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闻

治疗打呼噜的偏方

来源:laishu.com 作者:Laishu
导读: 【治疗打呼噜的偏方】健康母婴知识最新推荐阅读,有关【治疗打呼噜的偏方】的健康母婴知识最近成为广泛关注的热点,【治疗打呼噜的偏方】包含的最新内容是什么【治疗打呼噜的偏方】一起来看下最新详情内容。
【治疗打呼噜的偏方】健康母婴知识最新推荐阅读,有关【治疗打呼噜的偏方】的健康母婴知识最近成为广泛关注的热点,【治疗打呼噜的偏方】包含的最新内容是什么【治疗打呼噜的偏方】一起来看下最新详情内容。

孩子笨手笨脚是种病及时治疗以免错失良机

小雨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写作业、体育课、做手工……总是给人“笨手笨脚”的感觉。他最讨厌上体育,因为踢足球,很多侧踢、停球的动作,其他同学看几遍,快就学会了,可在他这里就动作别扭,手脚极不协调,为此常常受到其他同学的嘲笑。他也不喜欢上语文课,因为他不仅写字慢,而且还老是歪歪扭扭写地出格,为此没少挨老师的批评。

回家写家庭作业也是没少让家长费心,作业半天都写不完,考试也常常因试卷都做不完而成绩极不理想。

在这个暑假,妈妈带小雨来到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做检查,经过系统的评估后,小雨被诊断为“发育性协调障碍”。遗憾的是,由于太晚才被发现,错失早期干预训练的最佳时机。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主任医师吴婕翎说,家长在一起最喜欢对比孩子的各种技能, 有一些家长会发现自家的孩子比较”笨“:别人家的孩子三四个月大时,俯卧时都可以把头抬得老高,而自己的孩子俯卧时头都抬不起来;别人家的孩子五六个月都可以坐起来,自家的孩子摇晃两下身子就倒下去;别人家的孩子一周岁都可以走了,自己的孩子还只是扶椅子才敢站着,别人家的孩子都可以拿着笔在纸上乱涂乱画,自己的孩子连笔都握不好……

难道他们天生就是个“笨小孩”吗?其实,如果出现这些一系列的症状,就应该及早到医院生长发育的做评估,也许,“笨小孩”只是得了一种病---

吴婕翎说,这种病叫作“发育性协调障碍”,是一种发生在儿童时期的特殊发育障碍性疾病,是以运动协调能力发育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疾病。造成这种疾病发生的原因,考虑一方面可能跟孕期受到的不良因素,比如缺氧,导致胎儿大脑发育受到影响有一定的关系;另一方面,跟出生后早期不能为宝宝提供合理的营养来促进其神经发育也有一定的关系。

孩子最终会有一些运动发育的异常表现,比如跑跳等大动作不协调,行为笨拙,姿势稳定性差等,所以这些患儿常常不愿意多去运动;同时,孩子的精细运动也比较差,比如手握笔很怪异,读写困难等,因而患儿学习成绩差。在得不到及时干预时,发育性协调障碍的问题还可一直持续到青春期和青年期。

可见,发育性协调障碍的问题,需要引起家长们的重视。那么,爸爸妈妈该如何早期发现并尽早纠正孩子的这种发育障碍呢?

专家还指出,一般来说,婴幼儿的生长发育都会遵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每一个动作的发育都存在有一定的连贯性和一致性,前一个阶段动作的掌握,对后一个阶段动作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同样,前一个阶段的动作发育受到阻碍,将有可能会阻碍其下一阶段动作的发育。

所以爸爸妈妈在育儿过程中要多留意孩子每个阶段各项技能的获得情况,比如3个月时是否会抬头,6个月时是否会坐,9个月时是否会爬,12个月时是否会走,拿东西时能不能从全掌抓握慢慢到用手指拾取等。

有条件的可以定期带宝宝到儿童保健科做发育评估,并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做适合宝宝年龄的大运动、精细运动等的训练。当发现宝宝在技能的获得上远落后于同龄宝宝,或是动作总是做得极不协调时,千万不要以为这仅是“笨”那么简单,而是需要提高警惕,请专业的医生进行诊治,积极配合医生寻找原因并给予纠正,以免影响到宝宝下一阶段运动的发育,将不良影响降低到最小。


规范治疗让“瓷娃娃”正常生活

成骨不全症又称脆骨病,患者有个别名——“瓷娃娃”,很形象地说明了这个病的特点:像瓷娃娃遇到碰撞会碎裂一样,成骨不全症患者遇到跌倒、碰撞,则很容易出现骨折。

在成骨不全症的治疗研究方面,北京协和医院与国际同步,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近日,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该院内分泌科李梅教授。李梅教授及其同事从20多年前就开始关注成骨不全症,并开展了大量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

网络配图

成骨不全 遗传性疾病

李梅向记者介绍说,成骨不全症是一种因I型胶原编码基因突变,或者是与I型胶原代谢组装相关基因突变,导致I型胶原数量减少或结构异常,引起骨密度下降、骨脆性增加,反复发生骨折的单基因遗传性骨骼疾病。骨头之所以既有一定的强度,又有一定的韧性,就是因为其中含有大量的胶原蛋白。骨中90%以上的蛋白为I型胶原蛋白,I型胶原蛋白生成不足或者结构异常,就会发生成骨不全症。

李梅说,成骨不全症虽然是一种罕见病,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该病在我国并不少见,不过目前尚缺乏流行病学调查数据。美国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1万个新生儿中有1个至1.5个罹患成骨不全症,相对于其他罕见病,其发病率相对较高。这是因为90%左右成骨不全症是通过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也就是说,只要父母中有一方携带突变基因,那么子女就有50%的发病概率。另外还有10%左右是隐性遗传,这种情况下,父母双方都携带致病基因时子女有25%出现成骨不全症的可能。

成骨不全症会带来什么后果?李梅说,因为骨脆性增加,患者会反复发生轻微外力下的骨折,多次骨折后会导致骨骼畸形,同时会伴有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有些患者甚至可致残。多次骨折致骨骼畸形的患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使家庭背负沉重的经济负担。

成骨不全症按照分型的不同,其严重程度及预后也不同。Sillence分型从临床角度,将该病分为1型、2型、3型、4型。1型是病情比较轻的;2型是围生期致死型,也就是出生后不久可能死亡;3型是存活患者中病情重的;4型是病情程度介于1型和3型之间。1型患者因为病情比较轻,骨折次数相对比较少,身高受到影响较小;3型、4型因为骨折次数多,骨骼畸形会比较严重,身材矮小的情况比较常见。李梅介绍说,国外的研究表明,绝大部分1、3、4型的患者寿命基本和正常人相同。除非是出现严重胸廓畸形时,患者可能出现心肺功能受损,常常在肺部感染诱发下,导致心衰等情况的发生。

积极用药 增加骨强度

李梅指出,过去成骨不全症被认为没有办法治疗,但是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目前国内外对于该病的诊治都有长足的进展。经过治疗,患者的骨折率会有所下降,生活质量会明显提高。

因为成骨不全症是基因突变所致,所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改变致病基因,但目前此方法还处于研究阶段,未用于临床治疗。那么,临床怎么办呢?李梅指出,就是要想办法增加骨密度,使骨量增加,提高抗骨折能力。目前国内外所用的药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抑制骨吸收的药,也就是减少骨破坏;另一类是促进骨形成的药,可增加骨量。

李梅介绍说,抑制骨吸收常用的药是双膦酸盐类,此类药进入骨骼后,让骨中的破骨细胞活性下降,数量减少,从而使骨吸收减少,有利于骨形成大于骨吸收,逐渐使患者的骨密度增高。北京协和医院在这方面已进行过大量临床研究,并已发表多篇论文。他们最早使用的是静脉注射第二代的帕米膦酸钠及第三代的伊班膦酸钠,后来又用了第二代的口服阿仑膦酸钠,以及第三代的静脉唑来膦酸。目前用得较多的是阿仑膦酸钠及唑来膦酸。阿仑膦酸钠是口服制剂,使用比较方便;唑来膦酸为静脉注射制剂,但一年只用一次,可以减少患者反复看诊、用药的麻烦,依从性比较好,花费也不算高。李梅提示,双膦酸盐类药物进入人体后,50%会到骨骼中去,50%经过尿液以原形排出,所以在治疗前先要查肾功能,看能不能用。

促进骨形成的药为特立帕特,可以使成骨细胞活性增高,从而使骨量增加。但是李梅介绍说,这个药现在国内外用的都比较少,因为这个药没有儿童的适应证,只能用于成人。目前也只是个别应用双膦酸盐类药效果不好的成人患者在试用特立帕特,主要原因是该药价格较高。

李梅指出,除了以上两类药外,患者还要配合使用钙制剂以及维生素D,这两种药是促进骨骼生长的“原料”和营养制剂。对于特别严重、已影响到运动功能的严重骨畸形患者,还要进行骨骼手术矫治。另外,要告诉患者特别注意不要跌倒,跌倒会明显增加骨折的风险。加强功能锻炼,多晒太阳,提升肌肉和身体的协调性,也十分重要。如果怕骨折而不动,就会导致失用性骨质疏松,而失用性骨质疏松又会增加骨折风险,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尽早发现 规范化治疗

李梅说,对于成骨不全症,药物治疗是一种基础的、重要的治疗方式,要及早进行。北京协和医院一项进行年龄分组的研究发现,在开始治疗时年龄越小,患者骨形成越快,骨密度增加得就越好,骨折发生率下降就越明显。另外,李梅指出,双膦酸盐类药不需要终生使用,对于病情轻者,比如1型和4型,平均用药4.5年骨密度就可达到正常人的水平,可以停药观察。3型患者或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患者,由于病情较重,需要更长时间的治疗。所有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根据病情、骨密度增长的情况、骨折发生率的状况,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根据治疗反应来定疗程。

那么,此病如何早期发现?李梅指出,一是看家族史,大部分患者是有家族史的。二是看表现,除了易骨折外,成骨不全症患者还可能有蓝巩膜、牙本质发育不全、关节韧带松弛等表现。比如家长发现孩子眼睛发蓝,又有骨折史,就要引起警惕,及时到医院检查。三是测量骨密度。四是基因检测。基因检测不仅可以判别是否为成骨不全症,预测病情的轻重,还可以指导优生优育。李梅介绍,目前北京协和医院已可以通过基因芯片技术,明确成骨不全症患者的致病基因突变。

李梅强调,对成骨不全症要进行规范的诊疗,否则后果很严重。比如有的患者去做按摩等治疗,在按摩过程中就出现了骨折。有的患者只注重手术治疗,术后药物治疗没有跟上,又出现了术后的反复骨折。另外,在治疗过程中,要进行多项指标的监测,一方面可以指导治疗,另一方面也可以给患者带来信心。(记者 杨六香)


儿子被查出患矮小症,杭州这位父亲拒绝治疗:“我家有四套房子,矮不是病不用治”…...


一旦骨龄闭合就无法长高


上周六上午,杭州市红会医院特聘全国骨龄测评专家余绍淼主任医师刚一出现,就被家长们一窝蜂围住,一张张刚刚拍完的X片在他眼前晃。有心急的家长直接把片子塞进他手里,催促着“余主任,帮我的孩子看一看吧,还能再长高吗?”


这是“中国儿童生长发育健康行动”在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开展的一幕。来到现场的家长大多是因为孩子个子矮身高不理想,或是对孩子生长发育过程有疑问,特地前来求助的。

抽出袋子里的X片,余绍淼将它举到眼前,仔细观察片子上骨头间的缝隙,以便评估孩子的生长发育情况。

网络图

当他摇着头表示骨龄已经闭合时,家长问“什么是骨龄,闭合是什么意思”。余绍淼解释,骨龄是国内外公认能精确反映人体成熟度、骨骼生长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根据孩子当前的骨龄,就可以预测出他还可能长多高。骨龄一旦闭合,身高将停止生长。

这意味着,所有能够让孩子长高的方法都必须在骨龄未闭合前进行。“通常,女孩在15岁时骨龄闭合,男孩的骨龄闭合时间则在16岁,因个体差异闭合的时间也有所差别。” 余绍淼说。


家有四套房却拒绝治病



小张是萧山人,今年14岁,身高162厘米,长相清秀。令小张难过的是,他已经有3年没有长高了,曾经坐在班里倒数三排的“高”孩子,渐渐的成了坐在头三排的“矮”孩子。眼看着同学们都比自己高那么多,小张有些着急了。

不过小张的爸爸却反对因为身高问题带小张看病,经过前几天的家庭会议,最终达成共识,让爸爸带孩子来义诊现场看一下比较放心。

根据《中华儿科杂志》3-15岁儿童身高标准表显示,14岁男孩的标准身高应该是165.9厘米,小张离标准身高还差3.9厘米。


身高对照表

他们先是被安排做了骨龄检查,片子显示,小张的骨龄已经15岁了,接近骨龄闭合。余绍淼告诉他们,“小张需要抓紧治疗,趁着骨龄还没有完全闭合,还有再长高的空间。经推算,他的遗传身高在170厘米,经过治疗能长到遗传身高。”

不过,爸爸听完这段话却没有什么波动,并告诉医生“不用看了,没关系的。” 余绍淼提醒他,孩子患矮小症对于今后的就业、择偶、心理都会有影响,有治疗的空间当然是去治疗更好。

难道是因为经济上有困难?问题还没问出口,小张的爸爸就表示“我们条件不差的,家里有四套房,不过矮又不是什么大毛病,没关系的。”



房地产老总想花钱给儿子长高




差不多的身高,15岁的明明想用尽一切方法治疗,但再也长不高了。

明明身高163厘米,身材偏胖。和他的父亲一比较,两个人可以说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身高也一模一样都是163厘米。

听完结果后,明明忍不住又抹了一把眼泪,他的父亲则是靠在门框上忍不住叹了口气。

经过评估,明明只能停留在现在的身高上,再也长不高了。

10分钟前,余绍淼拿到了明明的片子,“他的骨头间的缝隙已经没有了,我没有办法再让他长高了。”

“会不会弄错了?我的孩子还能长高吧。”“我不会跟您开玩笑的,骨龄已经闭合了”

“那我们到国外去治病呢,我是搞房地产的,如果是钱的问题您不用担心,多少我们都出得起。”“真的不是钱的问题,骨龄一旦闭合,国内外专家都束手无策,真的没机会再长了。”

“你为什么不早点说?!”“你应该早点带孩子来看病,如果是二年前就到医院,或有长高的机会,经过干预至少能长到170厘米。”

听完医生的诊断,明明的爸爸悔恨交加,“都怪我,明知道一家三代都不高,他爷爷也是这个高度,还不早点看白白让孩子错过了长高的关键时期,赚再多钱也没用了”



4周岁前最好带孩子拍一次骨龄片



孩子的最终身高70%决定于遗传因素,30%则与宫内和出生后的营养、环境、疾病等多种后天因素有关,如果发现孩子长高迟缓,越早干预效果越好。

网络图

如果做不到带孩子每年监测一次,有两个时间点很重要,家长可以带孩子去测一下:第一个,4周岁左右。3岁以前,孩子差不多每年能长25公分,4岁左右去测一下骨龄,主要是排除一些先天性的疾病。

第二个是发育期。女孩子7、8岁左右,男孩子晚2年,大概10岁左右。主要看看孩子有没有出现性早熟,如果发育已经启动过了,要及早干预,特别是男孩子,发育了不容易发现,等到长胡子、变声,再来干预,就会错过最佳治疗期。

运动是促进孩子长高的第二个因素。余绍淼是原浙江省体育医院著名骨龄评测专家,曾经给周苏红、叶诗文、孙杨这些运动员看过骨龄,是国内资深骨龄评测专家。适宜长高的运动有跳绳、投篮、吊环、引体向上、游泳、打羽毛球等。余绍淼对多个运动项目进行过监测,他发现游泳是所有运动中助长效果最好的。


宝宝生理性出汗无需治疗

张女士的儿子半岁了,最近她发现儿子睡觉时老出汗,尤其是刚入睡那会,但并无其他不适。咨询医生,说是生理性出汗,无需治疗。

  小儿因处在生长发育期,大脑神经系统尚发育不完善,而机体的代谢又非常旺盛,如果再外加一点兴奋和刺激就会出汗,以蒸发体内的热量,维持正常体温。

  小儿生理性出汗多见于头部和颈部,常在入睡后半小时内发生,1小时左右就不再出汗了,不伴有其它症状,且精神、饮食、面色、大小便都正常。对此,无需治疗,过段时间会自愈。

  但若小儿出现睡熟后出汗,醒后汗止的是盗汗。如果小儿在出盗汗的同时还会伴有其它症状,如伴有低热、咳嗽时,可能是患了肺结核。如伴有睡觉不踏实、烦躁易怒、腹胀、出汗有酸味、尿味刺鼻等,很有可能是佝偻病的早期。体弱的病儿出汗往往是在白天活动或夜间入睡后,在头、胸、背部成片状,多见1岁左右的小儿和断奶前后小儿。需注意观察、鉴别。

  山东莱州市慢性病防治院 郭旭光


这些小儿退烧偏方,真的科学吗?

发烧是小儿最为常见的症状,也是父母最为担心的事情,很多家长害怕打针吃药会给宝宝造成不良影响,所以很多时候都优先考虑在家处理。于是,网上五花八门的退烧偏方就有了市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刘华提醒,发烧不是说在家处理不行,只是方法一定要科学得当。否则,可能烧没退下去,还弄巧成拙就不好了。

网络配图

偏方1:藿香正气水敷肚脐

网上流传着“藿香正气水抹肚脐退热”的帖子,称发烧的儿童不用吃药、打针,仅用藿香正气水敷肚脐即可退烧。帖子还举例说:“朋友的孩子昨天晚上高烧39℃,手脚冰凉,浑身疼痛,用棉球蘸满藿香正气水放入肚脐后,半小时体温降至38℃,早晨起来之后,完全恢复正常。”

鉴定:缺乏科学依据

藿香正气水具有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的功效。主要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或夏伤暑湿所致的感冒。对于风热感冒是无效的。将某些药物通过肚脐给药,是中医给药途径之一。但是藿香正气水通过肚脐给药,疗效并不明确。藿香正气水的生产厂家不止一家,有些厂家配方中含有乙醇,对乙醇过敏者需要慎用。

偏方2:热捂囟门

囟门指婴幼儿颅骨接合不紧所形成的骨间隙。有前囟、后囟之分。前囟门位于前顶,呈菱形,约在出生后2岁以内闭合,后囟门位于枕上,呈三角形,约在出生后三个月闭合。人们常说的“天窗”或“囟门”主要是指前囟门。

大部分宝宝的前囟门在1岁半之前都还未完全闭合,在宝宝安静或者睡着后状态下用大人的手心捂在前囟门处,最好是男士捂,因为男士的热量比较大,在捂的过程中能够快速让宝宝出汗。宝宝出汗后呼吸均匀了,温度也在捂的过程中慢慢下降了。

鉴定:缺乏科学依据

热捂囟门出汗降温缺乏科学依据,这只是人为加外热的做法,与穿衣捂热一样不提倡。婴儿前囟门的作用,一是在婴儿骨骼发育不完善时保护大脑组织的发育,二是在婴儿摔跤时起到缓冲作用。而囟门在小儿退烧方面的作用,目前中西医都未发现相关说法。

偏方3:鸡蛋清涂抹额头

碰到孩子发烧的情况,家长们可以打个鸡蛋,把鸡蛋清弄出来,然后找块餐巾纸或是纱布,把鸡蛋清涂在上面或浸透纱布,然后贴到孩子额头上,过一会儿换一下。也可以弄一个小小的酒杯或是器具之类的,就是杯口小点,把鸡蛋清倒在里面,用纱布把酒杯包起来,然后用杯口对着幼儿的额头慢慢打圈涂抹,基本上一个蛋清差不多涂抹完了时,烧也就退下来了。一般情况下半小时内就能退烧。

鉴定:缺乏科学根据

鸡蛋清涂抹额头退烧缺乏科学依据,鸡蛋清顶多能让小孩感觉凉爽舒服一些。而且,应注意部分人可能对蛋白过敏。总之,物理降温法还是推荐使用温水擦拭。也可以使用冰袋或冷毛巾敷额头,如果孩子出现寒颤的情况,则不建议使用。

偏方4:搓脚心四肢

使用揉搓法降温。顺序是先搓脚心,小腿,再搓小手、胳膊、后背,最后将孩子两只小耳朵搓搓热,再搓搓百会穴,不一会儿宝宝就出汗了,体温也就降下来了。

鉴定:有一定效果,但“退六腑”更佳

搓脚心四肢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血液流通,对宝宝出汗降温有一定作用。推荐中医的小儿推拿退烧,专业按摩能起到与用药相当的效果。常用穴位有六腑穴、关元穴、天河水穴等。在孩子发烧不是特别严重的情况下,“退六腑”“拿关元”“推天河水”能起到较好的退烧效果。如果小孩持续高烧不退,则应放弃推拿这种辅助治疗方法,及时带小孩到医院就诊。

偏方5:香菜煮冰糖

香菜去叶子留茎和根3-4根,白萝卜2-3片,生姜1-2片,加冰糖和水煮15分钟。待温度适中后给小孩喝,小孩喝下去便会出汗退热。

鉴定:仅适合风寒症小儿

香菜性味辛温,能帮助发汗,此偏方适合风寒感冒的小孩食用。但对风热症的小孩则不推荐,因为风热感冒需疏风清热,食用加生姜的香菜冰糖水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偏方6:煮食马蹄

马蹄中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含量比较丰富,但热量却不是很高。中医认为,马蹄是寒性食物,既可清热泻火,又可补充营养,对于发烧初期的病人有非常好的退烧作用,每次10个左右即可。它具有凉血解毒、利尿通便、化湿祛痰、消食除胀等功效。

鉴定:可行,能补水

马蹄性凉,热症病人食用虽不能直接起到退烧作用,但可补充水分。小孩也推荐食用,特别是针对不愿意喝水的小孩,家长可以煮胡萝卜马蹄水为小孩补充水分。

【专家提醒】

小儿发烧怎么办?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刘华:

体温未稳定时避免大量运动

发烧是一个过程,一般而言体温要在48小时内保持稳定才能算痊愈。如果小孩在病情没有稳定的情况下进行大量运动,出了一身汗后再吹风,就很容易再次感染,不利于病情的恢复,部分孩子甚至会出现心肌炎的情况。

因此,感冒期间不主张孩子进行大量运动,应注意多休息。

酒精擦身降温并不适合婴儿

酒精擦身降温的方法对于婴儿来说是不恰当的,因为酒精可以通过皮肤被吸收,有些婴儿甚至可能出现酒精中毒的情况。年纪大一点的孩子用酒精擦拭手心、足心则没有问题。

因此,针对物理降温法,推荐使用低于体温的温水,而不主张冷水降温。擦拭部位为大血管走行的部位,如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处。中药煮水擦身也是不错的选择,寒症可尝试香菜煮水擦身,热症可以选用银花、蝉蜕等。

晚上服用退烧药后应多补水

不少家长反映,晚上小孩服用退烧药后体温反而越烧越高。其实,这主要是因为孩子在晚上睡觉时身体活动量少,补充的水分也不足,而且家长通常没有对其进行物理降温,在这种情况下是很难发汗降温的。所以,如果晚上单纯吃退烧药,体温下降会比较缓慢,退烧效果往往并不显著。


儿童打鼾也是病得及时治疗

睡觉打呼噜的儿童越来越多,小的甚至只有两岁多,他们其实患的是一种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疾病,不及时治疗的话会影响儿童生长发育且继发多种疾病。

今年7岁的乐乐晚上睡觉一直打呼噜,而且非常响,有时第二天昏昏沉沉的,家里人带着他来到了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童耳鼻喉科就诊,一开始以为要手术的乐乐怎么也不愿意,家里人也很担心,后来听说医院采用的是射频消融微创治疗,乐乐才勉强同意,经过治疗,乐乐完全康复。

  孩子睡觉打呼噜是种病吗?它有什么危害呢?这个病又是怎么发生和治疗的呢?对此,该院耳鼻喉科刘炜主任介绍,刚才提到的儿童睡眠时出现的种种表现其实就是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典型症状,严重的话会影响儿童生长发育并且继发多种疾病。儿童OSAHS最常见的病因是腺样体、扁桃体肥大。

  儿童OSAHS最主要的治疗方法就是腺样体切除术和扁桃体切除术,有效率达90%以上。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耳鼻喉科在省内率先引进美国进口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系统治疗儿童腺样体、扁桃体肥大,具有术中术后出血少、患儿痛苦小、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的特点,5年来累计完成手术800余例,有效率接近100%。


肥胖让肾脏“很受伤”儿童肾病需坚持治疗

家在福州市马尾区的7岁男孩小叶叶,半年来一直面色不好、夜尿增多。最近,小叶叶因为眼皮浮肿不退到医院就诊,才发现已患上慢性肾衰竭。3月9日是第12个世界肾脏病日,全军儿科疾病诊治中心、福州总医院儿科主任余自华主任医师提醒说,在我国每十个人中,就有一个慢性肾脏病(CKD)患者,肾脏病儿童约300多万,部分儿童最终发展成慢性肾衰竭,特别要引起家长警惕。

  近年来,由于病毒感染、环境问题,以及压力等造成的儿童免疫紊乱,小儿肾脏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尤其是与高蛋白、食盐进食过多、过度肥胖等不良生活习惯和方式有关。

肥胖已成慢性肾脏病最危险因素之一

高蛋白高热量饮食易致儿童肾脏病

  今年“世界肾脏病日”的主题是“肾脏病与肥胖”。据估计,未来10年肥胖的流行率将增长40%,并呈现低龄化趋势,是新发慢性肾脏病最为显著的危险因素之一。

  肾脏是人体内负责排泄废物和毒素的重要器官。吃得太咸、太甜、太油,蛋白质吃得太多等,都会加重肾脏负担,容易生病。一个儿童只要超过正常年龄体重的20%,就算是肥胖,肥胖将加重心脏、肝脏、肾脏等脏器的负担,引起代谢紊乱,时间一长,在超负荷运作情况下,肾小球将受到损害,从而引起肾病。

  生活中,不少孩子对肉食情有独钟,甚至到了“无肉不欢”的地步,蛋白质吃得过多,会导致体内的血尿酸浓度升高,引发高尿酸血症,很容易造成肾小管和肾间质发生病变,最后发展成慢性肾功能衰竭。

  有些家长热衷于带宝宝去吃“洋快餐”、甜食、烧烤等食品,各种饮料更是成了孩子们的“钟爱”,高盐、高油脂和高糖饮食对儿童肾脏会造成严重负担。高蛋白、高热量饮食习惯会导致营养过剩,一方面摄入过多的肉类、海鲜、牛奶等食物,会在体内产生过敏原,在一些因素(如感冒)触发下会对肾脏产生损害;另一方面,高蛋白、高热量饮食会造成儿童肥胖、高血脂、高血糖,甚至高血压、代谢性失衡,容易产生蛋白尿,引起肾脏疾病。

  目前,由肥胖引起的儿童肾脏病发病率正在升高,有的孩子小小年纪就开始接受血液透析治疗。专家提醒说,父母应多多关注孩子的肾脏健康,当孩子出现浮肿、少尿、尿液颜色改变或泡沫增多、食欲不振、肾脏发育迟缓等情况时,应及时向专科医生寻求帮助。另外,贫血、高血压、孩子不长个儿或肥胖,也建议到医院进行检查,警惕肾脏病的发生。

儿童尿检异常率为1%

九成肾脏病可经尿检发现

  肾脏有很强的代偿功能,一侧肾脏出问题,另一侧肾脏仍会继续工作。因此肾脏病早期发病隐匿,有些症状并不明显,很多家长及孩子早期对这个“隐形杀手”缺乏警惕,一旦发现,部分患儿已是慢性肾衰竭,错过了最佳治疗机会。

  慢性肾衰竭分为五期,在前四期,患儿可以选择药物治疗;一旦进入到第五期,也就是终末期,则必须选择肾脏替代治疗。

  那么,如何早期识别儿童肾脏病呢?余自华建议,家长只要仔细观察,还是可以发现一些肾脏病的蛛丝马迹的。一是清晨有轻度眼睑肿胀及组织松弛处(如会阴部)水肿,或久坐久立后足背水肿、手指发胀等;二是小便后便池中泡沫明显增多,并且长时间后仍不能消退;三是眼睛可见的肉眼血尿及显微镜下才可发现的镜下血尿,这些都是提示肾脏病的重要讯号。

  尿常规检查是肾脏病筛查的“金标准”。临床数据显示,儿童尿检异常率为1%。肾脏病早期可表现为血尿、蛋白尿,临床上通常采用尿常规进行检查,对血尿、蛋白尿的出现及量的多少,作为评价患儿肾脏受累、判断预后的指标之一。九成以上的肾脏病,通过普通的尿常规检查即可发现疾病,常用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遗传性肾脏病等疾病的检查。

  儿童肾脏病患者近年增长趋势明显,但因隐匿发病、早期症状不明显,常常被家长忽视。余自华建议将肾脏彩超列入儿童常规体检项目。肾脏彩超检查,可以显示肾脏的位置、大小、形态、内部结构,还能观察肾脏及其周围的各种病变,尤其超声检查无痛苦、无创伤,不受肾脏功能的影响,检查迅速,可复性强,是比较理想的检查方法。另外,自1951年首次应用经皮肾穿刺活体组织检查方法以来,穿刺针的改进及影像定位的日益精确,已使肾活检成为肾脏病的常规检查。

治肾病不要忌惮激素应用

“沉住气”坚持治疗95%可治愈

  对于肾脏病儿童,应选择正规大医院接受正规诊治,待病变性质及程度确诊后再考虑治疗方案。余自华率领的科研团队所进行的一项266例患儿发病统计中发现,2—6岁儿童总发病率中占59.40%是肾病综合征,而6—13岁儿童则占到总患儿数的21.43%,约95%的患儿对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有完全效应。统计数据说明,大多肾病综合征患儿对激素是比较敏感的,绝大部分肾病儿童存在治愈的可能。

  目前全球治疗肾病的主要药物是激素,激素虽然存在一定副作用,但往往会随着疾病的缓解、激素的逐渐减量,乃至减停而渐渐消失。“肾病综合征的总疗程须在9个月以上,长者更达数年。对初次确诊的儿童,临床上常以足量激素(如泼尼松)治疗4周的反应来观察治疗效果,以决定是否调整方案。”余自华说,肾病综合征由于疾病特点,血液存在高凝状态,极易导致各种动、静脉血栓形成,一旦栓塞在肾肺脑等重要器官,可引起严重后果。

  “家长切勿给孩子随意更改治疗方案,也不要随意吃药。”专家强调,由于肾病属于慢性疾病,治疗周期较长,遇到感冒还经常会反复,很多家长在漫长的治疗过程中沉不住气,一味认为激素不能长期用,没能坚持服药和定期复查,擅自、反复停药,导致孩子水肿、蛋白尿反复出现,甚至导致孩子全身高度浮肿,肾功能衰竭、低蛋白血症、电解质紊乱等症状。

  余自华强调,孩子的肾病和成年人不一样,在激素使用方面严格规范治疗最佳的治疗方法。临床上可尝试拖尾疗法,在最小有效激素量(0.5-0.25mg/Kg),隔日口服,连用9-18个月。对激素敏感的病儿,大部分会在治疗第2周至3周内缓解病情。部分病儿在治疗后的第一年容易复发,如能坚持3至4年不复发,则终生治愈的可能性高达95%。


女婴与父母同盖一床被致器官损伤爸妈放弃治疗

都说有一种冷叫“大人觉得你冷”。

  刚出生不久的宝宝常被裹成粽子,睡觉还被盖上厚厚的棉被。

  殊不知,有些悲剧就这么发生了。

  2月15日,在湖南省儿童医院重症医学一科,2个月大的双胞胎姐姐小天(化名)被诊断患上捂热综合症,爸妈无奈只能放弃治疗。

  原本这是一个幸运的家庭,家中有一对双胞胎女儿,两个月大的小天是姐姐。2月13日凌晨,家人发觉小天有些不对劲,原本晚上要吃夜奶,中途也会哭闹,这一晚小天格外安静。

  家人查看发现,小天躺在被子里,大汗淋漓,皮肤偏灰色。察觉不对劲,家人赶紧把她送到益阳当地医院。在送医途中,小天出现了抽搐的状况,医生测体温后发现有41℃。

在当地医院,医生进行了紧急处理,发现孩子多器官功能损伤,当日晚上8点多,孩子被送至湖南省儿童医院。

▲2月15日,湖南省儿童医院,得了捂热综合症的小飞仍在救治中。图|记者金林

  “根据孩子的状况,考虑是捂热综合症。”该院重症医学一科副主任医师杨梅雨说,当时家长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

  在与家长的询问中,家长称当时小天睡在大人中间,三人盖着一床大被子,孩子头并没有埋在被子里,大人没注意到这样会对孩子造成影响。

  杨梅雨表示,捂热综合症会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脑损伤,持续惊厥可能遗留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15日凌晨1点,经过24小时的治疗,家长考虑再三后,最终决定放弃治疗。

  ▲2月15日,长沙今日最高温度达20℃。在湖南省儿童医院,即使天气很热,小孩仍被包裹得严严实实。图|记者金林

  与小天类似,三个月大的小飞也被诊断为捂热综合症。“怕他冷穿了厚棉衣,盖了两层被子。”21岁的邓女士是小飞的妈妈。2月3日晚睡觉时,儿子枕着她的胳膊睡。

  凌晨1点左右,孩子开始哭闹。3点多发烧,呼吸急促。凌晨4点左右,家人把孩子送到当地医院,医生测体温38.6℃。2月5日,邓女士一家把孩子送到了湖南省儿童医院,经过救治,孩子脱离了生命危险,但医生表示,可能会有严重脑损伤。

  “我们不想放弃,以后的生活还没想。”邓女士说,老公原本在工地开塔吊,孩子出事后也没有去上班,家里也没有了经济来源。为了帮孩子治病,家人正在四处筹钱。

▲2月15日,在湖南省儿童医院,一位小孩被包裹得严严实实。图|记者金林

  医生建议

  湖南省儿童医院重症医学一科副主任医师杨梅雨表示,入冬以后接诊捂热综合症的孩子比较多,而家长对此并不知情。这些患儿年龄大都在6个月以下,近期收治了七八名患儿,经过治疗后都不同程度的留下了后遗症。

  杨梅雨表示,当外界环境温度降低后,如今生活条件不错,有很多取暖的措施。不建议让小孩与大人同睡,同盖一床被子,不要睡在大人中间,这样不利于孩子散热。

  她提醒,切忌不要让被子蒙住孩子的头,本身散热不良,又缺氧会引起孩子惊厥。

  那些年,父母坚持的错误育儿观念

  1、一天到晚“捂成粽”

  一般来说,我们只要按个人对温度的感觉来判断宝宝当天到底穿多少就可以了。

  老人体虚,他们比青壮年或者宝宝更容易感到寒冷。而宝宝的新陈代谢非常旺盛,近乎是成人的两倍。加上宝宝的体温调节中枢不健全,体温调节机能较差。因此给宝宝穿衣反而是应该比老人稍薄一层,或者比青壮年多穿一件薄背心就可。

  2、宝宝不会嚼,大人来嚼碎喂食

  这种做法对孩子是非常不好的!

  大人先帮忙咀嚼好食物,会让孩子的咀嚼能力得不到锻炼不说,嘴对嘴喂更是容易把疾病传染给孩子。

  很多人以为自己没生病就没问题,但其实口腔里存在着很多种致病的细菌,抵抗力还很弱的宝宝有可能因为被喂食了咀嚼过的食物而染上呼吸道或消化道等传染病。

  3、宝宝吃点盐才有“力气”

  中国老太太都有一个共同点——很爱给宝宝加点盐。

  其实,1岁内的宝宝没有必要添加食盐,因为宝宝对于食盐中的钠元素需求极少,天然食品中钠元素已经可以满足。

  过多的添加对宝宝反而是有害的,因为宝宝的肾脏还没有能力充分排出多余的钠,会损害肾脏,更严重的甚至会因过多的钾流失而造成心脏肌肉衰弱。

  4、互动时,爱亲宝宝

  很多家长爱亲吻宝宝,但其实亲吻会带来疾病——疱疹病毒感染。

  90%以上的成年人体内都携带有疱疹病毒,而这种病毒平时就潜伏在唾液腺中,只不过因为成年人免疫力比较强,可以和这种病毒和平共处不发病罢了。

  但孩子免疫力很弱,所以可能趁着亲吻,病毒趁虚而入。

  患上口唇疱疹的婴儿,简洁来说,免疫系统会急剧减弱,并且还会起水泡、发烧,甚至可伴有肝功能损害、心肌损害,严重的甚至会威胁到宝宝的生命!

澳大利亚珀斯的宝宝Bonnie,在6个月大的时候耳朵上长了一个小包。

  随后那个小包开始溃烂,流脓!

  医院和父母都以为是简单的皮肤感染,直到有一天,Bonnie突然痉挛,在送往医院抢救后才知道,Bonnie患上了口唇疱疹。

  Bonnie被推进了急救室进行抢救,最终救了过来,但也留下了可怕的后遗症:右脑偏瘫

  而病因就是Helen日常和女儿亲亲的互动,因为Helen自身携带了口唇疱疹病毒。

  疱疹病毒一旦感染,就会在人体内终身存在,正常情况下,疱疹病毒在体内处于潜伏状态,如果身体免疫力降低或发生其他较严重的疾病,疱疹病毒可能被激活。

  5、哄乖哄睡都靠摇晃

  摇晃婴儿综合症(简称摇婴症或SBS),是指瞬间以不当的方式剧烈摇晃婴幼儿,或长时间无数次的快速摇晃婴幼儿,造成其脑部伤害,甚至死亡。

  这样会引起宝宝颈部受伤,造成脑部损伤,造成局部性贫血。

  严重的,有可能造成宝宝的智力明显下降、严重的运动障碍、失明和大脑实质性的损伤,如脑萎缩、脑软化、脑囊肿等。

  由于婴儿脑部发育仍未稳固,不管有没有和别的物体发生碰撞,当受到强力摇晃时,脑部组织容易受到撞击,而出现血管撕裂,及脑神经纤维受损。


家长迷信米汤泡奶粉偏方孩子被送重症病房

听信偏方“孩子有眼屎需要喝米汤降火”,厦门的新手爸爸让刚出生不足28天的孩子喝了一周的米汤泡奶粉。没想到,这让孩子出现了严重低钠血症,进了医院的重症监护病房。

大年初八,一辆120救护车疾驰而来停在了医院的急诊门前,一个还未满月的婴儿四肢抽搐,面色青白,被医护人员护送进了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据孩子的父亲林先生说,孩子出生之后总有眼屎,村里的老人说这是因为奶粉泡多了,太浓了,孩子喝了上火了,才眼屎不断,建议奶要稀释些喝。“老人经验丰富,村里不少孩子不舒服都找这位老人看。”林先生对老人的说法深信不疑,开始给孩子喝稀释了近4倍的奶粉,再喂些米汤。

一周下来,孩子出现了异常,“那天孩子醒了以后一直哭闹不已,我给他换了尿布,准备喂些牛奶和米汤,但孩子手一直挥舞,不愿意吃,脸色也变得有些异常。”

林先生慌了手脚。当120急救中心医生赶到时,孩子开始出现抽搐,四肢如中风般直抖动。“孩子送来时,体内的钠镁都低于正常值,出现了电解质严重紊乱,尤其血钠值已是危急值。”新生儿科王礼周医生说,这是因为奶粉量少导致氯化钠摄入不足而水份摄入正常,从而引起细胞外液过多的低钠血症,发生脑水肿,导致孩子出现抽搐、意识障碍等情况。

通过静脉补充钠和镁等支持治疗,孩子电解质紊乱的情况很快得到了缓解和恢复,未再出现抽搐,也变得活泼可爱,前日顺利从新生儿重症病房转到了普通新生儿病房。

王礼周主任说,1勺奶粉兑120毫升的水配比过稀,钠、镁等摄入量明显不够。而米汤主要是淀粉,未满4个月的宝宝由于消化系统缺少相应的淀粉酶,特别是胰淀粉酶,出生3个月后活性才逐渐增高。所以这个年龄段的小婴儿没办法消化淀粉类食物,长期喂养米糊容易营养不良。

婴儿不宜过早添加淀粉类食物 至少要4个月以后

新生儿科王礼周医生:婴儿不宜过早添加淀粉类食物,尤其是新生儿期更不宜食用。婴儿至少要4个月之后才可添加米糊等含淀粉食物。

新生儿提倡母乳喂养,实在无法母乳喂养的婴儿,吃奶粉也应该按配方奶粉说明的比例冲调奶粉,按需喂养,为防止上火,可以另外多喂些水,而不是把奶稀释,以免引起电解质紊乱或营养不良等。

养育还是要按照科学方法来,切不可随意听信所谓的“偏方”啊!提醒新手爸妈们!


食积加便秘导致的宝宝上火如何治疗

  
  食疗:这里推荐一款蔬菜沙拉和一款主食给妈妈,让食积宝宝顺利拉出便便,排除身体的废物和湿气。

  杏仁梨豆豉沙拉

  原料:大杏仁5粒,梨1个,淡豆豉20粒,酸奶200毫升。

  制法:杏仁捣碎,梨切成适宜小块,加入淡豆豉20粒煮水50毫升(去豉),再加入酸奶调匀。常温可食。不宜食用冰镇酸奶和水果。

  这款沙拉,杏仁,滋阴润肺,降肺气,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降则大肠通。淡豆豉,消食导滞,养阴利水。梨:养阴润肺生津止渴,含有大量维生素,可以增强抵抗力。酸奶,易消化,其内含有的乳酸菌可以调节肠道菌群分布,增强消化功能。

  芝麻杏仁糊

  原料:芝麻、大米各90克,甜杏仁60克,当归10克,白糖适量。

  制法:将前三味浸水后磨成糊状备用,当归水煎取汁,调入药糊、白糖,煮熟服食,每日1剂,连续5天。

  功效:杏仁见前。芝麻:补血、生津润燥、通肠。

  按摩

  (1)清板门:由腕横纹推向拇指指根约50次。

  (2)推六腑:用拇指或食、中指面自肘推向腕部约50次。

  (3)推下七节骨:以食、中二指面自上第四腰椎骨处向下推至尾椎骨处。

  (4)拿肚角:以两手拇指和食、中指相对,在肚脐下二寸石门穴旁开二寸大筋上做拿法。

  (5)搓小腿:妈妈在宝宝小腿涂好润肤油,分别沿着小腿前内侧、前外侧。左侧以小腿前内侧为主,自踝向膝轻轻搓,目的是促进脾气上升以除湿;右侧以小腿前外侧为主,自膝向踝轻轻搓,目的是降胆胃二经之气以清热。

  生活习惯:妈妈要多多注意宝宝的生活习惯,让食积宝宝不再上火。

  多运动多喝水

  天气好时可多带宝宝到户外活动,促使体内积热发散,提高抗病能力。但一定要注意及时补充水分,注意多吃夏日的应季水果。

  水中消暑最为妙

  不会走路的宝宝,可以去专门机构进行婴儿游泳,因为不会走路的小宝宝没有其他的运动方式,很容易发生食积,去小游泳池里,首先是体位改变,身体处于直立状态,重力作用下,易于排便。其次是,在水里,不自主地就要扑腾、小腿使劲瞪,这种被动运动,可以改善睡眠质量,全方位提高身体素质,减少上火现象发生。需要注意的是,在游泳和洗衣澡过程中不要着凉。一定要彻底擦干之后,再出门见风。

    
  本文源于中国育婴网团队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宝宝止咳偏方


  风寒咳嗽偏方

  起因:风寒是风寒之邪外袭,肺气失宣所致,治疗宜宣肺散寒止咳。

  症状及辨别方法:舌苔发白,说明是寒重,属于风寒咳嗽。咳嗽,咽痒,咳痰清稀夹泡沫,兼具鼻塞流涕,鼻涕为清涕。多半是由于晚上睡觉没盖好被子、衣服穿得不够暖等受风受冷所致。

  紫苏粥

  原料:粳米50克,紫苏叶6克,红糖适量。

  制作:

  1、锅内加入适量水,放入紫苏叶,煮沸1分钟,去渣取汁备用;、将粳米淘洗干净,熬煮成粥;

  2、粥熟后加入紫苏叶汁和红糖,搅拌而成。

  功效:和胃,散寒解表。

  专家点评:紫苏叶味辛,性温,具有开宣肺气、发表散寒、行气宽中的功效,能扩张毛细血管,刺激汗液分泌而发汗,其浸液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与健脾胃的粳米相配成粥,适用于感冒风寒、咳嗽、胸闷不舒等病症。

  橘红生姜蜂蜜水

  原料:橘红60克,生姜30克,蜂蜜250克。

  制作:

  1、先将橘红,生姜二味用水煎煮,15分钟取煎液1次,加水再煎,共取煎液3次;

       2、合并煎液,以小火煎熬浓缩,至稠粘时,兑入蜂蜜,至沸停火,装瓶备用。

  服用方法:每日服3次,每次3汤匙。

  功效:止咳润肺

  专家点评:蜂蜜润肺,有一定的止咳作用,给宝宝喝很淡的蜂蜜水,对预防和治疗咳嗽都很有效。但是直接给宝宝吃蜂蜜,会刺激到宝宝的嗓子,引起症状的加重,此外,生的蜂蜜水也不适宜给宝宝食用,会造成腹泻。一岁以内的宝宝忌食蜂蜜。

  大蒜水

  原料:大蒜2~3瓣,冰糖1粒。

  制作:

  1、取大蒜拍碎,放入碗内;

  2、在锅内加入小半碗水、1粒冰糖以及大蒜粒,加锅盖,小火蒸煮15分钟。

  服用方法:将炖煮出的水晾到温热,一日2~3次。

  功效:暖脾胃,止咳。

  专家点评:大蒜性温,入脾、胃、肺经,对风寒咳嗽、肾虚咳嗽非常有效。

  烤橘子

  原料:橘子1只

  制作:

  将橘子直接放在小火上烤,不断翻动,烤至橘皮发黑,冒出热气。

  服用方法:放凉,剥去橘子皮,服用橘瓣。大橘子每次吃2~3瓣,小贡橘每次1只。

  功效:化痰止咳。

  专家点评:若配合大蒜水一起吃,效果更佳。橘子性温,有化痰止咳的作用。服用烤后痰液会明显减少,镇咳作用也非常明显。

  风热咳嗽偏方

  起因:风热感冒是风热之邪犯表、肺气失和所致,治疗宜疏风清热,化痰止咳。

  症状及辨别方法:若宝宝的舌苔是黄红色,痰液粘稠、为青黄色,夹带泡沫且不易咳出,并伴随咽喉肿痛或鼻涕浓黄、咽红口干等,即可辨认为风热咳嗽。风热咳嗽多见于夏季。

  秋梨白藕汁

  原料:秋梨100g,白藕100g。

  制法:

  1、将梨子洗净去皮和心;

  2、白藕去节洗净;将梨子与白藕都成小块,放入榨汁机榨汁;、将秋梨白藕汁上锅煮开,代茶饮。

  服用方法:每日早晚各喝一碗。

  功效:清热润肺,止咳化痰。

  专家点评:吃梨能清心润肺、止咳消痰;藕性味甘平,具有清肺热、止呕咳、化烦淤、健脾胃的保健功效。

  燥火咳嗽偏方

  起因:阴虚则热,热而化火,成为燥火咳嗽,治疗宜清燥润肺。

  症状及辨别方法:干咳,少痰或无痰,痰色偏红,唇及咽喉干燥。

  百合梨水

  原料:雪梨1个,百合1头,冰糖适量。

  制法:

  1、雪梨去核,连皮切片;

  2、百合掰开,用清水浸30分钟,入滚水中煮3分钟,取出沥干水;、加水加冰糖炖20~30分钟,煮出的水够宝宝一天喝的量即可。

  功效:治燥热咳嗽,滋阴止咳。

  专家点评:百合梨水可以帮助小儿化痰,适合没有感冒却有点咳嗽或感冒治愈后偶尔咳嗽有痰的宝宝。

  百合甘寒质润,善养阴润燥。入肺经,补肺阴,清肺热,润肺燥而止咳;入心经,养心阴,益心气,清心热而安心神。感冒风寒咳嗽者忌食;脾胃虚寒,腹泻便溏者忌食。

  痰湿咳嗽偏方

  起因:脾虚健运失常,以致痰湿内生,上渍于肺,阻碍气机。治疗宜健脾燥湿、化痰止咳。

  症状及辨别方法:宝宝咳嗽、痰多,痰液白而粘,喉中呼噜作响,早晚咳嗽加剧,常伴有胸闷、呼吸急促、食欲不振、四肢无力,舌苔也成白腻状。

  故咳嗽痰白而粘; 痰阻胸膈,气机不畅,则胸脘作闷;纳减,四肢乏力,既因脾胃虚弱,也因湿困脾胃;舌苔白腻,脉象濡滑,为痰湿内聚,气失宣展之征。

  山药杏仁粥

  原料:山药120克,杏仁12克,粳米50克。

  制法:

  1、将山药洗净、去皮、切块;

  2、将杏仁去皮尖;

  3、加入粳米、水,熬煮成粥。

  功效:健脾止咳。

  专家点评:山药杏仁粥可补中益气,温中润肺。山药味甘、性平,入肺、脾、肾经;不燥不腻;苦杏仁性味苦、温。需要注意的是,1岁内的宝宝禁食杏仁。

  

小儿推拿,治疗宝宝流口水


  2岁后还流口水需治疗

  小儿流口水也就是流涎,一般来讲,新生儿时期的宝宝是不流口水的,因为他们的唾液腺不发达。宝宝4-6个月后,由于生长发育的需要,开始添加辅食,唾液明显增多。长牙期是宝宝口水流最频繁的时期,乳齿萌生时会对牙龈感觉神经产生机械性刺激,同时宝宝吞咽反射不灵敏,导致唾液不断蓄积而外溢。随着宝宝的生长发育,大约在1岁半左右就能有效地控制吞咽动作,流口水的现象就会逐渐消失。如果到了2岁以后宝宝还在流口水,就需要治疗了。

  宝宝常流口水或是疾病表现

  宝宝流口水最常见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母乳喂养时间过长:母乳喂养时间过长会影响小儿脾胃的正常发育,脾胃虚弱,失于调摄,故而流涎。腮腺机械性损伤:捏压孩子的面颊部容易造成腮腺的机械性损伤,导致唾液的分泌量大大增加。口腔炎症:可刺激唾液腺分泌旺盛而导致流涎。中枢性神经系统疾病:如CO中毒、脑瘫、脑炎等。周围性神经系统疾病:局部神经功能减退或消失,如面神经麻痹。

  4种方法帮宝宝做按摩

  基本手法

  ★患儿仰卧,以掌心在腹部作顺时针方向团摩5分钟。

  ★以两手大拇指自中脘至脐向两旁分推20-50次。

  ★清、补脾经:拇指桡侧罗纹面100次。

  ★揉板门:手掌面大鱼际顶面300次。

  ★患儿俯卧,以中指指腹按揉脾俞(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胃俞(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各1分钟。 ⑥按揉足三里(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各1分钟。随症加减。

  脾胃虚寒型

  症见流涎不止,涎液清稀,面色苍白,四肢不温,大便稀薄、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而滑。

  ★基本手法中减去清脾经100次加补脾经至300次(离心为清,向心为补)

  ★掐揉四横纹(位于食、中、无名、小指掌侧第一指间关节横纹处)100次。

  ★揉外劳宫(此穴在手背侧,与手掌侧的劳宫穴相对)100次。

  ★揉小天心(位于手掌根部,大鱼际与小鱼际相接处)200次。

  脾胃气虚型

  症见流涎清稀,面色萎黄,食欲不振,体倦乏力,舌质淡,苔薄白。

  ★基本手法去清脾经100次加补脾经至300次。

  ★补肺经(无名指末节罗纹面)300次。

  ★推三关(前臂桡侧,自腕横纹至肘横纹成一条直线) 300次。

  ★运内八卦(以掌心为圆心,至中指根横纹内2/3和外1/3交界点为半径,画一圆,八卦穴即在此圆上)100次。

  脾胃积热型

  症见小儿流涎,涎热而粘,口角糜烂,口臭而渴,烦躁不安,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

  ★基本手法去补脾经100次加清胃经(手掌大鱼际外侧赤白肉际交界处)200次。

  ★退六腑(前臂尺侧腕横纹至肘横纹成一直线)200次。

  ★清天河水(前臂内侧正中腕横纹至肘横纹成一直线)100次。

  心脾郁热型

  症见小儿口涎外流,涎液粘稠而热,心烦不安,口赤口臭,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薄黄。

  ★基本手法去补脾经100次加清小肠(小指尺侧从指端到指根成一直线) 300次。

  ★退六腑200次。

  ★清心经(中指末节罗纹面)200次。

鱼刺卡喉,慎用偏方

 如果宝宝不慎卡到鱼刺,父母不要手忙脚乱。首先让宝宝尽量张大嘴巴,然后找来手电筒照亮宝宝的咽喉部,观察鱼刺的大小及位置,如果能够看到鱼刺且所处位置较容易触到,父母就可以用小镊子(最好用酒精棉擦拭干净)直接夹出。往外夹的时候父母要配合完成,一人固定宝宝的头部并用手电筒照明,另一人负责夹出鱼刺。如果根本看不到宝宝咽喉中有鱼刺,但宝宝出现吞咽困难及疼痛,或是能看到鱼刺,但位置较深不易夹出的,一定要尽快带宝宝去医院请大夫做处理。
  
  在民间还有许多处理鱼刺卡喉的方法或偏方,如喝醋软化鱼刺、吞咽饭团或韭菜把鱼刺带着咽下等,但作为专科医师,我们建议长辈千万不要这样做:不要试图用手将鱼刺取出,这样做不仅无效,反而有可能使鱼刺在宝宝的喉咙中扎得更深,增加发现和取出的难度;若采取强行吞咽还可能使鱼刺划伤宝宝娇嫩的喉咙或食道,从而引起局部发炎或引起合并症;也不要用喝醋来“软化鱼刺”,即使将鱼刺放在醋内也不是马上可以软化的,相反醋的酸度可以刺激并灼伤食道粘膜,使受伤的部位扩大和加深,如幼儿喝醋时不慎呛入气管,则可造成声带化学性灼伤,气管水肿,发生呼吸困难。

缓解宝宝积食的小偏方

  主要用料就是鸡内金(鸡的砂囊内壁)。一只鸡就一个,秘方制作细节如下:杀鸡时,将鸡胃内膜小心扯下,晾干存好备用。
  孩子积食或腹泻时,一般都是因肉或饭吃多了,取少许肉或米,和两个鸡内金一同放在锅里干烧至焦煳。然后,像中药般加水煎熬两遍,将两次煎出的药汁混合,再放入适量发散暖胃的红糖,早晚服用。轻者当天即好,重者仍需两日。当然,这期间,再配合吃一两头烤熟的蒜,效果更佳。
 

治疗感冒,葱白来帮忙

进入寒冬,感冒多发。小孩子一遇变天就容易咳嗽、流鼻涕,严重者还会发展成重感冒、肺炎。如何及时将感冒的初期症状扼杀在摇篮中?家住百步亭的李女士前日致电“妈妈的育儿土方子”栏目,贡献了自家的土方子——用葱白煮水,阻击孩子的咳嗽 、流涕症状。

    李女士的孩子丁丁1岁半,属于敏感体质,一降温就容易感冒。11月中旬的一场大雪,让丁丁又开始咳嗽、流鼻涕。李女士很着急,又不敢随便用药。李女士的母亲听邻居说了一个偏方——葱白煮水。方法是将带须的小葱葱白洗干净,切段,放在小锅里煮,一天喝300毫升就行,专治不发烧的初期伤风感冒。如果孩子不喝,可以加点红糖,红糖能调味,而且也有驱寒的效果。

    丁丁是当晚6时喝的葱白水,到了晚上9时,鼻涕就不见了,第二天继续喝葱白水以后,也不咳嗽了,感冒竟然好了。李女士说,她听几个邻居都说,用这种方法防治过孩子的感冒,屡试屡爽。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宋恩峰肯定了这种防治感冒的方法:葱白,性温,味辛,具有调节体温、使汗腺的排汗工作正常的作用,并可减少和预防伤风感冒的发生;葱白煮水预防风寒型伤风感冒,孩子、成人、老人皆适用;除了煮水外,用葱白3~5段,同大米煮成稀薄粥,食用也有相同功效。

中医小偏方应对宝宝口臭

正常状态

  宝宝在正常生理情况下可能会出现口臭。生理性口臭的主要原因是口腔卫生不好,如吃奶后不及时潄口,遗留在口腔内的乳汁发酵,产生臭味。

  口腔干燥是另外一个原因。宝宝每天分泌将近1升唾液,唾液中含有多种抗体和各种酶,能将细菌冲洗和杀掉。如果唾液分泌量减少,口腔干燥,自洁功能降低,也会发生口臭。

异常情况

  排除以上正常情况的口臭,宝宝就该去看医生了。病理性口臭的原因更多,如龋齿、牙龈炎、牙结石、牙周炎、牙髓炎等口腔疾病;扁桃体炎、咽炎、萎缩性鼻炎、化脓性副鼻窦炎等耳鼻喉科疾病;肺脓肿、支气管扩张等呼吸系统疾病;消化性溃疡、幽门梗阻等消化道疾病。

牢记对症下药的总原则

  要治疗宝宝的口臭,首先要找到原因,对症下药,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生理性口臭的消除方法

  1.保持口腔清洁

  会刷牙的宝宝应该每天早晚各刷牙一次,而且晚上刷牙更重要,这是一天中食物残渣储存最多的时候,而且睡觉时间长,唾液分泌少,发酵产酸更厉害。

  此外,还要让宝宝养成三餐后及时漱口、吃过零食后(特别是糖果)及时漱口的好习惯。

  2.给宝宝选好小牙刷

  建议选用儿童保健牙刷。这种牙刷的特点是头小,毛软,有弹性,刷毛排列和整体设计科学合理。这种牙刷在口腔内转动灵活,能有效清洁牙齿的各个部位。

  3.教会宝宝正确刷牙

  教会宝宝如何刷牙很重要,如采用竖刷法时要顺着牙缝的方向,而不能拉锯似的横着刷,横刷不仅不能将牙缝里的食物残渣刷洗干净,还会使牙齿出现“楔状缺损”,进而使牙本质暴露出来。

  病理性口臭寻求医生的帮助

  口臭是不是病理性的,需要到医院进行检查,如果有龋齿、牙周炎、牙结石、副鼻窦炎、扁桃体炎等疾病,则应该进行相应的治疗。

 中医视口臭

  中医认为,口臭多为胃有积热、脾胃火盛、肝肾阴虚、肠腑实热等引起,口臭若兼有上腹胀闷,嗳气、泛恶等症,则多由食滞引起。

  胃积热

  胃积热表现为口臭、舌干、牙龈红肿等。

  治疗原则:清胃泻热。选清胃散,主要药物有黄连、生地、升麻、丹皮、当归等。

  脾胃火盛

  脾胃火盛表现为口疮口臭、口唇干燥等。

  治疗原则:清泻脾胃伏火。用泻黄散加减,主要药物有藿香、生石膏、栀子、防风、甘草等。

  肝肾阴虚

  肝肾阴虚表现为形体消瘦、腰膝酸软、口咽干燥、口臭。

  治疗原则:滋补肝肾。用左归饮加减,主要药物有熟地、山药、枸杞子、山茱萸等。

  肠腑实热

  表现为大便秘结和口臭。

  治疗原则:滋阴通便。选用番泻叶、麦冬、草决明等泡茶喝,当有良好的效果。

  食滞

  这是因为宝宝暴饮暴食,过食伤脾,食积不化,腐臭之气上熏,故为口臭。

  治疗原则:用保和丸、枳实导滞丸之类的药物消食导滞。保和丸内含的主要药物有山楂、神曲、茯苓、半夏、陈皮、莱菔子、连翘等。

鹅口疮的中医小偏方

识别鹅口疮

  鹅口疮又叫雪口病、白念菌病,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所引起。鹅口疮多发生在婴幼儿身上,在口腔任何地方都有可能会发生鹅口疮,新生儿多由产道感染,也有可能是因为奶头不洁或者喂养者的手指感染,妈妈的乳头或者橡皮奶头都是感染的来源。主要表现为在牙龈、颊黏膜或口唇内侧等处出现乳白色奶块样的膜样物,呈斑点状或斑片状分布。

  如果患有鹅口疮,轻者口腔布满白屑,一般没有伴随症状;严重者会在口腔粘膜表面形成白色斑膜,并伴有灼热和干燥的感觉,部分患儿伴有低烧的症状,甚至有可能造成吞咽和呼吸困难。患有此病的孩子经常哭闹不安,吃东西或者喝水时会有刺痛感,所以孩子经常不愿意吃奶。

鹅口疮的治疗方法

  当发现宝宝口腔内有类似奶瓣的斑块时,不要随便揩洗,以免粘膜损伤引起细菌感染。确诊孩子患有鹅口疮后,爸爸妈妈可以用消毒药棉蘸2%的小苏打水擦洗口腔,擦洗的时候动作要轻,再用1%龙胆紫涂在患处,每天1--2次。还可以取制霉菌素一粒研成末,加入5ml甘油调匀,涂搽在患处。

  通常用药几天以后病症就会消失,但是鹅口疮特别容易反复发作,所以家长应该在病症消失以后继续用药几天,以巩固疗效,避免复发,尽量一次治愈。应该在孩子进食以后过一段时间再给孩子用药,以免引起孩子呕吐。

民间偏方治疗鹅口疮

  (1)外涂红糖治鹅口疮:红糖研末30克,取适量涂于患处,一天4—6次。

  (2)黄连末治鹅口疮:取适量黄连末填在肚脐眼上,每日换一次。

  (3)皮硝治鹅口疮:取皮硝30克,捣细,取适量填在肚脐眼上,外面用胶布封固,每日换一次。

  (4)莴笋叶治鹅口疮:莴笋叶6克,大枣3个,用水煎服,每日1—2次。

  (5)生姜蜜汁治鹅口疮:取蜂蜜30ml,生姜汁10ml,混匀后涂在患处,每日2—3次。

  (6)老茄子根治鹅口疮:取老茄子根10g,陈皮3g,冰糖6g,用水煎服,每日1—2次。

  (7)西红柿叶治鹅口疮:取西红柿叶10g,甜瓜皮6g,用水煎服,每日1—2次。

  (8)玫瑰花治鹅口疮:玫瑰花6g,生姜2片,白扁豆6g,用水煎服,每日1—2次。

中医药膳教你简易治疗鹅口疮

  中医学认为,鹅口疮常由脾胃积热、心火上炎、虚火上炎几种情况所引起。现推荐以下药膳,供患儿家长选用:

  (1)脾胃积热型口疮症:见唇舌或颊内齿龈及软腭等处有黄白色、大小不等的溃烂斑点,小则1—2个,多则5~6个,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微突起,色红,疼痛不能进食,烦躁口渴,小便赤,大便干,舌红、苔黄,脉数。宜用清热解毒,通便泻火之药膳治疗。

  番茄汁:将番茄数个洗净,用沸水浸泡,剥皮后,用洁净纱布绞挤汁液。将番茄汁含口内,尽量多含一些时间,每日数次。番茄性微寒,味甘、酸,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作用,适用于脾胃积热型口疮。

  糖渍西瓜肉:将西瓜肉去籽后切成条,暴晒至半干,加白糖拌匀腌渍,再暴晒至干,再加白糖水少许即可。西瓜清热泻火,生津止渴,常食可治口疮以及目赤、热病等。

  薄荷叶3g,僵蚕5g,连翘6g,赤芍10g,石膏10g,没药6g,牡丹皮6g,食盐1匙,煎水含漱。

  (2)心火上炎型口疮:见舌上糜烂或溃疡,色红疼痛,进食困难,烦躁常哭,口干欲饮,小便短赤,舌尖赤、苔薄黄,脉数细。宜用清心泄热之药膳治疗。

  荷叶冬瓜汤:每次用鲜荷叶1块,鲜冬瓜500g,加水煲汤,食盐调味,饮汤食冬瓜。本药膳清热利尿,生津止渴,对心火上炎之口疮有效。

  竹叶灯心乳:用淡竹叶6g,灯心草1.5g先煎,取汁10ml,兑入乳汁中和匀,每日数次,不拘多少。本药膳能清心火、利湿热,适用于小儿鹅口疮、小儿夜啼等症。

  冰片1g,硼砂1.5g,煅石膏3g,青黛1.5g,若便秘加玄明粉0.5g,共研细末,撒于糜烂处。

  板蓝根50~100g,煎浓汁,涂搽患处。

-
  (3)虚火上浮型口疮:见口腔溃烂,斑点较少,表面色黄白,周围颜色淡红,且反复发作,神疲颧红,虚烦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宜用滋阴降火之药膳治疗。

  冰糖银耳羹:将银耳10~12g洗净后放碗内,加冷开水浸,以浸过银耳为度,泡浸1小时左右,待银耳发胀后拣出杂物,再加冷开水及冰糖适量,放蒸锅内蒸熟,一顿或分顿食用,食银耳饮汁,每日1次。本药膳里银耳滋阴润肺、养胃生津,冰糖和胃润肺,可治口疮,对虚热型尤宜。

  吴茱萸30g,碾为细末,加入蛋清适量调和为丸,如蚕豆大,敷于足底涌泉穴,隔天换药1次。适用于小儿口腔糜烂,啼哭不安,吮乳困难者。

预防和治疗“电视孤独症”

  我们如何利用电视的有利地方,同时又能以更好的方式教育孩子、让孩子适当远离电视呢? 电视的作用具有两重性,电视不是压根儿不能碰,而是要有一个规矩和原则。

    看电视的时间长短以及内容要大人来制订并且不能破坏。一般而言,2岁以下的孩子不适宜看电视,包括动画片。美国儿科学会建议,哺乳和进餐期间应关掉电视,不要在婴幼儿居住的房间里摆放电视机等。做父母的应该加强与婴儿的直接交流。三岁开始,因为上了幼儿园,会有其他小朋友谈论卡通动画形象等,孩子不知道就有可能被其他孩子孤立。那么,适度允许孩子看电视就是要在规定的时间内,看大人为他们选择的节目。

    我们可以这样做:比如在自己动手收拾完玩具后,打开电视,从8点看到8点15分,在8点10分的时候开始第一次提醒他,“再过5分钟妈妈叫你的时候,你就该关掉电视了”,是让孩子自己关。这样的时间限定和提前的提醒,一般是孩子能够接受的,当然,这个时间长度,可根据孩子的年龄大小选择。不能过长,可以根据我们熟悉的节目,比如中央电视台少儿节目智慧树开始结束的时间进行设定。到结束时,就必须关了,大人不能再换台。孩子自己做到这点的时候,一定要给予表扬和赞赏。

儿童弱视治疗有黄金期家长莫轻忽!

儿童弱视治疗有黄金期 家长莫轻忽!

根据统计,学龄前儿童大约有3-5%会出现弱视;由于弱视若是没有及早接受治疗,日后视力会大受影响。眼科医师提醒,弱视治疗有黄金期,必须在6岁前就进行矫正,而且应该追踪到12岁。

6岁学龄前就要开始接受治疗

眼科医师李永诚表示,会造成弱视的原因大多是先天性,通常是在孩子读幼稚园时会被发现,而且弱视治疗有黄金期,应该在6岁学龄前就要开始接受治疗的效果较好,因此家长要特别注意孩子的视力问题。

遮眼治疗 用懒惰眼来看东西

弱视往往会因为屈光问题发生,也就是有所谓懒惰眼的情况;李永诚医师指出,小朋友若是因为屈光问题造成弱视,就必须要用遮眼治疗,这时就要遮住惯用眼,并且要用懒惰眼来看东西,才能改善弱视。

必须持续治疗到12岁才有效

李永诚医师提醒,对于屈光问题造成的弱视,除了以遮眼方式,使用懒惰眼看东西,必须要长期追踪,大约要持续治疗到12岁,因为12岁前神经发育才成熟,治疗才较有效,甚至也有人会持续到14、5岁。

先天性青光眼、白内障也会导致弱视

此外,弱视的成因中,除了是屈光问题,还有很多是因为疾病导致;李永诚医师进一步指出,例如先天性青光眼,或是先天性白内障,也会造成弱视,这时就要针对造成弱视的青光眼或是白内障做治疗,才能改善弱视。

10个民间育儿偏方不可信

   电视剧《小儿难养》讲述的是80后新手爸妈在育儿路上的“崎岖”经历。在养育宝宝的过程中,一家人的新观念与旧观念的碰撞、矛盾,总是必不可少,婆媳关系、月嫂与婆媳的矛盾……这些都围绕着养儿观念、育儿偏方展开。但事实上,的确有一些育儿偏方并不可信。

  一、胀气时涂清凉油

  前辈说教:

  宝宝的肚子大,一定是胀气所致。有带孩子经验的人都说在宝宝肚脐周围涂抹清凉油,这样就能消除胀气。
 

  解释:

  宝宝肚子大,除了是患有胀气只外,还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宝宝在腹肌没有足够实力肩负的情形下,腹部会因此显得较量突出,特殊是宝宝被抱着的时间,腹部会显得突突下垂。此外,宝宝身体前后是呈圆形的,不像大人那样略呈扁平状,这也是让肚子看起来胀鼓鼓的缘故之一。
 

  第二,消化不良及便秘使肠道因粪便群集,促使产气的坏菌增生,或牛奶卵白过敏、乳糖不耐、肠炎等引起消化、吸收不良,易发生大量的气体。
 

  第三,腹腔内器官肿大或长了肿瘤,如肝脾肿大、肝硬化等,腹腔内的器官和组织都有可能长肿瘤,而肿瘤越长越大就会引起腹胀。
 

  第四,婴幼儿的肠壅闭,严重的完全壅闭,多在出生后不久就会因症状显着而被发现。但如果只是不完全的壅闭,也有可能拖良久后仍被遗漏。例如先天性巨肠症,是由于胚胎发育期肠道神经节由上往下发育不完全而阻止,造成大肠最后无法放松,使得上方正常的大肠胀得很大。症状除了宝宝有显着的腹胀外,通常也会有胎便延迟解出或便秘的征象。

  二、宝宝尿液可以治鹅口疮
 

  前辈说教:

  婆婆说,食欲明显变低,而且脸颊内侧和舌头上都冒出白色豆腐状的颗粒,经确证是患上了鹅口疮。有朋友说可用宝宝尿液涂抹在患部,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解释:
 

  鹅口疮是一种微菌(念珠菌)感染,使用尿液治疗并无科学根据,而且很不卫生。
 

  新生儿鹅口疮是可以预防的,平时只要注意口腔护理,每次喂奶后再喂几口温开水,可冲去留在口腔内的奶汁,这样霉菌就不会生长了,此外,在每次喂奶前,先将奶头擦干净,双手也要洗干净。新生儿所用食具,应煮沸消毒后才可使用。
 

  但如果新生儿口腔有鹅口疮,可以用棉花千蘸些制霉菌素溶液(每10毫升冷开水中含20万单位制霉菌素)涂在口腔患处,或用1%龙胆紫涂口腔;或用2-3%碳酸氢钠(小苏打)溶液洗口腔;又或者是涂些冰硼散或硼砂甘油,以上药物每天可涂3-4次。
 

  吃奶后用1%龙胆紫溶液滴于新生儿的舌下,让其舌头活动而转涂到整个口腔。一般每日滴2-3次,同时补充复合维生素B和维生素C,每日二次,每次各一片,压碎成粉,加水溶解后喂就可以了。

  三、喉咙痛时喝盐水
 

  前辈说教:

  当喉咙开始有点痛、好象要感冒时,妈妈就要我喝1杯盐水加点醋,似乎确实能减缓感冒的症状。现在我就利索当然把这个方法用在我的孩子身上。
 

  解释:
 

  喉咙痛多半是因为发炎,补充水分即可获得改善。如果孩子不喜欢喝水,也可用水果汁替代。至于盐水,则一定要将少量的盐溶解于大量的淡水中,否则可能会伤害喉咙。一旦幼儿生病,父母应尽量避免幼儿可能排斥的治疗方式。盐水味道不佳,难以引起饮用兴趣,还可能伤害喉咙。建议改用热茶或大量开水,也能达到减低疼痛的功效。

  四、半夜哭醒要收惊
 

  前辈说教:

  宝宝平时睡眠都挺好的,只是近来半夜经常啼哭,怎么哄都不行。婆婆说孩子在外面受到了惊吓,一定要收惊才能改善。
 

  解释:
 

  收惊的说法很迷信,只有老一辈的人才会认为宝宝半夜哭醒是撞到了邪恶的东西。但其实睡中啼哭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主要见于小婴儿,多数在睡着2-3小时后就哭起来,哭时两眼紧闭,泪流满面,面色多无改变,给吃不张口,哭闹短则十几分钟,长则半小时以上,有的孩子几乎每天夜间都哭,白天却玩耍如常。
 

  夜间哭闹时,家长有时将其急送医院,孩子到医院后眼睛睁开了,对周围环境发生兴趣,不哭了,好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有的孩子哭了一阵躺下又睡着了,有的打几下屁股,醒了也就不哭了。这种情况往往让全家人不知所措,这个抱不行,那个抱也不行,全家人不知该怎么办。
 

  一般睡中啼哭的原因有很多,每个孩子的原因也是不同,但常见的原因有下面几个方面:
 

  1、做噩梦;

  2、室温太高或被窝太热,口渴想喝水;

  3、憋尿或大便前腹痛;

  4、肠痉挛引起的腹痛;

  5、下半夜哭闹可能由于皖虫引起肛门周围或会阴部瘙痒;

  6、晚上未吃饭。因饥饿引起哭闹;

  7、熟睡刚醒,因周围一片漆黑而害伯。

  五、遇丧事会中邪
 

  前辈说教:

  宝宝巧遇见有人办丧事,回家后就开始反复发烧、哭闹不停,婆婆说这都是因为看见了丧事,不知道有没有道理。
 

  解释:
 

  类似这种情况,多半是宝宝受到强烈的声响刺激所致,和丧事本身没什么联系。如果宝宝一再哭闹不停,就要及时到医院做详细检查,必要时可以服用一些舒缓神经、安定心神的药物。现代许多宝宝神经疾病常被以为是中邪,其实没必要太紧张,只要继续维持规律的生活习惯即可,必要时才有限度地服用一些药物,以求拥有更优良的睡眠品质。

  六、补钙长高要喝骨头汤、高钙奶
 

  前辈说教:

  我和老公的个子都不高,担心宝宝未来也长不高,所以想从小给孩子多补充钙质。妈妈说猪骨头里含有丰富的钙质,要我多炖点猪骨头汤给孩子喝,还经常买了一大箱高钙奶,不知道是否真的有效果。
 

  解释:
 

  防治佝偻病,补维生素D显得更为重要,但也不能忽视补钙,但很多人把补钙就理解为吃钙片,这是不对的。通过喝牛奶,即通过饮食来补充钙。
 

  要维持宝宝的正常生长发育一天需要多少钙呢?其实宝宝一般一天800mg的钙就可以了。一般236ml的牛奶含有大约300mg的钙,如果能早晚各一杯牛奶,再加上饮食中含有的钙,就基本能满足需求。
 

  牛奶什么时候喝最好呢?答案是别空腹喝,因为有些人对牛奶的蛋白质过敏,可能空腹喝了之后会肠绞痛或拉肚子。最好在喝牛奶之前吃一些淀粉类食物,如馒头、面包等。
 

  选择什么牛奶呢?如果是4岁以内的宝宝,建议母乳和配方奶一起混合喂养;如果是4岁以上的宝宝,可以选择鲜牛奶;而高钙奶则更适合绝经前后需要特别补钙的女性。鲜牛奶中的钙磷比例非常适当,适合宝宝食用来补钙。
 

  有些孩子喝牛奶上火或生痰,主要是因为孩子的体质决定的,但只要症状轻,不影响孩子健康,可以继续喝牛奶,注意多喝水就好了。不过,有些孩子喝牛奶后诱发哮喘,或引发长期慢性腹泻则不适宜通过牛奶补钙。

  七、喝葡萄糖抵抗力更强
 

  前辈说教:

  我家宝宝近来老是感冒,婆婆听说给小孩喝葡萄糖水很有效,身体会一直很健康,发育也比较好,于是买来一大箱葡萄糖水要给宝宝喝,可我又担心宝宝以后不肯喝开水。
 

  解释:
 

  葡萄糖是人体所需的重要营养。许多父母为了增加宝宝的营养,也会给宝宝味葡萄糖水喝,认为葡萄糖对宝宝有很多好处,但是但许多营养专家建议不要这样做。
 

  营养专家表示:妈妈可以在两餐奶食间给宝宝喝些白开水,可以给宝宝润喉化痰,而不需要特别用带有甜味的葡萄糖水。
 

  常给宝宝为葡萄糖水,会给宝宝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不良影响:首先,多喂宝宝葡萄糖水会让宝宝提早进入厌食期。甜味容易满足食欲,使宝宝不愿意吃正餐的奶水,容易提早进入厌食期,而且葡萄糖水的营养成分远不及正常的奶水,长久以后营养方面反而会出问题。
 

  第二,多喂宝宝葡萄糖水易破坏牙齿表面。喝完后,糖水在口腔内会停留过久,很容易与细菌发酵产生酸化唾液,让宝宝脆弱的乳牙提早受到破坏。幼时吃惯了甜食后,日后很难再戒,且长期食用甜食易变成肥胖儿。葡萄糖水虽然很有营养但也不适合宝宝喝,所以请千万别随意或刻意地以葡萄糖水来喂你的小宝宝了,还是多喂宝宝喝白开水吧。

  八、想毛发变黑要涂母乳
 

  前辈说教:

  出生后宝宝的头发一直不好,只有一些细细的毛。同村的大婶叫我用母乳涂在宝宝的头上,说这样宝宝的头发才会长得好、长得黑。还说眉毛也要涂上,将来眉毛也会浓。
 

  解释:
 

  只要发根的营养足够,头发毛囊健康,头发自然会乌黑亮丽。不过现在环境污染严重,如果能给孩子额外补充点营养当然更好。母乳含有许多酵素和蛋白质,可以给毛囊提供一些营养素及滋养剂。在使用之前,请先小范围局部擦拭,确定没有不良反应再大范围使用,以免出现过敏。

  九、黄连水解胎毒
 

  前辈说教:

  宝宝一生下来皮肤就发红,脸上和身上都红,过了一个星期也不见改善。婆婆说琪琪有胎毒,要我去中药铺配黄连水给孩子吃。
 

  解释:
 

  一旦新生儿出现脸色潮红、皮肤差等情况,老一辈的人多会认为是胎火、胎毒所致,通常会配黄连水给孩子吃。其实,正常的新生儿皮肤本来就是皱巴巴的,颜色也比较红润,而且会在一两个月内出现脱皮、掉屑,这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古代医书中常以“胎热”来形容新生儿的一些症状,其中除了新生儿的正常生理反应外,当时卫生条件不佳、坐月子期间房屋紧闭、通风不良、新生儿包裹紧密等也都是重要原因。
 

  虽然黄连是大寒大苦的药材,具有抗菌、杀菌的功效,可作为清热解毒的药,但并没有特别说明能够解“胎热”。况且新生儿消化系统仍未发育完全,贸然用苦寒之药,对肠胃会有不良影响。建议以“甘草”替代黄连,因为甘草味道甘甜且具有解毒的功能,同时也可做为补养药材,有助提高免疫力。不过“甘令人满”,对于有胃肠胀气的孩子来说,甘草就不太适用了。

  十、流口水要“收涎”
 

  前辈说教:

  我家宝宝已经1岁2个月了,现在还经常流口水。奶奶说这是因为4个月时没有“收涎”,所以口水才一直流到现在。
 

  解释:
 

  收涎,意思是替宝宝解决流口水的毛病,以便顺利长大成人。“收涎”只是大人对孩子的一种美好祝愿,并不见得一定能起到止口水的作用。
 

  但是,每当看到孩子口水流不停,家长不免有些担心与抱怨。不过爸爸妈妈们要知道,这可是宝宝身体日渐成熟的过程!大人和小孩一样,口腔的唾液腺一天二十四小时都不断地在分泌唾液,只是成人吞咽功能较好,所以不会产生口水流出嘴巴的问题。
 

  相反地,宝宝的控制能力还没有完善,在过渡时期,难免会将口水滴得到处都是。基本上来说,这阶段口水多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并没有其他不好的影响,所以家长不用过于担心。等吞咽功能得到加强后,就会慢慢将食物和口水一起吞下去,流口水的情形就会逐渐改善。

 

声明: 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系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邮箱:mail@laishu.com

今日要闻

健康知识

母婴知识

膳食指南

星座解读

命理运势

养生保健

美食资讯

热点资讯

体育新闻

综合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