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闻

中医师承之四:中医是用来解决问题的

2018-04-14 06:35 来源:laishu.com 作者:Laishu
导读: 学医的目的是什么?有人说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有人说为了弘扬中医。然而,如果中医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不能把身体调好,不能治病,它还有弘扬的意义吗?新...

学医的目的是什么?有人说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有人说为了弘扬中医。然而,如果中医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不能把身体调好,不能治病,它还有弘扬的意义吗?新中国成立后,中医学院建了很多,培养了50多万的毕业生,如果八成的学生具备望闻问切的能力,具备临床诊治能力,那么中医还会式微至此,还会面临消亡的境况吗?

为什么?因为中医没疗效,没有解决患者的实际问题。不能解决问题的医学一定会被老百姓抛弃。然而,几千年来,中医保证了我们整个民族的繁衍生息,呵护了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健康。那么,肯定是教育出现了问题,是中医院校这个大工厂生产了一批又一批的次品——伪中医产品。

基于此,赵老十几年前说过,中医首先要解决问题,我要“教会你们‘如何学中医’”。秉承这个理念,赵老不建议学生边跟师边大量地阅读医书,而是鼓励我们读杂书,读传统文化的书,尤其鼓励我们不断地翻阅《道德经》。所以,我们一开始跟师,就是坐在师父旁边学临床,望闻问切和认药抓药一样不落。不管什么人、什么病,师父怎么辨证、怎么处方,如何与患者沟通交流,我们都一一记录于心。

我们从一开始跟师,就开始喝药,跟几年就喝几年。因为自己不调理,就无法知道中药在体内的神奇作用,就无法感受到自己身体的变化和反应,就无法对患者的调理反应保持淡定和自信。

在跟师临床中,在喝药过程中,我们顺便把中医文化品进了大脑。在相互交流调理感受时,也顺带把中医理论学上了。

最狠或者最绝的是,一般跟师一年以后,赵老就会要求学生自己给自己开药调理。一年半以后,要求学生给自己的家人开药调理。跟师两年,基本毕业。因为,一个中医大夫,如果自己的身体调理不好,自己的家人不信任自己,又怎能让他人信任呢?

临床经验越多,实践越多,在阅读经典时探索能力就越强,收获就会更多,对书本的选择也会更独到,更高明。跟赵老习医的结果,既让我们在临床中具备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继续前行和提高自己的方向和动力。

—————————————编者 徐丹娜

中医师承之四:中医是用来解决问题的

中医,得先积累思维材料。有些人一说材料,就往往想到的是物质的东西,问什么材料?这就如我们要喝茶,这里有茶具、茶叶、水,这些都是泡茶所需的材料,是物质层面的东西,我有了喝茶的经历,这些物质层面的东西转换为意识就储存在我的大脑里,我面前没有这些东西时,我可以通过回忆让这些东西在我的大脑中播映,这些东西就是我们要想的意识材料。如果你没有喝茶的经历,大脑中就没有喝茶所需的材料通过意识在大脑中储存,你通过看文字是感觉不到那种内心的情景的。所以,首先要通过跟师和临床,建立中医最原始的感觉能力、最原始的感知能力、最原始的感应能力和最原始的认知理解能力,这些就是中医临床所必需的最原始的也是最基本的实践能力。

中医是用来解决问题的。因此,它首先是个行动医学,这就要求中医师要有很强的实践能力、临床能力,而这些能力都必须有经验的积累和经验的支撑,在临床中,从来都不关注你理论如何,学历如何,能否解释清楚,而是看你能否解决问题,能解决到什么程度。病人坐在你的面前,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你能体会多少,感知多少,这一切都是有程序的,你必须感了才能知,知了才能思,辨证论治是需要内容的,你不能凭空感知,凭空想像。

师承当然也要学理论,但不是枯燥的在教室里学理论,而是用体验和实践的方法在临床中学,在模拟老师中学,在自我感受和体验中学。通过观摩和跟诊,把学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全息的、立体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现场体验,现场感觉,在某种情况下可以实际操作,在操作中形成自己的感觉,把在临床中遇到的问题,形成的感觉,和书本理论进行对照,边学边用。在用的过程中学习理论,把临床和理论对应起来,并在理论指导下提升自己的四诊能力、辨证施治能力。

“察色按脉,先别阴阳。”也就是说你要根据“色”和“脉”判别阴阳,这个“色”“脉”的阴阳分别标准,经过你前期的临床经验已经在你的大脑里储存,你只是根据当下的“色” “脉”辨别阴阳状态,没有大脑中储存的标准,没有当下的“色”“脉”,就无法判断阴阳。

“治病求本,本与阴阳。”本在哪里,在病人的身体内,没有病人在场,就没有“色”“脉”的信息,就无法判别阴阳,就无本可求,书本中没有阴阳,没有可求之本。辨证施治就是要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我们在辨证的时候,应该有一个思维对象,要有所凭籍,有所依据,辨证就是对四诊的信息进行加工。

我们在跟诊中,望的信息、闻的信息、问的信息、切的信息,以及老师如何应诊,如何处理临床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都会储存在我们的记忆中。我们以后再遇到同样的信息或问题时,就会从我们的记忆中调集经验,并因人、因时、因地做出调整。

所以,学中医理论要和临床实际紧密联系,理论所指的意义你在临床中遇到过,已经储存在你的大脑中,你在临床中思维的过程就是理论的运用过程,就是理论结合实践的过程,如果大脑中没有具体经验的储存,就无法理解理论所包含的意义,就没有内心深处的情感通过理论的提示作用而做出反映。这时候的理论,其指向是空的,变成了空谈。当然,并不是说不要理论,如果你是要讲课,要写书,要应付考试,理论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完全可以通过理论讲理论,通过理论讲故事,但一百个正确的理论都顶不上一次错误的行动。因为临床是要解决问题的,只有行动才能解决问题,问题不会因为你的理论讲的得好而解决,疾病不会因为你讲理论而改变。



声明: 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系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邮箱:mail@laishu.com

为您推荐

今日要闻

潮鞋品牌

风水知识

健康知识

母婴知识

膳食指南

星座解读

命理运势

养生保健

美食资讯

热点资讯

体育新闻

综合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