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闻

接纳孩子独一无二的个性

2018-02-10 00:41 来源:laishu.com 作者:Laishu
导读: 父母积极认同孩子的个性,可以让孩子避免陷入对自己的否定,孩子的内心会平和而快乐。

     
      孩子的个性本身并不给孩子带来痛苦,带来痛苦的是父母对不同性格赋予的观念。


  孟溪非常焦虑。她觉得五岁的儿子冲冲没有主见,总是看别人的脸色行事,一点小事也要来问自己。比如,冲冲与小朋友玩,其中一个男孩不让他和另一个孩子玩,冲冲就会思索好久,自己也做不了决定,最后跑过来问妈妈:“那我跟谁玩呀?”孟溪说:“你喜欢哪个小朋友,就和哪个小朋友玩。“冲冲还是很茫然,非让妈妈说出具体的哪个人。给冲冲买东西时,冲冲也从不自己做主,经常说:“妈妈决定吧,妈妈喜欢我就喜欢。”


  孟溪说自己就是一个没有主见的人,她不喜欢这种性格,觉得这种性格给自己带来很多苦恼,不希望儿子重蹈覆辙。


  临床诊断:给孩子贴上标签源于妈妈对自己的不认同


       经过深入沟通发现,问题并不在孩子身上,而是孟溪的内心对自我并不认同,所以孩子每出现一个不是她预期的行为,都可以激发她的焦虑,并由此引发她内心的挫败与沮丧。其实,五岁的孩子正处在对外部世界的无限探索中,此时孩子的内心会有好奇和恐惧,出现任何行为都是可以理解的。妈妈千万不要因此焦虑,更不要随便给孩子贴上某种标签。


  妈妈把自己对个性的评价强加在孩子身上


       孩子的个性本身并不给孩子带来痛苦,带来痛苦的是父母对不同性格赋予的观念。孟溪的问题在于把自己对个性的评价强加在孩子身上,在孩子身上寻找那些自己不接受的东西,担心孩子会有自己不喜欢的某些个性特征。所以,孟溪只能看到冲冲身上自己不喜欢的个性,这些东西并不是孩子的全部。相反,由于这样的关注会让孩子对自己的感觉被修正、歪曲,他会被自己为父母关注的部分所制约,变得不自由起来。本来性格应该随着成长而变化流动,被贴上标签着就会不自由、固化了。妈妈担心的东西可能会缓慢变成真实,比如孩子不爱自己作主也是对妈妈投射的一种反映。


  其实,一个孩子的心理、性格是否发展健康,并不在于他的个性是什么样,而在于对自己个性的接纳程度,接纳程度决定着孩子对自己的满意度。从妈妈的行为看,不管动机是多么的想对孩子好,行为的结果只能是造成孩子对自己的不接纳、不喜欢。


  孩子的行为是父母潜意识期盼的映射


       有时,孩子的行为,是父母潜意识期盼的映射,你越不希望他成为什么样的性格,就有可能越强化某性格的形成,因为妈妈的担心本身也是一种心理驱动力。这对孩子,其实就是种伤害。妈妈不尊重、接纳孩子,不让孩子顺应本性而成长,就不能帮助孩子完成自我认同、自我愉悦与自我欣赏。这样的孩子,内心会有很多冲突,成长过程中,会少很多快乐,也不易成为真正的自我。


   育儿建议:认同孩子的性格,帮助孩子学习社交技能


       父母积极认同孩子的个性,同时又帮助孩子学习生活中的社交技能,这样的教育可以让孩子避免陷入对自己的否定,孩子的内心会协调、平和得多。


   放下自己,接纳孩子独一无二的个性


       妈妈要知道,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爱孩子,妈妈要放下自己,接受孩子本来的样子,无论是长相、性格、禀赋,全然地接纳就是一种最大的爱。孩子将顺从自然的法则去实现自我成长、自我创造,自然地成长为那个独一无二的自己,享受自己独一无二的生命。


  像欣欣妈妈就会接纳孩子的天性,允许孩子用自己喜欢和习惯的方式接触和探索世界。所以当有人说欣欣害羞胆小时,妈妈会用欣欣听得见的声音回答:“他不是害羞,只是需要多一点时间。他喜欢观察,这是我孩子的特点。” 妈妈的肯定和接纳,帮助欣欣逐步建立面对新经验新环境挑战的自信。


  引导孩子获得更积极的行为模式


  妈妈可以教给孩子一些适用的行为与言语的交往技术,而不是片面的期望孩子改变自己的性格。比如,当冲冲有疑问时,孟溪可以好奇地问孩子:“你想和哪个小朋友玩呢?妈妈觉得你可以组织小朋友一起玩,你说呢。”或者问他:“宝贝,你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吗?”


  此外,妈妈要保持高度的兴趣,看看自己怎样利用聪明才智来引导孩子获得更为开朗活泼的行为模式。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无知,让孩子期望立即从你那儿得到正确方法的欲望被延迟,妈妈要参与式地与孩子讨论。下面的话是可以多说的:“孩子,你想怎么做呢?”(让孩子学会选择); “哦,那是佳佳的想法,不是你的,你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做的。”(让孩子尊重自己的决定);“牛牛的要求你想满足他就给他吧。你不想给他就不给。”(帮助孩子建立人际边界)。


   用称赞的方式来强化孩子的行为方式


       如果父母希望孩子自己决定,可以换一种方式来强化孩子,经常夸奖孩子喜欢作决定,并且孩子一旦作决定,总是很快地接受和赞同,并分享快乐,慢慢地,孩子就会喜欢作决定了。这里有两个原则:第一,不要评论孩子所作决定的好坏,先夸奖他作决定的行为;第二,孩子的决定可能错误时,母亲不要马上纠正,要等一等,问问孩子还有别的方法吗。有时候也可以让孩子体验失败,提高他对决定的判断力,鼓励他作新的更好的决定。


  孟溪可能会说:“孩子从不作决定我怎么可以表扬他呢?”其实,孩子说:“妈妈决定吧,妈妈喜欢我就喜欢”就是在作决定。这是一个“聪明”的决定,是不用承担责任、不会遭致批评的决定。孩子无处不在作决定,只是妈妈不觉得那是决定而已。


  专家介绍:


  心涓,内蒙古大学公共关系学院行政管理学系讲师,内蒙古大学心理测试与咨询中心辅导教师。


  (本文源于中国育婴网团队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声明: 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系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邮箱:mail@laishu.com

为您推荐

今日要闻

潮鞋品牌

风水知识

健康知识

母婴知识

膳食指南

星座解读

命理运势

养生保健

美食资讯

热点资讯

体育新闻

综合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