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闻

为思维插上翅膀——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2018-02-24 08:41 来源:laishu.com 作者:Laishu
导读: 给幼儿园的小朋友、小学生、中学生分别看“0”这个图形,并分别问他们:“这是什么?”结果大多数中学生说是“零”或英文字母“O”;小学生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入这么回答,另一部分小学生则回答是个“面包圈”、“眼睛片”;而幼儿园的小朋友们的回答却是五花八门——“眼泪”、“肚脐眼”、“围棋”、“表”、“酒瓶盖”……

  有人曾做过这样一个测验:


       给幼儿园的小朋友、小学生、中学生分别看“0”这个图形,并分别问他们:“这是什么?”结果大多数中学生说是“零”或英文字母“O”;小学生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入这么回答,另一部分小学生则回答是个“面包圈”、“眼睛片”;而幼儿园的小朋友们的回答却是五花八门——“眼泪”、“肚脐眼”、“围棋”、“表”、“酒瓶盖”……


    听过这个测验的人,都会被幼儿园小朋友们丰富的想象力所折服,然后又会问相同的问题:难道想象力会随着年龄递减吗?为什么年龄越大的孩子,想象力越贫乏呢?这是成长的必然结果,还是教育的失误呢?


    经常会听到国外的教育专家这样评价我们的孩子:中国孩子的知识基础扎实,但想象力不足。那么,我们孩子的想象力都到哪里去了呢?事实上,想象力是每个人都有的一种认知能力,并非伟人、奇人或者外国孩子所特有,但为什么我们孩子的想象力就不足呢?其中一个原因当然是“个别差异”,也就是说想象力与其他能力一样,人与人之间本来就有差异。但想象力匮乏的另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却是——“人为扼杀”。


    现在孩子们的学习环境很优越,他们周围往往有很多“博学”的家长。很多时候,只要孩子一提问题,家长就会赶快回答,生怕破坏了孩子的“求知欲”,或是怕被孩子“看扁了”。结果孩子习惯于得到一个“标准答案”,而懒得去思考,更不要说去想象了。


    有时,家长不恰当的教育方式也会把孩子的想象力扼杀在萌芽状态。


    妈妈想让孩子认识天空的云、了解云的形成,于是便拿着一  张画着云的图片,让孩子看,并问他:“这是什么?”   


    孩子说:“是波浪”。


    妈妈说:“再看看”。


    孩子想了想,又说,“是烟”。


    妈妈继续鼓励:“再仔细看看,想想,这到底是什么”?


    终于孩子说出了正确答案:“是云。”


    妈妈高兴地夸赞孩子:“对了,是云!今天妈妈要告诉你‘云’是怎样形成的。”


    虽然妈妈用了“启发”与“参与”的方式让孩子来学习,但实际上,孩子的思维还是被束缚在固定答案上。妈妈虽然没有对孩子的前两个答案做出直接的否定,但“再看看”的启发其实就是对孩子“波浪”或者“烟”回答的否定。年幼的孩子很依赖别人对他的评价,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有这样一种想法:反正标准答案只有一个,如果我不知道标准答案,就不用费力气去想、去说了。


    但实际上,“波浪”、“烟”的回答错了吗?难道“云”不可以像“波浪”、“烟”吗?如果妈妈对孩子的前两个答案表示肯定:“很好!还有吗?”孩子可能会说出更多奇奇怪怪的“东西”来,这时,妈妈再得意地告诉孩子:“你说得真棒,它好像是任何的东西,那它到底是什么呢?怎么本领这么大,一会儿是这个,一会儿是那个。原来它是云,一片什么都像的云!”这样,妈妈不但教孩子认识了“云”,而且鼓励、肯定了孩子的想象力。再遇到类似的问题,孩子一定还会积极地发挥想象力去思考。


    给妈妈的建议


    想象是人脑的一种机能,它使智力活动富有创造性。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想象力远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想象才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由此可见,孩子想象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几岁到十几岁是孩子想象力表现最活跃的时期,想象力是孩子探索活动和创新活动的基础。因此,妈妈要尽早的为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激活孩子的想象力,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方法一:允许孩子“奇思妙想”


    妈妈正在做包子,6岁的小女儿坐在小凳子上看着。女儿忽然提了一个问题:“星星是从哪儿来的?”


    妈妈没有急于回答,而是说:“你想想看”。


    女儿出神地注视着母亲揉面的动作。母亲揉面,揪面团,擀面饼,包包子…


    看了好一阵子,女儿突然说:“我知道星星是怎么做出来的了,是用做月亮剩下的东西做的。”


    妈妈听了先是愕了一下,然后特别激动地亲吻了自己的女儿:“宝贝,你的想象真奇特。”


    吃过饭,妈妈便给女儿讲起了女娲造人的传说……


    在现实生活中,孩子的“奇思妙想”常常会遭到成人的打击——“星星本来就有的,有什么好想的,快点背书吧”、“你就会想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老师讲的却什么也不知道”、“你去看看书上怎么写的”…


    这样,家长在不知不觉中将孩子引入一个不需要想象,只需要记忆的世界。最终,这些孩子也变得和大多数大人一样,只会重复前人的知识与技能,不会突破与创造。所以,如果妈妈想要让孩子的想象力丰富,就善待孩子的“奇思妙想”吧!


    方法二:留给孩子想象的“空间”


    一次折纸游戏中,孩子学会折小兔子后,把小兔子贴在了纸上。这时妈妈问孩子:“小兔子生活在哪里啊?”


    孩子就给小兔子画了一个漂亮的房子,还有绿草地、美丽的小花。接着妈妈又问:“你知道小兔子吃什么东西吗?”


    “它最喜欢吃萝卜,我得给它画些萝卜!”孩子高兴地继续做着。


    “你觉得小兔子还需要什么呢?”


    “还需要朋友、妈妈、爸爸、玩具……”


    孩子开始设计出越来越多的东西。原本只贴了一只小兔的白  纸,现在不但有了漂亮的房子、绿色的草地、美丽的鲜花、可口的萝卜,还有在跑步的小乌龟、另一只穿着裙子的小兔、大大的蘑菇、飞翔的小乌、高高的太阳、弯弯的小溪,别提有多热闹了。


    妈妈在和孩子做游戏时,一定要克制自己的“聪明”,尽可能保证孩子是游戏的“主人”,这样才能给孩子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留下足够的空间,而孩子也可以在自己的想象中玩得更尽兴、更自主、更活跃。


    方法三:向孩子提出“想象”的问题


    生活中充满了问题,妈妈也会向孩子提出无数的问题。“1+1=?”、“你们班里哪个小朋友最听话”、“看,这有几个苹果”?……可很多的时候,妈妈只是一味地提着“封闭式”的问题,这样的问题答案几乎只有一个,根本没留给孩子想象的空间。


    而激发孩子想象力的问题,恰恰是那些“开放式”的问题,是允许孩子自由发挥的问题。如:


    妈妈陪孩子在看有关飞机的图书时,可以这样问孩子:“你能想象未来的飞机是什么样的吗?如果让你造一架飞机,你会怎么‘造呢?会造出怎样的飞机呢?”


    孩子在思考和回答的过程中,定然会充分地发挥其想象力。


    “开放式”的问题不但可以启发孩子的想象力,还能激发孩子的求知欲。但是,妈妈要特别注意,当孩子对“开放式”的问题作出回答的时候,妈妈千万不要操之过急地去打断孩子或者“更正”他的答案。


    方法四:用“参与”激发孩子想象


    孩子独立完成一件事情的能力有限,比如讲故事、画画等。妈妈可以让孩子看着自己先做一部分,然后留“尾巴”让孩子来做。例如,讲一些有启发性的故事给孩子听,让孩子想象下面的故事情节,使孩子有发挥想象力的机会。当孩子讲了一部分后,妈妈可以再接着讲,讲到关键的时候,再让孩子讲。


    再比如,妈妈先画一个小猪的头,然后让孩子画耳朵、嘴巴等,妈妈再画身体,再让孩子加东西。这样不仅鼓励了孩子想象,更让孩子有参与的“成就感”。

声明: 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系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邮箱:mail@laishu.com

为您推荐

今日要闻

潮鞋品牌

风水知识

健康知识

母婴知识

膳食指南

星座解读

命理运势

养生保健

美食资讯

热点资讯

体育新闻

综合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