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闻

800儿郎集体投河 血祭黄河的悲壮不需要历史的虚无

2018-09-22 08:11 来源:laishu.com 作者:Laishu
导读: 前言:本文本来是要在9.18那天发出的,但这两天因为有更重要的贸易战文章,所以本文就推迟到今天才推送。 “比狼牙山五壮士悲壮百倍!很少人知道。日...


前言

:本文本来是要在9.18那天发出的,但这两天因为有更重要的贸易战文章,所以本文就推迟到今天才推送。

 


比狼牙山五壮士悲壮百倍

很少人知道。日军进攻中条山国军31军以阵亡27000人代价,把十万日军阻隔在西北之外,改变整个战局。八百衣衫褴褛十六七岁的军人,被日军逼到悬崖边,弹尽粮绝。八百名‘秦军’,面朝陕西,跪天,再跪爹娘,唱着秦腔宁死不降,跳进滚滚黄河。


 


这是一段对“800壮士集体投河”即“血祭黄河”的描述,多少有些艺术修饰,这段历史在历史上是否真实存在过?。


 



“八百壮士跳黄河”




一直以来,编者对一件事耿耿于怀,那就是人们对“血祭黄河”的质疑。


 


“血祭黄河”的历史不似“狼牙山五壮士”那般广为人知,我们此前数次介绍,文章一出来,立马引来不少人的质疑、否定,甚至是谩骂攻击,指责我们用

一段

虚假的历史来塑造一个伟大的辉煌。


 


本文,将从“

历史文献

”、“

见证人员

”、“

官方反应

”及“

反对者意见

”四个方面来全面论述这段历史,

不为驳斥反对者

只为让读者了解一个真实的历史


 


文献记载









所有否定这段历史的人,他们一个“铁证”便是这段历史没有文献史料记载,他们说这段历史最早现世于陈忠实2004年9月4日写的一篇文章《一段几乎湮没的史实

:

中条山八百壮士血祭黄河》,对,就是写《白鹿原》那位。

 


而陈忠实的这篇文章,其史料来源又来自于2004年出版的长篇纪实文学《立马中条》,这本书里没有指出任何关于“血祭黄河”的史料出处。


 


于是,一个逻辑就出现了:

《立马中条》关于血祭黄河没有史料依据与文献记载,所以它的记述都不可靠,再加上它是文学作品,情节是虚构的。这自然而然就得出结论,“血祭黄河”是假的


 


他们还认为,陈忠实的文章,取材于文学作品的虚构情节,文章里的历史自然也就是假的。


 


反对者为增强观点的可信度与力度,还引用了一些其它证据。


 

比如引述了一些台湾现役军官对该段历史的否定说话,也引述了中国大陆某些“权威报道”,比如《南都周刊》曾刊发一位谢姓记者的调查文章,该文章经历一翻“真相论证”后,便得出了该段历史的是假的(下文我们会专门论述它们的不正确性)。


 


这些所有的证据其实是靠不住的,这些反驳意见里,很多都是进行了概念偷换。


 


以反对者的

铁证

即该段历史没有文献记载来说

这种说法根本是错的


 

这段历史在《立马中条》一书里第一次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并因为陈忠实的名气,从而因其《一段几乎湮没的史实:中条山八百壮士血祭黄河》一文而被广为人知。但这不能等同于“血祭黄河”最早就出现于这里,如果这样去等同,那就是在偷换概念。


 


实际上,“血祭黄河”有着大量的历史记载,编者这里列举一二。


 


考虑到《立马中条》一书是2004年出版,那么在此之后的文献资料都有可能是出自该书,那就列举该书之前的文献。


 


1941年中共陕西省委统战部编写的的一份名为《

西北军的历史

》的文件,该文件写道:

“在六月六号,敌人开始以九路向西北军的防地中条山进攻。由于西北军的英勇抵抗,敌人也有很大的伤亡,但因敌人的进攻猛烈......,使得这次战争最后遭到严重的失败,

一千余官兵死伤了

百多跳黄河淹死了

百(多)被敌人俘虏了。

”(《陕西革命历史文件汇集·一九四一年(二)》)


 


1986年出版的《

垣曲文史资料

》,有这样的记载“本日(1939年六月六日)下午五时许,进攻九十六军敌之主力将我一七七师压迫于方家村、许八坡,老庄黄河沿岸,经白刃战两小时,因众寡悬殊,损失惨重。该师除一部分由陈师长率领向敌后突围外,

大部分经过肉搏以后跳入黄河

壮烈殉职官兵计一千五百余人

。”(《垣曲文史资料·第2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西省垣曲县委员会编)


 


1991年出版的《

渭南文史资料

》,有这样的记载:“六·五之夜,日寇秘密集中兵力,突然从平陆县城北高山南下侵袭,我军猝不及防......,许多军职人员和战士被敌人逼近黄河时,既不投降,又誓不束手就擒,

面对滔滔洪流

毅然跳河

……”(《渭南文史资料·第3辑》,渭南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


 


像这样的文史记载,还能找到很多,本文限于篇幅,就不一一列举。


 


包括《立马中条》一书,它属于“

纪实文学

”,

它不仅仅是文学

还有

纪实

”,如果你完全是虚构的,它就谈不上“纪实”了。


 


实际上,该书作者之一张君祥在写这本书时,

他自1986年就开始搜集关于“血祭黄河”的史料

从这里可以看出

《立马中条》一书里的“血祭黄河”,也是根据大量真实史料写出来的。


 


不光是《立马中条》,画家李新安在绘制《

八百壮士投黄河

》的巨幅国画时,

也是多次走访抗战纪念馆搜集历史资料

,用了7个半月时间才创作完成。


 


所以,“

血祭黄河”这段历史,它并非没有历史记载,而是有着大量文献史料的历史。

说它是仅仅出现于小说的虚构情节,显然是对历史的无知。


 


人员见证









“血祭黄河”这段历史,不仅有着大量文献史料记载

而且还有活体资料

即事件的见证人


 


只不过,由于当年集体跳河的军人无一生还,其它人员只能是从旁观的角度进行见证,这就会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从而导致一些细节的不一样。


 


亲历老兵

杨河清


 


当年参加“中条山之战”的抗战老兵杨河清,回忆当时与日军血战的是800人,战死致26人时,由于弹尽援绝且拒不投降,

面对身后的黄河绝境

这26人纵身跳下

。老人在接受采访时,回忆这段历史,依旧泪湿眼眶。


 


亲历老兵

李玉杰


 


《新西部》杂志2005年第8期,被采访的老人李玉杰说:“在中条山的两年多战争中,最让我难忘的是随孔从洲参加

黄河滩的公祭大会

当时公祭的是800多牺牲的新兵

。可惜呀,都是十六七岁的娃娃……”


 


当地老人

许登高


 


2009年,媒体采访时年88岁的许登高,他回忆说:民国28年的一天,天刚亮,他在地里干活,回家就听人说,

100多个打日本的国军跳下了黄河


 


当地老人

马小丹


 


2009年,媒体采访原马家庄船工—81岁的马小丹,当年躲在祖始庙悬崖下的窑洞里,

则是眼睁睁地看着国军

从头顶跳下去

150多人,在黄河里砸起浪花

……


 


当地老人

杨小犬


 


码头崖村民杨继洲之子杨小犬回忆,6月7日早上起来,

父亲拿了两个馒头同他一起去黄河边看看

看还有活着的战士没有

......


 





所以,通过上面的文字可以知道,“血祭黄河”这段历史是有大量见证人的,他们之中有当年“中条山之战”的参战老兵,也有事发当地的百姓。


 


只不过,由于观察者的角度不一样,致使一些细节不同,比如在投河数字上,有人说是150人,有的说是26人,有的说是1000多,还有的说是800人。


 


但是,不管细节如何,所有见证人的回忆都证实它曾经真实发生过。


 


官方反应









另一个重要的证据,那就是我们官方与主流媒体的反应,也很重要。


 


“血祭黄河”我们大量主流媒体对此事进行过报道。


 


比如《

华商报

》2006年12月1日刊载《浴血中条,八百壮士舍身跳黄河》;


 





《三晋都市报》2011年4月6日年刊载《中条山八百壮士纪念碑落成》,报道中详细记述了当年情景,还言“

殉国烈士当逾千人以上

”。





三晋都市报


 





此外,包括《

阳光报

》、《

新西部

杂志

中国教育电视台

在内的多家主流媒体,均对这段历史有过详细报道。





▲血祭黄河 图自阳光报






 

▲中国教育电视台




而最为引人关注的当属

为纪念中条山

八百壮士跳黄河

的壮举

而在芮城县陌南镇圣天湖畔立的

纪念碑


 


你想想,

官方进行的这种活动

必须是经过详细考证

确有其事才可能立碑

总不能道听途说

根据小说里一个虚构的情节就赶紧来立碑吧


 



图自三晋都市报




倘若是工作人员发发微博,如果发错了,还可以说是编辑人员业务不熟,但若这种事情一旦搞错,那岂是儿戏?


 


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座纪念“八百勇士”的纪念碑,一定是有真实历史,才可能去竖立。反之,纪念碑既然被官方竖立,也就印证了这段历史必然存在。


 


反对者









对这段历史进行质疑,甚至对其进行否定的反对者们的观点,其实不值一驳,因为他们的观点看似无可挑剔、天衣无缝,但当你仔细去看时,就会发现漏洞百出。


 


比如,

反对者们否定这段历史的一个铁证

就是因为他们说这段历史最早出现于

立马中条

这部纪实文学

而且没有史料


 


相信看到这里,你已经不屑一顾。


 


这段历史是有大量史料记载,也是有大量见证人员见证,它也并非最早现世于《立马中条》一书,在此书之前,早有诸多文献记载。


 


至于说“血祭黄河”最早见诸于《立马中条》,实际上是一些人偷换了概念。

《立马中条》一书最早出现“八百冷娃”这个词,于是一些人就说成“血祭黄河”这段历史最早出现于这本书

,这是一种偷梁换柱的搞法。


 


所谓纪实文学,首先它要“纪实”,其次才是文学,它必须是建立在真实历史上,然后再进行艺术塑造,否则它就只是文学,而不是“纪实文学”。《立马中条》作为纪实文学,其作者张君祥也说过,《立马中条》里的“血祭黄河”,是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进行的艺术塑造,他在写这本书时,自1986年就开始搜集相关史料。


 


我们要分得清“文学虚构”与“历史真实”的区别,不能因为文学上的虚构,就去否定历史的真实。

好比我们都知道抗日神剧是假的,你能因为“手撕鬼子”是假的就说抗日战争不存在吗?或者因为某一部关于抗日战争的纪实文学存在艺术塑造,你就说抗日战争是假的吗?

你能因为《三国演义》里很多情节经历过艺术塑造,就否定诸葛亮在历史上的真实存在吗?




其次,还有人引述了一些国内“权威媒体”的报道,

比如《南都周刊》于2009年03月26日刊发了一位谢姓记者的文章《寻访“八百壮士集体投河”真相》,该文从各个角度证实“血祭黄河”是不存在的

。这类报道也被一些反对者们广泛引用,作为证据之一。



 


但是,笔者看了看这篇报道,发现不少问题,


 


比如,作者指出这段历史无史料,通过本文可以知道,它有着大量史料,只是那位记者没找到而已,并非不存在;


 





比如,该文指出投河战士所在的“

新兵团

不存在

,所以是假的。但后来被证实,当年参与中条山之战的第38军确实存在“新兵团”,38军孙宏奎就曾是新兵团成员。


 


限于篇幅,编者就不一一反驳。


 


本来,做这种论证,应该是不偏不倚站在中间位置的一种不带情感的理性论证,但这位记者的这篇文章,却是带着强烈的情绪在里面,比如他在最后一段说“一句话,我们不够尊重历史,人自轻,方有外人轻之。而于陕军中条山惨烈抗战史来看,先是被政治烟云遮蔽,再是“八百壮士集体投河”由艺术创造成为“信史”,又何尝不如此?”


 


一句“人自轻,方有外人轻之”意思是,我们自己自轻自贱,所以别人也轻贱我们。


 


所以,在编者看来,这类文章本身存诸多漏洞,再加之强烈的情绪偏向,用作证据来引用,意义不大。




我们不能去钻牛角尖

去死命揪住一些细节就进行全盘否定

比如投河的八百人,要是只有799人,那这个事件就是假的

这种用吹毛求疵的方式去进行历史的全盘否定

显然是不对的




还有人

引用台湾方面的一些否定言论

来证明这段历史的虚假,比如引述台湾一些陆军军官对“血祭黄河”的否定。


 



你想一下,台湾现在很多人是集体卖国,集体媚日,它们连中国历史都并入到了“东亚史”,连自己历史都能盘否定的人,你指望它们的言论能有多少可信度?



 


而且,那部分台湾人的言论,编者也看了下,它们只是一味的否认,却没有列举相关证据来证明,只是经过自己的一番想像与所谓的推导,就一味的说那就是假的,不可能的。


 


你去引用一些错误的结论来证明自己的正确

这种论证也是毫无意义的


 


好比一个人说“1+1=2”是错的,为什么错?没有为什么,反正就是错的。然后你又引用“1+1=2是错误的”这个结论来证明“2+2=4”也是错的,这种引用有意义吗?


 


结论







 


综上

“血祭黄河”是有大量史料记录、大量文献记载、并且有不少见证人员见证的真实历史。

细节虽然尚存争议

但事件真实存在过

它被不少主流媒体报道

也得到了官方以“竖立纪念碑”等方式的承认


 


我们对于一段历史,对于历史上的英雄,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要以客观的态度去对待。没有的,我们不能凭空捏造,因为这不是写小说。真实存在的,我们也不要去否认。


 


但可恶的是,一些人怀着各种目的,打着“还原历史”、“追寻真相”之类的旗号,进行着历史虚无主义。


 


正如当年他们否认“

狼牙山五壮士

”是假的,幸存者尚在人间,有铁一般的证据在,他们都敢说那是假的;


 


邱少云

牺牲时,队友就在他身边,铁一般的见证,那些人也敢说那是不存在的。


 


还有那位

航校教官

,因为自己的飞行员学生在天上同日军作战时全部牺牲了,他自己也驾机上天同日机作战,有“

日军拍摄的现场作战视频

”为证,在这种铁一般的证据面前,我们一些人还敢大言不惭的“论证”那是假的。


 



▲所谓的“还原真相”





▲网友驳斥




曾经的苏联,也是各种“历史虚无”泛滥,比如18岁女英雄卓娅英勇的同德军战斗,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结果一些苏联人说这是假的。当大量的苏联英雄都被人为的弄得“不存在”时,当人们开始对历史莫衷一是时,人们便开始怀疑这个国家,正所谓“

欲亡其国

先灭其史

”,苏联最后的下场我们都看到了。


 


如今的我们,不需要这样的历史虚无。


 


最后,再看看影视作品里,那段感天动地的历史场景吧:






声明: 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系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邮箱:mail@laishu.com

为您推荐

今日要闻

潮鞋品牌

风水知识

健康知识

母婴知识

膳食指南

星座解读

命理运势

养生保健

美食资讯

热点资讯

体育新闻

综合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