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闻

小孩手足口病症状

来源:laishu.com 作者:Laishu
导读: 【小孩手足口病症状】健康母婴知识最新推荐阅读,有关【小孩手足口病症状】的健康母婴知识最近成为广泛关注的热点,【小孩手足口病症状】包含的最新内容是什么【小孩手足口病症状】一起来看下最新详情内容。
【小孩手足口病症状】健康母婴知识最新推荐阅读,有关【小孩手足口病症状】的健康母婴知识最近成为广泛关注的热点,【小孩手足口病症状】包含的最新内容是什么【小孩手足口病症状】一起来看下最新详情内容。

小孩发烧后全身出血点原来是过敏性紫癜

小李的儿子今年刚满6岁,前不久感冒刚刚治好,正当她想长舒一口气的时候,突然一夜之间,她儿子全身满是出血点……带着惊恐,小李带儿子来到了血液科诊室。经过详细检查,医生诊断为“过敏性紫癜”。对此,小李非常困惑:过敏性紫癜是什么病?她儿子怎么会得这个病呢?

  发病原因是什么

  过敏性紫癜是一种侵犯皮肤和其他器官细小动脉和毛细血管的过敏性血管炎。皮肤表现为针头至黄豆大小的瘀点、瘀斑或荨麻疹样皮疹,严重者可发生水疱、血疱,甚至溃疡。好发于四肢伸侧,尤其是双下肢和臀部。皮损对称分布,成批出现,容易复发。

  此病虽然以皮肤出血点为主要表现,但也可以侵犯到消化道、关节、肾脏,出现腹痛、关节疼痛、血尿等临床表现。仅有皮肤损害者称为“单纯性紫癜”;伴有腹痛、腹泻、便血,甚至胃肠道出血者称为“胃肠型紫癜”;伴有关节肿胀、疼痛,甚至关节腔积液者称为“关节型紫癜”;伴有血尿、蛋白尿等肾损害者称为“肾型紫癜”。

  过敏性紫癜任何年龄都可发病,但以儿童和年轻人居多。此病的发生与链球菌感染、病毒感染、药物、食物、蚊虫叮咬等关系密切。发生机制是由于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血管壁,导致毛细血管、小血管壁及其周围产生炎症,使血管壁通透性增高,从而产生相应部位的出血症状。

  中医如何治疗

  治疗过敏性紫癜时,首先是要积极寻找可能的致病原因,避免再次接触可能的诱发因素,如花粉、某些食物、药物、感染、劳累等。

单纯型紫癜可以使用复方芦丁片、维生素C、钙剂、安络血或止血敏等药物,皮肤损害严重或者关节型、腹型、肾型紫癜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部分顽固性紫癜肾炎患者,甚至可能需要使用环磷酰胺或硫唑嘌呤。血浆置换能有效清除血循环中的免疫复合物,从而防止血管阻塞和梗死,适用于血浆中存在大量免疫复合物的腹型、肾型紫癜患者。

  中医药治疗此病疗效良好。根据患者的发病原因、年龄、体质、病程、症状特征及舌苔脉象,中医将本病分为热伤血络型、瘀血阻络型、脾不统血型、脾肾阳虚型。分别以银翘散合犀角地黄汤、血府逐瘀汤、归脾汤、脾肾双补丸等进行治疗,并根据症状进退、体质变化及合并症进行药物调整。

  通过精细的辨证,可以使相当一部分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过敏性紫癜与湿邪关系密切,无论疾病处于发作期还是缓解期,都可以使用薏苡仁,或者入药煎服,或者熬粥食用。

  过敏性紫癜的发生既与诱因有关,更与易感体质有关。因此,即使病情长期得到有效控制时,也必须注意饮食起居,防止感冒,避免随意使用药物和保健品,否则容易导致复发。

  胡令彦/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血液科

本文来源:澎湃新闻

新生宝宝这些症状快就医


医学指导/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主任医师聂川

新手爸妈上路,面对还不会自我表达的小婴儿,往往急得焦头烂额,尤其是小婴儿稍有点“风吹草动”,更是让家长提心吊胆好几天。那么,新生宝宝有哪些异常表现,是需要家长提高警惕及时就医的呢?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主任医师聂川提醒说,可从宝宝的面色、体温、呼吸、哭声以及吃奶情况和腹部出现的异常细加观察做判断。

看面色

出生24小时皮肤发黄警惕黄疸

足月新生宝宝面色是红润的,但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特点,出生时胆红素产量大于胆红素排泄量,约五六成的足月儿和八成左右的早产儿会出现生理性黄疸,表现为皮肤轻微黄染,对轻微的生理性黄疸主要的处理方式是多喂奶、多排泄。但如果宝宝皮肤黄染厉害,不仅脸上皮肤,眼睛巩膜、身上、腿上都可以见到黄染,或者是一出生24小时内就开始皮肤黄黄的,或者是足月儿超过2周,早产儿超过1个月黄疸仍未退,又或者是黄疸退了后又“卷土重来”,那么就要提高警惕了,应尽快把宝宝送到医院检查。另外,皮肤苍白、青灰、发紫,也是宝宝生病的信号,同样也需要提高警惕,送宝宝去医院就诊,以免耽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

量体温

体温37.5℃或36℃需就医

新生宝宝正常的体温是36℃~37.3℃,但由于初生宝宝体温调节中枢尚不完善,当外界温度过低时,如果没有做好及时保暖,可使宝宝发生低体温、低氧血症、低血糖、低代谢性酸中毒或寒冷损伤;当外界环境温度过高,喝水少及散热不足时,又可使体温增高而发生脱水热。所以,父母需要给初生宝宝提供一个适宜的环境温度,一般来说婴儿房的室内温度最好控制在24℃~28℃,湿度保持在50%~65%,当外界温度比较低时,要注意给宝宝做好保暖工作,当外界温度过高时,则应注意降温,给宝宝松开包被等。当发现新生宝宝体温37.5℃或36℃时,需及时带宝宝到医院就诊。

辨呼吸

急促异常应及时就医

宝宝呼吸正常时,新手爸妈可看到其的胸廓和腹部有节奏地上下起伏,而且面色是红润的。但如果宝宝突然出现胸廓和腹部一动不动,继而出现面色苍白或青紫,则要警惕宝宝是否出现了呼吸暂停;如果宝宝呼吸急促,出现鼻翼翕动,甚至还可以见到“三凹征”(即胸骨、锁骨及肋间隙软组织凹陷)等呼吸困难的表现,则应警惕上呼吸道梗阻或严重肺病等造成的呼吸窘迫。总之,当宝宝出现异常呼吸状态时均应及时带宝宝去医院排查病因。

摸腹部

腹鼓胀或脐部异常需就医

正常小宝宝的小腹通常是软的,即便有些看起来是隆起的,但摸下去仍然还是软软的。如果宝宝腹胀,甚至鼓鼓的,则需带宝宝就医。此外,对于还未掉脐的小婴儿来说,家长还需要关注宝宝的脐带情况,留心观察宝宝脐部有无血性或黄色分泌物渗出,有无肉芽或黏膜样物,脐轮周围皮肤是否会发红或肿胀等。另外,小婴儿的脐带一般于5~15天自动脱落。如果小宝宝的脐带超过3周仍未脱落,或者是脐部出现上述的一些异常情况时,最好能将宝宝抱回医院,请专业的医生帮忙检查,以免造成严重的后果。

听哭声

异常啼哭哄不住需提高警惕

当小宝宝饿了、大小便了或者是求安慰时,总是会以哇哇大哭来吸引家长的注意,这时的哭声非常的响亮,并有节奏感。但如果宝宝突然剧烈的哭闹,怎么哄也哄不住,哭闹时面色苍白,表情痛苦,呈屈腿卧位,过一会儿又可以安静下来,但隔一段时间又再次剧烈哭闹,那么,宝宝可能是患上肠套叠了,家长应尽快带宝宝就医。此外,宝宝发生夜间惊哭、突发性尖叫啼哭、啼哭时声音嘶哑、呻吟低哭、哭的时候某一侧肢体不动等异常啼哭时,同样也需提高警惕,及时带宝宝就医。

吃奶情况

吐奶量大且表情痛苦快就医

一般来说,小婴儿每天的吃奶量大概是120~150ml/kg,吃奶方面家长一般需要关注以下几点:每天吃多少奶?吃奶的时候是否可以很有力地吸吮?吃完奶后有无出现吐奶?如果有吐奶,吐的量是多少?是否已经影响到了宝宝体重的增长,如果没有影响宝宝的体重增长,6个月以内宝宝的少许吐奶现象考虑多是生理性的。如果宝宝的吐奶的量很大,已经影响到了生长发育,或者吐奶时呈喷射状,吐出来的内容物含有粪渣、胆汁等,吐奶时的表情很痛苦等,则需要及时就医。


广州日报

儿童罕见“关节炎”易误诊五大症状要注意

12岁的小南(化名)已经高烧两周,可是转辗了多家医院还是查不出病因,最终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科风湿门诊被确诊患上了一种罕见病: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IA),而且是其中最严重的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sJIA),如果不及时治疗,她可能面临关节受损、全身多器官受累等并发症,甚至出现“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危及生命。

罕见儿童“关节炎”难诊断

关节炎不是老年病吗,为何儿童也会患上“关节炎”?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科主任医师檀卫平博士介绍,老百姓常说的“风湿骨痛”,其实属于老年病,跟受凉、关节老化等有关。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IA)则属于一种自身免疫功能紊乱引起的疾病,见于16岁以下青少年。这种疾病属于罕见病,粗略统计,发病率在千分之一左右。其中,30%-40%的患儿属于最严重的一种亚型: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sJIA)。麻烦的是,这一疾病的诊断缺乏实验室“金标准”,需要依靠医生的丰富经验进行综合性诊断。檀卫平博士介绍,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的表现以不明原因的高烧为主。临床上需要血培养、骨髓穿刺等,排除感染或者白血病等恶性肿瘤,属排他诊断。该病的误诊率相当之高,跟普通儿科医生对风湿性疾病认识不足也有关。据悉,截至2016年底我国只有1000多家医院里有从事风湿免疫疾病诊疗的医生,其中只有40%的医院拥有独立的风湿免疫科。在儿科,这种情况更加突出,目前全国儿童风湿科只有十几个。

该病至今病因未明

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不及时治疗,除了会影响患儿的关节,还会影响身体多器官系统,如心脏、肝脾肿大,诱发血液系统的炎性因子风暴,导致“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严重时会致死,可谓相当凶险。有数据显示,sJIA导致的死亡占JIA的2/3,国外报道随访10年后的死亡率大约为10%-14%。

“未能明确诊治者,多在生病1—3个月出现严重全身并发症。因此,早发现早诊治至关重要。”檀卫平博士介绍,对于家长来说,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几个特点可以多加注意。1、该病引起的高烧属于“弛张热”,也就是说患儿体温一天内会一下子飙升到很高,也会在未干预的情况下降到正常体温;2、伴有与热同行的皮疹,高烧时皮疹出现,烧退时皮疹消失;3、没有感染的中毒症状。患儿通常在烧退后精神状态表现很好;4、使用抗生素治疗无效;5、如果还出现关节痛或者关节皮温增高,有关节炎体征,则更要考虑该病的可能。

这一疾病的发病原因至今未明,医学界认为可能跟免疫调节异常、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等都有一定的关系。檀卫平博士则建议,对于这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来说,虽然在饮食上找不到直接相关性,但不主张给儿童胡乱进补。另外,饮食均衡多吃粗纤维食物,也对身体的免疫平衡有好处。

大多患儿不必终身服药

治疗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传统的药物是糖皮质激素和一些免疫抑制剂。檀卫平博士指出,一般经过2-5年的治疗周期,大多数儿童可以实现停药。

不过,传统药物存在的副作用也很明显,例如长期使用激素容易给患儿带来生长发育迟缓、肥胖、骨质疏松、消化道出血等不良后果。对于一些难治的病人来说,随着生物制剂的上市,在治疗方案上也多了一种选择。据悉,目前国内唯一一个获批用于治疗sJIA的生物制剂是罗氏制药生产的雅美罗,这是一种白介素6受体单克隆抗体,也是全球首个获批治疗sJIA的生物制剂。不过,专家指出,该类生物制剂目前尚未进入医保目录,对于需要长期用药的患者来说,仍是一笔不小的负担。

据悉,为了向公众宣传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疾病的知识和危害,使该类疾病得到更广泛的关注和认知,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主办、上海罗氏制药参与支持的“关健之爱 同心童行”儿童关节炎义诊暨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IA)关爱中心揭幕公益活动日前在北京、上海、广州、重庆、杭州和西安等地的重点医院陆续开展。该项目在重点医院设立国内首批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IA)关爱中心,对于家庭困难的患儿将提供部分援助。


恐怖!8岁男孩鼻孔里长牙!孩子出现这些症状,家长要当心!......

拔牙,这个动作,很多人听起来,都觉得双脚发软。但现在不仅要拔牙,而且要从鼻子里拔,这场面简直没法想象吧。

  最近,8岁的杭州男孩鹏鹏和妈妈就这样折腾了一番,最后从小鹏鼻子里拔出一颗2.2厘米的牙齿,浙江省立同德医院耳鼻咽喉科戈言平主任医师说:“非常罕见!”

长期鼻塞流鼻涕 妈妈以为儿子得了鼻炎

医院检查后发现 小鹏鼻子里有白色齿状物

  4个月前,8岁的小鹏开始出现鼻塞、流涕伴,右鼻还有点出血的现象,而且没有好转的迹象。小鹏的妈妈怀疑儿子得了鼻炎,所以想请专科医生看看。

  常规检查后,医生在小鹏鼻腔并没有发现明显的出血点,但细心的她,在小鹏右鼻腔前端底部发现一个肿物。

  “表面光滑,触上去还硬邦邦的,我觉得需要做一个鼻内镜检查。” 戈医师说。

  随后的检查,证实了她的判断,这个肿物后端有白色齿状物。

鼻子里的白色齿状物竟然是牙齿!

妈妈和小鹏都惊呆了!

  拍过鼻窦CT之后,真相大白,原来一颗根部在上颌骨切牙管的多生牙齿,居然卧位长在鼻腔里。

  这可把小鹏和妈妈惊呆了,哪里听过牙齿长在鼻腔里,更何况小鹏有着一口整齐的好牙齿。

  鼻塞流涕的病因总算弄清楚,戈医师决定采用用微创的方法把这颗“迷路”的牙齿拔除掉。

鼻腔里“剥洋葱”剥出牙齿长达2.2厘米

  以前只听说过口腔拔牙,从未有过鼻子内的拔牙。戈医师邀请了口腔科同事一起探讨小鹏的病情和治疗方案。

  最后,在鼻内窥镜直视下,戈医师用微创的方式,像剥洋葱皮一样慢慢揭开粘膜面,终于暴露出了迷路牙齿的“庐山真面目”,并在鼻腔的狭窄空间里,顺着牙齿生长方向将这颗牙齿拔出。

  看着戈医师从小鹏鼻腔里拔出来的牙齿,小鹏和他妈妈再一次惊呆了。


  “拔出的牙齿可不像普通牙齿,又细又长,有2.2cm长,0.3cm粗,三分之一长牙齿在切牙管,三分之一牙齿穿过鼻底部粘膜,我们从鼻腔看见的是最后三分之一的牙齿。”戈医师说。

  戈医师表示,正常牙槽的牙齿没有缺少,其他部位多了一个牙齿,这颗牙称多生牙。以前曾经有过长在上颌窦的异位多生牙,但像小鹏这样,长在鼻腔里非常罕见。

  目前,小鹏术后恢复情况良好。

发现门牙缺少或鼻塞、出血

要提防异位牙

  记者了解到,异位牙多发生于鼻腔底部或上颌窦底部,主要是因为上门牙排列不齐,将牙始基演变为牙齿的组织,挤到鼻腔底部发育而成。

  这时,患者常常会缺少一个门牙,其实是门牙长到鼻腔里去了,称异位牙。另外还有一种情况,是在其他部位多了一个牙始基,逐渐发育而成,这时门牙不缺少,称额外牙或多生牙。

  戈医师说:“像小鹏这样,牙齿长在鼻腔的,从业以来,还是首次碰到。因为鼻腔牙生长缓慢,所以初时不易发现,长大后引起鼻塞、出血等症状。”

医生提醒

  要注意门牙周围有无坚硬肿块,如发现门牙缺少或鼻塞、出血等症状时,应及早到耳鼻咽喉科检查,如果确定是异位牙,可以早发现早治疗。


注意!暑假玩这个东西的小孩又多起来了,它能瞬间点燃火柴,还会让孩子“亮瞎眼”!...

暑假里,孩子们自由活动时间多了,接触玩具机会也多了。但其实,现在不少新型玩具都有蛮大安全隐患,而孩子们却爱不释手,比如激光笔、动漫火影忍者里的飞镖、牙签弩……


前不久,鹿城消防大队队员小王在瓯江边夜跑时,多次看到小学生在玩激光笔,觉得应该提醒一下。随后,鹿城消防大队做了个实验,发现激光笔能瞬间点燃火柴,20秒即可击穿8层报纸,危害性不言而喻。 


网购平台屏蔽“激光笔”搜索

但用“激光手电”“指星笔”能搜到


2014年,央视“315”晚会曾曝光激光笔会对儿童眼睛造成灼伤。去年,国家质检总局发布《保护儿童眼睛产品质量安全认知调查结果》,其中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的儿童类产品中,激光笔位列第一。


在激光笔安全隐患被曝光后,网购平台屏蔽了“激光笔”关键词搜索,而百度也在显著位置提示:“激光笔可能造成儿童视网膜受损,甚至失明,家长请让儿童远离激光笔。”


但现实中,玩激光笔的孩子还不少。


鹿城消防大队的小王看到江边上玩激光笔的孩子多起来,回来便从网上买了一支,功率5瓦外加5个笔头,总共270元。


这款激光笔的用途说明里,写着“3米之内点火柴,点鞭炮”等。小王觉得,在现实生活中没必要用激光笔点火柴、鞭炮,商家这是在诱导消费者作为玩具购买。


但是,现在网购平台已屏蔽了“激光笔”的关键词搜索,小王是怎么搜到的?


小王说,把关键词换成“激光手电”、“指星笔”等关键词,就能找到,昨天,记者在一家网购平台上试着用“激光手电”、“指星笔”搜索,发现有上百页结果。其中一款价格几十元的激光笔,月销量9743笔,在评价栏里,不少顾客说,是买给孩子玩的。


6组实验告诉你

激光笔有多大威力和隐患


前几天,鹿城消防大队的队员对激光笔进行了实验。器材包括蚊香、报纸、泡沫、火柴、塑料袋等。



实验一


1分钟,蚊香被烧出白点。



第一个实验对象是蚊香。消防队员将激光笔、蚊香分别放在两张小桌上,两张小桌间隔开约1米。


打开激光笔,让光线对准蚊香照射。


10秒后,开始闻到蚊香被点燃的烟味。


1分钟后,蚊香被烧出白点。



实验二


20秒,击穿8层报纸。



第二个实验对象是报纸。消防队员将报纸重叠,一共8层,放在小桌上。激光笔同样在1米外,对准报纸照射。


仅20秒钟,光线已经穿透报纸到达后面墙壁。报纸已被光线击穿了一个小洞。



实验三


瞬间点燃火柴头。


消防队员打开火柴盒,整盒立在小桌上,激光笔对准火柴头照射。


当光线接触火柴头的瞬间,火柴就被点燃了。



实验四


10秒,烧焦鸡爪表皮。

    


鸡爪是用来模拟人体皮肤的,尽管鸡爪比人的皮肤更厚实。消防队员将鸡爪放在小桌上,打开激光笔,对准鸡爪照射。


10秒后,鸡爪散发出焦味,还伴随着油脂燃烧的炸裂声。


1分钟后,鸡爪表皮被烧出一个焦黑点。



实验五


海绵被切开10厘米口子。



这是实验激光笔的切割能力。同样的两张小桌,激光笔和海绵间隔1米。


激光笔的光线不再静止不动,而是对准海绵,慢慢移动,平移大约10厘米。


关掉激光笔后,海绵被激光割开了一个大口子。



实验六


黑塑料袋5秒起火。

    

小王说,激光笔可以佩戴笔头,进而在平面上投射出满天星等图案。佩戴了笔头后,激光是扩散的,杀伤力变小。


为了测试佩戴笔头以后的杀伤力,小王买了5个笔头。


在距离比较近的情况下,激光笔即使佩戴了笔头也很危险。


他们把一个黑色塑料袋放在激光笔前5厘米的地方。5秒后,塑料袋就烧起来了。


激光笔可造成远距离火灾

温州已有十几个孩子被“亮瞎眼”


鹿城消防提醒,家长们最好别让孩子碰激光玩具,尤其大功率的。从火灾角度来说,激光笔能远距离点火,安全隐患极其大。


但激光笔最大的危害,还是对人体皮肤和眼睛的伤害。


一般情况下,人体可以承受的激光功率在0.4毫瓦左右,1毫瓦左右激光直接射入眼睛,就会产生伤害。


去年,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做过初步统计,约2年里,有十几例被激光玩具伤到眼睛的孩子来就诊,基本上是10岁左右的小男孩。其中有一名小男孩被激光笔伤眼后,视力从1.5下降到了0.25,经过积极治疗,视力仍无法恢复。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视光诊疗中心主任毛欣杰表示,外界物体或光线通过眼睛成像于视网膜上,而位于视网膜中心的黄斑区是视网膜上视觉最敏锐,同时也是最脆弱的区域。受到激光笔强光照射后,很容易导致黄斑区水肿、出血,视力大幅下降。


一旦被激光笔灼伤眼睛,损伤将是永久性

手足口病进入高发季节孩出现这些症状要就医

儿童手足口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一般3月份逐渐增多,5月底至6月中旬达到高峰。近期到江苏省第二中医院儿科就诊的手足口病患儿有所增加,经过中医药治疗都很快恢复健康。该院儿科施益农主任介绍,婴幼儿是手足口病的易感人群,年龄越小,感染后的症状越重,年长儿童和成人也能被感染,但一般症状较轻,或是无症状的隐性感染。该病是由一些类型的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

据施益农介绍,手足口病发病前1~2周多有手足口病接触史,潜伏期多为3~7天,常突然起病,约半数患者于发病前1~2天或发病的同时有发热,多数患者症状较轻,有口腔部(硬腭、颊部、齿龈、唇内、舌部)疱疹、溃疡,手掌足跖部疱疹,可波及肛周、臀部和臂腿,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可只表现为疱疹性咽峡炎。多在一周内痊愈,预后良好。很少数病例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多由肠道病毒71型感染引起,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手足口病传染性强,应当做好预防手足口病流行的工作。施益农主任为此提出“三防”:保护孩子,防感染;早期诊断,防流行;重视病儿,防病重。目前还没有公认有效的疫苗可以防手足口病,因此保护孩子,防感染主要是靠良好的卫生习惯。

  施益农提醒,家长、老师要经常给孩子洗手,不与别人共用毛巾、牙刷、餐具等;幼托机构要经常对儿童玩具进行消毒;在手足口病流行季节,家长要注意孩子有无发热和手足出疹的症状,一旦发病,要在家隔离休息,避免外出,减少传染给他人的机会。手足口病患儿年龄越小症状越容易变重,因此,家长要严密观察孩子的病情变化,及时就医,防止疾病加重;如果孩子出现持续高热不退、肢体抖动、呼吸心率增快、精神差、呕吐、易惊或四肢无力、出冷汗等症状,一定要尽快到儿童专科医院急诊,以免病情加重。

  通讯员 朱晓琳 交汇点·南京晨报记者 华琳月


手足口病高发期到来专家提出应对建议

近来,我国北方迎来大面积高温天气。伴随气温走高,部分传染病进入高发季节。山东省医卫部门日前发布疾控公告,建议公众特别是家长,应对手足口病等疾病保持警惕。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常见传染病。每年的5月至7月,是该病的高发季节。婴幼儿及儿童是普遍易感人群,患过手足口病的患者也能再次感染。感染手足口病,初期症状一般表现为发热并伴有手、足、臀等部位皮疹,口腔内伴有疼痛溃疡。极少数重症病例早期可能没有皮疹,但表现有嗜睡、呕吐等症状,并进而出现嘴唇青紫、呼吸困难等症状。

  医卫专家表示,手足口病中,EV71型、CoxA16型及其他肠道病毒较为常见。绝大多数手足口病患儿可以居家隔离治疗,经过一周左右的时间会自愈。但期间家长需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当出现高热不退,或有头疼、精神差、表情淡漠、肌阵挛、呕吐等临床表现时,要立即送医。

  专家建议:预防手足口病,平时应注意培养儿童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常通风,避免与发热病人接触,尽量回避人多拥挤的场所,加强儿童营养摄入以提高自身抵抗力。同时也可视需要自费接种相关肠道病毒的灭活疫苗。


宝宝长蛔虫危害大这几大症状告诉你!

蛔虫症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肠道寄生虫病之一。该病常可影响孩子的食欲和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妨碍孩子的生长发育,并且可产生较多的并发症,严重时还可危及生命。

宝宝长蛔虫危害大这几大症状告诉你!

曾经看过这样一篇报道王大爷一家住在广东省,所谓靠海吃海,王大爷一家人特别喜欢吃海鲜,就连王大爷5岁的小孙子也特别喜欢这一口,每每饭桌上总是少不了生鱼片,用当地老人们的话说,这东西有营养!长久下来,一天五岁的小孙子说肚子痛,孩子妈以为是普通的着凉,也没当回事,简单给孩子吃了点药,就过去了。又过了几天,孩子妈发现孩子颈部出现一蚕豆大小、圆形的皮下结节,这才道医院去检查,一检查,大家差点别吓晕过去,孩子被查出身体里有太多的蛔虫,肺吸虫,已对孩子的生命构成了严重威胁。

那么,蛔虫到底是什么?

蛔虫是无脊椎动物,从外观上看状似蚯蚓,实际上比蚯蚓要细的多,是人体肠道内最大的寄生线虫,成体略带粉红色或微黄色,体表有横纹,雄虫尾部常卷曲。蛔虫是人体最常见的寄生虫,感染率可达70%以上,农村高于城市,儿童时期更易高发。

还有一种蛲虫,呈白色,非常细小,很短,也是最常见的孩子体内寄生虫之一。它的繁殖力超强,寄生在孩子的肠道和肛门等附近。很容易被忽视。

蛔虫的危害

对于孩子来说,蛔虫是一种比较危险的寄生虫感染疾病,危险较小的情况,容易对小孩的食欲肠道消化产生影响,严重的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甚至造成生命危险。

那么,如何判断孩子体内是否有蛔虫呢?

虫卵在肠道内发育成成虫,便会引起孩子出现一系列的症状,如腹痛、食欲不佳、恶心、呕吐、轻度腹泻或便秘等等。

1、其中腹部疼痛的程度多不太严重,常为阵发性的脐周或脐稍上方部位隐痛,可反复发作,但持续时间不定。有时在饥饿状态下,孩子腹痛可较为明显。

2、此外,部分患有肠道蛔虫症的孩子,可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如精神萎靡或兴奋不安、头痛、易怒、睡眠不佳、磨牙、易惊等等。这是由于虫体的代谢产物或崩解物被吸收至血液中所造成的。严重的肠道蛔虫症患儿还可继发营养不良、贫血、发育迟缓以及智力发育欠佳等情况。

3、此外,蛔虫有游走钻孔的习性。当肠道内蛔虫过多或在孩子发生高热、消化不良、以及驱虫不当等情况时,可使蛔虫产生骚动,从而可引起蛔虫性肠梗阻、胆道蛔虫症、蛔虫性阑尾炎、腹膜炎以及蛔虫性肝脓肿等严重情况。蛔虫从孩子的鼻中钻出的情况亦并非少见;

4、对特异性过敏体质的孩子来说,如患有蛔虫症,则可反复出现尊麻疹、皮肤瘙痒、颜面浮肿等全身过敏症状。诊断蛔虫症的最可靠依据,是孩子有吐虫或排虫史。如孩子常有不定时的轻微脐周腹痛,伴有消瘦、食欲欠佳;或有喜欢吃土块、炉渣等不良习惯,则应高度怀疑蛔虫症。粪便中如能查到虫卵,则蛔虫症的诊断可确立,但未发现虫卵亦不能排除本病。因为如体内仅有雄虫或不成熟的雌虫,粪便中均可没有虫卵。

5、另外、须注意的是,民间认为蛔虫病患儿在面部可见白斑(通俗称虫斑)、指甲有白色小点及巩膜处有蓝色或紫褐色小点等等,经科学调查和研究,证明这些并非是蛔虫症所特有的表现,所以不可引以为诊断根据。

怎么去除宝宝肚子里的蛔虫呢?

第一种方法:把带着壳的南瓜子剁碎,然后加入红糖搅拌均匀,饭前给宝宝喂,连续三天杀虫非常有效!在家里也是比较容易操作的,宝妈可以记一下。不清楚的再与育儿经联系。

第二种方法:选用药物比如甲苯咪唑,可以麻痹蛔虫肌肉,使蛔虫失去活动能力,最后随粪便排出体外。睡前一次服,连服3天。具体的服用量需要遵循医师。

特别注意:千万不能认为服药1-2天后大便中找不到虫卵就以为蛔虫已经驱净。因为附着在肠壁的虫卵1-2天内不可能完全排出,建议连续服用一周方可排尽。

知道怎么应对不是我们的宗旨,我们一起提倡宝妈宝爸们要提前学习,提前预防。这样可以让宝宝少受很多罪的。

关于宝宝肚子蛔虫的预防措施:

1.从卫生角度,勤洗手,家里勤打扫消毒,尤其是宝宝的玩具和餐具。

2.饮食上面,给宝宝的食物尽量多煮会,要喝就喂温开水禁喝生水,包括凉冷后的开水。

3.管好宝宝的嘴,不管玩具是不是消毒了或者手是不是清洗了都不要让宝宝有吮吸的习惯,看见了要及时的纠正。


预防手足口病“营养免疫”是关键

夏天到了,随着气温逐渐升高,病菌更加活跃,手足口病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如何有效地预防和治疗手足口病,也成为妈妈们最关心的问题。

手足口病(HFMD)是婴儿和儿童的一种常见疾病。它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急性传染病,但传播途径复杂,无有效的疫苗预防,儿童和散居婴幼儿为高发人群,尤其是3岁及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其症状表现为发热、口腔溃疡和疱疹。患儿感染病毒后,多以发热起病,一般发热38℃左右。

疾控专家提醒,如果孩子出现发烧、呕吐、皮疹等症状时,请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儿童家长要提高警惕,强调科学预防,增强婴幼儿的抵抗力,是让宝宝避免手足口病伤害的关键。

“营养免疫” 乳铁蛋白提高内在抵抗力

六个月以内的宝宝,虽然免疫力不是特别完善,但凭借母体抗体,宝宝可以抵抗病毒侵袭。一旦过了六个月,婴儿体内的母体免疫球蛋白彻底耗尽,而宝宝的自身免疫系统还不完善,主动免疫能力差,很容易受到各种病毒的侵袭。那么,应该如何增强宝宝的抵抗力呢? 

  卡洛塔妮营养师建议:“有条件的妈妈应坚持母乳喂养,如果母乳喂养困难或是已经断奶,可针对性地选择能帮助宝宝增强抵抗力的配方奶粉(如添加乳铁蛋白的配方奶粉)。”

母乳喂养的婴幼儿不易患各种感染性疾病,能保持正常生长和发育,这主要是因为母乳中含有乳铁蛋白等多种活性蛋白,它们能促进营养成分的消化、吸收,并保护机体免受微生物感染。其中,乳铁蛋白是母乳中含量特别丰富的免疫活性蛋白之一,它是先天防御的一部分,能够促进人体的中性白细胞、巨噬细胞等自然杀伤细胞的调节作用,对机体免疫反应起调节作用。

对于人工喂养的宝宝,选择具有“营养免疫”——乳铁蛋白的配方奶非常重要,它既能提供婴幼儿智力和成长所需的营养成分,又能补充宝宝健康成长所需要的母乳中的免疫元素。

以新西兰原装进口的卡洛塔妮配方牛奶粉为例,它特别添加乳铁蛋白,能促进铁的吸收,有效增强免疫力;同时DHA、AA和叶黄素可促进宝宝头脑发育、视力发育;特别添加的“健康益生菌”和“益生元组合”增加宝宝肠道益菌,帮助消化,让营养吸收更顺畅。

卡洛塔妮婴幼儿配方奶粉,来自新西兰纯净奶源,国际品质,安全有保障。配方按照不同阶段的营养需求,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营养供给更均衡、更精准,让宝宝拥有好体质、好头脑、好肠道和好视力,塑造自己的“营养免疫”! 

家有小孩电器该如何安全用


     大家电:小小童锁很重要


   购买大家电的时候,不知各位有没有在意过“童锁”功能,童锁功能一旦设置后,儿童的乱摁将不会对机器的运作状态做出改变。对于一些内部容积较大的家电来说,这种功能还是很实用的,尤其是在设置开门、关门的时候。


   洗衣机的内筒世界很吸引孩子。儿童因好奇或者是玩耍而钻进洗衣机内筒里被卡住的新闻比比皆是。父母在洗完衣物之后,应将洗衣间或者卫生间的门关好,待洗衣机干燥后,及时将舱门盖关好。如果无法保证孩子能够与敞口的洗衣机隔离,不妨在洗衣机内筒里防止自制的简易搁架,可以阻挡儿童往里爬。在洗衣机运转的时候,也要设置好童锁。


   冰箱大容量抽屉装下一个儿童绰绰有余。虽说如今的三门、两门冰箱下部都是抽屉式储物盒,杜绝了宝宝好奇爬入的可能性,但依然有不少超大容量的多门冰箱和对开门冰箱,可惜目前并没有可以分别加门锁的冰箱。


   小家电:谨防辐射危害儿童


   微波炉置于橱柜上方避免儿童接触。微波炉是孕妇和儿童都应该远离的家用电器。在使用时尽量不要在其左右,烹饪结束后也应稍等一会儿再打开舱门。不少家庭都是将微波炉组装在橱柜上方的部分,这其实很好的避免了儿童因为好奇去摆弄微波炉。


   电磁炉使用结束及时收起。电磁炉因为使用电磁加热,面板上会留有比较高的余温。这种热度与燃气灶的明火不一样,孩子因为好奇去触摸电磁炉表面而被烫伤的误伤事件也非常多。在使用完后,家长们应及时收起来,放在孩子无法拿到的地方。


   浴霸强烈光线易灼伤孩子眼睛。浴霸的灯泡可以在短时间内能使浴室快速升温,在冬天使用时可以保护宝宝不会感冒。但浴霸灯泡的强光很容易灼伤眼睛,过于耀眼的灯光干扰了人体大脑的中枢神经功能。如果经常直视浴霸的灯光会削弱婴幼儿的视觉功能,影响儿童的视力发育。在使用浴霸时,家长要教育儿童不要把眼睛直接对准浴霸灯,尽量减少视线与灯泡的接触,从而减小伤害。


   电吹风不宜直吹儿童。电吹风的辐射非常大,特别是在开启和关闭时辐射最大,功率越大的产品辐射也越大。在使用电吹风时,因为直接对准头部,很容易引发头晕、乏力,所以尽量不要给儿童使用电吹风。

 
 

 

小孩啃指甲,心理因素很重要

    孩子爱啃指甲许多是心理问题得不到解决的表现,比如父母关心不够、学习过于紧张等。体内缺少锌、铁等微量元素,也会啃指甲,这个时候就要做微量元素检测。

  “小孩玩了玩具,或者用过蜡笔等,没洗手开始啃指甲,会把铅吃进去,更易导致体内铅含量超标,降低免疫力。”郎亚琴说,发现孩子啃指甲最好尽早来医院看,找出原因。

  如何让孩子慢慢不啃手指?郎亚琴教了几招:

  买一个放大镜,对着孩子指甲,给他们看指甲里到底有多脏。

  或者买些中药材黄连,煎成黄连水,涂在孩子手指上。黄连水对身体没什么副作用,又能让孩子对这种味道产生厌恶,从而不啃手指;

  多和孩子聊天,疏导他们的心理压力;

  在饮食上,多吃含钙、铁、锌丰富的食物,比如牛奶等,可以减少铅的吸收。多吃含维生素C丰富的蔬菜、水果,有助于体内铅的排出。因为维生素C可与铅结合成难溶于水而无毒的盐类,随粪便排出体外。

小孩子打架,大人要插手吗?

  两个孩子玩的时候推推搡搡,结果竟然升级为家长间的“格斗”,西祠一位网友的帖子引起不少网友的热议,网友catherinezh跟帖表示:有时候确实很难,小孩子受欺负了,对别人凶,怕小事闹大;忍让过去,又怕影响孩子以后的处事心态,孩子会吃亏。

  心理咨询师文清接受采访时表示,如果大人总是横加干涉孩子之间出现的小问题,那只会剥夺孩子的成长机会。其实动作沟通是学龄前孩子采用的一种主要沟通方式,当家长脑中有这样的概念时,便会理解宝宝交往中的一些行为,比如在玩耍的过程中,前面的宝宝挡了后面宝宝上滑梯的路,后面的宝宝可能一句话也不说,直接把前面的宝宝“拨”到一旁。

  不过需要提醒的是,家长不干涉并不代表不关注,当发现宝宝之间有“冲突”时,家长一定要让宝宝处于自己的视线范围内,防止宝宝在推搡中发生意外受伤。

小孩子追大孩子跑好吗?

小孩子眼里的大孩子
  
  大多数幼儿对那些比自己年长一些的大孩子的活动总是心驰神往。一般在1周岁之后,他们便能够或多或少地看懂大孩子们在玩些什么了。他们还往往把大孩子们视为心中偶像,大孩子们的力量、智慧、作派和能说会道常常会让他们惊羡不已,并力图仿而效之。此外,如果孩子是独生子女,便更可能渴望受到比自己更为强大的孩子的保护,以增加安全感或减少寂寞感。由此要是大孩子们欢迎他们加入自己的队伍,或仅仅只是容许他们跟自己在一起,这些小不点们便会受宠若惊地跟大孩子们泡在一起,有时受点排挤、遭点欺负也在所不惜。实际上,这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十分正常的依附心理。
  
  益害分析
  
  年龄稍小的婴幼儿通过与年龄稍大些的大孩子的接触和交流,可以学到不少东西。他们身体的灵敏度和协调性明显加强了,语言和社交水平提高了,并从胜过自己一截的大孩子身上获取了智慧以及宽容、让步等技巧。调查显示,与那些只愿和同龄孩子玩的孩子相比,喜欢跟大孩子玩的孩子其智力和身体发育得较快,也能更为融洽地与他人相处。
  
  不过在游戏过程中他们有时并不总是受到大孩子们的欢迎。作为候补的游戏成员,由于腿脚尚没有大孩子般坚强有力,动作尚没有大孩子灵活,他们常常会被横冲直撞的大孩子绊倒在地。此外由于脑袋也远不如大孩子灵光,他们在激烈的游戏中往往也只能甘拜下风,或充当象征性的陪客之类的角色。
  
  妈妈应该作的判断
  
  如果宝宝在和大孩子们一起游戏时只是望洋兴叹还无伤大雅,但如果他不时遭到来自大孩子的过分轻视,把他们当作玩具一般任意摆布,或粗暴地被剥夺参加游戏的资格,或被侮辱性地称作死猪、笨蛋,就可能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他们的自尊心无疑会受到损害,这对他们的未来的正常健康的心理发育自然是不利的。
  
  父母一旦发现自己的孩子因为身体弱小而遭到大孩子的排挤、欺负甚至歧视,就有必要阻止自己的孩子参与这样的游戏,即便他们仅仅只是一半参与一半旁观。原因很简单:这样的游戏对他们来说并无任何实际意义,从中也学不到任何正面的东西。
  
  父母在自己的婴幼儿身体或情感上受到伤害之前就须早早予以关注并适时地予以干预了。其实,要求年龄稍小的婴幼儿在遭到大孩子的拥抱(其实完全是攻击行为而非温情好意)时尽量忍耐是根本没有道理的。同样,要求他们顺从地忍受自尊心被剥夺也是荒谬的。
  
  教会宝宝说:不要让自己的幼儿在跟大孩子一起时免受欺负,教会他们说不也十分重要。刚开始时,孩子可能由于年龄太小而必须由父母充当代言人。但待其稍大些时,就可以明白无误地告诉孩子:当自己的身体或情感遭到大孩子的侵害时,便理应退出游戏,或主动寻求大人(包括大孩子的父母)的帮助。

小孩最好少吃爆米花

  经常食用爆米花会危害肺部健康?近日网上热传的这一消息让不少人都大吃一惊。
 

  长沙市中医医院(市第八医院)儿保科主任郑艳辉对此指出,爆米花在密闭高温高压的条件下容易产生双乙酰,双乙酰和产生肺病有一定的联系,建议小孩应少吃。要吃放心一点的爆米花,市民不妨自己在家做,等爆米花的奶香味散发了再吃。

手足口“主流”病毒发生变化

  根据疾病部门的监测,今年导致手足口病的“主流”病毒是往年很少出现的柯萨奇CA6型病毒。这种病毒导致的手足口病例近四成病愈后会出现指甲脱落,而且疱疹不再集中于手脚,而是更多出现在胳膊、大腿、屁股等部位。
 

  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8月,北京市共报告手足口病病例28395例,比去年同期下降16.32%;重症病例132例,比去年同期下降56.00%;聚集性疫情492起,比去年同期下降28.38%;2013年迄今尚未出现手足口病死亡病例报告,去年同期报告死亡病例4例。
 

  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手足口病流行的主要病原体为柯萨奇CA6型病毒,其引起的手足口病临床特点是会出现高热、咽痛、食欲下降等症状,约37%的病例痊愈后会出现指甲脱落,一般不累及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不容易进展为重症病例。皮疹分布更加广泛,集中出现于上臂、大腿、臀部、口腔黏膜等部位,而出现在手、足部位的病例很少见,治愈后疱疹可留下硬痂。
 

  根据近年手足口病的流行规律,全市报告手足口病病例较多的月份主要集中在4月至10月,发病高峰为5月至7月,自8月开始出现快速下降趋势,但报告病例数、重症数、聚集性疫情数仍较高。由于CA6引发的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尚未完全明确,市疾控中心表示,不排除9月至10月份出现第二个流行高峰的可能。

小孩吞食异物被卡应第一时间送医院

  周六,家住福清的四月大的宝宝文文将一枚大小约1.2厘米的小别针吞进下咽部,家长紧急送院治疗后,当日别针被成功取出,昨日上午,文文已康复出院。
 

  四月大的宝宝,玩耍时误吞别针上周六上午6点多,文文早早就醒来了,在妈妈喂完奶后,跟妈妈一起在家里玩耍。据文文的阿姨介绍,大约在7点多时,家长发现别在文文衣服上的护身符掉了下来。开着口的别针被文文塞到了嘴巴里,当家长发现这一幕时,阻拦已经来不及了。吞下别针后,文文哭个不停,家里人赶紧将孩子送到当地医院就诊。在当地医院检查后,CT片上能明显看到文文的食管入口上方有一根张开的别针,家人又连忙将文文送到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就诊。别针险些掉入气管,医生用食管镜取出当日接诊到文文的协和医院耳鼻喉科医生胡晓华说,当时文文生命体征比较平稳,但由于当时距离手术规定的禁食时间还不够,出于安全考虑,医生们决定做进一步检查。在等待手术的过程中,医生特别交代家属,文文除了禁食外,还要尽量少移动,保持安静,少哭闹。“从检查结果看,别针主要是卡在了食管入口上方,这是万幸,如果再往深一点,可能掉到气管、食管等位置,并可能因此引起大出血、感染等问题。”该院耳鼻喉科主任、主任医师黄建民说,正因为该位置距离气管比较近,如果患者用力咳嗽或者吸气等,都可能使整个别针倒置吸到气管中,一旦出现呼吸道梗阻,就存在生命危险了。针对文文的情况,医生们经过手术评估后选择使用食管镜取出别针,以减少创伤。黄建民介绍,使用食管镜取异物需要有一定经验,否则可能导致别针往更深处掉,一旦出现倒挂如鱼钩,取出别针就更加困难了。下午2点多时,文文被送进手术室。术后,别针被顺利取出,经测量,别针大小约为1.2厘米。目前文文恢复得还不错,已于昨日上午出院。
 

  专家提醒

  小孩吞食异物被卡应第一时间送医院治疗
 

  黄建民介绍,节假日期间,此类患者尤多。在临床中,误吞食异物的多是1岁多的宝宝。1岁左右的孩子学会爬了,喜欢乱抓东西,且一些家长乱喂东西给孩子吃,都有可能导致孩子气管异物的出现。
 

  “孩子吞食东西被卡,最重要的还是第一时间将孩子送往医院治疗。”黄建民说,由于家长没有及时发现孩子吞食异物,拖延久了,异物可能在体内游走,其结果是食管异物变成气管异物,或者气管异物变成食管异物。
 

  黄建民提醒,如果孩子不明原因出现反复咳痰、咳嗽,不管是否存在异物史,需及时上医院检查。
 

  最后,专家提醒,家长尽量不要将瓜子、花生、豆子等干果类食物放入孩子口中,同时家长要提高警惕性,当孩子在玩哨子等小玩具时要特别注意。

咽颊炎患儿不是手足口病

  据儿科专家介绍,疱疹性咽颊炎罪魁祸首是柯萨奇16病毒,是一种一周左右就可以自愈的疾病,危险远远小于手足口病。

  “孩子不明原因突然高烧,而且嘴里起了红色的小疱疹。”刘女士带着5岁大的儿子到医院儿科就诊。据刘女士介绍,由于孩子嘴里有小疱疹,担心是手足口病,赶紧带着孩子到医院就诊,经检查后才知道是疱疹性咽颊炎,是一种在短时间内可以自愈的呼吸道疾病。

  像刘女士这样一看到孩子的口腔内出现疱疹并伴有发烧就怀疑孩子得了手足口病的患儿家长有很多。实际上咽颊炎和手足口病是由柯萨奇16病毒引起的疱疹性咽颊炎,症状与手足口病相似,都会出现发烧、咽喉痛、口腔内疱疹等症状,但发病机理不同。小儿疱疹性咽颊炎多表现为起病急、突然高热,大一点的孩子会出现嗓子疼痛,厌食;周岁左右的孩子则表现为哭闹、流口水、尿黄等。还有部分患儿伴有肚子痛或者拉肚子等胃肠不适等症状。患病初期上腭、口腔黏膜、扁桃体、咽后壁等处出现约小米粒大小的灰白色疱疹,周围有红晕,2-3天后逐渐扩大并形成溃疡。退热后部分患儿出现咳嗽症状。

  疱疹性咽颊炎和手足口病最大的区别,就是疱疹性咽颊炎的疱疹仅仅出现在口腔内,而手足口病的疱疹出现在口、手、足等部位。另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咽颊炎虽然可能合并细菌感染,但是不会出现脑炎等并发症,也就是说,几乎不会出现重症、发生危险。“每年的七月份都是疱疹性咽颊炎的多发期,主要由于前阶段雨水较多、空气流通不畅,使教室等公共场所内的细菌和病毒急剧繁殖,进入小儿呼吸道而引发疾病。所以家长不必过度恐慌,及时治疗一周内即可康复。”



大人“臭嘴角”不要随便抱小孩亲亲!

当婴幼儿罹患疱疹性齿龈炎,可能食不下咽,家长照顾起来,会比较辛苦。(图为情境、示意图,图中小孩并非疱疹性齿龈炎患者)

有些大人出现“臭嘴角”,嘴巴破,以为只是火气大而不以为意。台安医院教学暨健康促进副院长、新生儿科主治医师卓莹祥提醒,成年人这类“臭嘴角”、嘴巴破症状,很可能是病毒感染引起,如果随便抱小孩,和小孩亲亲,小孩也很容易受感染,产生“疱疹性齿龈炎”,严重甚至食不下咽、痛不欲生。

疱疹性齿龈炎 是病毒感染造成

卓莹祥医师解释,疱疹性齿龈炎是一种小儿常见传染性疾病,主要是第一型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感染引起,只要过去没有接触过这种病毒,就会受感染,从婴幼儿到儿童,都是一样。婴幼儿、儿童患者第一次感染后,病毒就会潜藏在口腔内神经节,当免疫力不好时,病毒又会跑出来作怪、引发臭嘴角等症状,因此成年人有臭嘴角问题,背后凶手很可能就是潜藏在体内的第一型单纯疱疹病毒,此时抱小孩、摸小孩、照顾小孩,病毒自然就可能传染给小孩。

卓莹祥医师指出,婴幼儿、儿童一旦感染“疱疹性齿龈炎”,症状可轻可重,这种疾病和肠病毒类似,都会产生嘴巴破症状,多数小孩也都会发烧,有时会连续3、4天发高烧,和肠病毒不一样的地方在于,疱疹性齿龈炎会引起齿龈肿胀、流血,有些小孩口腔内伤口溃烂,痛到无法吃东西,连吞咽口水也有困难,由于齿龈流血,加上吞咽口水会痛,小孩可能睡觉睡到一半,整个枕头都是口水、血水,父母看了就会非常忧心。

婴幼儿罹患疱疹性齿龈炎 严重甚至吃不下东西

目前没有药物可有效治疗疱疹性齿龈炎,因此治疗以症状治疗为主,若小孩实在痛到无法吃东西,便只能注射点滴。疱疹性齿龈炎症状约维持一星期,这段时间,家长照顾起来会比较辛苦。但值得庆幸的是,这种疾病较不会引起严重、致命性并发症。

卓莹祥医师也提醒,婴幼儿感染疱疹性齿龈炎时,由于不吞口水,常出现口臭,有些家长会帮小孩刷牙,希望去除口臭,这种作法适得其反,刷牙会让伤口增大、不利伤口复原,家长只要让小孩漱口即可,吃东西也尽量选择流质食物,食物不要太硬、太热,以免刺激伤口。

中医防治手足口病的12招

  当小明转入重症监护室时,已出现呼吸不规则,昏睡无反应,全身厥冷,下肢及腹部遍布大理石花纹,末梢湿冷……专家表示,手足口病每年5-9月间流行,今年流行季节与往年不同的是:危重型患儿明显增多,病情凶险,进展急骤,患儿脑干受到影响,神经源性肺水肿来势迅猛。

辨证诊治6方法

  在发病的早期和中期,一般多采用清热解毒、化湿凉血疗法,常用的药物有银花、连翘、黄芩、栀子、生苡仁、牛蒡子、蝉衣、紫草、芦根、竹叶、生石膏、黄连、灯芯草等。发病后期,若见手足心热、食少、烦躁不安等,可以加入生地、麦冬、白薇、玉竹等养阴清热之品。
 

  西医对于手足口病的治疗主要以抗病毒为主,相比较而言,中医治疗本病更具特色且素有成效。针对宝宝比较多见的症状,给妈妈们介绍几个小方子,可以在医师的指导下使用。
 

  1。如果孩子以手足疱疹为主,可用金银花15克、板蓝根15克、蒲公英15克、车前草15克、浮萍15克、黄柏10克,水煎外洗疱疹处。
 

  2。如果孩子以口腔疱疹为主,可用西瓜霜、冰硼散、珠黄散,任选一种,涂擦口腔患处。
 

  3。如果孩子出现口腔溃疡,疼痛明显伴有烦躁、哭闹、大便秘结,可以用银花15克、淡豆豉9克、竹叶10克、清茶少许,煎水代茶饮。也可服用黄栀花口服液,每次5~10毫升,一日2~3次。
 

  4。出现牙龈红肿者,可用板蓝根、黄苓、白藓片、竹叶、薄荷煎水含漱。
 

  5。手足红肿明显,可用黄苓、黄连、丹皮、板蓝根、白藓片、地肤子、忍冬藤、红花煎水清洗患处。
 

  6。如果孩子出现食欲不振,不必强制进食,可以试一下荷叶薏苡粥。取鲜荷叶一个,洗净切碎,取薏苡仁20克、大米适量,加水适量煮粥食用。
 

  另外特别指出,手足口病大多以发热起病,在宝宝发热时不可急于退热而给宝宝使用激素。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感染,使用激素抑制了孩子的免疫力,却不能清除病毒,会导致病情加重,甚者可能会使宝宝出现生命危险。
 

  科学预防6细节
 

  虽然要做到绝对的预防手足口病很难,但是为了宝宝的健康,妈妈们还是要做好以下几点,以减少宝宝感染的几率。
 

  1。饮食卫生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病从口入。教育宝宝饭前便后洗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宝宝的饮食宜清淡,少吃油腻、燥热、难消化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以免肠胃"疲劳"。
 

  2。生活注意
 

  注意宝宝的休息,防止过度疲劳,降低机体抵抗力。
 

  3。切断传播途径
 

  流行季节不带宝宝到人多的场所,以减少被感染机会。大人可能携带病毒,回家要洗手漱口,以免传染宝宝。
 

  4。定期消毒
 

  对宝宝的玩具、毛巾、水杯等定期煮沸消毒,衣物置阳光下暴晒,室内保持通风换气,还要注意定期消毒。
 

  5。药物预防
 

  新博林(利巴韦林颗粒)  儿童一次0.05克,一日3次。
 

  柴黄颗粒  3岁以下儿童一次半袋,一日2次; 3岁以上儿童一次1袋,一日2次。
 

  6。食疗预防
 

  荷叶粥  用鲜荷叶2张、白米50克,将荷叶切碎,煮粥食用
 

  竹叶粥  用竹叶20片、灯芯10根、扁豆15克、滑石6克,加少许糖,煎饮用;
 

  印花蝉衣饮  用印花15克、蝉衣3克,清茶少许,煎水饮。
 

  其预防方法可以简单地概括为15字方针"勤洗手、勤通风、喝开水、吃熟食、晒衣被"。 另外可以多带宝宝在空气流通、人又不多的室外,晒太阳也是消灭病毒的过程。

小孩吃药怕苦,怎么办?

小孩吃药就像打仗? 药师教你“喂药”诀窍

许多人从小都有被“灌药”的经验,导致成长过程中对于吃药始终抱持恐惧的心理。台湾预防保健协会理事长赵顺荣药师指出,孩子服药不接受的不是药,而是喂药的动作,建议喂药婴幼儿时可以用滴管、喂药器分次给予,1- 2岁后可透过鼓励、沟通,或将喂药变成游戏,不要强制灌药,以免药物呛入呼吸道或日后抗拒吃药。
 
有很多爸妈苦恼小宝贝不吃药,而为了他的健康,会采取强迫的手段灌药。宝宝的心理必定产生恐惧与厌恶,即以狂哭、呕吐的方式反抗。然而专家提醒,不要让孩子觉得吃药是件不愉快的事,否则一旦有了这种经验,日后就更容易排斥。赵药师提醒,喂药时,婴幼儿应尽量以滴管、喂药器或药杯分次给;渐渐成长后,可加以适时的安抚、鼓励或沟通,将喂药变成游戏,避免强制灌药。
 
善用技巧 宝宝必然配合
善用模仿学习的天性:
宝宝一出生就用视觉、听觉,不断在模仿与学习。因此,可用“维他命”来示范吃药,让宝宝喂父母服药,请孩子将药放入父母口中喝口水,头往后一仰,再喝一口水使药顺利吞下后张开嘴,让孩子看药变不见了,父母吃完后露出微笑。之后角色互换,由爸妈来喂宝宝吃药,巧妙地利用宝宝喜欢模仿的天性,愿意学父母服药的方式也是运用孩子仔细观察,快乐学习的特质,乖乖服药。
 
改变药的味道:
当宝宝略感饥饿时比较会主动将药吞下去,所以服药前最好不要喂食物、奶或水。如果喂药方法正确,宝宝仍抗拒吃药,可能是因为该药有苦味,可以加甜味覆盖,例如:将药粉倒在汤匙里,再将果糖挤在药粉上,裹住药粉,便于服用;或将药粉与食物混和,让宝宝感觉药跟甜点一样可口而顺利吞下。对于会吞药的宝宝,可以将药粉包在胶囊内,如此也便于携带,问题不难解决。
 
赵药师说明,儿童药剂包括液剂、糖浆、悬浮液、咀嚼锭、酏剂等,会做成孩童较能接受的口味;在锭剂、胶囊方面,4岁以下的儿童,应避免吞服整粒;4岁以上的儿童一般可吞服锭剂或胶囊。若不是肠衣锭或缓释剂型,可先压碎锭剂再喂食。当家长发现孩童吃药后1个小时内吐出,原则上可再补充半量,若在2小时后才吐,可不必再补充。
 
【赵药师健康小叮咛】
宝贝们必须服用药品时,若药太苦,含糖果能让小朋友感觉愉悦,使用少许没有太大影响的,但不要拿可乐、茶、咖啡等饮料配药,因为里的茶碱,会造成感冒药内的气管扩张剂的过度吸收,导致呕吐、痉挛、心悸等副作用。
更不可拿葡萄柚、橘子汁配药,因为葡萄柚汁中的所含类黄酮与香豆素成分会抑制一种肝脏及肠道中的代谢酵素,许多常用口服药物必须依赖这种酵素进行代谢,一旦酵素作用被抑制而使代谢无法进行,这些药物将会在体内累积而超过正常浓度,可能产生副作用及毒性。
 
建议,可请医师开立儿童专用药剂,且包装完正及标示清楚的水剂或糖浆剂,不但保持药品原有的风貌,也可避免用药不清误食的情况发生,确记“生病找医师、用药问药师”的正确观念。
 

声明: 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系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邮箱:mail@laishu.com

健康知识

母婴知识

膳食指南

星座解读

命理运势

养生保健

美食资讯

热点资讯

体育新闻

综合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