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闻

你是不是也曾经“冤枉”过孩子?你道歉了吗?

发布于2020-09-08 15:51:11 来源:laishu.com 作者:Laishu
导读: 我们就来谈谈亲子关系中“恨的教育”,希望提供一个不一样的思考角度。谁都不希望看到悲剧发生,但我们也都知道:从至亲至爱到生死仇敌,是一段很长很长的路。而我要说的恰恰是:不能因其漫长而掉以轻心,我们在这条

我们就来谈谈亲子关系中“恨的教育”,希望提供一个不一样的思考角度。谁都不希望看到悲剧发生,但我们也都知道:从至亲至爱到生死仇敌,是一段很长很长的路。而我要说的恰恰是:不能因其漫长而掉以轻心,我们在这条路上跨出的每一步,可能都会导致越来越难以解决的教育问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想结合这些年研究过的一些亲子关系个案,说一说,导致孩子对母亲那满腔恨意的关键点在哪里?也问一问,除了“爱的教育”,我们还有没有“恨的教育”?

冲突根源 家庭中的权力之争

回到青岛的这桩惨剧,妈妈张妈妈和女儿的亲子关系有个特点:妈妈自己很优秀,对待女儿也很强势!

张妈妈是名律师,从她公开发布的个人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到:张妈妈在工作中表现非常出色,获得了多个奖项,还是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我相信,事业上的成就,让张妈妈的自信越来越加固,这当然是好事情。

然而,张妈妈把事业身份与事业自信,也用到了家庭教育中。为了避免同类惨剧的再次发生,张妈妈的好友林律师接受了采访,据她透露,在女儿面前,张妈妈常常挂在嘴边的话是:“我了解这个社会各方各面,你必须听我的!”“我在你这个年龄,父母说什么我听什么!”

而女儿很反感妈妈的命令……

林律师看到,每当张妈妈说出这样的话,原本还在和大家正常交流的女儿,就会明显开始生闷气,不说话,偶尔也会跟妈妈顶嘴,但这样做只会使得张妈妈更加生气。

其实,这种亲子间的对抗,会在每个家庭发生:

“听话、为什么?为你好、我不觉得……”

父母与孩子陷入了漫长而无效的拉锯。这种拉锯的本质是什么呢?权力之争!(由美国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提出)

如今,孩子接触的讯息比以前多得多,自我意识的觉醒也比以前早得多,具体表现为不愿意受到控制或支配,敢于和父母争夺“谁说了算”的权力。这时候,假如父母一味强迫孩子,孩子会用各种方式来让父母的权力无效,这就成了父母眼中的叛逆,而家庭也由此陷入战争。

为人父母,我们当然希望孩子少栽走冤枉路,尤其是自己曾经遭遇过的挫折,我们希望把那些好不容易从失败中吸取到的经验教训,直接灌输给我们的孩子。可是,归根究底,孩子的人生没有捷径,必须自己来经历那些错误、失败和痛苦,然后,才能慢慢长大。

我也是一个母亲,我也知道:作为长辈,要意识并接受这一点,并不容易,尤其在看着孩子经受挫折的时候。但我仍然会建议遇到教育困扰的父母:随着孩子一点点长大,慢慢试着把“命令”改成“分享”,亲子关系很可能会有明显的改善。

推荐阅读:“我是为你好”听了让人不爽,因为其实是在指责他:“你做得还不够好”

父母恰恰是孩子释放恨意的对象

张妈妈和女儿的亲子关系还有个特点:母女俩没有办法心平气和地沟通。

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体现了张妈妈母爱的具体细节:

“女儿爱吃牛肉,她就托人从代购。”
“女儿学到了钢琴,画画也非常出色,都是她在陪读。”
“女儿就读于知名私校,她每年支出就要上百万。”

然而,女儿表示,自己并不想要这些!她曾经对妈妈的好友林律师说:

“人家妈妈虽然没什么钱,但给孩子很多快乐。”
“我妈妈给了我很多,但从来没考虑过我的感受。”

为此,张妈妈觉得很苦恼

她写了首名为《致女儿》小诗,其中有句话隐含了母女间的疏离:“女儿,看着我,别给我你的背影”

女儿认为是妈妈不愿意沟通!张妈妈曾经对林律师转述过女儿的原话:

“妈妈知道我是怎么想的吗?”
“妈妈跟我沟通过吗?”

这在我们的亲子关系中也很常见:“我爱你;我没感觉。我付出那么多-我不想要……”

反复强调付出,让亲子沟通完全成了无效沟通。无效沟通的问题根源在哪里呢?在承认孩子拥有恨的权利。

张妈妈爱女儿,爱到了极致,不能接受女儿学习不那么顶尖;不能接受女儿不愿意和自己沟通。在她的期待中,女儿应该心怀感恩。她无法接受“女儿恨自己”这样的可能性。

可是,层出不穷的人伦惨剧,却让我们不得不正视:亲子之间,除了爱,也会有恨!对孩子掏心掏肺的父母,并没有获得孩子的“恨意豁免”权,恰恰相反,父母正是孩子最常见的释放恨意的对象。

为什么说父母是孩子最常释放恨意的对象呢?

从亲子之恨产生的合理性来看

孩子的情绪体系早在2岁就已经基本完整,其中的“恨”这种复杂情绪,源于内在愿望得不到满足的挫败感,也夹杂着无助、恐惧、失望、愤怒等基本情绪。

而在亲子关系中,正因为孩子年龄还小,更容易唤醒无助、恐惧等由能力局限而产生的情绪,同时,也因为孩子年龄还小,更难真正理解父母不够恰当的教育行为背后,有着怎样深沉的良苦用心。在这样的双重作用中,孩子慢慢积累了对父母的深深恨意。

从亲子之恨产生的必然性来看

有些父母经常会这样做:他们贬低、嘲讽孩子,否定孩子存在的价值,他们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孩子,粗暴干涉孩子的私事……而这些行为,很容易唤醒愤怒等与恨有关的情绪,孩子对父母心怀有恨,也成了必然的结果。

说起来,亲子关系缔结时,其实并没有经过双向选择,在那些心怀恨意的孩子看来,自己的出生,只是父母的单方面选择而已。林律师透露,女儿就曾对张妈妈说:“假如让我自己选个妈妈,我不想要你这个妈妈!”

我知道我必须爱我的父母,但我真的不喜欢他们!从根源上改善亲子关系的前提,就是必须承认:亲子关系中,“恨”,是客观存在的。

情绪察觉 分析恨的类型

是啊,我们会恨发我们薪水的老板,孩子又为什么不能恨自己的父母呢?

“恨”这种情绪,构成非常复杂,也因为这种复杂,让长期隐而不发的“恨”,徘徊在对外伤害和对内伤害之间,大量消耗著健康的生命能量,甚至有些“恨”,最终酿成了悲剧。

那么,是不是只有恨,杀伤力就会有那么大呢?显然不是。恨有很多种:有些只是表达出来的恨,有些是可以立即化解的恨,那样的“恨”极其常见,很难避免,也不是什么丢人的事。当然也有些是会亲子关系根本的恨,甚至是让孩子产生报复念头的恨,那就需要高度的重视警惕,甚至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了。

心理学上,“恨”这种情绪的分支说话不同,在这里,我简单地把“恨”分型为4种:假恨、浅层的恨、中层的恨、深层的恨。

1.先来说假恨

假恨是孩子在特殊成长期的语言误用!

最开始,孩子说的恨,并不是我们理解的意思,我们大可不必放在心上,甚至感到心碎懊恼。尤其是学龄前的孩子,正处于语言敏感期,语言敏感期有个重要标志就是“诅咒敏感”。

对那个阶段的孩子来说,“我恨你”这样的表达,只是代表着语言的力量,和自己情绪的强度,“打死你”、“杀掉你”、“你最坏了”、“一辈子不理你”……也是一样的。

在这些话背后,孩子也许是想说:

“我不想接受你的决定!”
“我不敢尝试这件事!”
“我需要你的帮助!”
“你应该多陪陪我!”
“我生气了!”

2.浅层的恨是什么呢?

浅层的恨是短暂的,指向具体事件的。

这种恨的产生原因,主要是父母的行为,加上孩子对这种行为的解读。例如:父母因为孩子成绩不好而骂了孩子,被孩子理解为对自己的侮辱和否定;或者是:父母忘记了曾经对孩子许下的承诺,被孩子理解为不爱自己,忽视自己等等。

3.中层的恨是什么呢?

中层的恨,是指向自己的父母,指向生活感受的。

这种恨主要表现为亲子之间持续了一段时间的紧张关系。产生原因则来自父母对孩子长期的过度干预,以及亲子情感交流上的阻碍。

4.深层的恨是什么呢?

深层的恨,是指向整个社会,指向家庭制度本身的。

这种恨通常是由于浅层和中层的恨长期得不到疏解,甚至那些导致恨的因素已经固定化、制度化了,让孩子怎么都看不到希望,进而对家庭制度本身产生怀疑。如果恨已经到达了这个层次,那么对于整个家庭甚至社会来说,危机都是难以避免的。

浅层、中层、深层的恨,三者之间不存在截然分明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尤其是浅层往中层、中层往深层的转化。

处理恨意 改善孩子幸福指数

长久以来,东方人讲究“怒而不怨,哀而不伤”,对情绪的态度始终是否定和克制。但事实上,父母如果能够尽早觉察到孩子的恨,鼓励孩子释放出自己的恨,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恨,和孩子一起处理这种恨……将对孩子的心理能量和终身幸福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和价值。

让我们看看具体怎么做吧!

第一步:觉察孩子的恨

允许孩子有“恨”,看到孩子“恨”的表现,比如沉默、哭泣、顶嘴,不要就一上来就开骂,或者大声喝止、批评,孩子处于负面情绪的时刻,本来就不知道怎么办,这个最无助的时刻也正是他最需要父母关注的时刻,如果一味镇压或忽视孩子的负面情绪,反而会让孩子身上的负面情绪越来越多,频繁失控。

第二步,鼓励孩子释放恨,帮助孩子认识恨

父母可以陪伴着孩子,等待着孩子的情绪表达。如果孩子情绪非常激动,不要去质疑孩子:这有什么了不起的?不就是弄坏了你的玩具吗?下次补给你就是了!我早就跟你说过不要这么做吧,你偏不听!这样,父母就站到了孩子的“敌对”位置,为了抵抗这种敌对关系,孩子的“恨”会更激烈、更深化。

不妨试试简单地重复下面几句话:

“是,我知道你很生气,对吗?”
“我能理解,你不是气坏了!”
“假如我遇到这样的事情,我也会气死了!”

这样,父母才能站到孩子的“同盟”位置,让孩子愿意去描述自己心中的恨。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孩子年龄还小,在描述中可以用“生气”这样的基本情绪,来代替“恨”这样的复杂情绪。

鼓励孩子把情绪表达出来,观察孩子的“情绪语言”,提问孩子:

“你是因为XXX生气吗?”
“如果改为XXX你会不会生气?”

引导孩子给自己的恨分类,最终,一起找到恨的真正来源。

第三步,帮助孩子解决负面情绪

显然,这是最难的一步了!我会建议,在以下3类处理模式中进行选择:

■不同层级的恨,不同处理。
■过度关注的恨,放下执念。
■无法解决的恨,临时处理。

1.先来说不同层级的恨

■对于“假恨”:

不用过于在意,随着孩子年龄增长,自然会使用更贴切的表达方式。

■对于“浅层的恨”:

在这个“恨”的萌芽期,父母的直接解决方法就是:针对所指向的具体行为加以处理,有则改之无则解释。

■对于“中层的恨”:

亲子关系慢慢从流动陷入胶着,修复起来并不容易,需要父母更多的耐心和包容。但无论如何,第一步骤先是内观:自己对孩子的严厉,是不是从自己的父母那里传承而来?自己小时候,是不是也恨过自己的父母?如果是,也许会改变父母的心态,也许还可以把这种“恨”和孩子聊一聊。

■对于“深层的恨”:

到了这个层面的恨,已经具备很大的杀伤力了,建议求助正规机构的专业心理咨询师。事实上,在上一层面的后期,“外援”的力量已经可以逐步引入。

2.再来说过度关注的恨

说句也许有些冒犯的话:引发亲子之恨的主要责任,在父母而不在孩子。那些恨的源头,也许是父母对一个碗、一把伞、一条内保暖裤……的过度关注,而孩子的反抗,又会让父母觉得这件事变得更加重要。

解决这种亲子之恨,当然不是要求父母对孩子的错误行为视而不见,置之不理,而是需要父母放下自己心中的执念,让孩子尝试自己的选择,并承受自然后果。

这里的自然后果(Natural Consequences),指的是:

“孩子不洗碗,慢慢的,就没有属于他的碗可以用。”
“不带伞,下雨天会淋成落汤鸡。”
“不穿保暖衣,孩子自己会感觉到冷……”

自然后果的关键,是父母不参与其中:

“孩子不洗碗,父母不能把所有的碗砸了,让孩子没有碗可以用。”
“孩子不带伞,父母不能往孩子头上泼盆冷水。”
“孩子不穿保暖衣裤,父母不能把孩子的外裤也扒掉,让他冷一冷……”

允许自然后果的发生,能让孩子自己来建立因果关联,意识到自己的行为需要付出怎样的代价。当然,一旦关系到孩子的生命危险(比如在马路上奔跑),父母也必须即时、直接地加以制止,如果能够使用温和的语气和坚定的态度,那就更好了。

推荐阅读:没有过度期待就没有失落伤害,别用恨意来掩饰身心伤口

3.最后来说无法解决的恨

也许因为父母的力有未逮,也许因为孩子的无法理解,总有些恨,我们无法解决,那么,陪着孩子去做一下临时处理吧!

跑个步发泄压力,换件事情转移下注意力,甚至可以一起追个星……(同为一个团体的粉丝能解决世上99%的矛盾)然后,告诉孩子,做好与恨共处的准备,那一点点恨,能让我们调整过高的期待,减少过度的依赖。

最后的最后,再说两句:希望每个家庭,都能上一堂“恨的教育”课;希望能够让明天的世界,少一点恨。

声明: 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系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邮箱:mail@laishu.com

为您推荐

今日要闻

潮鞋品牌

风水知识

健康知识

母婴知识

膳食指南

星座解读

命理运势

养生保健

美食资讯

热点资讯

体育新闻

综合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