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闻

妈妈的“爱”侵害了孩子的精神边界

2018-02-10 05:41 来源:laishu.com 作者:Laishu
导读: 众所周知,母爱是天下最无私的情感。但是在一些孩子的身上,这种最“无私”的情感,却侵害了孩子的精神边界,变成一种伤害、一种无形的束缚。在亲子关系中,妈妈到底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呢?......

  杨阳是个7岁的男孩。在咨询过程中,杨阳始终低着头一言不发。我试图与他单独交流,也没得到任何回应。

  在咨询的时间内,只听到杨阳妈妈不停地诉说着自己对杨阳的“爱”。妈妈说:“我是太爱他了,希望他顺顺利利的,少走弯路。可他却不了解我的一片苦心。”杨阳妈妈对杨阳有很多的期待,希冀杨阳凡事都规规矩矩、符合自己心中完美的形象。比如有时妈妈看到杨阳自己在发明橡皮泥的玩法时,就会对他说:“橡皮泥不是这样玩,应该一种颜色、一种颜色地粘。”而且,妈妈会在一旁手把手地“纠正”杨阳的玩法。杨阳原来还会和妈妈争执、顶嘴,现在却越来越冷漠,对妈妈的话充耳不闻,甚至丧失了与外界交流的渴望。

  临床诊断:过度控制让孩子难以界定自己的精神边界

       当发现杨阳对放在咨询室一角的蜡笔死盯着不放时,咨询师让他随意用蜡笔在白纸上画画。虽然杨阳不愿与外界沟通交流,但他并未完全封闭起自己的内心。杨阳不说话,却能用蜡笔 “交谈”。他用非语言的方式(画画、动作、游戏)、借用外界的对象(故事、其他人物或动物)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杨阳慢慢放松下来,他投入地画着,半个小时后咨询师请他告诉自己画了什么,杨阳说,一个遥远的的星球上住着小怪物“比克”和他的妈妈,比克没有脚,从小长在妈妈的背上,星球上本来还有其他的生物,但是因为生病都死掉了,比克每天趴在妈妈身上出门找吃的,他们不能离开那个星球,因为外太空非常危险。

  孩子的第一次表达往往和孩子自己最关注的内容有关,内容主角往往指代自己,“比克和妈妈”的主题,在杨阳这个年龄,多指他和周围最亲密的大人的关系。画中的细节也有明确所指:“没有脚、长在妈妈的背上”是没有独立的能力的意思;“其他的生物生病都死掉了”是缺乏与外界的交流的意思;“外太空非常危险”是对世界缺乏正确的理解;小怪物“比克”则代表杨阳对自己的看法是古怪而自卑的。

  妈妈过多的控制压抑孩子的自我的形成

  通过这张生动的图画和与杨阳的咨询,以及后面与妈妈的交谈,咨询师发现杨阳的很多心理状态和妈妈的过度控制有关。妈妈长期的“纠正”和控制让杨阳反复碰壁,孩子自由玩耍的权利都被剥夺了,这压抑孩子的自我的形成。除了做妈妈认为对的事情,他什么都不能做,渐渐地,他变得脾气暴躁,继而情绪压抑。杨阳对身边最亲密的人是否爱自己、支持自己产生怀疑,他变得害怕接近别人,对人充满戒心。渐渐地,他丧失了与外界交流的欲望。

  没有自我的孩子很难界定自己的精神边界

  精神边界:精神边界就是自我存在所需要的空间、时间、自我意志、自我责任、个人主权、情感距离、物理距离等,自我的存在就意味着边界的存在。心理边界决定了我们每个人在人际交往中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指导着我们每个人与外部世界进行怎样的交流和沟通。

  孩子需要慢慢形成自我的精神边界,这个形成的过程需要亲密的长辈的帮助。当精神边界形成后,孩子根据这种边界的特点来看待自己,判断自己是这么样的一个人,同时,孩子也据此来处理和周围的人的关系。

  妈妈过度控制了杨阳,让孩子的精神边界的形成产生了困难,好像只有和妈妈整天在一起,才是安全的,所以“比克没有脚,从小长在妈妈的背上。”

  杨阳也曾通过反抗来建立自己精神边界,但这种尝试被压抑,所以对自己的看法是不自信而古怪的,仿佛只有完全听从妈妈的话的自己,才是正常的,讨人喜欢的,不然就会被世界抛弃,所以是“小怪物比克”。

  因为杨阳年纪尚小,自己的精神边界还是处在非常幼稚的状态,不完整、不灵活,所以和周围人的关系会表现地有时异常亲密得无法分开,有时遥远得不能亲近。所以“他们不能离开那个星球,因为外太空非常危险。”

  育儿建议:在不同阶段满足宝宝的不同需要

  每个人出生之后,都需要和周围人建立亲密的关系,这会带来生理和心理的安全感,是一种情感上的需要。但孩子与妈妈的关系,其实远不是“相亲相爱”、“密不可分”这么简单。妈妈要及时调整自己扮演的角色,满足孩子不同阶段的需要。

  妈妈要鼓励 “探索期”的孩子的探索行为

  1—2岁的孩子进入探索期。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独自行走、语言能力增强,他开始对外界的事物感兴趣,想要去接触和探索,但还需要妈妈的鼓励。这个阶段,妈妈依然要全身心地关切孩子,同时鼓励、关注孩子去靠近、了解外界。

  像2岁的洁洁正趴在桌上想把饮料瓶打开,妈妈在旁边注意到小家伙很艰难的表情,忍不住跑上去:“好了,好了,妈妈来,妈妈来!”一边去拿瓶子,没想到小家伙挣扎着不给,两个手死死地抓着。妈妈想起洁洁有一次在自己的帮助下旋开瓶盖后兴奋异常的表情,“她大概是想自己试试吧。”妈妈松开手,洁洁又开始皱着眉头用力拧瓶盖,但是表情很投入而专注。洁洁在自己探索的过程中感受到无限的快乐。

  妈妈要尊重“独立反抗期 ”孩子的想法并給予适当的帮助

      2—3 岁的孩子进入独立反抗期。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对自己有更多的了解,他需要别人把他当作一个独立的人来看待,所以会表现得非常反抗,凡事喜欢自己去做,哪怕失败。作为妈妈,要有让孩子勇敢尝试的心胸和耐心,容忍他的逆反和反复无常,当他需要指导时能及时出现。

  2岁半的川川最近迷上了画画,拿着蜡笔在白纸上涂得很带劲,但在搞设计的妈妈眼里,很多部分其实是画的很没常识、很矛盾的。“这样画不符合逻辑嘛!”妈妈走上前去想要好好“指点”以下儿子。但是看到川川很着迷的画画的样子,妈妈停住了:“画画的技巧以后可以培养,现在最重要的应该是画画带来的快乐心情吧!”妈妈的宽容与关注,让川川更加能感受到绘画的乐趣。从那以后,川川不管做什么都会保持一种快乐的心境,并且能坚持到底。

  妈妈要帮助“两极摆荡期”的孩子建立起自己的精神边界

      名词解释:两极摆荡:心理学家John Bowlby曾针对这个阶段的孩子提出“两极摆荡”概念,随着孩子长大,和家人的互动、和外界的接触、和人际的交往,往往产生很多不同的结果,当孩子挫折时,他需要继续“依恋”,寻找安慰;当成功时,他需要足够的空间,以便进一步了解世界,这是人在成长中情感上要“能进能退”的需要。

  3—6岁的宝宝进入“两级摆荡”时期。这个阶段的宝宝开始接触“小社会(幼儿园)”,他需要更独立的空间,但是因为面对陌生的伙伴和陌生的环境,他需要家人给他更多的接触世界的技能,建立起自己的精神边界。同时当他受了挫折想要得到安慰时,也能获得无条件的关心和理解。

  小哲 3岁开始上幼儿园了,刚去了没两天,妈妈去接的时候发现膝盖上好几个淤青,一问原来是和旁边的小朋友你一拳我一腿留下的,妈妈又心疼又生气:“现在小孩手脚也太重了!怎么能这么打人啊!要找他们老师去!”但是看到小哲 一副轻轻松松的样子,还和那个“对手”亲切地挥手道别,妈妈想到:“也许孩子的心里并不把这当作欺负,让他自己去处理和小朋友的相处吧。”就没再说什么。没想到两个小家伙后来成为最好的朋友,形影不离呢。

  小编语录:当精神边界形成后,孩子根据这种边界的特点来看待自己,判断自己是这么样的一个人,同时,孩子也据此来处理和周围的人的关系。

  专家介绍: 李敏,现任林紫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师,专长向儿童、青少年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擅长咨询领域:针对青少年和儿童,通过游戏治疗、沙盘治疗进行情绪调控、认知调整、学校适应、亲子沟通。

  (本文源于中国育婴网团队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声明: 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系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邮箱:mail@laishu.com

为您推荐

今日要闻

潮鞋品牌

风水知识

健康知识

母婴知识

膳食指南

星座解读

命理运势

养生保健

美食资讯

热点资讯

体育新闻

综合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