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闻

小儿推拿必读

2018-09-10 21:45 来源:laishu.com 作者:Laishu
导读: 小儿推拿的对象是小儿。小儿与成人解剖与生理功能有很大差别。要学好,做好小儿推拿,必须对小儿各系统的解剖生理有深入的了解。为此,本人查阅了大量资料,...

小儿推拿的对象是小儿。小儿与成人解剖与生理功能有很大差别。要学好,做好小儿推拿,必须对小儿各系统的解剖生理有深入的了解。为此,本人查阅了大量资料,将小儿各系统的特征总结于此。供同道们参考

一、消化系统

小儿消化系统在结构及功能上与成人的差别主要为:

1.小儿口腔粘膜柔嫩,血管丰富,容易损伤出血。故擦拭口腔时要轻柔,以免损伤粘膜而致感染。

2.新生儿唾液腺发育不全,唾液分泌量少。5-6个月后,唾液受出牙刺激而增加,此时小儿尚未形成吞咽习惯,这是生理性流涎的原因。新生儿期淀粉酶含量低,以后才逐渐增多,故小儿4-5个月后才宜添加淀粉类食物。

3.新生儿食管长度约8~10cm,较接近成人。胃大多处于水平位,位置高于成人1-2个椎体,3岁时接近成人水平。贲门括约肌发育欠佳,幽门括约肌相对贲门括约肌紧缩,故空气易进入胃中引起溢奶和呕吐。小儿胃容量随年龄增长,新生儿胃容量约为7ml,3-4天后约45ml,10天约80ml,1岁时约200-250 ml。由于胃容量小,食物通过胃的时间较快,每次食量不如成人大,故喂食次数比成人多。婴儿胃排空时间与食物种类有关,母乳2-3小时,牛乳3-4小时,水仅1-1.5小时。因此,小儿一般3小时左右需喂一次奶。

4.成人肠管长度为身长的4-5倍,婴儿为身长的6倍。新生儿小肠长约250~400cm,大肠与小肠比例为1比6。小儿肠系膜长,稳固性差,易发生肠扭转和肠套叠;乙状结肠和直肠相对较长,直肠粘膜下层松弛,易出现脱肛。

小儿小肠消化面积总体比成人大很多,有利于消化和吸收。但肠壁薄,粘膜脆弱,多数消化酶含量低,常致消化不良。婴儿肠道蠕动比成人强,排便反射较多。但肛门直肠发育不全,推荡无力。故极易腹泻,也容易便秘。

5.小儿肝脏相对较大。正常新生儿肝脏占体重的4%,约120~130g(成人约2%);肝脏上界在右锁中线第4肋间,下界在右肋缘下1~2cm,剑突下约2cm,检查时在右肋缘下和剑突下多能触及;至6岁后缩回至胁下不能触及。婴儿肝细胞发育不完善,肝功能不健全,肝解毒能力差。分泌胆汁较少,对脂肪不易消化。

6.消化系统本身的疾病可致小儿消化不良。消化系统以外的疾病,如感冒、肺炎、发烧、中西药内服等也常影响小儿消化功能,出现厌食、呕吐或腹泻等。临床应仔细区别。

二、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是小儿发育最早,也是发育最快的系统。胎儿的中枢神经系统来自胚胎时期的神经管,周围神经系统则主要来自神经嵴。出生时脑髓重约350g,相当于体重的1/9,只及成人的25%。第一年大脑生长发育最快,1岁时超过出生时两倍,3岁超过三倍,6岁接近成人脑重90%。新生儿大脑已有主要沟回,但较成人浅,皮质薄,树突少。有资料认为,小儿出生后皮质细胞数目基本恒定,不再增加,变化的主要是细胞的功能与联系。神经传导系统发育相对滞后,表现为婴幼儿神经纤维髓鞘发育不全,锥体束发育不良。故当外界刺激通过传导系统传入大脑时,因无髓鞘隔离,兴奋可传至邻近纤维,易使兴奋扩散、异化和泛化,这是小儿易惊厥,易疲劳,易嗜睡的主要原因。

新生儿出生后的活动主要由皮层下中枢调节,以后随脑实质成熟而转变为主要由大脑皮层调节。脑干在出生时已发育较好,呼吸、循环、吞咽等维持生命的中枢功能基本健全。脊髓在出生时已具备功能,脊髓与体重之比为约为0.1,3岁时完全髓鞘化;脊髓下端在新生儿期位于第二腰椎下缘,4岁时上移至第一腰椎。

小儿大脑富含蛋白质,占婴儿脑的46%(成人为27%);类脂质、磷脂含量较少。小儿大脑处于生长发育旺盛时期,对营养成分和氧的需要量较大,在基础状态下,小儿脑的耗氧量为全身耗氧量的50%,而成人仅为20%。

小儿出生后即具有某些先天性反射,如吸吮、吞咽等食物反射、防御性反射(对疼痛、寒凉、强光等),以后,随着大脑及各器官发育,在先天性反射的基础上,形成各种后天条件反射。随着条件反射的建立,小儿能较快的熟悉并适应环境。小儿3~4月内Kernig征阳性,2岁以内Babinski征阳性,均属生理现象。

三、循环系统

新生儿心脏体积相对较大,心胸比率>0.5,学龄前心影接近成人。2岁前小儿心脏呈横位,2岁以后随站立、行走、肺及胸部发育和横膈下降等,心脏由横位逐渐转为斜位。由于小儿代谢旺盛,迷走神经发育不全,交感神经兴奋性占优势,故心率较快。且年龄越小,心率越快。体温每升高1℃,心率加快15~20次/min。哭闹时可达180~200次/min,至5岁时开始减慢,10岁时心率接近成人的70次/min。

新生儿血容量占体重的10%,婴幼儿为8%,成人为6%。小儿动脉比成人相对粗,动、静脉内径比为1比1,成人为1比2。冠状动脉相对比成人粗,心脏供血充分。10~12岁前肺动脉比主动脉粗,之后则相反。婴儿期肺、肾、肠及皮肤微血管口径较成人粗,故以上器官血供充足。

四、呼吸系统

解剖结构上,肺脏整体体积小,肺泡容积小,支气管与肺泡管腔狭小、粘膜薄、气道纤毛短少,肺透明膜发育不良;功能上,肺充气量低于充血量,肺泡充气量不足,呼吸动度差,腺体和粘膜分泌功能不足;呼吸状态上,小儿为保证自身生理需求必须加快呼吸,故小儿呼吸普遍较成人浅促,且有阵发性加快或频率不匀现象。

喉部环状软骨以上为上呼吸道。包括鼻、鼻窦、鼻泪管、鼻咽部、咽部、耳咽管和喉等。下呼吸道指气管、支气管、毛细支气管和肺。

婴幼儿鼻缺少鼻毛,鼻粘膜柔弱,易受感染。但粘膜富于血管,感染时充血肿胀加重鼻腔狭窄,出现鼻塞,甚至呼吸困难。婴幼儿鼻窦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发育。蝶窦生后即存在,3-5岁后方有生理功能。上颌窦2岁时出现,至12岁后发育成熟。额窦炎在6岁以后方可见到。婴幼儿虽易患呼吸道感染,但不易发生鼻窦炎。婴幼儿鼻泪管比较短,开口于目内眦,瓣膜发育不良,婴幼儿上呼吸道感染时容易合并眼结膜炎。小儿咽部淋巴组织丰富。扁桃腺随全身淋巴组织发育而长大。咽部淋巴结及扁桃腺在幼儿期发育较快,4-10岁时发育达到高峰,从14-15岁开始退化。故扁桃摘除术一般在10岁以后。婴儿耳咽管宽直且短,呈水平位,上呼吸道感染时易患中耳炎。小儿喉部呈漏斗型,较成人喉部狭窄且长,富有血管及淋巴组织,炎症时易于发生水肿,出现喉梗阻。

新生儿气管与支气管分叉位于第3-4胸椎,成人在第5胸椎下缘。且右侧气管较直,易落入异物。新生儿肺容量为65-67ml,至12岁时增加8-10倍。肺泡面积生后1岁半达体表面积的2倍,3岁时达3倍,至成年达到10倍。新生肺泡直径为100μm,年长儿为100-200μm,成人为200-300μm。

胸膜:小儿胸膜腔相对宽大。壁层胸膜固定不紧密,易于伸展,胸膜薄且较易移动。小儿纵膈较成人相对宽大,柔软富于弹性。婴幼儿胸廓短小呈桶状,肋骨呈水平位与脊柱几乎成直角。

五、泌尿系统

肾脏小儿年龄愈小,肾脏相对愈重。新生儿两肾重量约为体重的1/125,成人两肾重量约为体重的1/220。婴儿肾脏位置较低,其下极可低至髂嵴,即第4腰椎水平,2岁以后始达髂嵴以上。右肾位置稍低于左肾。由于其肾脏相对较大,位置又低,加之腹壁肌肉薄而松弛,故2岁以内健康小儿常在腹部触诊时扪及肾脏。出生时因残留有胚胎发育痕迹,故肾脏表面呈分叶状,至2~4岁时,分叶消失。新生儿肾排出磷和氯的能力不足,常因血磷高,低钙而致手足抽搦。如给予过多氯,又会发生酸中毒。此外,肾糖阈值低,摄人过多葡萄糖可出现尿糖。

输尿管婴幼儿输尿管长而弯曲,管壁肌肉和弹力纤维发育不良,容易受压及扭曲而导致梗阻,易发生尿潴留、感染。

膀胱婴儿膀胱位置比年长儿高,尿液充盈时,膀胱可超过耻骨联合,顶入腹腔内而触及。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至盆腔内。膀胱容量为(年龄+2)×30ml。

尿道新生儿尿道长仅1cm(性成熟期3~5cm),且外口暴露而又接近肛门,故易受细菌污染。男婴尿道虽较长,但常因包皮致尿垢积聚也引起上行性细菌感染。

六、骨骼系统

成人骨骼有机物约占1/3,无机盐约占2/3;小儿骨骼中有机物和无机盐各占一半。所以,小儿骨骼较柔软、富于弹性、韧性好,不易骨折,但容易受外力的影响发生变形。如长期用裤带或松紧带束缚胸部会影响胸廓发育,发生肋骨下部凹陷;不正确的坐立姿势、写字姿势及背书包姿势,可能造成驼背或脊柱侧弯等。小儿骨骼成骨细胞和血管网较丰富,骨组织生长和吸收过程较成人旺盛,再生能力强,骨折愈合时间比成人短。且极少发生骨折不愈合,对骨折造成的畸形也有较强的塑形能力。

骨骼最初以软骨形式出现,软骨经过钙化才能成为坚硬的骨骼。在骨骼钙化过程中,需要钙、磷原料,还需要维生素D(为鱼肝油里的主要成分之一),以促进钙、磷吸收和利用。如果缺少维生素D易产生小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七、免疫系统

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组成。免疫器官包括骨髓、胸腺、脾脏、淋巴结、扁桃体、小肠集合淋巴结、阑尾等;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单核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嗜碱粒细胞、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血小板等;免疫分子包括补体、免疫球蛋白、干扰素、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正常新生儿脾脏相对较大,重量约10g;脾脏在左锁骨中线肋缘多不能触及(或不超过1cm),质地柔软。

(一)非特异免疫:

1.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主要为中性多核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胎儿期开始发育,出生后达8~13×109/L(8000~13000个/mm3),72小时后下降至0.4×109/L(400个/mm3),维持低水平,2~3周后再度上升达正常。婴儿血清促吞噬因子功能比成人低,中性粒细胞游走及吞噬功能差,但其杀菌功能却与成人相似。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担任著清除微血栓的作用。

2.屏障作用:小儿皮肤粘膜屏障功能差,尤其是新生儿期,皮肤粘膜易于感染。血脑屏障发育不成熟,易患颅内感染。

3.体液因素:婴儿体液中存在多种非特异性抗体,如补体、溶菌酶、溶解素、备解素及干扰素等,但均处于低水平,抗病能力较差。

(二)特异性免疫系统:

1.体液免疫: IgG在免疫球蛋白中含量最高,也是唯一可以通过胎盘传给胎儿的免疫球蛋白,10~12周胎龄开始自身合成,但量很少,主要由母体输入,足月新生儿脐血IgG含量与母体相当。这是6个月以内小儿能有效预防麻疹等传染性疾病的主要原因。出生半岁后IgG逐步消耗,自身合成能力又不足,故易患各种传染病。IgG在10~12岁后才基本达成人水平。IgA不能通过胎盘,婴儿缺失,新生儿的IgA来自哺乳。生后一个月含量仅成人的2.6%左右,10岁左右达成人水平。IgM于胎儿10~12周开始合成,出生时约为成人的10%,以后逐渐上升,1~2岁达成人水平,IgM不能通过胎盘,宫内感染时IgM含量升高。故脐血IgM升高,提示宫内感染。

2.细胞免疫:胎龄15周时,T细胞随血流从胸腺迁移至全身周围淋巴组织,并参与细胞免疫反应,但其功能不全,出生时,T细胞功能已近完善,但因从未接触过抗原,因而须较强抗原刺激才有反应。T辅助淋巴细胞功能在新生儿期不成熟,辅助B淋巴细胞合成抗体能力较差。

八.皮肤及感受器

新生儿的表皮、真皮及皮下组织的层数及完整性基本与成人相同。

新生儿皮肤面积只有成人的1/7。皮肤重量为体重的13%,远远高于成人的相对比例。新生儿皮肤厚度约 1毫米,且各处皮肤厚度基本相同(成人大部分皮肤厚2毫米,臀、足底、手掌等部位厚达3-4毫米)。新生儿表皮角质层很薄,发育不全,且角化细胞之间彼此松弛,易于脱落;表皮的基底层发育旺盛,细胞增生很快,故小儿表皮和真皮联系不够紧密,表皮较易脱落。婴幼儿表皮中虽有黑素细胞及黑素体,但黑素体尚未发育成熟,数量也较成人少,对紫外线的抵御能力差。新生儿皮脂腺分泌活跃,常在其头、面及上半身等皮脂腺丰盛处形成油腻性痂皮。新生儿汗腺密度较成人高,但分泌功能差。婴幼儿对变应原的反应性很高,其敏感程度及反应能力基本上与成人相同。小儿皮肤特异性的功能表现为:

1.保护作用:小儿皮肤较成人保护功能差,需要防止机械性损伤。皮肤防御性较差,对外界刺激抵抗力差,易于受伤和易于感染,但却特别容易产生过敏反应,如丘疹、丘疱疹、红斑、水疱等,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

2.呼吸功能:小儿在二氧化碳和水分的排出上较成人明显。稍动则易汗,但因本身汗腺发育不全,平常皮肤处于较干燥状态,并有不同程度的脱屑及瘙痒。

3.感觉功能:皮肤感觉包括触觉、痛觉、温度觉和深感觉。触觉是引起某些反射的基础。小儿对冷、热、触、痛的感觉已很敏感,尤其是眼、唇周、口腔、舌尖、手掌、足底等部位,触之即有反应。但由于小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对上述感觉定位功能较弱,随年龄增长才逐步完善。

4.体温调节:小儿皮肤单位面积内血流量相对较多,易于散热,但汗腺功能差,故体温调节能力较成人差。

5.吸收功能:小儿表皮菲薄,角质层不完善,表皮上皮细胞体积小,细胞间隙比成人大,故对于局部用药经皮的吸收率远远高于成人。其为中药外贴取得疗效奠定了生理学基础。





声明: 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系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邮箱:mail@laishu.com

为您推荐

今日要闻

潮鞋品牌

风水知识

健康知识

母婴知识

膳食指南

星座解读

命理运势

养生保健

美食资讯

热点资讯

体育新闻

综合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