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闻

不要在宝宝内心埋下过度依恋父母的种子

2018-02-10 10:00 来源:laishu.com 作者:Laishu
导读: 本文针对恋父、恋母情结的不同成因,为您当下育儿提出问题,找到方法。
  婴幼儿期的孩子,会对抚养自己的最亲近的人,如爸爸、妈妈产生依恋。这种依恋表现在喜欢与最亲近的人在一起,并因此会感到安全、舒适和愉快。几乎每个孩子都要经历这种情感体验。

  但当孩子6周岁后,仍没有摆脱过度依恋父母的情结,就有可能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健全。在他们成年后,其人际交往、独立生活,乃至他们的婚恋及成家后的家庭生活都会受到影响。

  “恋父”源自内心缺少父爱的滋养

  黄雯和丈夫的感情特别好,黄雯说,丈夫在生活中给了自己像父亲一样的关怀,对自己呵护备至,在女儿圆圆出生之前段先生的宠爱让黄雯非常满足。可3年前,黄雯的小宝贝圆圆出生了,问题也随之而来。

  圆圆出生后,黄雯似乎没有感受到当妈妈的幸福,反而每次看到先生和女儿特别亲昵时,内心总是有种隐隐的不舒服,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有时对着他们就发起脾气来。家庭中经常充斥着她的呵斥,小圆圆的哭泣反抗,丈夫无可奈何的叹气。

  圆圆现在3岁多了,孩子学会了和黄雯顶嘴。有时两人吵架了,小圆圆就跑去爸爸那告状,如果丈夫偏向圆圆,黄雯就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有时会哭着和女儿“争宠”,有时还会出现歇斯底里的表现。

  临床诊断:没有得到充足的父爱让她更容易孤独、嫉妒和恐惧

       Tips:意向对话:意象对话是从精神分析和心理动力学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一种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方式。它创造性地吸取了梦的心理分析技术、催眠技术、东方文化中的心理学思想等。通过诱导来访者做想象,了解来访者的潜意识心理冲突,对其潜意识的意象进行修改,从而达到治疗效果。

  名词解释:内在的小孩:此概念是源自于儿时经验存在于人们内心的一个心理实体。很多人的形体虽然长大了,却因为小时候的一些基本需求没有被满足,或有被伤害的经验,导致这些人的内心其实还存留着脆弱、受伤、需要被关注的童稚小孩,这就是内在小孩。

  “内在的小孩”真正需要的是父爱的滋养

       在咨询过程中,我应用了意象对话的形式对黄雯进行潜意识对话,引导黄雯回溯童年。她回忆起自己小时候和父亲的关系。黄雯的内心中始终觉得和父亲之间存在着距离感,缺乏父女的亲密。只有当自己哭闹时,爸爸才会放下手头的工作来抱抱自己,那是黄雯记忆里最温馨的片刻。

  这种缺失的感觉的一直萦绕在黄雯的内心无法挥去。在日后黄雯和丈夫的恋爱关系中,丈夫的温情正好弥补了这一点。黄雯在丈夫身上投射了父亲的形象,所以在现实生活中两人的关系很融洽。但是丈夫给的爱并不能真正起到滋养的作用,黄雯内心深处还是感觉缺乏爱的。而当自己的女儿圆圆出生之后,黄雯感觉到了被抢了爱,她所感到的这份被抢走的爱其实是她内在的小孩所缺乏的父爱。

  缺爱的体验让她对亲密关系的渴望更强烈

       假若孩子在小时候获取的爱比较少,其内心一定会经历很多孤独和失落。同时孩子对于孤独的恐惧感会很强烈。他害怕一个人的孤独,感受不到爱让他内心惶恐不安,找不到自我。一旦某些时候,父母给了他一定的关注与认可,他就会特别怀念这些时刻,也会形成一个认识——我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获得关注与认可。例如有的孩子发现,当自己生病了或者哭闹的时候获得过父母少有的关注和爱,那他就可能发展出一种意识:“我只能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取爱或者亲密关系,只有这样我内心才不会孤独,我才不必那么恐惧。”而这种认识可能在未来孩子的恋爱关系中体现出来。所以黄雯会用哭泣甚至歇斯底里的方式,向丈夫索取爱。

  正因为缺少父爱的滋养,黄雯对于关系的渴望会比得到充足的爱的孩子更加强烈。相反,假若黄雯在儿时获得的爱比较多,那么,她长大后安全感通常更强,获取爱的方式也会比较丰富,她会更容易体会到:“我的生命本身就具有价值,我可以用无数种方式表达我的爱。”这也让她更容易获取更真实的亲密关系。

  育儿建议:让亲子之间的爱更好地流动起来

       爱其实是需要相互传递的。父母不仅要积极地参与到孩子的生命中,陪伴他的成长,分享他生活中的感受;更要学会稳定自己的情绪,多了解孩子的感受,接纳孩子可能产生的消极情绪或者是不亲近的态度,这样才能让亲子之间的爱更好地流动起来。

  觉察自己 关注自己“内在的小孩”

  黄雯由于小时候缺爱的体验,无意识中会对自己的女儿圆圆产生嫉妒、烦躁等复杂的情绪,如果黄雯没有好好面对自己的感受:即学会给自己内在的小孩真正需要的爱,这将不利于自己对女儿圆圆进行爱的表达。黄雯可以通过冥想或者反省的方式来体会自己内在的小孩,并给予自己内在小孩所需要的关爱、疼惜。让自己的内心得到安顿和滋养,这样可以让自己在现实生活更好地关爱女儿圆圆,只有好好爱自己的人,才能给别人真正的爱。

  在接受咨询指导后,黄雯学会了反观自己的感受,每当那种不舒服的感受产生的时候,黄雯学会了去呵护自己的心,她会安静下来去体会自己失落的心情,学习接纳自己的感受,并和丈夫表达自己的感受。同时她和孩子还找到了特别好的沟通办法,那就是和小圆圆一起画画。随手涂鸦既能表达自己的心情,又能和小宝贝打成一片,锻炼孩子的脑部发育。黄雯学会了温柔对待自己,也会把这种爱自己的行为转移到爱自己的女儿。现在母女俩关系融洽,家庭里充满快乐温馨的气氛。

  让孩子在爱中获取自我价值感

  其实,刚出生的孩子犹如一张白纸,爱、恨、冷漠、亲密都主要是从父母的关系模式中学来的。孩子如果在小的时候没有得到父母高品质的爱,那他也很难拥有爱自己或者爱别人的能力

  像小宇和妈妈出去公园玩。突然,小宇在草地上看到了一只受伤的小鸟。它的腿好像断了,飞不起来。小宇轻轻地捧起这只小鸟儿,对妈妈说:“它的爸爸妈妈不在,我们得救救它。”看到小宇心疼这只小鸟的样子,妈妈很感动,对小宇说:“宝贝,有了你的帮助,小鸟一定会好起来的!”保护小鸟的壮举得到了妈妈的肯定,小宇的心里也感受到一种被人需要的价值感,非常快乐满足。孩子通过保护比自己更弱小的鸟儿,感受到自己的强大,体会到付出的快乐,认识到自己的价值。

  通过这种方式,妈妈可以向孩子传达这样一种信息:“你对我很重要,你所做的事情对我很重要。我想看到你安然无恙,我想了解你正在做的事情,看看我是否能够给你提供任何帮助。”一个孩子在被关爱、认可、需要时,才能感受到自己幼小的生命是多么的伟大,于是感悟到一种深深的爱意和自我存在的价值感。这是孩子一生享用不尽的精神财富。

  包办型溺爱让他过度依恋母亲

  林宇是个非常依恋妈妈的男孩。即使已经10岁了,学习、玩耍都要妈妈陪着,妈妈离开一会他就又哭又闹,别人的陪伴和逗哄都没有用。晚上睡觉时,他也不肯离开妈妈,直到现在林宇还是要和妈妈睡在同一张床上,每天妈妈必须抚摸着他的背,他才能入睡。此外,他不太主动与同龄人交往,只爱和妈妈粘在一起,举止羞涩腼腆,缺乏男孩应有的阳刚之气。

  林宇对我说,小时候妈妈对自己特别宠爱,呵护备至,什么都替自己做好。他感觉在妈妈面前特别安全,特别舒服,自己很爱妈妈,也崇拜妈妈,所以特别喜欢和妈妈在一起。但是父亲却比较严肃,经常指责小林宇,还让妈妈不要太惯着孩子。但妈妈反而喜欢儿子这样依恋自己,觉得和儿子关系这样亲密是一种爱的体现。她甚至不愿意看到孩子对别人有感情,认为这样会冲淡孩子对自己的感情。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现在的状况。

  临床诊断:妈妈对孩子的过分爱恋可能造成“恋母情结”

  经过深入沟通,我发现小时候母爱给予过度而父爱的缺失,让林宇在潜意识中沉溺于温暖母爱的情感中;被父亲指责,让他理智上讨厌父亲,潜意识却会非常认同父亲的力量感和控制感。这样就会造成他的男性气质较弱,对妈妈过于依赖。

  心理固着让孩子的心理发展停滞(不太通,心理固着不就是心理发展停滞不前吗?)

       名词解释:心理固着:人生经历幼年、童年、青年、成年四个阶段。人在正常情况下总是连续不断地从一个阶段进入另一个阶段。但有时会停顿不前,这停顿如果发生在心理发展过程,就称为心理固着。

  儿子更依恋母亲,女儿更依恋父亲,是人在幼年时期,尤其是3~6岁阶段儿童性心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有的情感现象。小男孩渴望自己成为妈妈心目中最重要的人物,整日与妈妈形影不离,希望得到妈妈时刻的关注。小女孩对爸爸也有着同样的情感。对于孩子的这种现象,一般持续一年左右,就会顺利自然过渡。

  孩子在1岁半至3岁时是敏感性和依赖性最强的时期,如果妈妈过分保护和溺爱孩子,就会人为地造成孩子婴儿化心理期的延长,干预了孩子独立性的形成。(这个意思可以提炼标题)婴儿时期,妈妈的怀抱、爱抚等良性刺激对婴儿的身心发育极为有利,但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妈妈还如小婴儿一般对待孩子,就会不知不觉强化孩子的恋母心理。换言之,正是由于林宇妈妈过分爱怜,才造成他的心理幼稚,依赖性强,孤僻不合群,不会与同龄人交往、男性气质较弱等问题。

  母爱的过度会削弱男孩心中的男性气质

       性器期:从3-6岁,快乐来自于对性器官的成绩,儿童对异性父母有乱伦的愿望(恋母情结或者恋父情结),此时幼儿开始注意性别,出现好奇心。

  在精神分析的理论中,3-6岁的儿童,处在性器期,这是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阶段,这时候儿童的兴奋和紧张集中于生殖器。就是对异性父母的一方有了强烈的爱和占有的渴望,而对同性父母的一方则想有排斥。如因对母亲的爱而发展起来的与父亲的敌对(恋母情结)。女儿也在这一阶段因爱父亲而形成与母亲的敌对。

  简单地说,在孩子3-6岁的时候,女儿爱恋爸爸,会认为妈妈没那么好;而儿子会更依恋母亲,内心想取代爸爸。如果这种愿望受到了母亲无意识的鼓励,例如在林宇的家庭,母亲对孩子过分怜爱和呵护,而父亲又比较强势、有控制感、不善于表达对孩子的爱,没有在孩子心中将良好的父亲形象,这大大削弱林宇心中的男性气质;加之妈妈对孩子过分的关爱,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林宇的恋母行为的出现。

  育儿建议:父母需引导孩子拥有社会化的情感

       其实孩子过分地依恋母亲,整日围着妈妈转,生活圈子过于狭窄,对孩子智能发展、合群行为的养成等都会产生不良影响。如果这种情况继续发展下去,还会造成孩子性格孤僻和感情脆弱,不能适应社会。父母应该认识到,孩子是社会的一员,他必须同各种人接触,必须具有社会化的情感。

  妈妈要克服“感情私有”的心态

  一般来说,过于恋母的孩子可能是由妈妈的“感情私有”造成的。就像林宇妈妈一样,有些妈妈希望孩子只爱她一个人、只对她一个人亲热,孩子越依恋她,她感觉心里越安全。殊不知,这种“感情私有”的状况也会造成孩子即对亲密关系的严重依赖。他们不能接受独立,必须和其他人黏到一起,他们必须通过其他人对自己的在乎,才能觉得自己有价值。他们先是依赖父母,最终是依赖配偶或自己的孩子。他是配偶和孩子的地狱,因为他只知道提要求,让亲人关注自己,但他们却对亲人的感受视而不见。

  像君君妈妈很宠爱君君。君君一直和妈妈睡一张床,妈妈会包办君君生活上的一切,认为这是给君君最好的爱。直到最近,妈妈因工作到外地出差,时间比较长,结果君君出现严重的焦虑情绪,他给妈妈打电话,威胁说她不回来,他就自杀。妈妈才反省,可能是自己的教养方式出现了问题。知道问题出现在哪里之后,她开始试着放手,让君君独立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问题,遇到困难可以向父母或小伙伴求助。开始,君君感觉非常不适应,但逐渐在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觉到了从未有过的成就感和快乐。现在君君不会再以提无理要求的方式来寻求妈妈的关注了。

  在家庭中树立良好的性别楷模

  孩子自从知道自己是男孩或女孩开始,一般会把自己的同性别父母作为模仿对象。如小女孩就开始学着妈妈的样子,给娃娃喂饭、拍娃娃睡觉等;男孩则更容易看到爸爸做什么就学着做什么。男孩经常跟随父亲玩耍,女孩跟随母亲玩耍,可帮助儿童认识自己性别角色,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性别角色行为。

  路路妈妈对对路路非常宠爱,对路路的照顾一直亲历亲为,不允许劳工插手。渐渐地,妈妈发现路路男性气质比较弱,非常羞涩胆小,遇到一点事情就容易像小女孩一样哭泣。妈妈在做过心理咨询后意识到,孩子的性别意识应该早培养,要及时鼓励适当的性角色行为。现在,周末妈妈会和爸爸一起带路路进行爬山踢球这类体力活动和行为,并大力表扬他大胆、勇敢,鼓励他继续这类活动,并希望他成为一个“小男子汉”。现在路路变得热爱探索、充满勇气,还经常说要“保护妈妈”呢。

  在家庭中树立良好的性别楷模对于儿童性别角色的形成具有非常巨大的作用。如果家里缺乏同性父母的榜样引导作用。可引进亲戚、朋友或家庭教师来施加影响,多和同性成人在一起游戏活动,能帮助儿童模仿适当的角色行为。

  专家介绍:

  李拯,心理学硕士,守护心灵工作室高级心理咨询师,中教国际教育交流中心留学心理测评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心理咨询师(二级),意象对话疗法准珍珠级心理师。

  

声明: 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系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邮箱:mail@laishu.com

为您推荐

今日要闻

潮鞋品牌

风水知识

健康知识

母婴知识

膳食指南

星座解读

命理运势

养生保健

美食资讯

热点资讯

体育新闻

综合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