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闻

“揪头发”背后的家庭故事

2018-02-10 10:00 来源:laishu.com 作者:Laishu
导读: 4岁男孩小琪在半年前开始莫名其妙地揪头发,妈妈尽一切努力阻止孩子的不良行为。可是,情况愈演愈烈,孩子的头上竟然被揪出了秃斑,毛囊也发炎了。孩子无法控制的行为常常是内心被压抑情绪的变相表达。成人的过分关...
  4岁男孩小琪在半年前开始莫名其妙地揪头发,妈妈尽一切努力阻止孩子的不良行为。可是,情况愈演愈烈,孩子的头上竟然被揪出了秃斑,毛囊也发炎了。

  孩子无法控制的行为常常是内心被压抑情绪的变相表达。成人的过分关注与压制反而会强化孩子的行为。那么,小琪“揪头发”行为究竟在表达什么?这与他的爸爸妈妈又有什么关系呢?本期“成长花园”邀请紫彧老师与大家分发生在咨询室中的小琪一家的故事。

  TIPS1:儿童精神分析游戏

  儿童天生具有种种内在的需求和欲望需要得到满足、表现和发泄,但是,儿童生活的客观环境不能听任其为所欲为,从而使内心产生抑郁,导致儿童各种不良行为。于是,儿童就要在游戏中发泄情感、减少忧虑、发展自我力量,以补充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欲望和需求,从而得到身心的愉悦和发展。精神分析游戏治疗就是借助游戏这个媒介分析潜意识,将这些尚未解决的潜意识内容提升到意识层次,从而彻底解决问题。在儿童精神分析游戏治疗中,游戏是作用与儿童建立分析性关系、观察的媒介、分析资料的来源和导致顿悟的工具。

  TIPS2: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是心理咨询中一种常用的方法。是指运用戏剧表演的方法,将个人暂时置身于他人的位置,并按照这一位置所要求的方式和态度行事,从而亲身体验和实践他人的角色,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处境,体验他人在不同情况下的内心情感,进而更好地调整心理状态,学会更有效地履行自己角色的心理技术。

  咨询师讲述初诊接待:

  为儿子“揪头发”而焦虑的妈妈

  一个周五的早上,我刚进办公室的门,便接到一个电话。

  “老师,我儿子每天都不停地揪头发,怎么管都管不住,这可怎么办啊!”电话那一段,传来一位女士焦急的声音。

  这位女士叫秦梅,29岁,是一家公司的会计。据她描述,4岁的儿子小琪在半年前莫名其妙地开始揪头发,开始他们并没有特别在意,但后来竟然愈演愈烈,现在头顶都秃了好几块。

  “您儿子出现揪头发的行为之前有没有发生什么特别的事情?”我问。

  “没有啊!”秦梅说。

  “对于儿子揪头发的行为,您是怎么对待的呢?”我接着问。

  “我真的尽了最大努力了,就差辞职在家天天盯着他,或者把他的手绑起来。我都快崩溃了。”从秦梅的语气中我能感觉到她内心的无奈。

  “孩子无法控制的习惯性行为常常是内心被压抑情绪的变相表达。在一定程度上,有其合理性。不过,成人的过分关注与压制,可能会强化孩子的不良行为。”我试图给秦梅解释小琪的情况。

  “不关注?不关注更不得了了。小小年纪就这样,长大后怎么办啊!现在社会竞争这么激烈,万一成了秃顶,将来找工作,找媳妇都是问题!”

  秦梅的情绪越发激动。我给予她一些安慰,并约定第二天下午,她带小琪来咨询室面谈。

  咨询师讲述第一次咨询经历:

  小游戏透露孩子内心秘密

  周六下午,我如约见到了秦梅和她的儿子小琪。小琪脸色有点苍白,无精打采地跟在妈妈身后。

  简短寒暄后,秦梅便急匆匆摘下儿子的帽子对我说:“您看,这一块头皮被他揪得都快秃掉了。”秦梅正说着,小琪又不自觉地把手抓到了头发上。“你又抓!”秦梅按捺不住狠狠地打了小琪的手。小琪似乎知道自己又犯错了,怯生生地低下了头。

  小琪头顶上确实有几块稀疏的头皮,毛囊有些发红,不难看出,小琪揪头发的行为比较频繁。不过,纠结于此并不能解决问题,我决定绕开小琪揪头发的表现,直接探索他内心的感受。于是,我对他说:“你想不想和阿姨一起做个游戏啊?”

  听到做游戏,小琪的眼睛里终于闪现了一点亮光,他对我点点头。

  我请妈妈先到会客厅休息一会,接下来开始了与小琪的游戏活动。

  我拿来一个玩具箱,里面放着小兔子、小狗、小猪、小刺猬、小松鼠、小青蛙等毛绒玩具。小琪好奇地走过来,一下子抓起一只小青蛙,把它扔到了垃圾桶。

  小琪的反应引起我的注意:“为什么要把小青蛙扔到垃圾桶里呢?”

  “小青蛙的叫声太难听了,别人讨厌他。”小琪说。

  “别人是谁呢?”我接下来问。

  “他的爸爸妈妈。”小琪不假思索地回答。

  “那么,小青蛙被扔掉了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我接着问。

  “他挺伤心的。”小琪嘟着小嘴说。

  无疑,“小青蛙”是小琪自我的替代物。通过他的表现不难看出,小琪在与父母的关系中感受到的是被拒绝,被抛弃。“难听的叫声”指得是小琪被父母否定的不良行为。那么,在这个家庭中究竟发生着怎样的故事呢?

  于是,我对小琪说:“既然是这样,我们先帮小青蛙找到爸爸妈妈吧。”

  听了我的话,小琪在玩具箱里又选了一只小猪是爸爸,一只小刺猬是妈妈。我把小青蛙从垃圾桶里捡回来。

  “小猪爸爸,小刺猬妈妈和小青蛙是一家人,他们每天都生活在一起,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我讲故事的开头,让小琪接着讲下去。

  “小刺猬妈妈和小猪爸爸每天都吵架,刺猬妈妈骂小猪爸爸好吃懒做,在家里什么都不做。小猪爸爸说小刺猬妈妈又笨又懒,还浑身是刺。有一天,小青蛙想让小猪爸爸陪他一起搭积木,小猪爸爸对小青蛙说:‘去去去,别烦我,一边呆着去。’小青蛙在家里总是犯错误,他经常把家里搞得乱七八糟,吃饭的时候总是把饭撒到身上,小刺猬妈妈总是骂他。小青蛙觉得爸爸妈妈一点也不喜欢他,他很伤心。”

  听了小琪的故事,他揪头发的原因已经非常明显。小琪的父母经常吵架,对孩子非常忽视,并且很难容忍他犯一些小错误。孩子内心感到被拒绝,被忽视,没有安全感,揪头发是他的一种无意识的宣泄方式。无疑,孩子的这种本能的宣泄在妈妈看来又是在犯错误。于是,她急慌慌地纠正孩子的行为,可是,不正确的纠正却强化了孩子的行为。我把基本情况讲给了秦梅,并嘱托她孩子行为的矫正要有一个过程,不要过于着急,我给她提了一些建议,并且建议她下次先请她和丈夫一起来咨询。

  咨询师给妈妈的建议:

  1.打破恶性循环。不良行为的特点即越关注行为越被强化,行为被强化后反而越容易关注。这就是所谓的恶性循环。所以,妈妈要尽快改变强化孩子行为的习惯。我送给了她和小琪一只拇指般大小的小橡皮鸭子,我把这只小橡皮鸭子装在小琪的口袋里,当小琪想揪头发的时候就捏一下口袋里的小橡皮鸭子,如果秦梅发现孩子有揪头发的行为时,也不要再打孩子的手,而是去捏一下儿子口袋的小橡皮鸭子作为提醒。这样,一方面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另外一方面,也可缓解妈妈的焦虑情绪。

  2.给孩子找优点。只有开创新的局面才能结束过去的纠缠。所以,作为妈妈应该多观察发现孩子的优点并及时鼓励。这样,孩子才能从消极不良行为中解脱出来,转而发挥自己的长处。我建议秦梅每天给孩子至少找三条优点,并且要花一些时间与孩子交流,让孩子了解父母对自己的感受。

  咨询师讲述第二次咨询经历

  还没长大的爸爸妈妈

  一周以后,秦梅与丈夫张庆一起来到了咨询室。秦梅的情绪比起第一次咨询有了一些变化。她没有追究小琪揪头发的事情,而是拿出了记录小琪优点的小本子。

  “您让我一天找三条孩子的优点,我还真是没做到。不过,这个星期有两件事挺开心的。上周的手工课小琪做了一个漂亮的蜻蜓,老师说他做得又快又好,还夸他动手能力强。还有一天,在幼儿园里一个小朋友摔倒了,小琪主动跑过去把小朋友扶起来,老师也表扬他有爱心,喜欢帮助别人。您看,我这本子上还记了我儿子的优点。”

  我接过小琪妈妈递过来的本子,上面零零星星地记着小琪的优点。比如:团结有爱、细心、有艺术细胞等等。

  “对了,老师,捏小鸭子管点事,但是小琪揪头发的毛病还会出现,我有时还是挺担心的。”

  “不良行为是日积月累形成的,怎么可能一下子改变呢,这才一个星期就有了进步。其实孩子身上有很多面。当你把注意力都放在一个点上,就会不自觉地放大和强化它,现在你看到了小琪身上的优点,就会觉得事情也没自己想象得那么严重。”听了我的话,秦梅点头称是。

  “我就说你神经过敏,大惊小怪吧,这回老师说了,你该信了吧。”坐在一旁的张庆开口说了话。

  “你还好意思说,要不是因为你,孩子也不至于成了现在这个样。

  “你就知道怪我,孩子都是被你骂的。”……

  夫妻俩的争吵让我想到了小琪故事中的那只小猪爸爸和小刺猬妈妈,我也渐渐感到了一股火药味。我建议丈夫到会客厅等一会,我先和秦梅好好谈谈。

  秦梅自述:

  孩子3岁以前,我父母帮我们带,一切打理得井井有条,我和老公也没有太多矛盾。孩子3岁上幼儿园了,再加上父母身体不是很好,就回家休养了。我们的噩梦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我老公什么事也撑不起来。记得有一个周末我在单位加班,他在家里带孩子,结果我回到家一看,整个屋子一片狼藉,孩子的头还磕在了桌脚上起了一个大包。已经晚上8点多了,两个人连饭都没吃,更不要说给我做点饭。我问他怎么不吃饭,他说,又带孩子又做饭哪忙得过来啊。我当时气得头都快炸掉了。

  从我父母离开之后,我们的生活就搞得一团糟。每天要接孩子,做饭,孩子越大越不好带,要不一个不小心就把手弄破了,衣服弄脏了,这不,现在又添了个揪头发的毛病,我真担心他把头发揪光了,以后变成秃顶。

  张庆自述:

  我承认我是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但是,秦梅也好不到哪里去。不瞒您说,秦梅是家里最小的一个,从小被她爸妈宠坏了。是的,我自理能力不强,有些事没做好,可是,她也不能劈头盖脸就是一顿数落,让我的面子往哪放啊。再说了,有些事情本来没那么严重,但是,她总是特别爱担心,没事也让她折腾出事来了。就拿孩子揪头发这个事来说,孩子揪两下就揪两下,她可好 ,天天盯着,恨不得眼睛不离开孩子的手。有的时候半夜睡不着觉,非要到孩子屋里看看他有没有揪头发。她天天总是惦着这个事,弄得孩子也忘不了。现在弄成这个样子,我看有一半的问题是她造成的。

  听了秦梅和张庆的自述,我终于搞明白了他们吵架的症结所在。这是一对还不太成熟的年轻夫妻,由于父母的包办,使他们没有将自我从一个孩子的角色转换成父母的角色,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互相指责及焦虑情绪。所以,对于他们来讲,最主要的就是改变沟通方式,在互相理解的基础上明确责任意识,发展承担责任的能力,使一家三口的互动进入良性状态。我决定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让他们初步建立这种意识。

  我把秦梅和张庆共同请到咨询室,请他们互换角色做场景演练。

  情境设置:秦梅(由张庆扮演)下班回到家,看到张庆(由秦梅扮演)正在电脑旁打游戏,饿着肚子的儿子正在吃饼干。

  秦梅(由张庆扮演):“你看看你,这么大人了,儿子跟着你还得饿肚子!”

  张庆(由秦梅扮演):“我……”

  秦梅(由张庆扮演):“我什么我,就没见过你这么懒,这么蠢,这么笨的。”

  张庆(由秦梅扮演):“你……怎么这么讲话!”

  秦梅(由张庆扮演):“我怎么讲话啦,事实摆在眼前,没用的东西!!”

  ……

  张庆扮演的秦梅嘴里像含了机关枪,噼里啪啦说个没完,而一向伶牙俐齿的秦梅却一时语塞,说不出话来。做完这个训练,我请他们两个人分别谈谈自己的感受。

  秦梅也为自己刚才的表现感到吃惊。“我被他的话堵得哑口无言,有种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清的感觉。我平时说话有这么难听吗?”而张庆则感觉不知为什么越说越气,越说越想说。好像觉得秦梅真的做错了事似的。

  我问秦梅,“那么,你觉得张庆当时怎样讲话你会觉得舒服一点?”

  “我觉得他不要太情绪化了,可以好好告诉我让儿子饿肚子不好。……”沉默了片刻,秦梅继续说:“或许我对他讲话的时候,应该再冷静一点。”

  听了秦梅的话,坐在一旁的张庆下意识地点了点头。“其实很多事我做得是不对,作为一个男人,应该再多承担点责任。我刚才骂秦梅的时候也觉得控制不了情绪,可能她当时太无奈了。”

  咨询师的建议:

  夫妻能够意识到这一点,我感到很欣喜。接下来,我们探讨了一下他们家庭中对于家务事及孩子的具体责任以及他们需要提高的地方。并给他们提了如下建议:

  1.改变沟通方式:当你要发脾气的时候,马上提醒自己:“延迟5秒钟”,在这5秒中里,想一想还有没有更好的方式与对方交流。不一样的交流方式结果会完全不同奥。

  2.协商家庭责任分配:建议将家庭责任分为家务与孩子的事两个部分。比如,一个人接送孩子,一个人负责做饭。把事情分配好。

  3.降低期待值:当父母帮助照料生活的时候,可能各方面都打理得非常好。一方面,父母本身善于操持,并且不用上班,专门打理家里的事情。所以,父母不在的时候,年轻夫妻工作压力大,可能不及父母处理得好。所以,应该合理看待,不能期待太高。

  咨询师讲述第三次咨询经历

  在游戏中调整亲子关系

  一个星期后,秦梅一家如约来到咨询室。

  “老师,您给的橡皮鸭子还真管事,现在小琪一揪头发我就捏他口袋里的橡皮鸭子,现在他揪头发的次数比以前少了。”说着,秦梅又迫不及待地摘下小琪的帽子,“您看,他这块头皮已经长了一点头发了。”

  “是的,小动物的叫声能够吸引孩子的注意。”不过,儿童的兴趣点转移比较快,同一种刺激时间长了孩子就会疲惫。我建议秦梅还可以准备一些其他能发出声响的小玩偶,比如机器猫、奥特曼、蜘蛛侠等等。这都可以有效地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对对,我回去就准备。”听了我的话秦梅显得有点兴奋。

  “那么,爸爸有什么新的发现吗?”我对张庆说。

  “孩子揪头发次数确实少了。我觉得这跟她妈妈不是总念叨他也有关系。另外,我觉得秦梅对我的唠叨也少了,这让我感觉挺好的。”

  看来,前两次的咨询确实起到了一些效果,在这个家庭中,正在发生着一些微妙的转变。

  此时的小琪正注视着放在茶几上的一箱子玩具,他试探性地朝我看看,似乎在问他可不可以玩这些玩具。我朝他点点头,告诉他,桌子上的玩具可以随便玩。

  小琪从玩具箱里拿了一只宠物猫。“小猫不讲卫生,爪子都脏了。”小琪笑嘻嘻地对我说。

  “爪子脏了怎么办呢?”我问小琪。

  小琪从纸筒里抽了一张面巾纸,“我给他把爪子擦干净。”

  小琪的表现令我欣喜,当他第一次在咨询室里看到那只声音难听的小青蛙时,毫不犹豫地将它扔进了垃圾桶。而这一次的宠物猫同样是他自我的替代物,宠物猫也有缺点,但是,他在潜意识里不再认为这是完全不被接受,一定会被抛弃的了。他感觉到了被接纳,同时也认为缺点也是可以改变的。

  虽然这只是孩子潜意识懵懂的表达,但是,可以证明,他父母的关系以及对他的态度都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转变。这种转变可能很微小,或许他们自己并未完全意识到,但是,他们的方向是对的。

  小兔子、小狗熊、小房子、笤帚、拖把……小琪越玩越起劲,玩具箱里的玩具被他摆得满桌子,满地都是。

  “小琪,你怎么又把房间搞得乱起八糟?!”秦梅指责道。

  听了妈妈的话,小琪脸上兴奋的表情不见了。我没有阻止妈妈,也没有引导小琪,而是故意拿起杯子到饮水机旁冲一杯咖啡,利用这个时间观察一家人的表现。

  过了一会儿,小琪拿了一本故事书来到爸爸身边,让爸爸讲故事。“小琪别烦,把玩具收拾干净了,坐在一边自己玩去。”

  实际上,在这次咨询之前,我有意把这箱玩具放在茶几上,吸引小琪玩耍,并借这样一个机会观察他们一家人的互动方式。这一幕不正是第一次咨询中,小刺猬妈妈和小猪爸爸对待小青蛙宝宝表达方式的再现吗?

  接下来,我请助理老师带小琪到休息室玩一会,我对小琪的爸爸妈妈进行访谈。

  “刚才小琪把玩具随意摆放,你为什么要批评他?”我问秦梅。

  “这孩子就喜欢把东西乱放,我看着心里就烦。再说了,这是咨询室,就更不能让他这样了。”

  “那么,你有没有留意过其他4岁左右的孩子都是什么样的呢?

  “这个……”秦梅思考了片刻,“我还真没仔细想过”。

  “小孩不都这样呗,”张庆接过话茬,“我妈还说我都6岁了,经常把家里的花盆打碎。”

  说到这里,秦梅也开始反思。她想到邻居家的小男孩也都特别淘气,还经常有邻居对她说,她家小琪真乖,特别好带。我也借着秦梅的思考给他讲了孩子在成人看来的“犯错”,实际上是他们进行自我探索的过程。他们不仅自我探索,也需要成人的关注,与爸爸妈妈的互动。我给秦梅和张庆推荐了几本家庭教育类的书籍,让他们好好看看,真正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与孩子互动。

  咨询师的建议:

  1.多与其他父母交流:多与同龄孩子的父母交流,了解孩子的内心及需求,探讨学习与孩子相处的方式,营造和谐的亲子关系。大多数家庭都要打理这么多的事情,每个人都不容易,所以,并不是客观环境有多么糟糕,有的时候我们变化一下看待问题的角度,不把它当负担,心里就会轻松很多。

  2.换个角度看“错误”。实际上,所谓孩子“犯错”大多是成人的界定。比如,孩子把屋里搞得乱七八糟,这可能正是他自我探索的过程,通过这样的过程,他发展了感知觉和创造性,本身是值得鼓励的。但是,如果成人一味认为这是不对的,无疑给孩子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局限,也容易让孩子产生自卑感。

  3.制定游戏时间:父母在协调好生活的同时一定要对孩子的心灵给予关注。建议一家三口每晚拿出一点时间来和孩子做游戏。如果时间充裕可以是半个小时,一个小时,即便比较忙,也至少拿出15分钟和孩子互动。游戏形式不限,只要孩子喜欢,玩得开心就可以。最主要的是这样一种形式可以让孩子确认,爸爸妈妈在关注他,重视他。

声明: 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系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邮箱:mail@laishu.com

为您推荐

今日要闻

潮鞋品牌

风水知识

健康知识

母婴知识

膳食指南

星座解读

命理运势

养生保健

美食资讯

热点资讯

体育新闻

综合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