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闻

兄弟驯蜂年入百万,何谓驯蜂怎么驯小窍门

2018-04-18 05:34 来源:laishu.com 作者:Laishu
导读: 兄弟驯蜂年入百万,何谓驯蜂怎么驯小窍门

兄弟驯蜂年入百万 养蜂取蜂蜜也是有小窍门的,你听说过“飙蜂子”吗?捉一只野蜂拴上红线,然后追着这只野蜂,找到它的蜂巢,将蜂巢“收割”,拿走蜂蛹或取走蜂蜜……这是乡村里少年们的游戏。不过宜宾县有对“追蜂少年”从这种恶作剧般的“打野”活动中找到灵感...兄弟驯蜂年入百万, 全国追花上万公里。兄弟驯蜂年入百万 ,什么是驯蜂怎么驯?

2017年10月12日,四川眉山城区百坡路一家蜂蜜店,两岁零两个月的女孩小七舀起一勺洋槐花蜜,笑着对妈妈甯敏杰说,“好甜好甜的。”当小七舀起第四勺花蜜时,爸爸沈远拿过勺子,一把抱起小七,“小女娃儿,天天喝蜂蜜,都不爱喝水喽。”小七则嘟着嘴说,“采蜜我也去了呢。”

这家蜂蜜店面积不大,但两面墙上一幅手绘的“采蜜图”尤为醒目,记录着这对90后夫妻和家人一年上万公里的采蜜旅程。出身养蜂世家的沈远笑着说:“小七不到一岁就跟我们全国到处跑,算是我们家最小的养蜂人了。”

虽说是“蜂三代”,但沈远在大学所学的是机务专业,妻子甯敏杰则是学市场营销,工作也跟家业完全不搭界。直到2016年,女儿出生后,这对大学生夫妻才做出了“转身”的决定——辞职回乡赶蜂。靠着父辈传下来的技艺,靠着新型的营销手段,这对90后“新蜂农”走出了一条有别父辈的养蜂之路,初初入行他们年收入就达到了上百万元。

甜蜜基因

出身养蜂世家 大学生夫妻辞职赶蜂

四川有着2000多年的养蜂历史,是全国的养蜂业大省,而沈远老家所在的眉山市东坡区则是四川养蜂第一大区县。沈家有着50年的养蜂史,算得上当地小有名气的养蜂世家。

沈远说,从城里辞职回家养蜂也许是他们夫妻俩最艰难的一次决定。“我幺姥爷就开始养蜂,父亲六兄妹,4个人都是蜂农,但我小时候并不喜欢蜜蜂。”

沈远是听着蜜蜂的嗡嗡声长大的,小时候每到3月,这嗡嗡的声音,就提醒着他将和父亲分别——父亲又要拉起蜂箱去全国各地赶蜂了。幼时的他对蜜蜂最多的印象是“痛”,“一进蜂场,就被蜇得全身是包,屁股都被蜇肿过。”

正是这样的印象,让沈远这个的“蜂三代”对蜜蜂敬而远之,没有遵从父亲沈国全的安排养蜂,在高中毕业后到了成都航空机电技术学院学习飞机维修,女友甯敏杰则在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学习营销专业。

大学毕业后,两人结婚成家,沈远进了4S店修车,甯敏杰则在4S店卖车,两人每月的收入加起来有8000多元。虽然收入不高,但他俩依然没有子承父业的愿望。直到后来帮家人卖蜂蜜,才让小两口动了转型的心思。那时父母赶蜂忙不过来,沈远夫妇就在工作之余,在小区帮家里卖蜜。“生意越来越好,我们两个人帮着卖都忙不过来,就把小区的保安也叫上,有时候从保安手中过的现金流就要过万!”

2014年,父亲再次郑重向沈远夫妻提出养蜂的期望,小两口考虑了一年时间,等到女儿小七出生,终于决定辞职。2016年3月,他们带着七个月大的女儿与父母一起,踏上了人生中第一次追花之旅。

甜蜜旅程

带着女儿上路 全国追花上万公里

从四川盆地到黄土高原,从沙漠到草原,小店里的“采蜜图”清晰地绘出了这对“蜂三代”上万公里的首次采蜜之旅。“你以为沙漠里就没有蜜吗?沙漠地带的紫穗槐,产出一种少见的蜜,颜色跟红樱桃一样呢。”如今,沈远夫妇对全国各地的花蜜已是了然于胸。他们说,这条路很苦,一年要走近半个中国,但他们还是想从源头干起,“不出去,你永远不知道哪儿有好蜜。”

最好采的蜜是油菜花蜜,沈远一家所在的眉山市,就有漫山遍野的油菜花,可是这里留给赶蜂人的时间只有半个月。眉山油菜花的花期结束,沈远一家三口就要跟着父母,开着3辆大卡车,拉着700个蜂箱赶往汉中。3月中下旬,在纬度更北的秦岭下,还能找到丰富的油菜花蜜源。

4月,杂花洋槐、苹果花相继开放,一家人停留在陕西铜川;5月初,来到榆林子洲,这里盛产中国最优质的纯洋槐蜜。他们要待到6月,因为这里还有黄芪蜜等着他们;6月中旬,荆条花开,则要赶赴山西晋城。

“一切都是新的,有时深夜还不想睡,听蜜蜂打翅膀的声音,那是工蜂在排水。反复排水后,蜂蜜渐渐浓稠。一想到第二天蜂蜜变得更好,心里就激动。”沈远说。

7月,一车蜜蜂前往沙漠地带,采紫穗槐蜜,另两车则前往内蒙古大青山四子王旗处,蜜蜂在这里采荞麦花粉。8月过后,天气降温,劳累了半年的蜜蜂需要休息。沈远夫妇则回到眉山,把最好的收获带回家乡。

如今小七已两岁多,跟着父母采蜜这一路,虽然被严密保护,也不免被蜂蜇,“每次被蜇哭,就喂她吃点蜜,她马上就不哭了。”

“一切都是值得的,要采得好蜜,就难免东奔西走,偏远的地方连手机信号都没有。”甯敏杰说的值得,不只是收获香甜的蜂蜜,更因为这逐花而居的旅程,劳累而甜蜜着。

甜蜜味道

借用卖车经验 营销有招年入百万

2016年11月,沈国全夫妇又出发赶往云南采蜜。沈远和甯敏杰带着小七留在眉山,对于这对年轻的夫妇来说,如何把家里采到的蜂蜜卖出去,事关他们辞职赶蜂的成败。

沈国全从少年时期就开始赶蜂,他的蜂蜜在全国很多地方都有专门的销路,父辈们卖蜂蜜是采到哪儿卖到哪儿,采什么蜜卖什么蜜。收蜜的人往往是煮好饭等着沈国全送蜜来。因此听说才学赶蜂的小两口要把家里的卖蜜工作都包下来,他一开始很不以为然,“你价格比我卖得好,我手板心煎鱼给你吃。”

学营销的甯敏杰却不这样看。她把这一路采的蜜都保存起来,带回了眉山,她认为卖蜂蜜与卖车有着共通之处,4S店集中了各种车型,适合不同层次口味的顾客,那么他们的蜂蜜出售也应该是多样的,而不应是单一粗放的。

甯敏杰通过网络很快找到了全国各地的收蜜人,建立了一个不同于父辈的营销网络。沈远则负责把控品质,为了达到了41度的蜂蜜浓度,宁肯花更多时间,减少蜂蜜产量,也要保证品质。效果很快就显现出来,沈国全卖出去一吨油菜花蜜,批发价不到15000元,但沈远夫妇的蜜则卖出了30000元一吨的高价。

怎么让自己的蜜与众不同?甯敏杰很快想到,给蜂蜜打上文化标签,“结婚有喜糖,为什么不能卖喜蜜呢?”她说,卖车除了价格还要看品牌看内涵,蜂蜜也能做出文化的味道。于是,小两口将蜂蜜装进喜盒,做成5元一盒的喜蜜,放到网上销售。不到一年时间,他们的41度蜜便卖出了名气。沈远夫妇转型赶蜂一年多,仅今年就卖出了20余吨,实现了年收入过百万,让父母刮目相看,也欣然同意了他们开店卖蜜的想法。

甜蜜前景

建一个体验园 发掘蜂蜜隐性价值

甯敏杰觉得,蜂蜜的价值还没有完全发掘出来,还有许多隐性的价值等待发掘。

“现代人不仅从吃饱到吃好,更要兼顾吃好耍好。”甯敏杰发现,到了蜂场,不管是追逐蜜蜂、与花共舞、倒箱割蜜,不论大人小孩都乐在其中。“从国家大政方针来看,未来农旅融合也是趋势。”

甯敏杰说,两人的计划在东坡区流转一个小山头,建一个蜂蜜体验园,山上种满各种季节的花。3月采油菜花、4月苹果花、5月洋槐菜……而到了气温偏低时,还有茶花、枇杷花相伴。从土壤到蜜源,从源头起就严苛管控,确保蜂蜜品质。

“买蜜到时不仅仅是个结果,而是个体验的过程,我想不管是什么年龄的人,都会非常喜欢的。就像我一样,最初恐惧,慢慢接触后,彻底爱上蜜蜂,爱上大自然,爱上甜蜜。”

新闻背景

百万蜂群助农收入10亿元

四川蜂蜜出口价高全国两成

在眉山有你不知道的“蜂值”

统计数据表明,四川是全国养蜂大省,养蜂数量、蜂蜜产量多年位居全国第一。2016年四川省存栏蜜蜂145万群,比上年同期增长3.6%,生产蜂蜜4万吨。全省养蜂产值22亿元左右,其中养蜂农户收入达10亿元以上。全省蜂蜜出口数量逐年回升,蜂蜜出口价格高于全国均价20%以上。

与十多亿蜜蜂为伴

把各地蜂蜜端上全国餐桌

在全省养蜂产业首位的东坡区,2016年有专业养蜂户近千户,蜜蜂存箱达15.79万群。

据悉,东坡区近年来规模养殖比例已达到90%。全年生产蜂蜜8077吨,蜂王浆220吨,蜂花粉719吨,蜂蜡185吨,蜂胶7.8吨,实现产值2亿元。全区有养蜂专业合作社16个,存箱西蜂在100箱以上规模养殖户513户,眉山市东坡区德康养蜂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胡建均看来,养蜂已经完全改变了当地农户的生活。在沈远的家乡思蒙镇,还有很多人像他父亲一样,靠养蜂发家。而随着高速公路对蜂产品免费等有利条件,蜂蜜产业活力进一步提升。沈远觉得,相比于过去,这项“甜蜜”事业还大有可为。“今天,中国最好的蜜、不同时节的蜜,可以在同一时间端上餐桌,供消费者选择。只需要一个手机,视频、照片等等一上传,哪怕相隔千里,都能买到心仪的蜜。”

蜂农抱团政府主导 打造蜂蜜品牌

东坡区畜牧局副局长吕凌介绍,当地已印发《眉山市东坡区蜂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意见》,将通过引进优质品种、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打造优质品牌、建立营销网络等措施,实现蜂蜜品质再升级。到2020年,力争全区存箱优质西蜂达到20万群,优质西蜂养殖比例达到97%,存箱西蜂100箱以上规模养殖比例达到92%,全年生产优质蜂产品1万吨。

吕凌说,东坡区蜂蜜产业虽然量大,但并不强。要从大到强,关键在于提升品质、打造品牌。“我们正在研究蜂农蜂具补助标准、引导他们抱团发展、引进企业实施深加工,让蜂蜜品质进一步符合市场要求。”吕凌说,“就像东坡泡菜一样,相信做好基本功,东坡蜂蜜也将走向世界,端上全球餐桌。”

而在沈远看来,政府主导,农民抱团的形式,将为蜂蜜产业带来一次大机遇。“我们已经成立了自己的养蜂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和商标都已经注册下来了。”今年刚刚当选四川省蜂业学会理事的沈远说,蜂群因为要打架,过去蜂农都是散打,互相没有接触。但从提升品质、顺应市场的角度出发,抱团才是出路。

延伸阅读:

兄弟驯蜂年入百万 养蜂取蜂蜜也是有小窍门的

你听说过“飙蜂子”吗?捉一只野蜂拴上红线,然后追着这只野蜂,找到它的蜂巢,将蜂巢“收割”,拿走蜂蛹或取走蜂蜜……这是乡村里少年们的游戏。

不过宜宾县有对“追蜂少年”从这种恶作剧般的“打野”活动中找到灵感,把野蜂收回家进行驯化,培植蜂王和职蜂,帮野蜂建巢,做起了养蜂生意,今年已经赚到了100多万。

宜宾县喜捷镇的洪峰、洪伟是一对20出头的亲兄弟,两兄弟最高学历是职中,从小贪玩,从记事起不是捉泥鳅黄鳝,就是追捉山上的野蜂。在所有并不被任何人看好的爱好里,兄弟俩最喜欢的是“飙蜂子”,被当地人笑称“追蜂少年”。自2013年起,兄弟俩尝试将野蜂收回家进行驯化,并帮助野蜂建巢,经过多次尝试后,兄弟俩建起了养蜂专业合作社,养殖胡蜂和蜜蜂等,年产值(不含政府补贴)超过300万元,纯利润超150万。“飙蜂子”是流行于四川农村地区的农闲“游戏”,不论是少年还是成年人,都乐此不疲。每年到农历九月后,野外的胡蜂、土蜂蜂巢里,密密麻麻的全是成熟的蜂蛹。如果没有外力干涉和破坏,蜂蛹将很快变成勤劳的职蜂,承担起整个蜂群的野外觅食和筑巢。

无论是胡蜂还是黄蜂,都生活、筑巢在野外山林或较高的建筑物上,取之较为困难。尤其是野外,山高林密,一个小小的蜂巢很不易被发现。人们根据野蜂的习性,发明了“飙蜂子”的办法:捉一只外出觅食或打浆的职蜂,在它们腿上拴上红线,然后跟着红线追,最终找到蜂巢,取而食之。洪峰、洪伟两兄弟在十六七岁时,不是抓泥鳅黄鳝就是“飙蜂子”。洪峰告诉成都商报客户端记者,少年的玩劣天性,总让他们坐不住。到了秋天蜂蛹成熟时,他们看到有人在山林间“飙蜂子”感觉特别刺激,两兄弟便学着别人找来红线拴在野蜂腿上,然后追着跑找到蜂巢,用火将发疯的职蜂驱散,摘巢取蛹。“我们当时看到别人‘飙蜂子’好像很容易,但自己做起来发现很困难。”

洪峰告诉成都商报客户端记者,首先是捉不到目标蜂,摸索了好几天,才发现职蜂会在山林中找虫子吃,或者在青纲树、芭蕉树上打浆回去筑巢。刚开始用手去捉,结果根本捉不住蜂子;后来用网,网住一只寸多长的虎头蜂。“就在我捉住它准备拴绳时,它把毒刺刺进我的肉里。”洪伟回忆,一瞬间天旋地转,人晕了十几分钟才醒来。回家后,洪峰忍着巨痛装得若无其事,兄弟俩谁也不敢告诉父母。被蜇了两三次后,兄弟俩终于摸索出“飙蜂子”的经验。“我们捉了蜻蜓之类的昆虫诱捕成蜂,将食物放在红线做成的圈套内,它来吃食物,我们抓住红线两端轻轻一拉,就套在它屁股上。”洪峰说,被打上记号的蜂子可能混然不觉,它会在傍晚时飞回自己的巢穴。

洪峰和洪伟着跟着追,找到蜂巢后再想办法摘取。“蜂子在天上飞,没有任何障碍。但我们在地上,只能见山爬山、遇水涉水。”洪伟告诉记者,很多时候追着追着蜂子就不见了。“飙蜂子”的第一年,兄弟俩一共收获了五个蜂巢,卖了7000多块钱,可谓“无本万利”。当时的洪峰刚刚从某职中毕业,在父亲的安排下摆摊做生意,专门销售畜兽药。但洪峰觉得每天守摊子很无聊,而“飙蜂子”不但好玩还能挣钱,洪峰便不顾父亲的反对,开始把心思全部花在“飙蜂子”上。“那时候一公斤蜂蛹可以卖150元左右。”两三年后,洪峰看到当地农村有人养蜜蜂,这些蜜蜂本来在野外,养蜂人捣毁它们的巢穴捉了蜂王关在蜂箱里,于是蜜蜂就在蜂箱安营扎寨,成了养蜂人的“制蜜机”。

“蜜蜂可以养,胡蜂为什么不可以呢?”洪峰一边琢磨此事,一边取蜂巢时有意捉了蜂王。可是很快冬天来了,兄弟俩好不容易捉回的蜂王没法过冬,被冷死了。洪峰的父亲洪林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生意人,他虽然不要求儿子们一定要读多少书,但至少要有一技傍生以维持生活。当父母发现洪峰兄弟放着好端端的生意不做,整天跑山“飙蜂子”后,非常反对。洪峰至今记得父亲的话:“野蜂子怎么养得家?我看你两兄弟是疯了吧!”洪伟说,好在父亲并不强迫他们。又一次洪峰路过邻居家,发现邻居劈开的老柴疙瘩里,居然有像地道一样细细小小的通道,里面躺着冬眠的虎头蜂。“这个意外发现让我灵光一闪,自己找来工具钻木头,给过冬的蜂王们建起一个个巢穴。”

有了过冬的巢穴,从野外捉回的蜂王终于不会被冻死,但仍有一部分技术问题解决不了,养着的野蜂营养跟不上,产量也比较低。养蜂的第一年,兄弟俩投入九万多元现金,到头来几乎是血本无归。后来,洪峰从电视上看到云南有个养蜂人,养殖胡蜂很多年,技术很成熟,兄弟俩瞒着家人,和冯天宇、黄桃等几个朋友远赴云南“取经”。回来后解决了蜂王喂食,补充营养液,增加温度过冬等问题。通过慢慢摸索,洪峰兄弟发现,野蜂虽然性情凶猛,但如果不是人为激怒,它们也不会主动攻击人。而一窝蜂,只要把蜂王驯服,成百上千的职蜂都服从于蜂王。蜂王在哪里,职蜂们就在哪安家筑巢。问题是蜂王并不那么温驯,要把养蜂做成产业,光靠一两只蜂王也不成气候,得有更多蜂王。

蜂王的作用在于产卵成蛹,就必须有公蜂进行交配。而发情期的蜂王,性情变得更加暴躁凶猛,经常在洪峰兄弟俩身上扎刺放毒。“最多的时候,洪伟身上被扎八次大包。”黄桃告诉记者。解决了驯化、喂食、过冬和繁殖等一系列问题后,洪峰兄弟俩和另外三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于2013年成立了胡蜂养殖场,开始成批量、大规模养胡蜂、蜜蜂等蜂种,在宜宾县喜捷、柳嘉等镇养蜂。“胡蜂是野蜂,虽经驯化,也不能像养猪一样集中养在一起。”洪峰告诉记者,胡蜂生活在野外,人工养殖同样难以彻底消灭它们的野性,因此在人为控制之下依然要在野外养。“野蜂都有各自不同的领地,养近了就要打架。”洪峰告诉记者,有的蜂巢可以很近,几米十几米都行,蜂王都在巢内,职蜂在野外各行其事,晚上归巢睡觉。

但像虎头蜂之类的大型野蜂,其势力范围达到方圆五公里,这就给养殖带来难度。为了解决此问题,洪峰发动所有亲戚,在各家各户房前屋后的山林中挂养。据黄桃介绍,野蜂身上浑身是“宝”:蜂巢是职蜂咬化树皮一点一点建成,可以煎汤泡脚;蜂蛹每公斤可以卖到近300元。据洪峰的合伙人冯天宇介绍,今年蜂场投入110余万元,产值将超过300万元,纯利润将在150万元以上。成都商报客户端记者从宜宾县畜牧水产局饲料兽药股副股长雷贤华处了解到,胡蜂养殖利润较高,洪峰兄弟所提供的产值、利润属实。

声明: 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系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邮箱:mail@laishu.com

为您推荐

今日要闻

潮鞋品牌

风水知识

健康知识

母婴知识

膳食指南

星座解读

命理运势

养生保健

美食资讯

热点资讯

体育新闻

综合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