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闻

孩子不会选择书籍怎么办

2018-02-20 23:00 来源:laishu.com 作者:Laishu
导读: 孩子读的书,要适合孩子的特点,爸爸妈妈不但要准备足够数量的书满足孩子的愿望,还要照顾到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孩子对不同内容图书的选择。爸爸妈妈要帮助他们理解书中的内容,启发孩子们思考,帮助他们掌握知识。

         孩子读的书,要适合孩子的特点,爸爸妈妈不但要准备足够数量的书满足孩子的愿望,还要照顾到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孩子对不同内容图书的选择。爸爸妈妈要帮助他们理解书中的内容,启发孩子们思考,帮助他们掌握知识。


       成长中的青少年对书籍有着一种本能的渴望,他们渴望了解外面大干世界的精彩,获取社会发展变化的前沿信息,感受人类历史的深邃。


        然而谈及当今孩子的阅读状况,却让人非常担忧。孩子在读课外书时有太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而且读书的目的甚至带有功利色彩。孩子在有限的阅读时间里是如何读书的呢?调查发现,现在很少有学生孜孜以求地去读一本课外书,读书就是看热闹,图好玩,一目十行,走马观花,热衷于那些猎奇的、情节曲折的、富于幻想的卡通书和故事书。就连大学生也是这样。《光明日报》在高校做的调查结果表明,应用类书籍占据了学生课外阅读时间的一半以上(所谓应用型书籍,大致指英语、计算机、经济、法律等方面的考试用书)。应用类书籍成为高校最流行的书籍的根本原因在于:发展需要——就业形势紧张,多一张证书就多一份保障。


        其实读书的效用是很难说清的,“有用的书”也许能给孩子一些即时的辅导与功利,“无用的,我却喜欢的书”在给孩子愉悦的同时也许会带来终身的影响。因此别小瞧暂时“无用”的书,也许它将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有统计资料表明,当前学科的门类已达2000多种,科学知识的增长率在10%以上;另一方面,知识老化的速度也在加快。正如福特公司首席专家路易斯•罗斯所说,“在知识经济时代,对你的职业而言,知识就像鲜奶贴着有效日期……如果时间到了,你还不更新知识,你的职业生涯会很快到了有效期。”其实,阅读行为说白了没有对错之分,读什么,怎么读,每个人各有不同。对真正的读书人而言,“爱”远比“应该”重要。而“爱”是不能强迫的,也是不能替代的,在真爱面前,任何“谆谆教导”都显得有些荒唐。读书人往往不需要说教,他们宁可像游牧民族一样在草原上漫游,碰到什么是什么,逮住一本读一本。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是切合他自己胃口的书。读哲学和历史著作,能提高思维的质量;读科普著作,有利于把科学的道理与人文精神结合起来;读高品位的书,有助于形成高品位的价值判断和选择标准。


        读书犹如采金,有人沙里淘金,读破万卷,小康罢了;有人点石成金,随手翻翻,便成巨富。二者的区别就在于“会读书”。读书并不意味着必须被书完全“同化”,因为并非每本书都值得你去“吸收”。爱读书的人常有这样的体验,在读书以前,希望每一本书都是一个意外,然而在读了后,才知道每本书都值得怀疑。


        读书要选择“好书”,那“好书”又是什么样的呢?


       “好书”是相对来说的,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每一个读者而言,“好书”应该是能激起人的思索和共鸣的书。有人认为,一个人平日读什么书,会在听觉中形成一种韵律,当他写作的时候,他就会不由自主地跟着这韵律走。可见“好书”对人的影响真是大,大到读者会将自己“埋没”,大到决定其写作的档次。读“好书”,要学会在与书保持距离的时候,同时保持一种平等,即把自己放在与书的作者平等的位置,否则,它会使读者在读书中失去自我。


       桥本龙太郎曾是日本的政治领袖和当今世界政坛风云人物。


       1937年7月29日,桥本龙太郎出生在日本东京都涩谷区,3岁时生母去世,7岁时父亲再婚。


        提起桥本龙太郎的父亲桥本龙伍,不少熟人都会由衷地感叹:“真不愧是一个令人钦佩的血性汉子。”如果没有这样一位父亲,也就不会有今日的桥本龙太郎。


        桥本龙伍出生于明治三十九年(1906年),是当时“大日本”啤酒公司常务董事桥本卯太郎的第五个男孩。桥本龙伍从小即聪颖好学,深得爸爸妈妈喜爱,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正当桥本龙伍上到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他不幸患了腰椎骨结核,也称结核性骨关节炎。从此幼小活泼的他开始饱受疾病的折磨,他像一只小鹰被折断了渴望翱翔云天的翅膀。


        之后桥本龙伍在床上整整躺了11年,11年的时间对一生只有几十年的人来说,却显得那么漫长,何况这11年正是人最宝贵的青春年华呢?


        从此,桥本龙伍拿起了久违的课本。不管病情怎样发展,也不管怎样眼看病人走进医院,不久却被蒙上白布抬出去,龙伍心里极为平静。一本又一本的书被他认真地阅读过,知识开始像一剂良药,汩汩地注入他原来脆弱的心田,治愈了心理的创伤。


        通过读书学习,桥本龙伍重新找到了生活的乐趣,他发现在这里还有一片充满诱惑的天地。


        但是只知胡乱地阅读,缺乏系统的学习是不行的,这只能使人的思想观念变成一堆乱麻,开始饶有兴趣,事后却毫无所得。于是,在病房中龙伍开始设计自己的人生之路,他意识到,终日躺在病床上百无聊赖地读书,不是一个人的活法,必须要对自己有着清醒的认识与把握。于是龙伍拿起中学的课本,系统地学习文化知识,他克服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自学完了初中的所有课程。


        卧病期间,龙伍最大的爱好便是读书,实际上也只能是读书。读书从此成为他的一种生活方式。这种方式不仅使他能接受到大量的知识,最重要的是使他树立起了对生活的信心,即使在剧烈的病痛中,只要有阅读,他就能够体验到一种发自内心的愉悦。从此,无论是政务繁忙,还是在家休闲,书籍成为他永远的伴侣。


        龙伍决心把自己的良好的阅读习惯传给儿子。从小,龙伍就给儿子买回大量的儿童书籍,但他很少有空亲自教儿子读书。他认为,做爸爸妈妈的花上大量时间,强迫儿子听自己苦口婆心的讲解是不应该的,重要的是对儿子实现“要我读书”转变为“我要读书”的观念转变。“要我读书”是.带有爸爸妈妈强迫性质的,而“我要读书”则是自主自为的一种求知欲,一种不带强迫的强烈愿望。实现这种转变,爸爸妈妈也不需鞭策督促儿子的学习了,这时爸爸妈妈只要对孩子的阅读起一些导向作用,不使小孩的阅读误人歧途就行了。


        龙伍认为:一定要帮孩子选择合适的书籍。因为孩子读了不合适的或者坏书就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只有合适的,精心选择的读物,才会成为孩子的营养。龙伍还认为:有许多爸爸妈妈经常斥责孩子不好好读书,不安心学习,这种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而他们自己呢?则可能是一个文盲,或者成年后根本就书不沾手,甚至于讨厌求知,他们总是说自己忙,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是为逃避读书准备的一个借口,严格要求孩子读书,而自己却很少读书,这不令人可笑至极么?


        龙伍的读书习惯熏陶着儿子,他的人格力量也鼓舞着儿子。同时,龙伍在家里创造了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每天吃了晚餐后的时间,常常是全家人开始阅读的时间。虽然内容不同,习惯却是一致的,阅读完以后,在空闲时间,父子俩便在一起聊起当天所读的内容,龙太郎这时总是毫不顾忌地把自己的体会说出来。


        只要学好学校里的课程,龙伍总是鼓励孩子尽量多涉猎一些课外书籍,这对学校学习不是一种妨碍,而是一种促进与拓展。


        就是这样,读书也成了龙太郎的爱好之一。有一位“麻立会”后援会的成员在谈到龙太郎时说:“他在麻布中学时代的学习成绩只能算中等,但却是出了名的‘书呆子’。他拼命地读书并不是为了提高学习成绩,而是博览群书。”

 
        桥本一生对于读书从不松懈,无论多忙,他每月也要读上10~15本,而且尤其喜欢可以让大脑得到休息的漫画类书籍。有时候睡觉前,他还要看些与眼前工作无关的“杂书”,吸取各方面“营养”。


解决方法


        爸爸妈妈可以让儿童多接触不同方面的读物,如报纸、杂志甚至街头标语广告、商品包装等等。通过这些文字读物,儿童会懂得:语言文字在我们生活中的每一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


        小孩子常常喜欢反复地听同一个故事,爸爸妈妈不要对此不耐烦。掌握有关的表达方法,进行重复性阅读,可以巩固和增加儿童的词汇量,加强对故事的理解。


    在选择图书方面,有关专家这样建议:


        3岁以前的婴幼儿,总是喜欢一些简单的图片,或者听那些他们熟悉的事物方面的故事。形体和色彩对儿童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3~6岁的学龄前儿童,总是喜欢配有彩色图域的小故事、科幻故事、诗歌,也十分喜欢关于动物或日常生活方面的童话。那些短小、生动、易背诵的诗句对他们来说,特别有用。


        6~9岁的儿童,对于书籍开始有自己的兴趣和偏好,尽量让他们自己去选择。当然,爸爸妈妈对孩子挑选书籍的引导也是很重要的。


        古典名著简写本以及侦探故事等等。


       只有适合孩子心理的图书,他们才愿意听,愿意看,愿意读。培养和激发孩子的阅读习惯,爸爸妈妈一定要针对不同年龄的孩子的心理特征,帮助孩子选择好书。

声明: 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系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邮箱:mail@laishu.com

为您推荐

今日要闻

潮鞋品牌

风水知识

健康知识

母婴知识

膳食指南

星座解读

命理运势

养生保健

美食资讯

热点资讯

体育新闻

综合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