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闻

母婴专家

来源:laishu.com 作者:Laishu
导读: 【母婴专家】最新推荐阅读健康母婴知识,近来【母婴专家】的健康母婴知识成为广泛关注的热点,【母婴专家】与它有关的最新内容是什么【母婴专家】可以学习到哪些知识。
【母婴专家】最新推荐阅读健康母婴知识,近来【母婴专家】的健康母婴知识成为广泛关注的热点,【母婴专家】与它有关的最新内容是什么【母婴专家】可以学习到哪些知识。

电子产品致孩子说话晚?专家:3岁前尽量少接触

孩子说话晚 电子产品或“作祟”

  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会影响儿童语言、视力、骨骼等发育,专家建议家长别拿电子产品当“保姆”,3岁前不要接触。

新京报制图/陈冬

  电子产品已经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儿童可能在很早的年纪就会接触电子产品,但过早使用或频繁接触电子产品,会对儿童的语言、视力、骨骼发育等造成一定的影响。

  首都儿科研究所专家表示,近几年因类似问题前来就诊的儿童逐渐增多,其中绝大多数存在过多使用电子产品的情况。

  专家建议,电子产品不是“保姆”,不能替代家长的陪伴,“儿童在3岁前应不接触或尽量少接触电子产品,3岁后也应尽量控制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

  危害1

  近视发病年龄提前或程度加深

  儿童长时间使用接触电子产品,可能会因视疲劳引起假性近视,进而出现真近视。频繁使用电子产品还可能造成近视发病年龄的前移和近视程度的加深。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眼科主任医师杨素红告诉记者,其实临床上也有所表现。“现在的幼儿园体检发现,儿童视力低下的发病率有所提高,其中,儿童视力低下的类型已经由之前的弱视、斜视、远视为主造成的屈光不正为主转变为近视性屈光不正逐步增多,这与过早用眼、接触电子产品有一定关系,当然,这也与遗传有关。”

  有些家长在孩子使用电子产品时,会将屏幕调暗,杨素红告诉记者,这反而会增加视疲劳,不利于儿童视力发育。

  健康提示

  儿童在3岁前不应接触或尽量少接触电子产品,因为这段时期,儿童的视力还在快速发展期。3岁后,可以逐步开始接触,手机、平板电脑等还是应尽量减少接触,每次看电视不应超过20分钟。

  危害2

  引起肌肉骨骼等退化时间提前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小儿骨科主任医师马强介绍,目前还没有相关统计或研究证明过多使用电子产品会对骨骼肌肉发育造成何种影响,但从临床实际来看,因颈部、手部疼痛前来就诊的儿童并不少见,其中绝大多数都连续使用电子产品超过一定时间。

  马强表示,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儿童会低头或保持一个姿势较长时间,容易造成颈部肌肉、韧带的疲劳,持续期间过长,颈部功能的恢复时间也会相应延长,日积月累可能会造成肌肉韧带的劳损甚至骨骼的改变。孩子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未必会出现颈椎或其他疾病,不过,一旦这一“不良”习惯养成,随着时间推移,很可能会引起骨骼、肌肉、韧带组织的提前退化变性,功能丧失,而使某些退行性疾病如颈椎病提前发生。

  健康提示

  电子产品已经融入生活的多个方面,要正确使用,家长一方面要帮助儿童尽量减少接触电子产品的频率,另外,每次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也应尽量控制在1个小时之内,年龄越小,时间应该越短。

  危害3

  致语言、情感、智力发育迟缓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董静静告诉记者,有些儿童因说话晚到医院就诊,其中部分儿童往往情感、智力方面也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近几年,这样的孩子越来越多,尤其是2-5岁的孩子。”

  语言刺激对儿童的语言发育至关重要,长时间接触电子产品的儿童,缺乏和家长之间有效的交流和沟通,语言功能、情感等会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影响,“人与电子产品之间的交流无法取代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互动,孩子看电子产品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和家长的沟通是主动的过程,这种主动交流对孩子的发育至关重要。”董静静强调,家长要学会有质量地陪伴,要试着跟孩子多说话,进行语言刺激,包括肢体、眼神的互动与交流等。

  健康提示

  如果出现语言迟缓等,后期能否“追”上?董静静建议,家长可以先观察半年孩子的改善情况,“随着大环境的改变,孩子一般会逐步跟进同龄人的水平,但每个人进度不一,不能一概而论。”


本文来源:新京报

新生儿胎粪检出抗生素专家称抗生素耐药祸首是口服

近日,全国妇幼卫生监测办公室主任、中国出生缺陷监测中心主任朱军教授指出:近十年来,环境因素、食源性因素导致的出生缺陷问题日趋严重,而我国出生缺陷的研究热点仍然专注于遗传因素的影响(染色体畸变、基因突变),例如唐氏综合征、爱德华氏综合征、遗传性耳聋等领域;对环境污染、食源性污染物对生命体早期影响的研究几乎空白,亟待在这些领域加强防范策略研究。

  同时,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教授、复旦大学特聘兼职教授王华博士则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概念:抗生素耐药的“罪魁祸首”就是口服,肠道则是耐药菌的温床。

  有益菌携带耐药基因?

  朱军教授指出,食源性污染的影响不容小觑。国内专家从3000多例临床孕妇血清样本、新生儿胎粪样本的探索性研究表明,在上述孕妇血清及新生儿胎粪标本中均检出不同种类的食源性抗生素残留。孕妇在日常饮食中,通过肉、鱼、蔬菜等摄入的食源性抗生素对胎儿的健康发育同样构成不利影响。

  朱军教授呼吁在国内通过多中心临床研究合作,扩大样本量和覆盖面。对于食源性污染物的影响评估、干预方案应当组织产科、儿科、预防医学等方面的专家共同探讨,从环境、食品安全等不同视角入手关注出生缺陷的源头。

  王华教授介绍,食物中含有大量已经耐药的细菌,但并不是过去关注的市场上直接买来的肉类,家禽中的致病菌导致的。因为本身这种致病菌数量极少,食品加工如合理烹饪又能有效杀灭细菌;而大量非致病菌,甚至包括发酵菌,益生菌等一般认为是有益的细菌也可以成为耐药基因的载体,尤其是在那些不再经过加工直接食用的食品里检测到的耐药菌,才是真正直接摄入的危险因子。这些耐药细菌被摄入人体后,进一步在消化系统扎根、繁殖、扩散,排出后再通过粪便,污水污染环境基因库,并再次通过农作物进入食品链。所以即使人不直接吃药,抗药细菌也会通过消化系统进入到人和动物的体内。此外,抗药基因还可以在各种细菌之间传播。所以,控制摄入食品中的大量耐药菌问题是第一要务。

  美国微生物学会从2005年起就发表了一系列相关文章并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值得庆幸的是,由于目标明确,欧美食品中最大的耐药基因库(发酵乳品及益生菌)很快得到控制解决,有问题的菌种已经被剔除。王华教授强调,虽然目前还无法彻底剔除食材中的耐药菌,但合理加工,烹饪可以有效杀灭各类细菌包括耐药菌。所以合理操作,食用是食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环境的改变需要长期持续跟进,但人们在生活中对抗生素的“矫枉过正”则需尽快纠正。

  能口服不输液?未必

  曾经,发烧打点滴是标配,进医院不给输液还觉得奇怪。经过一段时间的“抗生素滥用”科普后,尤其是婴幼儿的抗生素使用变得异常“艰难”起来。医生如果想给孩子输液,家长就要多加阻拦。这种非此即彼的态度,也让临床医生倍感压力。对于抗生素,王华教授认为,不能“神化”,更不能“妖魔化”。抗生素该用还得用,而且必须用,那都是人命关天的事。

  以婴幼儿发烧为例,如果是上呼吸道细菌感染,不给抗生素,那意味着孩子就可能感染肺炎,一旦变成重症肺炎,必然危及生命。如果是细菌性中耳炎,也要早发现早治疗。否则病菌附着在组织和器官上形成细菌膜,就会变成很难彻底治愈的慢性病,抗生素也没有用。“抗生素滥用问题需要关注,但并非一刀切,从滥用变成不给用。”王华教授说。

  实际上,细菌感染使用抗生素是正确的选择,但如何用大有讲究。

  抗生素耐药的“罪魁祸首”就是口服,肠道则是耐药菌的温床。王华教授的实验室已经证实:把一种抗生素(氨苄青霉素)从口服改为注射,就可以把相应肠道耐药基因库减少多达10万倍,直至几乎检测不到。这是一个颠覆性的结论,要知道如今大部分都提倡“能口服不打针”。对于这种情况,王华认为必须纠正。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出生几天的婴儿肠道中就有大量耐药菌,这是怎么来的?”王华教授指出,婴儿肠道菌群的形成和母亲有很强的关系。通过研究婴儿肠道菌群,王教授团队并进一步得出结论,肠道是耐药菌繁衍的温床。口服抗生素,药物会经过整个消化道,一部分会被人体吸收对抗细菌,还有一部分则会排出体外,进入环境,成为另一个循环。这个过程,将大量肠道菌群暴露在不必要的大剂量抗生素环境里,杀灭正常菌群, 造成肠道菌群失调。同时给了耐药菌机会富集,“扎根”在肠道中,成为肠道菌群中的主要成员。正常肠道菌群的破话,则是很多现代病的诱因。

  那不要口服,是否就只剩输液了?并非如此。王华教授强调,她并非支持细菌感染就要立即输液,只是认为不要以口服抗生素为优先。实际上,除了输液,还可以通过肌肉注射给药等其他方式。抗生素直接进入血液,减少不必要的消化道暴露,不仅保护了肠道菌群,大规模减少肠道和粪便中的耐药菌,而且由于人体可以更直接地吸收,从而可以减少用药量,同时减少药残的排出。


专家提醒,有一种危险叫“抱着孩子乘汽车”

网络配图

“双节”长假即将来临,自驾外出游玩是不少人的选择。专家提醒,有一种危险叫抱着孩子乘汽车,5岁以下幼儿乘坐机动车最好配备儿童安全座椅。

就在前不久,湖北黄冈3岁的恒恒与爸爸、妈妈乘坐小面包车外出,爸爸坐前排,妈妈抱着他坐在第二排座椅上。途中面包车与另外一小面包车相撞,恒恒脾、肺、肾等不同程度内出血,在武汉儿童医院接受近1个月的治疗才慢慢恢复健康,马上就可出院了。

记者从武汉儿童医院了解到,近几个月,医院每天都收治一到两例因机动车、电动车导致意外伤害的患儿。大多是家长抱着孩子乘车发生意外,孩子受伤严重。

不少家长认为抱着孩子乘车最安全,恒恒家人也是这么想的,却想不到伤这么重。武汉儿童医院骨外科主任医师沈先涛说,其实正好相反,抱着孩子乘坐机动车或电动车出行,一旦遭遇严重交通事故,怀中小孩会瞬间往前冲,头部、胸部与车前座发生激烈碰撞,冲脱大人双手,大人还会在背后挤压小孩造成更严重的伤害,小孩反而成了大人的“安全气囊”,伤害更大。

沈先涛提醒,5岁以下幼儿乘坐机动车最好配备儿童安全座椅,尽可能不乘坐电动车、摩托车。另外,1月以内新生儿脑组织不稳定,飞机舱内压力变化可能对孩子中枢神经系统发育造成不利影响,尽可能不要乘坐飞机。


新华社

小学生书包近1/3超10斤重专家:背包或致脊柱侧弯

网络配图

新学期开始了,每天又要背着书包去上学。“知识的力量”到底有多重?9月1日开学第一天,记者就拎着弹簧秤,给南京三所小学学生的书包称了下“体重”,发现35个书包中有11个重量超过5千克。此外,五六年级学生的书包最沉,平均重5.3千克。专家表示,如果长时间单肩背重物,可能导致脊柱侧弯,矫正起来十分麻烦。

评测》

低年级段(11人)

书包最轻:2千克

书包最重:3.7千克

平均重量:2.89千克

评测发现,三所学校中有一所学校,书包重量都低于3千克。低年级段书包平均重2.89千克,相当于一箱牛奶(240毫升 12包)的重量。

中年级段(11人)

书包最轻:2.4千克

书包最重:6.8千克

平均重量:4.35千克

有两所学校全部突破4千克。值得一提的是,有两个书包达到6.8千克,其中一个是四年级的小学生,使用的是拉杆式书包,自重较大;另一个是一名三年级的小学生,用的是普通书包。

中年级段书包平均重4.35千克,相当于一个婴儿满月时的重量。

高年级段(13人)

书包最轻:4.1千克

书包最重:7.2千克

平均重量:5.3千克

13个孩子中,书包5千克以下的只有4人,超过6千克的有4人。其中,一名六年级学生书包重7.2千克,是评测对象中最重的。

一袋大米的重量在5千克左右,也就是说,大部分小学高年级学生上下学时,相当于背着一袋大米。

结果》

年级越高,书包越重

综合三所学校的评测数据来看,低年级段11个书包平均重量2.89千克,中年级段11个书包平均重量4.35千克,高年级段13个书包平均重量5.3千克。整体上,随着年级的增长,书包的重量也呈现上升趋势。

35名评测对象中,书包最轻的是一名一年级新生的,重2千克;最重的属于一名六年级学生,重7.2千克。35个书包里,有11个超过了5千克。而课本数量越来越多、单册重量越来越大,是书包重量不断上升的主要原因。

调查》

爷爷奶奶也拎不动,拉杆书包上阵

相比于低年级,中高年级小学生的书包就没有那么“轻松”了。好多书包又大又鼓,从背后看,长度都有孩子身高的三分之一了。

“看看我的书包有多重?我感觉肩膀都快不是我自己的了!”三年级的小豪主动把书包挂到秤上,数字直接飙到6.8千克。看到数字,小豪感叹:“我就感觉三年级的书包比二年级重多了。”

记者发现,放学时间来接孩子的大多是爷爷奶奶。一位四年级学生的奶奶表示,现在刚开学还好一点,上学期期末,她用磅秤给孙女称了一下,书包有十几斤重,她都拎不动。“除了课本,里面最多的就是试卷和我们另外买的练习册。”

9月4日,评果微信公众号先行推送了本次评测,网友“随风而逝”留言说,有次接外甥放学替他背书包,肩膀都被勒红了一块,好久才消下去。

记者在放学路上观察了一下,面对重负,拉杆式的书包在学生中流行起来。

有家长表示,再重也要孩子自己背

评测中,记者还碰到了一个小暖男。小朋友是一年级新生,记者见到他时,他正背着书包,牵着妈妈的手从校门里走出来。他的书包也不轻,称了一下有2.5千克,里面只有两本书和一本作业本,不过妈妈给他塞了一个文具盒、一盒彩色铅笔、一盒水彩笔,“今天要上美术课,东西当然要准备全套。”

测量中,看到评测员单手称重有些吃力,他十分贴心地帮忙抱着书包。妈妈告诉记者,早上上学也是他自己背的书包。“他是男子汉,而且路上就几分钟。别的小朋友可以做到,他也可以做到。”妈妈表示,以后就算书包再重,也会要求孩子自己背。

提醒》

背包姿势不当,影响脊柱发育

“每天背着这么重的书包,会不会影响身体发育呢?”帮孩子拎着沉甸甸的书包,一位家长向记者道出了自己的担忧。

江苏省中医院骨伤科主任中医师李志伟表示,经过初步统计发现,70%至80%青少年脊柱侧弯并不是先天形成的。

从他接诊的青少年患者来看,没有因书包过重直接导致脊柱侧弯的案例。但如果背包姿势不当,比如长期单肩背重物,会导致双肩用力不均衡,影响脊柱发育,严重的可能会导致轻度的脊柱侧弯。

而一旦侧弯形成,矫正起来非常痛苦。李志伟表示,多数青少年脊柱侧弯达不到动手术的程度,以保守治疗为主。除了平时培养正确的习惯之外,部分患者还要配合支具矫正。不仅费力,孩子自己也很痛苦。

他建议,家长平时就应该及时纠正孩子斜肩、跷二郎腿、驼背等错误姿势,督促孩子养成正确的坐姿、行姿。

建议》

用不到的课本,可以放在学校

对于孩子越来越重的书包,致力于科学家庭教育普及的公益机构“守护稚翼”理事长黄艳也深有体会。

黄艳的孩子正在上小学三年级,书包也比低年级时重了些,她表示,家长也可以动脑筋给孩子“减负”。她的办法是,鼓励孩子把当天家庭作业中用不到的课本、练习册、美术用品等放在教室后的储物柜里。如果孩子的储物柜里放着杂物,可以通过家委会和学校沟通,将不常用的杂物另辟空间存放,把储物柜腾出来, 给孩子放书本。

但是这个办法对低年级的孩子有些难度,他们很容易忘带东西,还需要家长监督检查。“家长可以做个检查表,把每天要带回家的文具、红领巾、课本等列出来。” 等到一两周后,孩子养成习惯,就可以完全放手,让孩子自己整理书包。

此外,她还提到一些教育类APP也可以利用起来,除非老师要求在课本上书写,其他都可以借助手机上的APP完成听写、阅读等。这样的话,有些课本就可以不带回家,减轻孩子的双肩负担。


眼科专家提示:当心儿童假性近视变真近视

网络配图

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和使用群体趋向低龄,越来越多的儿童以及青少年由于长时间频繁使用电子产品而导致眼睛近视。据统计,广州市小学生近视罹患率达25%,初中生近视罹患率达75%,而高中生近视罹患率高达85%以上。

日前,广东省中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李振萍来到“广东名医大讲堂”,主讲近视成因及治疗手段,并讲解中医护眼的方法。

物理治疗假性近视可恢复视力

新学期伊始,不少家长却发现,自己的孩子常常眯着眼睛看东西。李振萍介绍,假期里过度或不正确用眼的习惯,导致许多孩子患上了假性近视。

何为假性近视?李振萍介绍,假性近视实际上是一种功能性障碍,是眼睛的一种亚健康状态。眼睛由于疲劳,晶状体双凸的镜面体会往前凸起,引起光线通路变长,导致光线的焦点传到视网膜前方,看不清影像,就像近视一样。而真性近视是眼睛的一种器质性病变,可能是因为眼球发育过长、角膜或晶体曲异等原因造成,大多数孩子常见的近视是轴性近视。

如果孩子看书或使用电子产品持续时间过长,用眼过度出现视力下降、头晕、眼胀等视力疲劳症状,很有可能是双眼睫状肌调节紧张出现痉挛,从而引发假性近视。李振萍指出,睫状肌若长期处于痉挛状态,就会导致真性近视。

值得注意的是,假性近视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息和物理治疗,是可以恢复正常视力的,而且并不需要戴眼镜矫正。例如,通过中医的针刺、导入理疗等物理治疗,可放松眼睛周围的肌肉和睫状肌,缓解痉挛状态、改善眼周的血液循环,让眼睛得到充分的休息。同时,要让孩子多运动,减少接触电子产品。

孩子防近视以护脾胃为主

随着近视人群愈发低龄化,谨防过度或不正确使用眼睛十分重要。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通过调整膳食来养护双眼。

“孩子防近视以护脾胃为主,适当清肝。”李振萍介绍,中医认为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也是供养眼睛“精、气、血”的来源,如果脾胃虚弱无法供应足够的气血给双眼,出现“血不养目”便容易引发近视。所以孩子一定要爱护脾胃,可以食用一些养脾胃的食物,如淮山、芡实、莲子、南瓜、小米等。

除此之外,食用天然的护眼食物也有一定效果。枸杞含有丰富的花青素和维生素C,是对眼睛最好的药和食物之一,但其性温易引发上火,建议搭配菊花泡制成枸杞菊花茶,既好喝又护眼。同样含有花青素和维生素C的蓝莓、提子、草莓、紫甘蓝和茄子可以改善睫状肌的痉挛和血供。胡萝卜有丰富的胡萝卜素和叶黄素,能改善视网膜的血液循环。玉米含有玉米黄素和叶黄素,可以令眼睛的感光更敏锐。

名医答疑

问:医院验光会对眼睛带来影响吗?

李振萍:验光需要散大瞳孔,散瞳实际上就是散大瞳孔来麻痹睫状肌,这种麻痹可以让睫状肌得到休息,对眼睛没有损害,相反是一种保护、放松的治疗。

问:孩子戴上眼镜后,为什么近视度数会越来越高?

李振萍:第一种情况可能是眼镜配得不合适;第二种情况,孩子由于年龄增长眼睛会发生变化,在12岁至14岁时眼轴(眼睛的长度)会慢慢固定。但在14岁前,眼轴还在不停增长,容易造成度数加深。所以佩戴眼镜后,建议孩子每半年到医院做正规的验光检查。


儿童近视情况日渐恶劣专家:饮食和习惯需并肩优化

又到了开学季,在熙熙攘攘的返校人群中,放眼望去,学校里的“小眼镜”越来越多。家长们感叹:经过一个暑假的放松,孩子却因为天天打电子游戏、看电视而戴上了“小眼镜”,或者原本的近视发展成为“高度近视”。

在中国,近视的流行程度正在逐渐增加,未来将面临80%-90%的成人近视。而且,近视发病的年龄越来越小。那么,近视发病原因是什么?如何防止孩子的近视度数不断加深呢?且听眼科专家怎么说。

近距离用眼是近视原因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眼科王一心主任医师认为,除了病理性近视或先天性近视外,我们绝大多数青少年的近视为单纯性近视。

单纯性近视的主要特点是:进展较慢;近视程度一般为低度或中度;远视力多可理想矫正;其他视功能多属正常;除了有相应的眼轴延长外,也可出现豹纹状眼底、弧形斑,以及可能有的玻璃体混浊及轻度视网膜-脉络膜变性;遗传因素不明显或不肯定。总之,单纯性近视与长时间的近距离用眼有关。

“一个长期近距离用眼的青少年,他的眼睛一定是朝着适合近距离用眼的方向发育,有点‘适者生存’的味道。农牧民、驾驶员(不是近视后学会的开车)和户外工作者,由于长期看远,一般都没有近视,就是这个道理。”王一心主任医师表示。

为什么我国近视眼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年龄越来越小?王一心主任医师认为,这与电子产品的普及和迅猛发展、居住环境的改变、生活方式的改变、教育方式的改变等密切相关。

具体地说,现在平板电脑、手机铺天盖地,公交车上、地铁里,到处可以看到低头一族,眼不离屏。有些学校,甚至还实行了电子书包,以平板电脑取代课本和作业本,结果是孩子们的视力急剧下降。本来放寒暑假时,作业负担减轻,眼睛会得到适当的休息,但家长上班去了,孩子在家成天看着电视电脑,近视反而比在学校加深了。

在生活方式上,缺少交流和户外活动,不喜欢吃青菜水果,喜欢吃肉和甜食。都想上名校,学习负担越来越重,眼不离书,手不离机成为常态,这一切,都使得近视的发生率越来越高,到中小学一看,戴眼镜的同学比比皆是。

高度近视有哪些原因?

更糟糕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发展为高度近视,而高度近视会导致明显的眼部病变,甚至导致视力丧失。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中医预防保健科张云霞副主任医师认为,近视度数大于600度(儿童>400度)叫高度近视,这类近视眼多有眼部的病理变化,故又称为病理性近视。

病理性近视的发生与遗传关系较大,后天环境对其发展也有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年龄、眼轴和近视度数是高度近视眼底病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加,眼轴的进行性增长、近视度数的持续加深,巩膜胶原纤维形态和结构发生改变,从而导致巩膜的坚固性下降,巩膜过度扩张,眼球后极部的过度扩张导致了一系列的眼底病变,如黄斑劈裂、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脉络膜新生血管、黄斑萎缩等,这些都是高度近视易导致严重视力障碍的原因。

如何预防和控制近视?

王一心主任医师认为,养成用眼的好习惯是预防近视的根本。学生在看书或做作业时,每隔四、五十分钟休息一会,哪怕是5分钟,或做做眼保健操,或远眺窗外,视力就会保护得很好,近视也不会越来越深。关键是家长的监督、孩子的自觉和毅力。

张云霞副主任医师则认为,首先,要注意眼部保健:选择适当的工作,避免过度用眼与不良视觉刺激,积极参加户外活动,平时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劳逸结合、平衡饮食、合理营养。

其次,关注眼部有无异常现象:除了注意视力变化外,还应定期至眼科门诊检查,注重眼部早期出现的任何异常现象,如闪光感、飞蚊症、视野缺损、视力进行性下降或突发下降,以及眼部酸胀、疼痛及夜盲等现象,必要时及时至眼科门诊就诊。

最后,加强营养物质的摄入:主要是补充眼内睫状肌与巩膜必需的营养物质,增强睫状肌的肌力,帮其恢复固有功能,加强巩膜的坚韧度,防止其扩张。这些营养物质主要包括:

蛋白质:肉、鱼、蛋、奶等动物性食物不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而且含有全部的必需氨基酸,有助于加强巩膜的坚韧性。

钙:钙是巩膜的主要构成成分。食物中牛骨、猪骨、羊骨等动物骨骼含有丰富的钙,且易被人体吸收利用;其他如乳类、豆类、虾皮、虾米、鸡蛋等含钙量也较多。

锌:视患者普遍缺乏铬和锌,食物中如黄豆、杏仁、紫菜、海带、黄鱼、奶粉、茶叶、肉类、肝类等含锌和铬较多,可适量增加。

维生素:维生素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近视者应适当多补充些维生素,如蛋、奶、肉、鱼、肝脏和新鲜的蔬菜、水果。

补肝益肾的食物:这些食物主要有枸杞、核桃、花生、大枣、桂圆、蜂蜜、虾、鱼、肉、蛋等。


专家提醒警惕“亲吻病”这几种人别靠近小婴儿

网络配图

本期指导专家:南京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副主任医师 沙莉

  7月1日的时候,美国爱荷华州33岁的Nicole Sifrit生下了一个健康的女婴,这是她的第四个孩子,她给这个女儿起名Mariana,一家人对这个女孩的到来很开心。

  和前几胎不同的是,这次Nicole没有把新生儿和亲友们隔离开,而是在医院开放了大家来探望的通道。她想要让更多的人见证她的喜悦和幸福。

  就在女儿出生之后的第七天,Nicole和男友Shane举行了他们的结婚典礼,本来应该是双喜临门的大好日子,却发生了一个让他们痛苦不堪的意外。

婚礼刚刚进行了两个小时,只有7天大的Mariana突然变得不吃不喝,身体极度衰弱,甚至昏厥,于是一家人只能叫停婚礼,紧急把孩子送到医院进行抢救。

  在医院里,医生发现Mari-ana感染了严重的脑膜炎,这种疾病是由一种叫做HSV-1的的病毒引起的。

  这种病毒可以通过性接触传播或者母婴传播,但是Mari-ana的父母都去做了检查,他们没有这种病毒。

  唯一的可能,就是在婚礼或医院里上某个携带这种病毒的宾客或者朋友,在亲吻宝宝的时候,把病毒传染给了宝宝。

  这种病毒在成年人身上,可能只会以疱疹的形态出现,有的人只是携带这种病毒,但是没有任何发病的症状,但是一旦身体娇弱的新生儿接触到它,就有可能遭受灭顶之灾。

  住院之后的48小时之内,医生给Mariana进行了6次输血,几乎把她身上所有的血液都换了一遍。

  看着小小的女儿在保温箱里浑身插满了管子,妈妈Nicole 非常心疼,她通过社交媒体实时更新孩子的治疗近况,并且祈祷孩子能躲过难关。

  7月10日,就在入院三天的时候,家人雇了一辆直升机将她送往一家更大的医院,这里的团队想办法尽全力帮她治疗这种致命的感染。

  但是在上周日,孩子的肾脏已经没有办法再承受治疗了,她的肝脏也停止了运作,器官开始衰竭……

  两个小时之后,孩子脑死亡。这周,孩子的母亲宣布,这个刚刚降生十多天的小天使,离开了人世。

  悲痛欲绝的母亲希望可以提醒所有宝宝的家长,不要让大人随便接触、亲吻你的宝宝。

  除了孩子的父母之外,任何大人触碰孩子,都要经过父母的同意,并且要提醒接触孩子的大人们洗手。

  医生提醒:警惕“亲吻病”

  “亲吻病”是指通过口腔或唾液传播的疾病,它由EB病毒所致的急性自限性传染病,像父母亲吻宝宝、口对口喂食等都会发生感染。

  医生表示,口腔里有几百种细菌,其中约5%可能会危害健康,亲吻可传染超过270种细菌。

  EB病毒感染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秋冬为多。据了解,这种病的潜伏期在1~2周,起病急缓不一,咽炎型、腺热型、淋巴肿大最为常见。

  除了患口腔疾病、伤风感冒、肠胃病、传染病等疾病的人群,下面这几种人也不要靠近小婴儿!

  1、浓妆者

  化妆品不少都含有铅、汞或其他化学物质,如果不卸妆就亲吻宝宝,这些有害物质很可能会进入宝宝体内,可能引起接触性皮炎、慢性铅中毒等病症。

  2、吸烟者

  吸烟者的呼吸道、口腔中总有尼古丁、烟焦油等有毒物质的残留。婴幼儿对这些物质非常敏感,容易诱发哮喘等呼吸道疾病。无论谁吸烟,都不要跟宝宝亲吻。

  3、小宝宝也不能亲吻新生儿!

  医生表示,5岁以下的孩子免疫力较弱,携带的病菌可能更多,而且有的病菌有潜伏期,如流感病菌,肠道病毒、轮状病毒等等,可能刚开始没有显现出来,而且孩子年龄小有一点不适可能不会及时表达出来,看上虽然健康,但其实携带致病菌,此外小孩子还存在卫生问题,加上新生儿免疫力低,因此让小孩子亲吻新生儿有危险。

  亲吻小婴儿需注意以下几点

  ①不要随便让别人亲吻孩子

一定要学会替孩子拒绝别人的亲吻,因为我们并不了解对方的健康状况,万一对方有某些传染类的疾病,孩子很容易被传染。

  ② 不要嘴对嘴

  亲吻孩子时千万不要嘴对嘴,因为大人口中有几百种细菌,通过亲吻传染的细菌就超过270种。

  ③ 不要亲面部三角区

  这个区域血管丰富,不少血管直接通向大脑,一旦损伤感染,就极有可能把细菌和毒素传到大脑,引发其它疾病。

  ④ 不要亲宝宝的小手

  小宝宝随后很可能会把刚刚被亲吻的手放进口中吮吸,这无形中增加了宝宝病菌感染的几率。

  ⑤ 不要有口水残留

  宝宝容易出汗,如果大人的口水停留在宝宝的皮肤表面,那就更容易出现湿疹或汗疹。

  总之,小婴儿虽可爱,为了他们的健康和安全,千万不要亲他们啊!

  

  案例:

  家人亲一下,14个月宝宝全身是病毒

  英国14个月大宝宝奥利弗,从手臂到脚长满皮疹,甚至还有溃疡。医生判断,奥利弗可能被唇疱疹患者亲吻过,病毒通过唾液传播到孩子的体内,造成皮疹和溃疡的出现。

  2岁宝宝被吻出“亲吻病”,面部瘫痪

  据报道,苏州2岁10个月的宝宝妮妮,因为眼睛大,脸蛋又肥嘟嘟的,每次大人带她出门,总有很多路人过来逗弄。一天,妮妮妈带女儿到公园玩,被大学同学亲过后,竟然开始发起高烧、口歪眼斜、面部瘫痪。送医检查后,医生发现宝宝感染了EB 病毒,患病与被大人亲吻有直接关系。


疾控专家提醒:蚊虫增多儿童谨防乙脑

随着气温升高,蚊虫越来越活跃,它们的存在也成为一些疾病的传播途径,其中典型代表便是乙型脑炎。 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急办刘富强博士介绍,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我国夏秋季节常见的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它通过蚊虫传播,临床上以高热、意识障碍、抽搐、脑膜刺激征为特征,常造成患者死亡或留下神经系统后遗症。乙脑病情重、变化快,高热、抽搐、呼吸衰竭是本病的三个重要症状,可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必须及时发现,尽快就诊。

乙脑的临床表现

刘富强指出,乙脑发病以儿童为主,多发于10岁以下儿童,以2-7岁孩子发病率最高。乙脑潜伏期一般为l0天至14天,可短至4天,长至21天。少数人经蚊虫叮咬约10天至14天后发病,症状轻重不一。急性起病,发热、头痛、喷射性呕吐,发热2天-3天后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重症患者可出现全身抽搐、强直性痉挛或瘫痪等中枢神经症状。严重病例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浅反射消失、深反射亢进。脑膜刺激征和病理反射阳性、痉挛性瘫痪或大脑强直。可伴有瞳孔大小改变、血压升高、心率减慢等颅内压升高体征。

乙脑要早期诊治

刘富强强调,乙脑关键在于早期诊治。在乙脑流行季节,遇有发病急,有高烧、头痛、嗜睡的病人,没有或只有较轻的咳嗽、咽痛、流涕等症状,就应当怀疑“乙脑”。尤其是第一二天除了发烧外,还会出现一些轻微的精神症状,如嗜睡、呕吐、烦躁、惊跳、双眼凝视或精神异常的病人,要及时送医院诊断。对于乙脑的治疗,目前虽然暂无特效办法,但只要及早作出正确诊断,及时采取中西医相结合的办法,如降体温、止痉挛等对症治疗,就可以大大提高治愈率,避免后遗症。

预防有措施

“乙脑是常见流行病,防治得当完全可以控制。”刘富强说,预防乙脑的关键是要及时接种疫苗、灭蚊防蚊及管理宿主动物。主要的日常预防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灭蚊防蚊 提高防蚊灭蚊意识,在夏季蚊虫密度高峰时期喷洒杀虫剂灭蚊,降低蚊虫密度,切断传播途径。做好对猪、马等大牲畜管理,改善猪、马圈环境卫生和灭蚊工作。

免疫接种 目前我国广泛推广应用乙脑减毒活疫苗和乙脑灭活疫苗,对适龄儿童进行接种。推荐的免疫程序为:①乙脑减毒活疫苗,儿童8月龄接种1针, 24月龄加强1针;②乙脑灭活疫苗,儿童出生8月龄基础免疫2针,间隔7-10天,2周岁和6周岁各加强1针。

加强个人防护 室内使用纱门、纱窗、蚊帐、蚊香进行防蚊。野外工作和户外活动人员可在身体暴露部分涂抹驱蚊剂防止蚊虫叮咬染病,不提倡露宿。黄昏户外活动应避免蚊虫叮咬等。本报记者 邓梦玲


孩子发生意外怎么办?来听听儿科专家怎么说

误喝毒物不建议“催吐”排出毒物,误食异物应立即采用急救手法将异物排出

在宝宝成长的过程中,好奇又好动的天性往往让他们招来意外伤害,这是最让爸妈担心又揪心的。与其意外发生时慌乱无措,不如未雨绸缪,来跟专家学习孩子误服毒液、异物卡喉、玩水淹溺、惊厥抽搐……这些儿童常见的意外伤害应急处理措施。近日,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急诊科主任李佩青及副主任马文成,应邀主讲广州日报健康有约“名医大讲堂微课”,一起来听一听。

问:孩子误喝毒物能催吐吗?

答:不是所有溶剂都适合

急性中毒是儿童常见的意外之一,毒物来源为市民常见的工业有机溶剂(如天那水)、生活化工用品(如洗发液、颜料)、药物和毒虫害药(如“毒鼠强”、蟑螂药)等。李佩青表示,孩子急性中毒后,突然发生的呕吐、昏迷、惊厥以及翻白眼等是常见症状。

她指出,中毒后,家长首先要明确孩子中毒原因(可通过气味及溶剂容器进行判断),并将其与中毒源隔离;其次用清洁的流动水,对儿童皮肤、眼部或口腔中的有毒物进行约20分钟的清洗;再次,拨打120或送往就近医院求医;最后在就诊时,建议家长向接诊医生说明孩子中毒前先兆、活动区域、误服毒液和急救处理措施等,如条件允许建议向医生提供毒源,以便施救。

李佩青强调,不建议用“催吐”排出毒物,原因在于部分溶剂不适合催吐排出,另外在催吐时,异物可能会倒吸进入呼吸道,导致呼吸道堵塞。

问:误食异物怎么办?

答:堵塞气道需急救排出

婴儿及儿童误食异物导致的气道梗阻时有发生,果仁、果冻以及玩具小零件,是婴儿和儿童气道梗阻的主要异物。李佩青表示,患儿常见表现为剧烈咳嗽及呼吸困难,此时家长应用急救手法将异物排出。

具体怎么操作?

儿童篇

1.家长首先询问儿童是否被异物呛喉,确认儿童异物梗阻后,家长立刻朝患儿背部进行五次拍打,助其排出异物,若异物未排出,立刻实行“海克利姆急救法”。

2.首先将患儿双腿打开,家长双腿以弓字形支撑在患儿身后;其次双手环抱患儿腰部,左手成拳并将拇指侧对准患儿腹部,置于肚脐上方两横指高的位置;再次右手成掌握住握拳之手。

3.双手向上向内急速冲击地用力,快速向上向内挤压时,从而形成一股冲击性气流将堵住气管、喉部的食物硬块等冲出。

4.重复上述手法直至异物排出。

婴儿篇

1.当婴儿发生气道梗阻时,施救者将婴儿的身体置于左手前臂上,左手手掌轻托婴儿下巴,使其保持头低脚高的体位,用右手掌击拍婴儿背部,5次后停止。

2.换另一只手,将婴儿仰躺在右手手臂上,保持头低脚高,用食指和中指对婴儿的胸部进行冲击性按压,5次后停止。

3.重复以上动作,直至婴儿的喉部、气道的异物排出。

网络配图

问:发生淹溺怎么办?

答:无呼吸脉搏立刻心肺复苏

淹溺是儿童意外伤害的危险因素之一。李佩青指出,假如发生淹溺,家长将孩子救上岸后,首先确认患儿是否有意识,儿童拍肩膀并喊其名字,婴儿则是拍打其足底并呼唤;若患儿无反应,可用面部凑近患儿鼻部,判断是否有呼吸,若无呼吸要打120;拨打电话后,家长用食指和中指置于患儿喉结,滑动至患儿颈部左边或右边的凹陷位置并施加压力,感受患儿是否有脉搏搏动,若5~10秒内无搏动,家长需立刻施行心肺复苏。

儿童心肺复苏

1.将患儿置于平坦位置,施救者一手掌的掌根放于患儿胸部中央(两乳头连线与胸骨交界),另一手掌根置于第一只手上,注意手指不接触患儿胸壁。

2.施救者上身前倾,腕、肘及肩关节伸直,借助上半身体重和肩部肌肉力量,以每分钟100~120次速率进行按压,按压深度为5厘米左右,每次按压后应使患儿胸廓完全回弹。

3.按压30次后,施救者抬起患儿下颚开放其气道,用拇指和食指捏住其鼻子并给予2次呼气(每次呼气1秒钟)。

4.按照上述步骤重复5个循环,再判断患儿是否有脉搏和呼吸,若恢复脉搏则将患儿头部侧至一边,等待120到来。

婴幼儿心肺复苏

1.将患儿置于平坦位置,施救者一手食指与中指并拢,放于患儿胸部中央(两乳头连线与胸骨交界),以每分钟100~120次速率进行按压,按压深度为4厘米左右。

2.按压30次后,施救者抬起患儿下颚开放其气道,用拇指和食指捏住其鼻子并给予1次呼气(每次呼气1秒钟)。

3.按照上述步骤重复5个循环,再判断患儿是否有脉搏和呼吸,若恢复脉搏则将患儿头部侧至一边,等待120到来。

问:虫咬伤后要去医院吗?

答:出现过敏须送医

户外活动中,虫咬伤是儿童意外伤害的一大隐患,家长应如何处理?李佩青以最常见的蜂类昆虫蛰咬为例,家长明确孩子被哪种蜂类昆虫蛰咬后,将残留在伤口中的毒刺拔出,用酸性溶液(如醋)或碱性溶液(如氨水)冲洗中和,最后让患儿服用布洛芬等解热镇痛药。

那么发生虫咬伤后是否应立刻去医院?李佩青表示,并非所有虫咬伤都必须去医院,但如果虫咬伤后发生伤口局部病变、心脏骤停、呼吸窘迫及皮肤过敏时,需送往就近医院处理。

问:热性惊厥后该按人中吗?

答:按人中是“技术活”

部分高烧患儿,在发烧时可能出现抽搐现象,这是发烧中常见的热性惊厥。马文成解释,发烧的患儿中,有4%~5%发生热性惊厥,其中30%~40%的患者会有复发,同时发生第一次惊厥后,患者有较大概率在24小时内发生二次惊厥。

马文成表示,应对惊厥主要措施是预防,患儿发烧期间,家长应做好物理降温和药物退烧措施,理论上可降低惊厥发生概率;一旦患儿惊厥抽搐,家长应让孩子平躺,保持呼吸气道通畅,并将头部转向一侧让口中分泌物流出;切勿搂抱安抚患儿,强行打开患儿口腔;待症状结束后,立刻送医院,而多次惊厥发生者应进行医学影像检查。

“另有资料指出,惊厥发生后应按人中穴,但按人中是‘技术活’,家长未接受专业训练有可能造成继发伤害,因此应交由医护人员处理。”马文成说。


古法推拿调理母婴健康

中医推拿以手法疗疾,在悠久的中华民族医药发展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古法推拿手法轻,强度小,无需用药,疗效显著稳定且无副作用。临床实践证明,孕期定期进行推拿调理的孕妇在产前的生理失常状态明显减少,这也为日后产妇身体的恢复、哺育母乳的质量、婴儿的正常生长发育奠定了基础。同时,古法按摩也可以在很多方面安全、有效改善新生儿先天和后天发生的生理形态失常问题。针对无生理形态失常的婴幼儿进行推拿,还可以达到经络按摩和抚触的效果,促进血液循环,活络肌肉组织,活化淋巴组织,促进肠胃蠕动,大大提高孩子的免疫力。

中医认为,人们健康失常的原因,不外乎就是人的肌体组织在动态或静态情况下,在外部环境和内在因素的超强刺激作用下,导致的生理形态失常。

中医认为,通过手法推拿可以放松肌体,有助于触诊和施治,可以直接面对患者生理病变和肌体机能失常,立竿见影。治疗过程中,无需用药,疗效显著稳定。相对痛苦小且无副作用。治疗起效快,因人因病(年龄、体质、疾病程度、改变致病因素的速度和质量)而异,恢复周期相对较短。

中医推拿以手法疗疾,在悠久的中华民族医药发展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到晋代更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当时职称最高的医官就是现在的按摩师。明朝《香案牍》中记载,“有疾者,手摸之辄愈,人呼为摸先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医按摩推拿又因其独特的医疗作用,再次引起国际医学界的广泛重视。

中医推拿中的古法推拿手法轻,强度小,所以适用人群广泛,治疗手法简约,注重病区,不刻意循经取穴,只要在施治时认真感受,多数患者都可以做到回家自治。家长如果细心体会,日后在家中对婴幼儿进行古法按摩推拿,也是一种亲子沟通的良好方式。

古法推拿可调理孕妈妈健康,有益胎儿正常生长发育

王氏古法推拿传承于宫廷御医的后人,经过近40年的继承和发展独树一帜,遵循“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的中医理念,融合诸家推拿手法之精要,有独到上乘的治疗效果,并已造福许多患者。

众所周知,母体的健康状况决定着婴儿后天的生命形态和体质,女性如果孕前体质良好,孕期通常不会出现明显的生理形态失常问题。据近年临床表明,现在多数孕妇在孕期都会出现呕吐、血糖偏高、高血压、下肢浮肿、腹部坠胀等症状,而现代医学的概念让大多数孕妇都认为这属于妊娠期的正常反应,所以多数孕妇都忍受着这些痛苦直至生产,于是产后又相继出现一系列问题:产后肥胖、恶露不止、奶水不足等。如果利用无副作用的古法推拿把产前孕妇的状态调整至最佳,这将会更有利于母亲产后的健康恢复和婴儿的正常生长发育。

经过多年临床实践证明,孕期定期进行推拿调理的孕妇在产前的生理失常状态明显减少,这也为日后产妇身体的恢复以及哺育母乳的质量奠定了基础。王氏古法推拿近些年已调理过许多不同孕期的女性,形成了针对孕妇独特的推拿手法。通过手法推拿解决孕前生理形态失常,使很多准妈妈从中受益。母亲在怀孕6个月前都可以接受正常的推拿调理,怀孕6个月后由于孕妇不方便俯卧,则可采取坐姿和仰卧进行推拿调理。

古法推拿可改善新生儿生理形态失常,提高孩子的免疫力

哺乳期宝宝最容易发生的疾病主要有外感寒热和消化系统功能失调的问题,直接影响着新生儿机能代谢和健康成长。在多年的实践中,古法按摩通过纯粹的手法调理,可以在很多方面安全、有效改善新生儿先天和后天发生的生理形态失常问题。

针对无生理形态失常的婴幼儿进行推拿,还可以达到经络按摩和抚触的效果,促进血液循环,活络肌肉组织,活化淋巴组织,促进肠胃蠕动,大大提高孩子的免疫力。

新生儿推拿需严守操作流程,要求“轻短准快”

新生儿要求“轻短准快”。新生儿推拿比之成人推拿更要求手法轻,时间短,诊断准,治疗快。手法轻柔,避免伤害婴儿幼嫩的肌肤以及淋巴管。每次推拿时间不宜过长,控制在15分钟之内。诊断要求准确到位,因为新生儿器官稚嫩,失常表现则极其细微,所以要求推拿者有丰富的触诊经验,用心凝神查找失常。触诊时一旦发现失常问题,即以最轻最快的手法解决。

同时,推拿时的环境也很关键。温度要适宜,因为新生儿神经系统尤其是大脑的发育尚未完全成熟,神经系统功能尚不完善,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反应差,自身体温调节能力不足,而且尚不能言语表达,所以要避免过冷过热的室温对婴儿造成不适。另外一定要保持室内安静,严禁有突发噪声,影响婴儿情绪,从而影响推拿效果。

此外,推拿者一定要全身心投入推拿工作中,随时注意观察宝宝的肢体语言及表情变化,耐心施术除疾。如遇新生儿烦躁不宁,可视情况而暂停推拿,待婴儿安静下来再继续施治。

新生儿推拿操作流程:

1.选择适宜室温(28℃左右)且干净整洁的房间,安全柔软的床,新生儿可采取俯卧或仰卧等体位,以婴儿舒适为宜。推拿时要保持室内安静,新生儿应穿轻薄舒适服装。

2.首先通过触诊将新生儿后背、腹部、四肢做全身检查,如果发现局部生理失常时进行手法调理。针对新生儿常见病,例如黄疸、结肠胀气等常发病症,则注重病区调理,可能稍微延长时间。如无异常生理失常的新生儿则进行全身推拿,以保持全身气血通畅,利于新生儿的生长发育,提高免疫力。

3.每次按摩时间在15分钟左右,一周两次为宜。

新生儿推拿禁忌:皮肤病、传染病患者在传染期内忌推拿;新生儿脐带还未脱落时忌做腹部推拿;急性开放性外伤忌推拿;孩子哭闹、情绪异常激动时忌推拿。


手足口病高发期到来专家提出应对建议

近来,我国北方迎来大面积高温天气。伴随气温走高,部分传染病进入高发季节。山东省医卫部门日前发布疾控公告,建议公众特别是家长,应对手足口病等疾病保持警惕。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常见传染病。每年的5月至7月,是该病的高发季节。婴幼儿及儿童是普遍易感人群,患过手足口病的患者也能再次感染。感染手足口病,初期症状一般表现为发热并伴有手、足、臀等部位皮疹,口腔内伴有疼痛溃疡。极少数重症病例早期可能没有皮疹,但表现有嗜睡、呕吐等症状,并进而出现嘴唇青紫、呼吸困难等症状。

  医卫专家表示,手足口病中,EV71型、CoxA16型及其他肠道病毒较为常见。绝大多数手足口病患儿可以居家隔离治疗,经过一周左右的时间会自愈。但期间家长需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当出现高热不退,或有头疼、精神差、表情淡漠、肌阵挛、呕吐等临床表现时,要立即送医。

  专家建议:预防手足口病,平时应注意培养儿童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常通风,避免与发热病人接触,尽量回避人多拥挤的场所,加强儿童营养摄入以提高自身抵抗力。同时也可视需要自费接种相关肠道病毒的灭活疫苗。


专家呼声:胖孩要防2型糖尿病

以往观念中,儿童糖尿病多为1型,成人糖尿病多为2型。然而,随着生活方式改变、肥胖儿童增多,越来越多的儿童、青少年加入了2型糖尿病大军。 

  有关资料显示,我国中度以上肥胖儿童中,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已达1.4%,同时以每年10%的幅度上升。河南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袁慧娟介绍,由于儿童2型糖尿病较为隐蔽,可无自觉症状,多在筛查、感染诱发高血糖及轻度酮症时才得以发现,因此确切发病率难以估计,但总趋势在不断攀升,形势严峻。 

  儿童2型糖尿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非常复杂。遗传因素和肥胖在儿童2型糖尿病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肥胖儿童同时存在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尤其内脏型肥胖较皮下脂肪增多者更具危险性。青春期生长激素分泌增多,胰岛素抵抗产生,进而加重高胰岛素血症,也是儿童2型糖尿病高发的因素之一。 

  有糖尿病家族史、胰岛素抵抗特征(如超重或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多囊卵巢综合征等)、母亲怀孕时有糖尿病史或诊断为妊娠糖尿病、出生时体重大于4公斤,有其中任意两项指标的儿童属于高危人群,需要格外注意。 

  能吃能喝的孩子,父母通常会当作是在长身体,吃多喝多很正常,或将其归结为活动量过大,还以为是好事,却完全忽略了孩子已经罹患2型糖尿病的可能。糖尿病患儿还常合并有高血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脂肪肝、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表现。虽然儿童2型糖尿病症状出现时间比成人要早,但当出现明显症状时,说明已患病一段时间。所以,超重肥胖或已有上述异常的高危儿童,一定要尽早到医院就诊。 

  儿童2型糖尿病可能会出现误诊、漏诊,筛查时可检查自身抗体、胰岛素及C肽水平等,与1型糖尿病进行鉴别。此外,糖尿病患儿机体抵抗力差,易并发呼吸道、泌尿系、皮肤感染,也容易出现漏诊。 

  总而言之,家长需控制孩子饮食,加强体育锻炼,同时警惕孩子的肥胖及相关症状,出现问题时及时就医,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宝宝得了黄疸别慌!儿科专家给你支支招

刚出生的宝宝是全家人的心头肉,常出现的黄疸,常常让新爸爸妈妈们手足无措。出现哪些症状得马上就医?如何做能促进退黄?为此,《生命时报》特约相关专家对奶爸奶妈们关心的问题进行解答。

  北京善方医院儿科门诊主任徐舒芃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大致说来,黄疸可分为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

  一般认为,在出生后的2~3天内出现,而在7~10天内消退的可认为是生理性黄疸。

  如果新生儿在24小时内出现黄疸,则可能是病理性的,这时一定要马上就医。

  一般情况下,出现黄疸,家长要观察宝宝的状态,如精神好不好、大小便是否正常等。如果出现大便发灰发白,则可能是梗阻性黄疸应马上就医治疗。若除黄疸外,宝宝还出现疲累、少动、发热,吃奶不好等症状,可能是合并了其他疾病,也要直接就医,不可拖延。

  徐舒芃表示,一般认为,黄疸可根据其存在的部位来大致判断严重程度,如果只有脸蛋、脑门上,且无其他不适症状,则一般较轻微,基本不需要特别处理。但可以多晒太阳,能辅助退黄。

  照射时注意几点:

  第一,在阳光充足时隔着纱窗给宝宝照射,可以充分暴露身体皮肤,接受更多阳光照射,注意不要着凉;

  第二,注意保护眼睛和会阴部;

  第三,根据日照强度,一般5~10分钟变换一次体位,如果阳光过强,时间应酌减,不要让皮肤晒到红以免晒伤。

  第四,若2周后黄疸仍不消退或增加应迅速到医院检查,确诊病因。并且照射常会让宝宝觉得热而出汗,对于回家休息的宝宝,家长也要注意遵医嘱给他补充水分。

  医生可通过经皮测胆仪,对宝宝的黄疸水平进行估测。一般胆红素测定大于12毫克/分升时,可能需要遵医嘱进行血检等进一步检查。

  家长还可遵医嘱,给胆红素测定在12毫克~15毫克的宝宝服用茵栀黄口服液,来促进胆红素从肠道排出。但该药可能引起腹泻,家长要注意清洗臀部、涂些护臀霜。如果腹泻等不良反应过于剧烈,要及时送医。

  此外,如果黄疸发展到前胸、后背、胳膊、腿上,巩膜,则可能是中度黄疸;程度最若黄疸发展到手心、脚心则可能为重度。

  徐舒芃告诉记者,一般说来,对于重度黄疸(胆红素测定在15毫克~20毫克)的宝宝,可通过蓝光照射来治疗。医护人员会给宝宝带上遮光眼罩和保护外阴部位,保证宝宝的最大安全。而极重度黄疸(胆红素测定大于20毫克)的宝宝,则需要专业医生及时的进一步诊治。

 


专家:春季长高黄金季身高管理要趁早

不管是如今的“高富帅”还是旧时的“堂堂七尺男儿”,都道出了国人潜意识里对身高的追求。中国优生科学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优生科学协会小儿营养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蒋竞雄22日在北京表示,每年3-5月是长高黄金季,及早进行身高管理,可以避免孩子一生遗憾。

  研究发现,每年3-5月是儿童加速生长期,平均长高1.37厘米,明显高于其它季节。

  蒋竞雄表示,身高管理对于大多数家长来说还是新鲜词汇,但在国外已被广泛认可。在美国,59%的孩子在6-10岁就开始接受身高管理。很多家长认为青春期是孩子长个的关键时间,因此只关注青春期。其实,在孩子更小时进行身高管理才更有效。

  “对于身高的错误观念有很多,比如偏信遗传理论。”蒋竞雄指出,最科学获悉孩子身高发育趋势和推算孩子未来身高的方法还是检测骨龄。

  谈及身高促进的方法,蒋竞雄指出,主要有两种,即促进身高生长速度和延缓骨龄生长速度。在促进身高生长速度方面,家长可以在饮食、睡眠、运动、情绪方面着手,适当补充营养素效果更佳。至于延缓骨龄生长速度,可以采取合理饮食、控制体重,中医中药和抑制剂等方法。

  蒋竞雄强调,无论采取哪种方法来做身高管理,都需要结合孩子期望身高的缺口、期望身高与遗传身高的关系、孩子的年龄等多种因素综合考量。但需明确的是,只要及时干预,孩子的“注定身高”就有打破的可能。


孩子玩手游十小时视网膜脱落,眼科专家怒斥家长

现在很多人关了电脑看手机,躺在床上玩几个小时手机。但黑暗中看手机会导致视力受损,最严重地甚至导致视网膜脱落,这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

  16岁的小高是一名高一学生,平时在学习结束了后,就宅在家里拿着手机玩游戏,除了学习吃饭之外,其他时间都一直在玩。由于学习成绩不错,孩子也表现挺乖,父母也没有在意小高玩长时间玩手机的事。

  最近有个周末,小高从晚上9点到第二天早上一直在玩手游“王者荣耀”,在7点时,突然发觉眼前出现闪光,而且总觉得眼内有“飞蚊”的黑影,怎么也摆脱不掉。

  小高赶紧让妈妈带他去医院,在当地最好的一家眼科医院,专家医生一看,小高的视网膜脱落了。“还好来得及时!”,医生说,小高的情况还能够通过手术挽救,不至于致盲,如果没有重视,来得迟,就算做了手术,也很难保住视力。

  医生解释:由于手机、电脑屏幕比周围环境亮,强光下刺激瞳孔会缩小,再加上长时间盯着屏幕看眨眼太少,会引起眼睛疲劳,严重时就会引起角膜上皮点状脱落、当医生问到孩子玩手机的习惯时,小高说基本上每个周末都会有一次熬夜在晚上玩手游。每次都在6~7个小时以上。医生质问妈妈为什么不制止这种行为?妈妈解释平时太忙,孩子有自己的房间,很难管的住。医生当时怒斥:作为家长,这样太不负责了!孩子可能管不住自己,你作为家长不能不管呀!现在已经酿成一辈子的伤害,以后对工作生活都会造成严重的影响!

医生正在为一名孩子诊查眼睛

  经过手术后,小高的视力保留在0.4,小高和妈妈都非常后悔,毕竟现在还小,以后视力再恶化怎么办?

  医生要求小高今后一定控制住使用手机的时间,尤其尽量不要在黑暗中看手机,如果实在需要,就把手机屏幕的亮度调低到最低亮度。另外,基于孩子还不能完全管住自己的情况,建议可以在孩子机里安装市场上类似“袋鼠家”的孩子手机管控软件,并在家长手机里安装家长端进行管控,限制住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

  智能设备的普及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但是过度用眼使得眼部疾病的发布率逐年攀升。小高妈妈在经历过这件事以后,感触很多,她决定说出自己孩子的故事,帮助更多的家庭和孩子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


专家:孩子8个身体变化需警惕癌症风险


  重庆市肿瘤医院放射治疗科主任王颖说,除了早治疗早预防,早发现对于提高儿童肿瘤的预后也非常重要。对此,王颖提醒家长应仔细观察孩子的身体状况。

  1、淋巴结肿大。淋巴结肿大长时间下不去,脖子上有很多淋巴结有融合趋势,或淋巴结短时间增大,要警惕肿瘤可能。

  2、无痛性肿块。在孩子颈部、腋下、腹股沟、腹部、后腰部等一旦发现肿块,尤其是无痛性肿块,须查明原因。

  3、出现一过性症状。比如出现一过性的癫痫、眼黑,或突然出现摔倒,恶心呕吐等症状,就需要去做神经方面的相关检查,排查胶质瘤等脑部肿瘤。

  4、持续发烧。一般感冒、肺炎发烧,几天就会好。但是,倘若不明原因发烧持续1周以上还不好,特别是经抗病毒、抗生素治疗无效的,应及早就诊。

  5、疼痛。较长期的持续性或间歇性的疼痛,如头痛、腹痛、骨关节痛等。

  6、腹胀、呕吐。腹部及肠道肿瘤可能引起肠道梗阻,出现肚胀、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7、眼球前凸、眼睛疼。眼部的一些肿瘤,可能导致眼部不适。

  8、贫血、出血。有不明原因的面色苍白或出血,包括牙龈出血、皮肤有出血点或瘀斑,可化验血排除白血病等。新华社重庆电(记者黎华玲)


315快到了,我们来谈谈那些坑人的母婴用品

  都说‘女人和孩子的钱最好赚’,母婴用品制造商天天都在想办法推陈出新,把产品做出花儿来,并且想法设法地让你觉得‘这个东西一定要买,肯定有用’。

  有妈妈算过一笔账,养娃第一年,杂七杂八竟然花了快十万!

  有钱当然能任性买买买啊,但是大部分妈妈都过着精打细算、勤俭持家的生活,而有些母婴产品真的不是‘非买不可’。

  不久前,丁香妈妈挑选了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母婴用品,做了一次调查,结果有超过 100 000 妈妈参加了投票。‘自己挖的坑,含泪也要跳’,下面就来看看投票结果吧。

  注:红色代表不买,绿色代表要买,我们剔除了‘不知道该不该买’的结果。

  鸡肋篇

  下面这几样产品,有超过 60% 的妈妈都觉得不要买,完全就是鸡肋。

  推荐指数:★

  丁香妈妈点评:小宝宝新陈代谢很旺盛,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怕冷,这个湿巾加热器确实有点太夸张了。

  推荐指数:★

  丁香妈妈点评:尿布台主要是一款方便妈妈使用的产品,但的确性价比不是很高,还挺占位置。其实在哪里换尿布都一样,比如妈妈可以用书桌来换,保护了腰,也不至于花钱占地方。

  推荐指数:★★

  丁香妈妈点评:监视器不是必须的,就像很多妈妈说的那样,还可能搞得自己神经过于紧张。最重要的还是确认有大人陪着宝宝。

  推荐指数:★★

  丁香妈妈点评:宝宝的头型不是枕头能完全决定的,更重要的是多让宝宝趴着玩。定型枕不能让宝宝头型更好看,但如果宝宝睡着舒服,也不失为一个选择。建议宝宝 3 个月以后再开始使用枕头。

  有钱你就买买买篇

  下面这些母婴产品,基本上没有什么害处,但有超过一半的妈妈都投了反对票。看来大部分妈妈还是想节省一些,因为这些产品都能找到替代方式。简而言之就是:有钱你就买买买,想省钱就别任性。

  推荐指数:★★

  丁香妈妈点评:辅食料理机价格相对较高,而且使用频率也不见得很高,只有 16% 的妈妈愿意花钱买。如果妈妈不愿意买,可以用辅食研磨碗、一般的搅拌机等替代。

  推荐指数:★★

  丁香妈妈点评:哺乳枕的主要问题是有的宝宝不喜欢,在上面待着也不老实。大部分妈妈觉得用手抱着喂反而更方便。

  推荐指数:★★

  丁香妈妈点评:奶瓶消毒器用起来比较方便,当然啦,如果你想省钱,也可以用夹子夹住奶瓶,放进开水里消毒。

  推荐指数:★★

  丁香妈妈点评:给宝宝洗澡,其实用手肘测水温就可以了,比手肘温度稍高一点即可。

  推荐指数:★★★

  丁香妈妈点评:温奶器还是挺方便用的,据说‘用过以后就再也不想用原始的方法了’。当然啦,隔着热水加温也是可以的,只不过冬天会麻烦一点。

  这些可以买篇

  下面这几种产品,都是一半以上妈妈认为应该买的,也确实有一定道理。

  推荐指数:★★★★

  丁香妈妈点评:虽说推车也可以用,但出门逛街、旅游,带着推车确实不太方便。比起背带,腰凳的优势主要是夏天没那么热。不过腰凳主要适用于 6 个月到 1 岁的宝宝,太小的宝宝还没法坐,太大的宝宝妈妈的腰也承不住。

  推荐指数:★★★★

  丁香妈妈点评:婴儿睡袋能防止宝宝蹬被子,是比较实用的产品。但是也有妈妈表示,自家宝宝不习惯待在睡袋里。

  推荐指数:★★★★★

  丁香妈妈点评:首先,婴儿的衣物应该和成人的分开洗;其次,婴儿洗衣液一般比较温和,但妈妈们没必要盲目追求‘纯天然配方’,注意选择成分简单的产品就行啦。

  最后……

  丁香妈妈点评:防水护脐贴的投票结果有点让丁香妈妈意外呢,有超过 30% 的妈妈认为应该买。防水护脐贴的问题主要在于,撕下来的时候容易弄疼宝宝。宝宝的脐带一般会在出生后两周左右脱落,这之前洗澡的时候只要注意不要让水没过脐部就好了,不一定非要用防水贴。即使有轻微沾湿,也可以用干净的棉签擦干净,保持脐部干燥。这个东西不是必须要买的,如果一定要买,使用的时候还请多注意。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教子有方”】

儿医专家给出“暑假意外伤害预防全攻略”

  暑假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光,不过也是儿童意外伤害的高发期。南京市儿童医院的专家总结了四大暑期高发的儿童意外伤害类型,并给出了现场处理的办法和防范的措施,供广大家长参考。

  伤害类型:高空坠落

  指导专家:南京市儿童医院急诊科 李灼 副主任医师

  高空坠落是比较常见的意外伤害类型之一。从以往的案例来看,大多数的情况是家长单独把孩子留在家中,特别是当孩子睡熟之后,家长利用这段时间外出办事,而意外往往在这个时候发生。一旦孩子醒来发现家长不在,会有一种“分离焦虑”,加上孩子对危险缺乏认知和好动好奇的天性,就可能做出爬窗户等危险举动,稍有不慎就会从窗口跌落,这样的报道已经屡见不鲜了。

  对策:不要将孩子单独留在家中,窗口做好防护栏。暑期可以把孩子交给老人看管,或送到托管机构。

  现场处置:当幼儿从高处跌落,父母一开始得先看跌倒的部位有没有明显的外伤,是否有红肿或淤伤。如伤口污染不严重,可用冷开水或自来水冲洗局部。如系表皮擦伤,用盐水或白酒涂抹即可。如局部青紫肿胀,可先冰水敷后再用红花油等消肿药物涂于伤处,千万不能用针放血。早期也不可用热敷的方法。对面部外伤合并颅脑外伤应该紧急送到最近的医院,父母要观察孩子是否有恶心或是呕吐的情形发生,当发现此类不舒服的症状,家长切勿随意搬动、触摸受伤处。


  伤害类型:消化道异物

  指导专家:南京市儿童医院消化科 刘志峰 主任医师

  消化道异物是急诊特别常见的,仅上个月儿童医院内镜室就接诊了7例误吞异物的病例。吞下的东西也是五花八门,其中具有腐蚀性的电池和尖锐的针、钉子等等是最危险的。尖锐的异物可能刺破消化道造成穿孔,而电池的话一旦在消化道崩解,腐蚀性的液体可能对消化道造成烧灼腐蚀,严重的可能造成消化道的梗阻。

  对策:不要给孩子戴一些容易抓下来的饰物,如发卡、吊坠等等;图钉、钉子、缝衣针等尖锐的物品要收好;换下来的电池要妥善存放,尤其是较小的纽扣电池,电动类的儿童玩具要注意其安全性,防止孩子将其中的电池拆出来吞下。

  现场处置:如果孩子吞下的是危险性较高的异物,如上面提到的钉子、电池、缝衣针之类的物品,就应该立即送往医院,通过手术手段取出。如果是比较圆滑、危险性低的物品,如硬币、玻璃珠之类的,不用太着急,可以尝试用蔬菜混合油吞下看看是否能够通过大便排出,如果不行再尝试胃镜手术等取出。

  伤害类型:气管异物

  指导专家:南京市儿童医院耳鼻喉科 林镝 副主任医师

  气管异物是临床最常见的意外伤害类型之一,幼儿比较多见。气管异物是十分危险的,轻的可能引起肺炎,重的甚至可以危及生命。常见的气管异物有瓜子、花生、糖块、黄豆、玩具小零件、骨头、鱼刺等等。

  对策:3岁以下的孩子咀嚼和吞咽功能都还没有完全发育,干果类的东西建议不要给他们吃,果冻也是比较危险的,不小心可能引起孩子气道完全堵死,窒息死亡。还有带刺的鱼肉也不要喂给孩子吃,其实鱼类的营养可以通过很多其他的食物来获得,不用冒险给孩子吃。另外,孩子哭闹的时候家长不要强行喂东西,孩子吃东西的时候家长也不要逗孩子笑,因为这样容易引起呛咳,导致异物进入气道。

  现场处置:一旦孩子吞入异物,注意孩子有无呛咳、呼吸困难、嘴唇发紫等现象,如有上述现象说明异物进入气管,需要到医院紧急处理,否则会引起窒息。如情况紧急,可尝试使用海姆立克法帮助孩子排出异物。

  伤害类型:溺水

  指导专家:南京市儿童医院急诊科 李灼 副主任医师

  夏季天气炎热,游泳既是健康的运动方式,又是消夏的好方法,但是每年因为溺水送到儿童医院抢救的孩子也不少。特别是水网比较丰富的农村地区,孩子在小池塘、小河中,甚至沟渠边玩耍时很容易发生意外。有些农村家庭里有储水的大水缸,一定要加上盖子,避免孩子跌落进去。

  对策:游泳要选择正规的有现场救生员的游泳馆,家长平时要加强对孩子的安全教育,不要在河道、池塘、湖泊游野泳,不要让孩子单独在沟渠等地方玩耍。

  现场处置:溺水者最初和最重要的治疗是立即给予通气,迅速开始人工呼吸能增加患者生存的几率。通常对于意识不清的患者要在浅水或岸上就开始人工呼吸。如果溺水者发生呕吐,将其头部偏向一侧,用手指或布除去呕吐物,以免堵塞呼吸道。

专家:4点造就全能Baby

  1)主题探究,多元智能。

  主题探究教育模式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幼教理念与教育模式。以幼儿生活中的小问题小现象设计主题,不断挖掘与之相关的教育内容,使幼儿的探究内容 涉及各个领域,激发幼儿兴趣,避免分科教学的片面性和割裂性,使幼儿八大多元智能(语言、数学逻辑、空间、身体运动、音乐、人际、自我认知、自然观察智 能)得到全面开发,保证幼儿在各项领域的全面发展。

  2)分龄操作,全面贯通。

  在主题探究中,充分设置满足0-6岁不同岁龄幼儿的探究内容,同时设定不同岁龄智能开发的目标、内容以及操作方式。特别突出的是,激发岁龄小的 幼儿依次探究从低到高的内容与目标;同时又使岁龄大的幼儿补习或巩固低级目标以及向更高级的目标探究。家长只需加以引导即可。此模式更适合开发中国宝宝, 更人性化,没有人为绝对的分龄限制,使各岁龄的宝宝始终处于活跃的探究中。

  3)蒙学开发,情智并举。

  蒙学是中华几千年育人文明的结晶。其教育原理是识汉字、习经典、造氛围、严家教。汉字是全世界唯一能够开发智力的文字,经典是传世人文名篇巨著,通过造读书氛围与严格家教,使幼儿多识汉字,“印刻”经典,达到情商智力同步开发,其先进性就在于此。

  4)内容最全面

  既有智能(八大多元智能)开发,更有性格情商培养;既有生活习惯认知,更有情感认知发展;既有看的(DVD),还要有听的(CD),更要与读本互动,手脑并用,能把书本变成玩具。

专家支招如何科学接种疫苗

    专家指出,接种疫苗可以有效保护儿童健康,避免患传染病和并发症,因此疫苗接种是控制、预防传染病的有效手段。因此,掌握必要的疫苗接种知识,对家长来说非常必要。
 
  疫苗接种禁忌
 
  儿童接种疫苗前,家长必须看清各种疫苗的禁忌症。
 
  乙肝疫苗禁忌:患有发热、急性或慢性严重疾病者及对酵母成分过敏者禁止使用。
 
  卡介苗禁忌:结核病、急性传染病、肾炎、心脏病、湿疹或其他皮肤病患者、患免疫缺陷症者。
 
  脊灰疫苗禁忌:发烧、患急性传染病、免疫缺陷症、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者及孕妇忌服。
 
  百白破疫苗禁忌:有癫痫、神经系统疾患及抽风史者禁用。急性传染病(包括恢复期)及发热者,暂缓注射。
 
  麻疹疫苗禁忌:患严重疾病,急性或慢性感染,发热或对鸡蛋有过敏史者不得接种。
 
  流脑疫苗禁忌:有癫痫、惊厥及过敏史者,患脑部疾患、肾脏病、心脏病及活动性结核者。急性传染病及发热者。
 
  乙脑减毒活疫苗禁忌:
 
  发热,患急性传染病、中耳炎、活动性结核或心脏、肾脏及肝脏等疾病者。体质衰弱、有过敏史或癫痫史者,先天性免疫缺陷者,近期或正在进行免疫抑制剂治疗者。妊娠期妇女。庆大霉素过敏者。
 
  甲肝减毒活疫苗禁忌:
 
  身体不适,腋温超过37.5℃者。患急性传染病或其他严重疾病者。免疫缺陷或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者。过敏体质者。
 
  疫苗接种反应
 
  接种疫苗后,儿童通常容易出现的不良反应包括腹泻、皮疹、发烧等。
 
  对轻微腹泻一般不需特殊处理,只要注意给儿童多补充水分,保证充足的休息,两三天就能复原。如果儿童腹泻严重,并持续3天以上不见好转,则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有的儿童在接种灭活疫苗后6-24小时会出现体温升高的现象,其中大多数在37.5℃以下,仅有少数疫苗如百白破疫苗可引起38.5℃左右的发热,一般持续1-2天,很少有3天以上者。疫苗不同,接种疫苗后的发热反应发生率也不同,轻微发热一般不需处理,只需要加强观察,适当休息,多喝开水,注意保暖,防止继发感染。体温较高者,应该去医院作对症处理,必要时要补液。
 
  在接种疫苗后无其他原因而出现的皮疹当中,以荨麻疹最为多见,一般在接种疫苗后数小时以至数日发生。特殊皮疹,如麻疹疫苗、腮腺炎疫苗、风疹疫苗于接种后5-7天出现稀疏皮疹,一般7-10天消退。
 
  接种卡介苗后,如果局部淋巴结肿大软化形成脓疱,应及时诊治。接种百白破疫苗,注射第1针后出现高热、惊厥等异常情况者,不再注射第2针。接种麻疹疫苗后,如果持续高烧,应请医生及时处理。

声明: 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系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邮箱:mail@laishu.com

今日要闻

健康知识

母婴知识

膳食指南

星座解读

命理运势

养生保健

美食资讯

热点资讯

体育新闻

综合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