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闻

谁在以爱的名义伤害孩子

2018-02-10 10:41 来源:laishu.com 作者:Laishu
导读: 不可否认,妈妈对孩子的期望与关怀是出于对孩子的爱,然而这样的爱,不但没有如父母所愿成为孩子前进的动力,相反却变成了孩子生理和心理的沉重负担。......
  不可否认,妈妈对孩子的期望与关怀是出于对孩子的爱,然而这样的爱,不但没有如父母所愿成为孩子前进的动力,相反却变成了孩子生理和心理的沉重负担。

  有一次,拿破仑在与贡庞夫人交谈时问道:“传统的教育体制似乎一无是处,为了使人们受到良好的教育,我们缺少什么呢?”

  “母亲。”贡庞夫人答道。

  贡庞夫人的回答深深地打动了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皇帝。

  “不错!”他说,“在这一词里包含着一种教育体制。那么,务必请您费心,培养出知道怎样教育孩子的母亲。”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时间教育孩子,就意味着没有时间做人。

  高尔基也曾说过,世界上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

  母亲,多么动人的称呼啊。毋需怀疑母亲对孩子的爱,在庄严的爱的名义下,每个母亲都无怨无悔地付出着,想给孩子最多的爱与关怀,却不知道这种爱竟然也会伤害孩子。

  当关心变成折磨

  很多的妈妈总是害怕孩子饿着,就不分具体情况地强迫孩子多吃;因为害怕孩子冻着,总是让孩子比别人多穿一层;因为害怕孩子累着,总是替孩子包揽一切,穿鞋、背书包、叠被子……

  记得有一次,我去拜访很多年都没有见过的老同学。她的儿子都4岁了,可是到了吃饭的时候,我却看到,孩子还是要妈妈喂,如果妈妈不喂,就拒绝吃饭。老同学当着我的面有些不好意思,解释说:“孩子从小到大喂习惯了。”

  所有的妈妈都知道,这是给惯出来的“毛病”,因为她“爱”孩子。是这样吗?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汪女士是省级著名的营养专家,她根据孩子的生长发育精心制定菜谱,可是,孩子的生长发育并不像她的妈妈期望的那样。孩子和同龄人相比,长得又瘦又小,像根豆芽菜,根本不像是10岁的孩子;并且,孩子的脾气暴躁,性情孤僻。

  一位育儿行家用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来概括汪女士的做法。原来,汪女士精心心地去制定菜谱,非常讲究科学:每天什么可以吃,什么不能吃,吃多少的量都做了明确严格的规定;每一周的食谱和要求都贴在厨房和孩子的房间里,时刻提醒着孩子。孩子吃不到规定的标准,父母就不肯罢休,一定要想办法让孩子“完成任务”。这位育儿行家对此做法的评论是:他们的方法如果用于生产一架机器或培育一株稻谷,肯定会成功,可惜父母面对的是一个有独立意识的孩子。

  言下之意是,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着自己的人格和尊严。我们不能否认这位妈妈的出发点是好,她是为了孩子能拥有健壮的身体,才对孩子在生活上对孩子关怀备至,并且还建立出一系列的规则,让孩子定时定量去完成。但是,殊不知,除了吃饭,孩子还有自己的需求,还有生理之外的需求。心理学家通过对儿童成长的观察和研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最为需要的,不是人们普遍认为的充足的食物,而是爱和关怀。”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一个需求满足了,就会转向更高的需求。如果妈妈把精力都集中在孩子的生理需求上,而对孩子更高层次的需求漠然视之的话,必然对孩子良好个性的发展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当期望变成负担

  2000多年前,有人问柏拉图:“什么样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这位智者说:“最好的教育就是那种使得体魄和心灵尽可能地得到美的熏陶,尽可能地臻于完善的教育。”

  然而,“美的熏陶”早已被各个“英语班”“奥数班”所替代,即使是代表美的“舞蹈班”“绘画班”,也公然被罩上了功利的色彩。

  妈妈“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并没有错。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等人的研究就发现,受母亲期望的孩子在若干年后发展得比其他孩子好得多。但是,这种期望是对孩子的赞赏、鼓励、支持和对孩子成长后的关注,而不是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

  但妈妈们总是会不小心就犯了这样的错。她们往往会不顾孩子的实际情况,揠苗助长,扼杀了孩子的天性。

  有这样一件事情:一个5岁的小女孩,周五下午和老师学美术。已经下课了,小女孩的画还差一点就画完了,但是女孩还在继续画着。老师轻轻地告诉女孩:“回家再画吧,妈妈在外面等你呢。”这个漂亮的小姑娘,忽闪着大眼睛,含着泪花,恳求老师:“老师,你就再等我5分钟吧。我回家妈妈就不让我画画了!我必须要练钢琴。”

  老师在给我讲这个女孩的时候,眼睛也红了,她说她总也忘不了孩子可怜巴巴的神情,那神情之中隐藏着和年龄不符的沉重。

  不能否认,妈妈对孩子的期望是出于对孩子的爱,然而这样的爱,不但没有如父母所愿成为孩子前进的动力,相反却变成了孩子沉重的负担。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对孩子来说,游戏和学习本来是不冲突的,正常条件下儿童有能力协调这两者的关系。如果一个孩子只想玩不想学习,那一定说明他的教育环境有某种不良的东西在影响着他。杜威在观察中还发现,从儿童早期开始,就没有全部游戏活动时期和全部工作活动时期的区别,而只有着重点的不同。即使很幼小的儿童,他们也期望一定的结果,而且尝试要达到这个结果。他们对参与成人的作业有浓厚的兴趣,单就这一点来说,就能达到这个目的。儿童要“帮助”别人;他们渴望从事能产生外部变化的成人的各种事务,例如在桌上摆设餐具准备开饭,洗涤杯盘,帮助看护动物等等。在他们的游戏中,他们喜欢制作自己的玩具和工具。我们只要观察真正在做游戏的儿童的面部表情,就可以注意到,他们的态度是认真的聚精会神的态度。显然,孩子自身就有对学习、对工作的本能要求,并不一定需要父母去强行将学习、工作的要求加诸给他们。

  俗语说:“可怜天下父母心”,也许,更可怜的是在那些在爱的旗号下被伤害的孩子们!

  亲爱的妈妈们,醒醒吧!

声明: 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系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邮箱:mail@laishu.com

为您推荐

今日要闻

潮鞋品牌

风水知识

健康知识

母婴知识

膳食指南

星座解读

命理运势

养生保健

美食资讯

热点资讯

体育新闻

综合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