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闻

资深儿科

来源:laishu.com 作者:Laishu
导读: 【资深儿科】最新推荐阅读母婴知识,近来【资深儿科】的母婴知识成为广泛关注的热点,【资深儿科】与它有关的最新内容是什么【资深儿科】可以学习到哪些知识。
【资深儿科】最新推荐阅读母婴知识,近来【资深儿科】的母婴知识成为广泛关注的热点,【资深儿科】与它有关的最新内容是什么【资深儿科】可以学习到哪些知识。

孩子发生意外怎么办?来听听儿科专家怎么说

误喝毒物不建议“催吐”排出毒物,误食异物应立即采用急救手法将异物排出

在宝宝成长的过程中,好奇又好动的天性往往让他们招来意外伤害,这是最让爸妈担心又揪心的。与其意外发生时慌乱无措,不如未雨绸缪,来跟专家学习孩子误服毒液、异物卡喉、玩水淹溺、惊厥抽搐……这些儿童常见的意外伤害应急处理措施。近日,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急诊科主任李佩青及副主任马文成,应邀主讲广州日报健康有约“名医大讲堂微课”,一起来听一听。

问:孩子误喝毒物能催吐吗?

答:不是所有溶剂都适合

急性中毒是儿童常见的意外之一,毒物来源为市民常见的工业有机溶剂(如天那水)、生活化工用品(如洗发液、颜料)、药物和毒虫害药(如“毒鼠强”、蟑螂药)等。李佩青表示,孩子急性中毒后,突然发生的呕吐、昏迷、惊厥以及翻白眼等是常见症状。

她指出,中毒后,家长首先要明确孩子中毒原因(可通过气味及溶剂容器进行判断),并将其与中毒源隔离;其次用清洁的流动水,对儿童皮肤、眼部或口腔中的有毒物进行约20分钟的清洗;再次,拨打120或送往就近医院求医;最后在就诊时,建议家长向接诊医生说明孩子中毒前先兆、活动区域、误服毒液和急救处理措施等,如条件允许建议向医生提供毒源,以便施救。

李佩青强调,不建议用“催吐”排出毒物,原因在于部分溶剂不适合催吐排出,另外在催吐时,异物可能会倒吸进入呼吸道,导致呼吸道堵塞。

问:误食异物怎么办?

答:堵塞气道需急救排出

婴儿及儿童误食异物导致的气道梗阻时有发生,果仁、果冻以及玩具小零件,是婴儿和儿童气道梗阻的主要异物。李佩青表示,患儿常见表现为剧烈咳嗽及呼吸困难,此时家长应用急救手法将异物排出。

具体怎么操作?

儿童篇

1.家长首先询问儿童是否被异物呛喉,确认儿童异物梗阻后,家长立刻朝患儿背部进行五次拍打,助其排出异物,若异物未排出,立刻实行“海克利姆急救法”。

2.首先将患儿双腿打开,家长双腿以弓字形支撑在患儿身后;其次双手环抱患儿腰部,左手成拳并将拇指侧对准患儿腹部,置于肚脐上方两横指高的位置;再次右手成掌握住握拳之手。

3.双手向上向内急速冲击地用力,快速向上向内挤压时,从而形成一股冲击性气流将堵住气管、喉部的食物硬块等冲出。

4.重复上述手法直至异物排出。

婴儿篇

1.当婴儿发生气道梗阻时,施救者将婴儿的身体置于左手前臂上,左手手掌轻托婴儿下巴,使其保持头低脚高的体位,用右手掌击拍婴儿背部,5次后停止。

2.换另一只手,将婴儿仰躺在右手手臂上,保持头低脚高,用食指和中指对婴儿的胸部进行冲击性按压,5次后停止。

3.重复以上动作,直至婴儿的喉部、气道的异物排出。

网络配图

问:发生淹溺怎么办?

答:无呼吸脉搏立刻心肺复苏

淹溺是儿童意外伤害的危险因素之一。李佩青指出,假如发生淹溺,家长将孩子救上岸后,首先确认患儿是否有意识,儿童拍肩膀并喊其名字,婴儿则是拍打其足底并呼唤;若患儿无反应,可用面部凑近患儿鼻部,判断是否有呼吸,若无呼吸要打120;拨打电话后,家长用食指和中指置于患儿喉结,滑动至患儿颈部左边或右边的凹陷位置并施加压力,感受患儿是否有脉搏搏动,若5~10秒内无搏动,家长需立刻施行心肺复苏。

儿童心肺复苏

1.将患儿置于平坦位置,施救者一手掌的掌根放于患儿胸部中央(两乳头连线与胸骨交界),另一手掌根置于第一只手上,注意手指不接触患儿胸壁。

2.施救者上身前倾,腕、肘及肩关节伸直,借助上半身体重和肩部肌肉力量,以每分钟100~120次速率进行按压,按压深度为5厘米左右,每次按压后应使患儿胸廓完全回弹。

3.按压30次后,施救者抬起患儿下颚开放其气道,用拇指和食指捏住其鼻子并给予2次呼气(每次呼气1秒钟)。

4.按照上述步骤重复5个循环,再判断患儿是否有脉搏和呼吸,若恢复脉搏则将患儿头部侧至一边,等待120到来。

婴幼儿心肺复苏

1.将患儿置于平坦位置,施救者一手食指与中指并拢,放于患儿胸部中央(两乳头连线与胸骨交界),以每分钟100~120次速率进行按压,按压深度为4厘米左右。

2.按压30次后,施救者抬起患儿下颚开放其气道,用拇指和食指捏住其鼻子并给予1次呼气(每次呼气1秒钟)。

3.按照上述步骤重复5个循环,再判断患儿是否有脉搏和呼吸,若恢复脉搏则将患儿头部侧至一边,等待120到来。

问:虫咬伤后要去医院吗?

答:出现过敏须送医

户外活动中,虫咬伤是儿童意外伤害的一大隐患,家长应如何处理?李佩青以最常见的蜂类昆虫蛰咬为例,家长明确孩子被哪种蜂类昆虫蛰咬后,将残留在伤口中的毒刺拔出,用酸性溶液(如醋)或碱性溶液(如氨水)冲洗中和,最后让患儿服用布洛芬等解热镇痛药。

那么发生虫咬伤后是否应立刻去医院?李佩青表示,并非所有虫咬伤都必须去医院,但如果虫咬伤后发生伤口局部病变、心脏骤停、呼吸窘迫及皮肤过敏时,需送往就近医院处理。

问:热性惊厥后该按人中吗?

答:按人中是“技术活”

部分高烧患儿,在发烧时可能出现抽搐现象,这是发烧中常见的热性惊厥。马文成解释,发烧的患儿中,有4%~5%发生热性惊厥,其中30%~40%的患者会有复发,同时发生第一次惊厥后,患者有较大概率在24小时内发生二次惊厥。

马文成表示,应对惊厥主要措施是预防,患儿发烧期间,家长应做好物理降温和药物退烧措施,理论上可降低惊厥发生概率;一旦患儿惊厥抽搐,家长应让孩子平躺,保持呼吸气道通畅,并将头部转向一侧让口中分泌物流出;切勿搂抱安抚患儿,强行打开患儿口腔;待症状结束后,立刻送医院,而多次惊厥发生者应进行医学影像检查。

“另有资料指出,惊厥发生后应按人中穴,但按人中是‘技术活’,家长未接受专业训练有可能造成继发伤害,因此应交由医护人员处理。”马文成说。


美儿科学会建议——1岁以下儿童不喝果汁

美国儿科学会5月22日发布儿童果汁饮用指南,指出果汁对1岁以下儿童弊多利少,家长不应该给他们喝果汁。

此前,美国儿科学会一直建议不要给6个月以下的婴儿喝果汁。但鉴于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饮用果汁可能会引发儿童肥胖和龋齿,该组织决定把不喝果汁的年龄建议从6个月提高至1岁。

“家长可能认为果汁是健康的,但它可能含有更多糖分和热量,并不适宜替代新鲜水果。”指南共同作者、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儿科学教授梅尔文·海曼在一份声明中说:“年龄稍大的孩子可以喝适量果汁,但1岁以下儿童绝对没有必要喝果汁。”

按照这份指南,1岁~3岁的幼儿每天饮用的果汁不得超过118毫升,4岁~6岁的儿童每天最多喝177毫升,7岁到18岁的孩子每天最多喝237毫升。指南建议家长不要用瓶子和吸管杯给幼儿喝果汁,也不要在幼儿临睡前给他们喝果汁。

指南强烈反对给儿童喝没有经过高温杀菌的果汁产品。服用特定药物的儿童不要喝葡萄柚汁,因为这会降低药效。孩子脱水和腹泻也不宜喝果汁。

美国儿科学会指出,果汁缺乏膳食纤维,家长应更多地鼓励孩子吃新鲜水果。


宝宝得了黄疸别慌!儿科专家给你支支招

刚出生的宝宝是全家人的心头肉,常出现的黄疸,常常让新爸爸妈妈们手足无措。出现哪些症状得马上就医?如何做能促进退黄?为此,《生命时报》特约相关专家对奶爸奶妈们关心的问题进行解答。

  北京善方医院儿科门诊主任徐舒芃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大致说来,黄疸可分为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

  一般认为,在出生后的2~3天内出现,而在7~10天内消退的可认为是生理性黄疸。

  如果新生儿在24小时内出现黄疸,则可能是病理性的,这时一定要马上就医。

  一般情况下,出现黄疸,家长要观察宝宝的状态,如精神好不好、大小便是否正常等。如果出现大便发灰发白,则可能是梗阻性黄疸应马上就医治疗。若除黄疸外,宝宝还出现疲累、少动、发热,吃奶不好等症状,可能是合并了其他疾病,也要直接就医,不可拖延。

  徐舒芃表示,一般认为,黄疸可根据其存在的部位来大致判断严重程度,如果只有脸蛋、脑门上,且无其他不适症状,则一般较轻微,基本不需要特别处理。但可以多晒太阳,能辅助退黄。

  照射时注意几点:

  第一,在阳光充足时隔着纱窗给宝宝照射,可以充分暴露身体皮肤,接受更多阳光照射,注意不要着凉;

  第二,注意保护眼睛和会阴部;

  第三,根据日照强度,一般5~10分钟变换一次体位,如果阳光过强,时间应酌减,不要让皮肤晒到红以免晒伤。

  第四,若2周后黄疸仍不消退或增加应迅速到医院检查,确诊病因。并且照射常会让宝宝觉得热而出汗,对于回家休息的宝宝,家长也要注意遵医嘱给他补充水分。

  医生可通过经皮测胆仪,对宝宝的黄疸水平进行估测。一般胆红素测定大于12毫克/分升时,可能需要遵医嘱进行血检等进一步检查。

  家长还可遵医嘱,给胆红素测定在12毫克~15毫克的宝宝服用茵栀黄口服液,来促进胆红素从肠道排出。但该药可能引起腹泻,家长要注意清洗臀部、涂些护臀霜。如果腹泻等不良反应过于剧烈,要及时送医。

  此外,如果黄疸发展到前胸、后背、胳膊、腿上,巩膜,则可能是中度黄疸;程度最若黄疸发展到手心、脚心则可能为重度。

  徐舒芃告诉记者,一般说来,对于重度黄疸(胆红素测定在15毫克~20毫克)的宝宝,可通过蓝光照射来治疗。医护人员会给宝宝带上遮光眼罩和保护外阴部位,保证宝宝的最大安全。而极重度黄疸(胆红素测定大于20毫克)的宝宝,则需要专业医生及时的进一步诊治。

 


儿科医生对妈妈的真心话


  在我多年的行医生涯中,与无数的家长和孩子们打过交道。每当看到一个个孩子来时萎靡不振,治愈后活蹦乱跳的离开医院时,感到无比的欣慰;当一个弱小的生命由于疾病严重而挽救不过来时,我那种难过的心情很长时间不能抚平。那时为了争分夺秒地抢救危重的孩子急需鲜血进行凝血时,我不止一次让护士抽了自己的鲜血给孩子输上(那时还允许医院自己选择血源,患儿父母的血因故不能使用)。虽然有一个孩子没有抢救过来,但是他的父母仍然对我千恩万谢,写来表扬信,日后北京晚报进行了相关的报道,对此我丝毫没有感到高兴,因为这是一个医生应该做的,谁让我们号称是白衣天使呢!况且我还在为没有抢救过来他们的独子而感到内疚。70年代我在农村县医院工作时,曾多次对已经停止心跳的孩子进行口对口的人工呼吸进行抢救。事后有人问我:“你看到那么脏的孩子,而且几乎是死孩了,你还敢嘴对嘴的进行人工呼吸,连个纱布也不垫,你不觉得恶心呕吐吗?”说实在的,我的脑子里想的都是抓紧时间让孩子快一点恢复呼吸和心跳,谁还想到这个孩子脏,感到恶心。那个时候医患之间的关系是互相信赖的。在那个年代做医生工作的宗旨是“只要病人有1%的希望,我们就要尽100%的努力进行抢救”。家属给我们的话是:“您就尽最大的努力治吧,我们相信您。”“您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孩子死了我们不埋怨您。”虽然我已经退休,这些话至今还温暖着我的心,是他们让我的医疗技术获得提高,才有了今天的成就。虽然我已经不在临床的第一线,但是我还可以通过讲课、著书、完成各类育儿杂志的约稿、各类网络论坛答疑以及发表科普的博客来帮助家长。至今我仍然喜欢我的职业,也为女儿没有继承我的事业感到遗憾。


  自90年代开始医患关系逐渐紧张,至今这种关系已经严重影响到孩子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这是最令我担忧的事情。医患关系紧张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的、有医疗体制的、有来自医生方面的、也有来自家长方面等……,其实有些矛盾仔细分析一下,是完全可以解决的。不过由于医患双方不能互相理解,总是抱着猜疑的态度,自然只能使矛盾越来越尖锐化,最终受害的就是我们的孩子。这也是我退休后为什么不愿意再继续从事临床工作的缘故。


  医生的职业是一个需要不断更新知识、不断学习并在医疗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的职业,同时也是高风险的职业。遇到的各种各样的病人、各种各样的病情多了,自然经验就丰富了,见识也广了,这也是人们看病都爱找老医生、老专家的缘故。其实这些老医生和老专家也是在无数次临床实践中锤炼出来的。他们临床经验丰富,考虑病情比较全面,可以从家长混乱的叙述病情或者体检中发现蛛丝马迹,得以正确的诊断和治疗,人们常说“姜还是老的辣”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老医生也是从年轻医生走过来的,我就是被孩子从叫医生大姐姐,医生阿姨、到后来叫医生奶奶、主任奶奶走过来的。医生只有不断通过临床实践,获得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成功的经验会应用在以后的临床实践中,失败的经验需要引起借鉴,不能重蹈覆辙,所以说医生的职业是“一条腿站在天堂,一条腿站在地狱”毫不为过。


  目前我国医患矛盾日益突出,尤其是“医闹”现象越演越烈,而这种现象往往经过一些不负责任的媒体报道后,不但再次揭开了患者家庭正要愈合的伤疤,而且对“医闹”现象还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使得这种矛盾更加激化。同时“医闹”也扰乱了医院正常工作秩序,使得就诊的患者不能很好的看病,而且当事医生的生命安全也不能获得保障,我们国家又没有相应的社会保险制度,虽然“医闹”是极少数现象,但是影响却是广泛的、不可低估的。这种现象造成一些医生谨小慎微、步步为营,用夸大病情的严重性和扩大治疗的手段来保护自己,完全看不到绝大多数的患者还是一个弱势群体。甚至对于还有一丝抢救希望的患者也不敢去冒风险做最后的努力,唯恐沾惹上是非,完全不是站在患者的立场去考虑问题,即使碰到责任心强的医生想尽最大的努力去尝试抢救这个患儿的话,他也会要求家长签署意愿书,防止失败后“秋后算帐”。所以一些家长看到医生给的《告知书》感到毛骨悚然,这是因为医院将可能发生的一切,哪怕只有千分或万分之一发生的可能,都会在纸上写的清清楚楚,不会遗漏,因为谁也不能预料发生的意外。我在我的博客上已经阐述了滥用抗生素的危害和输液治疗的利与弊,一些家长反映只要去医院医生就给抗病毒和抗生素,就让输液,家长也没有办法。的确不否认个别医生的不负责任,但是也有属于医生的无奈。例如我外孙子铭铭高烧2天2夜,我只用了几支小中药和3次(每次8毫升)泰诺林,铭铭的感冒就好了,以后我又继续让铭铭吃了一天的中成药就停药了。我要是给患儿只开了几支小中药和退热药,家长心里就会犯嘀咕,说不定下午或者晚上看孩子发烧不退又去一家医院就诊。这就是目前“家长无助,医生无奈”的医疗局面。医生谨小慎微的结果就会出现扩大检验、过度治疗。抗病毒和抗生素全都上,口服药、输液一起上。家长也知道医生所有的治疗手段都用上了,治疗也就这样了,于是只能安心治疗了。医生和家长对这样不合理的处理心知肚明,但是迫于无奈。所以一但孩子稍有好转,家长就急忙停药,唯恐孩子受罪或者产生耐药性,有时往往因错误的处理导致孩子疾病迁延或者形成慢性病灶,反而更容易使孩子产生耐药性。


  按照医院管理规定一个专家半天只能看20~25个病人,可是挂号的压力造成医生半天需要看50~60个病人,排队候诊的家长嫌医生看的慢,正在看病的家长嫌医生看的快,医生则考虑后面还有那么多人排队,不快看后面排队的患儿看不上就要挨骂了。快看的结果就有可能误诊或漏诊,因为每个医生不可能是火眼金睛的孙大圣。正因为每个人都是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也是进一步加重了医患矛盾。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托在手里怕掉了的娇宝贝,哪怕孩子仅仅是少许咳嗽或者有些发热,在家长看来都是十分严重的疾病,如果再碰上连续发热,家长就更是坐不住了,因此频繁的去医院,不停的换药,甚至要求医生给予输液治疗,如果医生不同意输液,家长还一直恳求。当医生给开出几天的输液、再使用上高级抗生素家长才觉得放下心来。因此综合医院的儿科或儿童医院虽然不断的扩大输液室床位但是仍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治疗的需求”,岂不知这样的做法其实是害了孩子。尤其是对于经常进行输液治疗的患儿,心理的创伤也不可低估。这样的孩子往往会产生自卑感,恐惧感,总认为自己身体情况不如别人,因此做事会畏缩不前,不愿意与人交往,性格孤癖。


  现在的家长火气都大,所以一来医院话茬都呛着出来。如果再碰上打针或者输液时孩子哭闹加重,家长比孩子闹的还凶。记得我在医院当主任时就碰上这样一件事:一个住院的患儿,由于多次输液血管很难找。这天一个年轻的小护士扎一针没有见回血,家长就已经在旁边闲言乱语了,这个护士紧张得双手直哆嗦,第二针还是没有扎进去,当护士刚拔出输液针时孩子爸爸一个耳光就打过去了,小护士脸颊顿时红肿起来,接着这个爸爸就在病房大吵大闹起来,甚至将护士站的病历车砸出了一个窟窿。搅得我们上午的治疗没有办法进行下去,是其他家长看到耽误了自己孩子的治疗才和我一起将他劝走。看到小护士哭肿了的眼睛和被扇红肿了的脸颊,我很难过也很自责。其实这个护士也是一个独生子女,也是爸爸妈妈眼中的娇宝贝,我可以想象出她爸爸妈妈看到自己的宝贝女儿受的委屈,肯定极度愤怒恨不得去扇那个家长的耳光。我没有其它的办法去安慰年轻的护士,只好在下一个月给她发个“委屈奖”来抚慰她。说实话,每一个医护人员都希望患儿少受苦、少受痛,但是我们不能保证每个护士都能一针见血,尤其是经过多次输液之后的血管更难扎。正因为这种风气也促使很多人不愿意报考医学院,医学院毕业后也不愿意从事医疗工作,即使在医院工作的人专业思想也不巩固,不肯苦心钻研,随时可能跳槽去从事别的工作,所以一些医院、一些专业后继无人的现象已经初显倪端。每个人都离不开医生,因为他不能保证一辈子不生病;医生的也离不开患者,离开患者就没有了衣食父母。我一直在想:什么时候我们医疗环境的春天会来呢?

儿科医院2小时内接诊4起坠床

  “每天,全球有720个孩子死于车祸,480个孩子死于溺水,260个孩子死于烫伤,130个孩子死于坠落,125个孩子死于中毒。”在全球儿 童安全组织发布的报告中,车祸、溺水、烫伤、坠落、中毒列为威胁儿童生命安全的五大“杀手”。夏季是儿童伤害的高发期。在已过的四分之一暑期中,上海各大 儿科医院接诊量持续走高。走进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从早8时至晚8时,记者穿梭于门急诊、病房和抢救室,试图探寻这些儿童伤害事故是怎样发生,又该如何预 防。
 

  09:45普外科门诊坠落 2小时内接诊4起坠床
 

  “医生跟你做个游戏,数到十,你再睁开眼睛。”在普外科门诊的清创换药室,当班主治医师陈盛一边低声安抚小伤者,一边用细线为他缝针。
 

  男孩名叫俊俊,今年4岁,额头上皮肤绽开,一道2厘米长的伤口露出嫩肉。孩子母亲柳女士陪在床边,紧紧地攥着俊俊双手,眼看着针尖穿过皮肤,她下意识地闭上眼睛。
 

  柳女士告诉医生,俊俊是从半米高的儿童床坠落的。“我们和孩子分房睡,夜里突然听见隔壁‘咚’一声闷响,跑过去看,他已经掉到床下,额头也撞破 了。”柳女士说,他们前天刚搬至新家,俊俊对新环境还不适应。“以前睡的儿童床两边都有护栏,新床还没来得及装,谁想到这么快就发生意外。”
 

  刚处理完俊俊的伤口,一个小女孩就被抱到陈盛面前。她的双颊、嘴角血迹斑斑,连后背的裙衫也被染上一个个血点,所幸精神不错,只是因为失血小脸有些苍白。
 

  经过询问,竟然又是一起坠床!“今天家里来客人,她特别兴奋,蒙着被单在床上蹦跶,一不小心就跳到外面,头磕到抽屉的金属把手上,床单上也都是 血。”女孩父亲严先生心有余悸。他坦言,虽然女儿还不满18个月,但已经记不清她从床上跌落过多少次,“小孩和我们一起睡大床,外面围了层帐子,她特别 皮,小时候爬长大了跳,有几次蚊帐没封紧,翻下床后脑勺就肿个包。”
 

  学“超人”从大床跨到小床,小男孩一脚踏空撞伤头部;换尿布时贴近床沿,家长一转身孩子滚下床……从上午8时门诊开始,2小时内陈盛就接诊了4名坠床的小伤者。 
 

  坠落占儿童伤害首位
 

  根据全国伤害监测系统的调查,在儿童伤害门急诊病例中,坠落所占比例超过40%,是婴幼儿直至儿童期的首位伤害。
 

  其中,坠床尤为普遍。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曾统计,在0至3岁的孩子中,超过60%有过坠床经历。“从婴儿会翻身爬行开始,就有坠床风险,但一些家 庭安全意识薄弱,没有在周围加装防护。”陈盛表示,即便安了护栏,很多家长在遇到急事时,还是怀有侥幸心理,认为离开1分钟不会出什么事,忘记把护栏拉 上。而意外往往是瞬间发生,就在这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内,孩子可能从床上跌落。
 

  坠床虽然普遍,却并未引起家长重视。“哪家小孩没摔过就长大?”“婴儿骨骼软跌一下没关系”,“坠床是小事”的误区隐含巨大危险。据了解,坠床伤害可大可小,不容轻视,轻则导致骨折、皮肤挫伤,重则头部着地,引起颅内血肿等脑损伤。
 

  除了坠床,近年来频繁发生儿童坠楼事故。半个月前,住在2楼的5岁男孩小宇听到楼下小朋友玩耍声,把椅子搬到阳台,攀上栏杆不慎坠落,肩膀、手 臂多处骨折,所幸没有危及生命。“我们在上海打工,租住的房间没装空调,天太热,就把窗户和纱窗全部打开,以为窗台那么高不会有事。”小宇妈妈说。
 

  坠楼多发生在3至6岁,这一年龄段的孩子有一定的行动能力,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什么都想触摸和尝试。此外,一些家长习惯将孩子反锁室内,情急之下,孩子会自己翻爬,甚至冒险攀窗,结果失足跌落。
 

  陈盛提醒,有些家庭喜欢在窗边布置沙发座,或是在阳台堆放储物柜,既时尚又实用,但如果家中有幼儿要格外注意。“他们很有可能爬上沙发座,爬出窗户或阳台,坠楼常常导致多处骨折、脑外伤、肝脾等内脏挫伤破裂,甚者直接威胁生命。”
 

  13:00急诊烫伤 烫伤地是父亲工作餐馆
 

  “医生!小孩烫伤了!快看看!”下午1时,吴先生抱着一航焦急地冲进急诊室。因为疼痛,男孩不断“嘶嘶”地倒吸冷气,大颗大颗的泪珠止不住地往下落。
 

  细看,他的手臂、左脚已经红肿,手腕和脚面鼓起水泡,手臂、T恤上还有一些黑色的颗粒。“是咖啡滤渣,就是被这烫的。”吴先生解释道,自己在餐馆上班,中午同事在清理咖啡机时,不慎将滤网打翻,恰巧当时一航经过,灼热的滤渣全部倾倒在他的手臂和脚背。
 

  看着儿子遭罪,吴先生心痛不已。他和妻子来上海打工已经5年,每年只有春节回趟老家。一航今年11岁,一直在河南由爷爷奶奶照顾,每到寒暑假, 吴先生都会将儿子从老家接来团聚,“之前老人会一起过来照应,但这次家里正好有事。”由于夫妻俩白天都要工作,妻子还经常加班,吴先生不放心一航独自在 家,便和同事商量把他带到店里,当起“小跟班”。“他很乖,闲时就找张空座写作业,忙时还会帮着传菜。”
 

  涂完药膏,敷上纱布,一航止住哭泣。吴先生说,已经让妻子请假,这几天专心照顾,“特别后悔,我们辛苦赚钱就是为了孩子,一旦他出什么事,我不 能原谅自己。”在上海,像一航这样,趁假期和父母团聚的“外来娃”并不少见。然而,相比本地孩子丰富的活动安排,他们却因场地、资金等诸多限制,不仅难以 融入城市生活,而且面临诸多安全隐患。 
 

  烫伤以“外来娃”为主
 

  洗澡时开错冷热水淋浴龙头被烫伤,乘摩托车被排气管灼伤,脚丫被暴晒后的铁板热伤……夏日是儿童烫伤的高发季节。“夏天小孩衣着比较单薄甚至赤 膊,大面积皮肤直接暴露在外没有遮挡,孩子皮肤柔嫩,稍高的温度就会造成烫伤。”陈盛介绍,每天都会接诊烫伤的病人,而且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为主。
 

  为什么烫伤的大多是“外来娃”?
 

  除了打工父母危险防范意识较为薄弱,还与他们局促的居住环境有关:外来务工者租住的房子面积窄小,炉子、煤气罐、电饭锅、烧水壶、热水瓶等挤在一起,大多就放在地上,小孩在狭窄的空间跑来跑去,很容易发生磕碰引起烫伤。
 

  “小候鸟”单独下厨也是引发儿童烫伤的原因之一。滚烫的锅沿、溅起的热油、电饭煲的蒸汽,危险因素猝不及防。儿童缺乏安全用火经验,对火源照看 不严,惊慌失措可能致使小火酿成大灾。因此,家长可在炉灶边设置一些障碍,比如锁上煤气柜等,以防孩子因为好奇碰到不该接触的地方。
 

  此外,对于4至6岁的孩子,尤其要警惕餐桌边的威胁。“滚烫的汤、粥、水放在桌角上,小朋友好动,一伸手就能碰到,加上他们身高较矮,碗壶翻倒 后直接浇在面部、肩部、胸部,造成大面积烫伤。”陈盛回忆,之前医院诊治过一名3岁的小女孩,她家人把牛奶加热后放在桌边,小朋友手一钩,牛奶直接灌进衣 领烫伤脖子,导致颈部严重肿胀压迫气管,需要开气道帮助呼吸,已经威胁生命。

儿童药缺在专科类药物儿科最缺小剂量注射剂


 我国儿童接近3亿人,儿童就诊量也很大,如北京儿童医院今年夏季日门诊量已达到1万人次以上。但与之相对应的,目前儿童专用药品却非常缺乏,据统计,在市场现有的3500多个制剂品种中,供儿童使用的仅60种,国内90%的药品无适宜儿童的剂型。国家药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儿童用药缺乏是世界难题,官方数据显示,从用药的不良反应监测来看,去年我国14岁以下儿童不良反应占全体病例的11.5%,国家药监局有关负责人称,对于不良反应等问题,今后会通过修订说明书、限定儿童不能使用等措施进行改善。
 
  大事记
 
  5月28日,国家药监局召开儿童用药安全座谈会,与会官员和专家称,儿童用药缺乏是世界难题。
 
  9月19日上午,全国政协举行“儿童用药问题”专题研讨会,与会官员和专家称,目前,国内市场90%药品无适用于儿童的剂型,部分特殊药品甚至供应短缺。
 
  10月20日,新华网发布《儿童用药“基本靠掰”,儿童专用药为何奇缺?》的消息,在网上引起家长们的热议。
 
  12月2日,广东省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召开年度会议,100多名儿科专家认为,儿童用药安全是当下最值得关注且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亲历者说
 
  儿童发育过程并非齐进式生长

 
  赵一宁,患儿家长
 
  孩子生病了,看病吃药很正常,但让我挠头的是,目前市面上针对儿童设计的药品很少,许多药物在用法用量上也缺少儿童临床数据,导致很多药品说明书对儿童用量大都很含糊,一般都是儿童酌减或“儿童应在医师指导下用药”。
 
  咨询朋友后,我发现大家都对喂孩子吃药很苦恼,比如不到指甲盖大小的一片药,得平均分成两份、四份甚至八份来吃,太不方便了。最怕的还是掌握不好量,导致孩子出现不良反应等危险,因为儿童药物不良反应率是成人的2倍,新生儿更是高达4倍。
 
  大部分医师会建议,因为儿童各个年龄段情况不同,剂量大小一定要根据体重来算。但我还是觉得不知所措。因为,儿童的身体发育过程,并不是等比例、齐进式的成长过程。
 
  非针对儿童使用的药物,可能在无形中带给已经生病的儿童更多的风险:1.成分不适合儿童使用、2.药物使用过量,导致副作用、3.药物用法标志不清,需要家长自行判断、4.剂型上不能精准计量。
 
  如何在儿童生病时,可以透过正确的治疗行为、用适合儿童的专业产品,避免因为不安全的用药造成许多家庭的遗憾,是当下儿童健康的重要议题。
 
  医生提醒
 
  超剂量服用不良反应更易发生

 
  牟京辉,首都儿研所附属儿童医院呼吸专业副主任医师
 
  感冒、发烧等常见病,有不少儿童专用药,比如同仁堂,葵花药业等。儿童生病了,一定要用儿科的药,上面要有儿童剂量,如果没有,家长就不要自行给孩子服用,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家长要根据患儿年龄、体重,严格按照说明书上标示的单次服用量服用,切勿贪多,超剂量服用疗效不一定增加,不良反应反而更易发生。成人的药,还是尽量不要用。
 
  分析展望
 
  目前儿科最缺小剂量注射剂

 
  Q 有专家称,目前儿童专用药缺乏,大部分是成人药的“缩量版”,请问儿童用药现状如何?
 
  张君莉(首都儿科研究所药剂科主任):儿科用药有自己的特点,与小孩的生理各方面都有关系,确实不是成人的缩小版,从现在我们医院用药情况来看,儿科常规治疗用药,相对还好一些,但对于一些专科用药,确实缺乏。
 
  常规儿科用药,如治疗感冒,一般用的小儿感冒颗粒,止咳药,这些看上去不是特别缺乏,抗生素应该说也有一部分,比如说阿奇霉素、头孢克洛等,而且剂型也比较丰富,有颗粒剂,混悬剂、口服液等。
 
  但是对于一些专业病用药,确实缺一些儿科的,部分药有,也缺乏合适的剂量,比如心内科的用药,准确性很重要,目前仅有双鹤制药为儿科特别生产了地高辛的酏剂,这个也是为了把量用得准确。其他心内科治疗用药,基本都是片剂和胶囊剂,不光心内,其他专业也是这样的。
 
  片剂或胶囊剂,剂量都很大,儿科每次用到一片以上的可能性确实很少,都需要掰开用,有些要掰到四分之一以下,这是很难的,也掰不准。护士为了准确,要把药研碎了,拿水化了,再用针管抽上去,确定剂量,准确用药。
 
  儿科用药,分口服药和注射剂,口服药,基本上是剂型问题;注射剂,基本上是剂量问题。现在儿科最缺的是小剂量的注射剂,因为孩子从出生到十八岁,全都在儿科就诊,年龄跨度太大,大部分儿科注射剂,剂量都太大,有些药最小剂量就到0.5,有些孩子可能就用到0.2、0.25,这个时候,就需要浪费掉多余的部分,费用成本很高,但是小剂量的确实很少,很难找到。
 
  非处方药使用剂量看清说明书
 
  Q 部分儿科用药的剂量准确度差,是否影响使用?
 
  张君莉:儿科用药,一般按年龄和体重,然后去计算剂量。如果家长知道孩子的体重,按体重用药是更准确的,单纯按年龄也可以,因为用药是一个范围,在这个范围内,原则上是没有太大问题的。
 
  还有一个是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处方药,有些确实没有这方面的依据,在说明书上没有儿科用法用量,但医学或药学上,有临床的研究资料,或者有指南,都是可以做参考的,医生会根据孩子的病情体重年龄去计算儿科药的用量。
 
  还有一部分是OTC药,如果没有明确的儿童用法用量,家长是不太好判断的,所以,建议家长在药店买药的时候,非处方药还是要看一看说明书,因为儿科用药的剂量虽然是一个范围,但准确用药依然很关键,少了可能耽误病情,多了可能造成更多的不良反应,都不是很可取的。所以在儿科用药方面,有两条根本原则,一个是说明书依据,一个是医嘱。
 
  希望增加儿科常见专业病药物
 
  Q 有专家认为,有些儿童用药缺乏临床实验部分,导致安全性有缺失?

 
  张君莉:是有这部分的问题,因为儿科不像成人,很难找到志愿者,但在有很好的保障前提下,在伦理允许的情况下,家长也会接受,因为儿科现在做的,基本上都是一些增加适应症的实验,应该能接受。
 
  近几年,国家也很重视,不少儿童的临床药理实验基地,也在审批中,我们医院,现在也是儿科的临床药理实验基地了,随着发展,这方面也会有所改善。
 
  Q 儿童专用药,近几年是否越来越多?
 
  张君莉:近几年,在普通用药上,儿科用药是在增长的,因为普通药,大家也比较重视。但需要改变的,或者我们希望改变的,是尽量增加儿科常见的专业病的药,从去年开始,就反复有不同级别的会议在开,我觉得从药监局、从卫生局,都很重视,今后应该会有所改变。

网传常输液血管会留玻璃渣儿科专家称有可能

   

      常输液血管会留下“玻璃渣”?
 
  儿科专家认为有可能,“个别医院乱输液让人心惊”
 
  常输液会在血管中留下“玻璃渣”、“塑料渣”?这一观点近日在网上被广为传播,是否真会这样?广东省人民医院儿科副主任林晓源教授直言:“有可能!”他说,每次看电视上有些医院里一排排的孩子在输液,“让人心惊”!
 
  儿童常输液血管中会留下“玻璃渣”的说法出自近日一个儿科学术会议。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副院长陈运彬在会上说:根据国外的一项检查,经常输液的孩子,血管中有很多玻璃渣或塑料残渣,这会造成血管壁粗糙,日后可能导致胆固醇高,容易引起动脉硬化。
 
  昨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陈运彬又解释说:该说法来自国外一项动物实验结果,“研究人员在动物身上做过实验,解剖发现输液多的动物血管中留有玻璃渣”,“这里所谓的玻璃渣并非肉眼可见”。
 
  常输液真的会在血管上留下玻璃渣或塑料渣?林晓源坦言:“有可能!”他解释说,这和溶媒(葡萄糖、生理盐水等)的纯度有关,现在所用溶媒基本上都是国产的,大多质量有保证,但也有些纯度不够,液体中有不溶的微小颗粒,常输液这种颗粒就会积存在毛细血管壁上,尤其是肺部的毛细血管上,为健康留下隐患。
 
  “现在液体疗法有滥用现象,最好是能不用尽量不用!”林晓源说,“输液在医学上是有适应症的,国外很少输液。”“我有时看电视,看到有省内的个别医院,输液的孩子坐得一排一排的,让人心惊!”
 
  林晓源说,现在正规医院已经在控制输液,不会轻易输液。什么情况下才输液?他说,输液的适应症一般是危重病、吃不下东西的病、中重度脱水、必须用静脉注射药物的病等。“现在有的孩子感冒、发烧就要去输液,这是不对的,也完全没必要!”
 
  林晓源说,现在有些家长和个别医生存在认识误区,认为输液治病快、效果好,“其实不一定,很多肠溶性药物的吸收也非常快”。另外,有些基层医生害怕产生医患纠纷,家长提出输液,他就照办,“没起到对患者的专业引导作用”。
 
  常输液会有哪些坏处?林晓源说,除了有可能在毛细血管中留下微小颗粒外,还有重要一点是,液体是直接进入血管的,万一有污染,会造成严重后果。“一般来说,溶媒本身不会有污染;不过配药、输液的过程中,一个环节不慎,就有可能产生污染。”(记者 夏杨)
 

全台逾半数县市儿科急诊无医师

全台逾半数县市 儿科急诊无医师

未来半夜孩子发烧,可能没儿科急诊医师看诊。最新调查发现,全台18个县市中高达11个县市为儿科急诊资源艰困地区,也就是具备24小时儿科急诊的医院只有2间,甚至更少。
 
日前报载,苗栗一名阿公带着发高烧的孙子,到医院挂急诊,等候18分钟,竟拿起急诊室内铁椅砸向护理站,并飙骂“你们动作就不能快一点吗?”,未来发生类似情形的机会恐更频繁。
 
台湾儿科医学会公布“儿科急诊现况调查”,全台儿科医疗院所约1795所,但近3年来,医学中心小儿科执业医师却严重流失,从763人降至552人;反观基层院所执业人数却大幅增加,由1597人增至1947人。
 
调查进一步发现,由4年前全台22个县市中的6个县市,儿科急诊资源艰困地区约27%,增加到现今18个县市中有11个县市的61%,也就是全台有超过一半的县市已经列入儿科急诊资源艰困地区。
 
台湾儿童急诊医学会理事长夏绍轩指出,目前全台仅有42%的区域医院,真正是由儿科医师担任第一线医师诊治儿科急诊,其他由于经营成本过高,不是由成人急诊医师取代,就是没有医师。
 
夏绍轩强调,没有专业儿科急诊医师驻守第一线现场处理急救状况,是造成近来医纠事件层出不穷的主因,另外有一半以上的医师必须肩负繁重纷杂的工作量,让急诊儿科医师分身乏术,也大大增加了需要紧处理小病人的危险,以及医药纠发生的概率。

喜欢本文,请按赞并分享给好友!

佛心来的!长庚儿科免费驻站咨询

佛心来的! 长庚儿科免费驻站咨询

孩子身体健康有状况怎么办?国内最新调查发现,近9成父母面对孩子健康有疑虑时,会优先选择上网找资料,尤其年轻的父母愈依赖。为此,亲子天下、长庚儿童医疗团队合作,共同推出“请问医生”平台,由长庚儿童医学中心横跨21科医师,提供线上免费咨询服务。
 
《亲子天下》杂志针对全台1886名父母进行“困扰父母的大小事”调查,结果发现,3成6父母总是处在焦虑状态,从不焦虑的父母仅7%,8成8遇到孩子健康有疑虑时,选择上网找资料;若遇到孩子教养问题时,高达9成9会参考网络建议及做法。
 
看见父母对网络的依赖、需求,亲子天下、长庚儿童医疗团队合作,共同推出“请问医生”平台,由长庚儿童医学中心横跨21科、近百位医师,线上免费提供0至18岁孩子的健康咨询。
 
“请问医生”平台服务概念的发起人、卫生福利部次长林奏延表示,目前网络上的讯息良莠不齐,是他发动小儿科医师加入网络卫教服务的主因,希望提供正确的预防与教育观念给新手父母。
 
台湾儿科医学会理事长、林口长庚医院副院长黄璟隆则说,网络来自四面八方、未经处理的讯息,反而造成父母更多不必要的恐慌,而“请问医生”平台是由专业医师提供回答,健康资讯绝对正确。

喜欢本文,请按赞并分享给好友!

宝宝长牙就发烧?小儿科医师:迷思

小儿长牙体温确实略有升高,但并非发烧。

许多老一辈的家长都认为:“小孩长牙就会发烧。”(此处指的发烧是“耳温超过38C”)但看在欧美人士眼里,却觉得这样的想法真是不可思议!那么,长牙真的会发烧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
 
小儿科医师杨为杰表示,一般而言,宝宝在6到9个月大之间就会开始长牙,而这段时间,母体给孩子的抗体多半已消逝殆尽。所以小孩容易因感染而生病发烧。所以,发烧是因为年龄因素,与长牙毫无关联,只是因这段时间,宝宝刚好在长牙,所以许多家长误认为“长牙会导致发烧的主要原因”。
 
长牙时期到底会有什么不适?杨为杰医师指出,长牙时,宝宝的口腔、牙龈会有疼痛感、流口水、爱咬东西、比平常躁动不安、睡不好、食欲下降、有少数的小朋友体温会略为上升。此时爸妈要怎么办呢?医师建议:
 

  • 可以用清洁的手指,或干净的纱布巾,按摩孩子的牙龈,减

夏季儿科门诊10大常见疾病(Part4)

夏季儿科门诊10大常见疾病(Part4)

 Common Diseases9:脓痂疹
脓痂疹是儿童最常见的细菌感染症,这是一种传染性相当高的浅层表皮感染,通常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所引起的。脓痂疹容易在高温、潮湿的夏季发作,好发的部位是脸部和四肢。
外观上是为数众多的小型脓疱和水泡,部分会破裂产生金黄色的分泌物与脓痂,而脓痂的底部是红色湿润的表面。有的脓痂疹甚至会起大型的水泡,这种水泡型的脓痂疹除了皮肤外,也可以影响到如嘴唇或肛门周围的黏膜表面。
大多数的脓痂疹不太会影响到其他的器官系统,不过,若分布范围较广的时候,也可能会引起局部的淋巴腺肿大,甚至发烧、倦怠等症状。
 
 预防脓痂疹的方法

1.脓痂疹通常都是由于皮肤上有伤口,因照顾不佳而导致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所造成。因此,若皮肤上有任何的伤口,包括蚊虫咬伤或轻微的擦伤、割伤,都不能等闲视之,必须消毒后再使用抗生素药膏好好照顾。

2.异位性皮肤炎的孩子因为皮肤上经常有抓伤,必须格外小心。宝宝的指甲应该修剪,平时也可以教导孩子用抗菌皂勤洗手。

3.由于这种细菌的传染力很强,家有脓痂疹的宝宝应该避免带到公共场合与其他小朋友接触,因为细菌可能透过直接接触、玩具、衣物等传染给其他的小朋友。
 
 如何治疗脓痂疹?

1.伤口照护方面,要用清洁的冲洗棉棒沾生理食盐水,轻轻将黄色脓痂皮清除。

2.如果脓痂黏附很牢不易清除,可以先用生理食盐水浸湿纱布后湿敷泡软一段时间,再予以清除。

3.在抗菌治疗方面,医师会考量病情,使用包括外用、口服或注射的抗生素来治疗。
 
 Common Diseases10:水痘
感染水痘的原因,是吸入因咳嗽及打喷嚏而四处飞散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或直接接触到水痘而感染的;此外,它还会借由空气传染。水痘的传染期最早从发疹前5天就可开始(通常为前1、2天),一直到所有水泡都结痂后的这段期间。一般来说,罹患过一次水痘后,大多数人能终生免疫,但水痘疱疹病毒还是会一直存活在体内,一旦身体状况变差时,就会以带状疱疹的形式出现在皮肤上;不过,也有少数人会二次感染水痘,但症状会较为轻微。
 
 预防水痘的方法

1.目前台湾的水痘疫苗已纳入婴幼儿常规接种项目内,宝宝满1岁后请务必尽早施打,可有效避免严重的水痘症状。

2.即使打了水痘疫苗,仍可能发病,但机会很低,发病的症状也较轻微,疹子不会出得太多,也不会那么痒。
 
 如何治疗水痘?

1.采支持性疗法,当水痘发作情形较严重时,医师会开立对抗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抗病毒药物及缓和搔痒症状的药物。

2.长水痘时,会有强烈的搔痒感,孩子会忍不住去搔抓患部,若抠破水泡,可能使症状恶化,甚至留下疤痕,因此,爸比妈咪需将宝贝的指甲剪短一些,并适时引导孩子转移注意力。
 
雷伟德
现职:马偕纪念医院新竹分院小儿过敏免疫风湿科主治医师
学历:台北医学大学医学系
经历:马偕纪念医院新竹分院小儿科急诊主治医师、台北马偕小儿过敏免疫科总医师、 台北马偕小儿科住院医师
 
俞佑
现职:汐止国泰综合医院皮肤科主治医师
学历:国立台湾大学医学士
经历:国泰综合医院皮肤科总医师、台大医院皮肤科训练医师

编访撰文/陈映洁
咨询/马偕纪念医院新竹分院小儿过敏免疫风湿科主治医师 雷伟德、汐止国泰综合医院皮肤科主治医师 俞佑
参考书籍/《居家照顾X图解40种小儿疾病》,大好
摄影/潘朵拉专业儿童摄影
梳化/Amber
演出/漂亮妈咪:李淑华;可爱宝宝:雷哲帆
 
*更多内容请参考:【BabyLife育儿生活】2015年6月号。http://www.mababy.com/

夏季儿科门诊10大常见疾病(Part3)

夏季儿科门诊10大常见疾病(Part3)

 Common Diseases7:急性细支气管炎
春夏交替时,也是呼吸道疾病容易发生的时候。急性细支气管炎最常由呼吸道融合病毒所造成,是病毒入侵到比支气管更深的地方—“细支气管”,并引起发炎的状况。雷伟德医师指出,发生在2岁以下才会称为“细支气管”,而2岁以上则称为“急性支气管发炎”。

因2岁以下宝宝的支气管本来就狭小,空气阻力大,病毒一旦入侵造成发炎和肿胀,再加上痰的分泌,就很容易影响呼吸顺畅,造成肺部过度充气、阻塞、或塌陷。急性细支气管炎需与气喘做鉴别诊断,气喘是在未受感染的情况下也可能因其他诱发因子而造成反复性发作,如果未满2岁,又没有到一年内有4次以上因急性细支气管发炎、合并喘鸣呼吸困难到住院的程度,则较可能为急性细支气管炎。

症状为“喘的感觉”,呼吸有咻咻声,可能发烧35天。深夜睡到一半会咳嗽,听起来痰很多,严重时会咳到醒过来。因为很多力气都花在呼吸上,宝宝的食欲会变很差。严重时,因呼吸用力,吸气时鼻翼搧动和胸骨上缘或肋骨下方会凹陷,甚至会发生呼吸暂停的现象。若咳嗽症状太严重,且持续高烧,则有并发肺炎的可能性。
 
 预防急性细支气管炎的方法
1.大人首先须避免自己生病,出入公共场所带口罩,回家后勤洗手,且尽量不要跟宝宝有过于亲密的接触,如:亲嘴。

2.少带孩子出入公共场所,较大的孩子外出则应配带口罩。

3.若家里有其他上幼儿园的孩子生病,或爸比妈咪身边的同事、朋友中有人生病,或自己有感冒症状,都应与孩子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如何治疗急性细支气管炎?

1.以支持性疗法为主。如果孩子进食状况不到平常的一半甚至三分之一,或是喘不过气,可能需要住院,由专业医护人员帮宝宝拍痰,或睡氧气帐,服用症状治疗药物。

2.雷伟德医师指出,虽然目前的医学研究指出,拍痰并不会使急性细支气管炎好得更快,帮助不大,不过震动还是可使痰较容易往外咳,但还是以宝宝舒服为主,如果宝宝很抗拒、挣扎得很厉害,也不用勉强,以免反而更影响宝宝的呼吸。

3.鼻塞或痰液分泌较多时,爸比妈咪可以在浴缸里放热水,让孩子在浴室待久一点,有稀释黏液的效果,痰或鼻涕会比较容易排出来。当房间太干燥时,可使用加湿器或在室内晾衣物来增加空气湿度,宝宝呼吸会比较舒服。

4.主食还是喝奶的宝宝,如果吐得太剧烈,可以减少奶的比例,尤其是睡前、或是会咳到吐的小孩,因为喝奶时,胃排空的速度会比较慢,所以如果睡前喝得跟平常一样多,咳嗽会引起呕吐反射,容易把奶吐出来,等于没喝,甚至呛进肺部造成吸入性肺炎。

5.如果呕吐太剧烈,可考虑吃较清淡的食物(例如:粥),较能帮助宝宝顺利摄取热量,不会呕吐到脱水,如果状况严重,有时医师也会开立促进胃部排空的药物或止吐药来协助宝宝。
 
 Common Diseases8:异位性皮肤炎
异位性皮肤炎又称为异位性湿疹,是一种慢性、反复性发作的皮肤疾病,患者常同时伴有个人或家族有过敏性鼻炎、气喘或异位性皮肤炎等病史,是一种遗传性强的疾病。根据国外研究显示,大约50%以上的病患都是在1岁前发病,另外有30%的病患则在15岁之间发病,也就是说,有80%以上的患者都是在5岁前发作。

罹患异位性皮肤炎的宝宝,典型症状是长期皮肤干燥,伴随有严重的皮肤瘙痒及发红情形,同时身上也会有许多落屑的皮疹,这些皮疹随着年龄增长,发作的位置也不相同,往往在婴幼儿期出现在脸上或身体的伸侧,到了儿童期则会慢慢转变成好发于脖子、手弯、脚弯等屈侧处的皮疹,严重时会造成皮肤的“苔癣化”,长出厚厚的一层粗皮。

此外,异位性皮肤炎也常伴随有皮肤干燥、黑眼圈、耳朵下方龟裂、掌纹增加、毛囊角化、色素沉着…等情形,若有上述慢性搔痒病史、典型皮疹再加上有过敏体质家族史与上述其他特征,很容易便可正确诊断。
 
如何治疗异位性皮肤炎?
根据皮肤科医学会所提出的“三线治疗原则”:

1.对于一般患者应首先采用保湿剂来改善皮肤的障壁功能,或局部、间歇性涂抹类固醇药膏,或使用抗组织胺药物来止痒、改善睡眠品质、改善免疫体质,并对病患及家属提供相关卫教知识。

2.效果不彰,再采用第二线疗法,如:局部涂抹Calcineurin抑制剂药膏—tacrolimus、pimecrolimus(不含类固醇),短暂口服或注射类固醇治疗,或紫外线光疗…等。若有感染就要局部涂抹、口服或注射抗生素药物。

3.第三线治疗方法则建议留到最后再使用,如:口服或注射低剂量的免疫调节剂治疗,使用抗菌剂…等。
 
异位性皮肤炎的照顾方法

1.做好保湿工作,因为皮肤干燥会使表皮的障壁功能变差,更容易受到外来物质的影响而加重原本的皮肤炎,所以平时要多擦保湿剂、润滑剂,尤其是在清洁肌肤之后。

2.注意感染,因为异位性皮肤炎患者的皮肤很容易受到感染,在婴幼儿时期,感染是恶化的重要因素,特别是葡萄球菌与疱疹病毒的感染。

3.避免给孩子施加情绪压力,因情绪上的变化常会使异位性皮肤炎恶化。许多父母常对治疗有很多不切实际的期待,若治疗效果不理想就责怪孩子不够努力,如此一来往往事倍功半,有时反而造成反效果,使小孩对治疗产生排斥。

4.减少环境中的刺激物质,如:清洁剂、肥皂、毛衣、尼龙衣物与其他化学物质,以及许多过敏原,最常见的就是尘螨、蟑螂、猫毛、狗毛和花粉,这些都有可能引起异位性皮肤炎恶化。

夏季儿科门诊10大常见疾病(Part2)

夏季儿科门诊10大常见疾病(Part2)

 Common Diseases4:沙门氏菌肠胃炎
夏季闷热,细菌容易孳生,所以宝宝很容易感染细菌性肠胃炎。雷伟德医师指出,沙门氏菌肠胃炎是台湾夏季最常见的肠胃炎类型之一,好发于710月,且5岁以下孩子最易感染。

沙门氏菌容易存活于未消毒干净的蛋类当中,如:没煮熟的蛋料理、蛋壳,或是受污染水源里。感染后可能出现高烧、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一开始的腹泻是清水状,接着会出现黏液,颜色也会如海苔般呈现深绿色或翠绿色,甚至出现血丝。血便的原因为肠胃道黏膜受损、脱落,微血管破裂所造成,必须特别留意观察。

感染沙门氏菌肠胃炎通常会发高烧,但如果高烧(3940oC)超过3、4天,又不停狂拉肚子(一天拉十几次),或孩子肚子剧烈绞痛、不停哭闹,每次解便都很痛苦、只解一点,肚子却又很胀,精神活动力极差,就会是比较危险的情形,严重时可能导致菌血症或肠胃穿孔的发生,必须尽快就医寻求协助。
 
预防沙门氏菌肠胃炎的方法

1.勤洗手,尤其是帮宝宝换尿布后,更要彻底清洁双手。

2.别给年纪太小的孩子吃生菜或没煮熟消毒过的蛋制品,水果则一定要洗干净。参观农场或牧场后必须将手清洗干净才可进食,且不可直接饮用未经消毒的生乳。

3.注意食物的保鲜,不吃可能受污染的食物。若冰箱坏了,就别再吃里面的食物。
 
 如何治疗沙门氏菌肠胃炎

1.采支持性疗法,医师可能会开立止泻药和乳酸菌或肠胃道的益生菌,来增加宝宝肠道好菌、减少坏菌的比例。

2.如果宝宝有脱水情形就需要打点滴,脱水征兆为:嘴巴很干且干到好像快裂开、哭泣时没有眼泪、皮肤干燥、即使没发烧还是有嗜睡或缺乏活动力的现象,且几乎整天都没有小便,如果有以上征兆需赶紧送宝宝至医院给医师评估。

3.给宝宝清淡的饮食,例如:米汤、白吐司、白馒头、白面条,米汤是最好的选择,因含有助肠胃道黏膜修复的成分,是天然的治疗方法。

4.因腹泻会造成肠胃道可吸收乳糖的黏膜受伤剥落,形成“暂时性的乳糖不耐症”,所以建议先不喝牛奶,母奶则可以喝,或可选择无乳糖奶粉。

5.多补充水分,避免脱水,可给宝宝喝电解水,等于是口服点滴,建议不要自行购买运动饮料加水稀释,也不要只喝大量白开水,万一宝宝已有脱水现象,严重可能导致水中毒。
 
 Common Diseases5:蚊虫叮咬及丘疹型荨麻疹
炎热、潮湿多雨的夏季是一年当中蚊虫活动最猖獗的时间。尤其一般而言,宝宝对于蚊虫叮咬的过敏反应都比成人来得剧烈,红肿范围往往较大,也需要更久的时间才能消退。

俞佑医师指出,所谓“丘疹型荨麻疹”,就是俗称的“红豆冰”,常见的症状发生于腿部,偶尔也在手臂或脸部,出现为数众多的红色、凸起且剧痒的疹子,严重时,丘疹中央甚至会形成大型的水泡。这往往是人体对蚊虫叮咬所引发的持续性、较为剧烈的过敏反应所造成,有时候,甚至无法回想起何时被蚊虫叮咬。

最常见引起这种过敏反应的虫类,就是猫狗身上的跳蚤或螨类,看到宝宝身上的红豆冰,爸比妈咪想必心疼不已吧,就让我们一同了解如何预防宝宝被叮咬吧!
 
预防蚊虫叮咬及丘疹型荨麻疹的方法

1.对于小于2个月的宝宝来说,最好避免使用化学性的驱虫药剂。可让宝宝穿着长袖宽松的衣裤、帽子和袜子来避免被蚊虫咬伤。宝宝的婴儿车也可加装蚊帐。

2.对于大于2个月的宝宝而言,防蚊剂中含有驱虫成分DEET (敌避╱避蚊胺))30%以下,或者Picaridin(派卡瑞丁╱避卡蚋叮)10%以下,两者都是安全无虞,可选用的。

3.年幼的孩子,防虫产品一天最多使用一次,且要避免触及眼睛、嘴巴和手上,在回到室内后,也要记得用清水和肥皂洗净。

4.避免在黄昏、蚊虫活动最为活跃的时候出门。
 
 如何治疗蚊虫叮咬及丘疹型荨麻疹

1.被蚊虫叮咬后,在初步的处理方面,爸比妈咪可用清水和肥皂清洗患部,再以干净的湿毛巾冷敷患部来减少痒感。不可以冲热水,因为热水会让血管扩张得更厉害,使过敏物质渗透得更严重,冲的时候虽然很舒服,但是冲完会更痒。

2.医师通常会建议使用含有calamine成分的止痒乳液来舒缓孩子的不适,或可考虑复方的止痒药膏,可迅速缓解宝宝的痒感,避免抓伤造成二次细菌感染。

3.如果是丘疹型的荨麻疹,通常会建议使用中弱效的外用类固醇药膏,搭配口服抗组织胺使用,若有抓伤,则要再搭配外用的抗生素药膏,以避免细菌趁虚而入。

4.有些较特殊的昆虫,像隐翅虫,因含有毒液,若直接将它拍死在身上,皮肤会产生严重反应,需就医处理。因此,到户外如有不明虫子停在身上,应以弹走或吹走的方式为佳。
 
 Common Diseases6:痈与疖
痈(Carbuncle)与疖(Furuncle)是常见的皮肤细菌感染症。俞佑医师解释,疖是指单一毛囊深处因细菌感染而发炎、蓄脓,造成皮肤上红、肿、热、痛的一个凸起的包。痈则是多个疖子在皮肤深处相连形成,范围更大,症状也更明显。

痈与疖好发在皮肤毛发分布较多的地方,如:后颈部、背部、臀部、腋下、鼠蹊部和大腿…等处。痈与疖大都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所引起,在闷热潮湿的夏天尤其容易发生。
 
 预防痈与疖的方法

1.穿着过紧不透气的贴身衣物、经常摩擦、汗水分泌较旺盛、清洁习惯较差…等,都是促成痈与疖形成的原因。

2.爸比妈咪要勤更换宝宝的尿布,注意宝宝鼠蹊部和臀部是否保持在干爽的状态,挑选纸尿布大小时也要避免太小的size,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皮肤摩擦,且不通风。

3.家长应该随时勤洗手,以减少手上的带菌量。父母或保母手上若有伤口,需要消毒、包扎后再接触孩子,以免将伤口上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传染到宝宝身上。
 
如何治疗痈与疖?

1.俞佑医师指出,一般不建议爸比妈咪自己帮宝宝去挤这些痈与疖。比较好的方法,还是让专业皮肤科医师消毒患部后,用针头挑开或以手术刀片划开痈与疖,引流后再消毒包扎,比较不会造成感染加剧。

2.医师可能会视情形开立外用或口服的抗生素,有时会加一点消炎止痛药来改善症状。

夏季儿科门诊10大常见疾病(Part1)

夏季儿科门诊10大常见疾病(Part1)

前言
转眼间时序已进入6月,相信大家都满怀期待地迎接热情奔放的夏日到来。不过,夏天除了阳光、沙滩、冰淇淋之外,同时也带来了日晒、闷热与潮湿,在这样的环境下,不但容易使宝宝的肌肤产生问题,也让一些病毒细菌蠢蠢欲动!究竟,在夏天里,宝宝最容易感染哪些疾病呢?有哪些需要注意的治疗、照顾和预防措施?就让专业医师们陪伴您和宝宝,共同迎接这场“夏日大作战”吧!
 
摆脱致病原,快乐过夏天!
宝宝在夏天容易生病吗?夏季需要特别防范的可能致病因子有哪些?马偕纪念医院新竹分院小儿过敏免疫风湿科主治医师雷伟德表示,引起宝宝生病的因素,主要可以分成传染以及过敏两部分来谈:
 
传染性因素
夏季温暖潮湿的气候适合病菌繁殖,像是肠病毒、细菌性肠胃炎(沙门氏菌、曲状杆菌)都蠢蠢欲动,只要稍微大意,宝宝不知不觉就容易遭殃。

而相对于寒冷的冬季与微凉的春季,在夏天,家长带领孩子外出的机会也大为提高,因此,一些呼吸道感染也容易在此时发生,常见的如:哮吼、急性细支气管发炎等,严重时甚至可能并发气喘发作或肺炎。

此外,水痘在此时也甚为流行,爸比妈咪一定要为宝宝施打疫苗,才能将危害降至最低!
 
过敏性因素
而夏季常见的过敏症,也容易侵犯宝宝稚嫩的肌肤,包括因食物过敏或昆虫叮咬所造成的荨麻疹,另外还有像过敏性皮肤炎,例如:湿疹、紫外线过敏、对防晒品过敏等也很常见,而尽量避免接触过敏原,是最好的防范方式。

另外,汐止国泰综合医院皮肤科主治医师俞佑也指出,在热情的太阳下玩得太久,如果没有勤加做好防晒而晒伤,不但会让宝宝度过一个又痛又痒的夏天,还可能为肌肤埋下日后更大的危机!
 
夏日儿科门诊10大常见疾病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瞧瞧,夏天有哪些最常见的疾病,以及其预防、治疗与照顾的方法吧!
 
 Common Diseases1:晒伤
俞佑医师指出,防晒是夏天照顾宝宝皮肤的第一要务!因为宝宝的皮肤比成人更为脆弱,可抵御阳光中紫外线伤害的黑色素含量也较成人为低。且更重要的是,只要“一次”严重晒伤就可能使宝宝终身罹患恶性黑色素瘤的概率提高“两倍”!
 
预防晒伤的方法
关于宝宝夏日防晒的方法,俞佑医师有以下几点温馨的小叮咛:
1.在户外活动时,要使宝宝尽量处于遮荫之下,并且避免阳光的直射。将婴儿车推出门的时候,记得把遮篷拉上,或著加装一把小伞。尽量避免在早上10点到下午2点阳光最强的时候出门。

2.6个月以下的宝宝皮肤非常敏感,不建议涂抹防晒乳。必须以物理性的防晒为主,包括宽帽沿的帽子、撑阳伞和透气通风的棉质长袖衣物。

3.6个月大以上的宝宝除了上述所说的物理性防晒之外,也可以开始使用防晒乳了。尽量选用防晒系数SPF高于30、低过敏性的产品。开始会走路的宝宝,有几个地方容易被忽略而没有涂抹足够的防晒乳,这些地方包括膝盖后面、眼睛周围、耳朵周围、颈部和头皮。如果在室外活动,尽量每2个小时就要补擦一次防晒乳。太阳眼镜也是必要的喔!
 
如何治疗晒伤?
1.取一条干净的毛巾或纸巾,以冷水浸透后冷敷在晒伤的地方,每次1015分钟,一天可重复34次。

2.用芦荟露或低过敏性的保湿产品舒缓。

3.皮肤科医师可能会开立一些温和的类固醇类药膏或口服抗组织胺来舒缓晒伤后的刺、痒、疼痛感。

 Common Diseases2:痱子
每当天气热起来,痱子就成了新手爸妈最头痛的问题之一。痱子的外观是许多红色小小密集分布的疹子(有时候也会呈现透明小水珠的外观),特别是在脸部、颈部、腋下和前胸、后背的位置最容易发生。痱子的成因是由于汗管在皮肤上的开口阻塞,使得汗水封闭在皮肤中,造成刺激性的反应。这些恼人的小疹子会让人觉得非常痒,常常使宝宝哭闹不休。
 
预防痱子的方法
1.俞佑医师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避免让宝宝处在过于闷热潮湿的环境中。台湾的爸比妈咪常常受老一辈的传统观念影响,深怕孩子受凉,因而把宝宝包得又厚又紧。其实,良好的通风才是预防痱子的不二法门!

2.宽松透气的衣物也可以预防痱子的产生。常常当无尾熊,把宝宝背在身上的爸比妈咪或阿公阿嬷,自己本身的体温,再加上背巾若选用不够透气的材质,常常会加重宝宝的痱子而不自知。

3.以台湾的气候而言,夏天让宝宝待在凉爽的冷气房环境中也是必要的。
 
如何治疗痱子?
1.用温水及温和的洗洁剂帮宝宝洗浴。

2.避免选用太过油性的乳液或保养品,以免使汗孔阻塞更加严重。

3.通常疹子1周内就会消退了。皮肤科医师通常会开立痱子膏类的药品,具有舒缓、止痒、吸汗的功能,让讨厌的痱子快快消失。

 Common Diseases3:肠病毒
雷伟德医师表示,目前肠病毒大约有68种,较常遇到的是肠病毒71型以及克沙奇A型、B型。肠病毒好发于5岁以下的宝宝,且年纪越小的孩子重症的可能性越大。

肠病毒可经由飞沫、接触或粪口传染,例如:接触沾有生病宝宝口水的玩具,玩一玩又把小手放进嘴里,甚至家长也是重要的传播来源。肠病毒常有群聚感染的效应,在幼稚园经常容易集体发病。每年大约从3月开始流行,6月达到高峰期,暑假则会因群聚效应减少而趋缓,而9月开始又会有一波新的流行。

肠病毒的典型症状通常是发烧,且喉咙有两处以上的溃疡,溃疡多半一开始并不明显,只会出现一些小红点,约在48小时以后才会形成较明显的水泡,接着破裂产生溃疡的情形。爸比妈咪通常只要观察孩子的胃口,就可以判断口腔内是否有溃疡的问题,倘若宝宝一整天都不吃不喝,喉咙内部有溃疡的可能性就很高。此外,有些罹患肠病毒的宝宝也会合并有“手足口症”,在手掌、脚掌、甚至身上都会起一些小小的水泡,会感到搔痒及刺痛感。
 
预防肠病毒的方法


1.勤洗手,特别是大人外出回家后一定要洗手。

2.若家中有一个孩子感染,一定与其他孩子分开照顾,一位家长照顾一位小朋友,或请爷爷奶奶帮忙。

3.家中环境需适当地消毒,一般酒精消毒对肠病毒无效,可以500ppm稀释的漂白水来消毒环境,以50°C以上热水(一般水龙头热水即可)冲洗、浸泡宝宝的物品,肠病毒很快就会失去活性;食物在食用前也必须加热。
 
如何治疗肠病毒

1.大多数的肠病毒只要透过支持性疗法即可痊愈,医师可能会开立退烧、止痛药物给宝宝服用,口腔若有溃疡情形会开立口内膏,帮助伤口愈合,另外还有一些口腔止痛喷剂可搭配使用。

2.只要宝宝肯吃东西,没有脱水,基本上治疗后可以在家观察,大部分会发烧5天左右,温度有高有低。需要住院的情况多半是因不吃不喝导致脱水,而至医院打点滴,或怀疑有肠病毒重症的可能性。

3.照顾上建议给宝宝吃一些较冰凉好入口的食物,如果没有合并感冒或肠胃道症状,像布丁、果冻、冰淇淋都是不错的选择,只要宝宝肯吃、不会脱水就好。
 
小心重症征兆!
肠病毒偶有概率会引发重症,病毒可能攻击心脏(克沙奇)或脑部(肠病毒71型),年纪越小的孩子越危险,孕妇及1岁以下的婴儿,需小心避免感染。肠病毒重症有4个重要的征兆,如出现以下情形,应尽快至医院接受检查。
1.嗜睡、精神差

2.呼吸急促、心跳变快(没发烧,安静时仍大于每分钟120下)

3.即使没有吃东西还是持续性呕吐

4.肌抽跃

德国儿科医生:声音能增强宝宝安全感尤其是病宝宝

1.德国孩子是家庭一部分 中国孩子是家庭中心

 
  您是儿科医生肯定接触过很多德国的家长和孩子,在您看来,德国人养孩子和中国人有什么不同?


  德国专家:我认为两者的区别在于:德国孩子是家庭的一部分,而中国孩子却是整个家庭的中心,尤其是男孩子。

 
2.只要孩子不舒服 马上找医生

 
  孩子生病时,德国父母通常会怎么做?真的会拒绝抗生素之类的药物吗?


  德国专家:我所知道的是通常德国的父母都会立即去找医生来给孩子看病。诚然,德国的父母都会向医生询问该如何照顾孩子,怎么把孩子的病给治好。


3.对病宝宝安抚最重要 声音是个好工具

 
  生病的宝宝总是特别磨人,爱哭闹,作为儿科医生您是怎么安抚他们的?


  德国专家:孩子不是成人,能用语言来表达他们的不舒服,这时候我们应给予宝宝更多的爱和信赖。比如我们与她说话时候要放低音量,要轻声细语,因为对宝宝来说,声音是帮助他们获得安全感的重要工具。同时我们的动作也要缓慢,要温柔亲切,这样能给孩子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宝宝会觉得很安全,对疾病的疼痛也会减轻。

德国儿科医生:换季期间如何提高宝宝抵抗力

        及时加衣 增加户外运动


  换季期间,气温变化大,宝宝总是很容易生病,妈妈们做些什么来预防或者应对这种状况?要想提高宝宝的免疫力,怎么做比较合适?


  德国专家:换季时候,气温会有变化,家长要及时添加衣服。天气好的时候,可以适时增加一些户外运动,比如慢走慢跑,在洗澡时也应适当调节水温,这都可以加强免疫系统功能。
 
 
     宝宝多游泳 好处多多


        现在很多家庭,都还给孩子准备游泳池,您怎么看这种做法?


  德国专家:游泳可以增加肺活量,有助健康,还能增加抵抗力。德国人也很喜欢游泳,我们经常去游泳馆或者自己庭院的游泳池,我们出了很多游泳奥运冠军哦。
 

     德国年轻妈妈都有一张时间表


        6岁内的宝宝需要做多少次体检比较合适?需要打预防针之类的吗?


  德国专家:在德国,年轻妈妈们通常都会有一张时间表,上面详细记载了照顾1岁宝宝的所有注意事项。其中有建议在宝宝重病时给宝宝打针等等,但是我们只是建议,妈妈(爸爸)可以决定需不需要。等孩子大了,如果孩子要去幼儿园或是开始上学,则必须要做体检,这不仅是为孩子负责也是为幼儿园或学校的其他孩子负责。

儿科骨科专家:2-5岁小孩最容易被电梯“咬伤”

         [提要]  除了“洞洞鞋”外,进入夏天后,因赤脚穿拖鞋、凉拖甚至一些软底鞋导致的意外伤害事件大幅增加。多位儿科骨科专家坦言,2-5岁的孩子处于似懂非懂时期,又有好奇心,是最容易被电梯伤害的年龄段。  除了“洞洞鞋”外,进入夏天后,因赤脚穿拖鞋、凉拖甚至一些软底鞋导致的意外伤害事件大幅增加。


  昨日在接受采访时,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证实,这几天每天都会收到一两个因鞋导致意外伤害的病人。而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上海市儿童医院也表示,收到过不少穿软底鞋、拖鞋被电梯“咬伤”的孩子。


  多位儿科骨科专家坦言,2-5岁的孩子处于似懂非懂时期,又有好奇心,是最容易被电梯伤害的年龄段。


  多家医院接诊过


  一个多月前,上海市儿童医院收到过一个被电梯“咬伤”的4岁男孩。据介绍,被送到医院时,这个男孩右脚的一个脚趾头已血肉模糊,且夹杂着黑乎乎的油。


  虽然曾接诊过六七个被电梯伤害脚趾的儿童,但这个小男孩的伤情还是让上海市儿童医院骨科副主任谢丰吓了一跳,“脚趾甲骨头压伤了,而且肌腱也断了。最难的是给挤碎的脚趾甲‘清创’。”


  事后,接诊医生才知道,被电梯“咬伤”的小男孩是赤脚穿着很软凉拖鞋的。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也收治过一个三四岁小男孩。据介绍,这个小男孩是被大卖场电梯伤害的。“当电梯移动到最后一格的时候,小男孩没有抬起脚,所以他的脚趾就陷入缝隙内,被电梯台阶之间的锯齿夹住。”


  外出运动少穿“洞洞鞋”


  事实上,包括“洞洞鞋”在内的各种宽大松软的鞋子,都不适合儿童。因为鞋子过于宽松柔软,对脚起不到保护作用,且极易发生意外,尤其是着急赶路或上下电梯时。


  此外,5岁以下的儿童骨骼发育还不完善,穿着过于宽大松软的鞋子不利于生长发育。“基于安全因素的考虑,儿童在室外运动时尽量不要穿‘洞洞鞋’。”专家说。


  另外,材质过于柔软的鞋子也不适合儿童,因为这样的鞋子容易变形,一遇外力会从脚上脱落,因此儿童穿着时易被电梯“齿牙”夹住。特别是2-5岁的儿童乘坐电梯尤其要当心。


  专家还提醒说,儿童乘坐电梯一定要小心,家长也要有“意识”保护孩子,叮嘱孩子不要在电梯口或者自动扶梯上玩耍,同时在乘坐电梯时,要让孩子站在电梯台阶中间,不要靠边,还要让孩子站在家长的前面。

腹痛是儿科常见的症状之一

         腹痛是儿科常见的症状之一,引起的原因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内科疾患,如细菌性痢疾、急性胃肠炎、肠痉挛、上感、肺炎、紫癜、风湿热等病,不需手术治疗;另一类是外科急腹症,它们不仅具有急腹症的特点,还往往需要手术治疗,如急性阑尾炎、肠套叠、嵌顿疝、蛔虫性肠梗阻、急性肠扭转等。


        由于这两类疾病的有效治疗方法不同,因此急性腹痛最好的治疗办法是对疾病进行诊断,在诊断较明确的情况下,可酌情使用止疼药,如肠痉挛、急性胃肠炎,以减少孩子的痛苦。而大多数外科疾病,服止痛药后,婴儿表面上疼痛缓解,实际上病情仍在发展,往往延误疾病的治疗,如婴儿肠套叠虽然来势凶猛,如果疾病早期可用气体灌肠法治愈,如果到了疾病晚期,即使急诊手术切除坏死的肠管,危险性也依然较大。


        因此,婴儿腹痛时,家长不能擅自给孩子服止痛药,更不能要求医生盲目为孩子止痛,应服从医生的治疗。

夏季好发肠胃炎儿科住院增3成

夏季好发肠胃炎 儿科住院增3成

炎炎夏日,细菌与病毒极易滋生;根据南市医小儿科统计,今年暑期儿科门诊肠胃炎的病患明显增多,且住院病人中,肠胃炎就占了约5成,相较于3月份,住院病人肠胃炎的比率就增加了3成之多。
 
南市医小儿科主任吴静淑表示,肠胃炎典型的症状是上吐下泻,也有以呕吐或拉肚子为主的病例,通常合并肚子痛、发烧、腹胀、轻微感冒症状等;肠胃炎又可分为“细菌型”及“病毒型”,潜伏期视病菌种类而定,由数小时到数天不等。
 
吴静淑主任表示,细菌型肠胃炎主要是细菌感染所造成,其中以沙门氏杆菌最常见,也盛行于炎热的夏季,主要由食物和水所传染;病毒型肠胃炎则主要由病毒感染所造成,最著名的为轮状病毒,于秋冬季较盛行,但在台湾一年四季皆有病例发生,经由粪口传染,有时也经呼吸道及飞沫传染。
 
适逢暑假,孩子外食及户外游玩的机会增加;吴静淑提醒,父母应协助小朋友维持良好的个人、食物及环境卫生,对于家中有8个月以下婴儿,可接种轮状病毒疫苗来预防轮状病毒,至于小孩粪便若有血丝、有脱水迹象、活动力减弱、腹泻合并发烧2天以上,都应尽快送医。

贫血是儿科临床常见的病症

        贫血,是儿科临床常见的病症。贫血的幼儿面色苍白,容易疲劳,生长发育减慢,抗病能力差。对此有的家长表示不解: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孩子为什么还会贫血呢?

    缺铁性贫血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膳食中铁摄取的不足。在城市的家庭喂养中,婴幼儿一般以乳类及面食为主,这些食物中的含铁量比较低,长期下去,孩子就容易贫血。幼儿长期食欲不好、偏食、挑食,也是发生贫血的主要原因。
    (2)生长发育快。婴幼儿时期是身体发育较快的时期,对各种营养素的需求较迫切,对铁的需求量也比较多,尤其是超重幼儿,如果不适当地补充,就很容易发生贫血。
    (3)吸收不良。有的孩子脾胃吸收功能差,大便次数多,或者患有长期慢性腹泻等消化道疾病,或者食物搭配不合理,都可能降低铁的吸收量。菠菜中含铁量很高,有人认为多吃菠菜可以防治贫血,但菠菜中富含有草酸,一旦与铁结合便生成一种沉淀物,使铁不能被人体所利用,因而也就失去了治疗贫血的作用。
    (4)消化道隐性失血。钩虫病、溃疡病等都可引起小儿贫血。
    如果孩子面色发黄、乏力,应及早到医院就诊,查找原因,进行治疗,防止小儿贫血的发生。
    幼儿最常见的是缺铁性贫血。所以,通常说的补血主要是指补铁,最好是多吃含铁的食物。动物的肝,动物的血,其他如瘦肉、黄豆、木耳、蘑菇、芝麻酱等含铁也不少,蔬菜中菠菜含铁多。多吃这些食品可以预防和治疗贫血。
    食物中铁的吸收受其他一些因素影响。例如,菠菜中的草酸会影响铁吸收,怎么办?先在开水里煮几分钟,草酸便会溶在水里了。另外,食物中若有太多的钙,如豆腐,植酸盐(麸皮中)都会使铁吸收减少。但另一些物质,如维生素C,胃中的胃酸和乙醇等有助于铁的吸收,所以,贫血的小朋友在补铁的同时,要多吃水果和蔬菜。
    用铁锅炒菜和煮菜,尤其是含酸的食品,可以补充铁,我国不少家庭还是习惯于用铁锅炒菜,国外的人很少用,不过,这种补铁的量是很少的。
    已经患了贫血症,特别是较重的贫血,那就应该请医生诊治,除了食物疗法之外,可以服用一些补血药物,西药的铁制剂,有硫酸亚铁、枸橼酸铁等。中药也有不少补血药,如当归、熟地、阿胶、首乌、枸杞子等,这些药可煎服,也可以加在食物中炖服。
    除缺铁性贫血外,其他各种原因贫血要用不同的方法治疗。
爱心提示
    贫血,重在预防。幼儿要注意的是,不要偏食、挑食,要吃各种营养物质,这样,每天都能摄入全面丰富的营养,才不会造成贫血。

声明: 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系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邮箱:mail@laishu.com

今日要闻

健康知识

母婴知识

膳食指南

星座解读

命理运势

养生保健

美食资讯

热点资讯

体育新闻

综合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