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闻

公布首波海域调研结果 中山大学守护台江生态

发布于2019-10-05 21:51:30 来源:laishu.com 作者:Laishu
导读: 【大成报记者吉雄世╱高雄报导】台江国家公园是台湾第一座湿地型国家公园,然而,除了湿地和众所周知的黑面琵鹭,鲜少有人知道台江国家公园范围近9成都是海洋。国立中山大学海洋科学系系主任陈孟仙与特聘教授刘祖干

【大成报记者吉雄世╱高雄报导】台江国家公园是台湾第一座湿地型国家公园,然而,除了湿地和众所周知的黑面琵鹭,鲜少有人知道台江国家公园范围近9成都是海洋。国立中山大学海洋科学系系主任陈孟仙与特聘教授刘祖干于“台江国家公园海洋保育研讨会”发表研究成果,除带领社会大众认识台江一带的潟湖、沙洲、湿地、潮沟等错综复杂的地形景观,更首次揭露台江国家公园成立后,第一笔海域生态基线关键资料,提供相关单位作为评估海域环境变迁之用;期能借由这次研讨会强化产官学横向联系,凝聚有利于台江地区永续发展的策略。

“台江”位于台南市西侧滨海区域,早期为台江内海,是一个大潟湖,由于数百年来曾文溪改道、堆积作用,才有陆地浮现,因此台江地区的海洋与潟湖、沙洲、湿地息息相关。

自2016年起,台江国家公园委托中山大学海洋科学系陈孟仙教授组成团队,进行为期四年的“台湾国家公园海域生态系生物资源调查与多样性保育研究”。陈孟仙团队全面盘点包括文献记载、园区内所有的鱼虾、蟹、头足类及螺贝类,发现园区内海域为北方由东海而来的中国沿岸流,以及由南方由南海而来的南海表层流和赤道而来黑潮的交会点,虽只占全国领海面积的0.96%,但却纪录了20%台湾上述海洋生物类别,“是海洋生物物种的超级热点。”

陈孟仙教授团队以海研三号研究船调查台江海域的水质水文、浮游藻类、浮游动物、仔稚鱼、底栖生物和底质。研究团队调查发现,包括73种鱼类、28种虾类及37种蟹类新纪录种,七股沿海和黑水沟的各类别海洋生物的种类差异很大。此外,仔细比对在七股沿海的鱼、虾及蟹种类组成,也发现10年间明显的变化,鱼种优势种中,高体大麟鲜、准大头狗明显减少;而宽条鹦天竺绸、黑斑圆鳞鳎(俗称比目鱼)明显增加。

此外,虾类最优势种也由角突仿对虾和长角仿对虾,转为中华仿对虾;蟹类最优势种为也由银光梭子蟹,转变为红星梭子蟹。陈孟仙教授推测,造成这些优势物种转变的原因,可能与全球气候变迁、暖化造成温升、强降雨及底质粒径变大有关。

中山大学海洋科学系刘祖干特聘教授则解说在全球变迁的框架下,“沙洲─潟湖系统”的宿命、及地形地貌演化变迁机制。他指出,“沙洲─潟湖系统”属于海岸地质或栖地多样性中波浪─潮汐共同作用所产生的海岸地形地貌。这种系统的长期演化变迁主要受到全球海平面变化的速率和沉积物供应率的相互制约。如果海平面上升速率大于沉积物供应率,则此系统将面临因沙洲受侵蚀、冲刷而逐渐消失的命运;反之,则潟湖被沉积物充填,逐渐浅化消失。

“在海平面上升的情形下,全球的沙洲─潟湖系统都具有高度的脆弱性,面临不同程度消亡的威胁。”刘祖干特聘教授表示,“顶头额沙洲─七股潟湖”系统也不例外。过去中长时间尺度顶头额沙洲的陆向“飘移”,到近期频受海浪的侵蚀及冲刷,使其高度变低,宽度变窄,沙洲常被“切割”。因此导致外海和沙洲上的沉积物进入潟湖,使得七股潟湖变浅,体积缩小,纳潮量减少,潮口的稳定性降低。在全球变迁海平面上升,极端气候事件增加的情况下,“顶头额沙洲─七股潟湖”系统会形成高度的不稳定,不利于生物多样性与栖地生态的永续发展。


声明: 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系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邮箱:mail@laishu.com

为您推荐

今日要闻

潮鞋品牌

风水知识

健康知识

母婴知识

膳食指南

星座解读

命理运势

养生保健

美食资讯

热点资讯

体育新闻

综合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