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闻

如何培养孩子的孝心、同情心?

2018-02-21 05:00 来源:laishu.com 作者:Laishu
导读: 孩子能不能孝敬父母,不单单是子女对父母的关系,其实质是一个能否关心他人的大问题。在家里能养成孝敬父母的好习惯,到社会中,才有可能做到关心同事,也才有可能做到对祖国的忠诚。要培养孩子养成孝敬父母的好习惯需做到以下几点:

         孩子能不能孝敬父母,不单单是子女对父母的关系,其实质是一个能否关心他人的大问题。在家里能养成孝敬父母的好习惯,到社会中,才有可能做到关心同事,也才有可能做到对祖国的忠诚。要培养孩子养成孝敬父母的好习惯需做到以下几点:


    1.长幼有别是中国历来的传统礼教


        长幼有别是指长辈和晚辈之间的差别,晚辈要尊敬长辈,长辈爱护晚辈,这是人类的亲情理念。不管什么样的家庭,全体成员之间都是民主平等的,父母当然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尤其是在处理孩子自己的事情时,一定要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尽可能按他们合理的意愿办事。同时,家庭又是一个整体,不能各自为政,总要有家长来“领导”,管理指导家庭全体成员的生活。父母是家庭生活的供养者,而且他们有丰富的生活经验,自然应当成为家庭的核心和主事人。孩子(尤其是未成年人)应当在父母的指导帮助下生活、学习。


        现在,不少的家庭中,孩子是“小太阳”,家长却变成围着孩子转的月亮、侍从,这就为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小霸王”性格提供了土壤,更谈不上培养孝敬父母的好习惯了。因此,孩子与父母虽然存在着民主平等的关系,但又是长幼有别的,没有父母的孕育也就没有孩子的今天,没有父母的辛劳也就没有孩子的幸福,所以,孩子要知道父母是长者、是家庭生活的主事人,应该给予尊敬,而不能颠倒主次,目无长辈,在家里逞强胡闹。


    2.父母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付出了辛勤汗水


        现在不少孩子不知道父母工作情况,不知道父母的钱是怎样得来的,只知道向父母要钱买这买那,认为父母给孩子吃好、穿好、用好是天经地义的。是的,父母有抚养子女成长成才的义务,孩子也有得到父母关爱、照顾的权利,但这种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也是有前提制约的,那就是不能忽略客观的物质条件,有能力的父母可以满足孩子成长过程中必要的需求,没有能力的父母可以尽力去努力满足孩子的成长需求,但不一定必须得到满足,孩子要体谅父母的难处。为此,父母应当有意识地把自己在外工作和收入的情况告诉孩子,说得越具体越好,让孩子明白父母的钱得来不易,是用血汗辛苦挣来的。理解了这些,孩子会逐渐珍惜自己的生活,也会从心底里产生对父母的感激和敬重。


    3.应当从小给孩子灌输“孝敬父母”的观念


        听从父母教导,关心父母健康,分担父母忧虑,参与家务劳动,不给父母添乱,这些都是孩子应该知道的道德常识。家长要把这些常识变为孩子的实际行动,从日常小事抓起,不断给孩子渗透。在关心家长健康方面:要求孩子每天要问候下班回家的父母亲;当父母劳累时,孩子应主动帮助或请父母休息一下;当父母外出时,孩子应提醒父母不要遗忘东西或注意天气变化;当父母有病时,孩子应主动照顾、端吃送喝,说宽慰的话,替他们接待客人等。孩子应承担必须完成的家务劳动,哪怕是吃饭时端碗摆筷子。根据孩子的年龄、能力、学习情况适时安排,具体指导,耐心训练,热情鼓励。这样不但有利.于孩子养成家务劳动的习惯,也有利于孩子不断增强孝敬父母的观念:“父母养育了我,我应为他们多做事。”


    4.要让孩子孝敬爸妈,爸妈得先孝敬父母


        孩子对待爸妈的态度,直接受爸妈对待长辈态度的影响。有一个故事是值得借鉴的。


        从前有一对中年夫妇对年迈的父母很不孝顺,他们把老人撵到一间破旧的小屋里居住,每顿饭用小木碗送一些残羹剩饭给老人。一天,他们看到自己的儿子在雕刻一块木头,就问孩子刻的是什么,孩子说:“刻木碗,等你们年纪大时好用。”这对中年夫妇猛然醒悟,把自己的父母请回正屋同自己一起居住,扔掉了那只小木碗,拿出家里最好吃的东西给老人吃。小孩因此也转变了对他们的态度,从此一家三代和睦生活。


        故事虽然有些荒诞,但足见父母的榜样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如果说平时因居住地较远,工作较忙,不能和老人朝夕相处,那么在休假日要尽量抽时间带上孩子去看望老人,帮老人做些家务,同老人共聚同乐,尽一份子女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如此日长时久,孩子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也会逐渐养成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的好习惯。


        与此同时,父母对于孩子同情心的培养应严格做到以下几点:


    1.让孩子去感受别人的悲欢苦痛


        让孩子设想自己就是那不幸者,体验不幸者所具有的感受。例如,当孩子把一个小朋友推倒在地,额头起了个青疙瘩,痛得大哭不止时,你就可以问孩子;“要是别人把你推倒,额头上起个大疙瘩,你痛不痛?”这时,孩子只要一想象,自身就与不幸者“调换”了位置,心理上甚至生理上就会感到一阵疼痛。当一个人能深切地知道别人的身心感受时,他就容易产生把别人的不幸当成自己的不幸,并萌发帮助其解脱不幸的愿望和行动。


    2.加强孩子的仁慈心培养


        父母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教孩子爱惜物品和爱护小动物,这样可以增强孩子的同情心;而随意拆砸玩具、物品,摔打小动物的儿童,均具有强烈的攻击性,缺乏同情心。要严格纠正孩子有意损坏物品,残酷对待小动物的行为,给孩子讲述其中的道理,让孩子滋生善心。


    3.让孩子学会分享


        在对待食物和玩具方面,避免孩子养成独食独占的习惯,尽量使孩子懂得应与家长、朋友共同分享的道理。这就首先需要家长改变认为“孩子小应当吃大的,吃好的”的观念,让孩子处于与人同等的位置,只享用自己应得到的东西,不要给优惠照顾。对孩子贪占、自私的行为应严加制止,使其改正。


    4.引导孩子主动关心他人,乐于助人


         如果有小朋友摔倒了,赶快去把他扶起来;同学的铅笔丢了,主动借笔给他;邻居奶奶提着满满一篮子菜,上去搭一只手;老师生了病,热情地为他送水、取药。孩子一有这样好的表现,家长应注意及时对孩子的行为进行肯定与鼓励。这样,不仅可以使孩子的良好行为得以强化,而且可以使孩子体验到关心与助人的乐趣,进而增强其同情心。


    5.让孩子远离残忍,爱护弱小


         有些孩子,年纪虽小,但很残暴,常揉烂鲜花,折断树苗,虐待雏禽,残害小动物。残忍行为和对残忍行为的麻木不仁、无动于衷,都是严重缺乏同情心的表现。培养同情心,一方面,要让孩子远离这种不良行为,使孩子对残忍的事物产生心理和生理上的反感,平常要尽量少让孩子接触残酷的场面,如电视、图画书中厮杀、虐待、殴打等;另一方面,要使孩子有保护弱小的心理和习惯,哪怕是一棵小草,一个小蚂蚁,一只伤残的小鸟,都应当珍惜爱护。孩子能厌恶残忍,爱护弱小,他们的同情心也就更加深化了。

声明: 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系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邮箱:mail@laishu.com

为您推荐

今日要闻

潮鞋品牌

风水知识

健康知识

母婴知识

膳食指南

星座解读

命理运势

养生保健

美食资讯

热点资讯

体育新闻

综合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