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小提琴之王”帕格尼尼逝世

2024-06-18更新

庚子年四月廿六

在179年前的今天,1840年5月27日 (农历四月廿六),19世纪“小提琴之王”帕格尼尼逝世。 1840年5月27日,当帕格尼尼在法国尼斯去世时,著名的匈牙利音乐家弗朗兹·李斯特怀着无限悲痛的心情在讣告上写道:“我毫不犹豫地说,再也不会有第二个帕格尼尼了。” 李斯特的话也许太绝对化了。不过在音乐史上,像帕格尼尼那样在生前死后的长时间内受到如此热烈称赞的人,确实是不多见的。 自从1828年在世界音乐之都维也纳演出成功后,这位意大利小提琴家简直成了人们崇拜的偶像;1831年更在巴黎和伦敦引起巨大的轰动,此后盛况历久不衰。 在音乐史上,帕格尼尼被誉为19世纪“小提琴之王”和浪漫主义音乐的创始人。他革新了小提琴的演奏技巧,扩大了它的表现力。他的乐曲和演奏对李斯特、舒曼、勃拉姆斯、柏辽兹、拉赫玛尼洛夫等人的创作和演技都有过深刻的启发和影响。因此,作为一个例外,帕格尼尼打破了一条历来为音乐界所公认的法则:不朽的伟大只有作曲家才能获得。恰恰相反,帕格尼尼赢得永久的称颂,主要不是由于他创作了许多首名扬乐坛的小提琴曲,而是由于他的演奏。(LiShiJinTian.com) 例如,帕格尼尼写过一支十分难懂的曲子《无穷动》。据说,直到现在,只有最优秀的小提琴家才能演奏它,但是也得花3分30秒钟方能奏完。而帕格尼尼自己演奏起来,只需3分钟就行了。这说明什么呢?据计算,这就意味着每分钟帕格尼尼必须奏出126个节拍,即1008个音符。更主要的是帕格尼尼以完美的音色把曲子解释得极其明了,正如德国小提琴大师路德维格·斯波尔说的:“他连拉得极快的时候都非常和谐!” 帕格尼尼这种非凡的技巧,很自然地引起研究者对他的手的注意。 在马赛时,西拉斯·皮隆迪医生观察到,帕格尼尼的锁骨已经形成这么一个样子,使他仅靠下巴而不用左手支撑,就能让小提琴牢固地保持恰当姿势,而可以熟练自如地演奏。皮隆迪指出,曾经有人以为他的指头特别长,这是一大误解。他的手指不动的时候确是长短正常,只是显得格外的纤细。但“在演奏时,他能够伸张得长一点儿……”。皮隆迪尤其惊异于“他左手的模样和柔软实在独特无比,例如,他能够把拇指往后翻到不寻常的地步,而且毫不费力”。巴黎的医生弗朗西斯科·本纳蒂也说:帕格尼尼“能够使左手各个指头的第一指骨……作奇特的屈曲动作,这个动作可以不需活动整只手,就使指头向侧面作自如的屈曲——并且轻易、准确而又敏捷……”本纳蒂惊叹说:“一定是造物主让他在实践中完善这种构造特性”。 帕格尼尼的手的奥秘就在这里。只要想一想,还不到6岁,小帕格尼尼就得到爱好音乐的父亲的指导,每天在房间里刻苦练习小提琴十个小时以上,除了一次病危外,从不间断。于是,9岁就在故乡和佛罗伦萨独奏演出,13岁时已经成为一位小提琴家了。以后,帕格尼尼漫游欧洲和定居巴黎期间,也从没有放松过练习。因此,看看他数十年如一日的艰辛劳动,人们对他绝妙的演奏技巧,也就不难理解了。(历史上的今天lssdjt.com)

19世纪“小提琴之王”帕格尼尼逝世

相关阅读

老黄历小程序

微信扫描二维码可直接使用老黄历小程序,获得更多的节气信息,宜忌查询,星座运势等

老黄历APP

扫码可直接下载老黄历App,获得更多的节气信息,宜忌查询,星座运势等

扫描二维码_进入微信小程序

微信

老黄历APP下载

app

分享

分享

扫描二维码_进入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