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闻

不要再念啦唠叨不会让孩子更好!

2018-02-19 10:47 来源:laishu.com 作者:Laishu
导读: 唠叨算是一种沟通吗?为什么爸妈在孩子心中变成越来越爱唠叨的角色?唠叨对爸妈来说是忠告、是爱、是提醒,对孩子而言,却会造成意想不到的沉重压力与伤害?!唠叨VS沟通唠叨是单向,沟通是双向吾心文教基金会临床心理师胡可歆表示,若要很简单地将唠叨与沟通做区分,唠叨是单向的,沟通则是双向的。唠叨大部分是家长自己...
不要再念啦 唠叨不会让孩子更好!

不要再念啦 唠叨不会让孩子更好!

唠叨算是一种沟通吗?为什么爸妈在孩子心中变成越来越爱唠叨的角色?唠叨对爸妈来说是忠告、是爱、是提醒,对孩子而言,却会造成意想不到的沉重压力与伤害?!

唠叨VS沟通
唠叨是单向,沟通是双向
吾心文教基金会临床心理师胡可歆表示,若要很简单地将唠叨与沟通做区分,唠叨是单向的,沟通则是双向的。唠叨大部分是家长自己的满足,而非真正满足孩子或是对孩子有益;沟通则是爸妈与孩子双方都愿意讲,也愿意听的对话交流。
 
“唠叨是爸妈一厢情愿地想讲,不讲憋在心里面会很难过,逼迫着孩子必须听(孩子通常则是不想听的),不管孩子现在想不想听,对这些话的意见如何,不停地耳提面命,就像是坏掉的录音机一样重复播放。”胡可歆临床心理师说。

唠叨是想改变孩子,沟通是想了解孩子
赵庭正咨商心理师认为,唠叨是爸妈把目标放在如何才能改变孩子的行为、如何才能说服孩子、让孩子照着我的话去作,然而,当爸妈是抱持这样的心态时,真正的对话(双向沟通)就已经难以形成;真正的沟通是爸妈能够把重点放在想要去了解孩子现在是怎么想的?孩子现在真正最在意的是什么?或是孩子是不是正遭遇什么困难,所以他才无法做到我对他提出的要求呢?

唠叨:你讯息、我讯息传递不清
国立东华大学咨商与临床心理学系助理教授翁士恒表示,进行沟通时,“你讯息”是说话者传达出要求做出什么样的行为,“我讯息”是指说话者本身传达出自己的感受,然而,当爸妈对孩子所说的话,“你讯息”与“我讯息”混淆不清,既无法明确让孩子知道爸妈的指令或想法,也无法让孩子了解爸妈当下的感受,就会变成无意义的唠叨,而非沟通对话。
 
唠叨:劳心又劳力!
友缘基金会主任林淑棻指出,从字面上来看,唠叨的“唠”字,是一个“口”字,再加上疲劳的“劳”字,表示有人一直不断的说话,像是疲劳轰炸一样,不仅说的人累,听的人也觉得非常的疲累不堪;而唠叨的“叨”字,则是一个“口”字,再加上“刀”字,显示不停地唠叨的人,若没有掌握真正的沟通技巧时,讲出来的话便很容易形成双面刃,导致双方感情与关系的破裂。

8大原因 让你变唠叨
原因1:认定自己说的事极为重要
“当一个人认定自己说的事非常重要,而且自己相当在乎的时候,才会想要一再重复的叙说与强调。”赵庭正咨商心理师说。举例来说,如果爸妈本身认为“守时”这个观念与态度非常重要,自己也一直遵守着,那么他就会希望且要求孩子务必也能做到“守时”这点;也可以说,爸妈容易将自我要求特别严格的某些部分延伸至孩子身上。
 
不同职业妈咪,唠叨内容大不同
林淑棻主任与我们分享一个有趣的现象,不同职业的妈咪,重视的东西不同,往往对孩子唠叨的内容也不一样唷!例如,当护士的妈咪可能比较容易会提醒孩子注意“健康”;从事金融财经工作的妈咪则会把焦点放在孩子做事的“效率”;当老师的妈咪,可能会特别注意孩子的“规范与学习”。

原因2:过度担心孩子重蹈覆辙的焦虑感
有些爸妈由于本身过去成长的创伤经验(因为自己过去曾经在某个地方受挫跌倒或内心受伤),感觉非常遗憾,深怕孩子经历到与自己相同的负向经验或感觉,于是想要不断地去提醒孩子。
 
举例来说,如果爸妈内心一直觉得因为自己的英文能力不够好、学历不够高,才让自己无法找到适合满意的工作,在这样的状况中,爸妈就会希望孩子能够拥有卓越的英文能力,以免有跟自己一样的遗憾,进而把焦点放在孩子学习英文这方面,可能在孩子年纪还相当小的时候,就想尽各种办法不断地督促孩子,甚至只要一觉得孩子没有认真学习,就很容易出现指责孩子的情况。

原因3:缺乏弹性,不知变通
有些爸妈会认为同一件事情只要重复,孩子最终会知道我对这件事的在乎,以及这件事的急迫性!”胡可歆临床心理师指出,这样的想法与做法某程度显示出爸妈的“无助”,以及“少了些弹性调整”的能力。唠叨一部分的目的,是希望改变孩子的特定行为与态度,但因为没有效果,才会变成单向的唠叨,爸妈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重复著同样无效的行为(种著同样的因),却期待某天事情出现不一样的结果(出现更好的果)。

原因4:急于在最短时间内改变孩子
当爸妈希望孩子照着自己的方式走,希望孩子在最短的时间内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时,就会透过不断催促的唠叨,希望借此加速孩子成长的时间。

原因5:生活无重心,没人可说话
当另一半或其他成人朋友不愿意倾听自己说话,感觉没有人可以说话、分担自己的烦恼,或是生活没有重心,没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可以讲,感觉很无聊寂寞时,通常也会更需要和希望有人能够倾听自己,此时,也会很容易不自觉地向无法反抗的孩子伸出魔手,一而再、再而三地对孩子重复同样的话。

原因6:未能与孩子真正“分化”成两个独立个体
有些父母习惯以爱为名,不断对着孩子唠叨:“爸爸妈妈是因为爱你、怕你受伤,才会想要不断提醒你,你这样不乖、不听话,真是伤透了我们的心,爸妈就是为了你才牺牲了那么多,吃很多苦,你这样让我们很难过失望,爸妈怎么可能会害你,你长大就懂了….。”
 
林淑棻主任指出,上述的内容是错误的想法,起因于爸妈未能接受自己与孩子是两个独立的个体,然而,每一个人在成长的历程中,都需要“分化”成一个独立的个体,这样的独立,指的不单单是物质、金钱的独立,还包括思想与情感。
 
人跟人之间都是彼此扶持的,但是,没有一个人应该要去完全承担另外一个人的情绪,甚至要求他人为你自己的人生快不快乐、幸不幸福承担责任,更何况还是要求小孩去承担爸妈的喜怒哀乐?一个没有真正分化的人,对自己是永远不可能产生自信心的,当孩子从小习惯要尊从爸妈所说的一切,将来他到学校上课、出外工作,真的遇到了不合理的对待或伤害,他也会认为自己是没有资格发声的。

原因7:缺乏自信心
一般来说,一个拥有自信的人,通常会认为只要我讲一遍对方就会听进去了;然而,当一个人欠缺自信,并觉得自己并不是一个有价值的人,甚至潜意识中也不认为自己的意见会被采信、自己的话会被听见时,他就会想要不断地重复同样的话。

原因8:良好亲子关系并未成功建立
“事实上,当亲子的关系稳固健康时,爸妈的价值观和想法自然会相当程度地影响或传递给孩子,爸妈说什么话,孩子都会很容易听进去,同样的,孩子的想法和感受也会被爸妈听到并尊重;相反地,若亲子关系疏离陌生,或者充满负面情绪及不尊重时,同样一件事爸妈讲了越多遍,孩子可能越是不想遵从。”胡可歆临床心理师说。就某一层面来看,持续地唠叨也是一种对孩子不够尊重的行为展现。

当心!唠叨带来的负作用
孩子认定自己是无能的
“当爸妈一方面希望孩子可以学习独立自主,另一方面又希望孩子可以乖巧听话,照着爸妈的想法来行动,事实上,这两者是完全冲突矛盾的。”林淑棻主任说。赵庭正咨商心理师指出,爸妈每唠叨孩子一次,其实就等于在否定孩子一次,削弱孩子下一次主动思考与行动的意愿。因为孩子会认为,反正爸妈每次都觉得我的选择是不正确的,他们都坚持要我照着他们的话做,到最后,孩子就干脆什么都不做了。

爸妈觉得越来越身心俱疲
偏偏当孩子的主动性越来越弱的时候,爸妈又会觉得孩子怎么那么被动?一定是我没有持续盯着他的缘故,于是,又一直讲一直讲,希望能够借此增强孩子的主动性,不但自己越来越疲累,还想着:“为什么孩子任何事情都要我一直这样一直盯着呢?”“为什么孩子怎么叫都叫不动?”事实上,并不是因为爸妈不唠叨孩子就不做,而是孩子的主动性早已被爸妈长久以来的唠叨消磨掉了。

青春期后,孩子更用力反弹
大部分年幼的孩子会听从爸妈的话,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能感觉到当我听爸妈的话时,自己是被爸妈喜欢的。然而,“发展自我”是人类成长历程中必经的过程,如果孩子在年幼时一直被爸妈唠叨、一直被压抑著,没有机会“发展自我”,等到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因为之前根本没有机会认识自我,加上害怕“自我的消失”,反而会出现更强烈的反弹!
 
这是因为孩子认为,如果他再不采取激烈的方式,用力地向爸妈反弹,爸妈会一如以往般,根本听不进他的想法意见,也看不见他的真正需求。

妈咪对自己的唠叨感到自责?
“唉…我今天又对孩子唠叨了…”?其实妈咪也常常会对自己的唠叨感到自责,该怎么调适呢?全职妈咪因为全部的重心放在孩子身上,所以比在上班的妈咪更爱唠叨?是真的抑或是错误迷思呢?

妈妈对自己的选择勿过度焦虑
“很多时候,妈咪们会有很大的焦虑,想着一定是因我当初选择就业或全职妈咪…,才会变成现在这样…。”赵庭正咨商心理师说;事实上,不论是职业妇女或是全职妈妈,都会各自遭遇到不同的困境,妈咪们应该要先学着放轻松,避免过度焦虑与自责,只要能够稍加注意与适时做出调整,都不会对亲子关系或孩子的成长产生任何负面影响。

上班族妈咪不唠叨,可以这么做!
下班后做好角色转换
只要在职场上工作,或多或少都会有工作压力存在,妈咪可以试着在下班后,提醒自己先将工作的事情放下,先花点时间处理情绪准备好转换角色,当忙碌的上班族妈咪忘了转换角色,就很容易用对下属或同事的态度与说话方式去对待孩子,回家后也会把焦点放在孩子的“表现成果”上(包括看孩子乖不乖、听不听话、才艺课学习的成果如何等…),常常又不自觉地唠叨起来。

尽情与孩子游戏,真正享受亲子时光
其实,妈妈如果在外上了一天班,一定会很想念孩子,孩子一天没看到爸妈,也一定会很想念爸妈,爸妈应该常常提醒自己要好好享受亲子间相处的快乐。
 
如前所述,当亲子关系很稳固健康,孩子很容易能够听进爸妈说的话;相反地,若是孩子间的关系很薄弱时,同一件事情就算妈妈讲了十次,孩子也是听不进去的。赵庭正咨商心理师认为,每天十分钟专心投入地与孩子一起让彼此都感到快乐的互动游戏,就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最间单又好用的方法之一哟!

全职妈咪不唠叨,可以这么做!
平衡生活:勿将成就感建立在孩子身上
“与孩子相处,教养孩子,并不是像带一个实习生一般,要不断地督导他,为他所有的表现负责。”赵庭正咨商心理师说。全职妈咪因为全心全意照顾著孩子,整天24小时与孩子相处在一起,较容易会把全部的成就感放在孩子身上,情绪也会随着孩子的反应或表现起伏,进而不自觉地对孩子唠叨,因此,建议全职妈咪除了照顾孩子以外,也可以寻找一些其他自己感兴趣,并能获得成就感的事情去做。

比穿对衣服更重要的事
情境
当孩子开始出现自己的喜好,喜欢挑选某几件自己喜欢的衣服穿出门,但是跟要前往的场合或是外面的天气实在不配合,妈妈开始说:“这件不好啦!”“那件太热,跟你说过多少遍了!”“不要穿这件,穿妈妈选的这件!”“天啊!我不敢相信你的眼光怎么那么差…。”

多鼓励与支持孩子的选择
赵庭正咨商心理师认为,支持孩子勇于选择的这件事情远比孩子此刻穿得好不好看来得更重要,当孩子有自己想法的时候,其实爸妈应该为此感到开心,因为这代表他们能力的进展,多支持孩子的选择,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是有能力做决定的!
 
赵庭正咨商心理师进一步与我们分享遇到上述情况,爸妈可以运用的三步骤解决方法:
 
步骤一:了解与肯定孩子做出选择的原因
不论孩子做选择的原因听起来再怎么不合常理,爸妈都应该先表示出欣赏,试着同理孩子的情感,例如,“妈妈感觉到(知道)你很喜欢这一件对不对?因为妈妈记得这件衣服是干妈买给你的…(有时候孩子非常喜爱某些物品,是因为该物品对他有非常特别的意义)…”

步骤二:换个角度,邀请孩子一起想办法
站在孩子的角度,试着运用一些假设的句子,像是邀请孩子一起来帮你想办法。例如,“啊!可是今天外面天气好热喔,穿这件冬天的毛衣出去的话,可能会流满身汗,身体痒痒不舒服,该怎么办才好呢?”“妈咪觉得你真的很喜欢这件衣服,因为你就算知道天气很热,在家要穿短袖,但是出门你还是很想要穿这件,那我们现在再一起选第二件你喜欢的衣服好不好?万一很热的话我们就有第二件喜欢的可以换,好不好?”

步骤三:让孩子有机会学习爸妈的弹性
不论面对什么选择,爸妈在陪孩子经历决定的过程中,都可以把自己做出选择的原因提出让孩子知道,跟孩子进行讨论。
 
在上述情境中,若是经过跟孩子讨论说明之后,最后孩子仍坚持他自己的选择,爸妈就尊重孩子的选择,让他穿着他喜欢但是与外面天气不搭的衣服出门,不过,爸妈还是可以偷偷地为孩子带一件比较薄的衣服出门,这么做是等到孩子在外面真的很热,表示身上的衣服不舒服时,拿出来为孩子进行更换,这么一来,孩子学会的是爸妈的弹性、未雨绸缪的态度,也会知道下一次他可以如何修正自己的选择。

孩子缺乏自我认识的机会?
“在临床上看到,很多台湾孩子极为缺乏的是自我认识,以及为自己做出决定的能力。”胡可歆临床心理师说。
 
她进一步建议爸妈如果遇到上述选衣服情境,对于还很年幼的孩子,可以先挑出3件衣服再让孩子选择,此种做法的好处是:第一,确保衣服的合宜性,因为爸妈已先筛选,基本上是适合某个场合或天气的;第二,借此满足孩子“我是可以选择的”、“我是可以自己做决定的”、“我是被尊重”的重要需求;第三,那么做也等于是爸妈创造机会给孩子,让他们有机会在安全的范围内,探索自己究竟喜欢什么。

唠叨将剥夺孩子自主性
“一个人的自主性是由小事累积而来。”胡可歆临床心理师说。很多人会抱怨,亚洲的孩子在课堂上不发言,问他对一些事情的看法跟观点,大多很没有主见,其实,这时常是因为从小的家庭教育之中,没有包括这些部分。
 
“不要穿这件,穿妈妈选的这件。”传递的讯息是妈妈比你强、妈妈的判断比你好、你根本不懂、你的决定是不好的,或是要听我的,这本身就展露出爸妈威权专断式的态度。胡可歆临床心理师强调,真正的学习来自经历实际经验与挫折,用询问的方式与合理的理由,问孩子要不要换另外一件,若孩子坚持,应该让孩子有机会自己去体验。

唠叨中的批评对孩子无任何助益
“这件不好”、“你的眼光怎么那么差”这已经是在进行“批评”,任何形式的“批评”对于孩子的成长学习不会产生任何助益,对亲子关系更不会产生任何帮助。

8方法  停止无效唠叨!
方法1:爸妈先反思自身焦虑从何而来
当下一次爸妈又忍不住唠叨时,先静下心来问问自己:“为什么我会特别在意这件经常唠叨孩子的事情呢?为什么其他的事情我不是那么在意?”思考一下唠叨背后,自己真正内在焦虑的到底是什么?

方法2:理解孩子与你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独立个体
这一点对新手爸妈来说特别困难,因为从刚开始与孩子是相当共生的关系,等到孩子慢慢成长,经历“分化”的过程,当孩子做决定的自主意识正在萌芽时,唯有给予孩子足够的空间与支持,让他们能够进行自我的认识与探索,将来他们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独立且有自信的人。
 
此外,试着理解孩子与你已经处于不同的时代,也有着不同的个性特质,爸妈自身成长过程中受过伤的地方,孩子不一定真的会经历或因此而受伤。“爸妈可以思考的是为什么只要爸妈讲话,孩子一定要‘听得进去’,你的美酒,很可能是孩子的毒药。”胡可歆临床心理师说。

方法3:唯有多花时间与孩子互动,才能真正了解孩子
与孩子进行对话时,把重点放在了解孩子,而不是急着改变孩子。在不了解孩子的前提下,孩子是不可能因为听完爸妈说话就有所改变的。赵庭正心理咨商师说:“了解孩子,四个字说起来很容易,其实,其中包括了要了解孩子的天生气质、喜好、个性、最在意的是什么、他最喜欢别人与他沟通的方式。
 
有些孩子会特别喜欢明快的指令,不喜欢拐弯抹角;有些孩子比较喜欢感觉到他自己是有选择权的,凡是让他感觉他能够选择的,他都很容易接受,但是,直接给他一个明快的指令,他反而会觉得很困扰。”此外,多去了解孩子每天生活的“感受”,而非当下的“表现”。
 
建立关系最重要!
只要亲子关系够好,孩子自然尊重父母,父母只需要以身作则,孩子自然会学习,强调太多遍,孩子反而会觉得烦。当亲子间的关系紧密建立,孩子在乎爸妈,爸妈也了解孩子的情况下,很少会再出现爸妈唠叨不停的状况。

方法4:站在孩子角度换位思考
“一般来说,爸妈向老师、专家求助时,大部分都会想要知道他们怎么做,可以让孩子改变?其实,有时候也会提醒爸妈稍微想一下,孩子真的那么迫切需要被改变吗?”赵庭正咨商心理师说。或许爸妈唠叨的这件事情本身对自己(爸妈)来说也许真的很简单、基本,或是很重要,然而,对目前仍是学龄前的孩子来说,真的有那么容易或重要吗?

方法5:陪着孩子一起解决问题代替“唠叨”
许多爸妈会误以为“孩子不去做,等于孩子不愿意去做”,以为自己不断唠叨是在督促孩子,事实上,有时候孩子没有展开行动或没有任何改变,可能是因为他在执行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却一直不知道解决方法。
 
例如,孩子走路常常跌倒,每次孩子一跌倒,爸妈就唠叨:“你看,你怎么又跌倒了?”那么,孩子只会知道“我又(常)跌倒”,什么都学习不到!陪伴与协助孩子一起解决问题,才是能真正能帮助孩子改变的有效方法,爸妈可以邀请孩子一起想想为什么他走路常常跌倒?他觉得有解决的方法吗?或是直接提供明确的方法与孩子一起讨论,此外,多鼓励孩子做得好的部分,也能让孩子下一次更主动的去做。

方法6:尊重每个孩子不同的成长时间表
每个孩子在各方面成熟的时间不尽相同,尊重每个孩子本身有不同的成长时间,例如,有的孩子动作发展比较快,有的孩子语言发展比较快,有的孩子可以较快学会遵守团体规范,有的孩子则可以较快学会生活自理等,不断地唠叨并无法加速孩子的成长与学习。

方法7:平衡自己的生活
如果爸妈已经意识到自己讲了很多次都没有效用,其实就不需要再重复使用无效的方式,反而要多去思考和学习新的方法。此外,多出去认识朋友,扩大自己的生活圈,重新安排更有意义、有重心的生活,也能避免让自己过度把焦点放在孩子身上。

方法8:简单说明+“暂停法”(TIME-OUT)
胡可歆临床心理师指出, 针对孩子不适当行为的纠正上,简单说明,加上“暂停法”(TIME-OUT),对12岁以下的孩子是非常好用的(也可以搭配“1-2-3”教养法,收效更佳)。
 
整个过程爸妈需要维持平和、冷静和坚定。而不是愤怒或极端严厉的。例如,当孩子因为很想玩公共游乐器材玩不到而出手打人,只要“打人”行为一出现,孩子就必须“暂停”,坐在旁边安静数分钟;第二次再出现,则中断的时间再加上1、2分钟﹔第三次再出现,一家人便离开游乐场。对孩子而言,与其不断唠叨,不如中断他当下正在做的事情,是更有效的做法!让他很快便能清楚学习到哪些特定行为是不被允许的。

与唠叨有关的有趣绘本
莎莉,离水远一点》远流出版公司
莎莉和父母亲一起到海边。当爸妈坐在海滩上看报纸、织毛衣,并不时叮咛她“注意这个”、“不要做那个”,莎莉早已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中──划著小船,和小狗出海探险去了。作者约翰伯宁罕完全以右页的图像来“叙述”莎莉遭遇海盗船、取得藏宝图、挖到一大箱金银财宝的惊险历程!
 
莎莉,洗好澡了没?》远流出版公司
莎莉进浴室很久了,早该洗好澡了,隔着门,妈妈在外头一边催促,一边习惯性的叨叨念个不停:莎莉,你该不会又把肥皂放进浴缸里了吧?我还有好多事情要做,别让我跟在你的屁股后面收东收西,好吗?然而,莎莉在里头什么也没听见,她正云游在她的世界……。
 
我是植物小保姆》远流出版公司
小男孩汤米这个暑假决定打工,当植物保姆,为所有去度假的邻居照顾植物,因为爸爸妈妈说今年夏天随便他做什么都可以。不料,汤米太厉害了,把每株盆栽都照顾得很好,植物们长呀长,长成一片密密的丛林;爸爸很生气,可是汤米却一整个开心。有一晚,汤米因梦到植物们撑破房子和墙壁而惊醒,他会怎么做呢?

翁士恒
现职:国立东华大学咨商与临床心理学系助理教授
学历英国国爱丁堡大学咨商与心治学博士
专长儿科发展病理学、早期疗育制度、儿童心理动力、儿童心理治疗与行为介入策略、现象学与存在主义研究法、儿科心理师训练
 
胡可歆
现职:吾心文教基金会临床心理师
学历:台湾大学心理学研究所临床组、台湾大学心理系毕业
经历:台北市立联合医院松德院区临床心理师、台湾大学学生心理辅导中心兼任临床心理师、台北科技大学兼任讲师、内政部警政署关老师专业职能授课教师、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员工咨商心理师
专长:心理创伤的疗愈、情绪调节、伴侣咨商、亲子教养与亲职咨询、青少年拒学行为、 一般忧郁、焦虑和自杀危机的短期处遇
著作:《拥抱自己,疗愈外遇伤痛》
部落格:http://mindcreation2014.pixnet.net/blog
https://www.facebook.com/happiness.abundance
 
林淑芬
现职:友缘基金会主任
专长:父母亲成长团体、个人会谈、夫妻会谈、亲子会谈、沙箱辅导、亲职咨询服务、社会团体工作专业养成团体及督导团体
 
赵庭正
现职:新北市教育局学校心理师
学历:国立台北教育大学心理咨商硕士
经历:东吴大学咨商心理师
 
*更多内容请参考:【BabyLife育儿生活】2014年6月号。http://www.mababy.com/

声明: 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系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邮箱:mail@laishu.com

为您推荐

今日要闻

潮鞋品牌

风水知识

健康知识

母婴知识

膳食指南

星座解读

命理运势

养生保健

美食资讯

热点资讯

体育新闻

综合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