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闻

宝宝春季易发鹅口疮要注意口腔卫生

2018-02-09 23:00 来源:laishu.com 作者:Laishu
导读: 鹅口疮是一种古老的疾病,以新生儿最多见,在婴儿的口腔黏膜表面形成白色斑膜,又称新生儿鹅口疮或雪口病。

鹅口疮是一种古老的疾病,以新生儿最多见,在婴儿的口腔黏膜表面形成白色斑膜,又称新生儿鹅口疮或雪口病。由白色念珠菌等真菌引起的口腔黏膜的炎症,念珠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当人身体抵抗力降低时,寄生在口腔内的这种非致病性念珠菌转化为致病性,引起鹅口疮。

鹅口疮感染源:

1、婴儿出生时通过产道,接触母体的分泌物而感染。

2、奶瓶、奶嘴消毒不彻底,母乳喂养时,妈妈的奶头清洁

3、接触感染念珠菌的食物、衣物和玩具。另外,婴幼儿在6~7个月时开始长牙,牙床有轻度胀痛感,婴幼儿便爱咬手指,咬玩具,这样就易把细菌、霉菌带入口腔,引起感染。

4、在幼儿园过集体生活,有时因交叉感染可患鹅口疮。

5、长期服用抗生素,或不适当应用激素治疗,造成体内菌群失调,霉菌乘虚而入。

鹅口疮的并发症:

宝宝感染鹅口疮后表现得非常烦躁不安,宝宝会因疼痛而拒绝吃奶,那就要带宝宝去医院就诊,否则造成宝宝食量减少、体重增长缓慢。

如鹅口疮扩散到口腔的后部,有可能“殃及”食管,一旦受到牵连,宝宝吞咽东西就会感到不舒服,甚至会因为怕疼,拒绝喝水,有可能出现脱水。

如果不及时治疗,酵母菌还可能波及身体的其他部位。当然,弥漫性酵母菌感染十分罕见。

TIPS如何辨别鹅口疮?

鹅口疮≠奶瓣

宝宝吃奶后,如果没有及时清洁,会形成奶块/奶瓣,这与鹅口疮有一些相似,对缺乏经验的新手父母来说,区别它们的办法就是:用湿棉签轻轻擦拭,白色块状物消除,是奶块/奶瓣;假如擦除困难或留有红色创口,则表示宝宝患了鹅口疮。

马牙和鹅口疮的区别

马牙是长在牙床上,白色颗粒状、摸着比较硬,不是软的水泡。鹅口疮是真菌感染造成的,口腔内可见一块块的白色膜状物,擦掉后可看见底下感染发红的口腔粘膜。

注意:父母要注意新生儿的口腔卫生,不要随意为孩子挑、擦马牙“马牙”,应根据自身宝宝马牙的不同情况,向医生咨询。

鹅口疮的预防和护理:

1、产妇有阴道霉菌病的要积极治疗,切断传染途径;

2、婴幼儿进食的餐具应选择无毒的,并且在清洗干净后再蒸10~15分钟;

3、哺乳期的母亲在喂奶前应用温水清洗乳晕;而且应经常洗澡、换内衣、剪指甲,爸爸每次抱孩子时要先洗手;

4、乳母饮食清淡,忌辛辣、酒类刺激性食品。一次喂乳不宜过饱,便秘者可喂服青菜汤;

5、对于婴幼儿的被褥和玩具要定期拆洗、晾晒;宝宝的洗漱用具尽量和家长的分开,并定期消毒;

6、幼儿应经常性地进行一些户外活动,以增加机体的抵抗力;

7、在幼儿园过集体生活的婴幼儿,用具一定要分开,不可混用;

8、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抗生素。

鹅口疮治疗

鹅口疮比较容易治疗,一旦宝宝得了鹅口疮也不用惊慌,一般在家中就可做好护理治疗。

清洗口腔

念珠菌在碱性环境下很难生长繁殖,因此患上鹅口疮宝宝可以用2%的碳酸氢钠溶液(小苏打粉加温开水稀释),用软棉布沾湿后清洗口腔,每天4—5次。需要注意的是,选用碳酸氢钠溶液清洗口腔后,不需再用温水清洗了。

日常家庭用的金银花、野菊花煮水清洗口腔也是可行的,清洗小儿口腔后不用再加温水洗口,利用中药的苦味还可以刺激分泌唾液,患儿自动吐出口水,也是个很好的自身机械清洗,家长只需加个软毛巾帮助小儿擦口水即可。

局部用药

局部用药鹅口疮比较容易治疗,可用制霉菌素研成末与鱼肝油滴剂调匀,涂搽在创面上,每4小时用药一次,疗效显著。

营养供给

应选择容易消化吸收、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并适当增加维生素B和C的供给,如动物肝脏、瘦肉、鱼类以及新鲜蔬菜和水果等。

延伸阅读<<<

在治疗鹅口疮时常存在以下几个误区:

1、滥用抗生素

有的妈妈爸爸为消除感染,常自作主张给孩子服抗生素类药物。不合理使用抗生素时,那些可以产生抗白色念珠菌物质的微生物数量因使用抗生素而减少时,白色念珠菌就迅速繁殖,从而使病情加重。

2、乱将紫药水涂口腔

较早之前,人们喜欢用紫药水来治疗薄薄的鹅口疮,但现有研究表明,龙胆紫有可能致癌,并且容易灼烧皮肤,禁用于口腔黏膜部位。

3 、病变消失急停药

有些妈妈爸爸在用上述苏打水清洁的方法给宝宝治疗后,看到宝宝口腔的病变已经消失,就立刻停药,这样容易复发。因此,用苏打水治疗鹅口疮时,在口腔内病变消失后仍需继续用药4~5日。


声明: 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系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邮箱:mail@laishu.com

为您推荐

今日要闻

潮鞋品牌

风水知识

健康知识

母婴知识

膳食指南

星座解读

命理运势

养生保健

美食资讯

热点资讯

体育新闻

综合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