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闻

中医养生保健

来源:laishu.com 作者:Laishu
导读: 【中医养生保健】健康养生知识最新推荐阅读,有关【中医养生保健】的健康养生知识最近成为广泛关注的热点,【中医养生保健】包含的最新内容是什么【中医养生保健】一起来看下最新详情内容。
【中医养生保健】健康养生知识最新推荐阅读,有关【中医养生保健】的健康养生知识最近成为广泛关注的热点,【中医养生保健】包含的最新内容是什么【中医养生保健】一起来看下最新详情内容。

“热敷”能顶半个老中医自制盐敷包缓解6种病

  正值一年最冷的日子,网上流传着一个取暖的土办法:盐敷包,不仅能取暖还可疏通经络,成本仅3元,而且可以自己在家做。

  有网友认为夸大了盐的功效。但医生说,这个还真的靠谱!

  现代医学认为,加热的盐敷包通过热量可以促进血管的扩张,加速血液循环,所以说是能够疏通经络的。

  《生命时报》采访权威专家,全面解读“盐敷包”的妙用。

  受访专家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脾胃科副主任医师 李彩芬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国际部推拿·疼痛科健康养生拓展部主任 贾子龙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康复科主任医师 刘遂心

  武汉市中心医院中医科主任 全毅红

  中医认为,“温则通,通则不痛”。

  人们很早就发现,将热的物体敷在疼痛部位可消除和缓解疼痛,尤其适宜治疗各种寒性病症。

  盐具有加热后不易冷却的特性,因此可以达到局部温暖的作用。

  热敷使局部皮肤温度升高,肌肉放松,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局部乃至全身的血液循环皆可因此而得到改善。

  用粗盐热敷不仅让温热渗透体内,同时还能将体内的病气、寒气吸出来,具有温经活络、消炎散寒、缓解疼痛的作用,用于腰酸背痛、关节炎、慢性胃痛、腹泻、神经痛、畏寒症均有显效。

  盐敷包的正确用法

  用粗海盐500克,放入锅内急火干炒约5分钟,至盐发黄发热,装入宽约15厘米,长约20厘米的布袋里,将袋口反折后,用别针固定。在40℃~50℃最为适宜。

  为达到最好疗效,热敷包每使用几次后,宜将袋内粗盐更新。

  盐敷包缓解6种病

  1

  腰痛

  将制好的“盐敷包”在臀部或腰背部熨烫,每次20分钟,一次2~3次。也可将盐炒后加两片鲜姜片,效果更佳。

  2

  颈椎痛

  将热敷颈部10~20分钟后,再热敷背部10~20分钟,早晚各一次。

  3

  肚子受寒

  对于受凉引起的腹痛、腹泻,可将热盐包敷在神阙穴上,还可以同时热敷关元穴(脐下四横指处),具有除湿祛寒,温补脾肾的功效。

  4

  关节痛

  把“盐敷包”放在疼痛、畏寒的关节上,每次热敷15~20分钟左右。热敷时垫一条毛巾,以防烫伤。

  5

  落枕

  落枕所致的颈部疼痛、转动不灵活,将“盐敷包”放于脖子疼的地方。可起到疏风散寒,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作用。每次大约30分钟,每日2~3次。

  6

  痛经

  将“盐敷包”放在小腹,每日2~3次,每次10~15分钟左右,连敷3~5天,起到散寒通络止痛的作用。

  热敷的4大误区

  并不是所有的疾病都可以采取热敷疗法。热敷也有禁忌症。自己在家做热敷时尤其要注意。

  不是人人都适合热敷

  皮肤感觉不敏感或异常的人群,如老人、小孩、糖尿病伴有神经病变及中风患者,不宜盲目热敷。如果需要热敷,则一定要注意控制温度,否则很容易烫伤。

  不是任何情况都能热敷

  皮肤有溃烂或皮肤病者,要避免在皮损表面进行热敷,以防感染或刺激皮肤病,加重症状。

  另外,扭伤、拉伤等急性软组织损伤初期,皮下有瘀血,24~48小时之内是不宜热敷的,否则会加重局部肿胀。

  不是什么病都适合热敷

  热敷主要是针对寒性病症,所以温热病症的患者不宜热敷。

  这类人群常表现为容易上火,特别怕热,或伴有口臭、便秘,女性还表现为月经量过多等。

  热敷绝非越热越好

  热敷的温度不宜过高,通常40~50摄氏度即可,热敷20分钟左右。如果在皮肤比较娇嫩的部位热敷,温度需要再低一些。

  同时,要避免长时间固定在一个部位热敷,否则也易造成烫伤,最常见的就是热水袋使用不当导致皮肤烫伤。▲

  本期编辑:刘云瑽

春节回家收好这份中医专家的健康秘笈

  据中新网消息临近春节,回家过年又成为热点话题,春节是合家团聚的时候,但不可避免的“烦恼”也接踵而至,舟车劳顿、水土不服、暴饮暴食等问题不可避免。

  如何过一个快乐又健康的春节?在回家旅途和饮食上又要注意哪些问题?让中医专家为您把脉健康,献上一份春节健康秘笈。

  出行秘笈

  适时开窗通风随身备好药物

  “长途旅行会使旅客的生活、饮食习惯发生临时改变,从而容易使消化系统出现不适。”重庆市中医药学会资深专家、名老中医曾宪策表示:“春运过程中人多拥挤,路途漫长难耐,又休息不好,很容易引起人的心情烦躁不安,出现晕车、呕吐、水土不服等情况。”

  专家秘笈:曾宪策指出,春节回家长时间乘车,应适时开窗,以保持车内空气新鲜。乘车乘机要经常变换坐姿,帮助血液回流,以防水肿。

  节假日出行还应随身携带一些藿香正气类的中成药,一旦出现晕车晕船、水土不服、头晕感冒等症状时,立即服用,即可有效解决节日期间出现的健康问题。需要提醒的是,节日期间选用藿香正气类产品一定要选用不含酒精的,如太极集团生产的藿香正气液。

  饮食秘笈

  多吃清淡食物适当户外运动

  节日里亲友相聚,大鱼、大肉,举杯豪饮不可避免,过多食用辛辣油腻食物,刺激肠胃,再加上成堆零食诱惑,肠胃更容易出问题,尤其是肠胃功能较弱的中老年人及小孩,吃多、吃杂,很容易加重肠胃负担,导致“食积”胀气或肠胃急性炎症,诱发腹痛、腹胀、腹泻等肠胃疾病。

  专家秘笈:曾宪策认为,应对节日肠胃疾病,要从生活上入手。节日期间要注重劳逸结合,不能为了玩得痛快和吃得痛快就不顾身体健康。无论是饮食和娱乐,一定要适可而止,才能为节后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积蓄能量。

  在饮食上,应多吃清淡食物,忌过饱;饮酒宜选低度酒,要多喝汤;忌多食油炸及熏烤类食物;在暴饮暴食后多吃清淡食物,如喝点稀饭、煲汤等。建议适当室外运动,比如天气较好时到室外打打球、散散步。同时,注意补充新鲜的蔬菜和新鲜的水果,对调节胃肠也是非常有益的。

大寒不寒,养生保健不可忽视

  “冬与春交替,星周月讵存?明朝换新律,梅柳待阳春。”2018年1月20日迎来丁酉年最有一个节气——大寒。大寒是天气寒冷到极点的意思,“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谚语有“大寒,大寒,抱成一团”之说。

  大寒饮食民俗面面观

  在大寒至立春这段时间,有很多重要的民俗和节庆,如尾牙祭(商家的年终聚餐)、祭灶、腊八节等。民间有吃糯米饭、炸春卷等食疗习俗。

  糯饭补虚健脾

  “小寒大寒,无风自寒。”岭南地区民间有吃糯米饭的习俗。糯米性温、味甘,入肺、脾经,有补虚、补血、健脾暖胃作用,是一种较为温和的滋补品,具有补益脾胃的饴糖,就是用糯米和麦芽制作的。当然,糯米不易消化,脾胃虚弱、消化不好的人应少吃或不吃。

  小酌怡情驱寒

  宋·方回《永乐沽酒》载:“大寒岂可无杯酒”。酒具有多种医用价值,适度饮酒,有一定保健作用。《汉书·食货志》载:“酒为百药之长。”大寒时节可以围炉夜话,一家人或三五挚友小酌,既可畅叙亲情、友情,又能御寒,更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烂漫情怀。但一定要适度,而且烈性酒要少饮,以米酒,黄酒为佳。

  药膳固表强体

  母鸡肉半只(约750克),黄芪30克,天麻20克,仙鹤草100克,枸杞子10克,白术10克,调料适量。将鸡肉切块洗净,加入上药以及葱、姜、盐、料酒,用文火慢炖2小时,食肉喝汤。有益气固表、补中强体抗病之功效。

  今年大寒有啥不一样

  千年之前,有内圣外王之誉的邵雍在《大寒吟》中写下“旧雪未及消,新雪又拥户。阶前冻银床,檐头冰钟乳。”今年在南方恐怕见不到这种景象。暖冬已成定局。今年冬季这种气候四时失序的情况,也间接为一些传染病的发生提供了温床,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的全国流感疫情报告显示,11月份流感27731例,12月份飙升至121800例。

  2018年为戊戌年,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中见太徵火运。自大寒日(2018年1月20),至春分日(2018年3月21日),主位少角木,客气少阳火,中见火运。文献记载可能会出现“气乃大温,草乃早荣”“民乃厉,温病乃作”的情况。中医认为,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再加上2017冬行春令,精气失藏,也会影响到2018年春天流感疫情的继续和反复。所以目前一个时间段,防流感不可忽视。

  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面对流感,要做的还是以预防为主,提升自身正气,提高机体免疫力。

  早晚室内通风换气 早在《礼记·月令》中就有很多古代防疫卫生的记载。《朱子家训》指出:“黎明即起,洒扫庭除。”现在居民大都住在楼房,很少有庭院,那么开窗通风、换气,十分必要。

  顺应阳生吹卯时风 冬天要“早卧晚起”,但是大寒过后春天的气息已然嗅到,阳气开始萌动生发,这时可以稍微早点起了,无锡江阴地区有吹卯时风(5~7点)的习惯,很值得提倡。

  佩挂一个防感香囊 中药香囊散发出香气,在人体头胸部周围形成无形屏障,有散风驱寒、通窍、杀毒等功效。丁香5克,肉桂5克,白芷10克,三萘10克,甘松10克,薄荷6克,石菖蒲6克,川芎10克,药料研粗末,装入小布袋,佩挂在脖子上或挂在家庭房间、卧室门上。

  适度让皮肤受“寒” 102岁高寿的国医大师邓铁涛有一个养生习惯,就是一年四季用冷热水交替洗澡。可以尝试用冷水洗脸、洗手,这样可以提高对外部环境的适应力,也可以增强免疫力。冷水洗脸要循序渐进,开始可以先用冷水拍拍脸,等皮肤逐渐适应后,再改为每天早晨用冷水洗脸、洗手。

  预防流感食疗妙招

  药食同源。厨房里、餐桌上有大学问。大寒与立春相交接,顺应时节变化,逐步添加些具有升散性质的食物,如葱、姜、蒜、香菜等,以适应万物的升发。如香菜,学名芫荽,温,辛,归肺、脾经,有发表透疹、健胃功效。香菜根还能够发汗退烧。葱白,味辛,性温,归肺、胃经,可发汗解表、通阳、祛痰。

  祛风散寒解表羹 这个时节需要一碗既美味又防病的汤羹,鸡蛋2个,香菜3根,嫩豆腐50克(切丝),葱白5~7根(去根),生姜3~5片,花生米20粒左右(研碎)、淀粉、盐、鸡精、香油等适量。鸡蛋搅拌均匀,香菜、葱白、生姜洗净后切为碎末。将清水在锅中烧开,放入豆腐丝,再加入少许水淀粉,使水略稠后,将搅拌好的鸡蛋慢慢倒入,同时搅拌。最后加入香菜、葱、姜、盐、鸡精等调料,出锅前淋上香油少许,撒上化生末,喜欢辣味的,还可以撒上少许白胡椒粉。此羹有祛风散寒、发汗解表、调和营卫的作用,还适用于轻度感冒初期。

  常食萝卜防感冒 白萝卜味辛、甘,性平,归脾、胃经。具有消积滞、化痰清热等功效。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和微量元素锌,有助于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另外,白萝卜里的木质素,能提高巨噬细胞的活力,还有一种干扰素的诱导剂,也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并可以抗病毒。因此,常吃萝卜具有预防感冒的作用。

  自制芫荽葱白汤 连根香菜3~5根,连根葱白10~15根,白萝卜5~7片,生姜3片(约10克),将香菜、葱白、萝卜、生姜分别洗净,切碎共放锅中加清水适量煎煮10~15分钟,也可稍加1~2匙老红糖共煮,滤出汤液,趁热喝下,盖被休息,寒出而解。此汤成人、儿童均适合。

  天然抗菌物大蒜 大蒜,性温,味辛;入脾、胃、肺经,具有温中行滞,解毒作用,是天然广谱抗菌物。大蒜有提高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作用,另外,大蒜提取物可杀灭乙型流感病毒,食用大蒜可让感冒发生概率降低2/3。大蒜炒咸肉、大蒜炒百叶,大蒜沸水焯后切段加入香油与花生米或臭干。

中医“拍手养生操”5个简单动作随时能做

  手是我们最亲密的伙伴,写字、取物、吃饭都离不开它的帮助。双手还是身体自带的“保健仪”,懂养生的人做几个小动作,就可以疏通经络,达到防病健体的目的。

  《生命时报》邀请权威中医专家,推荐5个简单易学的拍手动作,随时随地都能做。

  受访专家

  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副教授 薛卫国

  双手,每个人都有的养生法宝

  外交部原部长、民族医药学会国际交流分会名誉会长李肇星先生,曾传授自己的养生法。他平时都是靠鼓掌锻炼身体,因为手上有很多穴位。可见人的一双手,在养生防病中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

  中医认为,人的双手集中了与体内各组织器官相联络的穴位,经常刺激手部,可以缓解相应部位的病症。

  5个拍手动作疏通经络

  1

  拍手心

  将两手十指伸直张开,手心相对,两手相合拍打手心100次,以微微发红发热为度。拍完搓一搓手心,可加快局部血液循环及产热。

  手心所在的穴区对应于消化系统,有脘腹胀满、腹痛腹泻、打嗝反酸等脾胃不和症状的人不妨试试。

  2

  拍手背

  将两手伸直张开,手背相对,两手相合拍打手背;或用一手手心拍打另一手手背,做100次,以手背微红热为度。

  手背所在的穴区对应整个脊柱,包括颈、胸、腰、骶椎,有颈椎病、腰椎病等脊柱不好的患者,就不妨多拍拍手背。

  3

  拍掌根

  将两手向上翘一翘,再手心相对,露出掌根;或将两手十指相扣,掌根相对,两手掌根相合拍击100次,以掌根微痛、能够忍受为度。

  掌根所在的穴区代表的是泌尿生殖系统,包括肾、输尿管、卵巢、子宫、前列腺等。以上脏器有问题者,建议经常拍一拍掌根,健康人也可以起到预防作用。

  4

  十指互叩

  两手十指相对,一手的五指分别与另一手的五指叩击100次,以指尖微痛微胀为度。

  十指从指根到指尖分别对应着肩、肘、腕及髋、膝、踝,互叩对相应关节引起的关节炎、关节疼痛都有不错的缓解效果。

  5

  虎口对击

  两手拇指、食指张开,虎口交叉轻轻接触,再相互对击100次。

  左手虎口对应脾,右手虎口对应肝,两手虎口相击,两脏关联,对于肝郁脾虚、肝脾不和者有一定效果。

  这类人一般有胁肋胀痛(恼怒抑郁时严重)、脘腹胀满、食少没胃口、排便不爽等表现,建议经常做一做。

  手上的穴位非常多,拍手法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通经活络,加强五脏六腑的功能。

  拍打时不可过度用力,还要注意姿势,以舒适、顺手为宜,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冬季最常见的这5个症状最适合找中医调

  每到冬季,总会出现感冒、手脚凉、皮肤干这些小麻烦。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麻烦,不妨试试中医法。

  1. 疲倦乏力爱感冒

  典型症状:总感觉身体懒,精神不振,乏力,常冒汗,头晕健忘。温度稍微一降,总是第一个感冒,一般要拖上两周才能完全好。

  调理推荐:小米山药饭 + 拍打胃经

  这是典型的气虚,平时不觉得,冬天天冷,再加上工作忙,就表现的很明显了。应多吃些益气健脾的食物,推荐一道主食,小米山药饭,山药去皮切块,煮小米粥时放上几块。

  中医说小米和山药都是补气的好东西,吃了能增加力气。此外,补气的还有牛肉、薏米、大枣、蜂蜜等。

  除了食疗,还可拍打胃经,常拍打能补气,主要穴位在下肢前外侧。还有,常按揉足三里穴位,也能健脾和胃,强壮体质。

  气虚导致出汗的患者可以在中医师的指导下多吃些补气的东西,比如党参、北芪、太子参、西洋参、高丽参。

  2. 手脚冰凉易出汗

  典型症状:冬天怕冷,手脚总是冰凉、有时会发麻,手心还一直冒虚汗。吃凉东西胃不舒服,有时候还腹泻。

  调理推荐:韭菜炒核桃仁 + 灸关元穴

  这种症状应属阳虚,以女性居多。主要是阳气不足、虚寒引起。日常多注意腰部、下肢的保暖。

  饮食上,多吃些甘温益气的食物,如牛羊肉、猪肚、核桃、桂圆、韭菜等。推荐一道韭菜炒胡桃仁:核桃仁50克,开水浸泡去皮,韭菜200克,洗净切段,先将核桃仁炒至焦黄,再加入韭菜翻炒。这道菜简单易做,而且能补肾助阳,有温暖腰膝的作用。

  其实,最简单的方法是,平时做菜时多放点葱姜蒜,每道菜吃一点,慢慢积累下来,也能起到补阳的作用。

  此外,艾灸足三里和关元穴也有助于补阳。

  3. 皮肤干燥老便秘

  典型症状:一到冬天,原本干燥的皮肤更干了,经常起皮,还口干、咽干、鼻干,嘴唇干得起裂纹,还容易便秘。

  调理推荐:贝仁蒸梨 + 蜂蜜

  这种症状应属阴虚,体内津液精血亏少。日常应保持充足睡眠,多饮水,避免强烈运动,锻炼时控制出汗量,并且及时补充水分。

  推荐一道贝仁蒸梨:新鲜的梨洗净切半去核,把川贝母3克、北杏仁5克捣成粉,放入挖掉核的梨中,隔水蒸30分钟,饮汤吃梨。还可以在吃前,加上些蜂蜜,滋阴润燥效果会更好。

  除此,还可多吃瘦猪肉、鸭肉、芝麻、木耳、百合、荸荠、莲子等甘凉滋润的食物。还可用枸杞子、菊花、麦冬等泡水代茶饮。不宜吃羊肉、狗肉、辣椒、葱姜蒜等温性食物。

  4. 胸闷痰多常出汗

  典型症状:应酬多,尤其年底,大酒大肉吃喝不止。小肚腩越来越大,常常感到胸口闷,痰也很多,大冬天也容易出汗。

  调理推荐:山药冬瓜汤 + 按揉丰隆穴

  过食肥甘,体内痰湿凝聚,表现出来就是胸闷痰多,有的还面色黄胖,眼泡浮肿。

  这种情况下,除了注意多休息、少吃甘肥的食物外,还要多做户外运动。饮食调养推荐用山药冬瓜汤:山药50克,冬瓜150克,先炒一下,再放适量水,慢火煲上半个小时,加入调味品即可。

  中医认为,丰隆穴是化痰的强穴,痰多的人可常揉按此穴。

  取穴方法是,从小腿外侧找到膝眼和外踝两个点,连成一条线,取线上中点,接下来找到腿上的胫骨,胫骨前缘外侧1.5寸(约两指宽度),和刚才的中点平齐,这个地方就是丰隆穴了,每天按揉3~5分钟即可。

  5. 两胁胀痛多叹气

  典型症状:冬天,尤其是阴天或下雪的日子,心情就会变得很差,失眠多梦,有时还会感到胸部胀满,两胁串痛,好像有股气在里头窜来窜去。

  调理推荐:橘皮粥 + 拍打肝经

  冬天阳光少,容易让很多本就内向抑郁的人变得更加低落。长期如此,就会情志不畅、气机郁滞。

  推荐一道橘皮粥:橘皮50克洗净,捣碎备用,粳米100克洗净,放锅里加清水煮,粥快好时,把橘皮倒粥里,再煮上10分钟即可,粥会散发橘子清香的味道,有理气的功效。另外,喝水时加上几片玫瑰花瓣,有行气解郁的功效。

  还可以拍打肝经,位于下肢内侧,可重点按摩太冲穴,该穴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常揉按,有助于疏肝解郁。此外,还应多参加集体活动。

冬天手脚冰凉?中医教你6种“升温”法

  受访专家/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中医科副主任 张竞之

  一到冬天,很多人就冻得瑟瑟发抖,尤其很多体型瘦弱、虚寒体质的美女,即使穿得再暖和,手脚始终都是冰冷的。其实,大多数人都知道这是阳气不足的反应。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张竞之认为,手脚冰冷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阳气不足,二是气滞。那该如何“升温”呢?

  手脚冰冷有两种情况:阳气不足、气滞

  张竞之介绍,所谓的阳气不足,很多人都理解,就是能量不足,能源不够,不能满足人体的需要,所以手足不温。而气滞就是能量是够的,但是道路不通畅,能量运输不出去,形成四肢热量相对不足的状态,中医术语就是“阳气内郁,不能达于四末”。

  “要判断自己属于那种情况,最好先找中医师判断一下。”张竞之说,如果是阳气不足,那就用温补的方法处理,中医有温补阳气的中成药,如金匮肾气丸、右归丸。如果是气滞的原因,那主要用理气的方法,比如中医有个方剂叫四逆散,就是治疗气机不畅形成的四肢逆冷的。

  在家试试这六种方法“升温”

  张竞之建议,除了服药调理身体外,在家中也要注意一些细节,同样可以让身体“升温”——

  1.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摄入足够的热量。饮食是气血化生之源,如果不按时饮食,或吃得太少、偏食,比如节食减肥等,都会引起气血不足,阳气虚弱。

  2.适当的运动。运动则气血流畅,阳气外达,温煦功能正常。

  3.注意保暖。多穿衣服,防止热量散失过快,也少在温度过低的环境中,防止消耗过多的热量。

  4.食疗。可以多吃一点温补的药物或食物,如黄芪、当归、巴戟等中药材,口感好,又都可以温补阳气。像羊肉、鸡肉、生姜、大蒜、大葱、大枣等食物,也都有温补的作用。

  5.泡脚。睡前温水泡脚也有很好的运行气血的作用,还可以加用桂枝、艾叶、木香、川芎之类的中药,或者直接加一些白酒也可以。泡脚还应注意水温不能超过45摄氏度,时间在半小时以内。

  6.热敷丹田:丹田周围,是人体阳气化生汇聚之地,用粗盐包、药包热敷或神灯照射丹田周围,如神阙、关元、气海这些穴位,都有较好的温补阳气的作用。(张竞之 余燕红 许咏怡)

名中医支招5法调理腰椎间盘突出

  西部商报讯(首席记者金奉乾)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经常困扰着许多人的健康。1月12日,甘肃省名中医、主任医师王福林提出,中医5法防治调理腰椎间盘突出。

  预防腰椎间盘突出:1.平时要注重腰部锻炼,起居要避风、寒、湿,劳逸结合,饮食结构要合理。2.要加强锻炼,强身健体。腰突症的基本病因是腰椎间盘退变,腰部外伤和积累劳损。因此通过锻炼,骨骼和腰背肌就会坚强有力,神经系统反应就会敏捷。锻炼的方式可因人而异,如做广播操、健美操、打太极拳等各种体育活动均可。3.站或坐姿势要正确。脊柱不正,会造成椎间盘受力不均匀,是造成椎间盘突出的隐伏根源。正确的姿势应该是胸部挺起,腰部平直。同一姿势不应保持太久,适当进行原地活动或腰背部活动,可以解除腰背肌肉疲劳。4.保持正确的劳动姿势。要了解正确的劳动姿势,注意劳动保护,避免加速腰椎间盘退变和在腰椎间盘退变基础上的损伤。正确的姿势能防止腰部肌肉劳损,延缓椎间盘退变,从而有效预防腰突症。

  中医治疗5招:

  1.针灸疗法:①治法:舒筋活络,通经止痛。以局部阿是穴及足太阳经穴为主。②主穴:肾俞、大肠俞、阿是穴、委中。③配穴:寒湿证配腰阳关;瘀血证配膈俞;肾虚证配志室、太溪;腰骶疼痛配腰俞、次髎;腰眼部疼痛配腰眼穴。④操作:寒湿证加灸法;瘀血证局部加拔火罐,委中刺络放血。

  2.手法治疗:舒筋通络,活血化瘀,松解粘连,理筋整复。以滚、按、揉、点压、顶推、扳等手法,在腰阳关、大肠俞、环跳、委中、承山、阳陵泉、绝骨、丘墟穴处及腰臀和下肢后等部位操作。

  3.牵引疗法:通过特殊的牵引设备进行牵引治疗,常用骨盆牵引法。

  4.皮肤针法:腰部疼痛部位。皮肤针叩刺出血,加拔火罐。适用于寒湿证和瘀血证。

  5.针刀疗法:腰部痛点。行针刀治疗,每周1次。

冬季强筋健骨中医多有妙招

  冬季天气寒冷,身体久不运动,就会出现筋骨不适,肌肉酸痛的症状。如果再加上日照时间短,缺乏促进钙吸收的维生素D,机体就更容易发生骨质疏松或骨折。怎么办?中医帮您办。

  中医学认为,肾主骨,生髓,主藏精,为先天之本;肝主筋,主藏血,为筋之宗。所以筋骨的健康与中医的“肝肾”功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其功能失调,可出现筋脉拘挛、脊膂和关节疼痛、肢体屈伸不利、重着(关节沉重)、麻木等。因此《灵枢·本藏》认为“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

  中医认为,强筋健骨的养生原则是:行气血,营阴阳,调肝肾。因此,在冬季大家应当从经络穴位、药物、食物、运动和生活起居五个方面进行养生。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些实用的窍门,帮助大家达到冬季强筋健骨的最终目标。

  强健筋骨的经络穴位养生

  穴位:阳陵泉、悬钟、昆仑、太溪、肾俞、太冲。

  所属经脉:足少阴肾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阳陵泉是足少阳胆经穴,善治筋病,为八会穴之筋会,有舒筋活络、缓急止痛之功。

  悬钟是足少阳胆经穴,八会穴之髓会,有通经络、祛风湿、利关节、止疼痛、壮筋骨之功效。

  昆仑是足太阳膀胱经穴,有通经络、散淤滞、行气血、强腰膝、壮筋骨之功效。

  太溪是足少阴肾经原穴,补肝肾,强腰膝。

  肾俞是足太阳膀胱经穴,有补肾精、健脑髓、促气化、利水湿、强腰脊之功效。

  太冲是足厥阴肝经原穴,有调气血、活血通络、舒肝理气、疏泄湿热。

  查找穴位位置:

  阳陵泉——正坐屈膝垂足,于下肢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

  悬钟——正坐或侧卧,于外踝尖上3寸,腓骨后缘取穴。

  昆仑——正坐垂足着地或俯卧,于外踝尖与跟腱水平连线之中点。

  太溪——正坐或仰卧,于内踝后缘与跟腱前缘的中间,与内踝尖齐平。

  肾俞——在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左右旁开1.5寸处(约二横指)。

  太冲——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注:以上诸穴均为双侧对称。)

  操作方法:

  穴位按压——上述穴位用手指指腹或指关节按揉,每穴30次,以穴位有酸胀感为宜,或上下循捋穴位所在经络。

  艾灸——上述穴位可用艾条灸之,每次选择2至3个穴位,每穴灸10至15分钟,以皮肤温热、筋肉舒适为度,每周艾灸1至2次。艾灸时注意安全,防止烫伤。

  冬季强筋健骨的常用中药

  补肝肾、强腰膝类:杜仲、续断、骨碎补、桑寄生、山萸肉、狗脊、牛膝、伸筋草等。

  滋阴精、益气血类:当归、玉竹、熟地、黄芪、枸杞子、党参、山药、女贞子、菟丝子、龟板、鹿角胶等。

  常用补肝肾中成药: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左归丸、右归丸、虎潜丸、龟鹿二仙胶等。

  (注:补肝肾强腰膝类的中药可配伍成外敷药包,上屉蒸出药效后,滕敷腰腿肩背。内服药物需结合临床症状,在医师指导下用使用。)

  冬季养筋健骨的食物

  养筋健骨的食物有板栗、牛肉、蹄筋、牛筋冻、大枣、猪骨或牛骨(内含有骨髓为佳品)、莲藕、核桃、芝麻、黑豆等。可以做成药膳食用。

  1.莲藕牛骨汤:

  用料:牛骨或猪骨500克,莲藕400克,玉竹10g,杜仲10g,红枣3枚,枸杞子10粒,陈皮适量,生姜3至4片。

  做法:先将莲藕去节、刮净切片;将杜仲、玉竹清洗、浸泡备用;红枣洗净;陈皮浸泡;牛骨洗净,用刀背拍打使其裂开。上述材料一起放进汤煲内,再放入生姜,加入清水适量。先用大火煲沸后,改用文火慢煲1至2个小时,调入适量食盐,其它调味料可依个人口味调整。

  本药膳气味香浓,滋补甘润,具有滋阴补虚、强筋健骨的功效。牛骨或猪骨含大量钙质和骨胶原,对治疗筋骨不适、骨质不坚很有帮助,莲藕味甘性平,煮熟后可健脾开胃、益血生肌。杜仲味甘、微辛,有补肝肾、强筋骨、降血压功效;玉竹性味甘平,具有养阴润燥、清热生津的功效,配以陈皮、生姜、大枣调和性味和口感。

  2.板栗枸杞粥:

  用料:板栗15至20颗,枸杞子20g,粳米100g。

  做法:将板栗去皮清洗,和枸杞子一起放入锅中,加入粳米和适量水,先大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煮20至30分钟,待栗熟粥稠关火,即可食用。

  板栗味甘,性温;归肾、脾、胃经。有养胃健脾、补肾强筋之效,其含有丰富不饱和脂肪酸和维生素,适合于肾虚引起的腰膝酸软、腰腿不利、小便增多、外伤后引起的骨折、淤血肿痛、筋骨疼痛等症;枸杞子甘平质润,能平补肝肾,具有滋补强壮作用;粳米补气健脾养胃佳品。

  冬季强健筋骨的运动

  冬季除药补、食补以外,配合适当运动和有效锻炼才更加有益养生和健康。运动可激发经络气血运行,促进热量产生,改善机体新陈代谢,改善筋脉气血和骨骼的营养,达到强筋健骨的效果。冬季推荐的运动有:健步走、八段锦、太极拳、做操、瑜伽等。

  起居与习惯事关强健筋骨

  冬季早睡晚起,以应冬季阳气的养藏之道;运动前先做热身,循序渐进增加运动量,运动中勿出汗太过,出汗后注意防风保暖和补充水分,每日坚持一定量的运动。建议在天气晴朗、阳光充足的正午多晒太阳,有助于促进活性维生素D的产生,促进钙的吸收;另外,一些影响补骨健骨功效的生活习惯也应多加注意:避免引用过量的浓茶、咖啡、可乐等饮料;不要将含草酸多的食物(如菠菜)和高钙食物(鱼汤、骨头汤)等一起烹饪食用,以免结合成草酸钙而影响钙的吸收;尽量少饮酒,忌食辛辣和肥甘厚味,以达强筋健骨的最佳效果。

  文/刘莉莉(北京积水潭医院针灸科)

声明: 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系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邮箱:mail@laishu.com

今日要闻

健康知识

母婴知识

膳食指南

星座解读

命理运势

养生保健

美食资讯

热点资讯

体育新闻

综合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