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闻

孤独症的表现

来源:laishu.com 作者:Laishu
导读: 【孤独症的表现】健康母婴知识最新推荐阅读,有关【孤独症的表现】的健康母婴知识最近成为广泛关注的热点,【孤独症的表现】包含的最新内容是什么【孤独症的表现】一起来看下最新详情内容。
【孤独症的表现】健康母婴知识最新推荐阅读,有关【孤独症的表现】的健康母婴知识最近成为广泛关注的热点,【孤独症的表现】包含的最新内容是什么【孤独症的表现】一起来看下最新详情内容。

合肥3万名儿童筛查“孤独症”

3月起,合肥市将对3万名12至24月龄儿童进行孤独症谱系障碍问题的筛查识别,以便早期发现并培训家长开展系统化家庭干预,最大限度减少或减轻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问题。

网络配图

据合肥市妇幼保健所专家介绍,孤独症谱系障碍是一组以社会交往障碍、言语和非言语交流障碍、狭隘兴趣和刻板行为为主要特征的发育障碍性疾病,包括儿童孤独症、阿斯伯格综合征等。孤独症谱系障碍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发病率越来越高,美国对11个州8岁儿童的监测数据显示,68例儿童中即有1例此类患儿。小规模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患病率已与国外基本一致。

专家表示,孤独症谱系障碍在0至6岁精神残疾儿童致残原因中居首位,病因不明,患儿主动就诊年龄迟,一般在2岁6个月以上治疗效果较差。早期诊断与早期干预具有明确疗效,可以充分利用0-3岁儿童脑发育的可塑性,改变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异常的学习模式,从而减轻疾病的累积效应。“干预越早效果越好,早期筛查识别和早期干预是目前唯一能减少此类疾病发生和减轻症状的最主要措施。”今年,合肥市在对3万名12至24月龄儿童进行孤独症谱系障碍问题的筛查识别后,将根据儿童行为发育框架,直接针对孤独症的核心缺陷,从理解性沟通、表达性沟通、精细动作及大运动、社交技能、认知、游戏、适应行为等方面,对患病儿童采取系统化家庭干预。


别忽视了“儿童电视孤独症”

  近年来国外学者发现,随着电视机的普及,儿童孤独症患者日益增加。他们将其中由于看电视而引起的孤独症,称为“儿童电视孤独症”,多见于3-7岁的儿童。
 

  一说起心理疾病,人们总认为与小孩子关系不大,特别是那些正在呀呀学语或蹒跚学步的小宝贝。然而,医学心理专家在对大量的精神心理方面的疾病进行调查和分析中发现,很多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或成年人的心理病态,大多起源于儿童时期乃至婴儿时期。但家长们往往对孩子的身体健康非常关注,比如一发烧就会急着带去看医生,而时常忽略了孩子所出现的心理疾患信号。
 

  病案介绍
 

  童童是一个4岁的小男孩,他时常会在电视机前一坐就是半天,两只小眼睛只盯着荧光屏,对其他什么都不感兴趣。他不愿活动,不愿和别人说话,连对吃饭也没有多大热情。久而久之,童童变得孤独、怕羞,见了外人也不敢抬头,还不愿和其他的小朋友一起玩儿,就连摇马都不会坐。当小童童的表现真正引起妈咪的注意时,这种行为已经非常顽固了,根本改不过来,妈咪只好带他去医院的儿科心理门诊。经过检查发现童童患有贫血,生长发育程度也较同龄孩子慢,只相当于2岁大,童童被医生诊断为“儿童电视孤独症”。
 

  病案点评
 

  国外专家经过观察和研究后指出,患了儿童电视孤独症的孩子,即使再经最优良的教育,将来仍会有相当一部分人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也就是说不能像正常人那样很好地生活。
 

  医生分析

  临床表现
 

  1.患儿表现为每天长时间地看电视,让人觉得他们离不开电视,整天与电视为伴。而不关心周围的事物,对玩具不感兴趣,也不喜欢接触小朋友,不让看电视就会焦虑不安。
 

  2.患儿在看电视时不让别人干扰,还时常模仿电视中人物的动作、语言,仿佛自己就是电视剧的人物,并能将电视节目中的故事情节背得滚瓜烂熟,文不对题地应用于日常生活之中,有的患儿出现了自言自语等反常行为。
 

  3.患儿性格孤独,缺乏生活经验,缺乏学习能力,缺乏责任心,缺乏应付环境的能力,不能适应社会,情绪经常波动、不稳。
 

  引发原因与危害由于儿童的思维能力较差,所以行为模仿性较强。当他们过多地看电视时,就会造成大量的电视信息深深地渗透到他们的性格和行为之中。往往是电视看得越多,对患儿的影响亦越大,常对身心健康造成如下危害:
 

  1.由于处在孤独之中,常常既忘了自己的存在,也忘记了他人的存在,完全陷入虚幻的情景之中想入非非,日后心理变态严重。
 

  2.缺乏学习能力,积累不了多少生活经验。只会在家中处理日常生活,不会与他人交往,不知应怎样对待周围的事物,也没有适应社会的能力,长大后很容易成为“心理不健全”的人。
 

  5大防治对策
 

  1.要严格控制孩子看电视的时间,特别是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每天看电视的时间,最好不要超过0.5-1小时,并且看电视的时间最好安排在晚上6点半至7点半。
 

  2.看电视时要选择适合孩子看的电视节目,内容要与他们的年龄相适应。适合儿童看的节目有动画片、木偶片、儿童文艺节目、知识小品、智力竞赛或反映英雄模范人物事迹的节目。凡不适合儿童看的节目,家长应坚决不要让孩子看。
 

  3.时间允许时父母最好陪孩子一起看电视,同时要给孩子解释电视节目中的适合孩子的内容,帮助孩子理解。当孩子看过电视之后可让孩子复述,这样既可使孩子尽快从电视中摆脱出来,又可培养分析、表达、记忆和判断是非的能力。
 

  4.父母要尽可能地少看电视,以免孩子跟着自己一起看。家长更不应该只顾自己看电视,而把孩子扔在一边不管不顾,随便他们怎么样。
 

  5.有空隙时间时父母要常和孩子在一起,给他们讲讲故事,和他们多做游戏,或带到户外进行活动。平时注意培养孩子对生活产生多种兴趣,并扩大活动范围,转移孩子对电视的注意和依恋。

预防和治疗“电视孤独症”

  我们如何利用电视的有利地方,同时又能以更好的方式教育孩子、让孩子适当远离电视呢? 电视的作用具有两重性,电视不是压根儿不能碰,而是要有一个规矩和原则。

    看电视的时间长短以及内容要大人来制订并且不能破坏。一般而言,2岁以下的孩子不适宜看电视,包括动画片。美国儿科学会建议,哺乳和进餐期间应关掉电视,不要在婴幼儿居住的房间里摆放电视机等。做父母的应该加强与婴儿的直接交流。三岁开始,因为上了幼儿园,会有其他小朋友谈论卡通动画形象等,孩子不知道就有可能被其他孩子孤立。那么,适度允许孩子看电视就是要在规定的时间内,看大人为他们选择的节目。

    我们可以这样做:比如在自己动手收拾完玩具后,打开电视,从8点看到8点15分,在8点10分的时候开始第一次提醒他,“再过5分钟妈妈叫你的时候,你就该关掉电视了”,是让孩子自己关。这样的时间限定和提前的提醒,一般是孩子能够接受的,当然,这个时间长度,可根据孩子的年龄大小选择。不能过长,可以根据我们熟悉的节目,比如中央电视台少儿节目智慧树开始结束的时间进行设定。到结束时,就必须关了,大人不能再换台。孩子自己做到这点的时候,一定要给予表扬和赞赏。

判断孩子患孤独症的三大特征

         在日常生活中,儿童孤独症一般不易被察觉,所以,不少孩子的病情,由于没有及早发现,而耽误了最佳诊治时期,给孩子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不良的影响。父母们衡量孩子是否患有孤独症主要看下面三大特征:


        第一,订标准。作为家长应该了解一个正常孩子的发育成长指标,知道孩子在成长中应该具备哪些特征。一旦发现孩子不会笑,不愿意与父母接触,就应该有所警觉。


        第二,看变化。孩子的表现、情绪、语言、行为跟他的环境是否相符合。一旦有什么变化:如变得不爱说话了,不爱和母亲身体接触等都是先兆。


        第三,看孩子活动的动机、特点。一般来说,孩子的活动都是自己感兴趣的和对自己有利的,家长平时要多留心,孩子活动看起来是否“准”,与大多数孩子是否不一样。如果一旦孩子有了重复、持续的动作,如出现自伤、吃脏东西,家长要意识到孩子是否有病。

孤独症儿童在婴儿期表现出的异常

        婴儿从离开母体直至相对独立的生活以后,千变万化的外界环境影响着他们的发育过程,部分孤独症儿童在婴儿期即表现出异常。他们好哭闹,睡眠时间明显少于正常儿童。母亲哺乳婴儿时,他们很难把头转向母亲,也不会在母亲怀里寻找奶头,并且不喜欢依偎在母亲怀中;哺乳时他们很少注视母亲的面孔,不喜欢让母亲抚慰,对母亲的呼唤及逗引很少有愉快的表情。3—4个月时难以寻找母亲的声音,不会发出任何自然的咿呀声。


        5—6个月时还不会追随物体,不能辨别熟悉的人和陌生人的面孔。也有些孩子表现得过分安静,整天躺在小床里,不哭也不闹,尿布湿了或渴了、饿了也很少哭闹,反应很迟钝,很少与母亲拥抱,建立亲情的依恋,对亲人好似很陌生,对色彩明快,颜色鲜艳的玩具,很难用视觉追随,对外界的一切缺乏好奇心,表现得漠不关心,兴趣狭窄。9—10个月时还不会腹部卧,不会爬行,手部动作也显得笨拙,不会交替双手拿东西。有些孩子已经长了牙齿,但仍旧每天以牛奶为食,拒绝改变饮食习惯,不愿咀嚼食物,拒绝吃硬的食品。


        难以接受变化辅助食品的花样,家里人带其外出,看到同龄的小伙伴时,丝毫没有高兴的表情。他们一旦学会走路,就是随心所欲不停地跑,对父母的呼唤和斥责从不理会,且随年龄增长,症状越加明显。在别人逗引或给玩具时,经常是不理也不看,熟悉的人呼唤他名字时,好似没听见,以至被认为听力有问题,不少父母曾多次带孩子到耳鼻喉科检查听力,结果均未发现听力有问题。

孤独的孩子不等于患儿童孤独症

对特殊障碍儿童的关怀


       在对儿童学习困难问题做了基本介绍之余,我们特意续写了一部分特殊障碍儿童的内容。虽然两者看似差别很大,但是在学习能力方面,特殊障碍儿童一样可以并且也极其需要通过各种心理能力的训练而得到更多的帮助,改善现有的学习和生活状况。


一、孤独的孩子不等于患儿童孤独症


       在儿童心理门诊及训练中心,经常遇到有的家长带着孩子前来咨询.或要求训练。这些家长反映:“我的孩子性格内向,平时不爱跟人说话,是不是得了孤独症?”或者说:“这孩子不愿意和同伴在一起玩,一有集体活动就往后躲,老师让我们带他去医院查查有没有孤独症?”现在,“孤独症”一词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提起或关注。但到底什么是“孤独症”,人们却未必能够真正了解。


       孤独症属于儿童期产生的全面发育性障碍。孤独症儿童一般在2~3岁左右会出现比较明显的自闭性症状,同时伴有智力落后的现象。孤独症儿童在以后的各个年龄阶段,会因教育或环境等因素或有所改善或恶化,一直持续到成人期。


    孤独症有三个最基本的症状:


       1.社交能力障碍。对人际关系反应淡漠,甚至包括父母亲情。


       2.言语能力障碍。有的孩子直到七八岁仍不会说话,有的孩子虽然能说话,可是语言表达能力、语言理解能力很差。


       3.刻板行为。他们有固定而重复的动作,要求特定事物处于不变的状态。比如有的孩子老爱玩手,有的孩子固定地把鞋子每次都放在某一层鞋架上等等。


       其实,孤独症的发病率比较低,大约万分之二。而被家长带来咨询的孩子多数是被误解了。这些孩子有的是由于性格天生比较内向,气质上对新的事物倾向于“躲避型”,有的是因为教育环境造成的“社交性匮乏”。孩子喜欢游戏,他们从游戏中不仅能学到各种各样的知识,而且在与其他伙伴互动的过程中能逐渐培养良好的社交技能。然而有些孩子因为家庭生活环境单一,或者有些孩子语言表达能力较弱,早期几乎没有接触过其他孩子,所以当他们突然被放到集体中时就可能手足无措,如有的孩子不懂得和其他孩子合作开展游戏,甚至因为破坏了游戏规则而被同伴排斥。语言较弱的孩子一旦遇到需要用语言表达的场合时,如果没有适当的鼓励,就会产生退缩现象。受到的打击会强烈损伤孩子的自尊心,久而久之,他们由于害怕得不到肯定,从主观上就不愿意参与到群体中去,显得愈发不合群、孤独。像这些孩子的情况主要属于社交技能上存在障碍。


       孤独症的儿童虽然也存在着不合群的现象,但是正常儿童的社交技能不足的原因与孤独症儿童的发病病因、发病时间有明显差异,障碍程度以及问题行为也有本质的区别。正常儿童通过有针对性的性格培养、心理训练,是可以克服社交技能上的障碍的。而孤独症儿童通过及时有效的治疗训练,只能在语言、行为上有一定的改善。


二、帮助孩子走出孤独


       美国电影《雨人》,描述一个患有孤独症的成年男子在生活中的种种遭遇,感人至深。电影反映了孤独症患者的一些问题。


       现在,国内学术界对儿童孤独症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人们希望采  取多种措施,从多方面来帮助孤独症儿童,打破那层困扰着儿童的仿佛


     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玻璃罩”,使其返回正常的人群中来,让他们生活得更加称心。可是直到今天,还没有一个人能拿出足够的证据来证实孤独症儿童经由某种方式能彻底地走出“孤独”。


       其实,心理学和生理学方面的研究都能证明,孤独症儿童具有一种生理上的缺陷,正是这种缺陷,使得这些儿童的心理活动和正常人大不一样。他们有4种共同的特征:


       1.喜欢独处。


       2.总是爱做同样的事情。


       3.喜欢详尽的规则。


       4.某些能力显得比较突出。


       虽然孤独症儿童的很多症状令人不可捉摸、无法理解,但值得庆幸的是,人们还是有办法同他们进行情感方面的交流。


       有些孤独症儿童终日沉默寡言,即使是要说话,也并不是真正地用语言来与人交流,而是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运用语言。比如,5岁的孩子只会像鹦鹉学舌一样,逐字逐句地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因此很难同他人建立联系,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在这个时期,同孤独症儿童的交应该有耐心,细心观察他的需求,从他的言语之外寻找他所关注的话题,并把他所要的呈现给他,这样来取得他的情感认同。


       专家们发现,孤独症儿童除了在社交能力方面严重受损之外,还存在着明显的智力缺陷。尽管有些孤独症儿童在某些方面的测验成绩不错,比如在韦氏智力测验中,仿照图样拼积木项目完成得出色,但在只需用一般常识就能回答的题目面前,往往表现出困难。因此有专家曾认为,孤独症儿童要想长大成人后症状得到较大改善,需要两个先决条件:一是5岁以前会说话;二是要有相当发达的智力。智力较发达的孤独症儿童从童年时代起,就会知道自己有一些与众不同的怪癖,因此心神不安,并且会开始有意识地努力,以便自己能适应周围的环境。对于孤独症,目前医学界尚无更多的治疗办法。可以这样说,孤独症儿童是没有治愈性的。可是从解决孤独症所造成的问题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教育训练手段进行补偿,使他们能够学会表达自己的要求,学会推测他人将要采取的行动,并学会一定的社交能力。只要这类交往不涉及人与人之间的思想交流,他们甚至会在美术创作、数学技能或熟记默背方面做出很多的成就。


       天天长得很漂亮,谁见了都很喜欢,他被有关医学专家诊断患有孤独症。据他妈妈讲,当时知道诊断后,心里实在不能接受。后来到好几家大医院去检查,诊断结果都一样。于是家长开始对孩子失去信心,想创造条件把他养起来算了。可是又一细想,这样做他的将来怎么办?左思右想,还是应该找出办法来改善孩子的状况。后来他们得知天天这种情况通过训练是可以得到改善的,于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把天天送到中心进行训练。


       天天初来时的表现是眼睛注视差,和老师说话时眼睛没有对视;控制力差,同时伴随着情绪不稳定;语言发展和理解不足,与同龄正常儿童相比明显偏弱。他与人交往的语言很少,回答问话特别被动,总是一个人自言自语,看见生人就躲避,对周围环境的变化感到极度不安,情绪不稳定。


       我们对天天的情况进行了分析。这类孩子是发生在儿童早期的一种涉及感知、思维、情感及社会交往的发育障碍,他们在语言、行为、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障碍。因此,在孤独症儿童享有平等、关怀、爱护等权利的同时,必须给予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训练,使其在严重缺陷方面得到补偿。


    针对天天的特点,我制订了以下训练计划:


    1.稳定情绪训练


    天天最大的特点就是社会适应能力较差,生活方式稍有变化就会出现无法接纳的行为表现,如紧张、乱跑等。在这个阶段我先不急于进行项目训练,而是想办法让他的情绪稳定下来:把他抱过来,用轻柔的话语安慰他,给他做放松按摩……渐渐地,他的情绪得到了放松,并且慢慢地接受了我,开始听我的话,对我产生了依赖感。情绪的稳定,为进一步训练打下了基础。


    2.运动能力训练


    在训练初期,这项训练对孤独症儿童很重要。运动能力的提高能够使孤独症儿童增加对外界的兴趣,还可以增加与他人交往的机会。训练以控制配合为主,能够帮助他提高注意力和四肢以及手一眼协调能力。训练使他的注意力比以前集中了,而且情绪得到了控制,提高了他的手一眼协调能力。跳蹦床、跳格子的训练,使他能够听指令,有节奏地配合训练。


    3.语言能力训练


    这是孤独症儿童训练的重点。孤独症儿童的特点就是存在着语言障碍,他们很少有主动性语言,不会恰当地回答问题,语言表达和人际交往很困难。在语言训练过程中,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首先让他能够听懂话;和他对话时,语言尽量简单明确。


    (2)仿说句子,根据他的能力逐渐增加。


    (3)看简单儿童图书,让他看图理解,并用提问式进行对话。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增强语言的表达能力和理解力,而且可使他养成爱学习的习惯。


    4.视觉训练


       这是针对孤独症儿童动手能力和模仿操作能力弱、手一眼协调能力差所进行的训练。在训练过程中,以注视、手一眼协调为主。天天的注视控制很弱,目光注视持续时间短(3—5秒),这是他训练中必做的项目。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他的目光注视已能持续1分钟。进行视一动协调训练,以基本项目为主,如穿珠子、圆形涂色、点连线、剪纸等,初期训练全部需要在老师辅助下进行。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天天已基本能独立完成,增强了他的手一眼协调配合能力和小肌肉的精细动作发展的能力。


       天天进入中心训练已经两年了,各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改善,已能和老师配合完成各项训练项目。情绪比较稳定,对外界环境变化无不适应的表现,语言表达能力也增强了,能慢慢地和人交流,能够主动地回答问题,复述较完整的句子(8—10个字)。孤独自闭的现象也明显减少了,对外界事物的变化产生了兴趣,运动能力增强了,手一眼配合能力、四肢协调能力都得到了改善。家长对训练结果表示很满意,放弃了消极的想法,对训练增强了信心,主动提出继续训练。我们也深信,只要对孩子有爱心,坚持有针对性的训练,一定能获得相对明显的效果。

宝宝偏食会引发孤独症吗?

  据说,宝宝偏食会引发孤独症,有这样一回事吗?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高脂肪、高蛋白和高糖类食物中所含的磷、硫、氯等在人体内表现为酸性,故被称为“酸性食物”。

  婴幼儿的血液呈弱碱性,若长期大量摄入肉类、高糖等酸性食物,血液会随之酸化,呈现酸性体质,使机体内环境平衡发生紊乱,时间一长可能会影响幼儿的心理发育。

  我的宝宝5个多月,虽然开始添加辅食了,但我觉得再添加一些蛋白质粉,可以更快更有效地为宝宝补充营养,这样做可以吗?

  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一般不用在辅食之外再添加蛋白质。因为一味地增加蛋白质的摄取量,而不注意其他几大营养素的摄入,达不到营养均衡,容易加重宝宝肾脏的负担。

  其实,宝宝在平时的正常膳食中就可以获取蛋白质,5个月的宝宝可以多吃一点鱼泥、肉泥和保证足量的配方奶就可以。

  宝宝半岁前别吃鸡蛋白、婴儿发热时不宜吃鸡蛋、未煮熟的鸡蛋不能吃,请问这些说法正确吗?

  这些说法都是正确的。6个月前的婴儿不要吃鸡蛋白,因为蛋白中的白蛋白分子很小,而婴儿肠壁的通透性较高,白蛋白未经消化可直接通过肠壁进入血液,成为婴儿体内的一种异性蛋白,孩子对异性蛋白很容易产生过敏反应,出现荨麻疹、湿疹或哮喘等,所以半岁以内的婴儿只能吃蛋黄。

  婴儿发热时不宜吃鸡蛋。因为吃鸡蛋会使婴幼儿体内产热量增加,不利于患儿的退热和康复。

  未煮熟的鸡蛋不能吃。因为有0.5%~3%的生蛋中含有沙门菌等致病菌,有的还有寄生虫,有禽流感流行地区,从蛋壳到蛋黄中都曾检出禽流感病毒,所以吃这样的蛋很可能使孩子受到感染,并导致疾病的发生。而且在生鸡蛋的蛋白中还含有抗生物素蛋白,它在肠道中会与生物素结合,使生物素不能吸收,致使孩子体内该类维生素缺乏,从而影响孩子的发育。生蛋中的抗胰蛋白酶、抗生物素等只有在煮熟后才能被破坏,因此,婴幼儿不能吃未煮熟的蛋。

  1岁以内的婴儿能喝蜂蜜吗?

  蜂蜜是最常用的滋补品之一。据分析,蜂蜜中含有丰富的果糖、葡萄糖和维生素C、K、B1、B2以及多种有机酸和有益人体健康的微量元素等。一些年轻的父母喜欢在婴儿饮用的牛奶或开水中添加些蜂蜜,为孩子增加营养或为了使其大便通畅。但是现已证明,1周岁以下的婴儿食用蜂蜜及花粉类制品,可能因肉毒杆菌污染引起食物中毒。

  灰尘中和土壤中往往含有被称为肉毒杆菌的细菌,蜜蜂在采取花粉酿蜜的过程中,有可能会把被污染的花粉和毒素带回蜂箱,微量的毒素可使婴儿中毒。中毒后会先出现持续1至3周的便秘,而后出现弛缓性麻痹,婴儿哭泣声微弱,吮乳无力,呼吸困难。因此,为了婴儿的健康生长发育,最好不要给1周岁以下的婴儿食用蜂蜜。

  哪些食物易使宝宝过敏?

  容易引起宝宝过敏的食物有很多,最常见的是异性蛋白食物如螃蟹、大虾,尤其是冷冻的袋装加工虾、鳝鱼及各种鱼类、动物内脏。家长平时对宝宝初次品尝的此类食物应慎重,第一次应少吃一些,如果没有不良反应,下次才可以让宝宝多吃一些。有的宝宝对鸡蛋,尤其是蛋清也会过敏。

  有些蔬菜也会引起过敏,如扁豆、毛豆、黄豆等豆类,蘑菇、木耳、竹笋等菌、藻类及香菜、韭菜、芹菜等香味菜,在给宝宝食用这些蔬菜时应该多加注意。特别是患湿疹、荨麻疹和哮喘的宝宝一般都是过敏体质,在给这些宝宝安排饮食时要更为慎重,避免摄入致敏食物,导致疾病复发和加重。

  如果发现宝宝对某种食物过敏,就应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避免再给宝宝吃这种食物。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身体逐渐强健起来,有些宝宝可能会自然脱敏,即对某种食物不再起过敏反应。不过如果再次接触该食物时,还是应该慎重,从少量开始,无不良反应后再逐渐增加,以免旧病复发。

  结语

  宝宝吃得开心、健康成长,是爸妈最大的期望。然而你知道吗?爸妈的行为举止、观念态度都会影响宝宝。因此爸妈自己应有正确的营养摄取观念以及正确的饮食习惯,才能让宝宝吃得均衡,健康快乐成长!

文/张玉樱   咨询/周怡宏 儿科主任医师

声明: 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系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邮箱:mail@laishu.com

今日要闻

健康知识

母婴知识

膳食指南

星座解读

命理运势

养生保健

美食资讯

热点资讯

体育新闻

综合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