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闻

幼儿园暴力事件

来源:laishu.com 作者:Laishu
导读: 【幼儿园暴力事件】最新推荐阅读健康母婴知识,近来【幼儿园暴力事件】的健康母婴知识成为广泛关注的热点,【幼儿园暴力事件】与它有关的最新内容是什么【幼儿园暴力事件】可以学习到哪些知识。
【幼儿园暴力事件】最新推荐阅读健康母婴知识,近来【幼儿园暴力事件】的健康母婴知识成为广泛关注的热点,【幼儿园暴力事件】与它有关的最新内容是什么【幼儿园暴力事件】可以学习到哪些知识。

杭州一所幼儿园要开哲学课可是宝宝们能听懂吗

在一般人看来,哲学是一门十分深奥的学问,不要说中小学生了,就算是大学生,也未必能搞得很明白。但记者近日获悉,杭州有一所幼儿园居然要开设儿童哲学课。

做出这个决定的,是杭州市协和幼儿园,具体实施要等明年年初正式开园后。不过,在给新生上哲学课前,该幼儿园已经开始给家长进行科普了。上周日,记者旁听了一节面向爸妈们的儿童哲学课,惊讶地发现自己“人设崩塌”了——

原来,儿童学点哲学还挺有必要。

幼儿园哲学课讲的是绘本

专家:儿童是天生哲学家

授课老师是协和幼儿园的课程指导专家、杭师大儿童哲学研究所主任高振宇。接过高老师下发的哲学课教材,家长们都惊呆了,竟是一本绘本,叫作《喂,小蚂蚁》,不少孩子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就给念过。故事大致讲的是一个小男孩遇上一只蚂蚁,到底踩还是不踩,一人一蚁有不同观点。

就这么个哄哄小豆丁的睡前故事,讲的是哲学?面对爸妈们疑惑的目光,高老师点点头:“哲学没大家想的那么高深,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对身边的事物能产生许多哲学思考。”

他举了个例子,周国平在《宝贝、宝贝》一书里写道,女儿啾啾三岁半起,就会和父母谈论死亡,开始思考人为什么会老死:“为什么小宝宝长大了,妈妈就会变老?”因为不想长大,啾啾还会思考另一个重大的哲学问题:什么是时间?她问妈妈:“为什么时间会过去?假如时间不会过去该多好,我就不会长大了。”

按照这个思路,高老师让爸妈们揣摩孩子读完《喂,小蚂蚁》后,会提出怎样的问题。

“他可能会问,蚂蚁是益虫还是害虫?”

“她或许会问,小蚂蚁如果被男孩踩死了,它的妈妈会不会伤心?”

“书里,小蚂蚁拿了点薯片,就被小男孩的妈妈说是强盗,我家孩子估计会问,什么是强盗?”

……

高老师给家长这些脑洞大开的问题点赞,并特别叮嘱:“这些问题里都蕴含着儿童哲学,就是孩子们在思考自己和自然、动物的关系。所以,假如孩子提出这些问题,别嫌烦,要引导他们继续思考、探索。这个过程就是儿童哲学课程。”

呵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越来越多的学校重视哲学课

“儿童哲学中的‘哲学’,不同于高校学术体系中的哲学,更多的是日常生活意义上的哲学。”高老师给儿童哲学下的这个定义,让现场爸妈豁然开朗,难怪一只小蚂蚁的故事都能拿来上课。

在许多儿童哲学的专家看来,“儿童哲学”是以哲学为载体来推动幼儿各项核心素养的发展,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大问题”,有助于呵护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使他们能持续探索自身和周围的世界,提升智力发展的深度。另外,还能转变成人传统的儿童观——认为幼儿完全没有理智思考的能力。

协和幼儿园负责人告诉记者,之所以引进儿童哲学课程,一来是希望保护并发展孩子的理性思维能力,让他们从小就变得有智慧、有自己独立的想法。二来是想将儿童哲学的理念渗透到学前教育与家庭教育中,提升教师和家长的儿童意识,使他们成为“智慧型教师”和“智慧型家长”。

在高老师的课上,他手把手教爸妈们,如何做引导孩子思考哲学、探索世界的“智慧型家长”。

启动时,可以是任意一项日常活动,只要活动在设计时包含了某个或某些重要的哲学问题即可。高老师特别推荐的方式,是阅读绘本,因为目前市场上有大量儿童哲学主题的绘本。然后,鼓励和引导孩子根据活动或者绘本提问,并让孩子谈谈自己的想法,通过反问等形式帮助他们不断探究和思考;最后帮助孩子总结观点,得出更好的结论。

协和幼儿园的负责人向记者透露,幼儿园共设计了面向家长、教师和孩子的三种儿童哲学课程。给孩子设计的课程以活动情景为主,哲学主题包括“嫉妒”——“我不喜欢妈妈生小宝”、“认识自我”——“我为什么要上学”;“社会”——“你必须同意别人的意见吗”;“死亡”——“人有没有办法不生病”等等。

据记者了解,不止幼儿园,近年杭州越来越多的中小学也开始关注儿童哲学。早在几年前,长江实验小学就开出了儿童哲学课,开设后的学习效果,则出乎家长和老师的意料之外。在一般人看来,哲学是十分深奥的,但事实上,儿童哲学比我们想象的有趣。学校在儿童哲学课后做了一个小调查,发现孩子们十分喜欢哲学课的课堂氛围,有一位孩子说:“我觉得我的哲学课是最有趣的,因为不管我回答得怎么样,都不会错!”

911事件释放有毒物恐致儿童心脏病风险增加

据美国媒体报道,纽约大学朗格尼(Langone)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911”事件时,世界贸易中心大厦在倒塌过程中释放出的有毒化学物质,恐会导致儿童患心脏病的早期风险增加。该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环境》(Environmental International)上。

纽约大学医学与健康流行病学家特拉桑德(Leonardo Trasande)指出,“911”事件发生后,医学界主要关注的是心理和精神创伤问题,但这场灾难带来的实际后果正在变得日益明显。

世贸中心倒塌烧毁的电子和家具中的含氟物质( PFASs)被大量释放到了空气中,而这些化学物质与负健康效应存在关联,如婴儿出生低体重和脑损伤等。此外,与负面健康效应相关的还有全氟辛酸铵(PFOA),该物质能让塑料制品更具柔韧性,因此也曾被广泛应用于塑料制造工艺中,但鉴于健康负面因素,美国厂商于2014年已停止使用PFOA。

研究人员对308名儿童进行了血液测试,其中123人曾直接接触了“911”事件的灰尘。研究发现,与185名未受恐袭事件影响的儿童相比,这些曾暴露在世贸中心倒塌灰尘中的孩子,其血液中的PFASs和PFOA等化学成分明显偏高,而血液中的动脉硬化脂肪含量也高于正常水平,动脉硬化脂肪是导致心脏疾病的主因。研究表明,血液中的PFOA水平每增加9倍,与血液中的脂肪包括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就平均增加15%。

研究参与者是“世贸中心健康登记”( WTCHR)的注册会员,该项目追踪了近2900名“911”事件时生活在曼哈顿下城的儿童的身心健康状况。

特拉桑德指出,他们的新研究对那些曾暴露于“911”事件粉尘中的孩子的健康状况提出了警示,强调了关注他们未来健康的重要性,也展现了希望,因为通过早期预防可减轻这场灾难带来的一些危险健康后果。


更多资讯,请关注绘阅读

调查:儿童性侵事件频发受害者年龄最小不到2岁

8月12日晚7时许,南京南站候车室内发生一起涉嫌猥亵女童案件。据网友爆料,当时一名年轻男子把一名约十二三岁的幼女拉坐在他腿上。该男子伸手伸到小女孩裙子里,在女孩胸部摸了至少5分钟。而女孩低头玩着手机,没有丝毫异样或抵抗。更让爆料者震惊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年轻男子的父母就坐在其身边,始终无动于衷,丝毫没有制止的意思。

该事件曝光后,立即成为网上的舆论焦点。我们对年轻男子的行为感到愤怒,但也为此案件中,小女孩以及男子父母的“麻木”感到不可思议。这让不少孩子的父母们也陷入到了深深的沉思之中:到底我们该如何保护孩子?对于性教育这个“敏感”话题,我们的学校和家庭又该承担怎样的责任?

《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不同年龄段学生“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学习内容

小学1—2年级生命孕育、成长基本知识,知道“我从哪里来”。

小学3—4年级人的生命周期包括诞生、发育、成熟、衰老、死亡;初步了解儿童青少年身体主要器官的功能,学会保护自己。

小学5—6年级青春期的生长发育特点;男女少年在青春发育期的差异(男性、女性第二性征的具体表现);女生月经初潮及意义(月经形成以及周期计算);男生首次遗精及意义;变声期的保健知识;青春期的个人卫生知识。体温、脉搏测量方法及其测量的意义。

初中阶段热爱生活,珍爱生命;青春期心理发育的特点和变化规律,正确对待青春期心理变化;痤疮发生的原因、预防方法;月经期间的卫生保健常识,痛经的症状及处理;选择适宜的胸罩知识。

高中阶段热爱生活,珍爱生命;青春期常见的发育异常,发现不正常要及时就医;婚前性行为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避免婚前性行为。

数据

三成儿童不知如何应对侵犯

“我国未成年人性教育匮乏”,这个话题可谓老生常谈。不过,到底“匮乏”到什么程度,一组来自以“普及、提高儿童防范意识”为宗旨,致力于保护儿童,远离性侵害的基金项目──“女童保护”的调查数据,还是让人出乎意料。

据《“女童保护”2016年性侵儿童案件统计及儿童防性侵教育调查报告》显示,2016年全年媒体公开曝光的性侵儿童(14岁以下)案例433起,平均每天曝光1.21起,同比增长近三成。在被公开报道的案件中涉及的778名受害者中,受害者年龄最小的不到2岁。其中7岁以下的有125人,占比16.07%;7(含)~12岁的有143人,占比18.38%;12(含)~14岁的有449人,占比57.71%;另有61人未提及具体年龄。

“女童保护”在北京、山东、河南、江西、福建、海南等6个省份对14岁以下儿童随机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86.55%的儿童没有上过防性侵课程;7.17%的儿童有过或经常遭遇未经本人或家长同意被碰触隐私部位,存在被性侵的风险;被问及“未经同意被碰触隐私部位是否知道如何应对”时,30.48%的儿童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对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9151位家长调查问卷则显示,68.63%的家长没有对孩子进行过防性侵教育,31.37%的家长表示有过。41.37%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从没有提及过防性侵方面的知识。假如孩子遭遇性侵害,50.61%的家长不能确定是否可以从孩子言行中识别,16.85%的家长不能识别。21.44%的家长认为性侵害离孩子很遥远,30.32%的家长不确定儿童性侵害是否会发生在身边。

“被性侵儿童以12至14岁的中小学生居多,一方面说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更容易成为犯罪嫌疑人侵害的目标,另一方面也显示出目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性教育和安全教育都比较缺失。同时,来自家长的调查数据一方面反映出家长的防范意识淡薄,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家长缺乏必要的防范知识,不知道该如何对孩子进行性教育。”天津市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肖庆顺表示。

对策

学校和家庭如何做好性教育

在不少教育专家看来,当前,在学校和家庭中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开展性教育,已经不是重要不重要,需要不需要的问题,而是如何选择正确的、合适的形式和途径开展这方面的教育。“当然,学校和家庭由于教育的地位和性质的不同,选择的内容、采取的方式和途径也会有所不同”。天津市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肖庆顺说。

对于学校如何做好性健康教育这个问题,肖庆顺表示,首先学校要全面准确地了解性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和内容。要注意的是,性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认识人的生殖系统、性健康和性安全、人际关系、价值观、权利意识等,而不单纯是防止性侵害的教育。其次,要充分利用和挖掘现有的学科课程开展性健康教育。目前学校开设的一些课程,如科学、生物、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结合学生实际充分挖掘相关内容,开展性健康教育。还可以利用主题班会、主题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我设计性健康教育的活动,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行性健康教育。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选择和编写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以图画为主,高年级和中学以文字为主,分专题编写性健康教育读本,供学生阅读和学习。学校要专门开设性健康教育课程,一学期规定几课时的教学时间。此外,还可以利用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卫生部门、公安部门等社会资源,定期邀请他们参加学校的活动,对学生开展专题性的性心理健康教育。

对于家庭性教育缺失问题,肖庆顺建议,家长要转变观念,积极回应孩子提出的性教育方面的相关问题,尽可能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予以解答。同时,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亲子关系会出现新的问题,家长要多和孩子沟通交流,采用合适的方式潜移默化地进行教育。例如和孩子共同观看这方面的电视节目,适时引导;有些话家长不好意思对孩子直接讲,可以在孩子不同年龄阶段,为孩子选择不同的性教育的读物,供孩子学习。

家长学校

面面观

此次发生在南京火车站的猥亵女童事件,让公众的目光再一次聚焦到未成年人的“性教育”这个话题上。最近几天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围绕该事件展开的谈论还在持续中。对于已基本清晰的案情,不少人发出了这样的质疑:年轻男子真的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意味着什么吗?小女孩的漠视其实是对年轻男子的纵容,难道她不知道自己被侵犯了吗?这样的结果是否再次印证了已经被诟病多年的我国性教育匮乏的现实?“对于现在的性教育,不管是家长、学校、老师还是相关管理部门,都应该好好反思。”一名小学校长说。

想和孩子谈开口有点难

对于许多家庭来说,虽然已经认识到了性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这仍然是一个令人难以启齿的话题。这也就造成了家长们在觉得性教育十分重要的同时,却选择对此避而不谈的现状。面对性教育家庭应该承担的责任,多数家长认为:“这方面没什么可讲,也不好意思讲。随着孩子长大,慢慢就会明白了。”

今年3月,付女士把自己年满3岁的女儿菲菲,送进了小区附近的一家民办幼儿园。没想到第一天放学回家后,菲菲说什么都要站着小便,当遭到了妈妈的严厉拒绝后,委屈的菲菲含着眼泪说:“帅帅就是站着小便的……”听到女儿的话后,付女士张了半天嘴,却尴尬半天没说出一句话。最后还是站在一旁的姥姥,用了一句“咱不学帅帅”拉走了菲菲,帮付女士解了围。

菲菲口里的帅帅是楼上邻居家的小男孩,由于两个孩子的生日接近,自懂事起就在一起玩,当天也是两个人一起去的幼儿园。“孩子第一天去幼儿园,跟别人不熟,肯定是干什么都跟着帅帅,所以估计可能是看到了帅帅站着小便,回到家后便也要学着帅帅的样子。其实当时我特别想跟孩子说,你是女孩,帅帅是男孩,你们不一样,你不能学他站着上厕所。可是我特别害怕,女儿要是接着问我‘我和帅帅哪不一样’,我该怎么回答。”面对记者,付女士坦言,面对3岁的女儿,她当时真的不知道该如何解释了。

家庭生活中,像这样的例子着实不少。很多家长都遇到过孩子在幼儿时期提出的一个相似的问题:“我从哪里来?”面对一脸认真的孩子,顿觉尴尬的父母多数会这样作答:“从垃圾桶捡来的”“别人家不要送来的”……也许父母的答案会有几十种,但真正愿意直面问题的家长,不多。“不是不愿面对,是真的不知道该如何开口。”

近日,抽取了50位幼儿及中小学生家长进行调查。多数受访家长表示,现如今,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有关未成年人性教育的绘本、刊物或是电子图书不算少,所以如果真想给孩子讲,很容易找到“教材”,不过就是不太好分辨哪一种最合适。此外,家长们对性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度很高,超过九成的家长都认为非常有必要对孩子进行一定的性健康教育。

说到家长对性健康教育观念的转变,天津市心理学会理事、和平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负责人、21中学高级教师胡悦感受颇深。作为青少年性健康教育的资深专家,她坦言,20年前自己刚刚接触相关研究时,如果跟家长谈起这个话题,几乎所有的家长都感觉羞于启齿、不愿多谈,“随着社会的进步,家长们对孩子的保护意识也在增强,全社会对于性教育也变得宽容起来。现在的家长跟孩子是想谈、愿意谈,但大多数时候不知道怎么谈,谈什么。正因如此,家长们更愿意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推给学校。”胡悦说。

担心尺度大学校慎之又慎

认为性教育重要,可是自己无法开口怎么办?面对这样的现实问题,几乎所有的家长都认为,学校应该承担起教育学生的责任,特别是在性教育方面,应该以学校教育为主。来自“女童保护”的调查数据也显示,97.25%的家长希望学校对孩子进行防性侵教育,84.70%的家长支持公益组织进校园对孩子进行防性侵教育。

如果让学校来完成对学生的性教育,那么应该让学生学习哪些内容呢?记者查阅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发现该文件中明确了中小学健康教育内容包括五个领域,分别是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疾病预防、心理健康、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安全应急与避险。《纲要》还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的学习内容作了详细的规定。

看上去,中小学生“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这部分要学习的内容较为丰富,那么这些内容学校是通过什么方式讲授给学生的呢?通过对多所中小学的走访,据了解,目前学校里并没有开设“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这门课程,至于这些要学习的内容,只是把其融入相关学科中,在教学中完成。“在科学、品德、体育、生物等课程中,老师会讲一些相关的内容,比如初中的生物课程有‘人体生理卫生’这部分,上课时,我们也会讲到‘人的由来’‘人的生殖’以及‘青春期’等内容。”在一所初中教授生物的刘老师告诉记者。

的确,《纲要》对学习方式也作出了明确的表述:各学校要通过学科教学和班会、团会、校会、升旗仪式、专题讲座、墙报、板报等多种宣传教育形式开展健康教育。学科教学每学期应安排6—7课时,主要载体课程为《体育与健康》,健康教育教学课时安排可有一定灵活性,如遇在下雨(雪)或高温(严寒)等不适宜户外体育教学的天气时可安排健康教育课。另外,小学阶段还应与《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学科的教学内容结合,中学阶段应与《生物》等学科教学有机结合。

仔细阅读《纲要》中的学习内容,不难发现,这里面更多的是生理健康,对于什么样的行为属于侵犯,遇到侵犯又该如何应对等问题并没有明确涉及。授课时,老师会讲这些内容吗?“这部分内容应该属于‘应用和提高’范围,对于老师并没有硬性要求,如果老师愿意多讲一些,对于孩子来说当然是件好事;如果老师选择不讲,或是本身自己对此也不太了解,只是照本宣科,那也没办法。’”小学校长江涛(化名)表示。

如果课上老师讲不到,是否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帮助学生学习呢?《纲要》也提到了一点,对无法在《体育与健康》等相关课程中渗透的健康教育内容,可以利用综合实践活动和地方课程的时间,采用多种形式,向学生传授健康知识和技能。也就是说,如果课上内容无法满足学习任务的话,学校需要安排相关的学习活动。不过采访中记者发现,对于课下“性教育”活动的开展,校际之间还是有所差距的。“积极一点的学校可能开发了自己的校本课程,或是有专门的师资;没有这些资源的学校,可能会组织学生一起看看课件或是一些教育影片;还有个别学校,可能就自动忽略掉这部分内容了。是否组织这样的学习活动与学校领导对此的认识和学校的资源有着很大的关系。”江涛说。

“虽然目前从大环境来说,对性教育的接纳程度已经大大提高,但是学校性教育的开展,仍然是在战战兢兢与举步维艰中缓慢前往。”胡悦进一步解释说,跟家长一样,校长们也都认为性教育的开展非常有必要,但是真的开展起来,又存在着不小的风险,“其实,这中间最大的问题就是一个‘度’的问题,到底给孩子们讲到什么程度最合适?到底选择什么样的方式最合适?”采访中,胡悦给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例子,外地的一所学校,千辛万苦研究出了一套有关性健康教育的校本教材,但刚刚推出,就遭到了家长们的抵制,有人说教材中的内容太过露骨,有人说教材不适合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一套性健康教材让这所原本很普通的学校,一下子成为网友们讨论的热点话题,“哪位领导愿意让自己置身于这样的‘麻烦’中?家长把教育的责任推给了学校,但学校如果在这方面稍有不慎,就会引起家长甚至是社会的争议。面对性教育这样一个敏感话题,学校在开展教育活动时只能是慎之又慎。”胡悦说。

提示

专家:

发现孩子异常

家长应立即报警

刑法第二百三十七条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制猥亵妇女或者侮辱妇女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聚众或者在公共场所当众犯前款罪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猥亵儿童的,依照前两款的规定从重处罚。

猥亵儿童罪,是指以刺激或满足性欲为目的,用性交以外的方法对儿童实施的淫秽行为。不满十四周岁的男童女童都可以作为本罪的受害人或猥亵对象。猥亵的手段如抠摸、舌舔、吸吮、亲吻、搂抱、手淫、鸡奸等行为。由于儿童对性的辨别能力很差,法律并不要求行为人实施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不论儿童是否同意,也不论儿童是否进行了反抗,只要对儿童实施了猥亵的行为,就构成本罪,就应当立案侦查。

由于我国性教育的滞后,加上儿童自身认识能力的限制。猥亵儿童的情况家长往往难以及时发现,从而给儿童造成长期的身心伤害。防止猥亵的有效方法是家长和教育机构要采取必要的性启蒙教育和儿童自我保护教育,要告知儿童身体的敏感部位是不能被别人触碰的。家长要每天和孩子进行沟通,了解儿童的日常学习生活情况,如发现疑似被猥亵或性侵的情况,要立即报警求助,同时应尽量保留相关证据,如医院的诊断证明、照片、录像等。

统计资料显示,性侵或猥亵儿童的罪犯往往是儿童熟悉或信任的人,例如亲戚、继父母、邻居或者老师等。受害人既有女童也有男童,同性猥亵的情况也时有发生。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家长不但要做好儿童的教育工作,还要注意不要将儿童单独留给他人看管,对于儿童的异常举动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正确解读宝宝的“暴力行为”

  

  很多父母都为宝宝的这种“暴力”行为发愁,担心孩子有行为问题。其实打人等看似攻击他人的行为,只是孩子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这个时期的孩子有和别人交往的需求但是却缺少交往的方法和技能,所以常出现冲动行为或者不和谐行为。父母不要因此就给孩子贴上“坏孩子”、“暴力宝宝”等不好的标签,急着否定孩子,要学会解读宝宝使用“暴力”的真正原因,然后教孩子正确的相处方式和沟通交流技巧。平时也要注意自身的行为,给孩子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似是而非的“暴力行为”

  有时候,宝宝的一些看似“暴力”的行为,实际上只是一种“假象”,是宝贝还没有学会正确表达,以及发展阶段的限制。

  假象一:不会使用正确的肢体动作

  镜头:午饭时间,小朋友都坐在桌子边上等着用餐,乐乐突然用力搂过身边小米的脖子,紧紧地把他的头靠在自己胸前。不知所措的小米吓得大声哭起来,乐乐有点困惑了,于是又用力把小米从胸前推开,小米被他这么一折腾,哭得更厉害了。乐乐看着小米,眼神茫然又不知所措。

  解读:2~3岁的宝宝对自己的身体动作力度的觉察力和控制力还比较差,因此人们常说:宝宝打人,没轻没重。乐乐对同伴的“暴力行为”似乎毫无来由,其实他只是想向小米表示一种喜爱的心情,可是他过于激烈的动作,让小米产生了误解和害怕。

  怎么帮孩子:

  父母注意正确示范:宝宝对自己动作的认知是通过父母以及周围人的相互作用获得的。因此父母要注意:要时时对宝宝的动作做出正确的回馈,当宝宝用力过猛打疼你时,你要把自己的感受告诉他:“宝宝把妈妈打疼了,妈妈觉得好痛。”同时给他示范恰当的表示好感的方法:“宝宝,如果你喜欢妈妈、喜欢小朋友就轻轻地摸一摸。”久而久之,宝宝就会懂得如何正确地使用自己的肢体语言与小朋友交往了。

  坚持一贯原则:你要尽可能每次都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孩子的“暴力行为”。你用同样的方法,能建立一套被孩子认识和接受的规则。最终他会明白,只要自己做错了事,就得付出代价——这是他学习控制自己行为的第一步。即使孩子是在公共场合做了让你尴尬的事情,你也要坚持这些规则。大多数家长都会理解你的处境,毕竟大家都经历过这种情况。但如果有人对你侧目而视,或者说“你怎么这样对待自己的孩子”之类的话,不要过多理会,按照自己认为正确的方法去处理。

  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等途径,让孩子认识到他人对其此种行为的不满,从而使其对自己的行为产生否定情绪。比如,通过讲故事、情境表演等形式给孩子呈现一个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形象,告诉孩子这样的表现及其危害,使孩子意识到这样是不受欢迎的。更为重要的是,一定要进一步与其共同设想受人欢迎的儿童形象,增强孩子向榜样学习的决心,从而减少孩子的“暴力”行为。

  代币法:这种方法对孩子也很有吸引力。如家长可以跟孩子商量好,不骂人就发一个三角形,不打人就发一个圆形,几个三角形或几个圆形可以换一个五角星,累积到一定的五角星,就能换一个小奖品,如一个心仪已久的玩具、一次出游的机会……让孩子慢慢改掉打人等不恰当的行为。

  假象二:不能有效地使用语言沟通

  镜头:老师带小朋友到游戏室玩。牧牧看中了一个小汽车,刚要去拿,被妞妞抢先拿到了,牧牧走上上去一把夺了过来。看到有许多小朋友在骑车,牧牧也感到十分新奇,跃跃欲试。环顾一下四周,没有空闲的小车了,于是牧牧跟在一个小男孩车子后面跑了一会儿,小男孩停下车好奇地打量他,牧牧站住也看看他,突然伸出手,一把把他推下车自己骑了上去。小男孩哭着从地上爬起来,用脚踢牧牧。

  解读:牧牧的语言发展相对来说比较迟缓,据他妈妈说,牧牧几个月前才刚刚开口说话。当自己有需求时,牧牧还不能很好地用语言来表达,只好直接付诸于行动:用动作替代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妞妞拿了他看中的小汽车,他不会用语言来解释他也想玩,于是上前一把夺了过来;看到别的孩子在骑车,他也无法用语言表述自己的愿望,只好一把把别的孩子拉下来,语言能力的不足导致了孩子“直接动手”。

  怎么帮孩子:

  锻炼宝宝的语言表达能力:父母整天与宝宝在一起,对宝宝的需求最为敏感,在他没有语言表述之前就能对他的愿望有所了解并予以满足。可是当宝宝进入幼儿园后,他与同伴交往更多地要依赖于语言。2~3岁是宝宝口语发展的关键期,父母要有意识地让宝宝学习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求,促进宝宝语言能力的发展,减少由此造成的“暴力”行为。同时,由于语言发展迟缓的孩子往往会更多地依赖肢体语言来与同伴交往,父母也要强化孩子习得正确的肢体语言。

  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如果孩子的行为毁坏了别人的东西或弄得一团糟,他就应该帮忙整理好。如可以让他把打坏的玩具粘好,或整理好自己生气时扔得到处都是的积木、物品等。不要让孩子觉得这是一种惩罚,要让他知道这是暴力行为带来的必然后果,任何人弄坏东西都得这么办。你一定要让孩子明白,犯了错误要说“对不起”,要为错误付出代价。孩子起初也许不情愿,但最终他会明白这个道理的。

  转移注意:这是一种较有效的方法,在孩子情绪紧张或怒气冲冲,很容易出现暴力行为时,可以带他去跑步、打球或进行棋类活动等以转移其注意。这些活动需要让孩子集中注意力,他会很快忘记刚才的事情,把精力集中到眼前进行的活动上来。

  强化法:作为强化物,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其中包括情感。给孩子以愉快或不愉快的情感体验也可以成为正负强化物来强化他们的行为。比如孩子对别人友好,家长可以表示赞赏,让他体验到愉快;孩子攻击别人,家长则设法使他感到不愉快,改正以后则再消除不愉快的体验。这里的要点是使孩子能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这种方法也叫“情感矫正”,可以帮孩子逐渐建立规范的行为。

  假象三:还不到与人分享的阶段

  镜头:小朋友们都坐在小椅子上玩桌面游戏,有的在开汽车,有的正在搭积木。奇奇手里正拿着一辆小汽车,他一个人玩了一会儿,看到另一个小朋友手里的车也很棒,就一把夺了过来。老师走过来劝说:“不可以,每个小朋友玩一辆小汽车。”奇奇只好放下手中的小汽车,转过身去,他又从临桌的小女孩手里抢过积木。

  解读:2~3岁的宝宝具有明显的自我中心倾向,他们常常以自己的需要作为唯一的标准,与小朋友玩时,宝宝常常会抢别人的东西,不能满足时,宝宝甚至会抓咬别人。 此时的孩子,还不明白什么是“分享”,既然没有分享的意识,自然就不会出现分享的行为了。

  奇奇是家里的“小太阳”,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6个大人围着他转,他从小缺乏与同龄伙伴交往的经验,也缺乏分享意识。到了幼儿园后,他对幼儿园里的玩具表现出极强的占有欲,不让别的小朋友玩,于是就出现了频繁的抢夺行为。

  怎么帮孩子:

  培养分享意识:父母在家要有意识地教育宝宝和小朋友一起玩玩具,并在家庭中利用、创设机会让宝宝发展分享行为:如在餐桌上,让宝宝为家人分食物;在小区的草坪上,带上宝宝的玩具让他与其他小伙伴一起玩耍。随着宝宝集体生活经验的不断丰富和分享行为的发展,宝宝的不当行为会越来越少。

  鼓励孩子的正向行为:不要只在孩子犯错时,才注意他,同时,要尽量关注他表现好的时候。如孩子把秋千让给另一个一直等在旁边的孩子,这时要告诉孩子你为他感到骄傲。让孩子明白,自我控制和解决冲突,比把别人推得老远更让人高兴,带来的结果也更好。在冰箱上或孩子卧室里贴一个特别的日历,当孩子努力控制住了自己的脾气时,就给他贴上一张彩色贴画,作为奖励。

  迅速做出反应:当你看到孩子开始出现攻击行为时,尽量立刻做出反应。在孩子做错了事情时,立刻让他知道。可以把他带走,暂时隔离 ,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三四分钟就够了。这样做是为了让孩子把自己的行为和后果联系起来,明白如果自己打人或咬人,就不能和小朋友一起玩了。但无论你有多生气,尽量不要对孩子喊叫或打他,或者说他是个坏孩子。因为这只会教他在生气的时候动口或动手去攻击别人,而不能让他改正自己的行为。所以,你要控制自己的情绪,镇静地把孩子拉开,给他树立一个好榜样。

  及时和孩子谈谈:等孩子冷静下来,你要心平气和地跟他说说刚才发生的事情,最好是在孩子心情平静但还没忘记整件事之前,就及时和他谈谈,理想的时间是在事情发生后半小时到1小时之间。告诉孩子有时候生气是很自然的,但不应该推人、打人、踢人或咬人。告诉他可以用其他更好的方法来发泄愤怒:找个球踢、用拳头打枕头、找大人调解。

  不良因素让孩子“暴力”

  孩子的暴力行为并非生而有之,而是和后天的生活环境以及父母的教养密切相关。

  因素一:不良家庭环境及不当教育方式的影响

  镜头:文文追着小汽车在家跑来跑去,边跑还边学着小汽车“嘟嘟”地大叫,正在写方案的爸爸,一再要求文文“安静一点”,但都被文文当耳边风,爸爸生气地一把抓住文文,狠狠地在他的小屁股上拍了两下说:“叫你不听话。”

  解读:父亲平时忙于工作,疏于对孩子的教导,孩子听话时就百般惯宠,一旦孩子犯错误了就拳打脚踢,在这种“溺爱加暴力”的家庭影响下,孩子耳濡目染,在处理和同伴的关系时,也是一不如意就拳打脚踢或大喊大嚷。这不是孩子天生爱“暴力”,而是在学习处理人际关系时,他从父母那里得到的经验是负向的。“绝对权威,高压统治”和“过渡溺爱保护”类型的家庭都容易导致儿童“暴力”行为的产生。

  怎样做:

  父母的榜样作用:父母不要对孩子采用恐吓、打骂的方式,这很容易让孩子“耳濡目染”,模仿家长不正确的行为。有的家长在孩子犯了错误时,往往先大声训诉,接着就是一顿痛打,从来不和颜悦色地与孩子讲道理,这不但难以让孩子心服口服,更容易把孩子引向不正确的道路。父母是孩子模仿的榜样,当然,是“坏榜样”还是“好榜样”,就取决于父母的一言一行了。

  父母不纵容:父母的溺爱与纵容也会培养或间接鼓励孩子的暴力行为,有的父母在孩子被人欺负了时说:“不要怕,你也狠狠地揍他。”此时的父母,完全没有意识到这是在传授攻击性行为,是在教孩子错误的处理方法。

  不帮孩子推卸责任:在生活中有一种家长,孩子不小心摔倒了,做家长的赶紧把他扶起来,生怕孩子哭,就踩踩地板说:“臭地板,坏地板,让宝宝摔倒了。”要是孩子碰到了桌子,家长就打打桌子说:“桌子不好,碰到宝宝了。”总之,什么都是其他人的错,孩子自身是没有责任的,什么事都怪别人,久而久之,在孩子心目中就产生了一种不良影响,什么都是人家不好,没有自己不对的,碰到一点事就怪别人,攻击别人。

  建立正向的亲子关系:和谐正向的亲子关系为孩子提供了一个宽松适宜的心理、物理环境,可以使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反之,则会通过强化加剧孩子的攻击行为表现。

  父母的温情:父母对孩子的温情、适度的要求以及彼此一致的反应等能够促进孩子行为的健康发展。如父母婚姻关系好、家庭氛围融洽,对孩子采用较为一致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敏感度高、积极教养行为较多,孩子的行为也会比较健康。反之,则孩子表现出来的“暴力”行为就较多。

  因素二:电视等传媒的负面影响

  镜头:晓黎和悦悦在楼下玩游戏,两个人一个人当灰太狼一个人当懒羊羊,你追我赶的玩得可开心了。玩着玩着,只见晓黎大叫一声:“懒羊羊,我可抓到你了。”然后使劲把悦悦推倒在地上,叫道:“哈哈,有羊肉吃了。”被推倒在地的悦悦,痛的大哭起来。

  解读:伴随着现代传媒的发展,孩子与这些传媒的接触越来越多。有些家长在孩子看电视的时候不加任何指导和选择。电视中的暴力场面,无疑给幼儿提供了样板,尤其是一些电游中的暴力动作游戏,更具有负面影响。孩子的特点是好模仿,在不知不觉中,模仿后学会了“暴力”行为。由于年龄的关系,他们还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对同伴的一些不良行为,也会不加分辨地模仿。

  怎样做:

  做好过滤器:看起来似乎天真无邪的动画片和其他所谓的儿童节目里其实经常充斥着叫喊、威胁、推搡和打人的情景。所以,你要尽量和孩子一起看电视,监督孩子所看的节目内容。如果电视节目里出现了你认为不好的内容,要和孩子谈一谈:“你看见那个孩子了吗?他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把朋友推开,那样是不对的,是不是?”及时给孩子指出不对的地方。对孩子所看的电视节目和影像作品,要进行严格的把关过滤,让孩子远离不好的内容。

  活动多样化:孩子本来就不宜多看电视,因此,家长可准备多样的活动,让孩子自愿离开电视。如带着孩子进行一些有趣又轻松的亲子游戏,或者自己动手做一些小手工,甚至在做家务时让孩子当个“小帮手”……用一些有趣的事情,将孩子从电视机前吸引过来。

  尽量少带孩子看电视:有些家长自己爱看电视,也喜欢带着宝宝一起看,觉得在自己娱乐的同时也照顾了孩子。实际上,大部分的节目都是不适合孩子观看的,里面会有许多攻击性以及暴力甚至血腥的镜头,会让没有分辨能力的孩子认为,成人世界就是这样的,这些行为是正确的。

  五种方法巧应对

  美国心理学家杰拉德·帕特森观察了一些由于家长的不正确教育方式培养了攻击性儿童的家庭内部相互作用特征,据此提出了一套家庭教育原则。这套原则的要点是:

  ★不要对孩子的暴力行为让步;

  ★孩子反抗时,不要让自己的高压方式升级;

  ★用一种冷处理的方式来对付孩子的暴力行为——孩子关在他们的房间里,让他们自己平静下来;

       ★监控孩子表现不好的行为,建立一套分数体系:孩子做得好,便可得到好分数、奖励或某些特许;表现不好,就得不到这些奖励。家长可以和孩子制定行为规则,让孩子参与规则的讨论;

       ★以积极热情的方式对孩子表现出的亲善行为予以鼓励。积极鼓励的态度会强化孩子的良好行为,使孩子表现出积极、关心的情感。

  帕特森进行了几年的追踪,他发现,当家长采用了这一原则之后,儿童的偏常行为大大减少。

  

公立与私立幼儿园哪个更好

宝宝上幼儿园,究竟选择公立的好还是私立的好呢?凡事都有利弊,不管是公是私,都有其优缺点。所以,在公立与私立之间,究竟该如何取舍?让众多家长颇为头疼。其实,只要自己衡量其利弊,便能轻松做出决定。

 

师资力量方面的比较

 

公立幼儿园的教师招聘程序严格,要求教师具有幼教专业和资格,因而其师资的素质具有较高的保障。一些私立幼儿园受利益的驱使,节省经营的成本,往往会在社会上聘请一些不是幼教专业的人任教,其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和欠缺。当然,也会有一些高级的私立幼儿园,花重金聘请资深的幼儿教师执教,但是却因其昂贵的入园费把大部份幼儿拒之门外。

 

幼教方法和体制的比较以及利弊分析

 

公立幼儿园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必须遵照国家教育局等相关部门的管理,围绕和遵循国家推广使用的教材开展幼儿早教工作。相较于私立幼儿园而言,公立幼儿园更加着重于开展幼儿的启蒙教育,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整个幼儿园的就读过程几乎没有什么要求幼儿死记硬背的内容而很多私立幼儿园则过早地推崇灌输式教育,让幼儿朗诵和背读一些诗歌、儿歌甚至学习写很复杂的生字,使幼儿在死记硬背中错失了最好的启蒙教育时期。


对幼儿的监护与入园限制和收费方面的比较

 

入园限制和收费

 

公立幼儿园最大的缺点就是拒绝收录户口不在其居委会半径内的幼儿,如果实在想要就读,则必须交纳高昂的赞助费。而私立幼儿园则没有这方面的限制,这就直接导致相当大一部分的外来人口和半径范围外的幼儿只能选择就读私立幼儿园。同时,公立幼儿园也拒绝接受小于三周岁的幼儿入学,如果父母实在没有时间带孩子的话,也只能选择私立的托儿所。

 

对幼儿的监护和管理

 

大部份公立幼儿园的经营管理均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严格管制,对于幼儿的安全以及日常的监护给予相当高的重视而私立幼儿园在这方面良莠不齐,缺乏管制,如果再加上办学者的安全意识淡薄,则幼儿的日常安全隐患会较大。


其实,公立幼儿园和私立幼儿园各有千秋,它们在教育体制、师资素质和早教方法等方面有着各自的特点,家长们可以结合自身的经济能力和幼儿入学的年龄以及智力发展等具体情况进行比较和选择。

一所好幼儿园必备10个标志

  幼儿园标志着从学前到小学的重要过渡阶段,让幼儿园的孩子准备上小学并非意味着以学习知识来取代游玩时间,强迫孩子们掌握一年级的“技能”,或依靠标准化的考试来评估孩子们的成绩。

  对孩子们来说,幼儿园可以增强他们的学习热情,扩展他们的普通知识,强化他们与别的孩子匹配的能力,促进他们探索世界的兴趣。

  幼儿园的“课程表”实际上包括这样一些事:快餐时间、休息、个人和小组活动、外加我们认为传统教育的一些活动。在此阶段,孩子们已渴望学习和拥 有一颗天赋的好奇心。具有早期幼儿教育和儿童开发丰富背景的老师可以为孩子们提供他们身体、情感和智力成长所需的教育。通过对幼儿园管理学的研究,美国幼 儿教育专家提出一个优秀幼儿园的10个标志:

  1、孩子们正在玩玩具或与别的孩子玩。他们不是无目的地四处活动或强迫他们长时间安静坐下来。

  2、一天下来孩子们要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象搭积木、扮演游戏、图画书、涂料和其它艺术材料,另外还有桌上玩具。孩子们不总是在同一时间做同样的事。

  3、一天中,老师要分别与个别孩子、小组和所有孩子工作在一起。

  4、教室用孩子们自己的艺术作品、他们自己发明的拼写字和口述故事来装饰。

  5、在日常生活经验中孩子们学习数字和字母。探索动植物自然世界、烹饪、服务、准备快餐等都是对孩子们有意义的活动。

  6、填写工作表不应是他们的基本活动。

  7、只要天气许可孩子们每天有机会到室外活动。户外游戏决不能被太多的教学时间所占用。

  8、全天任何时候老师可以读书给孩子们听,不要只限于小组讲故事的时间。

  9、课程表适用于那些比别的孩子强的孩子和需要额外帮助的孩子。因孩子们的经验和背景不同,他们不会在同一时间以相同的方法学同样的东西。

  10、孩子们和他们的父母期待上学。送孩子上幼儿园父母感到安全。孩子们感到高兴,因他们不会哭叫或常生病。

  个性化幼儿园各种各样,根据孩子的兴趣和背景课程也是各种各样。但所有发展适当的幼儿园教室将有一个共同点:焦点聚在孩子的整体发展上。

幼儿园吃饭30分钟左右

记者专门采访了安涤儿教育机构总园长、郑州牧专幼儿园园长安娜。

  ■吃饭时间定在30~35分钟
  安娜园长说,几乎所有幼儿园都把每餐的吃饭时间定在30~35分钟,并且大多数孩子都能在30分钟内很好地把饭吃完,只有极个别的小孩无法完成。原因大致如下:

  一、这种情况多在入园初期出现,孩子突然和家长分离,因为焦虑和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可能会影响食欲。
  二、一小部分原本对食物就很挑剔的孩子,因为幼儿园的饭和家里的饭口味不一样,肯定会在短时期内出现不想吃、吃饭少的情况。
  三、最大的原因就是能力问题,这跟家庭教育关系很大。有些孩子不会独立吃饭,动手能力很差,甚至有些孩子咀嚼、吞咽能力都很差。因为在家里,都是爸爸妈妈追在后面喂饭,有时候甚至把食物先嚼烂了再喂孩子,导致孩子吃饭很慢,半天都吃不下一口。
  “大家没必要为吃饭时间究竟该限定多长担忧。举个例子,班里有30个孩子,25个都能在30分钟内吃完,然后他们就被老师领到一边做游戏、讲故事,剩下的5个孩子如果愿意吃,还可以继续,吃饭时间可以适当顺延一会儿,不可能一到规定时间,我们就立马上去把碗从孩子手里夺走。再说,吃饭时间也不可能无限延长,因为幼儿园除了吃饭,还需要帮孩子安排很多其他活动。30~35分钟的吃饭时间足够了。”安娜园长说。

溺爱也是一种软暴力

  近日,一些青少年涉嫌犯罪引起社会关注,由此引发“下一代”如何教育的大讨论。许多父母表示知道溺爱孩子有危害,也知道“慈母多败儿”,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分不清什么是溺爱,不知道自己是否正在溺爱孩子。

  溺爱分两种

  在相关文章中,溺爱分两种——包办型溺爱和放纵型溺爱。包办型溺爱中,父母将孩子当成了“自我的延伸”,孩子成了父母的复制品;而在放纵型溺爱中,父母自愿做孩子的“自我的延伸”,他们是孩子的手和脚,心甘情愿地去接受孩子的指挥。放纵型溺爱发展到最后,还会培养出“父母的敌人”。

  “放纵型溺爱会导致孩子心中根本没有其他人。”心理咨询师袁荣玲说,“如果父母不早点意识到这一点,他们最终也会发现,他们的孩子也是他们的地狱。”并且,放纵型溺爱中长大的孩子,经常伪装得很强大,但实际上他们难逃放纵型溺爱带来的三个常见的恶果。

  依赖,他们先是依赖父母,最终是依赖配偶或自己的孩子。他是配偶和孩子的地狱,因为他只知道提要求,让亲人关注自己,但他们却对亲人的感受视而不见。自卑,他们会发现,一旦离开亲人自己什么都不是,所以会出现严重的自卑心理。但他们自大惯了,不能接受这种自卑,所以会把自卑转嫁到别人身上,并变本加厉地伤害别人。任性,父母的溺爱让他们养成了自私自利的自我中心主义,这导致他们严重缺乏同情心。“我要,我立即要”,成了他们的习惯。

  两岁是关键期

  幼小的孩子都是自恋的,他们以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孩子需要在自我探索中打破这一天然的自恋。这个探索过程主要从2岁开始,他们需要认识社会,寻找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而孩子没走入社会时,父母和亲人就代表了社会。

  做父母的一味溺爱孩子,放纵孩子的一切欲望、要求,就是告诉孩子他的一切欲望都是合理的,社会都该满足的,他的自恋是对的。长此以往,孩子的天然自恋就没有遭遇真正挫折,心中有了这个自我中心的定式,再难走出来。

  有些孩子则是幸运的,他们离开父母后,在幼儿园或是小学经受挫折、坎坷,得到宝贵的人生经验,知道了自己的位置,懂得了自己要去适应环境而不是环境来适应自己。有些则没有这么幸运,一帆风顺地走下去,自我无限膨胀,但当走到真正的社会中时,以自我为中心遭到毫不手软的打击,社会环境无情地摧毁了他已经固化的自恋的心理定式。这时,他再以一己之力与社会抗衡,面临的就只是灭顶之灾。

  心理专家指出,别人不会溺爱你的孩子,做父母的必须先意识到这一点。孩子在探寻过程中,挫折是必须的体验,也是必然的体验。“在0—2岁时,怎么满足孩子的需要都不会犯大的错误,但从两岁开始,做父母的必须一方面尊重孩子的探索,一方面让孩子学会尊重别人,让他意识到,世界并非是围绕着他而转,其他人是和他一样重要的人。他要自爱,但同时要爱人。”

  溺爱不能算真爱

  美国心理学家斯考特·派克认为,对孩子的溺爱和对宠物的爱有一致性,可以说是一种父性或母性的本能。它不需要努力,不需要经过意志抉择,并且对心灵的成长毫无帮助,所以不能算是真爱。虽然溺爱也能帮助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但要养育健康而心智成熟的子女,还需要更多的东西。

  派克描述说,这些“更多的东西”就是:爱不光是给予,它是合理的给和合理的不给;是合理的赞美和合理的批评;它是合理的争执、对立、鼓励、敦促、安慰。所谓合理,是一种判断,不能只凭直觉,必须经过思考和有时不怎么愉快的取舍决定。

  这样做的人经常会处于一种两难的困境当中,一方面要尊重所爱的人在生活和人格上的独立,一方面又要适时提供爱的引导。这种真爱复杂而艰巨,需要认真思考,需要不断创新。相反,溺爱不管看起来是多么富有牺牲精神,也是懒惰的、缺乏思考、陈旧、僵化的,而且是一成不变的。最懒惰的就是放纵型的溺爱,因为这样做的父母居然放弃了思考,而让没有控制能力的孩子去发号施令。

冬天,幼儿园里穿什么?

        1、贵暖不贵多的原则——温暖的棉袄外套和一件毛衣

        冬天天气寒冷,有些家长就给孩子一个劲的加衣服,以为穿的多就是穿的暖,其实这是一个误区。衣服穿了一件一件又一件,孩子浑身被裹的动弹不得;而且在幼儿园午睡的时候到底该怎么脱,使老师犯了难:少脱几件,孩子睡得满身大汗,多脱几件,午睡起来要花很长时间把衣服全部穿回去,这样反而容易感冒。

        老师建议:尽量避免薄薄的保暖性差的衣服,光靠衣服的数量来保暖,非常累赘,给孩子和老师造成很大不便。最好穿一件保暖性好的羊毛毛衣,一件棉质或羽绒马甲,外面穿一件棉袄或者羽绒外套。这样比较轻便,孩子活动的时候不会束手束脚,一旦有体育活动身上热了,可以把棉袄外套脱掉,一件毛衣加一件马甲的保暖性也不至于让孩子受冻。午睡的时候,老师一般要求孩子脱掉外套,穿秋衣秋裤午睡。请父母们给孩子穿衣服的时候,考虑到这一原则。

        2、宽松的棉裤和羊毛裤

        很多父母喜欢给孩子穿牛仔裤,尤其是男孩子,确实,现在童装店里男孩子的裤子,十有八九都是牛仔裤。但是在幼儿园老师并不建议冬天给孩子穿牛仔裤!

        第一、牛仔裤很硬,冬天里面一塞别的裤子,两条小腿就很难弯了,这样不利于孩子活动。各位父母知道,越是寒冷的冬天,越是要适当增加孩子的活动量,增进孩子体质。

        第二、牛仔裤很紧,这是最大的弊端!每天老师和保育员在孩子上完厕所或者午睡起床后塞裤子,又紧又窄的牛仔裤常常让我们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牛仔裤裤腰弹性小,一旦衣服穿的多一点,根本就拉不上去!连老师都拉不上的裤子,叫小朋友自己拉,怎么拉的上去呢?

        老师建议:面料柔软的棉裤又柔软又温暖,是冬天最好的选择,而且很多棉裤的裤腰都采用宽橡筋,松紧幅度很大,非常好拉好塞。像这样的天气,一条棉裤或者绒里夹裤,再加一条秋裤就够了;如果冷空气来了,可以在棉裤里塞一条宽松的羊毛裤,就足够了。

        这里请注意,很多父母冬天喜欢用那种紧身的厚裤袜代替羊毛裤,以为紧身的保暖性更好,其实紧身的裤袜对孩子来说是很不方便的!很难穿脱,在幼儿园上完厕所拉不上,而且女孩子小便的时候,因为裤袜太紧,裤子拉不下去,结果小便把裤子弄湿的现象时有发生。

        说了那么多,关于孩子冬天在幼儿园穿什么,不外乎“方便”、“好活动”、“好穿脱”三点原则。孩子在幼儿园里过集体生活,他们得到的帮助没有办法像在家里一样,是及时的一对一或者二对一。很多时候老师和保育员会要求孩子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具备一些粗浅的自我服务的技能,这对孩子的能力也是很好的一种培养! 希望以上这些小建议,能让爸爸妈妈们在为宝宝选购衣裤的时候,有所帮助和借鉴。

了解宝宝在幼儿园是否吃饱

  营养专家指出,孩子每天所需热量是可以计算出来的,而目前一些幼儿园的一周菜谱的确存在问题。

  吃没吃饱算算热量

  有些孩子在家不爱吃饭,可一从幼儿园回来就叫饿,于是家长开始担心孩子在幼儿园饿肚子了。
 

  对此,中国营养协会常务理事、临床营养分会主任李淑媛表示,孩子从幼儿园回来表现出“饿”,可能是在幼儿园没有吃饱,也可能是在幼儿园活动量大,食欲提高了,因此家长此时应该多方了解孩子在幼儿园到底吃了多少。
 

  事实上,对于一个上幼儿园的孩子,一般来说一天需要的热量是可以计算出来的,也可以从孩子的每餐搭配中了解到孩子到底饱没饱。
 

  据李淑媛介绍,幼儿园的孩子多在3岁-6岁之间,每天能量需要量为男童1300~1700千卡,女童1300~1600千卡。其中蛋白质45~55克,脂肪应占全天能量的30%~35%,其余能量由碳水化合物提供。
 

  每天食五餐最科学
 

  从用餐的次数分配上来看,李淑媛介绍,幼儿园的孩子宜每天正餐三餐,加餐两次,其能量分配是:早餐25%,加餐5%,午餐35%,加餐5%,晚餐30%。如果睡前加餐,午餐可以30%或者晚餐25%。睡前2~3小时加餐比较适宜,太晚会影响宝宝睡觉,极易发生食积。
 

  具体说来,1300~1700千卡折合成食物大约200~225克,蔬菜200克,牛奶250ml,鸡蛋一个,鱼肉类100克,烹调油约20克,水果150~200克。
 

  多吃深色蔬菜
 

  上幼儿园的宝宝消化功能发育还不完善,所以给孩子食用的食物要容易消化。专家指出,特别是最重要的午餐,应该干稀结合,食物质量要尽量精而少。由于孩子的胃容量较小,应少吃多餐,每次吃饭要保证食物品种多样。
 

  此外,李淑媛还强调指出,在给幼儿园宝宝的食物分配中,食物要多样化,以谷类为主,粗细要搭配。在蔬菜的选择上,李淑媛表示,宝宝的幼儿园每餐要有青菜,要选多种蔬菜,特别是深色的。
 

  对于上幼儿园的宝宝来说,每天不可或缺的还有奶及大豆制品。在荤菜类的选择上,应多选鱼虾类和瘦肉。此外,需要强调的是,给上幼儿园的宝宝做饭,不管做什么食物,都要做到清淡少油、易咀嚼、易消化。

 

不要再把窗户关紧紧!室内空气污染防治:家中x幼儿园

【育儿生活】2017年6月号

上个月初新闻指出,幼儿园竟然也有空污问题!环保署实测幼儿园室内空气污染品质发现,下课后门窗紧闭,教室内污染物浓度渐增,隔天上学时间开门窗后,浓度快速下降,但中午污染物浓度又出现小高峰,分析与许多幼儿园早上10点之后会开冷气并关门窗有关。同理,外出回家后的家中空污也十分严重?一回到家或外出时可以怎么做,以减少室内空污呢?

呼吸著不佳的空气,有何影响?

想要减少空气污染之前,先来了解呼吸著品质不佳的空气可能会有哪些不良影响?肾脏科名医江守山医师指出,空气中的悬浮微粒将损害心脏的内皮细胞,较容易演变成高血压。且空气之中的金属微粒已经被证实具致癌性,其中的苯与甲苯是形成血癌的一级致癌物;甲醛是造成鼻咽癌的一级致癌物。此外,悬浮微粒使得孕妇早产与流产也都是具有研究支持的。

许多台湾孩子有气喘,与空污有关!

空气污染还特别会对于孩子带来气喘问题!江守山医师指出,空气之中的霉菌胞子数量被发现是引起气喘的重要风险因子,甚至是比尘螨的影响还严重许多。一般来说,胞子出现于墙壁有漏水而产生的壁癌之上,长了许多黑霉的壁癌对于孩子的健康造成相当程度的伤害。

室内的空气污染从何而来的?

空气污染感觉是户外才会有的事,室内怎么也会有空气污染呢?室内的空污又是从何而来的?江守山医师指出,从居家装潢开始,若使用了含有甲苯、甲醛、重金属的有毒建材、涂料,等于是待在家里多久就吸了多久的毒气,想想几乎一整天都在家的孩子,就知道其严重度!

闻到异味就是有问题了!

在幼儿园方面,当爸妈从户外走进教室,只要鼻子闻到味道就不对劲了!然而这样说当然不是指鼻子是万能无敌的,而是空气原本应该是无色无味的,目前已知的300多种挥发性有机物大部分是有味道的,仅有少数是无味。因此,若有味道绝对是不对的,不过,爸妈也要知道闻起来没味道不见得代表100%没有问题!根据江守山医师的过往经验,有少数房屋其挥发性有机物浓度高得不得了,但鼻子就闻不出异味来。

不要使用有毒挥发性颜料 

幼儿园除了有装潢材料造成的毒物之外,多数幼儿园兼做才艺教室,尤其是使用挥发性颜料的绘画班,其挥发性有机物浓度数值都很高。因此,江守山医师建议为孩子选择才艺班时,不仅要确认师资,还应该了解其使用的创作材料为何,才能确保孩子的安全健康。

学游泳反而增加气喘机会

许多爸妈热衷于没几个月大的宝宝到泳池学游泳,而台湾各地广建游泳池,各区的运动中心也都有游泳池设备,但爸妈不知道的是暴露于游泳池的三卤甲烷,将增加孩子气喘的发作机会!江守山医师指出,比利时研究指出 2岁前学游泳的孩子有23%罹患气喘,而10~14岁学游泳孩子只有11%具有气喘问题。 

2009年比利时研究发现,在温水游泳池游泳的中学生越容易罹患过敏性鼻炎。法国研究则指出每增加室外游泳课10万名,儿童气喘比例会增加2~3%,且长期在含氯游泳池的人,其肺部产生类似气喘者的变化,在游泳池待太久的孩子,其睾固酮也会降低。在西班牙巴塞罗那研究发现,在含氯游泳池的泳客增加了基因突变及致癌风险。

采访撰文/陈萱蘋

咨询/肾脏科名医 江守山医师

插画/日光路

*完整文章内容请参考:【育儿生活】2017年6月号。http://new.mababy.com

孩子在幼儿园打架挨欺咋办

  现在每家都一个宝贝,大人的性格各种各样,孩子也是,进入幼儿园相处过程当中可能出现一些矛盾,比如打架或者打闹抢东西之类。这个问题是家长特别纠结的,家长看到这种情况管也不是不管也不是,管了孩子这方面是不是独立性更差,比如孩子挨欺负,不管特别揪心,遇到这种情况家长抱着什么样的心态处理?

  只要把孩子放入幼儿园就是进入同龄的小社会,打架碰撞抢东西是不可避免的,首先一点从心理上我首先要提醒各位家长不要太纠结,不要以为一次打架或者一两次抢东西就会对孩子一生的性格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其实关联性没有那么大的。

  如果老师跟你讲谁和谁打架了或者孩子回来说我和谁谁谁打架了,那首先先不要特别紧张你受伤没有,是他欺负你了还是你欺负他了,不要把这个事情马上对立化,很多小朋友打架是有原因的,可能无形当中小家伙相碰了,过了一两天孩子自己都忘了。有的孩子性格争强好胜,在家里唯吾独尊什么东西都是我先拿,什么好的大的都是我先,到了幼儿园以后他还以为在是家里,那种处事的方式让他和别的孩子老是去争强好胜欺负别的孩子,属于主动攻击性的打架。也有的小家伙性格比较内向一些,胆比较小一些,缺乏自信的,可能他有时候被迫和别人打架,别人发起这种战争他可能被迫去还手。
 

  很多原因都有,但是我想因为毕竟还是三四岁的小孩,他们还没有那种特别强的功利意识,打架是一时兴起难以避免的。如果小朋友讲我今天和谁打架抢东西了,作为家长首先心态放平和一点,不要把它看成是一件很严重的事情,但是你可以像朋友一样问问他,跟妈妈说说你们俩为什么打起来的,你先了解一下这个原因,看看是自己孩子的问题还是人家孩子的问题还是谁都没有问题只是一次偶然事件,根据孩子说的原因给孩子讲一下遇到争东西抢东西用什么方式比较好一些。
 

  遇到经常抢你东西的孩子,习惯以强欺弱的孩子,告诉他没有什么可怕的,你的东西想跟他交换就跟他交换,如果不想跟他换冷静地告诉对方我不想跟你换这个东西。如果实在还不行的话,幼儿园里毕竟有老师,还可以去老师那儿寻求帮助。但是如果每次一问,都是你自己家的孩子挑衅别人来引起的打架,那有可能是孩子在跟同伴相处的时候这种相处方式他没太掌握,有的时候可能他也就是想跟人家换一下,但是可能表达不出来上去就动手抢了,你可以拿一个什么因的东西迂回曲折的进行交换,用一种别的孩子更容易接受的方式跟小朋友沟通。
 

  具体情况不一样,或者有时候两个小朋友无心碰撞了一下,要告诉他大家都是小朋友都是好朋友,都在一个班里面,互相谦让一下,去说一说,让孩子心里不要那么纠结,一般都没什么问题。

 

上幼儿园可防白血病?怪事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专家对以前的14项有关儿童传染病和癌症风险的研究进行重新审查,提出了上述观点。他们总结说,上幼儿园可将儿童患这种血癌的风险平均降低21%,患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风险可降低多达30%。
上幼儿园,对于年幼的孩子,是他(她)正式离开家庭、走上社会的第一步,第一次离开父母的怀抱,独自到一个陌生的环境过群体生活,不适应与害怕是意料之中的事。许多孩子一生中最大的“分离焦虑”便产生于幼儿园,这意味着人生另一种转变与蜕变。

  宝宝初到幼儿园生病是最让我们头疼的问题。但上幼儿园也有很多意料不到的优势。

  据国外媒体报道,最新研究发现,儿童上幼儿园可预防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上幼儿园的小朋友患白血病的可能性比没上幼儿园的低30%。
 

  研究人员认为,适当接触一些传染源,可能有助于增强儿童的免疫系统,使他们少得病。该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流行病学》杂志上。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专家对以前的14项有关儿童传染病和癌症风险的研究进行重新审查,提出了上述观点。他们总结说,上幼儿园可将儿童患这种血癌的风险平均降低21%,患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风险可降低多达30%。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是儿童最常患的一种白血病,英国每年大约有400名儿童患上这种疾病。不过目前科学家还不清楚致病原因。近几年的几项研究支持了所谓的“卫生假设理论(hygiene hypothesis)”,认为生命早期生活在无菌环境里,会剥夺儿童的免疫系统对抗白血病等疾病所需的刺激因素。
 

  血液里大量出现发育异常的白血球时,就会引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异常白血球对正常血细胞的生成产生干扰,引起贫血,最终导致白血病。不过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非常罕见,大部分儿童只要经过正确治疗,都会完全康复。
 

  研究人员表示,生活在太干净的环境里,儿童还易患哮喘和过敏症。去年美国科学家发现,如果儿童的皮肤太干净,伤口也不容易愈合。他们表示,皮肤上的灰尘里包含的一些细菌,有助于控制由人体修复机制引起的炎症。


 

幼儿园开学准备入园用品

  从家庭到幼儿园,是宝宝迈向社会的第一步。可入园对于孩子和父母来说,揪心的是父母:孩子是否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老师会不会喜欢他?孩子与小朋友能不能相处?会不会被欺负……怎样才能让孩子开开心心地入园,在进幼儿园之前,作为父母应该作好哪些物质准备?

  服装类:为孩子选择一些合适的衣服放在写有孩子姓名的小包内,既穿脱方便又不妨碍活动;鞋的大小要适宜,尽量选择底软、跟脚、轻便的鞋子,适合跑跳活动。由于孩子年龄小,家长可多为孩子准备两套衣裤放在幼儿园备用,以备孩子尿裤子、呕吐时更换。

  开学用品:家长可以根据孩子开学要用到的必需品,如彩笔、跳绳、皮球、沙包、小书包等,带领孩子一起选购或制作,孩子自己挑选和参与制作的用具和物品,会让孩子爱不释手,也会带来他们对新学期的期待。
 

  随身物品:对于依恋性强的宝宝,家长可让孩子选择一样最喜爱的玩具或物品带到幼儿园,使其产生安全感。准备一个孩子喜欢的小背包,放置孩子个人用品如小手巾、水壶等。尤其注意开学前帮孩子剪指甲,不让孩子带细小的物品入园,以免发生危险。
 

  收集废旧材料DIY:可以和孩子利用各种废旧材料,进行“变废为宝”亲子DIY,既提高了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及动手能力,又增进了亲子感情。另外提示孩子开学后将成品带到幼儿园进行展示,在激发孩子上幼儿园愿望的同时,又进一步提高了孩子的成就感,真可谓一举多得。
 

  需要注意的是,千万别大包大揽,要与孩子一同准备并告诉孩子这些用品的名称与作用。


 

 

bobo上学去幼儿园先修课程,您准备好了吗?

bobo上学去 幼儿园先修课程,您准备好了吗?

文/彰化基督教医院职能治疗组组长、彰化县职能治疗师公会理事长陈宜男职能治疗师 妆发摄影/Bingo Bunny 宾果邦尼摄影
 
幼儿园阶段的宝宝已逐渐脱离家庭并融入团体生活之中,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生命历程,上学后可以拓展生活圈与交友圈,累积更丰富的社会经验、增加与社会连结、培养独立自主的精神等,充满正向的帮助与益处。宝宝上学看似一切美好,但并非都那么顺遂,有许多宝宝遭逢了人生第一个“严重适应不良”的问题。究竟宝宝适应不良的原因有哪些呢?该注意什么呢?
 

上学前,亲子应做好准备的几件事
宝宝上学后,适应新生活的最大问题除了环境与生活节奏改变外,莫过于“生活习惯”的改变,从在家中由父母帮忙打理一切的生活,瞬间转变成要学会独立自主,自己吃饭、自己刷牙、自己洗脸、自己穿鞋子、自己上厕所等,一切都得学习“自己来”。
 
当然,这也是目前我在各场合遇到幼儿园老师时,经常讨论到的问题,宝宝上了幼儿园之后,如果凡事都还是需要老师的协助,包括喂饭、帮忙换尿布、训练上厕所、帮忙穿脱衣服等,老师整天疲于奔命于这些“宝宝上学前应该先学会”的生活技能,自然降低了教学的品质,也减少了对于教育的热情。
 
宝宝在学龄前的阶段最重要的事除了游戏和学习以外,不外乎就是生活自理技能的培养。许多研究显示,及早培养生活自理的独立性将对宝宝产生正向的影响,举凡可减少进入幼儿园后分焦虑、建立自信心与养成责任感等,此外,也能减少幼儿园老师的负担,将心力与时间更有效地运用在教学上。
 
生活技能先修课程
其实就幼儿发展而言,宝宝约莫在3岁左右(幼儿园小班前)就能具备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因此宝宝上学前必须进行“生活技能先修课程”,主要包括:
 
1.学习自己吃饭
有许多宝宝到了3、4岁还不太会使用汤匙,普遍发现有几个共通点:
过度担忧宝宝自己吃得到处都是,清理起来非常麻烦,这类型的家长通常认为:“用喂的比较快,省时、省力又卫生。”
得看电视才能安静吃饭,但边看电视边吃,无法专心,导致吃饭时间拉得很长,家长经常因等不及而直接喂。
家长经常为了宝宝吃饭的问题而伤透脑筋,宝宝连家长喂都不吃了,更何况是自己动手呢?此时,如果家长又因此而火冒三丈,影响了用餐的气氛,对宝宝而言,原本愉快的用餐时间,在他们的眼中会变成地狱时间!
 
幼儿汤匙使用发展里程碑
从幼儿学习使用汤匙的发展里程碑看来,1岁半至2岁之间即可以尝试用类似大人抓握汤匙的方式进食,约莫2岁半已能自行吃得很好。
如果家中有满2岁的宝宝,您是否还在喂他吃饭呢?如果回答“是”的话,请开始放手让他们尝试自行进食吧!

年龄 发展概况
1岁~
1岁半
能将大人舀妥在汤匙上的食物,以拳头抓握
(五指紧握包住汤匙柄)的方式握住汤匙并送入口中。
1岁半
~2岁
已能尝试用三指抓握(大拇指、食指与中指)的方式
抓握汤匙,并能自己从碗里舀食物吃。
2岁~
2岁半
使用汤匙的技能逐渐成熟,且吃非流体食物时,大致
能保持清洁。
3岁
~4岁
能用汤匙喝汤而不洒出来。

2.学习自己上厕所
依佛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理论中提到,宝宝2岁至4岁的阶段正处于人格发展五阶段中的“肛门期”,正是训练宝宝如厕习惯与独立性的重要阶段。因此,如厕功能也是宝宝上学前就必须具备的生活技能之一,尽管尚无法完全熟练或独立,但至少须具备基本概念与养成良好习惯。
 
幼儿如厕发展里程碑
年龄 发展概况
1岁 对于尿布上有大小便感到不舒服,并尝试表达(肢体动作
或表情)
1岁半 在鼓励、监督之下可于短暂时间内(约3~5分钟)
坐在儿童马桶大、小便。
2岁
~3岁
小便越来越有规律性,开始对如厕训练感到兴趣。
3岁
~4岁
可以自己去厕所,自行脱掉裤子,但擦屁股仍需协助。
4岁
~5岁
可以自己独立完成上厕所大部分的步骤
(唯独擦屁股动作仍需部分协助)。

3.学习自己穿脱衣裤与鞋子
关于宝宝的生活自理能力,经常令家长感到困扰且求助职能治疗师的一个问题,即是穿脱衣裤/鞋子、扣钮扣等穿着相关问题。影响宝宝穿着能力的因素相当多,其中有几个较常见的原因提供参考:
过度保护,因而剥夺宝宝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
家长过于繁忙,分秒必争,嫌宝宝动作太慢而抢先协助完成。
认知发展迟缓,如无法辨识衣服的领子与袖子。
动作发展迟缓,如抓握动作发展不佳等。
感觉统合失调,如触觉能力不佳影响其操作钮扣的表现。

幼儿穿脱衣物鞋子发展里程碑
年龄 发展概况
1岁
~2岁
开始学习脱袜子;完成部分穿衣裤的步骤,如将手伸出
袖子并将腿伸出裤管。
2岁
~2岁半
学习脱掉宽松衣物(如外套);完成部分脱裤子的步
骤;穿套头衣服时会尝试找袖子孔洞;学会脱鞋。
2岁
~3岁
能自行脱裤子;在协助下开始练习穿袜子;可以解开
较大的钮扣。
3岁
~3岁半
开始练习穿较宽松、没有后跟的鞋或拖鞋;稍微协助
下可以穿袜子;能够在稍微的协助下穿着T恤;可以
扣上较大的钮扣。
3岁半
~4岁
能分辨衣物的前后;扣大钮扣的速度加快,且可以
连续扣3至4个以上。
4岁
~5岁
可以操弄较小的钮扣或按扣;可以开始练习分辨鞋子
的左右;穿袜时可以正确摆放袜子的方位。
 
结语
除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练习照顾好自己以外,在宝宝上学前也应该让他多接触人群,并且透过大人的引导让宝宝增加与同侪互动的机会,否则宝宝刚到学校一下子接触那么多陌生的人,加上家长又不在身旁,顿时缺乏安全感而惊慌失措,第一天就对幼儿园产生了不好的印象,往后的日子就更加难过啰!此外,宝宝在家中时,也应该由不同的亲人轮流陪伴与照顾,而非成天黏着固定对象,甚至形影不离,如果再加上无微不至的照顾,不难想见宝宝就更难适应家庭以外的社会啰!
 
※原文刊载于2017年5月号363期《妈妈宝宝杂志》随书附赠《bobo小天才》别册。
※更多精彩内容,请见【妈妈宝宝怀孕生活网】(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妈妈宝宝杂志》授权刊登,未经同意禁止转载。


怎样在幼儿园里培养好习惯

  一个人养成一种习惯,然后又逐渐被这种习惯所改变,这就是习惯的力量。教育孩子,很重要的一点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进入幼儿园的孩子正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一切都要学习,可塑性强。是各种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

  习惯养成的关键期,良好的教育可使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也会让他们的一生受益匪浅。“幼儿思维游戏特色课程”正是从幼儿的这些特点出发,借助具体形象的操作材料,让幼儿在游戏中自主学习、发展思维。通过小班两年多的教学实践,我感觉,这一课程能够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思维及生活习惯,并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思维游戏特色课程”不同于幼儿园的自由游戏,它是以操作材料为依托的探索性、操作性智力游戏。幼儿按照游戏中不断提出的问题和任务,通过操作材料,不断探索和尝试解决问题,进行游戏。游戏的整个过程是幼儿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幼儿主动建构自己的经验和知识,逐渐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和思维系统。
 

  课程的每套操作材料,不仅色彩艳丽而且操作性极强。这些材料既能很快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幼儿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知水平也在不断调整、提高,通过各阶段的游戏课程,幼儿能体会成就感,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在教学过程中,我感到首先要让孩子们感兴趣。我注意激发孩子们参与思维游戏的兴趣,根据孩子的喜好,编制了让孩子朗朗上口的儿歌:“啦啦啦,啦啦啦,我是思维游戏的小行家,思维游戏伴我成长,我是思维游戏的小行家”,孩子们和着歌声集中了注意力,并在愉快的情绪中开始,他们喜欢的思维游戏。
 

  在孩子们兴致很高的前提下,我有意培养他们的各种良好的习惯。每次开新游戏盒时,专门为孩子们开设一节开盒收盒整理游戏盒的活动,让孩子从第一次活动开始就自己学习收拾自己的学具,培养他们收拾整理的自理能力和良好的操作习惯,也让每次思维游戏能安排得更加紧凑,有条不絮。
 

  给孩子自由创新的空间
 

  针对“思维游戏特色课程”强调幼儿自主活动、主动探索,并且获取知识技能的同时情感得到升华的课程特点。我教学时鼓励幼儿采用不同的方法,并接纳幼儿的不同的创造结果,从不同角度随时给予肯定、鼓励,使他们勇于克服困难,大胆表现。
 

  我总认为,应该给孩子们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使他们的创造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只要给幼儿创造自由的空间,鼓励幼儿推陈出新,超越自己,超越同伴,幼儿的创新能力就会不断提高,同时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动手操作能力也会得到提高,其实,这也是在培养幼儿勇于创新的习惯。
 

  提高幼儿的合作能力
 

  幼儿园生活以集体生活为主,孩子们在一起学习、游戏、活动的机会是很多。“幼儿思维游戏特色课程”依据幼儿园生活活动的特点,通过游戏中角色分配,相互配合,使幼儿明白了,只有相互合作,才能开展游戏,才能使变得有声有色。如《商业街》这一主题,幼儿在建构商业街的基础上,通过协商分配角色(营业员、顾客等),游戏才能开展得有声有色。
 

  在游戏的过程中,幼儿学会了谦让,掌握了合作的方法。在合作中,他们形成了自信,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未来社会中,只有能与人合作的人,才能获得生存空间;只有善于合作的人,才能赢得发展。结合“思维游戏特色课程”在很多单元内容中,我都非常注意培养孩子们团结协作的精神,并且尽力将这种精神融入他们的日常行为中,以求使孩子们养成一种做事团结协作的习惯。
 

  思维游戏课程让老师也有提高
 

  通过“思维游戏特色课程”的教学,使作为老师的我也受益匪浅。思维游戏从观察、记忆、理解、比较、归类、解决问题等各个方面以游戏化的形式对孩子进行培养教育,在引导孩子发展的同时,我也感觉自己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思维也更加严谨。
 

  思维游戏教会了我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思维游戏更教会了我如何观察每一个孩子的细微动作与变化,让我更了解我的孩子们,我和孩子们走得更近。
 

  每次的思维游戏在音乐声中开始,在孩子们的欢笑声中结束,作为老师的我,和孩子们的游戏互动中不仅得到不断的充实,而且也随课程养成了更好的思维习惯。


 

女婴体内留针事件被刑事立案

  8月6日,江苏淮安市妇幼保健院医生从11个月大女婴萌萌(化名)体内取出4根缝衣针。此前,因有针头冒出,女婴已在其他医院拔出两根针。对于体内出现缝衣针,女婴父母未作解释也不愿报警。医院报警后,淮安警方表示将此事作为刑事案件立案调查。

  事件:女婴体内取出4根针

  
6日8点30分,萌萌被推进淮安市妇幼保健院手术室,12点40分,4根针全部取出。
 

  萌萌手术前拍摄的CT片显示,4个白亮的针状物分布在腰部和臀部两侧。据主刀医生、淮安市妇幼保健院小儿科副主任陈卫兵介绍,4根缝衣针长度从1.5厘米到约2厘米不等,都没有针鼻儿。臀部的两根针有可能触及坐骨神经,腰部的那根眼看就要移动到肝脏位置。
 

  陈卫兵介绍,手术难度很大,为准确定位萌萌体内的4根针,他边看X光片,边电话联系放射科主任,参照早晨刚拍的CT片来定位。取出4根针后,他发现最后取出的那根比X片上显示的短了半截,随后他又将断针找了出来。
 

  陈卫兵说,从取出的针所附体液颜色及针所处位置的感染程度看,这4根缝衣针在萌萌体内至少一个多月了。有医生说,针取出来时已生锈,有的针黑乎乎的。
 

  据介绍,再过10天左右,萌萌即可出院。

  疑点:女婴父母拒绝报警
 

  据陈卫兵介绍,7月29日,一对家住淮安市淮阴区王营镇果林社区的中年夫妇抱着萌萌前来就诊。他初步检查发现,女婴臀部有一处针眼,已感染。女婴父母称,7月22日,由于萌萌一直哭闹,家人在她臀部发现一根没有针鼻的缝衣针,于是送到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将针拔掉,该院为萌萌拍X片发现,她体内还有4根针状金属物,遂建议到妇幼保健院做手术。
 

  陈卫兵说,据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病历,萌萌在5月份曾在该医院拔出一根在臀部冒出的缝衣针。陈卫兵问萌萌父母有没有报警,得到否定的回答后,他建议报警也被拒绝。
 

  7月31日,医院报警。据医院放射科主任欧继华介绍,从针的运动轨迹看,不排除是人为戳进萌萌体内的。

  调查:警方作为刑案立案
 

  据淮阴区警方内部人士6日透露,此事可能是家庭矛盾引发,警方已将萌萌家人带至派出所调查,家人不是很配合。
 

  淮安市委宣传部昨天透露,淮安警方已将此事作为刑事案件立案调查,警方称将全力以赴侦破此案。
 

  昨天凌晨2时许,淮安市淮阴警方在网上发帖称:“7月31日,淮安市公安局淮阴分局接到医院报警,称该院在接诊郑某某11个月大的女儿时,发现身体有被针扎症状。接报后,淮阴分局高度重视,迅速组织警力开展侦查。目前,经过手术,女婴各项生命体征正常。相关侦查工作正在进行之中”。记者了解到,淮安市副市长、公安局局长倪兴余已召开紧急会议,要求全力侦破此案。
 

  淮安市妇幼保健院工作人员说,6日深夜,他和一些同事被警方请去开会。

  说法:知情不报涉嫌包庇
 

  淮安市法律援助中心邵永高律师前天表示,如证据证明针扎入萌萌体内属意外,那么父母未尽到相应监护责任,萌萌其他成年近亲属可向法院申请变更监护权;如确属外人所为,则此人构成故意伤害罪,如是其法定抚养义务人所为,则构成虐待或故意伤害罪;如果萌萌家人明知嫌疑人而不报警则涉嫌包庇。
 

  淮安市淮阴区妇联权益部一名工作人员昨天表示,理论上讲,在案件水落石出前,有关部门可以通过法律程序暂时接管萌萌的监护权,但在现实生活中操作难度比较大。


 

婴儿疑似“烤死”事件医患双方达成协议

  记者21日从福建泉州市卫生局组织的由省市两级专家、卫生管理、纪检监察及临床、检验等人员组成的调查组获悉,福建省泉州市儿童医院新生儿疑似“烤死”事件又有新进展,20日,患方已将患儿尸体送殡仪馆火化。
 

  专家从专业观点认为,要查清患儿死亡原因,必须根据尸体病理解剖和相关病原体检验方可确定。但患儿家属了解了尸检全过程后,坚决不同意做尸检。之后,医患双方经调解达成协议。20日,患方将患儿尸体送殡仪馆火化。

父母咋为孩子选择幼儿园

  一个适合孩子成长的幼儿园,能为孩子抢占一个较为有利的起跑线,准备一条较为通畅、便捷的跑道,让我们的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作为父母应该怎样为孩子择园呢?“适合”二字是根本!能让孩子感到快乐、开心的幼儿园就是最适合的。

  家长择园须知

  
幼儿园教育是整个教育架构的根基,在孩子的整个学习阶段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专家表示,在为孩子孩子选择幼儿园时,应考虑以下几点:

  招生问题
 

  幼儿园每年都在春季公开招生,招生的范围一般是在幼儿园所在地区的周围。声誉好的幼儿园因受名额限制,并不是让每个参加报名、面试的孩子都能入园的,一般它会优先照顾本系统、本地区的孩子。
 

  报名时间
 

  一般在6月份左右,也有些幼儿园会提前到4、5月,甚至更早。具体报名时间,每个幼儿园会用在园门前贴海报、通过公众传媒发布广告、投递邮件等形式进行通知,这一时期应多加留意。到了报名之日,即可携带孩子和有关资料来幼儿园报名。
 

  年龄限制
 

  小班孩子的入园年龄应满3周岁。因为这个年龄的孩子已具备基本的语言能力和初具独立生活的能力。有些幼儿园设置了小小班,小小班的入园年龄为2岁至2岁半。
 

  面试项目
 

  审核材料后,幼儿园会派专门的老师对孩子进行面试。面试的内容都非常简单:询问孩子的姓名、年龄、家庭住址、平时喜欢做些什么事等。一般面试时间为5至10分钟左右,主要目的是测查孩子在智力及认知能力方面的发展水平。父母轻轻松松的态度会使孩子有问有答。让孩子见到陌生人时使用礼貌用语很重要,这样的孩子肯定会给老师留下良好印象。
 

  录取通知
 

  通过面试后,大约在一个月之内幼儿园会利用传媒或联系父母的办法来公布入园名单。如果父母对入园名单不清楚的话,应及时打电话到幼儿园询问。对于已录取的孩子,幼儿园会另行通知父母带孩子去体检的时间。体检的主要内容是做肝功能化验等,看孩子有无传染性疾病。
 

  择园需注意的细节
 

  选择幼儿园,合适最重要,这些细节也非常关键:
 

  盲目追求幼儿园等级
 

  有些幼儿园因受场地限制无法达到示范园,但办学严谨、教师工作踏实、服务意识强,在园孩子的家长满意率高。这样的幼儿园是最值得选择的。
 

  选择全托幼儿园
 

  学龄前儿童处于感情发展的关键期,非常渴求家人的关爱,如果此时送进幼儿园全托,孩子缺乏与亲人亲昵的接触,无法体验常人的感情。
 

  长此以往,他们会失去安全感、信任感。除非万不得已,家长不要“忍痛割爱”。
 

  选择比孩子实际年龄高一级的班级
 

  正常的孩子智力年龄随生理年龄同步增长,一个聪明的3岁孩子进入4岁年龄段的班级,他的能力显得平平,还有可能事事不如别人。
 

  当孩子大班毕业该进小学时,由于年龄的问题无法入学。孩子将面临“留级”的打击。
 

  入园便进行“定性培养”
 

  孩子进入幼儿园前,兴趣爱好、个性特长等各方面都没有定性。因此,家长不要过早地对孩子进行所谓的“定性培养”。没有必要要孩子学这学那。
 

  幼儿园在招生时是不允许考试的,面试无非为了看看儿童的健康状况(有无传染病)、是否认识数字(1、2、3……)、颜色辨别(红、绿……)等。
 

  至于某些心急的家长有目的性地强迫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择园需考虑的8要素
 

  为了孩子的快乐与开心,我们的父母一定要炼就“火眼金睛”之本领,为孩子择出“适合”的幼儿园。
 

  路程
 

  选择幼儿园当然离家越近越好,提倡“就近入园”。一是节省接送时间,尤其在雨季或寒冷的冬季,离家近的幼儿园会让你和孩子方便不少,减少意外发生;二是因为离家近,能经常看到幼儿园,孩子不容易产生陌生感。如果路途远的话有校车接送就最好了,但车程也不宜超过1小时。
 

  教师的素质
 

  幼儿园教师除了要有一定的资历外,最重要的是个性温柔,有耐心,喜欢孩子,尽责和有爱心,同时,要善于和孩子及父母沟通,能把幼儿园照顾和教育幼儿的理念与父母很好的交流,这样能够提升家庭的教育功能,能更好地帮助孩子的学习与成长。
 

  环境及活动空间
 

  宽敞明亮的环境让孩子心情开朗。适合孩子年龄特点的设施,会减少孩子出现危险事故的可能性。室外是否有滑梯、秋千、转椅、攀登架等,教室的四周是否装饰了老师自己制作或绘画的作品,这可看出老师的业务水平和对孩子的耐心。
 

  营养卫生
 

  幼儿园的全体工作人员必须没有传染病,并且每年或半年做一次体检以查看身体是否健康。每天对孩子的用品,如毛巾、茶杯等消毒1~2次。厨房卫生清洁,孩子的餐具每用过一次都要消毒。每个孩子有自己专用的、放在固定位置的茶杯、毛巾。
 

  安全性
 

  幼儿园里是否经常出现有关孩子安全的重大事故,有无丢失孩子的记录,这标志着一所幼儿园的管理者与老师对孩子安全意识的强弱。有的幼儿园不能合理地建章立制,没有严格的门卫制度、饮食卫生制度、交接班制度、安全制度等,致使管理出现漏洞、造成严重后果。
 

  师生比例
 

  目前的托班的师生比例应在1:7左右,否则老师难以兼顾到每个孩子的个性需要。根据国家规定,全日制幼儿园每班应配设2名教师、1名保育员。
 

  收费情况
 

  父母可根据自己的经济情况选择合适的幼儿园。一般来说公办幼儿园收费较低,民办幼儿园则较高。同类幼儿园中,级别高的收费高,级别低的收费相应也较低。具体的收费情况可直接向幼儿园咨询。今后的趋势是幼儿园收费逐步放开,公办教育均按等级定价,民办教育根据平均成本定价。
 

  学校口碑
 

  选择幼儿园时,需要同已在这所幼儿园就读的孩子的父母进行交谈,听取他们对该园的口碑,这样会对心目中的幼儿园有进一步了解。你可以利用幼儿园晚接时间,与幼儿园游乐场里正带孩子玩耍的父母攀谈,尽可能获取你所想要的信息。
 

  另外,也可向幼儿园老师了解,同行中人是为你判断、出主意的最佳人选。如果你有这样的朋友千万别错过呀!


 

狗咬孩子事件频发,如何教育孩子防被咬?

  

        


  近日,全国多地频频出现藏獒伤人事件,27日,大连一女童被藏獒咬伤致死;北京亦在3天内有5人被藏獒咬伤。 为何孩子总被狗咬?如何教育我们的孩子学会保护自己?

  近日,全国多地频频出现藏獒伤人事件,27日,大连一女童被藏獒咬伤致死;北京亦在3天内有5人被藏獒咬伤。对此,北京政协委员刘凝认为,对于养大型犬只的规定、限制与监管,相关部门管理不到位,法规落实不好。

  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易行律师事务所主任刘凝认为,以北京目前的法律法规看,已经达到了犬只的分类管理的效果。

  "虽然不伤人的大型犬很多,但养犬的人知道,不养犬的人未必知道,尤其是孩子容易受到伤害。"刘凝认为,以犬只体型大小区分也无可厚非。但藏獒伤人事件频频发生,其实最重要的是管理不到位,法规落实不好。比如对遛狗不拴狗链、无证养犬,尤其在城区饲养大型犬,警方既然是主责单位,就要尽到责任。
 

  刘凝还建议,像藏獒这样的大型烈性犬只,要单独对其分类。"藏獒本来就是不是广大的内陆地区的犬种,也不是生活在平原地区的,兽性很强。"像这种犬根本就不应该让其在城市里出现,对饲养者也要更加严格地约束,比如遛犬区域的限制、饲养范围等。

  宠物狗就不咬人吗?
 

     狗一直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除了像藏獒、高加索犬以及罗威纳犬这样性子暴烈的品种之外,人们更愿意认为犬类是“萌”、“有爱”、“安全”的,但是事实上,并不仅仅是烈性犬才有攻击行为,什么品种的够都可能咬人,这与遗传有些关系,另外更多是受到幼年时的经历、社交、训练以及健康状况的影响。
 

     研究者们对537例儿童被狗咬伤的案例进行分析发现:咬伤事件中混血狗占了两成,拉布拉多占了一成,罗特威尔和德国牧羊犬加起来占一成,金毛巡回犬只占其中的3%。像拉布拉多犬这样广受欢迎的宠物犬类,同样会攻击儿童,所以,对于孩子们来说,任何品种的狗都不是绝对安全的。
 

     狗最爱咬孩子的脸部和脖子
 

     孩子体格较小,对狗没有什么威慑力,而且盯着狗的眼睛看会让狗觉得受到了威胁,孩子和狗又差不多高,这种高度相当的凝视尤其会让狗觉得受到了威胁。而且更悲剧的是,孩子个子矮,狗很容易够着孩子们的脸或者干脆把他们扑倒,于是,很多被狗咬伤的小孩都伤在面部,惨不忍睹。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医学院的Vikram Durairaj博士对537例儿童被狗咬伤案件进行分析的结果验证了上面这个说法:80%的伤口都在头部和颈部,对孩子来说,这是非常危险的。本次藏獒咬伤小女孩,致命伤口就发生在下颚部分。

  狗狗为什么爱咬小孩?
 

  为弄清攻击小孩的狗都有哪些共同特征,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拉娜·热斯讷进行了一项研究。
 

  他通过对费城同一个兽医诊所近四年来接诊过的103只狗共计113起攻击小孩事件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保卫领地或资源(可以是食物、小狗、玩具甚至它的主人)是狗攻击小孩的最常见原因,在这 103只狗中有1/5的狗此前从未咬过人,2/3的狗此前从未咬过小孩,可见大多数狗只是在特定的情境下才对小孩进行攻击的。
 

  研究人员发现狗在以下情景中更容易对小孩发起攻击:狗感到小孩(尤其是6岁以下)可能要夺走它的食物或玩具时更可能发起攻击;狗感到自己的领地被小孩侵犯时更可能发起攻击;狗在看护自己的食物时更可能对突然到来的熟悉小孩发起攻击;狗容易因保护领地而对陌生小孩发起攻击。
 

  研究还发现,这103只狗中有3/4同时还伴有焦虑情绪,这可能与其有被抛弃或暴露于吵闹的环境(如打雷或放鞭炮)的经历有关。这些狗如果碰上吵闹、尖叫的婴儿或幼儿,容易因焦躁而发起攻击。此外,大多数狗还伴有骨骼和皮肤感染现象,有一半狗还患有眼疾、肝脏、肾脏等生理疾病。这些疾病会随着狗的成长而加重,并引起越来越剧烈的疼痛,而疼痛也可导致狗攻击小孩。
 

  狗高兴也伤人
 

  热斯讷还提到了另外一种情况,那就是,有时狗在与小孩玩得兴起时也会突然攻击小孩。热斯讷解释说,这种情况下狗可能因受到小孩的尖叫声或突然举动刺激而变得兴奋,这时,它也想参与进来。但糟糕的是,它可能采取与其它狗用爪子和牙齿玩耍的方式参与进来——很显然,这时悲剧就发生了。
 

  这项研究启示我们,为尽量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我们应了解狗的行为,尤其应告诉每一个孩子(不管他家有没有狗),狗为什么咬小孩,我们应该怎么避免。
 

  例如,可以告诉孩子们不要接近正在睡眠、进食或警戒的狗;不要接近正同小狗玩耍的母狗(更不要试图将小狗抱走);不要拉狗的耳朵或尾巴;不要抢走狗的食物、骨头或玩具;不要靠近野狗和伤病的狗;不要让婴儿或幼儿单独与狗呆在一起。
 

  识别狗咬人的征兆
 

  狗预备发起攻击行为时,一般都会有很明显的征兆,一旦发现狗狗有这样的征兆,做出正确的应对对于减轻伤害很有帮助。当狗耳朵当狗耳朵向后紧贴脑袋,腿绷得紧紧的,背上的毛也竖了起来,就得当心点儿了,如果它叫得很凶,而且把牙齿甚至牙龈都露了出来,那这家伙是真的打算咬人了。
 

  如何避免被狗咬?
 

  如果碰到有攻击预兆的狗,千万别慌乱,拔腿就跑或者挥动手臂赶狗很可能被追着咬,因为突然的动作很有可能被看成是挑衅或者威胁,引起狗的攻击。正确的做法是,先保持别动,看地面--千万别盯着狗的眼睛,等几秒钟,然后慢慢地走开。
 

  如果狗已经扑到你身上了,切记用胳膊护住头脸,而且别叫唤,不然狗受了惊咬得更凶。至于那种眼睛通红眼神发直,身上毛乱乍,流着哈喇子一看就特神经的狗,多半得了狂犬病,估计谁也不会去招惹。


家长可教导小孩以下几点,预防被狗咬伤:
 

  1.不要直盯着狗的眼睛。
 

  2.不要随便逗狗。
 

  3.不要接近用链条锁着的狗,也不要去摸皮带松开的狗。
 

  4.如果一只没人看管的狗靠近,不要跑或大声尖叫,应该站直并保持安静。
 

  5.狗吃食或睡觉时不要打扰。
 

  6.拍抚小狗前请先经过主人同意。
 

  7.在摸狗之前先让狗闻闻你攥着的手。
 

  狗咬伤后急救方法:
 

  1、 将伤口的血挤出来。狗的牙齿附着很多细菌,狂犬的牙齿附有狂犬病毒,因此,挤出血是为了防止细菌、病毒进入血液循环。
 

  2、 用20%的肥皂水和大量清水反复冲洗伤口,也可用醋冲洗,并进行必要的清创,然后用1‰新洁而灭液冲洗。
 

  3、 用浓硝酸或浓碳酸、碘酒烧灼伤口。
 

  4、 用消毒或干净的纱布覆盖伤口,用胶布固定。
 

  5、 及时去防疫部门或医院注射狂犬疫苗或抗狂犬病血清。
 

  6、 根据情况还可注射抗生素或破伤风抗毒素。
 

  关于孩子与宠物,我们的几点建议:
 

  1、 不要带孩子去有狗出没的地方,尤其是狗市,必须去时,要有大人陪伴。
 

  2、 见狗后,不要突然伸手去摸,也不要拼命奔跑。
 

  3、 在喂狗时,也不要突然伸手或拿石头、木棒之类的东西,以免引起狗的误会而遭咬伤。

 

声明: 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系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邮箱:mail@laishu.com

今日要闻

健康知识

母婴知识

膳食指南

星座解读

命理运势

养生保健

美食资讯

热点资讯

体育新闻

综合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