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闻

想让亲子关系有正向改变?心理师:先从学习分析了解孩子行为开始

2019-04-13 12:37 来源:laishu.com 作者:Laishu
导读: 孩子打人、发脾气、不顺从,这些问题何以一而再的发生? 在亲职晤谈时,家长经常可以很钜细靡遗地说出孩子各种令人困扰的问题型态,但对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是什么维持了行为?”,往往显得…
孩子打人、发脾气、不顺从,这些问题何以一而再的发生?

在亲职晤谈时,家长经常可以很钜细靡遗地说出孩子各种令人困扰的问题型态,但对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是什么维持了行为?”,往往显得迟疑,觉得孩子“就是讲不听阿﹗”…。这确实很令人沮丧,但这样的结论同时也设限了后续的行动,无法找到改善问题的着力点;取而代之,若能对孩子的行为保持好奇、系统性观察、分析行为背后的原因,我们才有机会衍伸出相对应的行为处理策略。



在讨论如何分析行为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些相关的前提

●行为无法独立于情境分析

行为是个体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历史以及当前环境建构下的产物,单一的行为描述无法对“行为从何而来”提供充分的讯息,行为须结合情境脉络一起看待才可以了解其关联性,了解关联性后才可进行有效的操弄,例如:某学生在被要求写作业时就会开始大哭尖叫,如果不找出大哭尖叫的原因,只一昧要求学生不准这么做,那么他可能将大哭尖叫换成干扰别人,但若仔细发现他在面对新的或具挑战性的作业情境下才会有情绪行为,即在新情境下总是会伴随负向情绪产生,那么我们的目标则可以设定在提升孩子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或在面对具挑战性的工作情境时适切的情绪表达/问题解决方式,因此当孩子获得因应压力的技能时,后续面对相同的情境便可将习得的技能加以运用,以问题解决行为替代情绪/干扰行为。

●行为以功能而论

我们想要尽快地介入问题行为,但在没有了解行为功能之前,介入通常难以成功。行为的“型态”与“功能”不同,型态指行为看起来的样子,功能则是说明为什么?是什么维持了行为?当个体做了某行为总是能伴随一个想要的结果,那么行为在未来重复出现的频率将被提升,同一形态的行为,在不同个体身上或情境中可能具备不同的功能,更甚于有些时候,行为具备多重功能,例如:孩子做出自伤行为可能是要获取他人的关注、逃避工作,或两者皆是。

●行为改变是特定情境相关

行为在一个情境(一个地点、或特定的对象等)被消除,可能会在其它情境继续出现,例如:当孩子要求糖果的时候,妈妈总是不给但爸爸都会给,那么孩子可能会停止向妈妈要求糖果但会继续向爸爸要。因此,如果消弱的程序没有类化到其它情境,则行为仍然会被持续,同理亦然,当孩子某个正向行为在特定情境中被增强或习得,并不保证能够在其它情境中呈现,除非在其它情境中亦受到同样的行为演练机会与增强。



因此,在分析个体的问题时,不仅是观察行为本身,而是要做“行为后效关联”的分析,这其中包含三个成分:前事-行为-后果,即个体在一个特定的前事情境中,做了某个特定的行为,那个行为产生一个后果,而后果将影响个体在未来持续做这个行为的频率;你可以在每次的分析中先画出三个格子,在第一个格子记录行为发生的前事情境,第二个格子记录个体所做的行为(注意:是确实有做的行为,而非“不做什么”,例如:在妈妈要求孩子去倒垃圾的前事下,“孩子没去倒垃圾”不是行为,“孩子在玩电动”才是行为),在第三个格子记录行为的后果;如果一个后效关联涉及两个或更多的人,选择其中一位的行为来分析,将其确实做的行为纪录下来,针对目标行为系统性地重复纪录然后进行分析。

了解这三者的关联有助于掌握行为可操弄的变项,譬如在那些前事刺激下容易伴随特定行为的产生,或那些后果容易维持行为,我们便能透过改变后果去增强或消弱某个行为,或透过教导技能与策略去替换个体在面对特定情境时的不适切反应。

当孩子在日常或团体生活中产生适应性困难时,寻求专业协助是许多人的选择,无论是透过相关疾病知识的咨询,或参加疗育课程,这些都是可运用的资源。能够提供社会支持,缓冲教养照护上的压力,然而,学习思考孩子的问题,才是改变开始最重要的一步,更是让正向行为持续酦酵的重要因素。



原文网址 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251/74971

声明: 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系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邮箱:mail@laishu.com

为您推荐

今日要闻

潮鞋品牌

风水知识

健康知识

母婴知识

膳食指南

星座解读

命理运势

养生保健

美食资讯

热点资讯

体育新闻

综合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