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闻

妈妈的儿子

来源:laishu.com 作者:Laishu
导读: 【妈妈的儿子】最新推荐阅读健康母婴知识,近来【妈妈的儿子】的健康母婴知识成为广泛关注的热点,【妈妈的儿子】与它有关的最新内容是什么【妈妈的儿子】可以学习到哪些知识。
【妈妈的儿子】最新推荐阅读健康母婴知识,近来【妈妈的儿子】的健康母婴知识成为广泛关注的热点,【妈妈的儿子】与它有关的最新内容是什么【妈妈的儿子】可以学习到哪些知识。

妈妈给2岁宝宝量肛温整根水银温度计竟断在体内

说到温度计,应该是家中必备的一种工具,家里的孩子有个头疼脑热的,拿出温度计一量,非常便捷!

但是,最近有位妈妈却因为一根再平常不过的水银温度计后悔不已!

不久前的一个下午,来自余姚的2岁娃(小星星)被家人送到了宁波市妇儿医院小儿外科急诊,孩子哭闹不止。原来因为小星星这几天有点发热,星星妈妈就拿出了水银体温计,让孩子侧躺在床上量体温。结果!几分钟过后,孩子想起来玩iPad,妈妈也忘了正在量温度这个事,让孩子坐了起来,就这样水银体温计整根直接插入了小星星的直肠!

接诊医生立即安排小星星拍片,结果显示,水银温度计在直肠里,已经不是一根完整的体温计,处于断裂状态,玻璃的残端也已经刺破直肠进入腹腔。这个结果令在此的医护人员和家属都大吃一惊,情况不容乐观。

于是,小星星被立即送到了手术室,小儿普外科医生为他进行了腹腔取异物(断裂温度计)+乙状结肠造瘘术,经过一段时间的住院治疗,一周后,小星星的左下腹带着一个造瘘口出院了。

过了两个月,在家恢复了一段时间后,小星星又到市妇儿医院小儿普外科进行了一次乙状结肠关瘘术,就是把暴露在体外的结肠跟体内的结肠残端缝合,一切都很顺利,前天小星星康复出院了!

宁波市妇儿医院小儿外科医生提醒:

发生肛门异物时,家长第一处理原则就是不要挖,也不要抠,此举很可能造成异物在直肠移位或破裂,发生意外应立即送医院。

同时,医生也建议有孩子的家庭,最好换用电子耳温计,避免一些意外事件的发生。


4岁小男孩突发心梗!血管像80岁老人!知道原因后,妈妈后悔死了…......

男孩锦锦(化名)今年4岁,

长得活泼可爱,

可就在前天,

他像往常一样玩耍时,

却突然晕倒了!



在送到医院后,

他竟被诊断为心肌梗塞!

而且医生还说,

锦锦的血管长得像80岁老人的血管!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4岁的男孩心梗了!


锦锦家住在荆州,23日,他在玩耍时突然晕倒,爸爸妈妈赶紧把他送到了当地医院。医生经检查发现他的心电图异常,于是建议他立即转院。


当他被转到武汉儿童医院后,锦锦被诊断为心肌梗塞。更让所有人大吃一惊的是:他的冠状动脉严重狭窄,大多被血栓堵死,看起来像七、八十岁人的血管!


医生立即对他进行介入溶栓,孩子这才转危为安。而当锦锦的父母得知这一切后也无法置信:小朋友怎么会得“老人病”?


原来家长忽略了这件事!


医生经询问病史得知,一年前,锦锦曾高烧不退,身上出疹子,眼睛发红、嘴巴红肿脱皮,还手脚肿胀,被确诊为川崎病。


在当地治疗后,孩子明显好转,出院时医生曾叮嘱要定期复查,但出院后家长觉得孩子一切正常,并没有回去复查。


“这就是孩子突然发作心梗的原因。该院心血管内科张主任介绍,一般来讲,孩子初次川崎病发后,如果能坚持用药物治疗,定期回诊,一年内冠状动脉疾病的恢复率高达90%。


但是,如果从不复查,孩子的心血管就犹如被埋下“不定时炸弹”!


川崎病是一种急性系统性血管炎,可能会累及脑、胆、肝肾等,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病因尚不清楚,存在先天易感因素,目前认为与感染引起的免疫损伤有关。如不及时治疗,会损害冠状动脉,严重影响心血管功能,甚至发生心梗、死亡。


武汉儿童医院一年接收川崎病患儿约500例,其中1/4-1/5可能会发生冠状动脉病变,出现冠脉病变的患儿中1/10可能会有严重冠状动脉扩张。定期复查,则是将险情控制在萌芽状态的最有力屏障。如果当时治疗后没有发生冠状动脉病变,需随访2-3年,如有病变,则要终生随诊。


先天因素暂且不说,如今,越来越多的青壮年不注意自己的生活起居、饮食习惯,也让心血管疾病向低龄化逐渐伸手。


这些坏习惯,你有没有呢?赶紧自查一下吧!



高油、盐、脂饮食

长期高脂、高糖、高蛋白的饮食,饮食搭配不合理,容易增加血管中的血脂浓度,增高脂类物质胆固醇的浓度,血管壁上逐渐形成小斑块,让血管通道变窄,血流受阻。这种三高饮食也更容易造成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加快诱发动脉粥样硬化。


长期熬夜

熬夜会打乱生物钟,使机体分泌过多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从而使血管收缩、血流减慢、黏稠度增加。


运动缺乏

很多上班族坐得多,动得少。长期不运动就会导致血液循环不好,血管里面的垃圾无法排出,在血管壁上逐渐堆积起来,最终造成血管堵塞。


烟不离手

香烟中的尼古丁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低密度脂蛋白增高,使保护动脉免于发生粥样硬化的高密度脂蛋白降低,同时使血压升高,并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发生。


喝酒过度

大量饮酒不但可导致脑血流量减少,还可损害肝脏影响脂质代谢。脂代谢影响着血浆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脂类代谢异常是公认的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


楚天都市报、健康时报


大夏天逛商场,孩子突然休克抽搐!因为这件事没上心,妈妈悔死......

上月某日晚上7点多,辽宁铁岭的王女士带着母亲和15个月大的儿子去商场逛。没一会儿,王女士就发现孩子翻白眼、不能呼吸、脸色憋得紫青,几乎昏过去了。



医生表示,孩子属于病毒感染性腹泻病,并且有脱水、离子紊乱的症状。幸亏送医及时,如果再晚一些,对孩子身体会造成更大的伤害。



原来,5月31日,王女士的儿子就开始连拉带吐,过两天好多了,但孩子不爱吃饭,更不爱喝水,王女士也没在意,没想到就这样导致了孩子身体严重脱水,从而抽搐。


医生表示,夏季天气炎热,人们容易出现身体脱水,尤其是儿童,爱蹦爱跳,经常出汗,即便是身体正常的情况下,脱水情况也时常发生。脱水比较严重的话会出现代谢性酸中毒,造成人体状态失衡,最严重的可能导致死亡。





孩子喝水的几个问题须知


1、饮料不能代替水

孩子常喝饮料害处多,碳酸饮料含有柠檬酸,在代谢中会加速钙的排泄,长期饮用会导致缺钙。

2、孩子喝水最佳温度不宜过冷过热

3、水和汤性质是不同的

汤中除了水,还富含盐分和热量,喝汤的形式来补充水分,会让宝宝发胖。

4、不是口渴才要喝水

当身体感到口渴时候,身体已经丢失大量的水分,按时给宝宝喝水,不一定要等宝宝渴了才喝。

5、不宜饭前饭后大量喝水。

饭前或饭后大量喝水会冲淡胃液,增加胃肠负担,影响食欲和消化能力。

6、孩子大量出汗和加适量的盐

夏天孩子运动大量出汗,给孩子喝的水里适当加点食盐,可以避免低钠血症。

7、孩子应该喝多少水?

一般的话,一岁内的孩子,每公斤体重每天需100毫升的水分,一岁以上的孩子就不按照体重来算了,大概一天也该是1000多毫升左右的水分。当然,这个水分不完全光是白开水,喝粥、喝奶,这里边也都是有一定的水分的。


医生提醒,孩子出现皮肤弹性差、眼窝凹陷、频渴、尿少等都是脱水的表现,家长一定要提起重视,自行或到医院进行补液,以免因脱水给孩子造成身体上的伤害。


夏天来了宝宝出汗多

家长一定要注意

给孩子补水

不要等孩子口渴后

才给孩子喝水


儿子被查出患矮小症,杭州这位父亲拒绝治疗:“我家有四套房子,矮不是病不用治”…...


一旦骨龄闭合就无法长高


上周六上午,杭州市红会医院特聘全国骨龄测评专家余绍淼主任医师刚一出现,就被家长们一窝蜂围住,一张张刚刚拍完的X片在他眼前晃。有心急的家长直接把片子塞进他手里,催促着“余主任,帮我的孩子看一看吧,还能再长高吗?”


这是“中国儿童生长发育健康行动”在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开展的一幕。来到现场的家长大多是因为孩子个子矮身高不理想,或是对孩子生长发育过程有疑问,特地前来求助的。

抽出袋子里的X片,余绍淼将它举到眼前,仔细观察片子上骨头间的缝隙,以便评估孩子的生长发育情况。

网络图

当他摇着头表示骨龄已经闭合时,家长问“什么是骨龄,闭合是什么意思”。余绍淼解释,骨龄是国内外公认能精确反映人体成熟度、骨骼生长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根据孩子当前的骨龄,就可以预测出他还可能长多高。骨龄一旦闭合,身高将停止生长。

这意味着,所有能够让孩子长高的方法都必须在骨龄未闭合前进行。“通常,女孩在15岁时骨龄闭合,男孩的骨龄闭合时间则在16岁,因个体差异闭合的时间也有所差别。” 余绍淼说。


家有四套房却拒绝治病



小张是萧山人,今年14岁,身高162厘米,长相清秀。令小张难过的是,他已经有3年没有长高了,曾经坐在班里倒数三排的“高”孩子,渐渐的成了坐在头三排的“矮”孩子。眼看着同学们都比自己高那么多,小张有些着急了。

不过小张的爸爸却反对因为身高问题带小张看病,经过前几天的家庭会议,最终达成共识,让爸爸带孩子来义诊现场看一下比较放心。

根据《中华儿科杂志》3-15岁儿童身高标准表显示,14岁男孩的标准身高应该是165.9厘米,小张离标准身高还差3.9厘米。


身高对照表

他们先是被安排做了骨龄检查,片子显示,小张的骨龄已经15岁了,接近骨龄闭合。余绍淼告诉他们,“小张需要抓紧治疗,趁着骨龄还没有完全闭合,还有再长高的空间。经推算,他的遗传身高在170厘米,经过治疗能长到遗传身高。”

不过,爸爸听完这段话却没有什么波动,并告诉医生“不用看了,没关系的。” 余绍淼提醒他,孩子患矮小症对于今后的就业、择偶、心理都会有影响,有治疗的空间当然是去治疗更好。

难道是因为经济上有困难?问题还没问出口,小张的爸爸就表示“我们条件不差的,家里有四套房,不过矮又不是什么大毛病,没关系的。”



房地产老总想花钱给儿子长高




差不多的身高,15岁的明明想用尽一切方法治疗,但再也长不高了。

明明身高163厘米,身材偏胖。和他的父亲一比较,两个人可以说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身高也一模一样都是163厘米。

听完结果后,明明忍不住又抹了一把眼泪,他的父亲则是靠在门框上忍不住叹了口气。

经过评估,明明只能停留在现在的身高上,再也长不高了。

10分钟前,余绍淼拿到了明明的片子,“他的骨头间的缝隙已经没有了,我没有办法再让他长高了。”

“会不会弄错了?我的孩子还能长高吧。”“我不会跟您开玩笑的,骨龄已经闭合了”

“那我们到国外去治病呢,我是搞房地产的,如果是钱的问题您不用担心,多少我们都出得起。”“真的不是钱的问题,骨龄一旦闭合,国内外专家都束手无策,真的没机会再长了。”

“你为什么不早点说?!”“你应该早点带孩子来看病,如果是二年前就到医院,或有长高的机会,经过干预至少能长到170厘米。”

听完医生的诊断,明明的爸爸悔恨交加,“都怪我,明知道一家三代都不高,他爷爷也是这个高度,还不早点看白白让孩子错过了长高的关键时期,赚再多钱也没用了”



4周岁前最好带孩子拍一次骨龄片



孩子的最终身高70%决定于遗传因素,30%则与宫内和出生后的营养、环境、疾病等多种后天因素有关,如果发现孩子长高迟缓,越早干预效果越好。

网络图

如果做不到带孩子每年监测一次,有两个时间点很重要,家长可以带孩子去测一下:第一个,4周岁左右。3岁以前,孩子差不多每年能长25公分,4岁左右去测一下骨龄,主要是排除一些先天性的疾病。

第二个是发育期。女孩子7、8岁左右,男孩子晚2年,大概10岁左右。主要看看孩子有没有出现性早熟,如果发育已经启动过了,要及早干预,特别是男孩子,发育了不容易发现,等到长胡子、变声,再来干预,就会错过最佳治疗期。

运动是促进孩子长高的第二个因素。余绍淼是原浙江省体育医院著名骨龄评测专家,曾经给周苏红、叶诗文、孙杨这些运动员看过骨龄,是国内资深骨龄评测专家。适宜长高的运动有跳绳、投篮、吊环、引体向上、游泳、打羽毛球等。余绍淼对多个运动项目进行过监测,他发现游泳是所有运动中助长效果最好的。


四成婴幼儿是“过敏宝宝”诱因竟是妈妈太爱干净

宝宝是否出现过这样的情况?

喂食困难、肠绞痛;

放屁、便秘、心跳加速;

频繁耳部感染、嘴周发红.......

很多妈妈简单地将这些现象

归因于宝宝困了、饿了

或者年龄太小抵抗力低

但是,各位妈妈注意啦!

这就是宝宝过敏的症状,

妈妈要找到过敏的根源!

 儿童过敏是指儿童受到过敏原或自身特殊生理状态刺激后发生的组织损伤和生理功能紊乱,是一种异常的病理性免疫反应。

过敏原是引起机体变态反应的抗原性物质。呼吸道过敏原多分为来自室内的如尘螨、宠物、生长在墙壁或地毯下的真菌和空调系统内的微生物等,来自室外的如花粉、真菌等。胃肠道过敏原最常见的为牛奶、鸡蛋、花生、坚果、海鲜等。

儿童过敏常见四要素

1.遗传学因素

如果父母双方均无过敏性疾病,那么子女患有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是5%—15%;如果有一方患有过敏性疾病,则发病率是20%—40%,过敏风险增加2.3倍;如果二者都患有,则发病率是50%—70%,风险增加3.6倍。因此要早诊断,早治疗!

2.环境因素

让很多妈妈们没想到的是,太爱干净,过度的清洁,也是导致孩子过敏的原因。现在有的家长身边常备有消毒纸巾,以便宝宝手脏时给他擦手。还有一些家长喜欢反复用消毒剂清洁家居和玩具。其实,正是这种看似清洁的习惯,大大增加了孩子出现过敏的几率。

宝宝肠道菌群的建立需要他少量接触一些细菌,如果家长反复给宝宝使用消毒湿巾等擦手,容易把残留在手上的消毒剂吃进肚子里,这就不利于肠道正常菌群的建立,肠壁的缝隙就无法得到修复,所以更容易过敏。而家里有宠物、孕妇身处吸烟的环境、孕妇心理压力大等,也是容易导致宝宝过敏的因素。

目前由于消毒剂的广泛使用和抗生素的大量滥用,Th1并不易被刺激。影响过敏风险的环境因素有环境污染、吸烟、二手烟、剖宫产、药物使用(抗生素)、家中的过敏原、过早接触整蛋白食物等等.

3.早期暴露

由于初生婴儿的肠道免疫系统尚未成熟,容易对外来蛋白质产生过敏反应,称为渗漏现象。

宝宝出生后接触的第一个过敏源,就是奶粉。因此宝宝出生后第一口奶至关重要。

新生儿和成年人相比,肠壁的缝隙更大。牛奶蛋白是大分子蛋白,母乳是小分子蛋白,如果出生后喝的第一口奶是普通奶粉,会在未彻底消化的情况下被吸收入血,成为抗原,从而增加过敏风险。出生后三天内喝奶粉的宝宝,发生过敏的风险是喝母乳宝宝的1.4倍。所以宝宝出生后最好是母乳喂养。

4.免疫状态

由于刚出生的新生儿肠腔内无菌,肠壁结构松弛,渗透性高,而且对病原菌的获得性免疫尚未建立,T-辅助细胞分化出现歪斜现象——Th2优势明显,易造成IgE过敏反应。

这种情况也可以证明宝宝过敏和分娩方式有关,且剖宫产的宝宝过敏风险更高。

剖宫产的宝宝在生产过程中几乎接触不到细菌,由于在接近无菌的环境中出生,不能接触到母体的菌群在肠道早期完成定植。

剖宫产宝宝出生后需要6个月才能完成肠道菌群的建立,而肠道菌群的早建立可以对肠道进行保护,因此剖宫产的宝宝过敏多发。

顺产的婴儿在分娩过程中就能早早接触到母体肠道的菌群,完成肠道菌群的建立只要两三天,最多一周。

过敏表现

任何途径的接触过敏原均可导致过敏症,包括口服、皮肤接触、吸入、黏膜接触、静脉点滴等。过敏的起病、表现和过程各不相同,与过敏原的强度、患者的健康状况及遗传素质均有关。起病多急骤,可于接触过敏原数秒钟、数分钟后发生,也可为慢性过程,迁延数月,甚至数年。典型过敏症状前多有先兆表现,如焦虑、头晕等。

儿童过敏的表现程度有轻有重,可单系统受累,也可发生全身多系统同时受累。局限性过敏可单一发生于任何系统,常见的有湿疹、皮炎、鼻炎、支气管哮喘等。

儿童的过敏性疾病表现在累及多个系统:

1.皮肤:湿疹、瘙痒、皮疹、荨麻疹、唇周或眼睑水肿、皮肤干燥等

2.口腔:口腔过敏综合征:咽唇舌水肿、瘙痒

3.胃肠道:呕吐、腹泻、血便、拒奶、反流、腹痛、便秘等;

4.呼吸道:喘息、哮喘、咳嗽、鼻炎等。

5.全身系统:急性过敏综合征如心律失常、心跳呼吸骤停、过敏性休克、烦躁不安、频繁哭吵、生长发育迟缓、身高体重落后。

过敏预防

1、怀孕做起:有过敏史的家庭,从怀孕后期开始,避免接触过敏原及高过敏食物,如花生、海鲜、巧克力等,同时,还要保持良好的心态。

2.坚持母乳喂养:母乳是低敏的,母乳中系同种蛋白质,不被婴儿的免疫系统视为异种蛋白质;母乳中含有多种保护因子;母乳帮助诱导口服免疫耐受,母亲饮食中的外来物质保留适当的免疫原性,可给婴儿的免疫系统温和的刺激(乳母避免大量摄取高过敏的食物)。

3.配方奶喂养:不能纯母乳喂养的高危儿,采用部分水解蛋白配方奶或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坚持喂养6个月以上。不主张采用豆蛋白或羊奶配方预防婴儿牛奶过敏。

4.辅食的添加:6个月以后开始添加辅食,低过敏食物开始,循序增加。每7天增加一种,观察有无不良反应。食品选择以新鲜为原则,避免含有人工色素、保鲜剂、防腐剂的食物,避免食后会引起过敏的食物,避免冰冷的食物。

5.益生菌:益生菌制剂、免疫调节性营养食物如ω-3,有助于减少生命早期过敏症状。

6.环境干预:母孕期及婴儿期减少吸入过敏原、避免烟草烟雾暴露可能对延缓过敏性疾病发生有帮助。

7.过敏原筛查:常规给4-6月龄儿童进行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及早发现致敏高危儿。

一旦孩子出现可疑全身过敏症的表现,家长应迅速采取以下措施:

过敏治疗:回避,替代

1.  完全回避过敏性食物,每3-6个月重新评估,有过敏性休克家族史或严重症状儿童,回避时间适当延长。

2.  食物替代:牛奶过敏严重首选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若不能耐受选用氨基酸配方奶粉,1-2周有效,疗程3-6月。轻度者,疗程1-3月,或直接用适度水解蛋白配方。豆类喂养,由于交叉过敏反应和营养成分较差,6个月内不提倡。其他动物性奶制品,交叉过敏反应和营养成分不足,建议谨慎使用。多食物过敏者,采用低过敏原饮食,如谷类、黄瓜、菜花、梨、香蕉、菜籽油等,仅以盐、糖作为调味品。

3.  对于牛奶过敏的母乳喂养儿,乳母饮食要排除所有含牛奶蛋白的食物:牛奶(包括脱脂奶、干奶制品等)、酸奶、奶酪、冰淇淋、含有牛奶的麦片、巧克力、含有奶酪、乳清蛋白、酪蛋白、乳白蛋白的各种产品。

4.  高危儿要推迟辅食添加时间,6-9月可添加米粉、蔬菜泥、肉泥、燕麦所做的食物,9月后可添加蛋黄、鱼、小麦、豆类。避免牛油、猪油。12月前不可进食全脂牛奶。满36月前不要吃花生、核桃类的食品。 

特别提醒:

儿童过敏性疾病发病率高,有多系统损害,影响儿童生长发育,可能引起严重反应甚至死亡,而回避不适宜的食物是最好的治疗。

约85%儿童的食物过敏是自限的,随着年龄增长,对某些食物过敏原可产生耐受,症状趋于缓解,早期预防食物过敏可降低过敏性疾病的发生。


健康攀枝花、北京东区儿童医院综合


杭州妈妈送8岁女儿去整容!医生提醒:别用嘴呼吸,会变丑...

“医生,我们家孩子有点龅牙,想要矫正牙齿。”

上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碰到一位面容俏丽的妈妈,带着女儿小朵(化名)来看门诊。

医生没有开出正畸方案,反而告诉小朵妈妈,要矫正龅牙,得先治孩子口呼吸的坏习惯

黄丞一医生说:

像小朵这样,因为口呼吸导致龅牙的孩子不在少数,小朋友存在口呼吸的不良习惯,需要早期干预,一旦口呼吸面容形成,家长再后悔也晚了。

医生细心观察发现

 发现孩子龅牙与口呼吸有关


妈妈把8岁的女儿小朵带到医院后,急着和医生说:“我家孩子这门牙长得很不整齐,有点龅牙,是不是想办法立即给矫正一下?”

看到这样的情况,医生没有先开出正畸方案,而是细心询问了小朵妈妈,小朵的呼吸习惯。

从进诊室,就发现小朵的嘴巴一直没有闭拢,而后来小朵妈妈也证实了,小朵平时的确爱用嘴呼吸。
医生说到。

通常,家长们认为后天形成的“小龅牙”,是遗传造成的,没有办法预防。其实这样的问题很可能是小朋友存在口呼吸的不良习惯,需要早期干预

如果不加重视,一直到恒牙全部萌出后才想到去医院矫正牙齿,这是往往已发展成比较严重的口呼吸面容,需要通过拔牙的方法进行矫正,甚至需要手术治疗。

鉴于小朵的情况,医生建议她佩戴口呼吸矫正器,与此同时,医生建议小朵妈妈带孩子去耳鼻咽喉科,排查一下,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不用鼻子呼吸。

“腺样体肥大、扁桃体肿大或者慢行鼻炎,都会导致孩子口呼吸习惯。”

医生提醒!

 用口呼吸会变丑绝非危言耸听


“我发现,这些有口呼吸习惯的孩子,妈妈五官都非常精致,按照遗传学的角度,孩子的五官都不错,但实际,口呼吸的习惯,导致孩子和妈妈的容貌差距越来越大。”牙科医生说。

在牙科医生眼里,口呼吸绝对是孩子“高颜值杀手”。

张口呼吸时,舌体后坠下沉以打开口腔通道,长此以往,原本应该往前往下发育的下颌骨(俗称下巴),容易发育受限形成后缩面容。孩子的脸型就会越长越突出,嘴唇增厚,上唇卷曲外翘,龅牙也随之而来。

事实上,口呼吸不仅影响颜值,还会影响身体健康。

黄丞一解释说,口呼吸会降低个体的睡眠质量。用嘴巴呼吸,氧气吸入量不够,睡眠质量会差,人在白天就容易打瞌睡,注意力不集中,小朋友在学业上无法发挥得很好,平时的举动也和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的症状大多一样。

国外科学家发现伴随口呼吸,孩子会出现如头部前移,过度耸肩,脊椎弯曲的加剧,骨盆的倾斜等现象。

另外,口呼吸还会引起口腔干燥,影响呼吸功能,诱发呼吸道疾病。更加严重的是,一些特殊体质的孩子,口呼吸甚至会引起猝死发生。

孩子是否为口呼吸

家长要仔细留意

在孩子处于睡眠、看电视、出神等放松状态时,家长们若发现他们经常张着嘴呼吸,就一定要注意。要想治疗口呼吸,要和耳鼻喉科医生配合,并治疗鼻部各种疾患,使鼻腔通畅,能行使正常的呼吸功能。在排除鼻部疾患以后,再进行必要地训练,甚至佩戴口呼吸矫正器,改变用口呼吸的习惯。

具体训练方法如下:


1.在做操或慢跑时,注意闭口用鼻呼吸。

2.睡觉时戴厚实的口罩,只遮盖口腔而不遮盖鼻腔。

3.每天做上下唇、颊肌训练。如反复用上下唇夹一硬纸片并快速抽出,每日3次,每次5-10分钟。也可上下唇夹住磁卡直至疲劳。

4.经常闭口鼓气,吹口哨、吹小喇叭、吃棒棒糖、咀嚼口香糖并吹泡,并以舌及颊肌运动促进口腔、牙齿的清洁。

5.如上述自我训练仍得不到改善,必须请口腔专科医师治疗。如做一个前庭盾阻断口呼吸,或做矫正器扩展牙弓,矫正畸形。即便做了矫正器,也还要配合功能训练,才能收到疗效。




车里传来阵阵哭声妈妈为面试竟将女儿锁车里

昨天上午10点多,杭州市余杭区塘宁路老板电器厂附近,余杭公安分局交警临平中队协警华生祥执勤时,忽然听见隐约的哭声。循声找去,华生祥发现,马路边有一辆违规停放的白色尼桑车,哭声就是从车里传出来的。走过去,透过窗玻璃看到里面的情况后华生祥心一沉:大热的天,车里居然关了个三四岁的女孩。


大热天车里有个孩子在哭

车窗没有关死,女孩哇哇地哭着,两手抓着窗缝,已经满头大汗。华生祥看了看驾驶座,没有人!再拉拉车门,锁死的!此时,小姑娘的脸蛋已憋得通红。看到窗外的警察叔叔,更是止不住眼泪,哇哇地喊着。为了安全起见,华生祥先是趴在窗户边安抚小姑娘,同时联系中队勤务室,通过车牌查找车主电话,但车主称自己在富阳,孩子是其老婆带出去的,他会尽快联系孩子的妈妈。

其间,华生祥不停地安慰情绪不太稳定的孩子,并试着将手伸进车内打开车门,幸好车窗留的缝比较大,他及时打开车门将孩子抱出并给她喂水。

妈妈为面试将女儿留在车里

这时,孩子爸爸的反馈来了:他也联系不上孩子的妈妈。他说,因为之前孩子妈妈说要找工作,可能就在附近面试呢。

华生祥陪着孩子在车旁等了1个半小时左右,但孩子的妈妈一直都没有出现。眼看着天气越来越热,小女孩渐渐有些疲惫,于是,华生祥将小女孩抱回了中队照看,并在中队食堂喂了孩子午饭。午饭后,孩子妈妈的电话终于通了,她急急忙忙赶到中队,满脸内疚和歉意。

孩子妈妈说,自己在塘宁路附近的一家公司面试。由于面试有规定,就将手机开了静音,没有听到来电,想着面试会很快,所以就将孩子留在了车内,没想到耽误了这么久,害得孩子差点出事儿。

●警方提醒

不少家长驾车带孩子出来办事时,会将孩子独自留在车内,认为这样会更安全,实际上恰恰相反。尤其在夏季,车辆暴露在室外,车内温度会上升很快,将孩子留在密闭的车内,极易发生中暑甚至窒息等意外事件。


妈妈洗涤产品用太多会降低宝宝智商

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统计,过去50年,全球洗涤用品(如洗洁精、洗衣粉、洗衣液等)的生产量增加了300倍。美国《自然》杂志最新刊文指出,这些洗涤用品用太多,会干扰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影响孩子大脑发育,降低他们的智商。

甲状腺激素调控着人类大脑中1000亿个细胞的产生和分化,对所有脊椎动物(包括人类)的大脑生长发育起着重要作用。如果甲状腺激素不能适时适量地发挥作用,会影响大脑发育,造成智力障碍。研究发现,甲状腺激素信号传导极易受洗涤用品的干扰,包括洗洁精、洗衣粉、洗衣液、厕所清洁剂等。

为验证洗涤用品会干扰人类大脑发育的假说,研究人员先进行了蝌蚪实验。结果发现,仅接触常见洗涤用品3天,年幼蝌蚪大脑中甲状腺激素信号就已经紊乱,神经元总数减少,导致它们无法变态发育。也就是说,它们永远长不成青蛙。

之后,研究人员梳理分析了16项与洗涤用品相关的研究,结果证实,与洗涤用品接触越多的孕妇,所生孩子的智商越低;从小接触洗涤用品多的孩子,11岁时,智商也普遍低于其他人。

研究建议,孕妇和孩子应尽量减少接触洗涤用品的机会。成年人在使用它们时,也应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如戴上橡胶手套;身体接触了洗涤用品后,用大量清水冲洗干净;洗衣服、做家务时,居室也要多开窗通风。若使用洗涤用品时出现头晕、过敏等不良反应,应及时就医。

生命时报

妈妈让7岁儿子停课在家20多天为让孩子晒太阳

小孩子总爱想各种理由逃课,但有一位武汉妈妈专门让孩子停课20天——晒太阳!

  孩子盗汗

  停课20天晒太阳

  前几天,家住汉阳七里庙的毛先生向武汉晚报反映:

  读小学二年级的儿子明明今年7岁,由于睡觉爱盗汗,到医院检查发现孩子缺维生素D,建议多晒太阳。

  明明妈妈沈女士听了医生的话后,当即决定暂时不让明明上学了,就待在家里,天一放晴便带出门晒太阳。

  如今孩子停课都20多天 了,但妈妈坚持不让孩子上学。

  毛先生认为爱人太偏执了,多次和她沟通,还拜托亲友来做思想工作,但沈女士不为所动。

  记者询问明明想不想上学,他表示想上,但妈妈不让。

  沈女士不认同丈夫的说法。她说,孩子不光盗汗,还有过敏性鼻炎和轻微哮喘,稍不注意就犯病,药费动不动就是上千;而近期多晒太阳后孩子盗汗有好转,她认为先看好孩子的病重要,否则学习身体两头落空。

  毛先生说,现在是多雨天,能晒太阳的时间其实很少。

  网友评论

  许多妈妈感同身受,

  理解和支持沈女士。

  爸爸毛先生的支持者,

  则给出了许多建议。

  到底什么是盗汗?

  其实盗汗十分常见。

  盗汗,顾名思义,就是在自己没有察觉的情况下偷偷地出了汗,而这种情况,多半出现在睡觉时。

  轻症的盗汗可能只是稍稍出汗,严重的情况,则可能衣服被子都被汗水浸湿。

  儿童医院的医生说:

  儿童盗汗比较常见,如是缺钙引起的盗汗,应适当补充钙、维生素D等,多晒太阳;

  盗汗以后,要及时用毛巾擦干皮肤,更换衣服;

  要让孩子经常参加户外锻炼,以增强体质。

  体质增强了,随着年龄的增长盗汗也会停止,家长不用过分着急。

  缺乏维生素D有哪些表现?

  早期表现为易激惹、烦躁、哭闹、多汗、抵抗力差、大运动发育迟缓等非特异性表现。

  若继续发展,则表现为骨骼发育异常,出现方颅、鸡胸、罗圈腿,X型腿等不可逆的骨骼变形 ,影响宝宝的正常发育。

  晒太阳,确实可以帮助补充维生素D。

  维生素D是皮肤经阳光照射自动合成的。但是为了获取维生素D采取的暴晒是不可取的,小孩皮肤非常娇嫩,很容易晒伤。如果涂防晒霜的话也会阻止皮肤合成维生素D。

  另外隔着玻璃晒太阳,紫外线被阻隔,也会影响皮肤合成维生素D,所以建议是不妨带着孩子在上午的9:00-10:00 ,下午的3:00-4:00 天气晴好时带宝宝出去做些户外运动。

  通过食物

  获取的维生素D十分有限

  除了深海鱼的肝脏含有一定量的维生素D外,乳类(包括人乳和牛乳)、蛋黄和肉类中含量均很少,谷物、蔬菜和水果中几乎没有。婴幼儿每天从天然食物中摄取的维生素D不能满足他们发育的需要。

  正常孩子不分年龄,每人每天需要补充维生素D400国际单位,而早产儿、先天储存不足或者生长过速婴儿需要量应增加。

  停课晒太阳,这样的做法,你赞同不?


爸爸妈妈注意!孩子吃太饱反而长不高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多吃点就能有助长高,但专家表示,孩子吃太饱,反而会影响长高。

这是因为人在血糖低的时候,也就是饥饿状态下,会在客观上促进脑垂体更多地分泌生长激素,刺激儿童骨骼生长,如果吃太饱,反而可能会影响生长激素的分泌。

所以,家长们不要再逼孩子吃饭了,孩子吃过饭后也不要再给他们吃零食,特别是那些垃圾食品,不但阻止饥饿状态下生长激素分泌,还造成儿童性早熟,让孩子彻底成为矮个子。同时还应注意,饭前不要给孩子吃零食,以免影响正常饮食。

想让孩子长高,不是要让孩子吃得多,而是要吃得全面,尤其要注意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D及钙、磷等物质的食物,如奶类、豆制品、鱼虾、瘦肉、禽蛋、蔬菜、水果等。

除了营养睡眠和运动也很重要

想要孩子长高,除了加强营养,睡眠和运动也很重要。

孩子的身高跟睡眠也有直接关系,人体在23点到凌晨1点会由大脑垂体分泌生长激素,但如果此时人体处于清醒状态,生长激素会停止分泌,所以青少年最好在晚上10点前睡觉。这样,入睡1小时后正好赶上生长激素分泌高峰期。

同时,还要经常带孩子运动,比如可以经常进行可加强自由伸展类的有氧运动,或者到大自然中接受紫外线,补充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

要长高还要防性早熟

凡青春征象出现在7岁前,或初潮出现在10岁前被认为是性早熟。

专家指出,性早熟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骨龄提前成熟。医学上,也是通过监测骨龄来判断是否性早熟。所以,孩子要长高,必须防止性早熟情况出现。而且性早熟具有蒙蔽性,往往性早熟的孩子比同龄孩子还要高,但生长期肯定结束得早,等家长发现孩子不长个的时候,孩子的骨龄已经成熟了,这时候要增高就已晚了。

所以,孩子最好一年检查一次骨龄,一旦发现骨龄增长过快,就要找原因。


宝宝吐奶妈妈着急只是因为喂奶姿势不对吗?

宝宝吐奶,究竟是喂奶的姿势不对,还是宝宝不饿?其实新生儿吐奶主要是由于爸妈喂养不当所造成的。所以,只有改变自己的喂奶方式,以及掌握一些简单的护理技巧,才能有效预防宝宝吐奶的发生。

合理正确的喂奶姿势也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孩子吐奶了怎么办?

应对新生儿吐奶问题,为你支几招:

1、有奶头凹陷的妈妈,在孕期就要逐渐把奶头提拉出来,以便于宝宝出生后吸奶。用奶瓶喂奶时,要注意橡皮奶头扎眼不能过大,防止宝宝吸奶过急、过冲。

2、喂奶次数不宜过多,每次喂奶量不宜过大。宝宝喂养,少量多餐才是王道。

3、不要让宝宝哭着喝奶宝宝哭闹时喝奶,会导致过多空气进入体内,导致吐奶。

4、喂奶时要使奶瓶中的奶水充满奶头,这样可以防止宝宝胃内吸入过多的空气而导致吐奶。

5、喂奶后最好把宝宝竖起来,轻轻拍背,使其打出几个饱嗝后,再放回床上,这样宝宝就不容易发生吐奶现象了。

6、容易吐奶的宝宝,在喂奶后,最好将他的床头抬高一点,头侧位睡,防止吐奶时发生窒息或引起吸入性肺炎。宝宝才喝完奶,最好不要让他马上睡觉,玩一会确定没有问题,再让孩子睡觉更安全。

防吐奶心得:

1、选择合适大小奶嘴。奶嘴孔如果过小,孩子就要用力吸允,从而导致空气与奶汁被一起吸进去,也容易引起吐奶,但如果奶嘴过大,孩子吸允的时容易被呛着而引起剧烈的咳嗽。所以,在选择奶嘴时,我们要考虑时,我们要考虑奶嘴孔大小是否合适自己的孩子!

2、意不要让宝宝吃的太急,如果奶胀。喷射出来,会让孩子感到不舒服..

3、喂奶中以及吃饱后注意拍嗝,孩子在3~4个月大之后,不仅可以很好的掌握吸允技巧,而且喷们的收缩功能也已经发育成熟,所以吐奶次数也就会明显减少了,而在此之前,每次喂奶后我们最好还是要帮助孩子拍嗝。

4、喂奶后最好让宝宝竖立20到30分钟,也别急着忽悠宝宝玩!


一个人带娃出门累成狗?这件东西让妈妈超级省力

很多妈妈感叹,春节带娃把自己累成狗。不管是带娃走亲戚还是带娃旅游,或者只是逛个街,娃总会找各种理由让妈妈抱。而年龄小的宝宝更是必须要挂在妈妈身上,当然如果带了婴儿推车就会轻松很多,长时间抱娃的后果就是腰酸手疼,累成狗。而且,如果长期如此,容易让手臂、颈椎和椎腰受伤,从而造成日常生活上的一些不便,比如妈妈们经常会得的腱鞘炎。

有没有什么方法能够让带孩子更省力?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种很实用的带孩子工具:腰凳。

什么是腰凳?

腰凳是一款靠椅式凳子系在妈妈腰上使用的新型育儿工具,以人体工学设计,安全、舒适、时尚,关键是真的能省力。

具体来说就是在妈妈腰上给宝宝绑了一个小凳子,让宝宝可以坐在上面。腰凳的外观颇类似腰包,其作用主要是减轻妈妈抱孩子时重量对腰、背、手臂等部位的压迫,减轻妈妈负重。而很多腰凳通常会设计一个小包包,方便妈妈放手机、钥匙等随身物品。

哪些情况适合使用腰凳?

腰凳通常适合妈妈独自一人长时间抱着宝宝的情况,与纯粹双手怀抱宝宝相比,省力不少,比如下面这些场景:

妈妈需要经常上下楼梯,一个人带孩子不适合上上下下搬推车;

妈妈一个人在家,宝宝看不到妈妈哭闹,妈妈无法腾出手抱宝宝;

带孩子外出但不方便携带婴儿车时;

带着孩子外出看风景,给宝宝指指这里、说说那里;

……

宝宝使用腰凳要分年龄

因为宝宝在0-36个月时骨骼发育会经历不同的阶段,因此使用腰凳时也应严格根据宝宝的发育阶段来改变。

0-3个月:应采用横抱法,喂奶、喂药、哄睡都可使用腰凳,可省不少力。

3-6个月:这个时期宝宝开始学习抬脖子,可以使用面对面竖抱法。

6个月后:宝宝6个月后一般可以坐了,这时可以配合背带使用,可以采用面对面方式,也可以让宝宝面朝前面,这样可以让宝宝的视野更开阔。在国外,很多家长侧抱,这种方式也可以使用腰凳。

选购腰凳时应注意选择正规厂家的产品,建议选择大品牌,这类产品安全性更有保障。


觉得对不起大娃二孩妈妈陷抑郁

“全面二孩”时代到来,因为二孩问题而到心理门诊求助的案例明显增加,二孩妈妈比头胎妈妈更易遭遇产后抑郁。

(图@视觉中国)

根据广东省卫计委的最新统计,“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一年来,广东新增二孩出生人数40.78万人。面对汹涌而至的“二孩潮”,有精神心理科专家指出,人们在将眼光投向高龄产妇、社会资源等问题的同时,切莫忽视“二孩妈妈”的心理问题,“二孩妈妈比首次生育的女性更容易遭遇产后抑郁。”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精神心理科副主任医师张璐璐提醒,女性在孕期和产后若出现抑郁表现,应及时寻医就诊,家庭成员也应重视和理解,帮助女性度过产后“阴霾期”。

  担心大女儿受冷落

  不敢抱小儿子

35岁的何女士一家不久前迎来了二宝,是个健康活泼的小男孩,然而家人却发现,何女士产后变得非常消沉。起初,何女士总是情绪低落、忧心忡忡,觉得做什么都失去了动力,有时还以泪洗面、彻夜失眠。何女士不敢抱小儿子,不给他哺乳,甚至不敢有任何亲密接触。“如果可以,不如把小宝宝塞回肚子里,这样就不会打破我们家原来的‘平衡’了。”更可怕的是,“轻生”的念头曾数度闪过何女士的脑海。

值得庆幸的是,何女士明白自己的想法不合理,在小儿子不到半岁时,在丈夫的陪同下前往医院求诊。张璐璐接诊了何女士。何女士袒露心声说:“我怀上二胎是计划之外,非常害怕4岁的大女儿不接受,加上二胎是个男孩,我很担心家人会更偏爱小儿子,越这样想我就越不敢接触小儿子了。”

张璐璐指出,何女士的症状是典型的产后抑郁表现。产后抑郁症是女性精神障碍中常见的类型,是女性产后由于性激素、社会角色及心理变化所带来的身体、情绪、心理等一系列变化,一般多见于产后6个月以内,以“三低”为特征,分别是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志行为减退。

  多因素诱发产后抑郁

“像何女士这样的情况并非个例,尽管目前没有确切数据统计,但从我的出诊情况来看,因二孩导致情绪问题前来咨询就诊的准妈妈或打算怀孕的女性明显增加,较之前增加了20%左右。”张璐璐指出,女性的一生中会经历三种激素水平的“过山车”,分别在每个月的经前、产后和更年期。女性抑郁和体内激素有密切关系,但激素并不是唯一因素,女性的产后抑郁是一种多因素诱发的疾病,包括生物因素、心理因素、人格因素、社会因素、产科因素等。

  1.生物因素

妊娠分娩过程中体内激素水平的急剧变化最大的是产后24小时内,它是产后抑郁症发生的生物学基础。胎类固醇的释放达到最高值是在产妇临产前,这时候患者的情绪是愉快的,产妇分娩后胎盘类固醇的分泌会减少。根据科学调查研究显示,如果孕妇的孕激素下降幅度越大,孕妇患产后抑郁症的可能性就会越大。

  2.心理因素

根据心理学家的分析,孕妇一般在孕期或者产后都有暂时的心理退化现象,可能变得依赖性很强,感情脆弱,需要家人对她的呵护。婴儿出生以后,产妇在家庭里的社会地位受到了改变,容易在身体和心理上产生落差。同时因为要承担母亲的责任,其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果在这一时期没有做出适当的调整,最后可能导致一系列的生理病理变化。

  3.人格特征

有些妈妈产后情绪不太稳定,对外界的反应会特别敏感。有精神病家族史尤其是抑郁症史的产妇,患产后抑郁症的几率要更高。

  4.社会因素

产妇在家休养期间,与外界接触减少,容易产生厌烦、暴躁等不良情绪,如果夫妻关系、婆媳关系不和谐,更容易导致抑郁症。

  5.产科因素

医学研究表明,产妇在怀孕期间看负性生活事件越多,患产后抑郁症的机会越大,比如因为生病害怕孩子流产,担心产后身材走样,担心失业丢岗位、产假未休足过早投身工作等等。

“过去许多人把产后抑郁与贫穷‘挂钩’,认为抑郁的根源多与物质条件相关,其实不然。”张璐璐说,近年来,接受教育越高或者原来越有追求的女性,特别是二孩妈妈患上产后抑郁的概率更高。

  治疗:

  切莫“心情好了”就停药

“对于一般的抑郁症患者,遵医嘱服用抗抑郁药是最普遍的治疗方式,但对于有哺乳需求的孕妇或产妇来说,因为没有确切的研究数据,所以不能保证抗抑郁药对婴幼儿没有风险,诊断时医生会明确将这一点告知女性,并禁止孕妇、产妇服用抗抑郁药。对于有怀孕打算的女性,建议在停药3个月后再准备怀孕。”张璐璐表示,“重复经颅磁刺激”和“电子生物反馈”等物理治疗的临床效果明确,适合产后抑郁症患者采用。专业医生的心理治疗和放松治疗也有明显的疗效。

此外,抑郁症患者往往睡眠浅、时间短,这类患者的治疗可使用抗抑郁药合并心理治疗。

“抑郁症若能在早期得以干预,进行综合性治疗,效果是比较明确的。”张璐璐特别提醒,有些女性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明显感觉自己“心情好了”,于是就不再吃药或者坚持治疗,“要注意的是,抑郁症患者不可擅自停药。使用抗抑郁药一般需经‘急性、巩固、维持期、停药观察’四个阶段,‘情绪变好’不等于‘病情痊愈’,患者应多与主治医生沟通交流,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来增减药量,擅自停药会增加抑郁复发的风险。”

  建议:

  备孕二孩应做足心理准备

张璐璐指出,在生二孩前,应该做足充分的心理和物质准备,各位有意怀孕的女性不妨认真思考一下这些问题:

(1)不要因为长辈的压力就草率生二孩;

(2)不要想着“多一个孩子好养老”;

(3)不要因为想要男孩而生二孩;

(4)对经济状况有信心或者能承受压力;

(5)能找到人帮忙照顾孩子;

(6)做好重走一遍新生儿养育之路的心理准备;

(7)确定能够冷静面对两个孩子的纠纷;

(8)能应对更复杂的教育问题,例如读书、特长爱好培养、性格培养等;

(9)能否让大宝做好心理准备,并照顾好大宝的情绪(陪伴、关注的分散等)。


妈妈的溺爱让他出现攻击行为


     妈妈要教会孩子懂得接纳和宣泄自己的情感,通过正当渠道把自己的烦恼、愤怒宣泄出来,尽可能将攻击行为降到最低限度。


  丁辉一直为自己的坏脾气而苦恼。在他的记忆里,每当别人不同意自己的观点或者质疑自己时,自己便会恶语相向,有时甚至会有身体冲突,过后又会后悔不迭,回头道歉。但是时间长了,大家都对他敬而远之。


  经深入沟通得知,丁辉的父母从小对孩子非常溺爱,无论孩子提出什么要求都尽量满足。而且,一旦出现不能满足的情况,妈妈总会说“怪妈妈,来,打妈妈”,于是,小丁辉便在挥舞着小手打向妈妈的过程中慢慢平静下来。


  小时候,丁辉经常抢周围小朋友的玩具,小朋友不给,便会强取,同时根本不管对方的哭泣,还要对小朋友踩上一脚。家人也觉得孩子出现这种状况属于正常,并未放在心上,总觉得孩子长大了就会自然变好了。


     临床诊断:幼儿期得到过度满足与关注让他充满攻击性


       当父母给孩子过多的关注和过度的保护时,伴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容易变成为自私、冷酷、怀疑他人的人,不能与别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不懂得爱。不能对别人感情给予回报,对亲密关系感到不舒服。由于相对冷酷和过度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在遇到挫折时就会表现出攻击性。


   妈妈的溺爱让他形成错误的认知模式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他的社会学习理论中指出,像其他的行为一样,攻击行为是学会的。之所以如此,在于攻击行为的获益性,也就是说,通过攻击行为可以获得自己需要的满足。


  丁辉的幼儿时期得到一种过度的满足和关注,这造成丁辉的自私和“冷酷”,他可以随便抢别人的玩具,这里的攻击是一种索取,以此满足自己。当自己不能满足时,妈妈的做法是“怪妈妈,来,打妈妈”,然后他在“打妈妈”的过程中平静下来。这种做法会让丁辉在认知上形成一种归因模式:自己的不满足或者挫折都是别人造成的,以攻击解决是理所当然的。


  溺爱型的父母完全以孩子为中心,甚至会提前和过度满足孩子的需求,对孩子的需求有求必应,甚至达到放任、姑息和纵容的地步。因此,丁辉的认知模式是:“我的需要必须是要得到无条件满足的”、“我不需要去争取满足”、“别人总会发现我的需要并顺从我”……这种模式会造成丁辉无法应对“延迟满足”,如果有延迟或者受挫,那一定是由于别人的错或者是客观原因导致的,于是便会出现攻击行为。


   孤独和焦虑让他产生攻击行为


  妈妈对丁辉放任的态度,令其真实的心理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这会让他产生孤独和焦虑的感受。而攻击行为可以缓解焦虑,减少孤独。当丁辉去抢周围小朋友的玩具时,妈妈采取的是放任的态度,缺乏适当引导。但是,孩子是不会天然知道是非观念的,这需要社会化。放任意味着孩子的攻击行为是被容许或默认的,是“合理”的。


  班杜拉认为,孩子的成长主要通过对重要人物、榜样的模仿学习进行,而父母尤其是妈妈,是孩子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榜样人物。放任不是一种积极的做法,没有互动,没有良好榜样,没有重要人物的评价,这会挫伤孩子的情感需要,事实上,有时候攻击可能是孩子寻求互动的方式之一,但却经常被忽略。丁辉不能容忍别人不同意自己或质疑自己,口舌相向甚至拳脚相加之后,又是道歉,说明内心是冲突与孤独的,而大家了解他后的敬而远之,又会加剧这种更孤独感。


   育儿建议:用接纳和理解 化解宝宝的攻击性行为


       宝宝在婴幼儿阶段会出现抓人、咬人、撕毁物品、破坏东西等行为,宝宝此时并没有“恶意”,他们只是类本能的发出其需求信号,但是,如果父母处置不当,则容易形成不良影响。那么妈妈应该怎样做呢?


   教孩子接纳和宣泄自己的情绪


       情感烦恼、挫折、愤怒是容易引起攻击行为的情感,对于自控力弱的孩子来说,它也是点燃攻击行为的导火线。因此要教会孩子懂得接纳和宣泄自己的情感,通过正当渠道把自己的烦恼、愤怒宣泄出来,尽可能将攻击行为降到最低限度。


  例如,在玩具被别人弄坏时,小宁经常会以吵架、哭闹、生气及攻击性行为等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妈妈搂住小宁轻声道:“我知道,你的玩具坏了,你很生气。”小宁稍微平静了一些后,妈妈设法让小宁明白别人不是有意的,玩具修好了仍然能玩。同样,妈妈对弄坏玩具的孩子说:“你看,他多伤心,下次玩时要小心些。”这样的调解,使双方努力去理解对方,从而减少了攻击行为。


   去除攻击行为的奖励物


  妈妈要识别并去除攻击行为的奖励物,这样可减少儿童攻击行为的发生。如嘉嘉和莎莎在一起画画,嘉嘉抢走了莎莎的蜡笔。对嘉嘉来说,蜡笔就是攻击行为的奖励物。这时,妈妈要让嘉嘉把蜡笔还给莎莎,以消除嘉嘉攻击行为的奖励物。如果不把嘉嘉手里的蜡笔还给莎莎,就等于鼓励了他,他以后还会去抢别人的东西。


  同样,如果孩子打了人,妈妈不制止,打人就成为攻击行为的“奖励物”,使孩子觉得打人并没有什么不对,以后还可以去打别人。所以,当孩子出现攻击行为时,妈妈要查明原因,及时处理,态度鲜明,使孩子认识到什么行为是错的,应该怎样做才对。


   引导有攻击行为的孩子换位思考


  孩子身上的偶然性攻击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这种攻击是无意的,但却可能对别人产生伤害。如儿童无意中踩了别人的脚,弄坏了别人的东西等等。对这类攻击性行为,妈妈主要要让孩子明白攻击的行为后果,并掌握道歉的语言技巧。如强强在玩耍时撞倒了莹莹,妈妈就及时引导强强观察莹莹的表情,理解莹莹的感受。强强说:“莹莹哭了,看起来很疼。”妈妈便对强强说:“你把她弄哭了,你伤害了她”,同时要求强强向莹莹道歉。


  对于有攻击行为的孩子,家长首先要给孩子指出,攻击行为会给别人带来痛苦,导致严重后果,引导孩子想像受害者在受到攻击后的感觉和心情。然后再让孩子换个位置想像,如果你是受害者,你将会有怎样的感觉和心情呢?这种方法能让孩子从本质上消除攻击行为。


  专家介绍:


  公长伟,心理咨询与治疗硕士,枣庄学院心理咨询中心,林紫上海心理咨询中心,资深心理咨询师。


  (本文源于中国育婴网团队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让湿疹远离宝宝之妈妈互助

   
  妈妈提问:宝宝有腹泻、红屁股的症状是湿疹吗?


  大树妈妈:我的宝宝屁股红红的,拉稀,很着急。这个是湿疹吗?


  妈妈意见1:有可能是湿疹,不要紧,有偏方


  鑫鑫妈妈说:“你去买点紫草,用香油烧到六十度把紫草放进去炸一下的油用来抹屁股,就不会红了。”


  妈妈意见2:红屁股没关系,擦擦护臀霜就好


  萱萱妈妈说:“红屁股用护臀霜挺好的。拉稀没关系吧,书上说只要孩子吃奶好、精神好,就不要太在意便的形状。我们是抚养孩子不是抚养便。书上就是这样说的。”


   专家点评:宝宝红屁股会和宝宝腹泻后没有及时好好处理有关系


       宝宝腹泻时,大便内含有的粘液成分呈酸性,如果排便后不及时清理干净,这部分没有清洗掉的粘性液体便会作用于皮肤,使皮肤发痒发红。小宝宝没有别的表达方式,只有靠大人来观察分辨,大便的性状、味道、次数能告诉我们很多信息。


  我们抚养的是宝宝,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大便是宝宝身体内运转情况的真实反映。小宝宝的身体状况变化会非常快,有些时候,大便是第一信号,什么都等到精神状态都有改变了再采取措施,可能会误事。


  尤其是腹泻,我们肉眼能够看到的只是稀便,我们看不到的“坏”东西,可能还有细菌。随着宝宝每一次的腹泻流走的还有很多身体需要的有用物质。所以,如果宝宝的大便过于偏稀,很多身体需要的糖、盐也会大量丢失,这个时候就要考虑是否喝一些“口服补液盐”(药店有售)。必要时,大人可以先带宝宝的大便去医院化验,如果有问题,一定要及时就诊。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大便送检,时间一定要快,最好别超过半小时,时间长了,化验结果不准。


  宝宝的这种红屁股不是湿疹,湿疹宝宝也可以用下面我介绍的宝宝皮肤护理方法


      小屁股变红发痒,是妈妈太大意了,这种情况肯定不是一两次腹泻后没有清洗造成的。遇到这种情况,妈妈要注意:在宝宝每次拉完便便之后,须用温开水(水温不要高,比体温略微低一点)彻底洗净,包括肛门及其周围皮肤。然后用干净纸巾轻轻拭干。我个人认为,用毛巾擦,一个是有些硬,二是怕毛巾消毒不彻底,反而影响痊愈。


  红肿很严重,可以抹“肤乐霜”(儿童医院出品),薄薄一层既可。买点紫草,用香油小火逐渐加热到60度把紫草放进去炸一下的油用来抹屁股也可以。宝宝想用手挠,大人一定要盯紧,如果觉得宝宝又痒得难受了,大人可以在红、痒周围处轻拍,可以暂时缓解。最好不要挠破,皮肤挠破了以后,会增加其它感染机会。


  对于没有添加辅食的宝宝,家长可以给他们小米汤,浓一些,减少奶粉用量,因为配方奶里含有脂肪,脂肪球进入肠道会刺激肠蠕动,诱发腹泻,因此,如果腹泻实在厉害,奶粉的量一定要控制。


   (本文源于中国育婴网团队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妈妈学做三款食疗“吃”出宝宝的浓密黑发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宝宝的头发的形状、颜色和粗细都跟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息息相关。现在我们一起来解读宝宝头发的秘密。

       解读宝宝头发的秘密

       婴儿出生后头发数量不会增加

       头发的发量、颜色、卷曲和遗传有极大的关系!有些宝宝出生时的毛发相当浓密,甚至还有自然卷,有些宝宝则是发量稀疏,专家表示,头发的深浅与基因遗传有密切的关系。以东方人而言,头发的颜色为黑色,婴儿出生后因为已进入永久毛,发色应该呈现黑色,但也有少数宝宝的头发呈暗褐色或较浅的棕黑色,都属正常情形。

       宝宝头发颜色跟营养有关系

       人体营养水平的高低影响着毛基质细胞的分裂,因而,毛基质细胞分裂的快慢直接影响头发的密度、生长速度及质量。营养水平偏低甚至严重营养不良者,时间长了,会导致毛发枯萎,甚至脱落。

       在正常头发的髓质和皮质细胞中,含有黑色素颗粒,这些颗粒决定着头发的颜色。头发中的角质细胞从毛发的乳头获得营养,任何影响毛发乳头营养供给的因素,均会影响黑色素的生长,进而影响头发色泽。

       新生儿掉发是正常现象

       新生儿出生3个月左右,开始出现生理性的由前往后的掉发,有时也会因为家族遗传、体质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掉发速度。可能是前面掉得很快,后面长得很慢,所以看上去宝宝好像是秃顶了,其实这只是生理性落发的特征之一,家长不必太过紧张。

       一般来说新生儿换发的现象并不明显,这样的现象在1岁半之后会稳定下来。头发的新陈代谢在宝宝1岁半后,速度会慢慢趋于缓和。因此,新生儿掉发主要是生理性的。

       温馨提示:一个人要长多少头发一般来讲在胚胎6个月时就决定了,所以,婴儿出生后头发的数量就不可能再增添了。但在宝宝出生后注意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的均衡补充,宝宝的发质将有很大的改善。

       很多食物都能起到黑发生发的功能,小编为您整理了让宝宝黑发生发的三款食疗,希望宝宝能长出一头乌黑发亮的头发。


       家常焖带鱼的做法

       原料:鲜带鱼l条(约重750克),猪大油、醋、面酱、精盐、味精、花椒、大料、葱段、姜片、香菜段、香油各适量。

       制法:

       1、将带鱼剖腹去掉内脏、杂物,洗净,剁去鱼头及尾尖、鱼鳍,切成长约5厘米的段,撤上精盐、醋腌渍一会。

       2、将锅洗净,加入少许猪大油,烧至四、五成热时,投入葱段、姜片、花椒、大料,炸出香味,随即放入面酱炒散,烹入醋,注入清水,倒入带鱼段,用旺火烧沸,撇去浮沫,改用小火焖约20分钟,待汤汁浓稠后,加味精调口,撒入香菜段,淋入香油拌匀,盛入盘中即成。

       食疗功效:此菜具有暖胃、补虚、泽肤、黑发等功能。《随息居饮食谱》说带鱼:“暖胃、补虚、泽肤。”尤其带鱼鳞中含有多种不饱和脂肪酸,可治疗毛发脱落、皮肤发炎等症。(吃带鱼不要去皮、鳞,冲洗净即可)。宝宝常吃可以黑发生发。

       乌发晨粥的做法

       原料:黑米50克,黑豆25克,黑芝麻15克,大红枣(去核)10枚,红糖适量。

       制作方法:

       1、先将黑米、黑豆、大红枣洗净,用清水浸泡半小时;

       2、取出后放净锅中,加入黑芝麻、红糖及500克水,用小火熬成粥状即成。

       食疗功效:黑米、黑豆、黑芝麻为天然黑色绿色食品,均含自然界的植物体与阳光作用形成的色素,可直接或间接地调节体内代谢,促使头发乌黑;同时可营养毛囊细胞,促使黑发素生成。

       温馨提示:小火熬制。

       西芹拌芝麻的做法

       原料:西芹250克,姜丝10克,黑芝麻20在,精盐、味精、芝麻油适量。

       制作方法:

       1、将西芹洗净,撕去粗筋,切成粗丝状;

       2、将西芹在沸水中略烫捞出,在冷水中漂凉;

       3、黑芝麻在锅中炒香即可,取一碗;

       4、放入西芹,姜丝、黑芝麻、精盐、味精、芝麻油拌匀即成。

       食疗功效:本品具有平肝清热、健脾养胃、润五脏、乌发养颜、补肺益气功效,适用于肺肾精血不足,须发早白。

       温馨提示:西芹烫水不宜过久,宝宝肠胃不好不宜过多食用。

       要想让宝宝有浓密乌黑的好头发,除了以上三款食疗,在日常饮食中还可以让宝宝多吃一些含铁、锌、钙多的食物,如牛奶及奶制品、豆类、蔬菜、虾皮、含钙量都较高。肝脏、肉类、鱼类、油菜、苋菜、菠菜、韭菜等含铁较多。

妈妈内心的焦虑让她无法安心入睡


  斯斯已经10岁了,最让妈妈头疼的是她的睡觉问题。斯斯从小就睡眠轻、不易入睡。在妈妈的印象里,斯斯几乎从来没有自己睡着过,每次入睡都要妈妈一直抱着,直到睡熟以后才能轻轻放下。虽然长大后不用妈妈每晚抱着睡了,但她不容易入睡的毛病依然不改。不管多晚,她都要缠着妈妈讲很多故事,搂着她、抚摸她、亲她才能睡着。

      临床诊断:妈妈的焦虑情绪影响了正常睡眠节律的形成

        经过深入沟通得知,斯斯妈妈是独生女,不善于操持家务,在照顾斯斯时也不太自信。斯斯的到来让她有些手忙脚乱,她把小斯斯被当成是一件容易破碎的珠宝来对待。她记得自己第一次为新生宝宝洗澡时的情景,她很惊恐,因为她害怕要为宝宝穿戴,看到别的新妈妈都能很好地对待宝宝,她感到很自卑,觉得自己还没有能力做一个好妈妈。

  斯斯妈妈一点儿也体验不到那种初为人母的喜悦,反而整天处在一种紧张劳累的状态中,心里充满了委屈和对生活的抱怨。妈妈的这种不自信和焦虑,斯斯能够感觉到,因此对此产生焦躁不安的情绪,导致她不容易入睡,即使入睡也不深,很容易醒来,醒来立刻放声大哭。所以,每天夜里妈妈都给宝宝喂无数次奶,以此作为防止宝宝哭喊的最安全的手段,这样直到宝宝快四岁。那时,嘴里没有妈妈的乳头,斯斯就睡不着。

  斯斯5岁时,爸爸妈妈为斯斯准备了温馨的小房间和漂亮的小床,希望斯斯能独立入眠。这本来是一个让斯斯独立入睡的好机会,但是夜里妈妈会不时起来查看斯斯是否已经入睡。而每次妈妈查看时,斯斯都会瞬间醒来,喊着要妈妈陪。尽管感到身心疲惫,但斯斯对自己的需要和依恋,让妈妈很欣慰。此外,妈妈还很迁就斯斯,每天晚上都会陪着她玩闹、讲故事。在这种长期的互动中斯斯没有形成良好的睡眠习惯,致使她无法建立自我入睡的能力,必须由妈妈陪伴和安抚才能入睡。

  其实妈妈不知道睡眠是一种主动过程,有一定的节律性交替。婴幼儿由于大脑功能发育还不成熟,正常的睡眠节律尚未形成。而妈妈的做法影响了斯斯正常睡眠节律的形成,或者形成不良的睡眠习惯,就容易造成入睡困难。

    育儿建议:健康睡眠,从小“养”出来

       妈妈要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建立自我入睡的能力,才能让孩子在健康充足的睡眠中享受成长的快乐。

    妈妈不要将焦虑传递给孩子

  如果孩子出现入睡困难的情况,首先妈妈要反省是否由于自己的原因导致这种状况的发生。如斯斯妈妈焦虑的状态,令她否定了孩子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所以才会多次察看孩子的睡眠状态,这种做法使得孩子更加难以离开妈妈。同时,这种恶劣的情绪在不知不觉间传递给孩子,导致孩子过度紧张,斯斯才出现了睡眠问题。

  所以,妈妈应该先给自己充分的信心,相信孩子随着成长、脑部功能的成熟,有能力独自在夜间入睡。

    帮孩子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

  睡眠习惯不良,因此良好的睡眠习惯应从小培养。宝宝刚出生时如果抚育方法不当,如对宝宝在睡眠过程中的短暂觉醒过分关注等,都容易使睡眠节律受到影响,出现入睡困难的状况。所以妈妈在宝宝身体舒服的前提下,应尽量让宝宝自己入睡或逐步过渡到自动入眠。

  豆豆妈妈将豆豆的睡眠时间确立成为一种常规,每晚都按时将豆豆带入卧室中,并在睡觉前安排一些常规作业,如洗脸、刷牙、洗脚、小便等,不能随便打乱;此外,她在临睡前会让孩子的情绪稳定下来,避免豆豆形成在床上看书、玩玩具或看电视的习惯。这样做使得豆豆有进入睡眠前的准备,他觉得睡眠本身是固定、可预期的,所以拥有更多的安全感。

    及时消除影响孩子睡眠的负面心理因素

       除了一些生理因素外,心理因素常常会影响孩子的睡眠,造成睡眠困难。比如家庭气氛紧张、父母关系不和、与父母分离、孩子精神紧张、受到惊吓以及父母的焦虑、抑郁情绪等都会引起孩子的睡眠问题。

  5岁的佳琪一直听话乖巧,最近幼儿园老师发现他中午不好好睡觉,在床上翻来覆去的,妈妈也发现最近佳琪总说晚上做恶梦害怕,缠着要和妈妈一起睡。原来妈妈这段时间由于工作不顺心,心情烦躁,让敏感的佳琪常常感到紧张、害怕,影响了睡眠。妈妈知道原因后及时调整了自己的情绪,还抽出时间和佳琪做游戏、讲故事,佳琪的状况也逐渐好转了。

  作为父母,需要理解睡眠对孩子生长发育的重要影响,从小为孩子建立良好睡眠习惯的同时,和孩子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及时消除心理因素对孩子睡眠的影响,为孩子创造一个健康优质的睡眠心理环境。

  专家介绍:高丽,甘肃省河西地区首家专业心理咨询机构——心悦心理工作室创办人、高级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心理咨询师(二级)。擅长学生心理咨询、儿童问题行为治疗和神经症的心理治疗。


  (本文源于中国育婴网团队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宝宝夜惊妈妈有责

  
     小宇经常在入睡后突然发出吓人的尖叫声,有的时候,甚至会下床到处乱跑。不论大人怎么哄都不能使他安静下来。妈妈也曾经带他到医院看过病,医生说这叫夜惊,属孩子发育过程中的正常现象,慢慢就好了。可是这种情况已经断断续续的有近一年的时间了,怎么还是不见好转呢?而在咨询师和小宇妈妈交谈的过程中,在一边玩耍的小宇不时望向妈妈,看来他玩得并不踏实。

    临床诊断:极端化的鼓励封闭了孩子恐惧感的出口

       经过深入沟通得知,小宇爸爸经常出差,爸爸不在时,妈妈喜欢用“小男子汉”这一称谓来称赞小宇。为了获得妈妈的夸奖,他总是表现得很勇敢,虽然很多时候他的心中会充满恐惧,但是每一次他出现害怕、紧张情绪的时候,妈妈就会告诉他:“你是个勇敢的小小男子汉。”所以,在小宇的认知世界里,害怕是一件丢人的事情。

   妈妈的期望让他无法表达真正的感受

        然而,小宇依然会感到害怕,游乐园高高的攀登架、除夕夜震耳欲聋的鞭炮声、醒来发现妈妈不在身边,都会令小宇的心中充满恐慌。而每当恐惧出现的时候,妈妈就会想方设法唤醒小宇心中那个小小的男子汉,于是在妈妈的不断鼓励声中,那些真实的恐惧体验便被挤压到了小宇心灵的某个角落,暂时封闭了起来。其实,小宇的妈妈很清楚儿子心中的那部分脆弱,但是,她认为小孩子的恐惧感都是成人强化的结果。在妈妈的认知世界里,勇敢是需要从小培养的,懦弱也是需要从小遏制的。

  教育心理学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理论叫做期望效应,意指成人对孩子的期待会成为一种有效暗示,引导孩子的发展。很显然,小宇的妈妈很善于利用这种期待效应。但是在教养的实践过程中,妈妈只强调了对孩子的正向鼓励,而忽视了孩子最真实的心理体验。正是这种忽视,造成了小宇的内心经常是摇摆在真实的感受与妈妈的期望之间。

    夜惊就是小宇释放恐惧和紧张心理的途径

       由于爸爸常年外出,小宇对妈妈就会产生一种超出其他孩子的依恋,为了维持这种依恋,获得妈妈的肯定,他会选择放弃自己的真实感受,以达到妈妈所要求的标准。但是恐慌感并不会因此而消失,它会因为长久的压抑而另寻出口。对小宇来说,夜惊就是释放恐惧和紧张心理的最佳途径。

  而妈妈则希望通过自己的教育方式能弥补爸爸不在家的缺憾。这样做原本无可厚非,但是小宇妈妈在操作方式上显然有些走了极端。那些对勇敢精神的过度强调反而会成为小宇成长道路上一个新的压力,令年幼的小宇产生困扰。要知道,勇敢的建立不能脱离心理上的安全感,培养勇敢首先是为孩子创设稳固的心理安全岛。

  此外,从心理干预的角度来看,孩子当时正处于应激(如夜惊)状态,以他自己的能力是无法解决由此而带来的精神压力的,因此成人在第一时间的处理方式便显得尤为重要。当小宇尚在惊恐状态时,而妈妈经常以鼓励性语言,要求孩子应该勇敢,与此同时,这种鼓励还伴随着家长自己难以抑制的焦虑,这是一种语言与行为之间相互矛盾的信息传递,孩子虽然还不懂,但是这种印象却会悄然埋藏于小宇的内心,给其造成困扰。

     育儿建议:接纳孩子的内心感受 化解孩子的紧张与恐惧

       世界上没有绝对正确的亲子教育,但是僵化刻板的教育过程势必是最糟糕的。作为抚养人,家长总是喜欢沿着自己既定的方向去影响孩子的发展,但是有些时候,却会让孩子感到力不从心。

     不要无视孩子最真实的感受

  教育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这里的互动并不是单纯的家长提出要求,孩子去被动接受,而是需要我们走进孩子的世界,聆听孩子的声音,再进行因势利导的影响。当小宇出现恐惧心理的时候,妈妈如果能够先承认恐惧感的存在是一种正常现象,然后再去鼓励孩子勇敢面对,会比只强调勇敢,不认可恐惧更加符合孩子当时的心理发展需求。

  像海海家忽然停电了,海海看见房间里黑洞洞的立刻哭了。妈妈将他轻轻抱在怀里说:“停电了,房间里黑,海海很害怕,是吗?”海海哭泣的声音小了一些。妈妈又说:“妈妈也会害怕,但有海海陪妈妈,就不那么害怕了。”海海伸出小手抱住妈妈。

  当突发事件发生时,妈妈与孩子体验到了共同的惊慌,这是一个共享情绪的最佳时机,可以让孩子感受到,有些情绪的流露妈妈也会有,所以它们都是正常的,只有建立了这种认知,他的勇敢才会是真正安全的勇敢。

     减少家长的焦虑心理

  从教育心理的角度来看,很多孩子表现出的问题都来源于家长自身的焦虑。家长的这种焦虑感会在无形之中渗透到孩子成长的各个方面,一旦遇到一定的机会,成人的焦虑就会在孩子的身上表现出来。我们从小宇妈妈日常生活习惯中就能够发现,她的内心存在一定程度的紧张感。那些对小宇是否勇敢的敏感,都在表达着这位母亲内心的焦虑。日积月累,这些焦虑势必会转化到孩子的身上,并伺机表现出来。所以解决孩子的问题,首先是调整家长自身的某些不适当的情绪。家长轻松了,孩子也会放松下来。

  像原来当城城每出现一个不是妈妈预期的行为,都可以激发妈妈的焦虑,并由此引发她内心的挫败与沮丧。而城城也有严重的睡眠问题。现在妈妈通过对自己内心的觉察,放松下来,知道“我和孩子共同成长,他慢慢成为健康聪明的好孩子,我慢慢成为温暖快乐的好母亲。”妈妈内心的冲突得到缓解。城城的睡眠问题也慢慢改善了。

     在生活细节中,调整孩子的情绪

       夜惊常常发生在孩子刚刚入睡的阶段,很多时候,是由缺少安全感造成的,所以给孩子创设一个相对安全的睡眠氛围,可以适当地缓解睡眠阶段的焦虑与恐慌。另外,家长还要注意不要在孩子面前强调夜惊的事情。有些孩子并不知道自己的夜惊行为,如果过度渲染了这些,反而会促发了孩子的担心,起到反响引导的效果。


      (本文源于中国育婴网团队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内心缺少安全感让她成为控制型妈妈


  张璐的宝宝已经2岁半了,是一个天真可爱的小男孩。但最近几个月张璐觉得宝宝很烦躁,好想自己做什么都会让他不高兴,很难看到孩子开心的笑脸。

  她不明白为什么自己对宝宝照顾得无微不至,他还会有这样的反应。张璐说:“宝宝刚学会吃饭,一碗饭能吃进去小半碗就不错了,剩下的饭都会洒出来。我担心他会吃不饱,所以不管自己多累,都会从他手里拿过饭勺一口口地喂,但每次宝宝总是会很烦躁地把我的手推开。”有时候宝宝不小心跌倒了,不等他哭和喊痛,张璐会赶紧跑过去抱起宝宝,不住地说:“宝宝,不疼不疼!”可是宝宝却往往挣扎著哭叫起来。

  每到这样的时刻,张璐就会反复埋怨起来:“宝宝,妈妈这么爱你,对你这么好,你还要发脾气。到底要妈妈怎么做你才开心呢?”看得出来,张璐的内心中充满了不知所措的焦虑。

  临床诊断:内心安全感不足让她习惯性控制孩子的身心发展

       经过深入沟通了解到,张璐在自己的童年里,妈妈会为她准备好一切,但会要求张璐不要发脾气,甚至不准有坏情绪。一旦张璐表现出一点负面的情绪,妈妈就会反复对她说:“妈妈这么爱你,你应该感到幸福,不该不高兴。”在妈妈的情感控制下,张璐渐渐不能尊重和正视自己内在真正的感受,这造成她从小就具有安全感不足的倾向。

  控制是父母不安全感的投射

  当父母自己因为种种原因,感到不安全时,就会采用种种保护的方法,来习惯性地控制孩子的身心发展。例如,妈妈感到婚姻不可靠时,就会特别要求孩子听话,或者当孩子不服从自己的某些指令时,妈妈也会特别抓狂,强迫要求孩子服从。这种控制型父母的出现,不仅有他们在成长经历中的自身问题,也和他们从小所接受的教养模式相关。在控制型父母抚养下长大的孩子,在其长大成为父母时,也往往会容易成为控制型父母。

  因为,经过了一代代的积淀,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就会成为一种固化的模式,或者说是习惯,即每当自己感到不安全感时,就会去反复控制孩子。所以,在张璐做了妈妈后,她也很自然成为一个控制孩子满足自己的妈妈。她试图控制宝宝的情绪,让宝宝更爱自己,依恋自己,从而获取更多的安全感。

  妈妈的控制导致孩子无法建构自己的内心世界

  因为妈妈自身的状态,就是孩子成长最重要的环境,如果妈妈不尊重孩子的需求,就会把孩子带离自然法则所指引的成长之路,而变成复制妈妈的生命状态,而这是不正确的。

  张璐沿用自己妈妈的教养模式,希望通过对宝宝无微不至的照料来换回宝宝爱的回应。她用这种方式来塑造孩子,要求孩子,甚至想用自己感受替代孩子的感受,这直接导致宝宝无法建构自己的内心世界。内心力量不够强大,过早接触充满了冷和硬的外在世界,这给宝宝带去了挣扎和迷茫。所以,宝宝的情绪是抗拒的、烦躁的。

  育儿建议: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来生活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更愿意在自己的内在世界中,体验着每一种丰富的感受:体会充满爱的情感、观察各种生命的色彩、触摸他们好奇想探索的东西……妈妈应该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来生活,让孩子的身体、感觉、情绪、心理等各种内在的生命因素都得到完整的发展。

  充满爱意地与自己的内在世界进行连接

  其实孩子的出生,将重新唤醒妈妈的内心,这也是妈妈生命应该经历的历程。张璐不妨带着一份好奇,走上一条探索自我生命的成长之路。因为若想要进入孩子的内心,就需要先进入自己的内在生命。因为我们只有真正了解自己、爱自己、建构与自己和谐的关系,才能够了解他人、爱他人、与他人建构和谐的关系。

  张璐首先要跟随孩子生命的脚步,重温一遍自己的童年,看看在自己生命成长的过程中,遗失和匮乏了什么,看看自己是否也像孩子般渴望爱与被爱,检测一下自己是否被欣赏和被接纳,看看自己是否也很渴望被关注和被重视。在这样的反思与觉察中,张璐会看到一个隐藏在自己生命中没有长大的内在小孩。那时候,她就会明白为什么宝宝的抗拒会很容易伤害和激怒自己。

  最后,如果张璐坚持去探索自己的内在世界,充满爱意地与它连接,她便会重新开始了解和认识自己,接纳和改变自己,并重新整合和创造出一个崭新的自己。现在所有的问题与烦恼也就会自然地随之消散了。

  给孩子无条件的爱

  对孩子的心灵成长来说,最好的父母之爱,当然是无条件的爱。但如果这份爱让孩子觉得自己应当感恩父母,回报父母的爱,那对孩子来说,爱就变成一种交换。尤其是父母强迫孩子的情绪情感符合自己的要求,对孩子来说,也会变成心理的重担。就像张璐一样,如果她忽略孩子的感受,将自己的情绪投射给孩子,孩子就会更加矛盾与冲突。即使张璐的努力最后有效果的话,也只是让孩子变得服从与压抑而已。从长远来看,肯定会伤害到孩子的正常心理发展。

  所以,张璐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出发,用更多的耐心,与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沟通途径。例如在下一次,当孩子发脾气时,张璐可以先用目光关注著孩子,让孩子充分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用良好的真诚态度来接纳了孩子的不开心。慢慢地,妈妈接纳孩子的情绪就可以孩子与建立一种宽容的安全关系,让孩子感觉到自己即使在妈妈面前表达不满,妈妈也不会控制、抱怨自己。孩子就会渐渐开始信任妈妈。同时,孩子也可以在妈妈身上,学习到如何控制自己情绪的良好方式。这对于孩子的心灵成长来说,也非常重要的。

  妈妈应该尊重孩子的意愿 而不是自己的认知

  许多父母在教养孩子时,时常会分不清正常教养与控制之间的区别,当孩子对父母的做法表达强烈的不满时,父母往往会非常委屈:“我已经尽心尽力照料孩子了,为什么孩子还会对自己这样呀?”

  这里有一个重要的区别点就是:父母究竟是以孩子为中心来教养孩子,还是以父母自己为中心?

  如果父母是以自我为中心来教养孩子,让孩子按照父母的意愿来生活,那自然所表达出来的教养行为,就变成了控制。如果父母是按孩子自己的意愿来教养孩子,让孩子成为其自己,那自然所表达出来的行为,就是正常教养行为。所以,究竟是按照孩子的意愿,还是父母的意愿,来照顾孩子?就成为是否控制的分界点。

  例如有一次,在某间咖啡厅里,冷气开得并不足,室内温度并不低。但有一位妈妈推著婴儿车进来之后,就随即给孩子穿上一件厚厚的衣服。看得出来,孩子并不愿意,不停地哭闹,并反复试图去解开胸口的纽扣,但妈妈却反复说道:“宝宝,这里有冷气,你要穿暖一点!”

  用这种方式长时间抚养孩子,就会让孩子产生一个错觉,那就是“我的感觉并不正确,只有妈妈的感觉才是正确的。”长大之后,就自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不可否认,这个妈妈的愿望是良好的,她担心孩子会着凉,但对于孩子来说,最重要的事情,或许是自己的感受,只有在尊重自己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起健康的自我。

  小编语录:妈接纳孩子的情绪就可以孩子与建立一种宽容的安全关系,让孩子感觉到自己即使在妈妈面前表达不满,妈妈也不会控制、抱怨自己。

        (本文源于中国育婴网团队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妈妈的“爱”侵害了孩子的精神边界


  杨阳是个7岁的男孩。在咨询过程中,杨阳始终低着头一言不发。我试图与他单独交流,也没得到任何回应。

  在咨询的时间内,只听到杨阳妈妈不停地诉说着自己对杨阳的“爱”。妈妈说:“我是太爱他了,希望他顺顺利利的,少走弯路。可他却不了解我的一片苦心。”杨阳妈妈对杨阳有很多的期待,希冀杨阳凡事都规规矩矩、符合自己心中完美的形象。比如有时妈妈看到杨阳自己在发明橡皮泥的玩法时,就会对他说:“橡皮泥不是这样玩,应该一种颜色、一种颜色地粘。”而且,妈妈会在一旁手把手地“纠正”杨阳的玩法。杨阳原来还会和妈妈争执、顶嘴,现在却越来越冷漠,对妈妈的话充耳不闻,甚至丧失了与外界交流的渴望。

  临床诊断:过度控制让孩子难以界定自己的精神边界

       当发现杨阳对放在咨询室一角的蜡笔死盯着不放时,咨询师让他随意用蜡笔在白纸上画画。虽然杨阳不愿与外界沟通交流,但他并未完全封闭起自己的内心。杨阳不说话,却能用蜡笔 “交谈”。他用非语言的方式(画画、动作、游戏)、借用外界的对象(故事、其他人物或动物)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杨阳慢慢放松下来,他投入地画着,半个小时后咨询师请他告诉自己画了什么,杨阳说,一个遥远的的星球上住着小怪物“比克”和他的妈妈,比克没有脚,从小长在妈妈的背上,星球上本来还有其他的生物,但是因为生病都死掉了,比克每天趴在妈妈身上出门找吃的,他们不能离开那个星球,因为外太空非常危险。

  孩子的第一次表达往往和孩子自己最关注的内容有关,内容主角往往指代自己,“比克和妈妈”的主题,在杨阳这个年龄,多指他和周围最亲密的大人的关系。画中的细节也有明确所指:“没有脚、长在妈妈的背上”是没有独立的能力的意思;“其他的生物生病都死掉了”是缺乏与外界的交流的意思;“外太空非常危险”是对世界缺乏正确的理解;小怪物“比克”则代表杨阳对自己的看法是古怪而自卑的。

  妈妈过多的控制压抑孩子的自我的形成

  通过这张生动的图画和与杨阳的咨询,以及后面与妈妈的交谈,咨询师发现杨阳的很多心理状态和妈妈的过度控制有关。妈妈长期的“纠正”和控制让杨阳反复碰壁,孩子自由玩耍的权利都被剥夺了,这压抑孩子的自我的形成。除了做妈妈认为对的事情,他什么都不能做,渐渐地,他变得脾气暴躁,继而情绪压抑。杨阳对身边最亲密的人是否爱自己、支持自己产生怀疑,他变得害怕接近别人,对人充满戒心。渐渐地,他丧失了与外界交流的欲望。

  没有自我的孩子很难界定自己的精神边界

  精神边界:精神边界就是自我存在所需要的空间、时间、自我意志、自我责任、个人主权、情感距离、物理距离等,自我的存在就意味着边界的存在。心理边界决定了我们每个人在人际交往中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指导着我们每个人与外部世界进行怎样的交流和沟通。

  孩子需要慢慢形成自我的精神边界,这个形成的过程需要亲密的长辈的帮助。当精神边界形成后,孩子根据这种边界的特点来看待自己,判断自己是这么样的一个人,同时,孩子也据此来处理和周围的人的关系。

  妈妈过度控制了杨阳,让孩子的精神边界的形成产生了困难,好像只有和妈妈整天在一起,才是安全的,所以“比克没有脚,从小长在妈妈的背上。”

  杨阳也曾通过反抗来建立自己精神边界,但这种尝试被压抑,所以对自己的看法是不自信而古怪的,仿佛只有完全听从妈妈的话的自己,才是正常的,讨人喜欢的,不然就会被世界抛弃,所以是“小怪物比克”。

  因为杨阳年纪尚小,自己的精神边界还是处在非常幼稚的状态,不完整、不灵活,所以和周围人的关系会表现地有时异常亲密得无法分开,有时遥远得不能亲近。所以“他们不能离开那个星球,因为外太空非常危险。”

  育儿建议:在不同阶段满足宝宝的不同需要

  每个人出生之后,都需要和周围人建立亲密的关系,这会带来生理和心理的安全感,是一种情感上的需要。但孩子与妈妈的关系,其实远不是“相亲相爱”、“密不可分”这么简单。妈妈要及时调整自己扮演的角色,满足孩子不同阶段的需要。

  妈妈要鼓励 “探索期”的孩子的探索行为

  1—2岁的孩子进入探索期。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独自行走、语言能力增强,他开始对外界的事物感兴趣,想要去接触和探索,但还需要妈妈的鼓励。这个阶段,妈妈依然要全身心地关切孩子,同时鼓励、关注孩子去靠近、了解外界。

  像2岁的洁洁正趴在桌上想把饮料瓶打开,妈妈在旁边注意到小家伙很艰难的表情,忍不住跑上去:“好了,好了,妈妈来,妈妈来!”一边去拿瓶子,没想到小家伙挣扎着不给,两个手死死地抓着。妈妈想起洁洁有一次在自己的帮助下旋开瓶盖后兴奋异常的表情,“她大概是想自己试试吧。”妈妈松开手,洁洁又开始皱着眉头用力拧瓶盖,但是表情很投入而专注。洁洁在自己探索的过程中感受到无限的快乐。

  妈妈要尊重“独立反抗期 ”孩子的想法并給予适当的帮助

      2—3 岁的孩子进入独立反抗期。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对自己有更多的了解,他需要别人把他当作一个独立的人来看待,所以会表现得非常反抗,凡事喜欢自己去做,哪怕失败。作为妈妈,要有让孩子勇敢尝试的心胸和耐心,容忍他的逆反和反复无常,当他需要指导时能及时出现。

  2岁半的川川最近迷上了画画,拿着蜡笔在白纸上涂得很带劲,但在搞设计的妈妈眼里,很多部分其实是画的很没常识、很矛盾的。“这样画不符合逻辑嘛!”妈妈走上前去想要好好“指点”以下儿子。但是看到川川很着迷的画画的样子,妈妈停住了:“画画的技巧以后可以培养,现在最重要的应该是画画带来的快乐心情吧!”妈妈的宽容与关注,让川川更加能感受到绘画的乐趣。从那以后,川川不管做什么都会保持一种快乐的心境,并且能坚持到底。

  妈妈要帮助“两极摆荡期”的孩子建立起自己的精神边界

      名词解释:两极摆荡:心理学家John Bowlby曾针对这个阶段的孩子提出“两极摆荡”概念,随着孩子长大,和家人的互动、和外界的接触、和人际的交往,往往产生很多不同的结果,当孩子挫折时,他需要继续“依恋”,寻找安慰;当成功时,他需要足够的空间,以便进一步了解世界,这是人在成长中情感上要“能进能退”的需要。

  3—6岁的宝宝进入“两级摆荡”时期。这个阶段的宝宝开始接触“小社会(幼儿园)”,他需要更独立的空间,但是因为面对陌生的伙伴和陌生的环境,他需要家人给他更多的接触世界的技能,建立起自己的精神边界。同时当他受了挫折想要得到安慰时,也能获得无条件的关心和理解。

  小哲 3岁开始上幼儿园了,刚去了没两天,妈妈去接的时候发现膝盖上好几个淤青,一问原来是和旁边的小朋友你一拳我一腿留下的,妈妈又心疼又生气:“现在小孩手脚也太重了!怎么能这么打人啊!要找他们老师去!”但是看到小哲 一副轻轻松松的样子,还和那个“对手”亲切地挥手道别,妈妈想到:“也许孩子的心里并不把这当作欺负,让他自己去处理和小朋友的相处吧。”就没再说什么。没想到两个小家伙后来成为最好的朋友,形影不离呢。

  小编语录:当精神边界形成后,孩子根据这种边界的特点来看待自己,判断自己是这么样的一个人,同时,孩子也据此来处理和周围的人的关系。

  专家介绍: 李敏,现任林紫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师,专长向儿童、青少年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擅长咨询领域:针对青少年和儿童,通过游戏治疗、沙盘治疗进行情绪调控、认知调整、学校适应、亲子沟通。

  (本文源于中国育婴网团队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声明: 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系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邮箱:mail@laishu.com

今日要闻

健康知识

母婴知识

膳食指南

星座解读

命理运势

养生保健

美食资讯

热点资讯

体育新闻

综合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