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闻

喜羊羊暴力粗俗

来源:laishu.com 作者:Laishu
导读: 【喜羊羊暴力粗俗】最新推荐阅读健康母婴知识,近来【喜羊羊暴力粗俗】的健康母婴知识成为广泛关注的热点,【喜羊羊暴力粗俗】与它有关的最新内容是什么【喜羊羊暴力粗俗】可以学习到哪些知识。
【喜羊羊暴力粗俗】最新推荐阅读健康母婴知识,近来【喜羊羊暴力粗俗】的健康母婴知识成为广泛关注的热点,【喜羊羊暴力粗俗】与它有关的最新内容是什么【喜羊羊暴力粗俗】可以学习到哪些知识。

正确解读宝宝的“暴力行为”

  

  很多父母都为宝宝的这种“暴力”行为发愁,担心孩子有行为问题。其实打人等看似攻击他人的行为,只是孩子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这个时期的孩子有和别人交往的需求但是却缺少交往的方法和技能,所以常出现冲动行为或者不和谐行为。父母不要因此就给孩子贴上“坏孩子”、“暴力宝宝”等不好的标签,急着否定孩子,要学会解读宝宝使用“暴力”的真正原因,然后教孩子正确的相处方式和沟通交流技巧。平时也要注意自身的行为,给孩子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似是而非的“暴力行为”

  有时候,宝宝的一些看似“暴力”的行为,实际上只是一种“假象”,是宝贝还没有学会正确表达,以及发展阶段的限制。

  假象一:不会使用正确的肢体动作

  镜头:午饭时间,小朋友都坐在桌子边上等着用餐,乐乐突然用力搂过身边小米的脖子,紧紧地把他的头靠在自己胸前。不知所措的小米吓得大声哭起来,乐乐有点困惑了,于是又用力把小米从胸前推开,小米被他这么一折腾,哭得更厉害了。乐乐看着小米,眼神茫然又不知所措。

  解读:2~3岁的宝宝对自己的身体动作力度的觉察力和控制力还比较差,因此人们常说:宝宝打人,没轻没重。乐乐对同伴的“暴力行为”似乎毫无来由,其实他只是想向小米表示一种喜爱的心情,可是他过于激烈的动作,让小米产生了误解和害怕。

  怎么帮孩子:

  父母注意正确示范:宝宝对自己动作的认知是通过父母以及周围人的相互作用获得的。因此父母要注意:要时时对宝宝的动作做出正确的回馈,当宝宝用力过猛打疼你时,你要把自己的感受告诉他:“宝宝把妈妈打疼了,妈妈觉得好痛。”同时给他示范恰当的表示好感的方法:“宝宝,如果你喜欢妈妈、喜欢小朋友就轻轻地摸一摸。”久而久之,宝宝就会懂得如何正确地使用自己的肢体语言与小朋友交往了。

  坚持一贯原则:你要尽可能每次都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孩子的“暴力行为”。你用同样的方法,能建立一套被孩子认识和接受的规则。最终他会明白,只要自己做错了事,就得付出代价——这是他学习控制自己行为的第一步。即使孩子是在公共场合做了让你尴尬的事情,你也要坚持这些规则。大多数家长都会理解你的处境,毕竟大家都经历过这种情况。但如果有人对你侧目而视,或者说“你怎么这样对待自己的孩子”之类的话,不要过多理会,按照自己认为正确的方法去处理。

  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等途径,让孩子认识到他人对其此种行为的不满,从而使其对自己的行为产生否定情绪。比如,通过讲故事、情境表演等形式给孩子呈现一个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形象,告诉孩子这样的表现及其危害,使孩子意识到这样是不受欢迎的。更为重要的是,一定要进一步与其共同设想受人欢迎的儿童形象,增强孩子向榜样学习的决心,从而减少孩子的“暴力”行为。

  代币法:这种方法对孩子也很有吸引力。如家长可以跟孩子商量好,不骂人就发一个三角形,不打人就发一个圆形,几个三角形或几个圆形可以换一个五角星,累积到一定的五角星,就能换一个小奖品,如一个心仪已久的玩具、一次出游的机会……让孩子慢慢改掉打人等不恰当的行为。

  假象二:不能有效地使用语言沟通

  镜头:老师带小朋友到游戏室玩。牧牧看中了一个小汽车,刚要去拿,被妞妞抢先拿到了,牧牧走上上去一把夺了过来。看到有许多小朋友在骑车,牧牧也感到十分新奇,跃跃欲试。环顾一下四周,没有空闲的小车了,于是牧牧跟在一个小男孩车子后面跑了一会儿,小男孩停下车好奇地打量他,牧牧站住也看看他,突然伸出手,一把把他推下车自己骑了上去。小男孩哭着从地上爬起来,用脚踢牧牧。

  解读:牧牧的语言发展相对来说比较迟缓,据他妈妈说,牧牧几个月前才刚刚开口说话。当自己有需求时,牧牧还不能很好地用语言来表达,只好直接付诸于行动:用动作替代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妞妞拿了他看中的小汽车,他不会用语言来解释他也想玩,于是上前一把夺了过来;看到别的孩子在骑车,他也无法用语言表述自己的愿望,只好一把把别的孩子拉下来,语言能力的不足导致了孩子“直接动手”。

  怎么帮孩子:

  锻炼宝宝的语言表达能力:父母整天与宝宝在一起,对宝宝的需求最为敏感,在他没有语言表述之前就能对他的愿望有所了解并予以满足。可是当宝宝进入幼儿园后,他与同伴交往更多地要依赖于语言。2~3岁是宝宝口语发展的关键期,父母要有意识地让宝宝学习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求,促进宝宝语言能力的发展,减少由此造成的“暴力”行为。同时,由于语言发展迟缓的孩子往往会更多地依赖肢体语言来与同伴交往,父母也要强化孩子习得正确的肢体语言。

  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如果孩子的行为毁坏了别人的东西或弄得一团糟,他就应该帮忙整理好。如可以让他把打坏的玩具粘好,或整理好自己生气时扔得到处都是的积木、物品等。不要让孩子觉得这是一种惩罚,要让他知道这是暴力行为带来的必然后果,任何人弄坏东西都得这么办。你一定要让孩子明白,犯了错误要说“对不起”,要为错误付出代价。孩子起初也许不情愿,但最终他会明白这个道理的。

  转移注意:这是一种较有效的方法,在孩子情绪紧张或怒气冲冲,很容易出现暴力行为时,可以带他去跑步、打球或进行棋类活动等以转移其注意。这些活动需要让孩子集中注意力,他会很快忘记刚才的事情,把精力集中到眼前进行的活动上来。

  强化法:作为强化物,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其中包括情感。给孩子以愉快或不愉快的情感体验也可以成为正负强化物来强化他们的行为。比如孩子对别人友好,家长可以表示赞赏,让他体验到愉快;孩子攻击别人,家长则设法使他感到不愉快,改正以后则再消除不愉快的体验。这里的要点是使孩子能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这种方法也叫“情感矫正”,可以帮孩子逐渐建立规范的行为。

  假象三:还不到与人分享的阶段

  镜头:小朋友们都坐在小椅子上玩桌面游戏,有的在开汽车,有的正在搭积木。奇奇手里正拿着一辆小汽车,他一个人玩了一会儿,看到另一个小朋友手里的车也很棒,就一把夺了过来。老师走过来劝说:“不可以,每个小朋友玩一辆小汽车。”奇奇只好放下手中的小汽车,转过身去,他又从临桌的小女孩手里抢过积木。

  解读:2~3岁的宝宝具有明显的自我中心倾向,他们常常以自己的需要作为唯一的标准,与小朋友玩时,宝宝常常会抢别人的东西,不能满足时,宝宝甚至会抓咬别人。 此时的孩子,还不明白什么是“分享”,既然没有分享的意识,自然就不会出现分享的行为了。

  奇奇是家里的“小太阳”,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6个大人围着他转,他从小缺乏与同龄伙伴交往的经验,也缺乏分享意识。到了幼儿园后,他对幼儿园里的玩具表现出极强的占有欲,不让别的小朋友玩,于是就出现了频繁的抢夺行为。

  怎么帮孩子:

  培养分享意识:父母在家要有意识地教育宝宝和小朋友一起玩玩具,并在家庭中利用、创设机会让宝宝发展分享行为:如在餐桌上,让宝宝为家人分食物;在小区的草坪上,带上宝宝的玩具让他与其他小伙伴一起玩耍。随着宝宝集体生活经验的不断丰富和分享行为的发展,宝宝的不当行为会越来越少。

  鼓励孩子的正向行为:不要只在孩子犯错时,才注意他,同时,要尽量关注他表现好的时候。如孩子把秋千让给另一个一直等在旁边的孩子,这时要告诉孩子你为他感到骄傲。让孩子明白,自我控制和解决冲突,比把别人推得老远更让人高兴,带来的结果也更好。在冰箱上或孩子卧室里贴一个特别的日历,当孩子努力控制住了自己的脾气时,就给他贴上一张彩色贴画,作为奖励。

  迅速做出反应:当你看到孩子开始出现攻击行为时,尽量立刻做出反应。在孩子做错了事情时,立刻让他知道。可以把他带走,暂时隔离 ,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三四分钟就够了。这样做是为了让孩子把自己的行为和后果联系起来,明白如果自己打人或咬人,就不能和小朋友一起玩了。但无论你有多生气,尽量不要对孩子喊叫或打他,或者说他是个坏孩子。因为这只会教他在生气的时候动口或动手去攻击别人,而不能让他改正自己的行为。所以,你要控制自己的情绪,镇静地把孩子拉开,给他树立一个好榜样。

  及时和孩子谈谈:等孩子冷静下来,你要心平气和地跟他说说刚才发生的事情,最好是在孩子心情平静但还没忘记整件事之前,就及时和他谈谈,理想的时间是在事情发生后半小时到1小时之间。告诉孩子有时候生气是很自然的,但不应该推人、打人、踢人或咬人。告诉他可以用其他更好的方法来发泄愤怒:找个球踢、用拳头打枕头、找大人调解。

  不良因素让孩子“暴力”

  孩子的暴力行为并非生而有之,而是和后天的生活环境以及父母的教养密切相关。

  因素一:不良家庭环境及不当教育方式的影响

  镜头:文文追着小汽车在家跑来跑去,边跑还边学着小汽车“嘟嘟”地大叫,正在写方案的爸爸,一再要求文文“安静一点”,但都被文文当耳边风,爸爸生气地一把抓住文文,狠狠地在他的小屁股上拍了两下说:“叫你不听话。”

  解读:父亲平时忙于工作,疏于对孩子的教导,孩子听话时就百般惯宠,一旦孩子犯错误了就拳打脚踢,在这种“溺爱加暴力”的家庭影响下,孩子耳濡目染,在处理和同伴的关系时,也是一不如意就拳打脚踢或大喊大嚷。这不是孩子天生爱“暴力”,而是在学习处理人际关系时,他从父母那里得到的经验是负向的。“绝对权威,高压统治”和“过渡溺爱保护”类型的家庭都容易导致儿童“暴力”行为的产生。

  怎样做:

  父母的榜样作用:父母不要对孩子采用恐吓、打骂的方式,这很容易让孩子“耳濡目染”,模仿家长不正确的行为。有的家长在孩子犯了错误时,往往先大声训诉,接着就是一顿痛打,从来不和颜悦色地与孩子讲道理,这不但难以让孩子心服口服,更容易把孩子引向不正确的道路。父母是孩子模仿的榜样,当然,是“坏榜样”还是“好榜样”,就取决于父母的一言一行了。

  父母不纵容:父母的溺爱与纵容也会培养或间接鼓励孩子的暴力行为,有的父母在孩子被人欺负了时说:“不要怕,你也狠狠地揍他。”此时的父母,完全没有意识到这是在传授攻击性行为,是在教孩子错误的处理方法。

  不帮孩子推卸责任:在生活中有一种家长,孩子不小心摔倒了,做家长的赶紧把他扶起来,生怕孩子哭,就踩踩地板说:“臭地板,坏地板,让宝宝摔倒了。”要是孩子碰到了桌子,家长就打打桌子说:“桌子不好,碰到宝宝了。”总之,什么都是其他人的错,孩子自身是没有责任的,什么事都怪别人,久而久之,在孩子心目中就产生了一种不良影响,什么都是人家不好,没有自己不对的,碰到一点事就怪别人,攻击别人。

  建立正向的亲子关系:和谐正向的亲子关系为孩子提供了一个宽松适宜的心理、物理环境,可以使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反之,则会通过强化加剧孩子的攻击行为表现。

  父母的温情:父母对孩子的温情、适度的要求以及彼此一致的反应等能够促进孩子行为的健康发展。如父母婚姻关系好、家庭氛围融洽,对孩子采用较为一致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敏感度高、积极教养行为较多,孩子的行为也会比较健康。反之,则孩子表现出来的“暴力”行为就较多。

  因素二:电视等传媒的负面影响

  镜头:晓黎和悦悦在楼下玩游戏,两个人一个人当灰太狼一个人当懒羊羊,你追我赶的玩得可开心了。玩着玩着,只见晓黎大叫一声:“懒羊羊,我可抓到你了。”然后使劲把悦悦推倒在地上,叫道:“哈哈,有羊肉吃了。”被推倒在地的悦悦,痛的大哭起来。

  解读:伴随着现代传媒的发展,孩子与这些传媒的接触越来越多。有些家长在孩子看电视的时候不加任何指导和选择。电视中的暴力场面,无疑给幼儿提供了样板,尤其是一些电游中的暴力动作游戏,更具有负面影响。孩子的特点是好模仿,在不知不觉中,模仿后学会了“暴力”行为。由于年龄的关系,他们还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对同伴的一些不良行为,也会不加分辨地模仿。

  怎样做:

  做好过滤器:看起来似乎天真无邪的动画片和其他所谓的儿童节目里其实经常充斥着叫喊、威胁、推搡和打人的情景。所以,你要尽量和孩子一起看电视,监督孩子所看的节目内容。如果电视节目里出现了你认为不好的内容,要和孩子谈一谈:“你看见那个孩子了吗?他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把朋友推开,那样是不对的,是不是?”及时给孩子指出不对的地方。对孩子所看的电视节目和影像作品,要进行严格的把关过滤,让孩子远离不好的内容。

  活动多样化:孩子本来就不宜多看电视,因此,家长可准备多样的活动,让孩子自愿离开电视。如带着孩子进行一些有趣又轻松的亲子游戏,或者自己动手做一些小手工,甚至在做家务时让孩子当个“小帮手”……用一些有趣的事情,将孩子从电视机前吸引过来。

  尽量少带孩子看电视:有些家长自己爱看电视,也喜欢带着宝宝一起看,觉得在自己娱乐的同时也照顾了孩子。实际上,大部分的节目都是不适合孩子观看的,里面会有许多攻击性以及暴力甚至血腥的镜头,会让没有分辨能力的孩子认为,成人世界就是这样的,这些行为是正确的。

  五种方法巧应对

  美国心理学家杰拉德·帕特森观察了一些由于家长的不正确教育方式培养了攻击性儿童的家庭内部相互作用特征,据此提出了一套家庭教育原则。这套原则的要点是:

  ★不要对孩子的暴力行为让步;

  ★孩子反抗时,不要让自己的高压方式升级;

  ★用一种冷处理的方式来对付孩子的暴力行为——孩子关在他们的房间里,让他们自己平静下来;

       ★监控孩子表现不好的行为,建立一套分数体系:孩子做得好,便可得到好分数、奖励或某些特许;表现不好,就得不到这些奖励。家长可以和孩子制定行为规则,让孩子参与规则的讨论;

       ★以积极热情的方式对孩子表现出的亲善行为予以鼓励。积极鼓励的态度会强化孩子的良好行为,使孩子表现出积极、关心的情感。

  帕特森进行了几年的追踪,他发现,当家长采用了这一原则之后,儿童的偏常行为大大减少。

  

溺爱也是一种软暴力

  近日,一些青少年涉嫌犯罪引起社会关注,由此引发“下一代”如何教育的大讨论。许多父母表示知道溺爱孩子有危害,也知道“慈母多败儿”,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分不清什么是溺爱,不知道自己是否正在溺爱孩子。

  溺爱分两种

  在相关文章中,溺爱分两种——包办型溺爱和放纵型溺爱。包办型溺爱中,父母将孩子当成了“自我的延伸”,孩子成了父母的复制品;而在放纵型溺爱中,父母自愿做孩子的“自我的延伸”,他们是孩子的手和脚,心甘情愿地去接受孩子的指挥。放纵型溺爱发展到最后,还会培养出“父母的敌人”。

  “放纵型溺爱会导致孩子心中根本没有其他人。”心理咨询师袁荣玲说,“如果父母不早点意识到这一点,他们最终也会发现,他们的孩子也是他们的地狱。”并且,放纵型溺爱中长大的孩子,经常伪装得很强大,但实际上他们难逃放纵型溺爱带来的三个常见的恶果。

  依赖,他们先是依赖父母,最终是依赖配偶或自己的孩子。他是配偶和孩子的地狱,因为他只知道提要求,让亲人关注自己,但他们却对亲人的感受视而不见。自卑,他们会发现,一旦离开亲人自己什么都不是,所以会出现严重的自卑心理。但他们自大惯了,不能接受这种自卑,所以会把自卑转嫁到别人身上,并变本加厉地伤害别人。任性,父母的溺爱让他们养成了自私自利的自我中心主义,这导致他们严重缺乏同情心。“我要,我立即要”,成了他们的习惯。

  两岁是关键期

  幼小的孩子都是自恋的,他们以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孩子需要在自我探索中打破这一天然的自恋。这个探索过程主要从2岁开始,他们需要认识社会,寻找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而孩子没走入社会时,父母和亲人就代表了社会。

  做父母的一味溺爱孩子,放纵孩子的一切欲望、要求,就是告诉孩子他的一切欲望都是合理的,社会都该满足的,他的自恋是对的。长此以往,孩子的天然自恋就没有遭遇真正挫折,心中有了这个自我中心的定式,再难走出来。

  有些孩子则是幸运的,他们离开父母后,在幼儿园或是小学经受挫折、坎坷,得到宝贵的人生经验,知道了自己的位置,懂得了自己要去适应环境而不是环境来适应自己。有些则没有这么幸运,一帆风顺地走下去,自我无限膨胀,但当走到真正的社会中时,以自我为中心遭到毫不手软的打击,社会环境无情地摧毁了他已经固化的自恋的心理定式。这时,他再以一己之力与社会抗衡,面临的就只是灭顶之灾。

  心理专家指出,别人不会溺爱你的孩子,做父母的必须先意识到这一点。孩子在探寻过程中,挫折是必须的体验,也是必然的体验。“在0—2岁时,怎么满足孩子的需要都不会犯大的错误,但从两岁开始,做父母的必须一方面尊重孩子的探索,一方面让孩子学会尊重别人,让他意识到,世界并非是围绕着他而转,其他人是和他一样重要的人。他要自爱,但同时要爱人。”

  溺爱不能算真爱

  美国心理学家斯考特·派克认为,对孩子的溺爱和对宠物的爱有一致性,可以说是一种父性或母性的本能。它不需要努力,不需要经过意志抉择,并且对心灵的成长毫无帮助,所以不能算是真爱。虽然溺爱也能帮助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但要养育健康而心智成熟的子女,还需要更多的东西。

  派克描述说,这些“更多的东西”就是:爱不光是给予,它是合理的给和合理的不给;是合理的赞美和合理的批评;它是合理的争执、对立、鼓励、敦促、安慰。所谓合理,是一种判断,不能只凭直觉,必须经过思考和有时不怎么愉快的取舍决定。

  这样做的人经常会处于一种两难的困境当中,一方面要尊重所爱的人在生活和人格上的独立,一方面又要适时提供爱的引导。这种真爱复杂而艰巨,需要认真思考,需要不断创新。相反,溺爱不管看起来是多么富有牺牲精神,也是懒惰的、缺乏思考、陈旧、僵化的,而且是一成不变的。最懒惰的就是放纵型的溺爱,因为这样做的父母居然放弃了思考,而让没有控制能力的孩子去发号施令。

冷静处理宝宝的暴力行为

    具有攻击行为的孩子,在家庭中常常有破坏玩具、家具或者是伤害剔人的行为;而在外边,则往往是受到挫折后缺乏自制力,甚至以暴力伤害他人,并从中得到满足。孩子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是家庭教育不当。有的父母怕孩子在外边吃亏,常向孩子灌输这样的暴力意识:  “谁要是打你,你就狠狠地打他,这样他就再也不敢打你了!”使孩子觉得只要受到欺负,实行攻击是合理的。当父母发现孩子有攻击行为时,应采取下面这些方法进行处理。


[冷处理]


    所谓冷处理,就是当孩子有攻击行为时,最好的方法是“暂停”。可以完全不理孩子,也可以把孩子带到一个安全的地方,防止矛盾的进一步激化。这时让孩子在另一个环境下安静几分钟,父母自己也要冷静下来,然后再给孩子讲清利害关系,让孩子接受教训。这种“暂停”的方法对控制孩子攻击性行为十分有效,但需要在问题发生时立刻去做,且父母要保持冷静和坚定的态度,事后应以理服人。


[关心受到攻击的孩子]


    如果发现自己的孩子打了其他孩子,应该首先走到被打的孩子身边,把这个孩子抱起来,并对这个孩子说:  “他打你是不对的,也可能并不是有意伤害你,不管怎么样,我都要教训他,好吗?”这样做,一是安慰了被打孩子的心灵,使他不会产生报复心理,二是现场教育了自己的孩子。
 

父母怎样对待有暴力倾向的孩子

        今天的孩子们看起来如此胆大妄为,毫无尺度可言,这让我们对他们的“恶”倾向感到焦虑与愤怒。


        地理课上,72岁的老师在讲课。底下学生乱成一团,有人睡觉,有人打闹,还有学生走来走去拍录像。突然,一个戴耳环的男生冲上讲台,一把将老师的帽子从头上扯下来,还有学生将矿泉水瓶子扔向黑板。学生们爆笑,同时夹杂着辱骂:“那就一傻X!弄死他!”戴耳环的男生甚至冲上讲台要打老师!


       《这就是偶们的课堂》的4分55秒的视频,说的是5月底引发全社会震动的北京海淀艺校学生辱师事件。

 
        今天的孩子们看起来如此胆大妄为,毫无尺度可言,这让我们对他们的“恶”倾向感到焦虑与愤怒。


        “我们无法理解现在的孩子们,他们很聪明,但也坏得出奇!”一位小学女教师说海淀艺校的事情她一点也不奇怪,现在的孩子什么做不出来呢?把几条虫子放在老师讲台上已经是轻的了,一些孩子甚至会用“性”的字眼来侮辱女老师。


         更出格的事情已经是严重的犯罪:一个年仅11岁的小学六年级小姑娘在12岁的同学身上扎了18刀;一个男孩仅仅因为一句脏话就被同学打死......


         没有哪个孩子是天生的坏种,但也没有哪个孩子生下来就是文明的。但为什么他们还是会做出这样的事情?那些社会生活规则,为什么对他们不起作用?该如何教育今天的孩子呢?法国心理学家克洛德·阿尔摩斯(Claude Halmos),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分析和建议。


孩子受冲动驱使而行动


         我要这个,我要那个!所有的孩子都是受内心冲动的驱使而行动的,他想要什么的时候就会去拿,单靠他自己根本不能抵御这种冲动。弗洛伊德认为,孩子的唯一目的就是尽快并尽可能多地得到满足。


         同时,通过这种途径,孩子可以强烈地感受到自己的力量,把自己看成是中心,是世界的主人。所以,没有大人的帮助,他不可能自己发生转变。大人的力量就是教育。


         这个工作对于大人们来说是很难做的,因为教育远远不是时不时向孩子们说些大道理,而是要随时对孩子的行为保持警惕,加以提醒。


从小事抓起


         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在日常生活中,教给孩子各种文明的习惯和规则。这些都是孩子本来就不知道又不能单独弄明白的。人类可以任意想象,可以畅所欲言,但不能为所欲为。


          以下就是父母应该告诉孩子的:我们没有权利损坏别人的东西,拿走别人的玩具是不对的


         但是,父母的工作不止是要告诉孩子这些规矩。父母还必须强制孩子遵守规矩,并且在违反的情况下惩罚他们。即使当孩子只是做了一件很“小”的错事时,家长同样要坚决地惩罚。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是的,这回他又偷了东西,不过只是一包口香糖而已。”违反规则的严重性,永远不能用它涉及物品的贵重与否来衡量。对于孩子来说,他/她总是有意识地在检验大人所说的规则是否真的很重要。这关系到孩子怎样理解言出必行。所以,大人的态度很重要。如果我们说一套做一套,那我们说的话又有什么意义呢?


知道别人会疼


         教给孩子规矩,违反时就惩罚,这就足以让一个孩子变得文明吗?不是的。如果我们这样认为的话,那么教育就只是停留在表面了。孩子还是会和从前一样野蛮。只不过是在父母努力多次制止他之后,他才知道怎么做是对的。


         但是教育的目的不仅在此,它是要让孩子从根本上转变。转变是很困难的,因为攻击别人、行为残忍是人类身上不能根除的东西。人类在战争年代所表现出来的残暴就是一个不难找到的证明。所以问题不是要把这些从孩子的身上根除,而是要让他学会自控和自省。这就需要大人把孩子对世界的认知人性化,把下面这三点传达给孩子:[!--empirenews.page--]


          一是人的生命有特殊的价值。只有通过父母,孩子才能明白生命的价值。这不仅仅是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生命是很珍贵的,别人的生命也一样珍贵。


          二是别人的存在以及别人可能有的痛苦。这一点也是一样,只有当它在父母之间、父母和自己之间、父母和别人之间相处时都得到体现,孩子才能耳濡目染。如果孩子每天看见爸爸打妈妈该会多痛苦呢?


         三是规则的意义。规则不仅能管制人,还能保护自己和他人。一个孩子只有明白这一点之后才会自觉遵守规则。


         孩子明白了这些道理,也就明白了世界是怎么回事。这会帮助孩子克制自己想做出“恶行”的冲动,因为他已经明白了其中的意义。


用不残忍的方法满足好奇心

 
        欲望是深藏内心的,因此我们还有另外一项工作必须要做:引导孩子找到一些合理的、符合社会规则的、被允许可以满足自己冲动的方式。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有很多这样的机会。比如,一个3岁的小孩,为了弄明白为什么鱼是红色的,可能会先把鱼从鱼缸里捞出来,然后试着把鱼切成两半,好看清鱼肚子里面到底都有些什么。这对孩子来说是很符合逻辑的。


         父母要禁止他这么做,跟他解释小动物会因此而痛苦地死去,而这一点是他不知道的。但是孩子会就此打住吗?不会。这次没能达成目的,带着疑问的孩子还会找别的机会来实现自己的欲望。


         所以,关键还是要给孩子一些合理的满足方式,比如和他一起读一本关于鱼的书,给他看相关的科教光盘,等等。这样一来,父母就可以表明他们知道并接受了孩子的好奇心,但要用一种文明的方式来实现它。


        这会让孩子感到很快乐,并期待自己的下一次探索发现。同时,这也有利于孩子的智力增长。


        孩子从此以后会把注意力放在新方式上面,再不会凭着自己的第一反应去做事了,因为他对那种方式已经失去了兴趣。如果他们可以在书里找到上百条鱼,又何必去把眼前的这一条小鱼切开呢?


警惕孩子的暴力征兆


        如果家长对孩子的暴力行为听之任之,又会有什么后果呢?这不仅是指家长没有教孩子不能伤害甚至杀害别的生命,也包括家长任由孩子违反规则。孩子在潜意识里会把家长的放任牢记在心。这样一来,他肯定会用虐待来找乐子。看着一条鱼扭来扭去的,真好玩,下次何不找一只猫来试试呢?它可是还会叫呢!如果家长不管教,孩子就会禀性难移了,他们还会误认为这样做,会让家长很满意。


          一个行为暴力、残忍反常的孩子并不是什么特殊的人,也不是因为他身上带有坏的基因。他和别的孩子是一样的,只不过是很多情况下,他搞不清状况,在很多方面也严重缺乏教育。有时情况会更糟糕,孩子经常都是从周围的大人那里学到一些残忍的行为方式的。


        无论是幼童还是少年,一有暴力行为,就必须要加以惩罚。通过惩罚,被他们忽视或是他们想忽视的规则就得以重新确立。但是家长也要对孩子行为的征兆有足够的重视。因为这往往是一个信号,说明孩子身上正在出现或者已经有问题。请不要忘记防患于未然。


孩子们理解的“坏孩子”


那娜 6岁


         我认识两个坏孩子:一个是学校里的一个女孩,她从来都不和我玩;另外一个是一个男孩,他老是扯我的头发。我见过的坏孩子就是这两个。


王琪琪 5岁


         不听妈妈的话、也不听幼儿园老师的话的孩子坏。我有的时候是坏孩子,我不好好吃饭,我总想要更多好看的娃娃,让妈妈花很多钱,她不买我就哭。


军军 8岁


        爱打架的孩子最坏了,我的同学里就有好几个坏孩子,都是男孩子。他们欺负我,要我的钱,还不许我告诉老师,要是能转学就好了。[!--empirenews.page--]


门彦青 10岁


         我认为故意不好好学习的孩子是坏孩子。不过,坏孩子这个问题很复杂。我在一本书上看到过,很多孩子坏,是因为他控制不了自己,他必须当坏孩子,他没有办法。所以在说一个孩子坏之前,大人们一定要知道原因。


暴力的孩子是牺牲品


        校园里的暴力少年其实只是牺牲品。电视荧屏上充斥着无所不能的英雄形象,家长不加选择,孩子无力判断,只能不由自主地盲目效仿。当孩子离开家时,教育给他们的影响还不足以约束他们的行为。我们的社会对此也远不够重视。如果我们对斗殴事件追究责任,严厉处罚,那也同样应该讨论:学校什么时候才能是生活的课堂

战争暴力带给孩子的影响

        伊拉克时间2003年3月19日04:36分,北京时间2003年3月19日09:36分,当人们还沉浸在甜美的睡梦中或忙碌奔走与工作时,伊拉克战争爆发了。


        新闻媒体对战争的实况报道,让残酷的战争第一次离我们这么近,近得让我们的孩子也感受到了硝烟弥漫的战火。


        他们是一群小班的孩子,可也在谈论美国、伊拉克,也知道萨达姆、布什,还有巴格达。战争爆发至今已有三十多天了,我非常关心每一天的最新战况。有时忘了收看,小朋友就会提醒我:“老师,看打仗了”。我说:“你们的天线宝宝时间到了”。(天线宝宝是他们的最爱)大伟说:“先看打仗,昨天晚上我没有看。”俨然是一个时事关心者。班上有一箱扣装积木,适合搭车子、桥梁等。所以近期的作品多是坦克、大桥、飞机、枪炮等武装设备。我问他们为什么搭这么多武器,他们说帮助伊拉克打美国,我问为什么打美国,小朋友都说美国人最坏了,专门欺负人家。俊辉说有一个小男孩很可怜,要找爸爸。我知道就是那个出现在电视中与爸爸失散、瞪大眼睛哭泣的伊拉克小男孩。


        战争给伊拉克人民带来的是惊恐、残酷、流离失所和生命的剥夺。而给全世界人民的生活、经济都造成不可欲知的危害。


        我对孩子们说:“我们不要欺负人,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不要为小事争吵打闹的,有事情可以商量解决”。于是他们懂事多了。


        No War,世界需要和平。我告诉小朋友“和平鸽”的来历,与小朋友一起学画“和平鸽”,一起放飞在蔚蓝的心空下。

拒绝家暴目睹暴力儿少绘本出炉

拒绝家暴 目睹暴力儿少绘本出炉

爱孩子,请停止暴力!励馨基金会发行《目睹暴力儿少亲子绘本》套书,希望家长、亲人、老师及社工透过阅读,带领目睹暴力儿少走出阴霾。绘本创作画家张振松表示,第一次把家暴议题当成主题,和以往天真快乐的童书很不一样,不过确实是值得社会大众重视的议题。
 
目睹儿勇敢把家暴经历说出来。台湾大学社会工作学系教授沈琼桃也肯定绘本出版。她说,绘本对孩童有疗愈效果,也借此让社会大众注意,解决家暴问题不因只将焦点放在受害者身上,同时也应该提供更多资源给施暴者,才能真正做到杜绝暴力。
 
励馨资深督导杜瑛秋指出,在服务目睹儿的过程中发现,其心理上经常处于恐惧、害怕母亲不见或被杀死,也常做恶梦、尿床;生理上,容易导致智力发展迟缓、身体莫名疼痛、拉肚子等;人格方面,可能过度扭曲或偏激,误认为拳头大的人就有权力,甚至会有暴力倾向,习惯用暴力解决问题。
 
励馨首席执行官纪惠容则认为,一位施暴的男人,可以因为爱孩子勇敢认错、不再施暴,孩子也会因为看到大人改变,脱离创伤阴霾,中止暴力代间传递,目睹儿需要在一个无暴力的环境稳定生活,也需要家人协助,才能够渐渐抚平创伤,避免成为下一个受暴者或施暴者。

如何处理孩子的反常行为——暴力倾向

         孩子有时会对您、他的兄弟姐妹、同龄小朋友,甚至是大人表现出暴力倾向,包括撕咬、抓扯头发等,这种行为是不对的,你得帮助孩子了解这一点,随之孩子会逐渐成熟,自控能力增强,最终他们通常都能摆脱这种行为。


        孩子暴力行为的起因:


        因为感到愤怒、嫉妒、紧张或沮丧。


         因为使用暴力才能达到目的。


        受到威胁时的一种本能。


        为了引起他人的关注。


        为了显出自己的强大。


        因为他们不能以其他途径得到自己想要的。


         如何阻止?


        有明确的限制措施。


         积极地关注孩子。


        不要使用体罚,因为孩子可能会模仿。


        帮助并引导孩子与他人玩耍。


        您应该了解在什么情况下孩子处在动手打人的边缘,并提前进行干预。


         如何处理暴力行为?


        一旦孩子对他人使用暴力,您可以:


        大声说:“不行!打人/咬人/踢人是不可以的。”必要时语气坚定并把孩子带离这种场合。


         关注受到伤害的孩子。


        当别的孩子没事后,把自己的孩子带回来谈谈他们所做的一切:“你刚才打伤了小明,你看他有多伤心啊!你该怎么做才能使他感觉好一点啊?”


         如果孩子反复出现暴力行为,给他合理的惩罚吧!“你又伤害小明了,那你就不能再和他玩了。在自己房间里别出来。”给孩子点时间(通常是5-10分钟),当他出来后,让他去道歉,提醒他一定要使用语言而不是暴力解决问题。


        过一段时间再和孩子谈谈如何使用语言来解决出现的状况,“下次你和小明一起玩的时候,如果他拿走你的玩具,你该对他说什么呢?”


提示


        也许您应该使用玩偶来进行角色扮演,展示出一个朋友对另一个朋友使用暴力的情形,结果就是使用暴力的人最终失去了他的朋友,通过这种方法您可以给孩子这样一种信息:伤害他人是不对的。

孩子压抑情绪,使人产生暴力行为

        我非常了解这个小女孩内心的害怕,因为我们常听到校园里发生的暴力事件,有一些“倒霉的学生”,总是莫名其妙地就被同学欺负了。这种事件已经多得让人见怪不怪了,尽管学校对一些喜欢欺负同学的“坏学生”进行了各种惩罚与辅导,这些所谓的“欺凌”事件,却始终还是在校园里层出不穷。


        许多人都不明白,怎么有这么多的孩子,老是要做出一些伤害别人的事情来?他们究竟是怎么了?上学不好好念书,总是惹是生非,这些孩子到底心里面在想什么?难道天生就是“坏胚子”?


        我常有机会和一些所谓“叛逆”的小孩谈话,他们的内在其实也有着一大堆的委屈与愤怒。这些被学校视为极顽劣的学生,其中不乏原来也曾是父母心中极乖巧的孩子,由于父母过度的保护、过度的要求与过度的干涉,让孩子感觉到遭受了不能忍受的限制与打压。他们在尝试想要寻求较多的自由与空间而没有任何效果后,就会开始反抗父母,而反抗又被打压之后,“自我”为了保护自身的尊严,就会演变成全面性的抗争与拒绝。尔后,只要是父母或师长所说的,就不分青红皂白,一律反对到底,就是“为了反对而反对”,看大家能拿他怎么样?


        我常强调“情绪”对人的重要性,因为一个心情愉快的人,他想做的,一定是属于开心、快乐的事情,例如唱歌、跳舞,或是从事一些能让自己很高兴的活动,因为他自己很快乐,所以他能想到的,除了开心,还是开心。而一个心情不好、心中充满了苦闷的人,他除了自哀自怜之外,还会转移目标,把自己的痛苦投射到其他人身上,看别人也不顺眼。接下来,他就有可能会做出许多损人不利己的事情,因为心中悲苦的人,他能给出的,当然只有痛苦了!


        所以,那些在学校调皮捣蛋、喜欢欺负同学的孩子,他们的内心肯定是充满了许多不舒服。那些累积的怒气与怨气,多半来自于生活环境里的压抑,又碍于父母的权威与强势,不敢对着父母发作。于是,他们带着心中的那股骚动,来到学校后,就会找寻一些看来好欺负的对象发泄了;甚至有些学生会因为痛恨父母的权威,因此转过来去讨厌老师的指导,认为大人总是虚伪的、喜欢找麻烦的。所以调皮捣蛋的孩子,并不是“坏孩子”,而是受到情绪困扰的孩子。了解到这一点,师长们就不会抱着“打击魔鬼”或者“除暴安良”的观念去严惩这些孩子了。

孩子面临的暴力及性骚扰

        对孩子使用暴力的情况普遍存在:50%~65%的德国家庭仍然体罚孩子,其中10%~15%的家庭比较频繁和野蛮地殴打孩子。


        近亲、远亲或熟人针对孩子性滥用,仍然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家庭中绝大多数是男性成员,在极度隐秘的情况下,作为亲热的一种表现,企望与孩子的性行为。其后果是使孩子产生负罪感,出现睡眠障碍以及身心受到伤害。这也是许多孩子行为异常或障碍的主要原因。


        但残酷的事实是,等到当事人告发和寻求帮助时,可能已经受到6人次的成人性骚扰。就这一点来说,父母在孩子的整个童年及青少年时代都应该慎对自己的错误行为,无论面对的是自己的还是他人的孩子。
 

拥有安全零暴力童年快乐亲子五步骤这样做

拥有安全零暴力童年 快乐亲子五步骤这样做

“我不乖,我爸妈才打我”、“因为我功课没有写完,所以被打,痛过就好了”、“我晚上不睡觉,所以被打”、“爸妈说我说谎,要打到我不说谎”、“我便当盒没有拿出来洗,所以打我,要我记住”一句句受虐孩子的话语,显示著教养被放入不乖、不听话就要被打的逻辑,在成人的世界中不被允许的事情,却一次次的在这些受虐孩子的生活中加工、验证、习得无助、接受。

寒暑假亲子相处增加 冲突状况多

根据卫生福利部保护服务司资料显示,2017年第一四季共计59,912件通报案,而2017年儿少保护案件死亡人数高达155人,平均每周有三名儿少死亡。据统计分析显示,儿童少年保护案件受虐类型在于身心虐待多达六成,且施虐者本身因素也有六成缺乏亲职教育知识、情绪不稳定以及习于体罚,照顾者不当管教可能在家中、邻里或社区就能听闻。而在寒暑假期间,照顾者转换、或是亲子相处时间增加后,反而亲子冲突频频上演,言语暴力、肢体暴力正慢慢的侵蚀亲子关系。

熟记五字诀 共同保护受虐儿

家扶基金会儿表示,“保护儿童,没有人是局外人”,社会大众共同保护受虐儿可熟记快乐亲子五步骤,其五字口诀为“不闭打小还”(“不”要生气、“闭”上眼睛、“打”给家扶、“小”孩抱抱、“还”要大笑;音同不必打小孩)”;以及儿童自我保护五步骤:软、拖、喊、报、逃,确实实行。

暴力零容忍 儿少保护从你我做起

台北市政府社会局许立民局长表示,暑假到了,孩子与家长的接触又很多,天气又热,很多人会心情烦躁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社区邻里长可多留意社区民众,在社会安全网里有很多很好的资源,透过家扶亲子五步骤,让自己的情绪可以和缓下来。

南台北家扶中心王金敦主任表示,教养方式百百种,最不可取的方式就是责打。家扶中心协助许多受虐孩子,他们每天生活在恐惧之中,他们受伤的身体与心灵需要被发现、关心及保护,不要将家庭冲突当成家丑,请打开家门接受相关协助,让儿少拥有安全零暴力的童年。


你还在暴力开奶吗?生理性胀痛这样处理才对

文 | 夏老师

图片来源 | 网络

通常妈妈在产后三四天(或者一周)左右,会突然觉得乳房胀痛,这就是所谓的“生理性胀痛”。

生理性胀痛有什么表现?

两侧乳房同时肿胀、疼痛,就像两个铅球一样,看起来紧绷而发亮,严重者一触即痛,衣服都不能贴著皮肤,有时候可能会伴随发烧。

为什么会出现生理性胀痛?

生理性,顾名思义,就是正常的生理性胀奶过程,有的妈妈可能有,有的妈妈可能没有。是由于产后激素变化,造成血液循环及泌乳量快速增加,引起的乳房组织生理水肿,乳房里面除了乳汁,还有血液、淋巴液,所以看起来很胀。

妈妈的身体适应泌乳过程后,肿胀程度会相应减轻。产妇的乳房在整个哺乳期间,即使是乳房大量分泌乳汁时,也不会永远如此饱胀。

如何预防生理性胀奶引起的乳房疼痛?

关键是要让宝宝勤吸吮,饮食清淡。记得不要一开始就用毛巾热敷,因为乳腺还未畅通前热敷会造成其舒张,乳房会更加胀痛。

当乳腺畅通后,可以在每次宝宝吸奶前热敷一下,这样奶水会更加充裕流畅。此外,乳腺没有畅通前也不要吃汤水及发奶的食品。

等乳腺通了以后,就要记得勤吸、勤喝水、勤喝汤。这时,刺激越多奶水也越多。记得每3个小时一定要抽吸一次,如果太长时间胀奶,容易产生积块。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开奶方法,胀痛难受的妈妈不妨试试。

1、路路通(中药)泡茶。路路通是一种球状的植物,中药房应该有卖,可以用来泡水喝。

2、发酵面外敷。用发酵面敷盖住乳房肿块,露出乳头、乳晕,利于挤出乳汁,如发酵面变干变硬,皮肤表面无温热感即为失效应洗去发酵面,可重复用发酵面外敷乳房,有温通散结的功效。

3、漏芦瓜蒌茶。漏芦30克,全瓜蒌15克,青皮6克,用沸水冲泡20分钟后饮用,每日2次,能疏通乳络,消肿下乳。

4、丝瓜络茶。丝瓜络30克,用水煎,代茶饮。

5、粥。油菜、粳米各100克,煮粥食用。

- END -





声明: 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系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邮箱:mail@laishu.com

今日要闻

健康知识

母婴知识

膳食指南

星座解读

命理运势

养生保健

美食资讯

热点资讯

体育新闻

综合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