:注意饮食均衡有助于改善宝宝因蛋白质摄入过多导致的便秘


      尽量采用饮食疗法对宝宝的健康更好。吃奶的婴儿便秘时,可增加一些果汁。如橘子汁、红枣汁、白菜汁等。正在断奶期内的婴儿便秘时,可增加辅食。除了高营养的蛋类、瘦肉、肝和鱼类外,还要增加纤维素较多的蔬菜、水果及粥类,如菠菜、油菜、白菜、芹菜以及香蕉、梨等。大些的孩子便秘时,可增加一些五谷杂粮,如标准粉、薯类、玉米、大麦等煮成烂粥,让宝宝喝,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宝宝饮食的多样性,还可以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油脂类食物、凉开水也都有助于便秘改善。


  故事四:善解人意的妈妈干扰了雯雯排便,让雯雯便秘了


    “雯雯又三天没大便了。”妈妈不无焦虑地说,“来,妈妈把把!”说着,妈妈抱我到了凉台,说是那里空气好,奶奶赶忙拿过便桶,坐在一边,让我使劲。我很配合,使劲在妈妈怀里挺。


  妈妈温柔地劝我:“别太使劲,慢慢来。”好吧,舒服地靠在妈妈怀里,看着窗外飞过的小燕子,天上飘散的朵朵白云,真好玩儿。忽然,我的小肚子真的有点胀,好像要拉臭臭了!我正要使劲,全神贯注时,妈妈以为我在发呆,不拉臭,就开始给我说歌谣,“小小子,坐门墩……”


  看着妈妈高兴的样子,我也跟着咯咯地笑出了声,把“拉臭臭”的事,忘得一干二净。妈妈胳膊累了,有些不耐烦地把我放回到小床,这次“拉臭”行动就这样结束了。


  妈妈,我还没有完成任务呀。没有办法,只好等待下一次“便意”来袭。


  躺在床上,我觉得有点委曲,为什么我拉臭臭都不能自己做主啊,总是妈妈认为在哪里方便,就在哪里,我都被搞糊涂了。每次,我拉臭臭都是一件天大的事,妈妈都会陪在一旁,如果我拉了,就帮我洗耳恭听屁股,收拾“战场”;如果我没有拉出来,妈妈总怕我烦,在一旁逗我。其实,妈妈这样“善解人意”的做法,恰好干扰了我的“正常工作”。哎,多希望我拉臭臭不要被打扰啊,那样我就不会老拉不出臭臭了!


  专家点评:让宝宝自己做主拉臭臭


  宝宝的良好排便习惯的形成需要妈妈的关心而不是干涉。妈妈可以依据宝宝的饮食规律,注意观察宝宝自然的排便信号出现。依据这个时间加以引导,当宝宝便秘或者排便困难时,宝宝拉出臭臭了,妈妈可以适当给予鼓励。但妈妈不要过多干涉宝宝排便,在宝宝自己建立自己的排便规律之前,做到尽量少把便便,让宝宝自己拉臭臭自己做主。


  (本文源于中国育婴网团队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让湿疹远离宝宝之妈妈互助

   
  妈妈提问:宝宝有腹泻、红屁股的症状是湿疹吗?


  大树妈妈:我的宝宝屁股红红的,拉稀,很着急。这个是湿疹吗?


  妈妈意见1:有可能是湿疹,不要紧,有偏方


  鑫鑫妈妈说:“你去买点紫草,用香油烧到六十度把紫草放进去炸一下的油用来抹屁股,就不会红了。”


  妈妈意见2:红屁股没关系,擦擦护臀霜就好


  萱萱妈妈说:“红屁股用护臀霜挺好的。拉稀没关系吧,书上说只要孩子吃奶好、精神好,就不要太在意便的形状。我们是抚养孩子不是抚养便。书上就是这样说的。”


   专家点评:宝宝红屁股会和宝宝腹泻后没有及时好好处理有关系


       宝宝腹泻时,大便内含有的粘液成分呈酸性,如果排便后不及时清理干净,这部分没有清洗掉的粘性液体便会作用于皮肤,使皮肤发痒发红。小宝宝没有别的表达方式,只有靠大人来观察分辨,大便的性状、味道、次数能告诉我们很多信息。


  我们抚养的是宝宝,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大便是宝宝身体内运转情况的真实反映。小宝宝的身体状况变化会非常快,有些时候,大便是第一信号,什么都等到精神状态都有改变了再采取措施,可能会误事。


  尤其是腹泻,我们肉眼能够看到的只是稀便,我们看不到的“坏”东西,可能还有细菌。随着宝宝每一次的腹泻流走的还有很多身体需要的有用物质。所以,如果宝宝的大便过于偏稀,很多身体需要的糖、盐也会大量丢失,这个时候就要考虑是否喝一些“口服补液盐”(药店有售)。必要时,大人可以先带宝宝的大便去医院化验,如果有问题,一定要及时就诊。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大便送检,时间一定要快,最好别超过半小时,时间长了,化验结果不准。


  宝宝的这种红屁股不是湿疹,湿疹宝宝也可以用下面我介绍的宝宝皮肤护理方法


      小屁股变红发痒,是妈妈太大意了,这种情况肯定不是一两次腹泻后没有清洗造成的。遇到这种情况,妈妈要注意:在宝宝每次拉完便便之后,须用温开水(水温不要高,比体温略微低一点)彻底洗净,包括肛门及其周围皮肤。然后用干净纸巾轻轻拭干。我个人认为,用毛巾擦,一个是有些硬,二是怕毛巾消毒不彻底,反而影响痊愈。


  红肿很严重,可以抹“肤乐霜”(儿童医院出品),薄薄一层既可。买点紫草,用香油小火逐渐加热到60度把紫草放进去炸一下的油用来抹屁股也可以。宝宝想用手挠,大人一定要盯紧,如果觉得宝宝又痒得难受了,大人可以在红、痒周围处轻拍,可以暂时缓解。最好不要挠破,皮肤挠破了以后,会增加其它感染机会。


  对于没有添加辅食的宝宝,家长可以给他们小米汤,浓一些,减少奶粉用量,因为配方奶里含有脂肪,脂肪球进入肠道会刺激肠蠕动,诱发腹泻,因此,如果腹泻实在厉害,奶粉的量一定要控制。


   (本文源于中国育婴网团队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湿疹宝宝--养护重点在“除湿”


    案例:


  “知了、知了”,蝉儿在枝头不知疲倦地鸣叫,宁宁妈妈的心情无比烦燥,因为她的宝贝女儿最近正在出湿疹,小手总是爱抓这抓那,奇痒难忍。看着孩子难受,当妈妈的没有办法解决,真恨不得替她去难受。宁宁妈妈刚生完孩子时,有一个做中医的朋友来家里看望她们,当时就说:“你这个宝贝胖乎乎,很可爱,但体质偏湿,容易得湿疹,提醒她让孩子多运动。但是宁宁妈妈没有在意。


  专家分析:湿疹是孩子最常见的一种皮肤病


  湿疹是孩子最常见的一种皮肤病,俗称胎毒,也有的叫胎藓或奶癣。多发于生后不久到2岁的孩子。湿疹最容易在额部的眉毛、两颊、头皮、耳廓周围等头面部位,以后逐渐蔓延至颈、肩、背、四肢、肛门周围、外阴部位等皮肤皱相处,甚至可以波及全身。


  湿疹初起时为米粒样大小的红色丘疹或斑疹,以后逐渐增多,并伴有小水疱。小水疱破溃后有黄白色浆液渗出,局部皮肤出现潮红。自觉瘙痒,呈间歇性或阵发性,常在夜晚温热环境时加剧,影响睡眠。


  湿疹发于头皮者,多糜烂流水,结黄色厚痂,头发粘集成束;发于面部者,多为淡红色斑,上覆细薄鳞屑或痂皮。湿疹反复不愈还可见到皮肤粗糙、增厚。


  宝宝由于湿疹特别痒,孩子会用手抓皮疹的部位,造成皮肤破溃。病儿常因极主瘙痒而烦躁不安,夜间哭闹以至影响睡眠,又由于小儿用手抓痒常可致皮肤细菌感染而使病情进一步加重。


  湿性体质宝宝在八月最易得湿疹


  湿性体质的宝宝的特征


  湿性体质的宝宝阳气不足,水津转化不充分,停滞为“湿”,常常表现为形体偏胖、爱吃肉食及甜食、常没精神、不爱动、贪睡、大便易偏稀等。


  妈妈观察:湿性胖宝宝和一般的小胖墩不一样 平和体质宝宝的舌头表面光滑湿润、舌头本身的颜色略偏粉。舌苔颜色偏白。湿性体质宝宝的面色偏萎黄,舌头比较大(在口腔中的相对体积)。妈妈用手摸摸宝宝身上的胖肉肉时,手下有一种宣、软、松懈的感觉。而其他体质的宝宝虽然胖,但是舌头表面无湿、滑的表现,即使是小胖墩,也是结实的胖墩。


  八月的天气特征:苦夏湿度大


  中医认为,八月份是阴阳交争激烈的阶段,一方面地面上热气蒸腾至极为阳,另一方面天地气机下降为阴,古语云:“阳加于阴谓之汗”,天地之“汗”就是雨湿。表现为阴雨时降,空气湿度较大,所以八月最闷热。


  为何湿性体质宝宝八月最易得湿疹?


  中医养生通常是应从天、地、人,三个方面来分析的。我们的人体也如一个小宇宙,体内的阴阳变化与大自然四季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它也在随着四季的更替发生着变化。在八月这个湿度大,多闷热的月份,如果本身体质偏湿的宝宝,就好像南方湿润的地区,本身地下水含量丰富,正好这个季节又是多雨,空气中的湿度加大,被晴日里的阳光照射,地表之气蒸腾,与空气中的湿气合在一起就给人带来闷热不爽的感觉。


  尤其是在桑拿天,体质偏湿的宝宝尤其需要格外的注意。因为,湿性宝宝本来体内湿气重,容易出汗,汗液留在皮肤上,没有及时清洗,宝宝娇嫩的肌肤便会生出湿疹。想上文里面的宁宁就是这样情况。


  中医认为,湿性体质的宝宝往往存在脾虚,会有疲倦、胃口不好、腹胀、排便稀软、身体浮肿、眩晕、多痰、腹泻等表现,湿性体质的宝宝表现最明显、最不易解决的是“湿疹”。所以,湿性宝宝治疗湿疹除了要保证宝宝皮肤干燥和清洁之外,最根本的办法就是改善宝宝的体质,调理宝宝的脾胃,让宝宝加强运动,通过代谢把“湿”运化出去。


  调整湿性体质宝宝的贴心方案


  一般来说,中医食疗对湿疹效果很好,因为,它能从根本上调理宝宝脾胃,帮宝宝运化掉身体里面的“湿”。这里为妈妈们介绍几款夏日粥品,改善湿性宝宝的体质,让宝宝在炎炎夏日远离“湿疹”。


  1,除湿粥品:适合宝宝吃的除湿的粥品,口感好又能帮助宝宝改善体质,是让妈妈和宝宝轻松度夏的最好选择。


  薏苡仁绿豆粥


  组成:


  绿豆50克泡好,薏苡仁50克,小米50克。将薏仁与绿豆浸泡一夜。将浸泡过的薏仁与绿豆加上小米和水,开锅后煮至烂熟。晾到不烫时给宝宝吃。


  主治:


  急性湿疹,皮肤红斑、丘疹、水疱伴渗出较多者。


  功效说明:


  薏苡仁:主要成分为蛋白质、维生素B1、B2,利水消肿、健脾去湿、舒筋除痹、清热排脓等功效,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分解酵素,能使皮肤角质软化,使皮肤光滑,对皮肤粗糙有明显的疗效。


  绿豆:味甘,性凉,清热、解毒、祛火、抗过敏,能帮助排泄体内毒素,治疗皮肤痒、暗疮、痱子等。


  银耳蒸木瓜


  组成:


  银耳洗净泡发入盘,木瓜(选稍硬的)去皮去籽,切成小块,码在银耳上,放上两块冰糖。上屉蒸30分钟。


  主治:


  脾胃虚弱、食欲不振,慢性湿疹,皮肤暗淡不红、渗液少、有淡黄色的脱屑,或水泡较多,搔后泡破渗出黏液。


  功效说明:


  木瓜:甘、酸、温。消食健胃、疏筋通络。


  银耳:补脾开胃,养阴清热。


  二者并用,有健脾除湿,促进胃肠通畅之效。


  2,给宝宝按摩:亲子按摩是一种很好的方式,既能增加母子间的交流,又能帮助宝宝疏通经络,加快身体的新陈代谢,帮助宝宝运化体内的“湿”。


  (1)清肺经:向无名指根方向直推为清,推50次。清大肠经:从食指推向虎口,推50次。


  功能:宝宝的身体有自己气、血循环的状态。肺经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可以反应皮肤的状态。反过来,皮肤出了问题,我们也可以从肺经寻找问题的根源。湿疹本身可以算是皮肤病,而症结多半是胃肠道消化功能弱,要想解决,我们不妨来个“围魏救赵”。如何来做呢?中医书上讲,肺与大肠相表里,我们在运用时,可以通过按摩大肠经来治疗。推大肠经,可以改善大便的状况,大便通畅,肠道内没有积热,肺气可以下降顺畅。使“邪”气排出,达到治疗目的。


  (2)按揉宝宝肘弯外侧的曲池穴、膝盖外下方手掌宽处的足三里穴各30次。


  功能:曲池穴,是大肠经的穴位,可以泻大肠热,治疗疹子。足三里,是胃经之穴,按揉此穴可以增强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从而调整周身气血运行状态,增强免疫力。


  (3)患儿俯卧,家长以小鱼际揉法沿脊柱两侧从肺俞开始向下,沿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到八髎穴、大约揉5分钟,同时以指按揉上述穴位。


  功能:背部经脉为阳经之脉,在人体内主阳,统率一身之阳气,以上诸穴皆为调理脾胃之要穴,目的在于疏通一身之气、血,起到保健强身之功效。


  (本文源于中国育婴网团队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小儿贫血对症食疗

       决于贫血的程度和贫血的发展速度;一般患儿常有烦躁不安,精神不振,活动减少,食欲减退、皮肤黏膜苍白,指甲变形(反甲)等表现;较大的患儿可述说疲乏无力,头晕耳鸣,心慌气短,病情严重者可出现肢体浮肿。心力衰竭等症状。


  中医认为,血液的生成在于脾胃,同时又受心、肝、肾等脏器的影响。所以脾胃及心、肝、肾的功能失调,是发生缺铁性贫血的病理基础,也是进行辨证论治的根据所在。饮食疗法是缺铁性贫血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症状较轻的宝宝采取食疗即可加速康复,又能减少药物治疗的副作用,且食物多为美味可口,便于食用,宝宝较易于接受。


  根据中医分型,小儿贫血可分为四型:脾虚气弱型、心血亏虚型、气血两虚型、肝肾不足型,各有其症状和不同的食疗方式。


  脾虚气弱型


  症状:表现为面色发白,唇舌色淡;疲乏无力,食欲不振,大便溏软,脉虚而软。


  对应食材:补气健脾。党参、当归、茯苓、陈皮、山楂、鸡内金等


       麦芽鸡内金粥


  原料:鸡内金6克,麦芽60克,粳米适量。


  制作:


  鸡内金与麦芽一起放入锅内,加入粳米与水熬煮成粥即可。


  心血亏虚型


  症状:表现为面色苍白,倦怠无力,皮肤干燥,心慌气短,睡眠不实,舌淡脉细。


  对应食材:补虚益血、养心安神。酸枣仁、龙眼肉、鸭血等。


  鸭血豆腐汤


  原料:鸭血250克,豆腐300克,盐、香油、大葱等适量。


  制作:


  先将鸭血用清水洗净,切成1.7厘米见方的血块。


  豆腐切成同样的方块,分别放入开水同焯,捞出控净水。


  汤锅置上火,倒入高汤750克烧开。


  放鸭血块、豆腐块,煮至豆腐漂起。


  加入细盐、葱末等调味。


  待汤再开,起锅装入汤碗内,最后淋入香油即可。


  食谱营养 豆腐:豆腐的蛋白质含量丰富,而且豆腐蛋白属完全蛋白,不仅含有人体必需的八种氨基酸,而且比例也接近人体需要,营养价值较高;有降低血脂,保护血管细胞,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作用。此外,豆腐对病后调养、减肥、细腻肌肤亦很有好处。 饮食宜忌 豆腐:豆腐不宜与菠菜、香葱一起烹调,会生成容易形成结石的草酸钙;豆腐忌于蜂蜜、茭白、竹笋、猪肝同食。


  牛肉桂圆汤


  原料:桂圆150克,牛肉200克,精盐适量。


  制作:


  将牛肉洗净切块。


  桂圆去壳、洗净。


  将牛肉与桂圆放入砂锅同煮,注入清水,煲约2小时,加盐调味即可。


  气血两虚型


  症状:表现为脾虚气弱型、心血亏虚型两型症状相兼。


  对应食材:补气养血。茯苓、龙眼肉、红枣、猪肝。


  桂圆炖鹌鹑蛋


  原料:桂圆肉50克,鹌鹑蛋150克,白砂糖10克。


  制作:


  锅置于火上,放入适量清水烧沸。


  锅内磕入鹌鹑蛋,加入桂圆肉和白糖炖至熟透即可。


  肝肾不足型


  症状:多见贫血时间较长,影响患儿生长发育,其表情呆滞、智力低下,手足颤动,头晕目眩,双目干涩,舌淡脉弦细。


  对应食材:滋补肝肾。枸杞子、紫米、黑芝麻、猪肝。


  枸杞猪肝汤


  原料:枸杞50克,猪肝400克,生姜2片,盐少许。


  制作:


  清水洗净枸杞。


  将猪肝、生姜分别用清水洗净,猪肝切片,生姜去皮切2片。


  将枸杞、生姜加适量清水,猛火煲30分钟左右,改用中火煲45分钟,再放入猪肝。


  待猪肝熟透,加盐调味即可。


   (本文源于中国育婴网团队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健康饮食调理小儿肥胖


  小儿肥胖是由于长期能量摄人超过人体的消耗,使体内脂肪过度积聚、体重超过一定范围的一种营养障碍性疾病。肥胖影响儿童的健康,儿童期肥胖可延续至成人,容易引起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胆石症、痛风等疾病,对本病的防治应引起家长的重视。

  脾虚湿阻型

  症状:表现为宝宝形体肥胖、肢体困重、倦怠乏力、脘腹胀满、纳差食少、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腻、脉缓或濡细。此型最为多见。

  症因:由于幼儿脾脏功能低下,导致营养不能按正常代谢过程分配到全身,从而造成脂肪堆积于身体的局部,特别是腹部,腰腿处;即中医认为的脾失健运,痰湿内聚。

  食疗原则:健脾化湿

  赤小豆鲤鱼汤

  原料:赤小豆100克,鲤鱼250克

  制作:

  赤小豆洗净,用清水稍加浸泡。

  洗净宰好的鲤鱼,沥干水分。

  将泡好的赤小豆和洗净的鲤鱼,同放瓷罐内,加水500毫升,武火隔水炖烂。

  冬瓜瓤汤

  原料:鲜冬瓜瓤250克。

  制作:冬瓜瓤(去皮与子之瓜肉)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煮汤淡饮。

  白菜粉丝汤

  原料:白菜100克,粉丝50克,葱末5克,盐5克,香油适量,味精少许。

  制作:

  将白菜择去老叶,洗净,切丝;粉丝剪成10厘米长的段,用温水泡软。

  锅置火上,放油烧热,放入葱末煸炒出香味,加入白菜丝稍加翻炒。

  放入足量水、粉丝、盐煮开,最后淋香油、放味精即可。

  脾肾两虚型

  症状:表现为宝宝形体肥胖、虚浮肿胀、疲乏无力、少气懒言、动而喘息、头晕畏寒、食少纳差、腰膝冷痛、大便溏薄或五更泄泻、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重度肥胖症患者多为此型。

  症因:由于幼儿脾肾阳虚,肾气不足,气化失职,不能化气降浊排毒 ,则导致肾气不足之虚胖。

  食疗原则:温阳化气利水

  雀肉粥

  原料:麻雀5只,栗米100g,葱白、生姜、素油、食盐、黄酒各适量制作:

  麻雀去毛及内脏,冲洗干净,切块备用。

  素油倒入烧锅,烧热,放入雀肉、黄酒、食盐、葱白、生姜炒熟。

  加入清水和淘洗干净的栗米,煮至粥成。

  羊乳羹

  原料:羊乳250克,羊脂60克。

  制作:羊乳、羊脂放入锅内,煮作羹食。

  素拌豇豆

  原料:豇豆 200 克,胡萝卜 50 克,精盐 1 5 克,酱油 15 毫克,香油5 毫克,芝麻酱 5 克。

  制作:

  豇豆洗净,用开水焯熟。

  将焯熟的豇豆放入凉水中浸后拿出,切成段,装在盘中。

  在豇豆上面放入芝麻酱,酱油、盐及香油即可。

  胡椒羊肉汤

  原料:羊肉150克,胡椒10克,陈皮6克,生姜15克。

  制作:

  将羊肉洗净,切块,起锅爆香。

  把胡椒、陈皮、生姜洗净,与羊肉一起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武火煮沸后,文火煮1~2小时,调味食用。

  胃热湿阻型

  症状:表现为宝宝形体肥胖、宁食肥甘或消谷善饥、口臭口干、大便秘结、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此型在体壮的中青年中较为常见。

  症因:由于邪肝火犯胃,腐熟水谷机能亢进,故消谷善饥,生火津亏,大便秘结,亦就是肠胃功能亢进,消化吸收功能过于新陈代谢功能,从而造成营养过剩,形成脂肪堆积。

  食疗原则:清热化湿通腑

  五汁饮

  原料:梨汁30克,荸荠汁、藕汁各20克,麦冬汁10克,鲜芦根汁25克。

  制作:将5种汁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置大火上烧沸,改小火煮30分钟即可。

  鸡蛋炒马齿苋

  原料:马齿苋30克,鸡蛋250克,盐35克,料酒5克,花生油15克,味精2克,酱油3克。

  制作:

  先将马齿苋择去杂物,用温水泡10分钟,清水洗净,用刀切成段,备用。

  把鸡蛋打散,加入马齿苋调匀,加入盐、料酒、味精、酱油少许,调味。

  炒锅刷洗干净,下入花生油,烧热,将马齿苋和鸡蛋倒入锅内炒熟,趁热食用。

  猪肉炒苦瓜

  原料:苦瓜200克,猪里脊肉200克,葱未2克,姜片2克,精盐3克,味精适量。

  制作:

  苦瓜洗净切丝,里脊肉洗净切丝,用蛋清湿淀粉抓匀。

  锅置于火上放入花生油待油烧至六成热,放入里脊丝翻炒至八成熟后取出。

  锅内放花生油,油热后放葱、姜末翻炒爆香;放入苦瓜翻炒二分钟,再将猪肉丝放入,加精盐、白糖合并翻炒,最后放味精少许出锅。

  气滞血瘀型

  症状:形体肥胖、两胁胀满、胃脘痞满、烦躁易怒、口干舌燥、头晕目眩、失眠多梦、舌质暗有瘀斑、脉弦数或细弦。肥胖日久者可见此型。

  症因:少动,气血滞涩,代谢缓慢,体内脂肪堆积。

  食疗原则:舒肝理气、活血化瘀

  凉拌佛手

  原料:佛手瓜300克,柿子椒30克,青椒20克,酱油10克,白砂糖15克,味精2克。

  制作:

  佛手瓜洗净、切丝。

  将佛手瓜丝放入沸水中焯烫,捞起备用。

  在容器中放入酱油、白糖、味精与佛手瓜搅拌均匀即可食用。

  蒜泥茄子

  原料:茄子750克,大蒜1头,酱油1汤匙,香油1茶匙,盐、味精适量。

  制作:

  将茄子洗净削皮,切成块,放入蒸锅蒸大约15分钟,放盘中晾凉待用。

  大蒜剥皮,剁成茸,放入碗中,加入酱油、香油、盐、味精拌匀。

  将调味汁倒在茄子上即可。

  小儿肥胖按摩方法

      1.调五脏     一手托小儿手腕,另一手拇指依次推脾经穴、肝经穴、心经穴、肺经穴、肾经穴100次,并揉捻五指末节3~5遍。

    2.补脾经,不肺经     旋推拇指、无名指指腹各100次。

    3.运内八卦,推三关、六腑     以掌心为圆心,运内八卦100次。用拇指桡侧面或食、中二指指面自腕横纹向肘横纹,推前臂桡侧100次。用拇指面或食、中二指面,自肘向腕推前臂尺侧100次。

    4.开璇玑,摩腹,揉天枢     以单掌从心窝向下,直推至耻骨,共10次。以双手全掌,沿着患儿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的方向,交替摩动10~20次。以右手大拇指、中指顺时针揉双侧天枢穴100次。

  5.拿捏腹部     以双手的大拇指,食、中指,稍用力同时提拿脐上、脐下部位的肌肉组织,拿起时可加捻压动作,放下时动作应缓慢,反复操作10~20次。

  6.揉足三里、丰隆、合谷     按揉足三里,点按丰隆穴、合谷穴各1~3分钟,并按揉四肢部肌肉,操作10分钟。

  7.拿肩并,拍脊     用两手拇指与食指相对用力捏拿肩上大筋10次。以全掌沿脊柱两侧从上向下拍击,反复操作10~15遍。按揉睥俞、胃俞各50次。

  8.推下七节骨,横擦腰骶部 从腰椎向骶尾椎方向推下七节骨50次,并以全掌横擦腰骶部100次,以透热为度。


  (本文源于中国育婴网团队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盛夏防暑莫贪凉小儿体稚要护阳

   
  一、孩子要少吃冷饮

  在酷热夏日,冷饮确有防暑降温的作用,能够提供一些热量,但凡事都有个度,冷饮吃多了,就会问题了。

  多吃冷饮会伤害孩子娇弱的脾胃

  中医认为小儿“脾常不足”,儿童处在生长发育的旺盛阶段,各脏器发育不完全,脾胃比较娇嫩,过食寒凉会损伤脾胃,消耗阳气,造成脾胃虚弱、寒凝气滞,使消化吸收功能下降,出现呕吐、腹泻、甚至出现厌食、乏力、记忆力减退、发育迟缓等。因此,夏天要少食冷饮、冰镇啤酒和瓜果,喝水以温开水为宜,以防止阳气受损。多吃温补阳气的食物如肉类食物,红枣、枸杞、当归等。

  猛吃冷饮会伤害孩子娇弱的肺脏

  电视广告常常会误导家长和孩子。有一则广告播放的是:一个球星或者歌星,大汗淋漓,一头撞破冰,然后痛饮冰镇的饮料。

  有农村生活经验的人知道,夏天, 给从地里干活回来的大牲口(指马、牛、骡子等)喝水,要往水槽里撒几把碎秸秆或碎草,目的就是要让牲口喝慢一些,不然就“炸了肺”。因为喉管、食管、胃急剧收缩,就会出现胃部痉挛、绞痛,胸部、心肺很快会感到不适。肺是通天水道,肺要是不能正常运转,表面好像是肠胃受凉受到了损害,而其实是肺受伤了。

  牲口都讲究,何况是人。白大夫2008年秋天,诊治过一个男孩的哮喘病,发病的起因是在奥运期间,观看比赛时,喝了冰镇的冷饮,哮喘就马上发作了。这就是阴冷引起的,根子是肾阳不足,受寒了,从而表现在肺和呼吸上。白大夫说,其实这些冰冷的水喝入胃里,身体的反应是来抵御这个“寒冷”,而不是将暑热通达皮表,不能真的解渴。解热。这种透心凉的感觉,有时候会将热冰伏在脏腑里,有害无益。所以,夏季可以适量的吃点西瓜(天然白虎汤)、喝点绿豆汤,适量喝一些温茶,尽量少吃冷饮或者不吃。

  夏天食姜能帮助宝宝通达阳气

  姜,味辛、微温,无毒。久服去臭气,通神明。夏季,借生姜辛温,周身毛窍通达,排泄体内寒邪,洁净肌体,透出自然的体香。为什么讲生姜可以通神明呢?姜可以温中,这个中,不光指脾胃,而是把心口下面到肚脐之间任脉和冲脉也畅通了,人体就会自觉神清气爽。

  东南亚的一位朋友曾做了一道菜“炸姜片”。把大块的生姜,切成薄片过油,金黄焦脆,吃起来真是津津有味。据说,当地华人,产妇坐月子,要吃几公斤生姜炸的姜片。姜,味辛,能温中回阳。一般我们可以在早饭嚼服几片生姜,简单易行。晨间,妈妈可以给宝宝和家人食用适量的生姜。大人可以食用生姜三片,宝宝可以食用生姜一两片,可直接食用,咀嚼、体味生姜辛辣的甘美,如果宝宝不能适应生姜的辛辣,也可以滴入陈醋、麻油少许,又多一番滋味,或者用姜红糖隔三差五帮宝宝冲一杯热饮。近年,市场有姜茶出售,或晨间或午后,饮半杯姜茶,也算是夏季上好的饮料。

  二、保暖避寒,谨防冷气病

  有些妈妈害怕宝宝长痱子,一到夏天,就整天不离电风扇或空调。但过于贪凉,寒凉之气就会从人体皮肤、毛孔侵入人体,易伤肺卫之阳气,导致上呼吸道免疫力下降,细菌、病毒乘虚入侵。轻者面部神经痛、下肢酸痛、乏力、头痛、腰痛、容易感冒和不同程度的胃肠病等;重者会出现皮肤病和心血管疾病。而儿童对环境温度变化的适应和调节的功能还不健全,而且儿童一般位于最凉的低层,在有冷气的室内,离地面越近温度越低,儿童最容易受凉。所以要注意室内外的温差不宜太大,室内温度不少于25摄氏度;入睡时,最好关上冷气机;有冷气的房间不要长期关闭,有条件时要常使室内空气与外界空气流通;当在室内感觉有凉意时,一定要站起来适当活动四肢和躯体,以加速血液循环,儿童尤其注意腹部的保暖。

  三、起居养护要得宜

  适当运动、晒太阳

  白大夫认为,酷暑难耐,难耐的过程就是个通的过程,与坐禅相似,虽然非常痛苦,但这样可以提高人的身心素质。针对现在人们总是贪吃冷饮、进冷气室等,白大夫认为,其实,这些只是一时舒服,对身体的负面影响挺大的,从而提出要适当避暑。因为夏天阳气最旺,白大夫建议要陪着孩子适当地到户外活动,这样可以呼吸大自然的清新空气,吸收阳气精华,补充能量,调畅气血,从而养护阳气。不要怕热、怕阳光,要适当晒晒太阳。但是也要避免运动过度而大量出汗,从而损伤阳气。

  保证良好的睡眠

  经曰:“动则生阳静则生阴”,很多妈妈喜欢熬夜,导致宝宝也跟着熬夜,长久熬夜或玩通宵者,当睡不睡阳气不藏,必然会损伤阳气。所以,夏天时妈妈尽量保证宝宝的良好睡眠,最好晚上11时前入睡,次日早晨6、7时起床。

  四、治疗疾病,妈妈们不要急于选择抗生素

  抗生素是从寒凉植物中萃取出的,对治疗一些实热症效果显著。抗生素按中医的性味分析,大多属苦寒,而且多通过静脉直接进入人体,用得对症、适量,可以化解体内的热邪,多用、乱用则易攻伐人体的阳气。

  很多妈妈一看宝宝患炎症,动辄就给宝宝吃抗生素或输液,此类治疗当时或有效果,但有太多的阳气损伤病例而不为人知。一些中医大夫也很容易也不去辩治治疗而随波逐流,一遇炎症、一见苔黄、一听口渴,立予苦寒之品清热消炎,医者自得,病家乐意。可惜人身那一线生阳,损之又损。白大夫说,曾经遇到一个在医院查出黄疸、胆囊管闭锁的六个月宝宝,宝宝用了很多的寒凉的药物,非常严重,这就是很明显的药毒。

  治疗宝宝的疾病,白大夫认为,培固宝宝的元气才是根本。如果宝宝以前用抗生素过多,现在可以适量做一下艾灸或者给宝宝用艾草泡澡,既消毒保健,又能培护宝宝的阳气。小儿娇嫩,妈妈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给宝宝做艾灸,每天灸15分钟,配合揉腹45分钟。还可以在脚心涌泉、手心劳宫,都可以给幼儿轻灸,灸三五分钟作为日常保健。

  五、宝宝养阳,父母的阳光情绪很重要

  《素问·举痛论》曰: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所以心态柔和、宁静致远亦为扶阳的保养法。很多妈妈认为,从出生到5、6岁,父母不要只管孩子吃、喝就好了,可是中医认为人的精气神是一体的,父母的心理和行动也会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如果父母或带宝宝的爷爷奶奶很大度、很宽容,那么这就是“阳”的东西,是利于宝宝的成长生发的。如果爸爸妈妈自私、狭隘、保守,这就属于“阴”的东西,这就会抑制孩子的生机。

  妈妈和宝宝都能用的固阳妙招

  按摩涌泉穴,振奋一身阳气

  中医认为,“精从足底生”,精即指人体能量。足底有一个人体重要穴位——涌泉穴。《黄帝内经》中说“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顾名思义,涌泉,肾经之气犹如源泉之水,来源于足下,涌出灌溉周身四肢各处。所以,涌泉穴在人体养生、防病、治病、保健等各个方面显示出它的重要作用。白大夫建议每天晚上洗完脚后,按摩涌泉穴15分钟左右,对健康都大有裨益。

  走路壮阳

  走路的确也可壮阳,实际上,走路和足浴的保健功效,主要是通过涌泉穴起作用。路况不需特别讲究,也不必非要挑鹅卵石路,一般的路面即可,每天走半个小时的路,也可以固护阳气。

  艾灸关元,阳气通达心胸

  关元,在肚脐正下方3寸。三寸,大约等于自身四个手指宽。灸法,有艾条温和灸,手拿艾条在关元悬灸;有艾盒固定在关元用灸;或用姜片钻许多小孔,上面放艾绒隔姜灸。心包经和小肠经的经气在胸腹是汇集在膻中和关元,通过它们,可以直接影响心神、心气,心中打开两扇门,人体会顿觉敞亮。当艾的热力透入关元,慢慢人体的腰部、腹部温热,能上达心胸、头脑,下到下肢、脚心。用艾之时,从手心、脚心会有寒邪排除。此时,你会真切体会到深藏体内寒邪的冰凉和粘腻,体会阳气透达心胸的敞亮和愉悦。

  Tips:应该如何吃冷饮孩子解馋又不伤脾胃

  儿科专家们提醒父母们,应给孩子“辨‘证’吃冷饮”。

  一辨季节:在一年四季当中,夏季可以吃一些,其他季节少吃甚至不吃;二辨天气:尽管夏季炎热,但是夏天里并非每天都很热,也有刮风下雨、阴冷凉快的时候,,所以,天热的时候可吃点,不热的时候就尽量不吃;三辨年龄:孩子年龄越小,脾胃越娇嫩,承受寒凉的能力越弱。所以要根据自己孩子的年龄大小确定一个较适宜的量和频率;四辨体质:身体强健的可以吃点,身体虚弱的就要控制甚至远离冷饮;五辨性别:比较起来,在吃冷饮方面,女孩子比男孩子应该更有节制。因为女孩子有一个月经的问题,过食寒凉,可致寒凝气滞、血瘀腹痛、闭经等;六辨疾病:平时容易感冒或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的孩子应禁食寒凉。中医认为“形寒饮冷则伤肺”,意思是说,身体受寒、过食寒凉会伤及肺脏。从临床上看, 因食生冷而致咳嗽加重、缠绵难愈的例子比比皆是。脾胃虚弱、面黄肌瘦或患有厌食症、消化不良、经常腹痛( 肠痉挛) 的儿童,也应禁食寒凉,以免加重病情;七辨冷饮品质:应吃含乳分多一点、水分少一点的冷饮,以降低“冰凉”度;八辨冷饮的量:一次食用冰激凌以不超过1 0 0 克为宜,超过10 0 克时,家长最好监督孩子分几次吃,以免伤了脾胃。

  Tips:寒邪也会影响心神

  寒邪,侵袭肌体,无形中伤及心神,却为之忽略。英国科学家戴维·温格特2000年发现,神经元细胞除集中在大脑外,还大量汇聚在肠胃,称之为第二大脑。伤了肠胃,就影响了神明,也丢掉了愉悦的心情。

    《摄生消息论》说:“不得于星月下露卧,兼使睡着,使人扇风取凉。”现代人,星月之下露卧的机会不多。暑热中,身体自我调节,毛孔开放,汗液疏泄,熟睡之时,或空调温度太低,或电扇大吹,都易贼风外袭。

    《素问·四季调神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这段话的意思是,人体阴阳和自然界阴阳变化是相一致的,人应在春夏时节保护体内阳气的生长,在秋冬之时保养人体的阴气,使体内阴气得以收藏。


  (本文源于中国育婴网团队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防治小儿鼻炎我教你

  张大夫认为,小儿鼻炎病标在上,病本在下,是由于肝胆二经之热郁于脑而引发的常见病症。在临床上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一是多由阳明胃经湿热郁积引起,另一为内伤积热而成,多见于肝胆二经不协调,导致在肝经受病后,人体元阳受损,外寒内热蓄积。所以,预防小儿鼻炎,妈妈们一定要知其发生病变的原因,才能防患于未然。

  小儿鼻炎的常见原因

  喂养食物不当会蓄积内热  导致小儿鼻炎


  张大夫认为,现在很多小儿鼻病是因为母亲给宝宝补充过量的营养,而导致脾胃痰浊瘀阻,肝经湿热,上行头脑,蓄积而成。孩子目前普遍存在矿物质的摄入、粗粮摄入不足的情况,而粮食吃得过于精细,则很容易产生湿热。营养品、甜食代谢产生的热量太高,加之小儿营养摄入过早过多,乳积或辅食添加不当,这些情况加上小儿本身脏腑精气相对较弱的生理特点,就很容易导致蓄积内热或者阳明实热的病症。

  情绪宣泄失利  容易导致肺气不宣变生热毒

  除饮食所伤外,张大夫强调,小儿鼻炎的另外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情绪。情绪可导致人体免疫力低下。

  小儿哭闹即是一种情绪宣泄。肺气通鼻,气为阳,头为诸阳之汇,所有阳气上于头面,如果肺窍不通,时间久了会导致肺气不宣利,加上如果这时候,宝宝偶受外界的风寒邪气,就会形成疫疠之气入于头脑,停滞于鼻间。如此,则气不宣利,结聚不通,于热毒结而变生,在此基础上会化生多种鼻病(如鼻漏、鼻渊、鼻疮等)。所以,小儿哭闹时不要怕惯坏宝宝而置之不理,时间久了,宝宝容易有罹患鼻炎的隐患。

  另外,小儿受惊吓,也会导致肝胆经湿热郁结,甚至有的孩子受惊而导致高烧,临床上这些病较多见,时间久了后可导致小儿元阴、元阳亏损,从而变生鼻病。

  喂养姿势不当容易引发宝宝过敏性鼻炎

  还有一些宝宝患鼻炎是由于喂奶的姿势不当造成的。现在提倡45度斜角喂奶,一般的解释是宝宝胃的贲门部分比较松弛,没有锁闭能力,会造成漾奶、吐奶。张大夫认为,呛奶也会引起鼻炎。小儿的后槽牙部位凹陷,有时起到缓流作用,所有的奶和水不是直接下胃腔,所以有时候会出现喂奶几分钟了,有的宝宝还会吐出很多,甚至从耳朵里流出奶来,奶汁停附在鼻腔内壁上,而乳酸菌较多,并在此基础上发酵,引起局部刺激,继而引发过敏导致鼻炎。所以,喂完宝宝,一定要竖起来拍拍宝宝的背,让奶汁流下去。

  小儿鼻炎治疗原则:宜以辛凉之药为主

  张大夫认为,时下很多大夫治此病症多用苍耳子、辛夷之类的辛温之品,这明显与《黄帝内经》的经旨是相违背的。《黄帝内经》明言这个病多为阳明腑实或者肝胆湿热,肝胆湿热郁结上行博结于鼻窍而成。前贤经旨有云:明言为胆之移热,且不宜治以温药。

  张大夫认为,小儿鼻炎初期以外感邪气为主,早期多表现为过敏性鼻炎或者流清涕、打喷嚏,应投以解表药,且药宜辛凉而不宜辛温也,治法以辛凉解表为主。小儿鼻炎早期一般多在风关、气关有青紫,脉象上多洪而有力,这往往是由于脾胃积热引起,临床上大的方则是以石膏、知母适当加入薄荷、连翘、菊花等引经药为主。

  胆经之热则多因内伤积热引起。这样的孩子脉象一般弦而有力,治疗以清其肝胆之热为主,临床大部分以龙胆草、白芍这些药物为主,适当加入连翘、菊花、薄荷、藁本这些引经上行之药,宣肝胆二经淤积于肺之热,并在此基础上注意防止防止孩子反复感冒。

  医案1:阳明腑实证

  娜娜,女, 6岁。

  症状:流脓涕,嗅觉基本上是香臭不闻。头痛,严重的时候整个耳朵都受影响。西医诊断是鼻甲肥大,鼻粘膜充血特别厉害,而且辅有息肉。兼有阴虚,嗓子干痛,烦躁,体温有时会低烧,在37.8-37.9度之间,脉象弦而有力,兼有濡数,纳差,舍质暗,胃脘脾闷,苔薄黄腻,兼有便秘。临床辨证是阳明腑实证。

  方解:

  “久病从瘀论治”,方用张锡纯的清震汤加减。这里的脓涕是由于病程比较长,鼻炎的脓涕多因为肝胆二经、脾胃经的邪热移于肺,加上外界的风湿之气,趁虚克于脑户,居于鼻腔,由此而入血脉,博于津液,随着脓涕的化聚。但是不是说所有鼻涕稠就是病程长,有时在重感冒的时候,鼻涕也是黄稠的,这时候是病情要去的一个迹象。鼻炎发展严重的时候会腺样体增生,有的孩子晚上睡觉打呼噜,血氧低,而且记忆力差,一般用嘴呼吸,鼻腔容易燥热干痛。这种,一般都是阳明经有热。临床上用滋阴、清热、凉血、散瘀、通腑、泻热。清涕一般表明病位不长,多有外感风寒,病程浅,也容易治疗。

  医案2:过敏性鼻炎

  蓉蓉  女  5岁

  症状:因外寒中感,吐泻腹痛,胸憋头痛,每日清晨必连打数十个喷嚏,眼泪不绝,精神不振,身体渐衰,面色不华,三关青紫纹,纳差。经西医诊断,为过敏性鼻炎,求治诸医,效不甚理想,病无大进,遂来我处求治于愈。

  病机:临床综上诸症,均由外感风寒之邪气闭塞,气不宣畅,卫外功能减弱,加之年深日久,邪入血络博结瘀滞于头窍鼻咽之间,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之。

  方解:故方中用桃仁、红花、当归、生熟地、川芎 、赤白芍、枳壳、柴胡,调肝理气,化瘀行血,配以桔梗之升,引药上行,佐枳壳、柴胡、辛夷、苍耳子、麻黄、杏仁、苏子、天虫、连翘,行胸中头鼻瘀滞之闭塞,再用川、怀牛膝之降性,从下而循诸药合用,治疗积于头鼻清窍瘀阻闭塞之症。

  鼻为肺之窍,其病多始于肺气虚,复感外邪,或秽浊之气闭塞肺窍,致使肺气不宣,卫外功能减弱,而致临床诸如鼻塞、多泪、流涕、喷嚏、头痛等症。主要病机为外感风寒秽浊之气,壅闭肺窍,痰瘀互结,博滞于鼻间,故予血府逐瘀汤加减而愈。

  专家释疑:

  什么是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又称变态反应性鼻炎。临床分两类:常年发作者称常年性(或持续性)变态反应性鼻炎,也称常年性过敏性鼻炎;季节性发作者称季节性 (或间歇性 )变态反应性鼻炎,也称季节性过敏性鼻炎。典型的过敏性鼻炎常常突然发作,出现打喷嚏、流清水样鼻涕、鼻塞,进而造成恶心感、咳嗽,眼鼻痒、喉咙痒。这些过敏症状令宝宝极不舒服,感觉全身疲倦,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张大夫强调,鼻炎早期不适合用激素。用激素只能让鼻腔粘膜的抗敏能力更弱。

  为什么过敏性鼻炎导致经常打喷嚏?

  过敏性鼻炎的鼻腔内膜和后穹窿部粘膜体表分泌一种类似于酶的物质,这种酶是增强免疫力的,患病时鼻粘膜分泌的酶处于疲乏状态,一有空气(即使空气纯度高,无过敏原,但温度低,空气冷)刺激,即可引起鼻腔内部的痉挛,引起剧烈喷嚏。过敏性鼻炎季节性强。

  除了注意饮食和情绪外,还有注意什么?

  除了饮食和情绪的原因之外,空气污染,包括妈妈怀孕时的饮食起居和家里的小环境也是原因之一。现在居家都喜欢摆放鲜花,鲜花的香味一定不要有刺激性。淡淡香味的花儿家里可以摆放一些,像浓重香味的如夜来香之类的就不建议摆放,孕妇和宝宝的呼吸道各方面的薄膜都是很薄弱的,如麝香之类的气体都可以对宝宝的呼吸系统产生间接的影响。

  小儿鼻炎的防治小方法?

  小儿鼻炎多肝胆郁热,而现在的人多用辛燥的药居多。《黄帝内经》讲鼻气通天,鼻粘膜应该以润为主,而不是以辛燥以夺其水为主,辛燥药会把鼻腔粘膜的水分以非显性形式给蒸发掉。张大夫推荐了一个鼻腔保护的小方法:

  先做几个绵长的深呼吸,呼吸几次后,腹式呼吸的方法深吸一口气,然后用两手夹住鼻子,用力往外顶气,顶到压力相当大的时候突然放松,鼻腔里会有很多东西喷出去,这个方法能将整个鼻腔粘膜清洗一遍。浑浑噩噩、头脑不清楚时,用这个方法也特别管用。


  治疗小儿鼻病的实用外治法推荐:

  早期鼻炎外治法:


  用龙脑香1.5克,用赤小豆30粒,甜瓜蒂14个,鸡爪黄连一枚,研成末,晚上入睡时用,取适量吹到鼻腔里,鼻子里会流很多清水,若病程不长,流一会儿之后,病去。如果病程不长不短,则需要多用几次,每次鼻腔会流出清水好几杯(小酒盅)。病亦能去。如果配以中药散剂内服,则效果更好。

  用此外治法饮食上要注意:忌煎炸烧烤腌制的食品,如鸡腿、烧烤和虾条、薯片、酸奶等。张大夫认为,太小的孩子不适合吃酸奶,酸奶里面的乳酸菌太多会导致泻肚子,有肠炎的孩子会勾起旧病。在治疗食积时,他也不强调使用酸奶、乳酸菌,认为其消食的方法会有可能使人体的自身系统形成依赖性。

  鼻炎严重时嗓子干痛,耳朵疼痒的食疗小方法:

  选用川贝适量,射干、牛蒡子、玄参、白果、木蝴蝶、藏青果,以1:1的比例研成细末,每次取适量。若兼肝经有寒,易受惊吓,脾气躁的宝宝,雪花梨则去核不去皮,放三四片生姜,七八粒花椒,1勺枇杷蜜,加适量的水,水沸后蒸15-20分钟,药渣去掉,吃梨喝汤。适合于一般鼻炎、过敏性鼻炎,鼻炎兼有息肉、咳嗽、咽痛的宝宝。

  鼻炎孩子呼吸上不来,体温高的刺络放血法:

  如果宝宝鼻炎发作,流脓鼻涕,早期兼有咽痛、嗓子痛、吃东西呛喝水呛,甚至呼吸困难时,可发现此类孩子的腿窝,即委中穴部位附近的一段静脉又粗又鼓,此时用三棱针在上面点刺放血,有时有暗褐色的瘀血流出,有时有紫黑色粘稠瘀血流出来,等颜色变成淡红色时,可以压迫止血。有的孩子有呼吸道疾病,嗓子哑、发烧时也可以用此法,当时就会好转开声,退烧,鼻腔也不燥痛了,这种刺络放血法可作为急症处理方法。

  鼻窍不利的食疗小方法:

  取用生白萝卜汁,生冬瓜汁、西瓜皮和西瓜瓤之间的白色瓜皮部分用1;1;1的比例搅汁服用,可避免鼻部干燥。

  鼻腔及四周溃疡外治法:

  有的人鼻腔有溃疡,很疼,甚至流黄水,中医上有很好的外治方法,将少量的鹿肉和艾粉,放在长年的瓦片上,瓦片底下用柴禾,鹿肉和明矾在瓦片上烤干,煅成淡黄色研成末;把血余炭(头发洗干净放到瓷器里,用火烧形成头发灰)研成末。以上两种粉末混合,取绿豆大小的量。用花椒水把鼻周围擦干净,把药吹到鼻腔上去,鼻表可用小棉签蘸上药末涂拭。一般三四次就好了。很多人涂四环素,效果都不好。

  腺样体增生,鼻息肉的外治法:

  可用白矾、老砂(硼砂的一种)的混合粉末吹至息肉上,息肉几次就掉了。现在很多人有鼻息肉会开刀或者穿刺,但是治疗效果不是很理想,有的人开刀前鼻子是胀痛、闷痛,开刀之后变成刺痛、干痛,时间久了有的人还会影响到视力。

  Tips:什么是小儿鼻炎?

  小儿鼻炎亦称鼻衄,多由热邪伤肺,风湿之气乘虚入于皮毛,侵于血脉,博于津液,遂致脓涕化聚,皆由肺气通鼻,而气为阻,诸阳不得上荣头面,其气不宣利,受风冷邪气,入于头脑,停滞于鼻间,气不宣利,结聚不通,瘀热毒结而变生诸种鼻病。

   本文源于中国育婴网团队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小儿腿部问题大详解


  由于在妈妈的肚子里,宝宝的全身卷屈成球状,因此出生后腿型多半是弯弯的O型。而人体会有自动矫正的机制,因此2岁左右,腿型就会慢慢拉直,宝宝的腿型约到5岁左右才会变直,而定型大概要到8岁,因此,在5岁之前出现的问题腿型,妈妈都不用过分担心。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腿型异常,让妈妈们懂得明确分辨,及早发现宝宝腿型的问题。

  型腿 (又称膝内翻)

  所谓的O型腿,是指膝关节处,小腿的胫骨向内旋转了一个角度,医学上称为“膝内翻”。宝宝的小腿通常较短胖,所以其骨弓的幅度会看起来更明显。而这种膝内翻的程度,在宝宝走路时会更觉得像O型腿。

  大部分刚出生的婴儿小腿都呈内弯(这与宝宝在子宫内的姿势有关),等到宝宝开始学站或走路时,O型腿的情况就更加明显,随后逐渐好转,到2岁左右时都会变直,这是“生理性O型腿”,是渐进式且对称性的弯曲,且弯曲角度不会过大。

  一般而言,O型腿依据其成因可分为下列几类:

  生理性O型腿

  不对称生长所导致O型腿

  代谢疾病所引起的O型腿

  骨骼发育不良所造成的O型腿

  大部分O型腿是由于生理原因造成,不对称性生长、代谢异常或骨骼发育不良较为少见。

  若宝宝腿部弯曲的角度没有变大,但是随着年龄增长,合并出现其他的问题,如七坐八爬比一般正常宝宝要落后许多,或是到了2岁走路还是常跌倒等现象,可能就需要考虑宝宝是否是在粗大动作上的发展较为落后了。

  How to treat?

       “生理性O型腿”是正常的,不需要治疗。 如果发现宝宝超过2岁仍有O型腿、突然两腿有不对称的弯曲,或弯曲的角度过大,甚至合并出现胸部肋骨隆起、骨骼异常疼痛等情况,就需要就医。 少部分有O型腿的宝宝是因为家族遗传的因素所致。如果爸爸妈妈自己本身的腿型就有点内八或O型腿的现象,若宝宝有出现类似的状况,属于正常状况,无需过于惊慌。 当然,若真的要知道宝宝的O型腿是否严重到需要治疗的程度,可以带至医院做一些检测,如利用X光检查他的膝盖角度弯曲的角度是否过大,否则只需持续观察即可。

  型腿 (又称膝外翻)

  所谓X型腿, 是指两下肢完全暴露并伸直,使处于中立位置,两膝关节的股骨内髁能靠拢,而两踝关节内踝仍有一定距离,整个腿型似”X”,医学上称之为膝外翻。

  在骨骼发育的过程中,2岁以后的宝宝,膝部就开始往外翻,膝内部的骨头显得格外隆起,3~4岁时,这种X型腿会达到最明显的程度,站立时若膝盖靠着,脚就会合不拢,厉害的不仅跑起来难看,而且常会绊倒自己。这种情况在5~8岁会好转,随着成长而呈现如同成人略微向外弯曲的状态。

  大部分的X型腿是由于生理性原因,其他原因如外伤、代谢异常、骨骼发育不良、先天异常、脑性麻痹、脊椎发育不良等较少见。需要注意的是,X型腿是佝偻病的重要体征,它的出现多提示孩子严重缺钙。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因为骨骼发育不良,软骨不能很好的骨化,在重力的作用下容易弯曲变形。同时,一些不良的走路姿势也会造成X型腿的形成。所以,若要治疗X型腿,先要明确病因,针对病因治疗,骨畸形也会随之改善。

  医生Q&A

  了解宝宝的整体发展及变化,这才是最重要的,很多腿型异常及疾病,对孩子的整体发展来说,只是一个过渡期,重要的是,家长是否可以了解宝宝应有的发展及变化。

  Q:在生活中,需要注意哪些要点以防止宝宝的腿型发生问题?

  A:注意正确的坐姿:一些正在学爬或是学走路的宝宝,可能会爬一爬就坐起来,宝宝跪坐时,他的脚大多成外翻状,这时妈妈最好尽量帮宝宝移动脚型,帮他回复到正常的状态。但是最好能避免让他跪坐比较好。建议盘膝而坐。

  尽量避免趴睡:虽然趴睡不一定直接证明会对宝宝的腿型造成不良的影响,但是当宝宝趴睡时,会让宝宝的脚踝呈内翻或外翻状,长时间下来,也可能影响他的腿型。

  Q:宝宝已经O型腿了怎么办?

  A:稍微改变一下站立姿态,便可运用腿部肌肉不同的部位,这是下蹲运动的最大特点。下蹲时膝盖和大腿靠拢,对于矫正O型腿很有效。尽可能的下腰深蹲效果会更好。可通过这些简单的方法进行矫正。

  直立,两脚并拢,两手扶膝做两膝向正前方的下蹲起立运动,做20~30次。

  弯腰,两手扶膝做向左的和向右的绕环运动,做20~30次。

  两脚开立稍大,弯腰,两手扶膝做两膝向内相靠停耗练习,每次停耗10秒钟,做5~10次。

  两脚平行站立。先以脚跟为轴,做脚尖外展和内旋运动;再以脚尖为轴,做脚跟外展和内旋运动,各做20~30次。

  坐在椅子上,尽力用小腿夹住书,坚持一定时间。如果用橡皮带将两膝捆住做,效果更加显著。

  跪坐在腿上,塌腰,两脚慢慢向外向前移动,腰部随之也逐渐直起来。做15~20次。

  

声明: 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系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邮箱:mail@laishu.com

今日要闻

健康知识

母婴知识

膳食指南

星座解读

命理运势

养生保健

美食资讯

热点资讯

体育新闻

综合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