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闻

孩子的不良个性缘于父母

2018-02-10 08:41 来源:laishu.com 作者:Laishu
导读: 宝宝健康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的教育方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对孩子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那么父母应该怎样做,才能塑造孩子良好的个性呢?............
  1、孩子胆小是因为父母的指责过多、要求过高

  场景回放:

  由于活动能力增强,3岁的小格格很爱自己尝试去做一些事情。比如自己拿杯子去喝水,但她的小手还拿不稳,有一次将杯子打破了。当格格再试图拿杯子或做其他事情时,妈妈就会大声制止道:“别动,你又在逞能。”

  渐渐地,格格再也不敢再去尝试其他东西,胆子变得越来越小。妈妈又不高兴的说:“你到底怎么回事,连自己买个东西都不行,还不如比你小的欣怡大方。”格格委屈地低下头,情绪非常低落。

  点评:

  格格妈妈传达给孩子的感觉是:“你从来没有做过正确的事情,你到底是怎么回事。”她的声音和姿态总是好像在指责:“如果不是你,所有事情都会很顺利。”在控诉:“你从来不这么做”、“你总是那样做”、“你为什么总是……”、“你为什么从不……”。妈妈的内心也觉得孤独而失败,所以她对回答从不关心,因为她更感兴趣的是将自己的压力和负担施加给孩子,而不是为了寻求回答。

  指责型的妈妈则常常忽略孩子的感受,习惯于攻击和批判,将责任推给孩子。“都是你的错”,“你到底怎么搞的”是她的口头语。与此同时,惯于指责的妈妈不觉得自己有任何价值,只有在孩子顺从自己时,她才会觉得自己有价值。

  在妈妈的指责中成长,格格也感受不到自己的价值,她很容易通过妈妈和他人的行为和反应定义自己。妈妈认为她是无能而胆小的,她会接受这个观点而不检验它是否符合自身的情况。在自我怀疑中,她真的渐渐变得胆小而怯懦。

  指责型的妈妈则常常忽略孩子的感受,习惯于攻击和批判,将责任推给孩子。

  2、孩子逆反是因为父母的家庭规则过于僵化

  场景回放:

  果果妈妈认为如果从小没有给孩子立好规矩,以后就没法管了。所以从果果1岁半起,妈妈就只允许孩子每天在外面玩耍两个小时,如果违反,就要取消第二天的活动时间或是“关禁闭”。可是最近妈妈觉得果果却越来越不听话了,每次玩到了规定好的回家时间,总是不愿回,甚至会拼命哭闹。妈妈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妈妈还说果果常有些怪怪的想法,比如,他不想让爸爸妈妈的朋友随便抱自己,他觉得“很难受”。果果妈妈说:“他怎么可以这样觉得呢?他不应该有这种感觉呀。”

  点评:

  果果家庭中里以一套僵化、固定的规则来运作,不管这些规则是否适合(如果果的活动时间仍按照1岁半时的标准来进行),都要在特定的场合中运用。尽管这些规则已经过时,但是妈妈认为与果果的需要相比,遵守规则似乎更加重要。

  其实规则是应该与时俱进,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变化的。例如要求一个上幼儿园的孩子按照新生宝宝的规则来生活,就是不恰当的。果果妈妈认为孩子只能约束,无所谓信任与尊重,不然他们会不服管教。因此,她不注意倾听孩子的诉说与要求,这样也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压抑,久而久之,就会使孩子失去对家长的信任与尊敬,家长的话自然也就不放在心上,逆反心理会很严重。

  在果果家还存在一种情况是,家庭规则只允许表达被证明是合理的情感,而不是表达存在的情感,比如果果说被陌生的大人抱起来时感觉很难受时,妈妈的回答会让他觉得“我只该拥有合理的感觉”,当他不能自由地表达内心感受时。他的想法和感觉会被压抑,这也会造成逆反的问题。

  大部分妈妈会把僵化的家庭规则表述成“保护孩子”。她会说:“你只是个孩子,你应该听我的。”或像果果妈妈一样认为这是为了孩子着想,这暗示了孩子的世界是低级的。这样家庭规则僵化的后果是,孩子保持无知状态,受到限制和控制。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产生反抗或逆反等情况。

  如果妈妈认为与孩子的需要相比,遵守规则似乎更加重要,这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压抑。

  3、孩子自卑是因为父母低自尊,喜欢攀比

  场景回放:

  3岁的盈盈喜欢上幼儿园。但她不像邻居圆圆总能拿到幼儿园奖励的小红花,这让妈妈很生气。

  妈妈见机就跟盈盈说:“你看人家圆圆比你还小两个月呢,为什么她每次都能拿到小红花,偏偏你就不行,给我丢脸呢。真是个笨孩子。”

  时间久了,盈盈不愿意上幼儿园了,要上幼儿园时,她总是哭丧着脸,一会“肚子疼”,一会“我要小便”,总是拖拖拉拉地不愿意出门。在幼儿园她也开始不说话了,不愿意和小朋友们一起玩了,还经常问老师:“老师,我很笨吗?”

  点评:

  3岁的孩子也会感觉到自卑。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划分的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中的第二个阶段——儿童早期(1.5~3岁),就认为在这个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感和疑虑感。疑虑是一种“先楞住后醒悟”的感情,它包括了对自己的疑虑。如果,幼儿对自己的疑虑达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自卑的心理,就会自我持有一种肯定或否定的态度,这种态度会使得幼儿认为自己是无能的、不重要的、失败的和没有价值的。

  刚出生的婴儿没有过去,也没有如何看待自己的经验,更没有衡量自我价值的标准。婴儿只能通过与人接触,根据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来形成价值观。在孩子长到五六岁之前,孩子的自尊是通过家庭这个外界因素建立起来的。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或者一个面部表情都是一种信息,会影响孩子对自我价值的判断。可是,很多妈妈竟然意识不到自己在向孩子传递怎样的一种信息,场景中的妈妈拿盈盈和隔壁的圆圆作比较,无意中暗示盈盈不够好,甚至是“笨”的,这么做会让3岁的盈盈产生无能的、没有价值的、不自信的体验。

  其实,盈盈妈妈之所以会说盈盈笨,总是拿盈盈和隔壁的圆圆作比较,是因为盈盈妈妈自己的自我价值感就不高,她总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别人强,借此来肯定自己。因此,她的自我价值感是来自外部的评价,来自攀比后的满足,如果攀比的结果不能让盈盈妈妈或者肯定和满足,她就会将怒火撒在盈盈身上。换句话说,盈盈妈妈才是个自卑的、不能珍视自己的人。盈盈长期在妈妈这种影响下也会形成较低的自尊,她会对自己不断贬低、限制、憎恶或是采取其他什么消极态度,她的能量会消散减弱,自身会变得懦弱,成为被生活击败的牺牲者。

  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或者一个面部表情都是一种信息,会影响孩子对自我价值的判断。

  4、孩子易患焦虑症是因为父母不尊重孩子,按照自己心中完美的形象来设计孩子

  场景回放:

  吴子奇在一所重点高中上高三,成绩一直非常优秀,马上面临高考,可是,他总是头痛、心慌、胸闷、失眠,甚至有时候觉得很崩溃。

  在老师的建议下,妈妈和他一起到了心理咨询中心。子奇回忆到,3岁的时候,自己很喜欢画画,可是,妈妈觉得那是孩子涂鸦,没什么出息。

  妈妈认为,有知识有文化才会受人尊敬,男孩就应该做个技术人才,一直把子奇按照工程博士来培养,很注重对子奇认知的培养,常常会抓住身边的机会训练子奇的逻辑推理能力。比如,妈妈给子奇买了很多玩具车模型,但条件是子奇必须要熟记每种汽车模型的介绍,并能够流利介绍这些模型的数据才能玩儿。子奇每次只能在背完这些模型资料之后,才能自己偷偷画会儿画,玩会儿模型车。他觉得那种感觉真的很难受。

  点评:

  很大程度上,子奇的焦虑症就是妈妈这种完美设计的恶果。妈妈盼望子奇是科学家,只关注子奇的认知发展,子奇内在真实的、心理需求持续地被忽略着,最后他自己也逐渐忽略了自己,不再知道自己究竟需要什么。妈妈的赞扬、周围人的羡慕会让他的内心有些微的满足,这种满足能减轻不可遏制的焦虑和坚持不住的崩溃感,使他平衡住自己,可是,一旦这种满足不存在了,他就会面临崩溃。

  从场景中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子奇从小就是被知识驯化出来的孩子。在他小的时候,无论是他发生了什么事情,不管是情绪需要被倾听,还是感觉需要被尊重,心理需要关注和理解……父母都视而不见,他们只是用理性知识来填补。这样的父母不是在教育孩子、培养孩子,而是在打造孩子、订制孩子,他们按照自己心中图纸和设想去“设计”孩子,全然将自己当作了上帝,以为这就是父母的爱,这就是对孩子未来最好的奉献。

  比如,吴子奇的妈妈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为科学家,她就无视孩子的需求,妈妈看到的只是一个需要被自己打造的子奇,而不是一个有着焦虑情绪、需要被关注、被尊重的子奇。妈妈的急于求成,最终会导致她们失去做父母应有的宽容,给孩子带来了极大的压力,这对孩子心理的成长会造成各种各样的障碍。

  妈妈看到的只是一个需要被自己打造的子奇,而不是一个有着焦虑情绪、需要被关注、被尊重的子奇。

  5、孩子厌烦情绪多源于妈妈没有正确关注孩子的需求

  场景回放:老师向妈妈反映,小树最近很容易厌烦,搭积木刚打好地基就推倒不玩了,画画时刚拿起画笔就把画纸搓成一团不画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6岁的小树明年要升入小学了,妈妈为了让小树更有前途,给小树报了几个兴趣班。每个周末,当别的孩子在公园自由自在玩的时候,小树却赶场似的上着绘画班,舞蹈班,英语班,钢琴班,可是这些兴趣班都不是小树想要的,她在课堂上心不在焉,注意力很不集中。小树喜欢打乒乓球,可是妈妈却认为女孩子打乒乓球不淑女,不但不给她报班,还不让她和爸爸打乒乓球。

  点评:

  父母总是认为是为了孩子好,为孩子付出很多,但是孩子却不领情。妈妈给小树报了各种兴趣班,但是小树却不感兴趣,其实这些兴趣都是妈妈的兴趣,妈妈不了解孩子的真实需求,不能给予孩子正确关注,孩子就会情绪反常,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上学后甚至厌学,。

  现在的父母更多地关注孩子的物质需求,对孩子的心理需求方面关注甚少。比如孩子想让妈妈抱抱时,她是在寻求内心的安全感,如果妈妈认为孩子是黏人,拒绝孩子的要求,孩子得不到充足的安全感;比如孩子想要自己动手时,妈妈却嫌孩子动作慢,而强行代替时,孩子的求知和探索的欲望受阻后,不良情绪逐渐积累。就会以一种极端的方式给情绪找一个出口,要么是容易大发脾气,动不动就不耐烦而大哭大闹,要么是封闭自己,不与人交流,对什么事情都没有兴趣。

  6、孩子独立性差源于妈妈的过多干涉

  场景回放:

  1、妈妈带小倩去参加亲子课程,老师请小朋友操作教具。小倩做一步问一下妈妈:“妈妈,我做的对吗?”如果妈妈说对,就接着做,如果妈妈不说话,就看着妈妈,不知道该怎么办。终于,妈妈不耐烦地说:“你自己想想,不要总是问妈妈。”

  2、小倩从幼儿园拿回一张报名表,上面是幼儿园开设的兴趣班。小倩怯怯地对妈妈说想学画画,妈妈说:“画画有什么用呀,报个英语班吧。”小倩没说话。小倩已经习惯了妈妈替她做主,买玩具,小倩想要遥控车,妈妈说,这是男孩子玩的,芭比娃娃才是女孩玩的,买芭比娃娃吧。小倩开始还会哭着要求,几次以后,妈妈说不同意,小倩就沉默了。

  点评:

  从小倩在亲子课上的表现看,小倩的独立性比较差,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究其原因,和妈妈对她的方式有关,小倩想学画画,妈妈却偏要她学英语,小倩想买遥控车,妈妈偏要买芭比娃娃。可见,妈妈对小倩干涉过多,不相信孩子,总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小倩。这才造成了小倩缺乏自信,做事缩手缩脚。

  父母总认为自己是为了孩子好,希望孩子生活在自己设想和安排好的环境里。虽然有时候他们也会同意孩子进行自主的选择,但总是用各种方法诱导孩子进入自己希望的圈圈里。这种做法不仅伤害了孩子的情感,而且使他们不能自主,并渐渐丢失了自己选择的勇气,最终变成过分依赖他人的人。

  父母的过多干涉在一类孩子身上可能表现为他们会有严重的自责心理,做事畏首畏尾,优柔寡断,不敢进取,没有信心。而对另一类孩子,可能会给他们造成严重的逆反心理,使他们一意孤行,性格古怪,心智成熟滞后,对人对事常有过敏意念和强迫行为。对孩子横加干涉,处处管制,那么结果将会给孩子带来一生难以治愈的心理创伤。归根到底,如果对孩子干涉太多,无疑是在制约他的成长。

声明: 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系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邮箱:mail@laishu.com

为您推荐

今日要闻

潮鞋品牌

风水知识

健康知识

母婴知识

膳食指南

星座解读

命理运势

养生保健

美食资讯

热点资讯

体育新闻

综合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