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闻

致粉刺性不是看成分表就可以确认

2019-03-27 21:11 来源:laishu.com 作者:Laishu
导读: 很多时候你所看到的不一定就是真的,因为真的事物常都在不易看到的地方。 市场上消费者想要...

很多时候你所看到的不一定就是真的,因为真的事物常都在不易看到的地方。

市场上消费者想要了解成分表内容的时候,常会参考网络上产品成分说明的网站,其中在台湾比较常被使用的是COSDNA这网站。

把产品名称键入搜寻如果有在数据库中就会显现出产品成分表,但常会发现产品成分表的内容输入并不一定正确,同样一个产品也常会出现不只一种版本的成分表,所以想要参考时还是要注意一下。

有关成分英文与中文名称是可以当作参考,但成分相关说明就有很多值得斟酌的地方了,很多的解释与说明只是节录不同来源的资讯,但这些内容是否正确是否有经过专业人员审阅就不得而知了。

此外网站上还有列出成分的“致粉刺性、刺激性与安心度”,很多人会利用这些指标来筛选产品,老实说这样做很容易落入见树不见林的窘境,因为这些分数并没有办法代表产品的实际状况。

像是致粉刺性现在已经确认成分与成品性质是脱钩的,也就是说即使成分可能具有致粉刺性,经过配方后的最终产品并不一定就会有致粉刺性。

此外,有关致成分粉刺性的判断,很多都是以前在兔耳上做的实验,以现在的角度来看这些资料早已不完整也很难反应事实,甚至有很多新原料根本没有做过类似的测试,所以即使产品中没有添加表中这些可能致粉刺性成分,也不表示使用后就不会产生致粉刺或致痘反应。

而且致粉刺性成分是否会致粉刺跟添加浓度与配方有关,也跟每个人的肤质反应与产品使用方法有关,所以一个产品对你来说是否会致粉刺是无法事先预测的

如果真的担心使用化妆品会造成粉刺或痘痘,自己先局部试用一段时间是唯一可以确认的方法,即使是常见“不致痘或致粉刺性”的产品宣称也只能参考用,更不要看了成分表就铁口直断产品一定“会或不会”致痘(粉刺)。

此外有关刺激性的指标也是如此,成分的刺激性与产品的刺激性是完全两码子事,每次只要成分中看到酒精就认定产品刺激性一定大,这也很容易落入以偏概全的陷阱。

酒精依照添加的浓度不同对于皮肤的刺激程度也完全不同,低浓度酒精只是为了促溶或清凉目的,而且成分挥发性高对于皮肤来说实在没有什么好担心的。

还有网站中的安心度也是有一样的问题,像是在安心度中几乎所有植萃成分都列为安心度佳的成分,但老实说植萃是复杂度很高细节很难让人简单安心的成分,所以这边的“安心度”应该改为“被攻击度”比较适合。

有时候常被攻击的成分并不一定就是坏蛋,反而没有被攻击的成分根本很难确认好坏,听起来有点吊诡但事实就是如此。

所以化妆品好坏实在没有办法借由这么简单分数评断就可以确认,有些厂商甚至为了迎合这些没有太大意义的指标,就只添加在表上看似安全分数的成分,但这样做看似好棒棒但真的就可以表示产品安全无虞吗?

我想举个简单的例子大家就很容易了解,像是只要筛选符合高富帅、白富美条件的男女朋友,就一定可以找到好伴侣吗?我想这问题的答案应该就可以套用在这边。

<本专栏反映专家意见,不代表本社立场>

网络疯传“牙膏、小苏打去粉刺?”专家:全都不适合用在皮肤上

声明: 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系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邮箱:mail@laishu.com

为您推荐

今日要闻

潮鞋品牌

风水知识

健康知识

母婴知识

膳食指南

星座解读

命理运势

养生保健

美食资讯

热点资讯

体育新闻

综合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