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闻

玩手机时触电身亡

来源:laishu.com 作者:Laishu
导读: 【玩手机时触电身亡】最新推荐阅读健康母婴知识,近来【玩手机时触电身亡】的健康母婴知识成为广泛关注的热点,【玩手机时触电身亡】与它有关的最新内容是什么【玩手机时触电身亡】可以学习到哪些知识。
【玩手机时触电身亡】最新推荐阅读健康母婴知识,近来【玩手机时触电身亡】的健康母婴知识成为广泛关注的热点,【玩手机时触电身亡】与它有关的最新内容是什么【玩手机时触电身亡】可以学习到哪些知识。

熊孩子当掉父亲手机换钱花父亲嫌赎金太贵报警

11月14日下午,江夏纸坊派出所接詹某报警称,其14岁的儿子将自己刚买几个月的手机拿到当铺以450元当了,因为自己是做生意的,手机上储存有很多客户电话和自己的个人信息,非常着急,拉着儿子到当铺找老板赎回,老板开价650元,詹某觉得要价过高,商讨了几个回合未果,无奈之下求助民警。

纸坊所民警黄雪松来到现场,了解到詹某夫妇平时忙于做生意,无暇照顾小孩,小孩上初一时成绩名列前茅,由于父母平时与儿子沟通较少,现在儿子突然变得有些叛逆,成绩明显下滑,担心孩子学坏,今年9月份就将孩子送到汉口一寄宿学校读初二,只在每月放假时才将孩子接回,并给他一些零花钱。这次放假回来到同学家多玩了两天,手头零花钱完了,于是趁家人不在,拿着手机到当铺店当了,直到父亲逼问才承认。

民警劝导当铺老板,小孩还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因为怕向家人要钱才拿家人的手机,手机只在这儿保管一晚上,可以象征性的加收一点手续费。见民警言辞恳切,言之有理,当铺老板表示可以550元的价格赎回手机。

民警同时告诫詹某,赚钱固然重要,但是教育孩子更重要,这才是人生最重要的投资。平时应注重与孩子感情上的平等沟通,留意心理上变化,适时跟进,容错纠错,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

中国新闻网

孩子频繁使用智能手机会影响大脑发育

外媒称,最新研究显示,用智能手机或iPad来安抚幼儿可能会妨碍他们学习自我控制的能力。研究显示,幼年时大量频繁使用移动设备会对儿童的发育和举止带来不可估量的后果。

据英国《卫报》网站2月2日报道,美国波士顿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向人们敲响警钟,称大众深知电视和视频会对年幼儿童产生负面影响,然而在移动设备会对学龄前儿童大脑造成何种影响这一问题上,全社会普遍认识不足。

研究人员警告,使用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可能会对他们的“社会情感发展”造成损害。

“如果把这些设备作为安抚幼儿、转移他们注意力的主要方式,那他们还能建立自身的自我调节机制吗?”科学家问道。

研究人员还发现,三岁以下的幼儿如使用交互式屏幕还会削弱其学习数学和科学的能力。

波士顿大学医学院发育行为儿科临床讲师詹尼·拉德斯基在美国儿科学会的杂志上刊登了研究小组的这一发现。她敦促父母要与孩子之间增加“直接的人对人的互动”。

拉德斯基鼓励家长平时应多安排“不插电”的家庭互动。她表示,年幼儿童可从“专门安排出来的家庭时刻”(即没有任何电视节目、移动设备参与的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刻)中受益。

研究人员指出,虽然已有大量专业证据显示,不足30个月的婴幼儿通过电视和视频的学习效果不如与人互动的学习效果,但婴幼儿与移动设备的互动学习效果是否也不如与人的互动则缺乏相关的调查论证。

拉德斯基提出质疑:使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是否会妨碍儿童建立同情心、掌握解决问题的技巧和建立与他人互动基础的能力呢?毕竟这些能力只有在自由嬉戏和与同龄人的玩耍中才能学到。

研究人员发现,在婴幼儿数学启蒙方面,搭积木要比交互式电子设备的帮助大。

拉德斯基说:“电子设备可能会剥夺孩子的动手行为,而这对于感觉运动和视觉运动技巧的发展至关重要,数学和科学的学习应用离不开这两种技巧。”

有证据显示,美国《芝麻街》等经过多番深入研究的早教电视节目以及移动设备上的电子书和识字软件等确实能够帮助孩子认字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但这些益处都只是针对那些即将上小学的学龄前儿童的。

拉德斯基还建议父母在让孩子接触早教软件前应该自己先做尝试。


研究证明:婴幼儿玩手机或致语言功能发育迟缓

据日媒援引美国CNN电视台5月13日报道,加拿大研究人员4日发表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婴幼儿玩智能手机及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的时间越长,越可能出现语言发育迟缓的问题。根据公布调查结果的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研究人员称,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使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及掌上游戏机等的时间越长,语言发育迟缓的可能性越大。

网络配图

  此次研究电子设备的使用与语言能力发育之间的影响并非首次。研究小组以出生后第18个月为时间点,共调查了约900名婴幼儿的电子设备使用时长,并将时长与表示语言发育程度的语言表达力、词汇数量等进行比较。

  结果显示,20%的婴幼儿平均每天使用电子设备28分钟。且使用时间每增加30分钟,声音及词汇使用等语言表达能力发育迟缓的风险上升49%。

  同时,尚未发现动作及肢体语言等交流能力的发育与使用电子设备时长之间有联系。

  关于此次的调查结果研究人员表示,虽然发现了婴幼儿语言能力发育迟缓与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有关,但不能就此判定电子设备是导致发育迟缓的元凶,其原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美国小儿医学学会建议未满18个月的婴幼儿除了与家人进行视频通话外,不要使用任何电子设备。


小心!别让幼儿碰塑胶手机壳

    用上了高端智能手机又怕摔到它,不少市民就给自己的爱机套上一个花花绿绿的手机壳套。3月18日,上海市质监局对部分塑胶手机壳套进行检测,其中3批次检出增塑剂,3批次检出多环芳烃,但均未超出规定限量。质检报告建议,避免3岁以下儿童接触手机壳套,以防儿童将其放入口中舔咬。记者采访多名广州市民了解到,他们在选购手机壳套时没有查看厂家信息的习惯,不少市民还喜欢在街边小摊购买无厂家信息、开封时有刺鼻气息的产品。
 
  近日上海质监局检测结果显示,如下3个批次产品含增塑剂但未超过限定值:东莞市联臣电子科技有限公司(iPearl中国分公司)生产的iPhone5C风影插拔式支架皮套(粉红);上海永弈数码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三星NOTE3 9006(进口PU皮黑色);深圳市星凯越科技有限公司销售的时尚手机保护套。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对手机壳套产品没有对应的标准,而发达国家对于塑胶类产品的增塑剂和多环芳烃类化合物这两类物质有严格的限定要求,它们都属于有毒和致癌化合物。若产品内的这两项物质含量超出限定值,将影响人身健康。
 
  记者走访市内多家手机配件店发现,多数市民没有查看手机壳套厂家信息的习惯。正在动漫星城一家店内选购手机壳的孙小姐说“好看的手机壳我就买”。
 
  很多市民倾向于在街边摊购买手机壳套。经常更换手机壳套的吴先生表示,从没看过厂家信息,手机壳套多数是从街边摊买来的。记者从多个街边小摊在售的手机壳套看到,它们几乎都没有生产厂家信息,甚至有的产品从包装袋拿出来还冒出一股刺鼻的气息。
 
  就上述情况,记者拨打了广州市12315热线,接线工作人员建议市民,从正规渠道购买手机壳套,以防受到不必要的损失。

手机对孩子的伤害有多大?

  在大人们巴不得“关掉手机”甚至“扔掉手机”时候,越来越多的学生乃至幼儿园的小朋友,却捧着手机玩得不亦乐乎。近日,一项来自美国的调查显 示,75%的美国青少年拥有手机,这一数字较2004年上升30%。加拿大的统计则显示,在12—19岁之间的加拿大少年中,61%都拥有手机,不少孩子 甚至用它“煲电话粥”。手机的普及的确给孩子提供了交流的便利,但其无线通信产生的辐射也无声地吞噬着孩子的健康。为此,很多国家发出呼吁:让手机远离孩子。
 

  用手机的孩子越来越多
 

  在美国的青少年手机用户中,31%每天发送至少100条短信,15%每天发送200条以上短信。每人每天平均发送50条短信。英国的一项调查发 现,8岁以下孩子中,每4人就有1人有手机。目前,英国拥有手机的孩子有450万人,其中,9-10岁的孩子里有58%的人有手机,11-12岁中89% 的人有手机,13-14岁中约93%的人有手机,15-16岁有手机的人高达95%。
 

  中国的情况同样值得关注。本报近日联合39健康网进行了一项题为“你会给孩子买手机吗”的调查,参与的3500位家长中,88%的人给孩子买了 手机。同时,本报进行的校园调查显示,学生中的手机拥有率为:小学1—3年级10%,4—6年级30%;初中生70%;高中生几乎人手一部手机。“我们班 一多半学生都有手机,上课时经常被手机铃声打断。13岁左右的孩子上课本来就容易开小差,有了手机就更容易走神了,低头发短信的、玩手机游戏的大有人 在。”北京市崇文区一所重点中学初三年级班主任刘老师直言不讳地说。北京市东城区某中学初一年级赵老师对记者说,学生们曾跟她说过,用手机主要有两个目 的,一是与家长和朋友联系,二是上网或打游戏。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研究所林丹华教授的团队成立了‘青少年手机依赖’课题组,他们在广西进行的调查显示,初 二、初三学生中手机依赖率高达近20%。
 

  手机危害不可忽视
 

  本报调查中在回答“手机对孩子的危害,你最担心哪几点?”这个问题时,30%的家长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辐射影响健康”。另有24%的家长选择了 “沉迷游戏或上网”,14%的家长认为会“影响他们的思维能力”。科学研究也显示,孩子过早使用手机、使用时间过长可能会产生手机依赖,对身心带来多方面 的损害。
 

  破坏神经系统。英国《微波理论与技术》期刊研究显示,儿童颅骨厚度显著低于成人,对辐射的吸收率明显高于成 人。中国室内装饰协会室内环境监测工作委员会赵玉峰教授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孩子的神经系统正处于发育阶段,受到的潜在威胁更大。法国克莱蒙·费朗大学 一项测试表明,儿童使用手机时,大脑对手机电磁波的吸收量要比成人多60%。近期,英国《每日邮报》更撰文指出,儿童用手机会造成记忆力衰退、睡眠紊乱等 健康问题。英国华威大学的杰勒德·凯都博士警告说,手机辐射会破坏孩子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从而引起记忆力衰退、头痛、睡眠不好等一系列问题。
 

  影响生长发育。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副主任杜军保指出,大剂量的电磁不仅对儿童的生长发育不利,还会带来诸 如哮喘、白血病之类的疾病。北京儿童医院新生儿专业专家任仪逊介绍,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身体组织中的含水量比成人丰富,而手机微波具有对水分越多的 器官伤害越大的特点,因而,微波对人体眼睛的伤害最大。此外,长期发短信还可能导致孩子手指发育畸形;低头玩游戏等,会对孩子的颈椎带来很大伤害。
 

  影响思维模式。电话和短信剥夺了孩子与他人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容易让孩子变得怯懦、孤独、偏执。澳大利亚莫 纳什大学流行病学家艾布·拉姆森教授的一项研究表明,爱发短信的青少年,思考问题难以深入,凡事急于求结果,性格比同龄人更冲动。常用手机上的联想输入功 能发短信,会使孩子们做其他事时只追求速度,而忽略准确性,极大地影响他们的思考方式。
 

  沉迷游戏,加深隔阂。林丹华指出,频繁给同学、朋友发短信,有可能让孩子们更不会对父母讲真心话,加深父母的失控感和亲子之间的隔阂。另一方面,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手机同样可以随时随地上网,这就使得下载游戏更为便利。有的孩子可能会过度沉迷于游戏中,影响其成长。
 

  容易受骗,盲目攀比。手机行骗屡禁不止,让没有判断力的孩子接触过多信息,容易给他们带来危险。手机更新换代速度飞快,则容易让孩子贪慕虚荣、盲目攀比。
 

  和孩子签个“手机协议”
 

  “保持联系”、“担心孩子遇到危险”、“别人孩子都有手机、自己的孩子也得有”,是很多家长给孩子买手机的主要原因。“现如今,不让孩子用手机不太现实。”林丹华表示,关键是如何正确使用它。
 

  由于孩子本身自制力差,容易沉迷于手机短信,各国也想出很多办法,为孩子用手机“限量”。在日本石川县2009年通过的《石川儿童综合条例》修 正案中,就增加了“家长应尽量不让处于小学、初中和高中学生年龄段的子女持有手机”。石川县知事谷本正宪说,“重要的是,家长能否下定决心,即使孩子一个 劲央求也不给买(手机)。”在美国,有电信运营商为父母们提供儿童手机监管程序,父母可以限制孩子手机的通话时长、短信流量,而父母和子女通电话或打紧急 电话的次数,则不受限制。而在韩国,已立法规定孩子使用手机必须签订专门的协议,话费不得超过规定上限,以防止孩子过多用手机下载游戏。在以色列,父母可 以限制孩子手机拨打设置好的号码,防止孩子拨打声讯服务或和陌生人聊天。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建议,12岁以下的孩子最好少用或不用手机。林丹华说,给12岁以上孩子配备手机,家长要格外注意两点。第一, 手机功能不要太炫太花哨,能保证基本通话、发短信即可。手机功能太多,孩子一方面容易形成攀比心理,另一方面容易沉湎于复杂的功能当中,过度玩游戏和听音 乐等。第二,孩子使用手机的时间应该得到限制。
 

  在孩子使用手机时,父母可以与孩子签订一份“协议”。“协议”中规定,手机要在什么时间使用;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不要超过多久;一个月发出短信 的条数有所限制;发短信的主要对象是谁等。此外,家长最好给孩子定个规矩,如果没接着父母的电话,应该在多久之内必须回电话。在这些行动上,父母和孩子达 成共识后,孩子就不会总觉得爸爸妈妈反对自己用手机,而且会让亲子关系更加融洽。●

孩子喜欢啃手机舔桌子警惕精神疾患

  一提“精神病”三个字,很多人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立即是一幅疯癫、号叫的凄惨场景。而在很多人眼中,精神病专科医院里的生活神秘又陌生。
 

  精神病专科医院里的病人生活到底是什么样的?医护人员每天如何跟一群精神失常的病人相处?究竟是什么原因让那些原本正常的孩子陷入疯癫的状态?带着这些疑问,上周五,记者来到著名的精神卫生专科医院安定医院实地探访,体验了照顾精神心理病患者的医护工作。
 

  前一分钟是“阿姨”

  后一分钟变“敌人”
 

  早晨8点,记者穿上白大褂,跟着安定医院的儿科主任崔永华到病区查房。儿科病房的病区不大,只收治重症患儿,轻症患儿一般采取家庭康复的治疗方式。现在这里有15个孩子正在住院治疗。早晨起来,楼道里安安静静,孩子们都乖巧地坐在自己的病床上,有看漫画的,有聊天的,还有一个人愣着发呆的。从表面上看,他们跟正常的孩子并没有什么区别。但走近他们时,这些孩子便用直勾勾的眼神死死地盯着记者,让人不由自主地感觉到心跳加速。
 

  崔主任说,这些孩子大多患有双向情感障碍、多动症、抽动症等精神类疾病。虽然表面上病房里一片风平浪静,但每个医护人员的心都揪得紧紧的,因为这些精神病患儿的发病没有任何规律和前兆,可能突然之间就会惊恐狂躁起来,以头撞墙,互相厮打,一些患儿甚至会产生幻听和被害妄想,以为身边的人要伤害自己,前一分钟还亲切地叫着的“护士阿姨”在后一分钟就会成为他们眼中的“敌人”,这时他们很可能会抄起身边的任何一样东西袭击她们。护士毛毛摸摸自己的右脸颊,在靠近耳根的地方,至今还留着被患儿袭击后的淡淡伤痕。
 

  查房变成倾心交谈

  可惜句句答非所问
 

  记者体验的那天,正巧安定医院的副院长郑毅来儿科病房查房。跟综合性医院的病房不同,精神科医院的查房更像是一次倾心的谈话。
 

  13岁的男孩浩南被单独叫到一个房间里,与郑院长对面而坐。“我叫你大哥吧。大哥,你是?”面对郑院长,浩南毫不客气地扬着头,语气里充满了骄横和傲慢。
 

  “你是什么时候来的?”“我啊,七月二十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号来的!”
 

  “你为什么来这里?”“大哥,咱俩能单独谈谈吗?”
 

  “你小时候有没有频繁眨眼睛的症状?”“那里有口香糖呢!”
 

  郑院长向浩南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其实都是治疗的一部分,他们用这种方式检查患儿的思维是否正常。而浩南的回答句句答非所问,并带着明显的挑衅情绪。谈话就这样进行了半个小时,在这个过程中,浩南还不停地做出各种怪异的动作,每隔几分钟,他就会突然站起来向窗外探身遥望,还不时会突然蹲下身来用手摸地。郑院长诊断,浩南的种种迹象都符合抽动症的强迫障碍。
 

  孩子啃手机舔桌子

  没能引起家长注意
 

  记者从崔主任那里得知了浩南的病史。去年5月份的时候,浩南的父母突然发现浩南常常做出一些奇怪的举动,比如反复洗手、洗澡、反复开车门,双手常常做出敲打键盘的动作,走路时常总爱溜着墙根儿走,还不停地用手拍打路过的物体,他还喜欢用牙齿和舌头触碰一些物体,在家常常啃手机和遥控机,还会用舌头去舔桌子……
 

  虽然孩子出现了这些怪异的行为,但浩南的父母并未留意,直到一年以后,浩南的病情进一步发展。他除了那些奇怪的小动作之外,开始表现出厌学的情绪。他不再按时完成作业,学习成绩下降,并开始迷恋网络,常常彻夜上网。后来干脆拒绝上学,不愿出门,说害怕别人害他,如果出门的话就要穿得很厚,并把车窗全关上,不让别人看到他,这样才觉得安全。7月初的时候,浩南更加烦躁不安,常常骂家人,摔东西,推搡母亲。直到这时候,家长才慌了神,把浩南送到医院。
 

  毛毛告诉记者,像浩南这样的情况在安定医院的儿科很常见。很多家长一开始都坚决否认自己的孩子精神有问题,其实很多孩子早在数年前就已经出现了精神异常的端倪,比如挤眉弄眼、摇头晃脑、躁狂焦虑等,但多数家长都不会把孩子的症状往心理疾病、精神疾病的方向去考虑,只以为是孩子的不良习惯。他们偶尔也会往精神疾病的方向猜测,但潜意识里想的总是“我的孩子这么优秀,怎么会有精神病呢?”即使是送到医院,医生给出了明确的诊断,很多家长依旧不能接受现实,认为他们是诋毁自己的孩子,甚至对医生护士破口大骂“谁说我的孩子有情感障碍?”“你才是精神分裂呢!”
 

  这种讳疾忌医的心理,让不少患儿耽误了早期治疗,直至孩子出现了打骂父母、深陷网瘾、自残自杀等严重的症状时,父母才手足无措,抱着死马当成活马医的想法前来问诊。暑假是安定医院儿科最繁忙的时候,,一些家长趁孩子放假的时间带他们来医院检查,而孩子入院治疗之后,家长们关心的也不是孩子的治疗进程,他们不停询问的一个问题总是“出院后还能不能考高分?”“这就是一种典型的错误心理,平时上学时孩子已经出现症状了,家长却不以为然,不及时就医,非要等到放暑假有时间了才来。精神疾病也是病,虽然不像一些突发的生理性疾病那样症状明显,但如果不能及时治疗,将会对孩子的一生造成不利的影响。”毛毛说。
 

  唱歌跳舞都是治疗

  说话用词格外小心
 

  上午10点钟,精神病患儿的森田治疗开始了,这是一种有效实用的心理疗法。毛毛带领着15个患儿学习唱手语歌《和你一样》。由于精神上的障碍问题,这里的患儿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远比正常的孩子差。握拳、挥手、拍肩……简单的几个动作,毛毛重复了五六次,依旧有孩子学不会。毛毛不厌其烦地一次次重复示范。突然间,一个大个子男孩奇奇猛然站起身来,打断毛毛,冲她大声吼道:“我学不会,我发现自己越来越笨了!”说完,扭头就走出了教室。这样的情况对于毛毛来说并不意外,“你的心情我能理解,我自己也常常忘了歌词和动作。”毛毛用这样的语言安慰和鼓励这个孩子,对待这里的患儿,每一句话的用词都需要格外留心,用“理解”而不是“同情”,是这里的每一个医护人员都要遵守的规则。
 

  周五这天下午,儿科病房安排的是家长探视,孩子们没有进行康复训练。但毛毛还是偷空儿带记者去参观了一下他们的康复中心。从一层到五层,整座大楼的每一层都有一个宽敞的活动大厅,里面设有书画室、卡拉OK厅、台球室、陶艺室、舞蹈室、手工室等,每天来这里参加各式各样的文娱活动就是病人的治疗项目。住院的精神病患者根据病情的评估被分在各个治疗小组里面,由医生辅导他们学习瑜伽、舞蹈、做软陶、串珠等手工艺品。在软陶室里,孩子们做的茶壶、笔筒、花瓶摆了一桌子,这些工艺品的做工虽然算不上多么精美,但件件构思巧妙,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令人惊叹。这些文娱活动将帮助孩子们恢复社会功能,回归社会,重新开始正常的生活。
 

  下午1点半,儿科病房的探视活动开始了。提着大包小包的家长们早就在儿科病房门口等候,将楼道挤得水泄不通。门一开,家长们蜂拥而入,孩子们见到亲人都迫不及待地迎了上去,但没有一个人问候冒着酷暑赶来的父母热不热、累不累,所有人都是急切地抢过父母手里的提兜,翻看着他们给自己带来了什么好吃的、好玩的。至于护士上午曾经教给他们的,将自己的彩画送给父母,说几句关心父母的贴心话,孩子们早就抛之脑后了。他们一边大口地啃着西瓜、嚼着苹果,一边不停地催促父母,想要赶紧出院。
 

  看到眼前这一幕,毛毛无奈地叹了口气。这些孩子发病的原因多种多样,有些甚至病因不明,但据她多年来的观察,这些孩子成长的历程中发生的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其实都是父母当年不良的教养方式,在几年或者十几年之后的一个折射。家长们对独生子女的过度溺爱,结果反而可能导致孩子强烈的逆反心理,只享受权利,却不尽一点义务,将来很可能会使独生子女出现人格障碍或社会适应不良的倾向。

3C保母吃饭配手机乐食乐动乐活保健康

父母应以身作则,营造乐食乐动乐活的环境。

一项调查显示,现代家长工作忙碌,三餐不规律,生活压力大,导致对孩子身心健康疏于照顾,多数家长虽有健康概念,但在生活习惯或儿童教养上无法充分反应,可能在不知不觉的忙碌生活中忽略孩子的身心健康管理,更鉴于近期社会情绪控管问题频传,专家建议家长应从家庭教育做起,减少使用3C、多做户外运动、留心饮食状况,营造乐食、乐动、乐活三乐好环境,让孩子的健康从小奠定稳固基础。
 
董氏基金会食品营养组主任许惠玉表示,个人的健康有50%与生活习惯有关,也应该由风险管理的角度出发。比如说,“全台国小学童家长健康概念及生活习惯调查”中饮食调查结果显示,逾四成双薪家庭开伙天数每周少于3天,其中家长无法开伙煮饭的原因分别为工作忙碌下班太晚没有时间、煮饭麻烦及人口太少难以准备。外食选择半数以上为自助餐便当、小吃摊。许惠玉提醒,外食家庭容易获取含糖和高热量食物,家长晚餐亲自开伙与否,最直接影响孩子的饮食健康!若不得已需选择外食,应注意菜色的丰富度与多样性,把握少油少糖少盐的健康原则,以避免高油、高盐、高糖的三高危机及营养失衡的隐形陷阱。
 
数位产品使用状况调查结果发现,近八成家长允许国小学童使用手机或平板,超过三成的家长会因为孩子无聊而提供手机平板让孩子打发时间,显示国小学童普遍使用3C产品。原本应是温馨的用餐时间,却有两成的家庭在用餐时,大人或小孩一边吃饭一边玩手机、用餐时不讲话的家庭则占一成五,餐桌上亲子互动低。小儿科医师张玺建议,家长应以身做则放下3C,建立良好家庭规范,走出户外,带领孩子接触自然,一起运动,培养亲子互动的优质时光。

喜欢本文,请按赞并分享给好友!
 

8岁小学生哭诉失恋称女方接受他人苹果手机

       上小学二年级的儿子写情书向心仪女生告白,没想到情书被撕了,理由是“××送了我一部iPhone4s,我决定跟他在一起”。儿子回家后痛哭:“我失恋了。”昨日,汉口的罗先生致电本报记者说,家人都蒙了:才读小学的儿子知道谈恋爱了?

8岁儿子遭遇横“机”夺爱

       罗先生的儿子晓晓(化名)在汉口一所优质小学读二年级。前天下午接儿子放学,儿子闷闷不乐。回家后,父母再三追问,没想到儿子号啕大哭:“我失恋了!”原来,晓晓暗恋班上一名漂亮女生已久,最近写了一封信告白,女生收下了。没想到几天后,他从同学口中得知,告白信已经被该女生撕了。儿子去找该女生求证,女生一口承认,并告诉他:“××送了我一部iPhone4s。”

      晓晓说,送苹果手机的男生也喜欢这个女生,而且家里条件很好。从那以后,这名女生总是和该男生结伴放学,晓晓感觉到自己被甩了。

     “我做梦都没想到儿子早恋,而且遭遇失恋打击。”罗先生说,一家人束手无策,不知道该如何引导儿子。

孩子的价值观被成人误导

      “小学生早恋虽不普遍,但也不稀奇。”金报家长QQ群里,小学生家长“精灵跳跃”说,儿子读小学六年级,班上有好几对“小暧昧”。家长们经常在校园群里聊“哪家的男孩跟哪家的女孩‘好’”之类的八卦。“薇宝宝”既是一位小学三年级孩子的家长,也是汉阳区的一名小学老师。她告诉记者,一般情况下,成绩好的男生很受女生喜欢,漂亮活泼的女生则受男生欢迎,“不排除有的学生早恋,但大多数是对异性的欣赏”。

      武汉市青少年心理专家尹邓安表示,小学生爱慕异性不可怕,可怕的是小小年纪已懂得花钱去追女孩,女孩为了一部奢侈品而选择跟男生“做朋友”,追根到底,源于家长的误导。也许当家长在处理类似问题时,毫无避讳地采取了同样的方式,被孩子看在眼里。

孩子早恋家长怎么办

     孩子“早恋”,许多家长的反应是暴跳如雷,棒打鸳鸯。但在部分家长看来,与其蛮横干涉,不如理性引导。

     江岸区某幼儿园老师王雅丽说,“孩子早恋”是每位家长必过的一道坎,自己也遇到过。她告诉记者,儿子现在读六年级,二年级时对班上一名女生有好感,他把这个秘密告诉了妈妈。王雅丽没有粗暴地对儿子说“NO”,而是貌似随意地问了几句:“女孩是单眼皮还是双眼皮?我觉得双眼皮的女孩好看。”“你的成绩有没有她好?不然人家将来瞧不起你。”一番话说得儿子半天没吱声。后来,儿子和该女生仍保持着普通同学关系。 (记者刘辉 实习生肖昀)

除了手机我还能陪孩子玩什么?(下)

Check!动态游戏
一提到动态游戏,许多父母可能打篮球、踢足球等体育活动,虽然这也是很好的大肌肉练习机会,但不见得所有孩子都喜欢这类型的活动。想要消耗宝贝满满精力,父母应如何聪明进行?

1.放松逛街:带孩子出门逛逛大型文具店是不错的选择,当孩子看见琳琅满目的文具,一定会非常兴奋。而逛街的过程中,也可趁机教育孩子不同的生活经验,比如当孩子询问不同美术用品的用途时,父母可在说明的同时,观察孩子的喜好,不但达到活动身体的目的,视觉也同时获得享受,无形中,孩子早已将使用手机的动机抛诸脑后。

2.户外活动:如生态旅游等户外活动,能让孩子体会自然中的丰富生态,建议可以透过有经验的导览人员帮忙解说,苏文清职能治疗师指出:“当知识丰富的导览员在场,父母会发现孩子的求知欲望被层层剥开。”
 
4Point!游戏进行更顺利
亲子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即是“沟通”,从手机获得的沟通为单向性,可能导致亲子关系疏离。惟有父母与孩子共同努力,才能使沟通达到连接孩子想法的目标。透过进行游戏,协助亲子在愉快、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培养亲密沟通之道。

Point1共同订定规则
以父母为主的权威式条款对于孩子而言,接纳度并不高,建议可让孩子一同参与拟定规则。举例而言,规定进行游戏时不能使用手机,并不只针对孩子,同时也规定父母在游戏时禁止使用手机,如此可提升孩子遵守承诺的意愿,培养亲子一起订定、遵从规则的习惯。

Point2游戏设计小撇步
设计游戏的过程中,可先注意环境空间的大小,掌握孩子进行游戏的动向,以及注意家具等物品的摆放位置,可能影响游戏的流畅性。
 
从手机获得的沟通为单向性。
 
接着,游戏的复杂度也是父母该评估的重点之一,基本上,机械式玩具或是复杂度较高的玩具,会延长儿童专注在玩具上的操作时间;相对的,与父母间的互动就会减少,且较易因操作上的挫折影响情绪表现,因此不建议以过度昂贵且复杂的玩具进行游戏。提醒家长,在玩具的选择上,需先了解其各种可能玩的方式,才能有效率与孩子进行游戏。

Point3把握互动原则
父母必须在游戏中尽量制造多一点对话与互动,引导孩子维持注意力在玩伴身上。心态上,必须放下身段,与孩子一同进行他们认为“好玩”的行为,暂且抛下外界的干扰与看法,让孩子觉得你是好玩有趣的伙伴、与你一起玩游戏不会感到有压力,如此一来,很快的就能吸引到孩子的目光与注意力。

需特别注意的是,与孩子讲话的语调,应尽量维持平稳,避免站着与孩子说话,游戏过程中,也不要有太多的期待感,一切好玩就好。
 
Point4父母角色变变变
随着孩子游戏功能的不同,父母需要适时的转变角色与立场,在游戏的当下,爸比妈咪可能身兼以下角色。

支持者:随时给予孩子信心与肯定的赞美,认同孩子在游戏中的表现。

观察者:观察孩子的游戏行为,让孩子有独立自主的机会与发展的空间。

保护者:必须时时刻刻确保孩子安全。

催化者:在游戏尚未形成时,试着与孩子共同塑造游戏的发生。

参与者:将童心崭露出来,让自己成为孩子的伙伴,陪伴孩子一起进行游戏。

引导者:引领孩子如何进行及完成游戏。
 
挥别手机,带来更多好处
使用手机的过程,的确增加孩子使用手部与眼部的动作,许多人可能因此产生“使用手机可以增加手眼协调能力”的迷思,然而,使用手机虽能增加孩子手眼协调的能力,但以发展角度而言,除了手眼协调之外,视动整合及肢体活动,也是不可忽视的关键,单以手机活动,无法取代其他发展功能,若改变游戏方式,能为孩子带来不一样的发展性。

苏文清职能治疗师表示,活动与游戏,是孩子所有能力的综合体,包含认知、语言、动作、人际互动等,活动与游戏的功能越好,孩子的这些能力表现就会越好,除此之外,透过游戏,孩子能将自己想像的东西表达出来,此时若父母在一旁参与,便能及时接收孩子的想法,进而达到理解孩子的目的。

最后,苏文清职能治疗师呼吁,游戏具有随机随性的特点,会随着环境需求改变,反观手机就没办法达到这项功能,举例来说,孩子在房间里,因应房间环境的布置,如:床铺、枕头、棉被,就能以环境中的素材来开创游戏,如枕头战等;若孩子身处中庭或空地,因为活动空间宽敞,孩子则可进行跑步、鬼抓人等游戏。在一次又一次的游戏过程中,孩子的学习动力会不断提升,小脑袋瓜里的思想也会日趋发展,例如下次可以进行哪些活动?我可以编制哪些游戏?我可以怎么订定规则?多次尝试下,逐步修正游戏内容,组织架构越趋完整,这些都是手机游戏所不能赋予孩子的宝贵经验。在了解亲子互动能带给孩子的好处后,赶紧放下手机,重拾与孩子玩耍的乐趣吧!
 
手机游戏无法取代其他发展功能。
 
苏文清
彰化县阳光种子职能治疗所所长
台中市仁辅职能治疗所技术长
中杏基金会专业顾问兼北区儿童发展中心园长
信望爱基金会智能发展中心专业顾问
育达大学幼儿保育系兼任讲师
 
采访撰文/詹雯涵
咨询/阳光种子职能治疗所所长苏文清
模特儿/俏皮妹妹娜娜、温柔妈咪佩璇
摄影/柠檬巷馆

*更多内容请参考:【妈咪宝贝】2015年07月号。http://www.mababy.com/newkm/
*【妈咪宝贝】官方网站。http://www.mababy.com/

除了手机我还能陪孩子玩什么?(上)

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及网络日益普及,不只大人喜欢玩手机,孩子的世界似乎也数字化了起来。Google与儿童福利联盟文教基金会联手于去年公布国内儿少网络安全调查报告显示,近5成儿少天天上网,对使用网络的高度依赖,并发现儿少使用手机、智能手机上网比例已超越台式电脑,使用手机俨然已成为课后或假日休闲时间的主要休闲活动。
 
父母对于孩子负有教养的重责大任,并不能全然将教养的责任转交给手机。当孩子自顾自的玩着手机,父母亲自顾自的忙于工作,两者完全没有交集点时,必然会减少许多亲子互动的时间。亲子互动减少后,亲子之间的交流性相对来说也会减少,导致父母时常搞不懂孩子在想什么,冲突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加。我们常言“陪同并不等于陪伴”,手机真的适合陪同孩子一起成长吗?父母还能陪伴孩子玩什么呢?
 
别让手机成为褓姆
许多工作繁忙的父母面对孩子教养问题时,在不知不觉当中,常常将手机视为孩子的虚拟褓姆。由于手机的声光炫目,再加上节奏刺激明快,因此非常容易引起孩子的好奇心,进而吸引孩子的目光,乍看之下,安抚效果十足,虽然孩子的感官得到满足,同时却也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导致学习受影响,甚至与父母互动变得冷淡等的后遗症。

“机”不可失坏习惯
阳光种子职能治疗所苏文清职能治疗师指出,当今手机APP多元化,得以满足孩子不同种类的个性,孩子在使用手机时,完成手机中游戏的任务会让他富有成就感,再加上使用手机时,是以手指为主要操作方式,因此,操作过程中,会让孩子有一种掌握主导权的感觉,这种操控感会慢慢诱发孩子对手机的兴趣,再加上手机游戏种类丰富,慢慢探索后,将成为孩子的依赖与习惯。

保护发展中的孩子
以亲子关系与人际沟通方面来看,手机毕竟是冰冷的机器,缺乏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及沟通管道,无形中,手机反而变成亲子关系中的一道阻隔。当父母亲在使用手机时,孩子自顾自的在问问题,亲子间仿佛隔了一层纱一般,在这种亲子互动下,父母与宝贝的关系会渐渐疏离。再加上许多手机游戏充满暴力性、视觉享受与氛围性,会让孩子在无形当中产生一种想要决斗、想要跟你玩竞赛游戏的想法,久而久之,人际关系当然会受到影响。

而以孩子的视觉发展而言,至5岁才会开始日益成熟,通常建议2岁以下避免使用手机,因为孩子的视觉尚未发展得很好,至5岁前皆尽量不要接触。苏文清职能治疗师表示:“使用3C产品是导致学龄前儿童视力异常的重要原因,近视发生的年龄越小,越容易造成高度近视,进而可能引发视网膜剥离、青光眼、黄斑部病变等合并症,严重者将导致失明。”
然而,现代社会几乎“人手一机”,很难完全隔绝孩子与手机接触的机会,因此,针对2岁以上的儿童,父母可限制每次使用手机的时间,以单次30分钟为限,每使用30钟需休息10分钟以上,一整天下来,建议使用时间不要超过1小时,同时家长要全面监测网站、影片内容,避免孩子接触不适合的内容,并限制使用公共社群网站。
 
所有的手机游戏都不好吗?
手机游戏并不是全然都是不好的,而是父母必须替孩子选择正确的手机游戏,不要让孩子玩太久,也不要过于着迷。例如益智性游戏能增加孩子的思考,有些操作性的游戏可以增加孩子手眼协调的部分,但是游戏规则的订定就显得相当重要。比方与孩子共同约定1天当中只能玩5次,再变向与孩子订定规则说明“我们一人玩一次”,亲子之间也可以相互讨论过关的策略,无形当中可以增加孩子的注意力、想像力、手眼协调的能力,甚至是亲子之间沟通的模式可能也会因此建立起来。
 
Start!改变游戏方式
透过游戏,可以满足孩子于对事物、环境的好奇及探索,或者满足刺激上的需求、个人的想法等动作、行为表现。尽管游戏并非一定得在有目的性的状态下进行,可能只是孩子突然产生的一个想法、一个概念或是一种冲动表现。对孩子而言,游戏充满想像力,涵盖无限幻想跟创意,游戏中所表现的行为,可能来自于孩子本身生活经验、电视所看到的影像,或者生活中接触到的亲密他人。因此,当父母下定决心,要重新回归陪伴孩子游戏的行列,必须先想办法替孩子戒掉手机上瘾的症状,并辅以耐心陪伴,与孩子共创游戏新体验。

转移焦点,轻松戒手机
一开始,孩子尚未能习惯没有手机的情况,此时父母可以先请孩子等一下,告诉他们:“现在并不是玩手机的时候”,若是孩子持续吵闹,父母则可以释放出几项条件,例如请孩子先帮忙其他事情,以模糊对手机的注意力,再逐步引导孩子将注意焦点转移到生活中的其他方面。比方说家中若有种植盆栽,可将浇水的任务赋予孩子,当孩子完成任务后,再询问孩子水浇了多少的水?花有没有好好的吸收到水分?小树长了多高?渐进式的给予孩子更多任务。当一件任务完成后,适时给予孩子赞美。透过上述方式,不但能有效转移孩子对手机的强烈需求,父母也能观察到宝贝进行任务时惊人的表现,举例来说,要求孩子收拾房间内的积木时,请孩子尽快完成任务,为了让收拾过程更快,孩子可能选择“一次全部拿起来,丢到玩具箱”的策略,你会发现,孩子正努力利用不同手部的位置与动作,并辅以身体其他部位协助,看似简单的任务,却能增加孩子的动作表现,同时提升计划能力。

从孩子的兴趣出发
游戏可从孩子的生活中开始发想,朝孩子感兴趣的方面着手,例如学校中的团体活动,询问孩子都在学校玩些什么?再从这些游戏中与孩子进行讨论,请孩子教你玩,在一来一往的过程中,父母与孩子皆能享受无须手机相伴的快乐时光。

而针对不知该如何选择游戏方式的家长,苏文清职能治疗师也以静态、动态,两大方面提出挑选建议。

Check!静态游戏
1.角色扮演:父母可以与孩子一起进行角色扮演游戏,题材内容可参考孩子有兴趣的主题、喜欢的卡通情节等,各自分配适合角色,游戏结束后,还可以共同讨论本次角色扮演的内容有哪里可以进行修正,例如玩医生游戏,但却缺乏相应道具,下次游戏前,可先一起用黏土制作药丸等,让角色扮演活动更生动。

2.居家游戏:父母可以利用唾手可得的物品,与孩子一同构想新主题,比方说孩子最近可能着迷于赛车,亲子可将赛车作为当日活动主题,透过观赏赛车图片等方式,请孩子使用积木拼出赛车样貌,虽然成果可能无法精准达到赛车真实的样貌,但在游戏过程中可提升孩子的观察力与完成作品的成就感。

3.艺术活动:许多孩子喜爱剪纸、黏贴等艺术活动,在操控剪刀等精细用具的过程中,可以满足孩子手眼协调的发展。不过,对于鲜少“动手”的孩子而言,提起笔来涂鸦可能是一大信心考验,建议父母可以透过引导、示范,增进孩子参与意愿,举例来说,家长率先画了一只鳄鱼,仅需展现出特征、形象即可,过度复杂的图像可能导致孩子觉得自己“做不来”。接着,开始引导孩子延伸思考问题,像是鳄鱼应该生活在哪里呢?鳄鱼的牙齿应该是什么形状?让孩子逐渐提升参与度。

4.各式桌游:近年兴起的桌上游戏,适合亲子或同侪共同进行,尤其在同侪良性竞争的压力下,孩子投入的动机会提高。而若是父母亲一同参与游戏,家长也可适时“放水”,让孩子感受胜利的喜悦。

太早用智能手机小心恐成过动儿!

太早用智能手机 小心恐成过动儿!

经常当低头族滑手机,不仅有可能会引起肩颈等处的肌肉酸痛不适,对小朋友而言,经常暴露在声光刺激下,还有可能导致注意力不集中、过动、甚至学习障碍等问题。医师提醒家长们,孩子使用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的年龄愈晚愈好,最好是国中青春期以后再使用。
 
书田诊所脑神经内科主任医师黄婷毓表示,现代人获取资讯的方式多元,加上电脑、电视、平板和智能手机的普及,虽然很方便,但经常曝露在这些声光刺激中,对正值心智发育的幼儿们来说,却容易导致他们因过度沉迷,而失去对其他事物的学习动机,进而引发注意力不集中、过动、甚至学习障碍。
 
而对成人来说,过度依赖科技的便捷,容易让大脑渐渐失去其原本应有的功能,像是原本应是50、60岁才会有的记忆力衰退,却提前在30多岁就出现。门诊上,就有不少30多岁、正值青壮年的民众,主诉自己原本做事有条理、工作能力强,但近几个月却常常工作效率不佳、表现不如预期、经常忘记重要事项,严重困扰其工作和生活。进一步观察可发现,这类患者多半都是智能手机的重度使用者。
 
黄婷毓医师因此提醒大家,不少民众都有手机成瘾的问题,有些较严重的甚至会有资讯焦虑的症状。建议可从平时使用手机的习惯开始改善,例如可依讯息的重要性分类,将较不重要的提醒声关闭;避免一边吃饭、一边看手机,或是一边工作同时开数个视窗,减少讯息刺激。
 
不过,黄婷毓医师强调,对于老人家来说,适当的讯息刺激,反而可以延缓大脑退化、减少罹患失智症的概率!

惊!幼童手机使用率逾四成

惊! 幼童手机使用率逾四成

现代科技的发达,使用手机、平板、桌电等3C产品概率也随之增加,俨然是儿童及青少年生活必备品。依据国民健康署委托台大团队于106年执行之“儿童青少年视力监测调查”结果显示,从幼儿园的幼童到高中生都有使用3C产品的习惯,且随着年龄增长,使用3C产品比率越高,以手机使用率来说,平日放学后幼儿园幼童为44.9%,而高中生为60.9 %。

不要让手机成为幼童玩伴

3C产品使用时间,平均以手机使用为最长,其次是桌电,再次为平板电脑。以手机为例,调查显示,平常放学后,幼儿园幼童平均使用手机时间为32.2分钟、国小学童42.5分钟,国中生则超过1小时,为72.6分钟,高中生长达95.9分钟。如果再加上平日使用桌电或平板电脑的时间,或是遇到假日、寒暑假,则使用3C产品的时间更长。国民健康署署长王英伟呼吁,家长不要让手机成为幼童玩伴,才能让孩子远离近视的威胁。

限制3C时间  近视风险相对低

长时间滑手机、玩平板电脑或打电动玩具等,均可能导致近视度数增加。本次研究也发现,有无近视(近视以≧50度为标准)与3C产品使用时间长短有关,学童使用3C产品总时间≧1小时,比起使用<1小时的近视风险增加为2.34倍。

研究也指出,有近视的学童家长,38.3%不赞成使用3C产品,而没有近视的学童家长有51.8%不赞成使用3C产品,从相对风险看,家长不赞成使用3C产品比赞成使用3C产品者,学童近视风险降低一半;由于幼儿园幼童或国小学童对于家长顺从性与依赖性相对高,家长的行为态度对幼童影响也较大,因此,家长在幼童近视防治占有极为重要的角色。

避免孩子近视 家长可以这样做

王英伟署长表示,家长需要在幼儿园及国小阶段就为孩子建立近视防治生活型态,并适度限制孩子近距离用眼,像是规范3C产品使用距离与时间。国民健康署提出“护眼123”,期望家长能从孩子一出生,就帮助孩子远离恶视力的威胁:

1.每年定期检查视力1-2次,做好视力存款。

2.未满2岁避免看屏幕,2岁以上每日不要超过1小时。

3.每日户外2-3小时,用眼30分钟休息10分钟,早睡早起充分休息。

除了辐射 孕妇玩手机还有这么多危害 孕期应该怎么做?

原标题:除了辐射,孕妇玩手机还有这么多危害,孕期应该怎么做?


几乎所有的孕妇都知道孕期不能长时间使用手机,因为手机会有电磁辐射。但是现实生活中,又有几位孕妇能做到呢?


现代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件东西就是手机。睡醒第一件事是摸手机,睡前最后一件事也是在玩手机。即便怀孕后,也很少有孕妇能完全脱离生活。

其实,除了手机辐射影响母婴健康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危害,我们来具体分析下:

1、长时间玩手机,缺乏运动,身体亚健康


手机的魅力在于拥有丰富的娱乐方式,微博、微信、追剧、听音乐、看书、打游戏……总是在不知不觉间就玩了很长时间。玩手机导致孕妇长时间坐着或躺着,活动量减少,不利于消化,容易引起腹胀便秘等;久坐还会腰酸背痛腿抽筋,影响下肢血液循环,增加孕妇长痔疮的风险;给孕妇颈椎也造成很大的负担;沉迷手机忘了喝水、容易大缺氧……总之,喜欢长时间玩手机的孕妇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之外,更不利于胎儿发育。



2、玩手机有辐射

多项研究表明,短时间使用手机不会对胎儿产生影响。尽管如此,手机也是一种辐射源,长时间使用依然可能会对孕妇及胎儿的健康造成影响。孕妇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越长,接受到的辐射也越多,自然影响也就越大。


3、孕妇手机听音乐,不是胎教


有的孕妇喜欢孕期使用手机外放音乐给胎儿做音乐胎教,其实这是非常错误的做法。手机有辐射孕妇不宜长时间使用,手机播放音乐的音质达差,会刺激胎儿听力发育;播放胎教音乐时的音量没有严格的、科学的控制,根本达不到胎教效果。



建议孕妇做音乐胎教还是选择专业的天才宝宝胎教仪,播放出来的音乐音质更清晰。并且配有安全音量控制器,音乐胎教时智能调节,把音量始终控制在60分贝以下、2000赫兹以内,符合胎儿发育中的听力系统需求。天才宝宝根据胎儿孕周发育特点,编排了最适合的音乐内容,无需下载就能拥有最权威的胎教音乐资源。

4、长时间盯手机,危害孕妇视力


很多孕妇趁著怀孕期间比较清闲喜欢追剧,长时间盯着手机的小屏幕看视频,后来发现视力下降得厉害。


这是因为孕期体内激素和血液循环的变化会导致孕妇身体出现相应的反应,视力下降是其中之一,如果孕妇长时间手机看视频,不仅容易引起眼睛酸涩胀痛,还会影响孕妇视力。



5、熬夜危害大

孕妇玩手机时会在不知不觉中“熬夜”、晚睡。虽不是故意熬夜,但是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确实严重的:孕妇熬夜或者晚睡精神疲劳,免疫力下降,容易引发感冒,肠胃感染等疾病。皮肤粗糙、脸色偏黄、容易长版。


孕妇熬夜会导致内分泌紊乱,影响新陈代谢,不利于胎儿发育。宝宝出生后烦躁焦虑、爱生气、爱哭闹。



看吧,除了辐射,孕期玩手机居然还会带来这么多危害。但是有的宝妈可能会说,“我怀孕期间就一直玩手机,宝宝出生后很好啊!”那如果孕期没有玩手机,宝宝是不是会更好呢?

当然!现代大部分人都有严重的手机依赖症,女性怀孕后不可能一下子就完全远离手机。但是,孕妇可以这么做:


1、缩短使用时手机时间


无论使用手机做什么,都缩短时间,有意识的控制自己,不要一刷微信就忘了时间。比如每次最多玩半小时。


2、请家人监督


可以让准爸爸监督,约束自己玩手机的次数;或者和准爸爸约定一起少玩手机,多聊天,多对着肚子讲话做胎教,这些不是更利于夫妻、亲子间的情感交流吗?



3、培养其他娱乐休闲内容


孕妇可以安排其他的事情,比如看书、给宝宝讲故事、听天才宝宝胎教仪的胎教音乐、研究育儿知识、散步、做手工等,代替玩手机。


4、正确使用手机


孕妇使用手机打电话时尽量远离头部,或者使用耳机,分离听筒和话筒,这样可增加手机与头部的距离,减少辐射刺激。



最后,祝孕妈妈们都能孕育健康聪明宝宝!哦对了,宝宝出生后也要少玩手机,尤其当着宝宝的面更要少玩哦,要给宝宝做好榜样!


文章图片源自网络。


更多育儿、备孕、孕期、母婴知识等准妈妈关心的话题,孕期产检内容和时间;孕妇能不能吃?产检注意事项;四维彩超;胎儿排畸检查;胎儿发育标准;如何科学坐月子……请关注天才宝宝胎教微信公众号:meiritaijiao;


欢迎各位准妈咪留言,您想了解的话题或者孕期的疑难问题,天才宝宝会定期发布相关内容哦~


本文章由天才宝宝胎教仪(天才宝宝官方网站:www.geniusbaby.cn)团队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侵权必究!


备孕不能用?手机电脑电磁炉到到底哪个不能用?

原标题:备孕不能用?手机 电脑 电磁炉到到底哪个不能用?


我们现在的生活离不开各种电器,但是随电器带来方便的同时,很多问题值得关注,譬如备孕怀孕期间,电器的辐射问题,就非常值得关注。我们随时需要使用的电器,像是手机,电脑,电视机等等,备孕的时候还能正常使用吗?



其实,有调查研究证明我能日常比较常用的电器像手机电视机电脑等给我们人体带来的辐射危害还是比较小的,都在安全范围内,正常使用基本不会备孕怀孕产生多大影响,而相对辐射比较严重的电器反而是电磁炉电吹风以及吸尘器。如果可以的话,备孕期间尽量少用这些电器,即便是需要经常使用,使用的时候也要注意距离控制,尤其是电吹风机,适当选的距离可以大大改善辐射问题。


孕期 孕妈玩手机对胎儿有影响吗?答案或许和你想的不一样

随着现在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现在人的生活方式基本上都是人不离机,机不离手。尤其是有些怀孕以后的妈妈,也特别喜欢玩手机,经常会躺在床上或坐在沙发上,一玩就很长时间。其实对于怀孕期间的孕妈妈来说,需要注意的事情有很多,如果稍不注意的话,很可能会对胎宝宝造成一些不利的影响。

而且我们都知道手机具有一定的辐射性,孕期如果长时间玩手机,很可能会对胎宝宝的发育造成不利的影响。有些孕妈妈就会疑惑,怀孕期间玩手机到底会对胎宝宝有什么影响呢?那么现在小编就为各位妈妈答疑解惑。


孕期,孕妈玩手机对胎儿有影响吗?答案或许和你想的不一样

大部分的女人都知道,在怀孕以后玩手机,对腹中胎宝宝的发育造成不利的影响,其实孕妈妈知道吗?手机并没有想像中的那么可怕,因为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一般电脑手机电视都是液晶显示屏幕,对于腹中的胎宝宝,并不会有一些不良的辐射影响,但是孕妈妈在怀孕期间,只要适当的玩手机就可以了,尽量不要超过一小时。

孕期玩手机的注意事项:

1、注意手机通话时间

虽然我们都知道手机对于人的辐射性比较小,但是在接打电话的时候辐射性是比较高的,所以怀孕期间的孕妈妈在接打电话的时候,一定要避免长时间接听电话,或者是用免提和耳机来接听电话,这样可以有效减少辐射,减少对孕妈妈和腹中胎宝宝身体的伤害。

2、不能整天盯着手机

即便是手机,对孕妈妈的辐射性比较小,但是孕期也要尽量注意长时间玩手机,每次应该控制在一小时之内,因为时间长久,不仅会对孕妈妈的眼睛产生不利的影响,造成眼睛疲劳,而且还会对大脑造成不良的刺激,影响孕妈妈的睡眠质量。所以孕妈在怀孕期间可以适当的和家人聊天,适当的运动锻炼,这样可以有效减少玩手机的时间。

3、注意手机放置的地方

生活当中有很多人在晚上睡觉的时候习惯性的玩一会儿手机,这样一般玩着玩着就睡着了,手机一般会放在离自己头部很近的地方。但是对于怀孕期间的孕妈妈应该尽量避免,手机的辐射性可能会稍微大一些,对于孕期孕妈妈的身体和普通胎宝宝会产生一些影响,所以孕期孕妈妈在睡觉的时候,尽量将手机放得离自己比较远的地方,这样可以有效减少辐射。

孕妈妈在怀孕期间会经常玩手机吗?如果对此有什么不同的意见或建议,不妨在下方评论区留言,也可以关注小编,小编会不断的更新更多备孕怀孕的育儿小知识,与你一起科学育儿,呵护宝宝健康成长。




9岁熊孩子半夜狂刷手机花掉1.3万元:培养自律的孩子到底有多重要



 



01




眼下正值暑假,对孩子们来说,心里是乐开了花;可是对有些父母们来说,却是伤透了脑筋。


 


广州有一个9岁的熊孩子,趁父母不注意,从半夜零点到凌晨四点,拿着爸爸手机玩游戏,并将爸爸手机的数字支付密码偷偷改为自己的指纹,

4

小时就花掉了

1.3

万元。


 


 


孩子不自律,通宵打游戏,而且还让家庭财产蒙受了不小的损失,父母的是多么心痛和无奈啊。


 


其实,在暑假里“偷走”孩子时间的东西有很多,来看看几位妈妈的吐槽:




除了吃饭睡觉,几乎一整天都在玩游戏,夜里因为玩游戏睡得很晚,第二天早饭中饭一起吃。


 


我家那孩子特别喜欢刷短视频,经常是一刷几个小时就过去了。

 


“孩子一起床就打开电视机,直到晚上临睡觉才关,吃饭都要捧著饭碗在电视机前面吃。”

……





吐槽归吐槽,妈妈们心里更多的就是焦虑,因为,没有自我管理能力的孩子将来会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





02


 


29岁的李贝尔,两次考上浙大两次退学。第一次的高考是在

2007

年,他以全校第二的成绩,考入了浙江大学。然而到了大学之后,他沉迷于游戏:“一天大概有

12

个小时打游戏”。最后,因为学业不佳,每个学期都无法修满学分,他在大二被浙大退学。


 


第二年,复习了一年的李贝尔,再战高考,同样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再一次被浙江大学录取。可他因为自制力差,依然没有好好上课,二度被浙大退学。


 


最后在家人的帮助下,他认识了自己,重新开始学业,29岁重返校园。


 


 


然而,这并不是一个励志故事,

因为缺乏自制力,李贝尔付出了10年的青春来为之买单。


 



03


 


其实,每个人都有惰性,孩子更不例外,早上想赖床,看到玩具就想要,看到零食就想吃,喜欢玩不想写作业……和他们说自律,似乎很难。但是,如果从现在开始,做一些积极的改变,也许孩子也能从此刻开始改变。





父母是最好的榜样


 


鲁道夫·斯坦纳在《童年的王国》写过,孩子在七岁前实际上是一个观察者。


 


在年幼的孩子心中,父母就是他们观察和模仿的对象,他们就是父母的一面镜子,

父母懂得自律、自制和自尊,生活井然有序,孩子就会心领神会,并奉之为最高准则,最终通过模仿和学习,成为和父母一样的人。


 


在英国有一个爱德华家族,八代子孙,共600多人。老爱德华是个博学多才的哲学家,为人严谨勤勉。他的子孙有

13

位当大学校长,

100

位教授,

80

多位文学家,

60

多位医生,

20

多人当过议员,

75

人是军官,

1

人当过大使,

1

人担任过副总统。


 


这样一个开挂的家族,正是得益于优良的家庭氛围,一代代优良品质的传承。


 


相反,如果爸爸妈妈下班后就懒散地往沙发上一躺,然后拿出手机刷刷刷,然后还不断地提醒孩子“你不要总是刷手机,快去写作业”,这又有什么用呢?


 


要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子,必须先成为什么样子。








培养孩子的“微习惯”


 


《微习惯》一书的作者斯蒂芬·盖斯,曾经是一个极度缺乏自制力的人,直到有一天,他意识到,绝不能继续这样下去了。


 


斯蒂芬·盖斯给自己制定了

每天做1个俯卧撑

的计划,当然这个计划非常容易完成,他每天都能顺利完成任务。但仅仅因为这一个小小的“启动”,在两年后,他拥有了自己梦想的体格。


 


我们也可以从孩子的小习惯开始训练,慢慢的养成小习惯后,孩子们会将小习惯投射到大事中去。


 


例如:




每天读几行书;


每天出去散步5分钟;


每天睡觉前要求孩子将自己的鞋子摆整齐


……



 


通过慢慢的坚持,孩子就会养成自律的习惯,这样的方式孩子也不是很费劲,大人也不需要费口舌讲那么多道理。





 



帮助孩子认识和管理时间


 


在自律的反面,有个词叫“拖延”,假期里,不少孩子会推迟应该完成的事情,显得拖拉磨蹭,他们的心理可能是这样的:





“反正暑假有那么长时间,我明天或者过几天再做也是一样的。”


 


“爸妈还没催,我再多玩会手机。”


 


“没事儿,再睡会,反正也不用上课。”


 


“反正不急……”



 


培养孩子的自律性,一定要引导孩子养成有效地管理时间、高效地利用时间的好习惯。


 


父母可以先教孩子遵循时间计划去做事,给孩子制定时间表,比如当孩子做一件自己不太愿意做的事情时,让孩子自己给出一个完成时间,告诉他在这个规定时间内做完后,剩下的时间就可以自由支配,激发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良好的时间管理能力。


 


 


那么,如何跟孩子一起制作切实可行的时间表呢?如何用孩子更喜欢、妈妈更轻松地方式,帮助孩子克服拖延的毛病,让孩子变得更加自信自律呢?


 


每周微课金牌讲师——

茉莉老师

,根据儿童的发展特点,针对小学阶段的孩子提出了切实有效的时间管理方案,通过

3

个模块,

12

堂微课,

21

天跟踪练习和辅导,

让孩子改掉拖拉磨蹭的坏习惯,让孩子从小拥有时间管理的能力。


 


点击学习


↓↓↓







孕期爱玩手机没关系 只要放在这2个地方 对胎儿的辐射最小

原标题:孕期爱玩手机没关系,只要放在这2个地方,对胎儿的辐射最小


文/孕婴帮,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小云妈妈在怀孕之后,本来还想着上班,无奈孕吐实在是太厉害,也就回家安心养胎了。最近闲着无聊,就特意买了个平板电脑,每天就在家看看电视剧,看看综艺节目什么的,从来也没想过辐射这一回事。有天我去找她玩的时候,就问她,你追剧这么猛,整天抱着个平板,就不怕辐射吗?她倒是心大,对我说我这并不算什么,她认识一位怀孕的同事,每天基本就是玩手机,基本一整天都不放下。我听了之后,还是劝她不要学那位同事了,注意辐射。


其实,很多孕妈可能觉得玩手机也没什么吧,那么点辐射,能伤害多大。再说,孕期那么无聊,不玩手机也太没意思了。帮妈说,还是能少玩就少玩,因为孕妈本来身体就比旁人更加敏感,也更加容易焦虑,一来怕孕妈在玩手机或者看剧的时候,情绪有太大的波动,影响到胎儿。另外,确实手机辐射,也是需要考虑一下的。


孕妈们在没事的时候可以玩一下,但是在玩过之后,也要把手机放在合适的地方,这样对胎宝宝的辐射能降到最低。那么,手机放在什么位置最好呢?


1、远离头部还有腹部,睡觉时放客厅

虽然说手机已经成为现代人,不可缺少的一个新生“器官”,一整天都离不开,不玩的话还真是不好做到。但是,在怀孕之后,如果孕妈们有把手机挂在胸前,或者是习惯把手机放在枕边这样的习惯,还是改一改,最好是放在自己手触不到的地方,比如说客厅。除了辐射这个原因之外,把手机放在枕边的话,也会影响到孕妈们的睡眠。尤其是深度手机控的孕妈,手机突然的震动,消息的推送等等,都会影响到孕妈正常的生活作息。



2、出门的时候,放在包里


在出门在外的时候,肯定是要带上手机的,无论是支付还是地图导航,没了手机还真是不行。但是,孕妈们最好不要把手机放在兜里,还是准备一个包包,把手机房子包包里。这样手机也不会接触到孕妈的皮肤,另外有包包的隔离,手机的辐射也会小很多,孕妈们心里也会更加的放心。


除了手机辐射之外,孕妈们在孕期的时候,还应该注意这两种辐射:

1、微波炉


有专门的研究表明,孕妈们经常食用微波炉的话,会严重伤害到自己还有胎宝宝的健康。因为微波炉所产生的辐射实在是比手机大太多了,因此,如果在家中经常使用微波炉的孕妈,在使用时,一定要确保微波炉完全的密封,在微波炉工作的时候,远离1米以上,另外,微波炉停止工作后,等一会再过去。



2、电磁炉


?这个也是经常用到的,相信现在大家在做饭的时候,大多数都会用到电磁炉吧,毕竟方便高效。但是,这东西对孕妈来说,可是伤害很大的。因为孕妈们在使用电磁炉的时候,电磁炉放置的高度,正好和胎儿齐平。所以说,孕妈们如果使用电磁炉做饭,可是十分危险的。

听帮妈说了这么多,孕妈们是不是对辐射有所警惕了呢?手机和平板这类电子产品,不是说不让孕妈们玩,不过都要控制一个度。还有,如果是经常使用电磁炉和微波炉做饭的,孕妈们在孕期的时候,最好还是不要做饭了,把掌勺的重任都交给自己的老公吧,给他一个表现的机会,也让自己远离这些高辐射的产品,降低自己和胎儿受到辐射伤害的风险。


我是帮妈,两个孩子的妈妈,一名高级育婴师兼具插画师,有关孩子教育、生理、心理、营养、日常保健与护理等方面问题,问我吧。


1岁宝宝溺水90秒脑死亡 母亲就站在半米外旁边看手机

原标题:1岁宝宝溺水90秒脑死亡,母亲就站在半米外旁边看手机


根据监控显示,7月31日下午5时左右,福州吴女士在女儿1岁生日时带她去游泳,因觉得工作人员给的背心式泳圈太松,便给女儿换上了坐式儿童游泳圈,女婴坐在坐式泳圈上玩水,17:28:55女婴伸手去拿泳池中的球时不慎落水。此时,妈妈正好背对着游泳池。


但她回头时,并没有抬头看女儿,而是站在泳池旁边看手机,女婴在水下,四肢不停挣扎,在这期间,旁边的男童尝试拿泳圈给女婴,但没有成功。后来又向女婴妈妈求救,但小手被对方甩开,此时,溺水女婴挣扎的动作越来越小,直至完全停止...女婴在水中长达90秒,直到男童想拿下自己身上的泳圈未果,第二次向女婴妈妈求救,粗心的妈妈才发现大事不妙……

另据海峡消费报消息,经过医生们奋力抢救之后,女婴当天恢复了心跳,呼吸却一直没能恢复,母婴妈妈表示送来的第3天医生就通知脑死亡了,现在就靠呼吸机维持。




为什么爱刷手机的父母会变得不快乐?一项心理研究道出痛点

记得有人跟我说过一个笑话:

在一个三口之家中,孩子已经在房间睡着,年轻的妈妈坐在沙发上刷手机,爸爸在一旁看报纸。

妈妈刷著刷著却忧伤起来:

“你看人家5个月宝宝就会走了,我家宝宝7个月时还没懂爬行”;

“你看人家1岁的宝宝会自己吃饭了,我家宝宝2岁时还要人喂饭”;

“你看人家3岁的孩子已经会制作电动玩具,我家孩子4岁了还懒拼积木玩具”;

……

“嗯,我们搬家去!”爸爸突然说。

“搬去哪里呀?”妈妈困惑。

“搬去一个完美的地方,那里的宝宝5个月会走路,1岁会自己吃饭,3岁就会制作电动玩具,那个地方叫‘朋友圈’!”

▲为什么爱刷手机的父母会变得不快乐?

从上面的笑话,你大概已经找到了答案。 别人家的孩子“总是”很优秀,聚集无数别人家优秀孩子的那个地方叫“朋友圈”,这个地方常常招来“羡慕”和“嫉妒”,也总会带来无穷焦虑。

美国知名社会心理学家、密歇根大学的伊森.克罗斯曾经做过一项研究,研究对象是爱刷网络社交圈的人群。研究结果发现,朋友圈等网络社交圈,会破坏人的幸福感,人越沉迷会越不快乐。除此之外,常刷网络社交圈的人,情绪波动更频繁,不高兴的概率也会上升。

为什么?

因为刷网络社交圈是个“优秀”大展台,所有人都把自己孩子值得骄傲的事情往上面“贴”:


前天上司的3岁儿子说了一口流利的英语,

昨天同学的4岁女儿在芭蕾舞比赛中获了第一名,

今天隔壁老刘的孙子考取了钢琴九级,

刚刚一亲戚的6岁儿子考上了最好的中英文学校……

在网络社交圈这样的“优秀”大展台面前,大部分父母会越看越自卑,越看越心塞,“唉,怎么我的孩子这么差?连一本绘本都翻不完,更不用说学英语还是练钢琴了!”自卑懊恼之后满脑子焦虑,“我得让孩子努力一些”,“今儿我要监督孩子背古诗”,“明天要去学机器人编程”……或许回到家后,这些父母还会冲孩子张嘴就骂、抬手就打……

结果是,看似消磨时间地逛逛朋友圈或其他网络社交圈,没想到却让日子更难过了。

▲网络社交圈上,别人家孩子的形象被“美化”了

有人曾经统计过,在一些为人父母的朋友圈中,80%以上的孩子都是以“美好形象”出现的:比如,某宝宝一出生就能睡整觉,某宝宝4个月会喊爸爸妈妈,某宝宝10个月会走路;某宝宝2岁了,脾气很好,从不哭闹;某宝宝3岁,会拼拆玩具,表现出优秀的钻研才能;某孩子4岁,能滑出漂亮的冰舞……爸妈们朋友圈里的孩子,总是展现好的,差的很少出现。所以便有了别人家孩子“总是”很优秀的“假象”,背后其实也是“光环效应”在作祟,“Ta这么优秀,在其他方面一定也会很好,真让人羡慕啊……”继而引发父母们的焦虑。

其实,每个孩子身上都有优点和缺点,只不过网络社交圈常常只呈现了所有孩子优秀的一面,但是,你怎么知道那个说英语流利的孩子却总是尿床惹父母厌烦?你怎么知道那个跳芭蕾舞非常好的孩子却是个结巴?你怎么知道那个考了钢琴9级的孩子却总爱偷东西?

所以,建议父母们理性看待网络社交圈上别人家孩子“总是”很优秀的形象,那些看起来总是很优秀的别人家的孩子,未必比你家的更优秀!

▲父母们,请看到自己孩子缺点的同时,也看到优点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孩子们也是一样的。造物主为一个孩子关闭一扇门后,自然会打开另一扇窗,甚至是多扇窗。

有一位妈妈曾经跟我说:“我的儿子太差劲了,学滑板学了一个多月,还处于摔碰的阶段,一点运动天赋也没有。”没多久后,她坦然了,原因是这位妈妈偶然看到自己儿子的闪光品格。

有一次,她陪同孩子练滑板,在滑板场上,一位跟她儿子同时开始学却已经滑得很溜的小男孩,他在所有孩子中快速穿梭,动作很漂亮,也很得意。当他再一次以高难度动作转弯时,把一位刚开始学滑板的、年龄更小的小女孩撞倒了。看到摔倒在地的小女孩,小男孩竟然还抱怨:“不长眼的小屁孩,给我躲远远的!”被撞倒嚎哭的小女孩的家长,也不知道去了哪里。这时,那位被妈妈批评“没有一点运动天赋”的小男孩,他快步滑到小女孩面前,然后蹲下去,把小女娃轻轻地抱在怀里,轻声地安抚她的惊恐。

在自己儿子的温暖举动面前,这位妈妈觉得“没有一点运动天赋”显得微不足道了。

▲父母们,不要被网络社交圈这个“优秀”大展台牵着情绪走

失落、沮丧、焦虑……常常是那些爱刷朋友圈等社交网络的父母们的最大感受。他们的这些感受,不仅影响了自己的幸福感以及家庭的幸福感,有时甚至还阻碍了孩子的成长步伐:


看到别人家的孩子画画很好,就焦虑地给自己孩子报画画兴趣班;

看到别人家的孩子说英语很溜,就焦虑地让自己孩子也学英语;

看到别人家孩子打爵士鼓很娴熟,就焦虑地给自己孩子也学爵士鼓……

其实,父母应该为自己而活,孩子应该为自己而成长,却不是朋友圈里那个“别人家的孩子”!

关键字:亲子关系、社交心理、养育环境、家庭育儿、早期教育

幼儿说,(亲子)心理咨询师黄杏贞,学习幼儿心理研究和知识,分享科学、有趣、实用、有价值的育儿心得。




孩子沉迷于手机 有这四个危害 还可能会长不高

现在要说陪伴孩子最久的东西是什么,可能就是电子产品了吧。有的时候家长不愿意让孩子哭闹,就会拿手机过来吸引孩子的目光。通常和朋友们一起出去玩的时候,孩子吃完饭就想跑一边玩去,但是家长担心胡闹,就会跟孩子说,拿手机给孩子看动画片,让孩子一直看到大人吃完。

现在还有一些孩子玩手机特别溜,一些两岁多的孩子,就知道拿出手机来放音乐,开语音。前些时候回家,妈妈说她还不如一些两岁多的小孩玩手机玩得好,拿出手机来就知道打电话,放动画片。

其实很多孩子看起来很喜欢玩手机,大多时候是没有事情可以做,并不是真的想玩。因为爸爸妈妈是“低头族”,回家吃饭的时候玩手机,看孩子的时候玩手机,去厕所的时候还拿着手机。根本就没有用心在孩子的陪伴上面。陪孩子不是在孩子的身边,而是用心的去陪伴孩子。所以孩子就会有了模仿行为。

但是都知道沉迷于手机不好,很多家长也知道,但是往往拒绝不了。对于孩子来说,也是有很多影响的。

1、影响视力。

因为孩子时期是视力成熟的关键时机,这个时候对于色彩等东西还是会比较喜欢的,这时候如果手机里的强光经常对着孩子,会对孩子的视力产生影响。而且孩子如果连续玩手机20分钟以上,视力会下降,小小年纪就要戴副眼镜。

2、不愿意社交。

因为很多时候孩子都沉迷于手机,不愿意和别人打交道,平时父母不在家的时候,就会玩手机。父母回来了,一看父母玩,自己慢慢地也形成习惯,喜欢玩手机了。平常出去的时候,本该是天性爱玩的年纪,可是却一直抱着手机,也不愿意和别人说话,影响了社交。以后也会慢慢地越来越不愿意说话,不愿意和别人接触的。

3、影响情绪。

有一些宝妈表示,自己家的宝宝特别喜欢玩手机,只要一把手机拿过来,就大哭大闹,还总是闹情绪,早晨醒来第一件事情要是要手机,不给手机的话,就会哭闹,不听话,连饭都不吃。这是因为孩子玩手机时间太长,已经沉迷于网络世界,突然拉回现实的时候,就难以接受,心情不好,闹情绪。

4、影响睡眠,不利于长高。

很多孩子已经形成了习惯,天天玩手机,可是真的放下的时候,还总是舍不得。有的孩子就会熬夜玩手机,或者打游戏,沉迷其中。一看时间已经很晚了,对于孩子来说晚上九点多钟上床睡觉是最好的,可是偏偏熬到十二点之后,这是不利于长高的。因为人的成长激素分泌高峰期是在十二点一点左右,如果孩子一直不睡觉,就会影响成长激素的分泌。

对于孩子玩手机这件事情,家长的责任非常大,虽然不能说是不能让孩子接触手机,但是一定尽量不要孩子过于沉迷,让孩子的生活丰富起来。家长也应该以身作则,有个榜样,不能在孩子面前经常玩手机。




文章标签: 什么星座最顽固 2019年12星座大预言 2019年12星座大预言 什么是阴阳风水 八卦怎么看位置 星座元素组合 十二生肖中最诚实的生肖 什么生肖忠诚老实 金牛座喜欢养什么动物 12星座分别是什么元素 生肖龙与虎相配吗 家里放粗盐化煞吗 属龙人的感情弱点 什么生肖机灵敏锐 便秘怎么办 缺铁性贫血吃什么 低血压的症状 糖尿病预防 急性肠胃炎 眼部皱纹 双鱼理性工作狂

声明: 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系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邮箱:mail@laishu.com

今日要闻

健康知识

母婴知识

膳食指南

星座解读

命理运势

养生保健

美食资讯

热点资讯

体育新闻

综合资讯